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纸在呼唤

时间:2022-01-23 05:42:00

助推项目:漳纸工坊

支持对象:湖北南漳漳河源中场造纸作坊

项目活动:手工纸保护和传承、纸文化陈列室、观光小径

开展机构: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回到田野,守望故乡”,一个纯粹民间志愿者团队的失望与希望,酸楚与甜蜜,正随着不舍昼夜的漳河水,绵绵流淌。

2011年10月某天,深秋的漳河源有点凄冷,但是位于峡谷深处的一座老屋却传来热闹的人声。当写着“漳纸工坊”四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挂起来时,老屋就像一个原本竭蹶趋步的老人突然拥有了健步如飞的精气神,显示出久违的活力。

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和漳河源的陈氏造纸世家接触已经七年多了,工坊的正式挂牌,也意味着埋藏在他们心里很多年的一个“结”终于要开出花来。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找到了一条帮助峡谷纸民、挽留手工造纸技艺的路。

峡谷深处的纸民

几乎所有相片上的李秀桦都略带一丝持重又忧患的神情,即便他当时正在微笑。

七年前,李秀桦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以背包客的身份,进入漳河源。峡谷深处,鸟鸣山幽,一处百年老宅旁,引水渠里的山泉水哗啦啦流淌,水流冲击水车,水车带动水碓有节奏地击打着被石灰沤过的毛竹原料,一个衣着朴素的男子正配合水碓的起落,一铲一铲将竹料填补翻抄,反复捶打。

男子正在操作的是造纸工序中的简单一环。虽然之前已经在报端和其他驴友口中得知了这里的一些景象,李秀桦依然被眼前所见震撼。大家都很兴奋,一边询问,一边拍照,在潜意识里觉得错过了今天,明天就不一定能见到了。

据了解,漳河源本来有三处造纸作坊,现在上场和下场作坊早已坍塌,只有中场作坊在坚持运转,由陈氏家族经营。造纸过程完备,完全依照古法,跟《天工开物》所载一致。

当天夜里,李秀桦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陈家人气定神闲造纸的情景。陈家人制造的是“火纸”,即给亡灵焚烧的冥币。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用完全自然的方法,依照繁复的工序,制作一些用来焚烧的素纸,整个事情依稀只存在于传说中……

第二天,李秀桦早早起身,出门看到昨天打碓的中年男子腰系围裙,身背造纸工具,正从薄雾中走来。他有点恍惚,本能地觉得这里的一切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希望用影像把它们记录下来。甚至,他想持续做一个至少十年的观察,记录这个地方的变迁。

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没过多久,他们扛着摄像机,又一次来到漳河源,准备拍摄一部记录峡谷中的纸民的纪录片。那时候,他们当中并没有专业的摄像师。

没过多久,《漳源纸事》完成,2007年还在第29届东京录影节获奖。“现在是经济增长的年代,古老的东西都慢慢消失了,而影像的存在使得失去感有所平衡。”日本剧作家大林宣如此评价这部片子。

在悲观中建起的工坊

时光就像一台裹挟力极强的机器,不仅外面的世界被卷在其中,深山峡谷里的世界也无法幸免。

土法造纸所用的水、毛竹和烧石灰的石头是不要钱的,需要投入的只是人工。年轻一辈出去打工,留在峡谷的人手已经不够,造纸工序依靠兄弟互助或者请山上的工人才能完成。原来雇人支付的工资不是现金,而是一案纸的十分之一,折合人民币15~20元。纸民把火纸以2.8~3元一捆的价格送到10多里远的远景,以物易物换回日常生活用品,还要被压价。请工送货并不合算,陈家的男人每次都亲自背20捆纸上山,纸垛远远高出头,一步接一步,缓慢而沉重。

即便如此,因为外地机械化造纸的成本低,手工制造的火纸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命运堪忧。恐怕,这才是让陈家男人的脚步那么沉重的真正原因。

