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影视艺术走向

时间:2022-01-27 04:11:33

微时代的影视艺术走向

如果说“微时代”是微博微信通过手机屏幕迅速占领传播空间的时代,是告别“大部头”抒写“悲剧精神”而凸显“短平快”的时代,是“技术流”跃上潮头的“微革命”时代,那么,“微时代”或者“网生代”的影视剧向何处去?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播技术,能否彻底改变受众的审美?这是我们至少在下一个十年不容忽视的课题。

毫无疑问,新媒体技术对于人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改变是史无前例的。从2010年“微博的春天”引发“千树万树梨花开”,七年过去,文化娱乐领域的面目确实大有改观。从舶来的科幻片到眼前的G20晚会,传播生态的变化,声光电化的飞速进步,常常显示出“形式大干内容”的倾向。而影视的观赏化、娱乐化特点一步步强化,导致传统“剧本剧本一剧之奉”的“大一统”,面临着影像、舞美、音响、动漫、特效与剪辑的蚕食与瓜分。

如何解析时下影视的艺术走向,笔者力图由近及远地说几点启示。《湄公河行动》逆袭的启示

国庆七天长假,是公认的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四大国产”在前期宣传造势方面也做得足够,期待票房有去年一样的“爆发”。无奈从媒体报道的“票房遇冷前三天票房同比下滑10%”到“国庆档票房不敌去年全年难破500亿大关”,期待落空而失望之音不绝如缕。唯一让人骤添兴奋的亮色在于:《湄公河行动》票房一路逆袭《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而高居榜首。不少观众认为值得二刷、三刷:因为片子“不仅能看到电影人的努力和敬业,更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

然,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更无法涵盖整体的艺术创造与美学欣赏。但是,《湄公河行动》靠的是真实、勇武、献身与尊严,是不折不扣的“正能量”而不是以噱头吸引了眼球。

或曰电影市场去年有泡沫,今年下降是常态;或曰林超贤继续在导演之路上向好莱坞取经,片子不无《冲出亚马逊》的影子;或曰看惯了直播间俊男靓女搔首弄姿的观众们想要换换口味,“铁打的彭于晏”那亦文亦武的硬汉形象找到了机遇……但是,不争的事实是:观众没有忘记“10.5金三角中国船员遇难”纪念日,观众需要在心弦紧绷中赞叹“保家卫国的大情怀”,观众欣赏自己的特工团队作战的动作戏,观众心里的爱情亲情兄弟情与银幕的展示合上了拍。正如鲁迅说的:“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主旋律”的艺术表现,不仅是时代的呼荆也是培养有审美素养的新一代观众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形之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有点“小布尔乔亚”的轻飘。山城的高楼密度与参差错落,校花的超高颜值与浪漫氛围,为灯光、影像、背景的设置提供了驰骋的大舞台,其视觉冲击力应该为其他“国庆档”片子所不及。同时,看看风靡一时的原著,故事的讲法当然更具有“微时代”的特色:短小、凝练、微博式的跳跃、网络对话式的抒情、“撕心裂肺”的情爱桥段与表白,赢得年轻人的掌声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的观众们――无论小男生还是小女生――仍然倒向了“湄公河”。尽管故事是年轻人的故事,但是年轻人并不能一概而论。《从你的全世界经过》总是有点小众,有点夸张,有点矫情。其缺少的恰恰是《湄公河行动》里的呐喊与喋血、担当与厚重。如果说年轻人的爱情是浪漫为主,未必一定厚重,那么,读一读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想想在读大学生里,有多少人的家庭属于7000万贫困人口或者近似值,你会明白:题材仍然有大小之分,“重大题材”依旧是中外影视人关注的首选。现代科技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把影视制作得更加逼真、更加精美而更加吸睛,然而,那一切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打动人的首先在于内容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主旋律影片”与“艺术高度”丝毫不矛盾,缉毒警察原奉有血有肉,枪战拍成了战争巨制的艺术精品的,中外影视历史上早有先例。可以说,与剧本的惊心动魄相比,“微革命”所提供的先进影视技术始终是第二位的,起的是重要的辅助作用。一句话,仅仅靠着“现代”与广告这“两翼”,是无法完成“逆袭”的。

《阿凡达》“选剧本”的启示

剧本是一剧之本,至今仿佛也没有疑义。但是,细细思考,“现代技术流”与“传统故事说”是不无矛盾的。

“现代化”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与审美欣赏,时不时会向着消解传统的经典性质的方向行进。例如音乐合成的高科技效果对于民族乐器的消解,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的挽歌,其实在电视连续剧《手机》里“哭丧”的场景里已经展露无遗。再如科学主义对于“精神家园”的冲击:当年怀揣着巴金的小说《家》奔赴延安的老一代,至今看了相关影视依旧感同身受,慨叹不已。无奈孙子辈一句“近亲不能结婚”,就把觉新与梅表姐、觉民与琴表姐的一切否定了,用这样的“优生学”类推,则“宝黛爱情”同样成了不必讨论的伪问题。

殊不知只有在“继承”“发展”“镀亮”“重铸”意义上,所谓“消解”才是技术流的正途,即便表面上是现代化的“否定”,骨子里仍然是承继。否则极可能落入陈凯歌《无极》式的不知所云,因为不知道编剧与导演企图给我们讲什么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2015年年底,影视D讨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为什么卡梅隆在拍《阿凡达1》的时候,没有选一个好的剧本?”有观点认为:《阿凡达》剧本过于简单,或者说套路化。

