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 我的味道

时间:2022-01-31 10:14:03

我的课堂 我的味道

从教二十多年,一直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更不回头思考语文课堂的我,这次经过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洗礼,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次活动如一缕春风吹醒了我沉睡的思想,总有千言万语溢于心头......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应以自己的睿智和个性,突出语文本位,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上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

一、以读带赏,上出语文味

语文味是什么?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次活动中,我执教的是初一语文课《散步》,它是一篇清新优美的叙事散文。课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渐次展开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课文语言朴实无华,但文字后面的东西却意蕴深长。因而我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品味语言,感悟文字后面的东西。具体设计为“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 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先让学生找关键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记录单上写出自己的体会,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读味”、“写味”、“品味”齐全,以读带赏,以读促悟,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尊重学情,上出内需味

特级教师王中意说:学生有想自己学会的需要;学生有想学自己愿意学的内容的需要;学生有与同伴进行交流的需要;学生有想表达展示的需要……这也就是新课程所说的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眼中要有人,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上出内需味。

在正式上课前,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生词美词。其次,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能力。再次,摘抄并品味文中优美或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在正式上课时,我就没有过多的在词语教学上花时间,直接通过默写就解决了词语问题。而摘抄品味文中优美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其实也是为课堂上的品味语言埋下伏笔。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我选用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风景照片导入。学生一看这些照片都是自己身边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陡增。这一设计逼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触发学生的真实体验,由此及彼引发学生联想,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阅读体验。紧接着我就由“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目标的导引,让学生内心产生要达到目标的动力。再围绕这堂课的主问题,让学生来找关键句,让学生自主品味语言,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但是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这个说法太笼统太难,学生不易把握,以至于谈理解的时候只会照搬教参,不会细腻地品析。我没有尊重学情。也许把主问题定为“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浓浓的亲情?为什么?”学生更易把握。另外,指导朗读的时候,我应该先引导学生说说“这句子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直接告诉学生。这也是我以后要继续探讨的,要切实以生为本,而不是流于形式。只有真正从学生内需出发,课堂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把握特点,上出文体味

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是不同的。诗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意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小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而散文教学,特别是叙事散文要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所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

四、彰显特长,上出个性味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到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时,特别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教学个性”可以理解为一个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教师的生活阅历、体质状况、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等等的不同,会在教学中表现出个体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处理的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的不同,对施教对象的感受、情感、期望的不同,从而就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语文老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照搬名家大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有机地不露痕迹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化为自己的东西,你的教学个性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你的身边。

为了上好《散步》一课,我在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功课。我认真研读了特级教师余映潮、孙建峰上《散步》的课堂实录。试上时把余老师的换题目法引入课堂,结果发现学生根本不会换题目,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整堂课就在把学生的题目和作者的题目进行比较,游离于文本之外。

每个教师自身的素质及优势各有不同,学习别人一定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借鉴就意味着不是照搬,而是再创造,否则就成了邯郸学步亦步亦趋。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老师不是彼老师,学生不是彼学生,教学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材施教,这“材”,既指学生,也指教师。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就应该尊重学情,真正从学生内需出发;就应该把握文体特点,上出文章内在意蕴;就应该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上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

上一篇: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策略探究 下一篇:《找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