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师权威的重构

时间:2022-01-27 03:38:32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师权威的重构

摘 要:随着活动课程比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忽视教师权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教师权威的内涵、特征来确定教师权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并对重构教师权威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权威 自主活动 权威重构 灵魂魅力

2011版新课标中除科学课的课程标准有待商榷外,其他几门课程都已经基本明确了其课程要求。从各个学科的课标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活动课程的比例持续增大。随着活动课程比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忽视教师权威的作用。

一、教师权威的内涵体现了其是学生自主活动的首要条件

关于教师权威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有些普适性的认知是被大家所接受的,即教师权威是由政府赋予的外在的权利与内在的教师自身魅力共同生成的;学生是其发生的客体;其目的是产生教育影响力[1]。教师权威产生一方面是基于外界所赋予教师的教育权力;另一方面是由教师拥有的广博知识和人格魅力决定的。学生认同教师的品质,并主动服从于老师的教学安排。

二、教师权威的特征决定了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

(一)教师权威来源的特征性

教师权威的外在依附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完成一系列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地位。其次,教师权威的内在生成性决定了教师权威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学生对教师积极主动的服从行为。最后,教师权威的外在依附与内在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社会等外在来源是教师权威的前提,教师自身的魅力感染是教师权威的关键。初为人师,获得权威的最初依靠是外在的权利,但真正获得学生内心认同的是教师内在生成的权威。

(二)教师权威目标的指向性

教师行使权威的目的不是为了支配或控制学生,而是主客体之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标中凸显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理念。教师权威的指向或最终目标恰恰是学生的发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作为教师不是片面的掌控课堂,而是松弛有度,在合适的契机给予学生“营养却好吃”的教育。

(三)教师权威发生的难控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是很难操控的,稍有不适可能会适得其反。作为教师权威发生的主体,既肯定自身对于学生的指导和规范,又防止自身过于自我的操控学生,辩证地把握好这个“度”,科学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每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教师权威取向的趋向性

学生的信仰和价值观随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反射到学校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教师权威的发挥受到社会和国家等因素的制约,也决定了教师自身权威发挥的取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课改突出学生自主活动,看似打破教师权威的尺度,何尝不是教师权威的变革的契机。只要构建起师生民主关系的桥梁,相信教师权威的趋向会更加的适应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趋势。

三、教师权威的重构

(一)社会外部环境的支持:教师权威出路之条件

正确认识教师权威是教师权威出路的先决条件。其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教师权威发生的首要条件。最后,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权威提升的关键条件。教师社会外部条件是一把双刃剑对教师权威的变革和完善即提出挑战又处处彰显着它的机遇。作为教师权威的主体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才是教师权威结果发生的最终决策者。

(二)相关制度的变革:教师权威出路之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师权威。其次,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这里主要指学校尊师重道校园文化的营造和教师跟班制度的实施。教师权威的形成具有时效性,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更是师生互动的良性结果,教师跟班制度就是教师权威形成和巩固的最好方法。

(三)教师灵魂魅力的生成:教师权威出路之根本

教师灵魂魅力主要表现在师技、师德、师格、师品和师省五个方面。完美的教师应具备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等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师权威。师格表现在爱岗和爱生。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进而产生对学生的爱[2],这也是师格的核心;教师责任感是爱生的首要动力,是树立良好的师格形象的关键。师德是教师权威感染力形成的根本,是爱心、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师品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富有创新能力的工作热情上;体现在乐观开朗的情感体验上;体现在不卑不亢的意志品质上。师省主要表现在积极的劳动创造观念,抵制不良风气,以坚定的立场维护教师形象。

教师不是完人,要敢于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感染力和号召力,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依赖,增强教师的权威。如何将教师权威与学生自主活动学习相结合是新课标留给所有教师甚至全社会的一个课题,而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正是这一课题的可行性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霞,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一个教师权威视角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 12

[2]张冠文,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示范效应[J],教育学,2003.10

作者简介:王楠(1987.8-),女,吉林省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上一篇:中韩旅游合作动力研究 下一篇:《寂静的春天》环保意识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