“漳纸工坊项目从2011年10月开始,是因为不舍它的死亡,想挽留一把。”拾穗者这么说,也在这么做。《漳源纸事》之后,拾穗者多次进入漳河源进行跟踪考察,经过多次讨论,结合云南高黎贡手工纸博物馆的做法,他们决定以陈家为核心,建立起一个“漳纸工坊”,对古法造纸进行生产性保护。

拾穗者从过河索桥和厕所入手,对当地进行硬件改造;设计了统一的工作服,还建立起纸文化陈列室;计划对产品进行创新,在火纸之外,引导纸民试制手工纸明信片,印制手绘地图……一个完整展示古法造纸过程,展现手工纸文化的体验式观光景区,其实已经是一个乡土文化公共博物馆。

拾穗者甚至用募集来的资金,派纸民代表去外地参加手工造纸文化交流。听说有一部反映闽西甯化一带传统手工造纸过程的纪录片《玉扣纸》,李秀桦便联系作者,希望能够拿到一份拷贝,丰富陈列室的藏品。

关于远期规划,拾穗者设想进行“漳河源观光小径”建设。这种建设模式和旅游景区开发并不相同,它会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仅在必要的地方设置简易标识和安全设施,号召背包客以志愿服务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

听起来一切都很完美,可李秀桦依然心事重重。尽管在以一种环保、节约、合理的方式保护纸民以及技艺,但是李秀桦深知,民间志愿团队的力量十分有限。“漳纸的消亡似乎是必然的,算是民间的一个探索吧。”李秀桦说,他是一个有些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总是在行动,特别冲突。上次在漳纸工坊,他很想在纸民场院摆一个SOS,然后烧掉,做某种警示和暗喻。

这个40多岁的汉子,神情中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无法承受的忧患。

链接

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由湖北襄阳一批热爱文化的各阶层人士组成的,致力于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的志愿者团队。其成员来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成员15人。“回到田野,守望故乡”是其核心理念,成立以来开展了探访、记录、推介南漳古山寨、漳河源陈家古法造纸、老河口木版年画、襄阳历史街区和老会馆等民间的文化活动。

拾穗者访谈

中华手工:漳纸工坊项目组的架构是什么?

漳纸工坊:项目组由5个人组成。项目协调负责人之外,按参与者特长,分工协作,有负责索桥民生工程、民居照明和消防安全工作的工程师;有做纸工艺改良的纸民;有专门做沟通工作的记者;有继续纪录片拍摄的摄影师。我们也计划邀请一些艺术家、设计师,用创新竹纸做一些当代艺术品,比如书法、绘画或装置,拓展使用领域。

中华手工:项目运作的资金来源是?

拾穗者:南开大学校友以及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总共不到20000元。

中华手工:拾穗者团队是怎么运作的?

拾穗者:电话或网络沟通,也时有进行头脑风暴。沟通时间、地点都不固定,现场、成员家里或其他地方。一个月好几次,因项目工作进度不同而调整。

中华手工:你们这种民间团队的优点和劣势是什么?

拾穗者:优点是成员志同道合、活动灵活。劣势是缺少连续性和专业性。

中华手工:目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拾穗者:因为是业余时间开展项目工作,专业知识、时间精力不够,加上去项目地交通不便,去一次得半天,得租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我们身边有专业技术人员,比如说造纸技术专家学者,如果有资金支持,我们会获得部分成功。

中华手工: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期待?

拾穗者:我们希望为世人保存的漳河源这样一个地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本。通过对造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来延续这一文化遗产。同时也希望政府加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力度。

助推力栏目

本信息交流平台试图在传统手工艺、手工企业、创意达人、设计师之间搭建一座供需桥梁。你有什么样的手工技能、原料、产品,你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创意成果,你需要什么类型的工艺加工厂、产品制作技艺,你能提供何种有效的销售通路、经营模式……都请发送至本平台,我们将推动和协助你实现梦想。

咨询热线:023-63895379 023-63896381(FAX)

信息台

待补充

上一篇:油纸伞遇上倔小毕 下一篇:摩天楼是个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