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准教学目标准确解读教材

时间:2022-01-26 06:29:03

定准教学目标准确解读教材

近日,我看《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上,特级教师江洪春老师的《语文教学的那些“说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把阅读课上成资料堆积课、图片展览课的有之;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的有之;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的有之;目标不准确,南辕北辙、随心所欲的有之。”,心中很有感触。

以上种种,都与上课之前、备课之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不正确有关。

高效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功劳已占一半;好的备课,正确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占一半。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有效的教学措施,加上有效地“备学生”,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实效。

教学目标,有的是普遍通用的,如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目标,不应该作为语文课的重点目标,否则就削弱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元素,成了思想教育课。还有的教学目标,是每篇课文大体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都要达到的规律性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学会课文中的几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课文中的某些词语造句等等;第二课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某些道理,并能激发学生或保护环境、或热爱大自然、或热爱科学的感情等等。

一、梯级教学目标应有侧重: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造成了某些教学目标是一个梯级体系,它的达成不是一堂课能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循序渐进的课文培养目标体系,如关于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设置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鲁班与橹板》,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人类的“老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等,但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又各有侧重。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同样都是写实验,同样都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不同。《天火之谜》写了富兰克林求证“天火”是一种放电现象,中心词是“谜”,“解谜”和“实验”是这两篇文章的主题,需要沿着或者寻找写实验类课文的规律:发现问题——实验研究——有所发现——造福人类来学习实验的经过,继而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备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而《夜晚的实验》共写了斯帕拉捷研究蝙蝠飞行的四次实验,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斯帕拉捷的观察细致、善于思考、不屈不挠、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固然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更应该有本篇课文的侧重点和特点。本文和《天火之谜》的不同之处在于,《天火之谜》写了一次实验,而《夜晚的实验》写了四次实验,第一次实验详细写,后三次实验简写,可以在学生回顾《天火之谜》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详写、后三次实验略写?都详写好不好?后三次实验分别略写的是哪些部分(结果?猜测?现象?)?能否把第一次实验为何先写结果,后写猜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斯帕拉捷略写的实验补写详细的锻炼上,更应该留出多一点时间给学生练笔实践,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才能体现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年级梯级培养层次,才能体现编者的教学意图。试想,如果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一样的,那么,首先是对教材的理解肤浅;其次,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并且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高不大。

二、似是而非式教学目标应矫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某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左右摇摆,这样理解也对,那样理解似乎也可以,回答总在正确答案周围徘徊,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抓不住重点,不能一针见血。这是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如苏教版第二册第8课《小松树与大松树》,课文很简短: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

很多同学把小松树归结为骄傲,似乎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就是因为懂得了不能骄傲的道理。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准确的。

小松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它站得高,它把大山爷爷的功劳归为自己了,这里可以与上一学期的《小河与青草》进行比较阅读:

“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小河说:‘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接着,小河对小草说:‘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

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叶长的更绿了。”

这里小河和青草就懂得互相感谢,小松树乍看是骄傲,其实是不懂得感谢,一比较阅读,学生就明白了。

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由学生读小松树的话,然后由老师板书:长得高,看得远,再由学生读大松树的话,发现不对了,板书要改一字:“长”改成“站”。这样,就能发现问题了,小松树看得远其实是因为大山爷爷托着它,那么功劳是谁的呢?——是大山爷爷,然后再与《小河与青草》进行比较阅读,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偏颇了。

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要注意言意兼得,既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理解是必须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运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有时候,朝前走一步就是方法,停留在这一步就是内容,虽然只有一步之差,但是体现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

让我们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从学生方法的获得出发去考虑教学目标,让备课中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

上一篇:多媒体“扮靓”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以“材”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