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摹仿论”与“摹仿”的本体

时间:2022-01-25 07:42:27

摘 要:《诗学》为古希腊著名哲学(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该著作中提及的“摹仿”对于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诗学》中对“摹仿”的认识与理解却始终只是部分人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美学)观、艺术观的解读,以至于部分认知已成为约定成俗的大众共识乃至学界真理;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摹仿论”的考证并结合特定历史时期哲学观的发展背景,浅析《诗学》中“摹仿论”与“摹仿”的本体。

关键词:摹仿;本体;摹仿论;诗学;亚里士多德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66-01

一、“摹仿论”的起源与发展

据考证,“摹仿”(mimesis)一词源于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活动中,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证实“摹仿”代表祭司所从事的宗教礼仪活动,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后来该词曾被用于表示雕塑、戏剧等“现实翻版”的艺术形式;约公元前五世纪,该术语开始被应用于哲学与艺术学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摹仿”一词完成了从图腾崇拜(宗教礼仪)逐渐转化为哲学专用术语的过程,并被绝大多数古希腊哲学家所接受;然而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中,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摹仿”一词的解读却不尽相同,各自主张的“摹仿论”在内容上也有显著差异,根据解读与主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即主张“艺术摹仿自然”的赫氏(赫拉克利特)“摹仿论” 、主张“自然作用摹仿”的德氏(德谟克利特)“摹仿论”、主张“艺术临摹现实,现实临摹理念”的柏氏(柏拉图)“摹仿论”、主张“摹仿并非必须忠于客观摹本”的亚氏(亚里士多德)“摹仿论”。

二、“摹仿”与“模仿”的差异

通过对“摹仿”的追根溯源,已知“摹仿”最初始的含义并非当今社会通常理解的“临摹”或“仿效”之意,正因如此,当今社会中的大量文献或译本中会出现“摹仿”与“模仿”两种写法,通过对公开发行的部分艺术文献进行查阅后发现,“摹仿”一词与“模仿”一词使用频率大致相当,使用前者的诸如亚里士多德所著、陈中梅校译的《诗学》等,而使用后者的诸如彭吉象所著的《艺术学概论》等;这两个词的释义均有重复效仿之意,但“摹仿”的具体释义即仿效,指个体主观依照仿效对象或仿效主体的行为;而“模仿”的具体释义即重复,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换言之,“摹仿”一词在词义上更多的倾向于有意识而为之,而“模仿”一词在词义上则更多的倾向于有意识或无意识为之;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表述的“摹仿”与其主张的“摹仿并非必须忠于客观摹本”的“摹仿论”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其已不仅仅主张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更多的是主张在依据客观摹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主观自由式“拓展”与“创造”,因此译者选用“摹仿”一词用以区分其与“模仿”的含义,并无不妥。

三、亚里士多德“摹仿论”中“摹仿”的本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但摹仿并非必须忠于客观摹本,艺术所摹仿的可以是但并非局限于已经作为客观存在的本体,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在一定程度上已不仅仅是主张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更多的是主张在依据客观摹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主观的、自由的“拓展”与“创造”;然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摹仿”的本体无疑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依据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全部文本语境均明确表达了其认为“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这一观点;但是在《诗学》1451a部分最后一句,即《诗学》第9章第一段第一句(陈中梅译本第81页),原文为: “从上述分析中亦可看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不仅可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且可以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描述将要发生的事,这一说法中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较此前“摹仿的本体无疑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主流观点更广。

据此,即便戏剧中的部分内容看起来与实际已经发生的事相类似,但很可能意味着其并非仅仅是对现实的复制或临摹,而是表明此事是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而发生的;因此“摹仿”的本体究竟是传统主流观点中所认为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事”还是“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将要发生的事”?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所著的《诗学》作为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在西方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般的权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表达的“摹仿论”充分表明其认为艺术的摹仿是具有创造性的再现,“摹仿”应被理解为根据事物应有的形式进行创造;其表述的“摹仿论”中“摹仿”的本体不仅仅局限于“已经发生的事”,更多的则是“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将要发生的事”;《诗学》的编纂完成距今已逾两千余年,而关于“摹仿”的本体,究竟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事”还是“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将要发生的事”?当代人的看法或观点也许仍将继续存在分歧,但在两千余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心中,“摹仿”的真正含义或许远不止于此。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刘春阳.“摹仿说”探源[J].长江学术,2011(04).

[3]徐平,叶李.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再考察[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上一篇:艺术性创作在电影剧本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在电影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