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文书:民间契约档案宝库

时间:2022-01-24 06:40:17

清水江文书:民间契约档案宝库

清水江文书是徽州文书之外,又一系统完整的民间契约文书宝库。其数量之繁多,保存之完整,种类之齐全,价值之突出,堪称苗、侗、汉各族人民世代积累的文物瑰宝,民间档案文献的巨擘大宗,世界级的珍贵文化记忆遗产,已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清水江流域战略地位的重要,清初朝廷命官如方显等已有清楚认识:“清水江潆洄宽阔,上通平越府黄平州之重安江,其旁支则通黄丝驿;下通湖南黔阳县之洪江,其旁支通广西。”(方显《平苗纪略》)虽然所谓“旁支”可通广西之说并不准确,但作为苗疆地区的重要文化走廊,清水江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联结汉文化与非汉文化区域,促进中原、江南与西南腹地相互交流往来的重要作用,则是有大量史籍资料可供证明的历史事实。而清水江两岸庋藏契约文书的各自然村落,它们的分布区域恰好涵盖了黔湘毗邻的这一广袤地带。因此,倘若认真对其编纂整理并加以开发利用,则不仅有助于还原长期被遮蔽的清水江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固有真相,扩大西南与中原或民间与官方多渠道、多层面频繁往返互动的探索题域,而且有裨于了解华夏文明一体多元整体结构的复杂地域面相,丰富乡土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中国合为一体的完整中国的认知范围。

以土地与林木租佃买卖为主体内容的清水江文书,当然也是了解包括民事法权关系在内的中华法系的重要原始资料,足以帮助我们清楚地判断或认识,传统中国除国家形态的以刑法结构为主体的成文法系之外,尚有一套扎根于乡土社会以契约文书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形态的民事法规范体系,二者都是准确把握全面完整的中华法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凭借。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公布出版清水江文书,恰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传统中国民事法秩序的运作机制与调解方式,了解契约规范与伦理世界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探讨地方族群人际关系的认同整合与财富资源的分配转移等运动变迁的模式,认识民间礼法秩序的活态原型特征和颇有草根性基础的具体经验内容。

清水江文书内涵着大量的地权运动和经济交往信息,因此又是研究明清以迄民国社会经济史极为重要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如果从国内外学术界的整体研究动态进行分析,即不难发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官方文献记载的疏漏和民间成文文本的匮乏,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东部所谓汉文化“先进”地区,西南广大的地缘结构——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则较少纳入研究者的视野,难免不留下难以反映华夏文明整体全貌的讥评。清水江文书的具体内容涉及土地山林租佃契约、土地山场买卖契约、析产分家合同、财产清单、纳税执照、诉讼状辞、家规族谱、乡规民约、政府文告等,不仅反映了苗侗少数民族地区或乡民基层社会具体而微的各种生活事相,而且也提供了从西南边缘地区观察和认识传统中国的特殊视角,必然也有利于凭借原始资料获取更多的具有中国自身理论和经验特色的社会经济研究成果,撰写更加完整而全面的大、小传统长期复杂互动的大型中国通史。

作为民间契约文书较有代表性特征的一大典型性史料文献,清水江文书最直接的意义便是能够帮助我们走进乡土社会的广大世界,以国家与地方或地方与地方之间长期复杂互动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国家政治事件史与百姓日常生活史合为一体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历史。也就是说,通过系统而完整的清水江文书的解读分析,我们可以重新呈现长期被官方典籍文献遮蔽的大量“民间话语”或“农民话语”,看到官方历史叙事学结构之外的另一类本土文化“自表述”,不仅呈现传统民间社会礼俗秩序的自治空间,而且也重新撰写长期遭到传统史家冷漠或忽视的民众生活史,最终则凭借上下远近多层比照互观的眼光,再现兼顾国家与地方社会两重叙事结构的华夏民族演进发展史。

清水江文书的编纂整理和研究利用,搭建了一个由山地走向世界学术前沿的高层次平台。而随着学术队伍的扩大和研究成果的增多,继已有长足发展且颇受世人瞩目的敦煌学、徽学之后,我个人始终坚信必将形成—门新的国际性地域学科——“清水江学”,出现敦煌学、徽学、清水江学三足鼎立竞相繁荣发展的局面。(作者系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院长 责任编辑/李坤)

上一篇:黔东南与新苗疆 下一篇:专家呼吁:中老年人向枕头要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