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仁义说

时间:2022-01-29 08:51:51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31-01

摘要:《论语注疏》中,正义曰: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友”比“朋”是更深层次意义的朋友。“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下求学的人,而“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怀有共同抱负的人。所以《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故略不言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也应当是指那些怀有共同志趣和抱负的有识之士。

关键词:《论语》;交友;仁义;修身养性

现代汉语中,“友”和“朋”都是“朋友”的意思,针对 “交友”一词,也就可以笼统地概括为“交朋友”。但是在《论语》中,孔子笔下的“友”和“朋”虽然是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不完全相同。《论语注疏》中,正义曰: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友”比“朋”是更深层次意义的朋友。“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下求学的人,而“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怀有共同抱负的人。所以《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故略不言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也应当是指那些怀有共同志趣和抱负的有识之士。

《论语》有关“交友之道”的相关论述中出现得最多的关键词是“仁”,其次是与“仁”内在意义相近可通的“信”、“忠”、“诚”等。“仁”是孔学的根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起源于仁心。《中庸》指出“中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朋友之交作为五伦之一,也毫无例外的要以仁为准则,在做人处事时也要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只要有忠信仁义道德品格,即便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也不妨碍成为其朋友的。因此,交友之道与仁义之德更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一、《论语》交友目的之仁义

《颜渊篇第十二》中,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并非出于孔子本人,而是出于他的贤徒曾子,但实质上一脉相承了孔子的精神道义的内核。《论语注疏》云:“正义曰:此章以论友,言君子之人以文德会合朋友,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所以辅成已之仁德也。”“仁”是孔子试图构建的理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作为交友的目的来讲,“以友辅仁”的“仁”不应当仅仅指“仁爱”或“仁义”,而是应当上升为精神层面,理解为个人道德人格体系的养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论语》里仁篇)把对自己贤德的培养贯注于交友之中,才能不断纠正自己的仁义道德的品质。《注疏》中讲的很明白:个人要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体系,也就是修成“仁德“,因此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孟子的弟子万章曾向孟子请教交友的之道,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 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章句下》)孟子的“三不挟”,尽管与孔子、曾子说法有所不同,然而其道理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在交友时不应以酒肉为利益,以功利之心去企图利用;而应该是在文化的共识和心灵的共鸣中结交朋友,并把交友作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二、《论语》交友标准之仁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世篇第十六)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这也正是孔子交友之道的最基本的标准。“直”“谅”“多闻”为益者,而具备正直、忠诚、多见闻的品质亦可称其为君子,也是孔子学说中所提到的对“仁义”培养的重要元素。同时所交之友还应当正直坦诚,正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孔子云:“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而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也提出了交友之道的标准。

三、《论语》交友原则之仁义

孔子虽然提倡交友,但并不是毫无原则的滥交;孔子提倡的,是怀有高尚志趣并且心意相通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彼此推动进步互帮互助。否则,就会“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了。因此,孔子提出了一个交友的总原则:《学而篇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其实不然,这只是功利之说,绝非圣贤之学。《辞源》援引汉朝郑玄对“朋友”的注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只有与自己有共同的志向、理想和抱负的人,才能称得上“友”。这样一来,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其实是就“忠信”这一道德标准而言的。《论语注疏》:“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只有求道之人才能互相称道,而“道”在孔子学说中也有“仁义”之意,交友的原则是与“仁义”密切相关的。因此,孔子提出的交友总原则就是:要和忠信的人靠拢,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做朋友。

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之道中也充分渗透了他的这一标准。《论语》中多次提到的“无友不如己者”,其实不是教人根据人的地位、财富的高低去决定与之交友。此处的如不如己,更多从人心着眼,看其是否具备爱人之心,仁义之德。交友亦如此,做人亦如此,将仁爱贯穿于一生的追求,才是孔子之道。

参考文献:

[1]宋淑萍.中国人的圣书《论语》,1988

[2]钟肇鹏.孔子研究,1990

上一篇:邵武方言的“誾”尾 下一篇:从地域文学的角度论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