而皮克斯的动画大佬约翰・拉瑟特为卡梅隆辩护说:《阿凡达》是历史上第一部3D大作,全新的技术,如果不讲个传统套路化的故事,恐怕不会取得同样的成功。换句话说,如果全是“后现作”,即消解了内容,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的表演,让作品成了没有终极意义可寻的游戏,再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3D等,《阿凡达》很可能成了获取积分的电子游戏。

这是颇有意义的悖论:“简单”与“套路”绝不是不要故事,而是尽量地不让故事淹没在高科技的光怪陆离之中,是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段,把比较传统的故事细细地讲述一遍。因为影视是依靠视觉语言、画面语言、镜头语言说话的,其形式会部分地融进内容,即便是“高科技《泰坦尼克号》”即情节有雷同,也是全新意义的“阴谋与爱情”。

其实,从“中国化”的意义上考察,“技术与故事的悖论”一直存在。《西游记》可以视为许多个“阿凡达”的故事的集合体,稍作比较,我们会更加明白“以剧本为基础”的道理:按照常理,《西游记》应该是最适合引进豪华舞美与高科技技术手段的脚本。然而众所周知,1982年杨洁执导连续剧《西游记》之际,我们的仿真、动漫、高清摄像、特技手段等都还是在一个比较一般的阶段。但是,技术的简陋并没有妨碍那一版《西游记》成为至今为老少观众最为喜爱的片子。因为剧本的深厚故事基础在,因为六小龄童的“美猴王”栩栩如生。相形之下,1993年香港TVB版的娱乐化,1995年周星驰版《大话西游》的“后现代”,2000年曹荣版后传的“武林气”,乃至同年美国版《美猴王》的不靠谱……并没有因为技术的演进而取代杨洁版的地位。

《平凡的世界》影响力的启示

因为恪守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用的是习惯的“煽情模式”,属于“守旧派”,当初,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不受80年代的专业读者欢迎。然而,r间毕竟是公正的,2015年2月26日,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出之后,一热非小,得到了不熟悉彼时生活的广大青年人的追看,以至于当年年底获第三十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今年元旦获2015年国剧盛典年度十大影响力电视剧,2016年4月在华鼎奖电视百强里挺进前十。

没有过多地依靠特技与舞美,就是土气十足的装扮,就是普普通通的黄土高坡(地貌的特殊性还给拍摄造成了很大困难),甚至方言加“陕普”的对话还有些许拗口乃至穿帮,但是,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刘威硬是把原著的精髓、汁液攥在了手里,表现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音乐的力量”。在小说里仅仅是陪衬的音乐与歌词,到了连续剧里显然是地位上升,已经不仅是“背景音乐”“主题曲”等等,而是扎扎实实成为片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片首的《祈雨调》:“五谷田苗子晒干了。龙王老家哟,救万民!”绝望、祈祷、哀哭、嚎啕……那是生命的热力、是坚韧行进的黄土高原上的贫苦百姓的象征。而《神仙挡不住人想人》:“见那村村哟不见呀人,我的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又把黄土地一样厚重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考察,一日三叹的“酸曲儿”具有适应并超越“现代音乐合成”的力量。当年“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正因为不知道“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小妹妹才声泪俱下地叮咛再三,未登程先问归期。由于悲剧意识日趋完整,现在的《祈雨调》等插曲,没有使用《五哥放羊》式的喜剧结尾,反倒更加具有“酸曲”的原汁原味。贫瘠荒凉的土壤孕育了至情至性的艺术,联想到安塞腰鼓、鸡年邮票、剪纸等等,我们可以说:灵魂和艺术常常是所需甚少的。原始的生命活力未必一定要通过“旋转舞台”“高倍音响”“激光背景”才能够展现,影响力的来源原本是方方面面的。

恰恰是第52集,孙少平在古塔山下遇到了外星人的“高科技”疑似败笔。或曰:原著就是如此,导演也强调是心灵感应。我们认为,小说里能够写,但是一旦搬到屏幕上,就与“土得掉渣”的全书全剧的格调相左了。即便剧本中的外星人是按照《星球大战》的造型去做的,相当地逼真,也让不少观众感到别扭。至于“实际是想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一种现实主义的感情”,也是替路遥“现代化”了一回,因为在极度悲伤和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幻觉、臆想,也是古已有之,不必戴上“超现实主义’的帽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影视剧也是这样,技术融进了内容,羚羊挂角浑然一体可谓协调,而古塔左近出现了外星人,则很容易让“娱乐现代化”冲淡孙少平的悲痛欲绝心情的。

所以,思考为什么“90后”同样喜欢《平凡的世界》,不仅是“情节很励志”或者“审美陌生化”,关键在于平凡世界里的渴求、苦难中的尊严、抗争中的生命力与青年人纯洁情爱的真实宣泄都得到了艺术的表达。

《阿凡达》的现代手法与《平凡的世界》的传统描摹,各有自己的着力点与艺术价值,共同支撑着影视艺术的大厦。“声光电化”是重要的工具,但是决定艺术高下的还是剧本,是实质性的内容。2014年,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依赖日新月异的影像、舞美、音响、特效、动漫与剪辑,我们的影视荧屏会更加鹰击鱼跃、异彩纷呈,但是,扎根生活的中国精神,实实在在的内容构成永远是影视艺术的土壤源泉。

本文为岭南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项目“基于SWOT分析法的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QW1416。

陈恺思:岭南师范学院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实验师

上一篇:意笔白描课程的探索渊源与现状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