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隶书?

时间:2022-01-24 09:26:10

摘 要:隶书是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的一种字体。隶书虽然属于今文字,但是历史悠久,自战国产生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隶书经历了由萌生到成熟,由成熟而至鼎盛,再由鼎盛而至衰落的过程。隶书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命运多舛。然而,作为书法的隶书顽强地生存下来。魏晋时期由于楷、行、草的兴起,隶书开始衰落,南北朝时期归于沉寂。唐代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而后随帖学兴起而长期一蹶不振,直至清代碑学兴起才重新焕发青春。

关键词:隶书;书迹;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61-02

一、选择范本

学习隶书,首先要选择好临摹取范的样本。现出版发行的各类碑帖极多,隶书有各种不同风格特点的字帖。选择什么样的范本,这是初学者首先会遇到的问题。一般说来,选择样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汉隶为本。隶书字体的各种规则法度是以汉代隶书为基本准则的。隶书在两汉四百年的实践应用中经过来断提炼,发展成了具有独特体势和风貌的成熟字体。具有不同书写特点的各种汉碑,呈现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的书写要求。它不仅是早期隶书(即秦隶)的总结,也是汉以后隶书发展的基础。因此,选帖最好以汉隶为本,从汉碑入手。如果把近代或当代人的字帖做学习的样本,虽无不可,但不如以此作为辅助学习的参考更为适宜。

2、初学隶书者以学会基本技法为主要目标,以期通过对样本的临习,掌握和了解隶书字体的各种技巧、法规。因此,宜选取字型规整,笔法完善、法度严谨的字帖,以便打好基础。

3、古代碑帖因年代久远而出现残损,对碑刻文字形体有一定影响,选择临习样本,以字口清晰的碑版为好。对那些文字残损过甚的字帖,临习中取意为主,切不可刻意追求破损的残痕,防止因法规不清、技巧不熟而误入迷径。

4、隶书的风格多种多样,虽然各种汉碑都可作为取范的样本,但初学者以先选取一种为宜。选择什么风格的字帖,可根据自己的审美意向与爱好来考虑。

二、临帖

临习是学习书法的必要过程,是贯穿于一个人毕生的艺术追求之中的主要的借鉴取法的手段,初学隶书自然要从此入手。临习方法,一般分对临、背临、意临三个环节。

1、对临,是面对范本照练习,直至能够熟练地再现古人的风貌为止。

2、背临,是建立在对临基础上的一种检验自己对临成果的方法,也是为从事创作做准备的必要过程。在实践中,有些书法爱好者临习能力并不差,也下过大气力,但在创作作品时,总不能很好地在作品中运用和体现出传统技法。这一问题的出现,多是因为在训练中缺少背临这一基本环节,反映出了学习传统技法的不扎实。因此,临习并非是机械地照着写,还须经过背临的过程来验证自身的真实书写能力。

3、意临,是取古代传统技法之“意”(即某些规律)的一种方法。意临是一种灵活的临习方法,力求从宏现上把握传统技法规律,书写时注重对古代书法神采风韵的体现。意临中某些字型或笔法可以有些出入,只要符合一定的规律法则就可以。意临可以表现出书写者自身对古代文字的认识理解,可以变化发挥,但意临必须慎重,如果把意临当作对范本的有意“改造”,从根本上远离了范本的要求,就领会错了。

以上三种临习方法,是临习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环节,可以说,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单纯地采用其中的某一种都不会有大的收获。因此,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把握好每一环节的根本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三、方法步骤

面对众多的汉碑,如果初学者不考虑方法,不安排一定的步骤,盲目地学这学那或单纯地尽录其目,其效果一定很不理想。

只有选择好碑帖,突出重点,刻苦以求,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不定重点,不能深入一家,只是浮光掠影,到头来可能全无所获。当然突出重点并不等于单纯地取法一碑一帖,可以一碑上.手,再换一碑,再上手再换碑.碑碑有所获,帖帖有所得,经历既深,积累必富,基础自厚,在博大的基础上再求精深.在学习问题上,一般通病是“学过”,但非“会了”,可能“学过”不少,但“会了”不多。我们的要求是拿下一碑再换一碑,如果一碑不能“拿下”便换碑,则是逃避艰苦。

