辽宁省沈阳市全面实施中小学干部教师流动的制度

时间:2022-01-31 12:22:18

辽宁省沈阳市全面实施中小学干部教师流动的制度

[问题背景]

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在学校硬件和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些地区存在的薄弱校骨干教师向优质校流动,导致的后果是强校更强、弱校更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也直接导致了择校现象的愈演愈烈。

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校发展还不够均衡,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也是师资力量配备相对较强的学校。校际间师资配置上的差异,不仅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马太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薄弱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成为引起社会“择校”、“择师”热的一个诱因。因此,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沈阳市教育局必须解决的问题。

[决策过程]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缩小各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更要缩小各校在教师水平方面的差距。从2003年开始,,沈阳市通过两轮薄弱学校的改造,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9月,沈阳市决定,从当年秋季开始,在全市中小学试行教师流动制。沈阳市试行的中小学干部、教师流动制度的范围包括: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中小学校,其中以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流动的条件是:教龄5年以上的中小学干部、教师,其中以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高级教师为主。

同时,该市决定,从今年开始,被分配到中小学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教龄满5年的必须交流,且每隔3年交流一次;校长交流的时限为3至6年。到2005年,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交流比例要达到50%以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交流比例要达到30%以上。

2005年底,沈阳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2006年暑期,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范围交流,这是沈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交流,5个区共2055名中小学教师在本学区内实现交流,占教师总数的15%,其中,1958名教师为“人走关系走”。据介绍,如此大规模的实质流,在全国也属首次。

2007年,沈阳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只要工作满6年的教师,都有可能交流,未来3—6年内,城区所有专任教师要交流一遍。

[具体措施]

根据2005年沈阳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沈阳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中小学校,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时间满6年的校长和教师都要分批进行校际交流。校级领导干部任满两届必须异校交流,教师交流以市区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区域内同类学校之间干部教师交流的要调转人事关系;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的教师要在交流学校任教3年以上;城市优质学校对口到农村校交流的干部教师,两个学期内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不变。

根据规定,干部教师交流前将与学校确定交流的工作责任目标,交流期满时进行考核,若未实现目标将适当延长交流时限。从2007年起,凡申报小学高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具备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参评特级教师以及市以上模范、市教育专家、市优秀校长和教师的必须具备交流任职和工作的经历;其他层级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干部教师的交流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教师的流向分为三种:一是从相对优质学校交流到相对薄弱学校,二是从相对薄弱校到相对优质学校,三是相差不大的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交流方式的方式包括:(1)主动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对交流有比较客观、积极的认识。他们大都不存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交流的目的是想通过改变环境来克服职业倦怠、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抽样调查显示,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2)由于现实需要自愿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支持优化师资配置工作,同时他们在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原来学校离家远,或想尽快解决职称问题。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3)被动交流。这部分教师参与交流,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学校通过召开动员会,将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组或通过排名等形式确定人选,再由校领导做工作促成这些教师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5.01%。

沈阳市教育局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首先,2006年将35所民办公助中小学全部恢复公办性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再允许择校,民办公助恢复公办性质后,实行按学区招生,就近入学。其次,沈阳市教育局做出规定,2007年新学期开学前,中小学教师交流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额的15%以上;教师交流覆盖城区内的所有学校,每所学校起始年级(小学一年级和初一)配备的交流教师要过半,确保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学历、职称结构及骨干教师数量方面基本均衡。另外,区域教师的结构工资实行标准化,同一级别、同一水平的教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工作,其结构工资和待遇基本相同。从2007年起,沈阳市所有学校都要按比例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凡晋升上一级专业职称的教师必须具备异校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选特级教师以及市级以上先进教师,必须具有异校交流经历;其他层级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交流经历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制度创新]

沈阳的教师流动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人走关系动”的制度。它打破了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变成“职业人”。实现"人走关系走"后,教师真正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有助于校际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理念,方法的创新。

[实施效果]

沈阳教师流动制度使义务教育均衡跨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主要效果有:

促进了教育公平。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得到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相对薄弱学校和偏远学校的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家长“择校”的传统思维产生了动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以2006年为例,沈阳市五城区交流教师2055名,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市、区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146人,占交流总数的55.77%。截至2007年暑期,五城区中小学共交流教师2064人,其中80%以上为“人走关系动”。沈阳五城区所有中小学校都参与了教师交流,每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均达到

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左右。同时,从2006年暑期开始,恢复全市总计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这些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执行“按学区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不再享有特殊的收费政策,经费缺额按1:1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这使各校之间同级别教师的待遇大体相当。如今每所学校起始年级配备了50%的交流教师,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覆盖面达到了100%。 有力地传播了优良校风和先进办学理念。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到推广与传播,新老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和带动,使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交流工作,使教师的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广大教师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衡量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专业成长。

有力地推进了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被打破,教师由“学校人”逐渐过渡为“系统人”、“职业人”。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6年后,就具备了异校交流的条件,就要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两年来,城区4000多人参与异校交流,并分别在一个月内办理了人事调动关系,这种状况给全市教师带来了极大震撼,广大教师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职业生涯。

[案例点评]

  沈阳市教师“大换岗”不但规模很大,而且“人走关系走”,跳出了过去更多是通过短期培训薄弱校教师或由优势校派出优秀教师到薄弱校临时交流的方式,发挥了政府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化主体的作用。实施“人走关系走”,使教师由单位人变为职业人,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也有利于通过竞争,提升整个教师队伍水平,促进了区域内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的调整,校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一些相对薄弱校和偏远学校的社会逐渐好转。教师处于流动状态,家长对名校、优质学校的期望值在下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大范围的教师流动使校际间各具特色的校风、学风得以推广传播,新老教师相互间在教学风格、方法上相互影响带动,区域内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整合。

上一篇:干部执行力问题研究 下一篇:(交友浅谈)加强作风建设,反对拜金主义、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