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创作漫谈

时间:2022-01-26 04:33:46

灯下创作漫谈

摘要:我们不求艺术一定要表现出贵族性来,但是有一点头脑、一点骨气,这个要求很高吗?

关键词:精神品质;创作;绘画的评判标准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3-1

画了几年画,厚着脸皮数,也算是有几张创作什么的,有这么一些看法,说来诸位指教。

创作是检验画家真才实学的最高标准。这里并不说唯一,因为其实艺术这个东西很自由很开放,感性比例很大,在这个领域里不太适合用多么铿锵有力的词汇。这毕竟不是严谨的理工科。

很多人说写生即创作,创作和写生实则是有着巨大区别的。在绘画史里,各个画派或者画家的地位也有明确区别的。他们各有各的名气和道理,不能混为一谈。就比如印象派,他们的贡献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光的时代,并在画法上明显区别于古典主义。

通过这几年画画,我觉得画比较大的创作时,有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创作动机的稳定性。超过一米的画,尤其有两三米的时候,还要画成较为精到的写实风格,是很费功夫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个前后的持续时间往往有数月。大三的时候,因为情绪不好,愤怒压抑,所以开始画一张充满阴冷暴力因素的画,有两米左右,前后三月不到。到了最后一段时间,我的情绪已经变为伤心,和初始大为迥异。

第二,耐力。经常有人指着一张画的局部说,这个让我画,我画得一定比他精细到位。此时,此君忽略了一点,人家完成的是一整张画,每一个角落都要照顾到,首先需要的就是耐力,而读者看画时是具有选择性的,画面的哪一部分最吸引他,他会多看几眼,其余则略过。所以我说过,大创作是对画家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验,体力和耐力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三,主次问题。这个包括详略、构图、质感等方面。综合起来说,原则上就是不能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会有什么后果?一是累,吃力不讨好;二是平,画面到处抢,让人目不暇接,读者也累;三是乱,画面会呈一团乱麻状,质感平均,色彩花乱。大一、大二的时候,我画画总是难以克服这个问题,每一张创作都很累,效果也很不好,严重缺乏艺术性,如同百家衣,东一块补丁西一块补丁。

至于创作的立意、品味等等,很多艺术理论书已有长篇大论,我不在此赘述,只再说几点书上没有的心得体会。首先就是要画你自己心里喜欢的画。现代市场经济,艺术领域受到的冲击自不必说。很多人会纠结,画参展用的画呢,还是画市场好的,还是画自己随心所欲的,罔顾其他?我想,应该选择第三种。市场是什么?那也是在艺术家之后才有的东西,你要先做艺术家有作品,然后才可能有市场。所以刨去商业因素,市场本质上也是艺术家创造的;另一点,画画也是非常主观和需要感情冲动的,如果这种冲动来自外部,很难想象这画会有什么深度和价值;此外,每个画家的各方面差距是巨大的,有人爱画美女花卉,有人爱画机械楼房,有人画的光明灿烂,有人画的阴郁冷酷,这和画家的性格、阅历、背景等等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方面自然不可能一致。所以我认为,你觉得如何开心如何能释放如何能充分表达自己就应该如何画。当然,世俗点地说,往往卖得好的画,初始动机也基本是纯主观的,画这张画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别的,只是有冲动要表达罢了,这种画最真实,真实才可能有好东西。

其次,我还是比较反对评价画的时候,将所谓“视觉冲击力”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现今商品经济,物质社会,人们的思想碎片化,生活越来越无聊,整天寻求的是刺激。无论哪个领域,出奇出新变为最高原则,最易一夜成名。所以我一再听到某某画面充满视觉冲击力云云。如果单纯寻求视觉冲击力,可以去看好莱坞大片,有动作、有怪兽、有爆炸、有鲜血,而且是动的,会出声,应该比一张死气沉沉不言不动的画要有冲击力的多吧?绘画的评判标准是严格和复杂的,视觉冲击力这个短语这个档次未免过低,也会带坏很多画画人的。(当然,他要是真被带坏了,也只能说明他不是这个料。)

最后,再谈谈艺术创作的精神品质问题吧。现在的创作,写实绘画里,你去看十个展览,回来仔细想,会发现很难想起什么画,能想起来的也多是画的特别精到或者有视觉冲击力的。而精神内涵则越来越缺失。有人说,写实的,也就是画画美女静物啊什么的,千年不变,还能如何呢?我觉此言大谬。写实只是一种绘画手段方法,一种表现方式,何有内容之限?我可以画客观世界,也可以画主观世界,画假想世界,无所不可。所以很多写实油画越来越没有深度,作者也越来越无聊和讨好市场,他说不出来为什么要画这张画,他不知道要表现什么。这是很可悲的。我们不求艺术一定要表现出贵族性来,但是有一点头脑一点骨气,这个要求很高吗?而很多所谓现代当代的作品,又过于自得或陶醉于观念和意识中了,完全忽视了技术性,这也是种非左即右的极端做法。正如一个民工千里讨薪,回来后写成日记,虽字字血泪发自肺腑,但这算文学作品吗?他算得上作家吗?而画家的文化水平普遍确实有待提高,这是个大问题。

说了这么几点,灯下偶想,贻笑方家,要修成正果,非一朝一夕。

作者简介:

朱枭,首都师范大学。

上一篇:美国经济的“调音师”艾伦·格林斯潘 下一篇:阅读――开启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灵动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