学习隶书,只学习重点碑帖还很不够。必须安排一个序列,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全面系统地了解汉隶,需要对其风格体系作进一步了解,以便从宏观上去安排学习的步骤。一般说来,对传世的汉隶,依其不同的书写特点和艺术风格而分类,如《小子残碑》、《礼器碑》、《乙瑛碑》、《华山碑》、《张景碑》、《史晨碑》等,虽各自的体貌风格不同,但从法度规则方面去观察,它们正体现了东汉时期隶书的完善。无论字型、体势,笔法都呈现了严谨,细腻、成熟的特点。以它们作为初习隶书的开始,对初步了解和掌握一般法则,正确掌握隶书字体的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又如《张迁碑》,《鲜于璜碑》、《张寿碑》、《封龙山颂》、《西狭颂》等,除具有严谨的法度之外,在意态上,更觉古拙稚朴、雄浑凝重、博大精深。通过对它们的学习,有利于克服笔力软弱、甜俗有余、意趣不足、气势不够等缺点。而《石门烦》及汉代简帛隶书墨迹等,其活脱潇洒、恣肆奔放之意,则比其它汉碑更为突出。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可以克服因长期写碑而导致的板滞的毛病。

总之,学习隶书如以一碑一帖为法,很难成为真正的书法大家,而真正把握隶书的艺术特色,想在隶书方面有大成就,必须对它进行系统的研习。

四、以理论指导实践

古代和现代的书学理论著作与文章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各类书法刊物、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推动了书学理论的发展。从古今书论来看,大体可以包括技法类、书史类,书法美学类及书论类等。技法类的论著,数量极其可观,对笔法、墨法、结钩、点画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借鉴这些经验,对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实践效果,无疑是极好的标准。书史类的论著内容也十分丰富,它论述了自上古时期文字始创,至文字各个发展阶段为基本持点,包容了历朝历代书家遗墨、碑版等。初学者了解一些书法史,有助于认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正确的艺术观,从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书法美学它包括古代的有关论述及现代的大最新观念、新内容.学习书法美学对提高鉴赏能力,把握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偿。因此,自觉地学好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将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依据十分必要。增加理论方面的修养不仅是指导实践的需要,也是人们在艺术上向更高境界发展的一种要求。学习书法,只懂得一些书写技巧,能写出几件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断向艺术的探度和广度探索,才能成力真正的艺术家。

五、增加学识修养,提高字外功

不断地增加学识修养,加强字外功,是提高艺术层次的重要环节。古代所谓的“书为心画”、“人品书品”、就是指道德、学识和人的修养对书法的影响.恶于为人,以字欺世,学识疏浅,不是艺术家所应有的操持。书法一贯讲究书其情、达其性,古人所讲的:“情动形言,取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等等,都指的是字外的“功夫”。

我们知道,音乐有助于对书写节奏的体验,建筑有助于对字型结构的把握,舞蹈有助于对字势、气韵的领悟,文学有助于书作内容的丰富和思想感情的抒发,历史有助于对书法规津及艺术进程的认识,哲学有助于对艺术原理的分析理解和科学地调正学习方法,等等,诸门学科都会对书法产生促进作用,也同样会在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来。因此,应该把书艺之外的各种知识作为书法的补充剂和催化剂。学好隶书,如果能了解一些秦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对隶书的学习一定大有裨益。

总之,学习书法不是简单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看待和对待这一文化现象,才能使艺术追求一层层深入,水平才可能一步步提高。

上一篇:廖星君作品选 下一篇:帮身边的流浪猫绝育京沪TNR项目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