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抽吸及相关技术进展

时间:2022-01-29 12:17:57

脂肪抽吸及相关技术进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脂肪抽吸术逐步成为一种能去除身体多余脂肪、塑造理想体形的美容手术方法。特别足Klein发明肿胀麻醉技术后,手术的安全性大为提高,被更多人所接受。近年来,又有许多新技术被应用于脂肪抽吸术中以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并期望降低于术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拟对几种临床常用的脂肪抽吸技术作简单的总结。

1 超声吸脂技术

超声吸脂技术由Zocchi首先提出,设备一般由超声发生器、微电脑控制系统,频率自动跟踪器,换能器及治疗探头等部分组成。因超声探头在脂肪抽吸时位于皮下和皮外不同而分为体内超声系统和体外超声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选择性“超声空化”效应来达到的。人体内各种组织的密度不同,一些低密度组织如脂肪其结构疏松,分子间内聚力较弱,较低的负压就可发生超声空化效应;而结构致密的结缔组织如血管、神经、淋巴等分子间内聚力高,超声空化效应弱,从而保护这些组织免受损伤。因此,从理论上说超声去脂减肥具有特殊的选择性脂肪破坏功能,不损伤血管和神经,它较传统吸脂术的优点在于疼痛程度较轻,出血最少等。通常情况下手术过程分三步,首先行肿胀麻醉,然后进行超卢乳化使脂肪细胞溶解成乳状,最后将乳化后的脂肪细胞用传统脂肪抽吸术的方法吸出。体内超声因其使用过程中对皮肤和神经组织的损害较人,术后血肿发生率较高,以及手术时间的不确定,费用的增加,所以逐步被体外超声所替代。

1.1 临床效果评估:石冰等报道利用体外超声对81例腿部吸脂的疗效观察,发现外形改善明显,且吸脂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其操作省力,但完全愈合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与传统吸脂术相当。李望舟争对1000例腰腹部脂肪堆积患者行腰腹部体外超声脂肪抽吸术治疗,术后术区皮肤均有小同程度的凹缩、无反弹,安全可靠,整体塑形效果良好。Hong JP等在1998年到2002年之间对375个腋臭患者使用超声辅助脂肪抽吸技术,术后仅5.9%复发,在二次手术后无复发,证实超声脂肪抽吸术对腋臭治疗的远期效果较好。Rohrich RJ等对男子女性型的患者进行超声辅助脂肪抽吸术后,认为传统的脂肪抽吸术在抽吸纤维组织密度高的部位如男性的胸部时有限制,而超声吸脂技术非常适合这些部位手术,但缺点是手术时间延长(1.5~2倍),且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增加。另外,当皮下组织中有瘢痕组织存在时,如在抽吸术后再修整时以及淋巴水肿组织中抽吸时应用超声技术可提高于术效率及精度,对提高术后皮肤平整度有帮助。总的来说,超声吸脂技术不能完全取代负压吸脂技术,可以成为一种良好的辅助工具。

1.2 并发症:超声吸脂技术的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超声能量通过三个不同机制产生热效应:①组织对声波的吸收产生了热能;②探头与组织问的摩擦作用产生热量;③在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过程中探头内会产生热能。这种热效应可能和各种并发症发生有关。常见的如:皮肤灼伤、皮肤坏死、血清肿、脂肪坏死、纤维化,色素沉着及感觉改变等。动物实验显示超声去脂技术有DNA损害的可能,因此现在尚不能完全排除术后有不确定的远期影响。

2 振动脂肪抽吸技术

在过去的几年中振动脂肪抽吸技术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用气体或电力驱动的马达,模拟传统吸脂时操作者的手往复运动,带动吸管进行2~12mm的高速往复运动,从而提高了吸脂效率,大大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减轻术者的疲劳。通常情况下仅使用局部麻醉即可行振动脂肪抽吸,因此其术后全身性的并发症也得以减少。

2.1 临床效果评估:皮下脂肪组织分为两层:浅层的网状层和深层的板状层。网状层中具有弹性的纤维牢固地附着真皮,浅层脂肪抽吸后有利于皮肤的回缩,板状层位于深层,因此抽吸网状层可获得良好的皮肤回缩,而抽吸板状层可进行体形雕塑。莫建民等㈨报道较之传统脂肪抽吸技术,振动脂肪抽吸技术在抽吸过程中对浅层脂肪的抽吸效果较好,所以振动脂肪抽吸术更有利于皮肤收缩。另外,皮肤血液供应主要由真皮下血管网提供,如果于术中破坏了真皮下血管网,易引起术后皮肤血液循环障碍,发生皮肤坏死。而振动脂肪抽吸技术对真皮下血管网的损伤较小。国外报道振动脂肪抽吸技术对一些纤维组织多的部位,如男性胸部,胁部等效果较好,手术安全,并发症少于超声脂肪抽吸术。

2.2 并发症:Katz使用局部肿胀麻醉的振动脂肪抽吸术发生的并发症低于使用全身麻醉的传统脂肪抽吸术,但和同样使用局部肿胀麻醉的传统脂肪抽吸术相比,并发症的发生率则并无明显区别。

3 激光脂肪抽吸技术

激光脂肪抽吸术使用特制的含有一个允许激光光纤通过的光纤通道的吸脂管。使用低能量激光接触脂肪组织后能在脂肪细胞的细胞膜上形成一短暂的小孔,在不杀死细胞的前提下使细胞内脂肪转移到细胞间隙中,激光光纤在吸管切断脂肪组织的同时还有止血的作用。所以激光能够作为脂肪抽吸术的辅助工具使用。

