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札记之十三

时间:2022-01-29 02:50:51

在波士顿泡酒吧

波士顿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城市,BOYLSTON街两边都是各色的小饭店,咖啡厅。PUB什么的。一群群的年轻人坐在露天的街边小店吃吃喝喝吵吵闹闹,非常生动。倘若要谈美国文化,真的不能不提到美国的酒吧。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酒吧。美国虽然是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但是我却感觉到,那是一个历史保留得最完整的国家。在探访美国西部的时候,我发觉那里的小乡镇,跟好莱坞电影里的牛仔西部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仍旧是一条笔直的街道,街道两侧是银行、酒吧、小商店……房子也还是木结构的,只是更精致了些。唯一变的,是多了麦当劳,路边拴马的地方变成了停车场。美国的小镇极有特色,酒吧里永远人满为患,坐在那里,要一杯啤酒,听老美聊天,漫无目的地打量街上的风景,有几个流浪汉正在那里弹着吉他唱很忧伤或很快乐的歌。

第一次和朋友去的酒吧在MIT的附近,人不是很多,有几个白人在唱着rock的音乐,我们坐在吧台上,因为忘记带护照,只可以喝没酒精的啤酒,音乐很好,和朋友的聊天也很愉快。美国人平时没有什么娱乐,都是周末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到酒吧里坐坐。朋友告诉我,如果看见一个单身女子一个人在酒吧,那就是代表着今晚我要带一个人回家,于是肯定会有很多男的走过来搭讪的。呵呵,看来还是不能一个人到处乱跑啊。静静地坐在酒吧里,虽然酒里没有酒精,可是我仍然觉得自己开始变得恍惚起来,感觉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从前的我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开始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也开始了解很多我所不知道新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到了纽约,我发现纽约的酒吧和美国小镇的酒吧并没有什么两样,在乱哄哄的气氛中透出一股很自由的精神。不同类型的乐队在台上吼叫着,唱完几曲后便到其他的酒吧去赶下一场了。酒吧的主人往往会叫客人对他们打分,根据分数的高低决定日后是否要继续聘请他们。

美国人真有泡吧的瘾,就坐在那里,要杯酒,聊天,花费也不贵,三四块美金就打发掉一个无聊的晚上。我在纽约还经常在一些酒吧门前,看见美国人排队。那通常都是一些比较著名也比较有特色的酒吧,比如体育吧。先到的,占了位子,后到的就在外面排队,出来几个,放进去几个,可见美国人泡吧瘾之大。

昨天收到MARlA(我的HOST)的EMAIL,说今天邀请我和她一块去参加一个活动。因为她是从事电影方面有关的工作,所以这个活动好像是看几部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地点在CHINATOWN的一个酒吧里。

晚上8点的时候,我来到了目的地,这才搞清楚,原来是一群热爱电影的人们在业余时间组织了一个CLUB,利用自己的一些捐款,自己投资拍摄了一些非主流的电影,然后定期召开类似今天晚上的聚会,把拍摄的电影播放出来。今天晚上我看到的电影中有一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字叫《THE GOOSE》,说的是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个规定。只要学生在考试或任何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他平时穿的绿色校服就会换成红色的。而一个学生如果要毕业,他的校服就必须是红色的。学校里有个叫GOOSE的小男孩,他好像学什么都不行,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名,学校里除了他以外,所有的学生都换上了红色校服。于是他成为了大家嘲笑的对象。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小男孩终于拿到了一个第一名,那就是,他父母给他的爱。

在波士顿唱卡拉OK

LINDA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今天晚上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唱卡拉OK,问我要不要一块儿去。反正是暑假,除了白天工作以外我也没有太多其他的事情。我本来在国内就特别喜欢唱卡拉OK。来到美国后也就是去JEFF家唱过一次,音响效果还不是特别好,想了想,便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要去的那家专门唱卡拉OK的店叫DO RE M1,据说是波士顿地区比较有名的,是一个韩国人开的。里面的歌据说又全又新,还都是正版的,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国内唱卡拉OK的时候,不管是快歌慢歌,是不是情歌,屏幕上总是不分场合、不合时宜地出现几个穿泳衣的“美女”在海边走来走去。

