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1-27 06:17:26

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究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89例,分析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病相关因素,术后22例引发盆腔淋巴囊肿,给予口服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及局部外敷芒硝和大黄治疗。结果 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及临床分期,是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的相关因素。治疗2 w后,13例淋巴囊肿消失;延长2 w治疗者5例,再次复诊后,淋巴囊肿消失;3例效果欠佳,行B超引导穿刺治疗,病症消失;囊肿肿大较重者1例,行手术治疗。结论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相关因素与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和临床分期有关,行活血化瘀制剂和局部外敷中药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宫颈癌;盆腔淋巴囊肿;相关因素

妇科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是宫颈癌。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是宫颈癌根治术,但此方法在术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以盆腔淋巴囊肿最为常见。虽不会致命,但多伴有慢性盆腔痛、下肢水肿等症状,给后续治疗及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故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现回顾性分析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189例患者,探究引发盆腔淋巴囊肿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89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患者,所有患者行病理学检查诊断均被确诊。术前行双合诊和三合诊检查,由有经验的妇科临床医师完成,进行临床分期。年龄28~67岁,60岁18例。依据FIGO分期标准实施临床分期:Ⅰa期20例、Ⅰb期72例、Ⅱa期97例。依据病理组织分型:鳞癌178例,腺癌8例,其他类型3例。清扫淋巴结数>20个66例,≤20个123例,有、无下腹部手术史者,分别为77例和112例。有、无内科合并症者,分别为18例和17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广泛全子宫切除治疗,术后2 w将术后常规留置尿管拔除。拔除后行B超监测,是否引发盆腔淋巴囊肿。对于伴有盆腔淋巴囊肿患者,外敷芒硝、大黄,选用芒硝和大黄,各50 g,研成细末,砂锅内放入适量冷水、醋,熬成糊状,冷却后局部外敷,并于药袋加放热水袋,30~60 min/次,3~4次/d,每袋用3 d,持续使用2~3w。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当归10 g、桃仁10 g、路路通10 g、赤芍10 g、土茯苓10 g、蒲公英10 g、生薏苡仁10 g、川怀牛膝10g、龙葵10 g、生甘草9 g、生牡蛎30 g、炮山甲5 g,水煎服2次/d,持续服用15 d。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用药后7 d、14 d后,行B超检查,对淋巴囊中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进行随访。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189例患者中,有22例引发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率为11.64%,宫颈癌术后盆腔囊中发病相关因素与清扫淋巴结个数及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病理组织分型、有无内科合并症及下腹部手术史无关。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相关因素分析,见表1。

2.2盆腔淋巴囊肿治疗效果 给予22例盆腔淋巴囊肿患者,口服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及局部外敷芒硝、大黄治疗。治疗2 w后,13例淋巴囊肿消失;延长2 w治疗者5例,再次复诊后,淋巴囊肿消失;3例效果欠佳,行B超引导穿刺治疗,病症消失;囊肿肿大较重者1例,行手术治疗。

3 讨论

临床治疗宫颈癌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疗,手术治疗多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用于中晚期患者,化疗则多用于复发转移及晚期患者。本研究中,宫颈癌患者均为早期宫颈癌患者,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治疗。

宫颈癌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盆腔淋巴囊肿。有关研究[1]表明,其发生率在4.8%~35%范围内。本研究中,189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术后22例患者出现盆腔淋巴囊[,发生率为11.64%。分析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相关因素,发现与清扫淋巴结个数及临床分期有关,患者年龄、病理组织分型、有无内科合并症及有无下腹部手术史不会引发盆腔淋巴囊肿。研究发现,清扫淋巴结数量与盆腔淋巴囊肿呈正相关,即清扫个数越多,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率越高。淋巴结切除后,淋巴液从残端淋巴管流出。组织渗液与淋巴液积聚,是造成盆腔囊肿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时,阻滞了淋巴回流及盆腔积液引流,致使大量淋巴液外溢,并在盆腹膜后滞留,尤其是彻底切除淋巴结后,使盆腔腹膜出现较大缺损,因下肢回流的淋巴液、出血及手术渗液于腹膜后积聚,从而引发淋巴囊肿。

术后11~12 d是淋巴囊肿的高发期,术后行常规检查可提升淋巴囊肿的检出率,尤其是术后14 d内,诊断价值较高[2]。如果淋巴囊肿过大,进一步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于术后2 w,行B超检查,结果发现,尽早采取措施治疗,有助于淋巴囊肿的吸收,减缓下腔静脉压迫,从而起到预防静脉栓塞作用。

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治疗盆腔淋巴囊肿的方法。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单纯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及中西药结合治疗,本研究主要采用口服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及局部外敷芒硝、大黄治疗。蒽醌类抗生素是大黄的有效成分,可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广谱抗菌作用,硫酸钠是芒硝的有效成分,有消肿、散结、消炎止痛之功效[3]。制剂中路路通、赤芍、桃仁、当归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金银花、蒲公英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牡蛎、炮山甲有软坚散结之功效;龙葵、土茯苓、薏苡仁有利水渗湿之功效;牛膝有活血祛瘀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从而有效治疗盆腔淋巴囊肿[4]。本研究22例盆腔淋巴囊肿经治疗后,有3例效果欠佳,给予B超引导穿刺治疗,最终病症消失。仅有1例囊肿肿大较重者,给予手术治疗。可见,中药治疗盆腔淋巴囊肿疗效显著。

由上可知,清扫淋巴结数及临床分期是引发盆腔囊肿的相关因素,采用口服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及局部外敷大黄、芒硝,可有效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

参考文献:

[1]曾萌.宫颈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囊肿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2):392-395.

[2]张跃,龚光明,刘蓉,等.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3):3328-3329.

[3]郑敏慧.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18):99-100.

[4]齐卫,段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8):1105-1106

上一篇:医护联合开展出院患者随访的效果探讨 下一篇:新形势下精神科新护士临床带教难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