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及薄弱原因

时间:2022-01-29 04:21:20

浅析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及薄弱原因

【摘 要】中专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又有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求运用这些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有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着重浅析了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政治教学;问题意识;重要意义;薄弱原因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和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为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因此,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于学习政治课程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有利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社会规律的过程。这无疑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对此,布鲁纳认为,越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越能形成探究心理,即问题意识。所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

2.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最主要的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原理,遵守行为规范,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达到思想认识的融合和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着重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这可以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究奥秘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学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问题意识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掌握原理所不能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正确把握社会运行的各种基本规律。而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学生具有一种刨根究底的问题意识才能实现。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往往就是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好奇好问、多奇多问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和教科书转以及迷信权威和满足于了解现象而不愿作深入思考去认识隐藏于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习态度,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关键原因

据学者考察和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以记、背概念和原理为主,对社会实际问题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释,而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造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关键因素,表现在:

1.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抑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教师至高无上,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被推向极致。教师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状态下,在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也完全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甚至一些创造性的灵感和思维火花还会因其与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合而受到讽刺、嘲弄和呵斥。久而久之,熟悉、习惯了这种教育文化的学生自动地把自己思维的自主给了教师, 也就丧失了问题意识。

2.教师成功感定位错误。与美国学校相比,我国的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吻合的程度,而不注意学生的提问及其质量。美国教师常以学生奇思异想、怪招鬼式为荣,而我国的教师则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作为教学成功的标志。因此,美国学生的头脑中问题与设想多,而我国学生头脑中概念和原理多。正是这种成功标准的不同,中国的教师习惯于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一道程序。由此,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 变得不会发现问题, 不善于提出问题。

3.对思想政治课职能的片面理解。在许多教师眼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职能就是统一学生思想,消除学生与教材、与国家意识形态不同的认识。确实,思想政治课是有统一学生思想的职能,但是,“统一”不等于“禁锢”,真正的思想统一,必须要经过各种思想观点的展示、交汇、碰撞、交锋、整合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经过这一过程的“统一”,实质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钳制, 这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 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总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让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扬学生的心志,其实质就是要在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中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上一篇:高中英语任务教学需要关注的地方 下一篇:构建“双主”“共生”课堂 创造英语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