3.1 临床效果评估:Prado等对25例受术者进行对照试验,在同一患者的一侧行负压脂肪抽吸术,另一侧行激光辅助脂肪抽吸术。在术前及术后3~5天、12~15天、6~11个月时观察。发现负压脂肪抽吸术和激光辅助脂肪抽吸术的术后效果无明显区别,同样表现出并发症,但激光辅助脂肪抽吸术后疼痛小 。Noodleman对患者的颈部及下颌部注入肿胀液后,然后使用激光脂肪抽吸技术,结果令人满意。术后患者颏颈角外形改善,下颌变小,颈部皮肤松弛和皱纹减少。

3.2 并发症:有报道在使用激光辅助脂肪抽吸的部位检测出低脂肪比容,高甘油三酯以及细胞膜DNA的踪迹,并认为激光辅助脂肪抽吸术后高浓度的自由脂肪酸有引起肝肾毒性的可能。Badin将术后吸出的脂肪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细胞膨胀,含血量少。形态学检查后发现传统的脂肪抽吸术引起细胞的可逆性损害(细胞膨胀)比激光在1000J(epsilon)时小,激光在3000j(epsilon)时会引起细胞的不可逆性损害(细胞质收缩、细胞膜破裂)。

4 麻醉技术

4.1 肿胀麻醉:最初脂肪抽吸术需要全身麻醉,1987年Klein发明肿胀麻醉后使脂肪抽吸术能够被广泛安全地使用,大部分脂肪抽吸术在单纯局麻下即可顺利完成,有效减少了麻醉风险。

肿胀液常用的配方是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利多卡因是酰胺类中效局麻药,具有起效快、穿透性强、弥散广及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肾上腺素对皮肤及皮下组织中血管收缩强烈,与局麻药同时使用可以人大延缓局麻药吸收,减少局麻药中毒及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大剂量、低浓度的肿胀液注入皮下脂肪层后,脂溶性的利多卡因和脂肪组织结合并在较短时间内被

抽出体外则进一步降低了其进入血循环的剂量,因此一般不会达到利多卡因的中毒浓度,增加了肿胀麻醉的安全性。

4.1.1 临床效果评估:利多卡因用量报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在35~40mg/kg内属于安全剂量,通常无不良反应。肿胀麻醉后利多卡因在血中的高峰浓度于术后1~12h达到,镇痛效果可以维持24~40h。Kenkel JM等采用微量渗析法测量5例女性受术者术后血浆中利多卡因及其活性代谢产物-乙基甘油二甲基苯胺的浓度,术中注入利多卡因量为1577~2143 mg,相当于19.9~27.6 mg/kg。术后测利多卡因加-乙基甘油二甲基苯胺的浓度最高峰为2.2~2.7 μg/ml,达到最高峰的时间为术后8~28h。国内刘毅等报道收集39例健康受术者术后吸出物,分离脂肪组织和液体,采用荧光偏正免疫法分别检测其中利多卡因的浓度。测出吸出的利多卡因总量占注入体内利多卡因总量的(69.6l±9.07)%。而体内残留量仅为(310.43±105.30)mg。结果表明随肿胀液注入体内的利多卡因有近70%随吸出物排出体外,体内残留利多卡因量在其安全剂量范围内。

4.1.2 低渗肿胀液:在使用超声脂肪抽吸术时,理论上认为脂肪细胞膨胀的越大,细胞膜越容易被超声波破坏。同时,理论上认为低渗能使细胞增大,钾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Song AY取三种不同渗透压的盐水:分别为生理盐水(Ns)(154 mOsm/l),1/2NS(77 mOsm/l),和1/4NS(38.5 mOsm/l),分别加入0、5mEq/l和10 mEq/l浓度的钾,将6例患者的脂肪细胞放入9种溶液中,然后用计算机成像系统在0、15min、30min和45 min时测试细胞直径。在NS中的细胞直径45min后无明显增大,1/2NS中细胞在45 min后增大(8.0±1.9)%,1/4NS中细胞在15min后增大(14.0±2.4)%,45 min后增大(15.0±2.3)%,并具有统计学意义,钾对细胞直径增大无明显影响。

4.1.3 加热的肿胀液:脂肪抽吸术中许多并发症是由术者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的,而部分并发症和手术医生操作关联性并不强,其中一个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体温过低。体温过低会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引起心脏停跳。Robles-Cervantes。在两组基本条件相似的健康女性患者身上使用,一组使用室温(24℃)下的肿胀液,另一组使用人体温度(37℃)的肿胀液,每15min记录她们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及血压)。结果虽然心率、呼吸及血压两组间有区别,但无统计学意义。体温(34.9℃±1.1℃和35.7℃±1.3℃)及恢复到正常所需时间(120min±8min和69min±4min)有统计学意义。作者认为这些改变对血液动力无明显影响,但采用加温的肿胀液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风险。

4.2 其他:Bird G等报道在1966-2004年间对使用肿胀麻醉行脂肪抽吸术的患者同时使用N2O,结果证明N2O能更有效地减少疼痛,使患者不需使用全麻,减少了麻醉风险。术后患者从N2O作用中恢复较快,不需特殊监护。

脂肪抽吸技术发明至今30多年,能有效消除节食及运动等无法消除的局部脂肪堆积,在女性常见吸脂部位是腹部、大腿、上臂、膝盖、臀部,在男性则常被用于腹部、胁部和下颌部抽吸;此外,脂肪抽吸术常用于男子女性发育的治疗,也能应用于脂肪瘤治疗甚至淋巴水肿的治疗。近来脂肪抽吸技术应用于腋臭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日益广泛的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设备结合医师越来越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各种脂肪抽吸术得以更广泛应用及取得更好效果的有力保证。

上一篇:病理性瘢痕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免疫电镜观察 下一篇:局部光动力疗法在损容性皮肤病应用中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