LINDA是和她的朋友BEN一块儿来接我的。很快我们就来到了位于波士顿大学附近的DOREMI啦。门面看起来不大。甚至可以说很不起眼,让我想到以前去一些小镇途径公路边上的小饭馆,不过这里不吃饭,只管唱歌。进到里面,发现负责的店员也只有两三个人,柜台边上有一些零食和饮料,当然是要另外付钱的。我们跟店员说了我们的人数,于是其中一位把我们领到了一个中等的房间里,递过几个歌本,便走了。我仔细看了看,房间里除了唱歌的音响设备,外加坐的沙发和桌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心里有点失望,可是出于对卡拉OK的向往,也就耐心坐下了。

拿过歌谱细看一遍,发现还真是如朋友所说,歌曲真的很全很新,我甚至看到了去年刚刚推出的流行歌曲,而且所有播放的碟都是正版原装,由歌手明星们亲自上演,画面和音响效果都很不错。于是大家也算是唱了个尽兴而归。

在波士顿开PATTY

来到美国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美国人特别喜欢开PARTY,每天学校里都有不同的活动,不管是吃饭,还是聚会,只要是有那么几个人聚在一起搞个活动,美国人都称为PARTY。美国人非常热衷于参加不同的PARTY,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有这么一种说法,EVERY PARTY IS A SlNGLE PARTY。所以参加PARTY也是一个结交朋友,包括POTENTIAL GIRLFRIEND/BOYFRIEND的大好机会哦。我们也叫那些天天参加PARTY的人为“PARTY ANIMAL”。

由于在这里的学习很忙,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PARTY,参加过几次,有中国人开的,也有老美开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老美的PARTY上是以TALK为主,也许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怎么和别人交谈的训练吧,每个人说起什么来都是口若悬河,虽然有时候细细一听觉得他们的谈话里也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可人家就是能说。参加过几次老美的PARTY,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和对方对上几句,说了一会便有点说不下去了。一方面当然因为对他们文化的不了解和语言的障碍。另一方面,我有时候想,就算是用中文说,我也未必有那么多可说的,想想亏自己以前还是参加辩论队的呢。

中国人的PARTY我也参加过几次。去年刚来的时候就是中秋节,这里的中国学生会举行了一次中秋晚会。我去了,当时以为着装上有些什么要求,于是特地好好第打扮了一番,脖子上还用丝巾系了朵玫瑰。自我感觉美美地去了。去到后发现原来是国内的文艺演出形式的,大家按照座位坐下,欣赏着主持人的说话和节目的演出。有一点点的闷。不过毕竟是第一次啦。到了农历新年的时候,中国学生会又组织了一次元宵节晚会,这次的感觉比第一次有了进步,有卡拉OK,观看春节晚会,跳舞,内容上丰富了很多,但是仍然觉得带有中国人的一种沉闷的气氛,不如美国人的气氛来得更活跃。

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和相熟的朋友一起聚聚。周末的时候我们常会一起去买菜,然后一起做饭,这里很流行一种叫“POTLUCK”的说法,意思是每个人做一个菜,然后大家把菜都拿到一起,这样又省事又能尝到不同的菜,朋友之间能互相切磋厨艺,还能增进友谊。我对此是乐此不疲。刚来的时候我什么也不会做,那时候有个同学是来自上海的,特别会做饭,他常做好了,我吃。有一次我听到有其他的朋友问他:“你吃过敏敏做的菜吗?”他回答:“吃过一次就再也不敢让她做了。”当然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现在的我,随着和同学一起做饭增进交流,仿佛也开了窍。曾经被同学夸为有做饭的灵性。来数数自己都能做些什么菜:红烧肉,粉蒸肉,三杯鸭,香葱爆鸡,水煮牛肉,蟹黄炒蛋,炒双菇,梅菜扣肉,凉面……太多了,数不过来了。

这个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和JIAJUN两个人有一天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举行一次PARTY,把我们认识的在MlT和哈佛的朋友都叫过来,大家一块儿聚聚,形式就以POTLUCK为主。当然我们作为主人家,是要多做几个菜的。那天一大早,我们就跑去买菜。下午两点的时候我们开始准备做菜了。我们自己打算做的有炒双菇,一大锅炒面(起码能将大家喂饱),糖醋猪蹄,扁豆角,还有我的黄豆海带排骨汤,整整做了5个小时,从两点到七点,我们才算是基本将足够50个人吃分量的菜做好。我终于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黄脸婆了,要是经常这么做饭的话,我是必定要变成黄脸婆的。

上一篇:世界上最有趣的“城市” 下一篇:在西方,保护妇女儿童不只是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