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认识

时间:2022-01-23 02:48:20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认识

摘 要:我国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却由于现实社会结构、角色定位等因素的制约,使其融入城市社会困难重重。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与城市的相融与发展,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30岁之间,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社会还将有3亿多农村户籍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他们在融入城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总理曾经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能融入城市,享有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作为社会化过程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适应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如何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是当前颇受关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有哪些特点

1.素质高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51.36%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高中(含职业教育)以上学历,学历较老一代明显提升,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更现代化,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和认同。

2.社会化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在城市的职业期望值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尽管很多人在城市定居艰难,但打算再回农村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比较低,逾70%的农民工不打算回乡就业,90后农民工中,只有3.8%的人选择“务农”,职业期望值较高。

3.非农化

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农业生产劳动的经验与技能薄弱,不算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他们既然来到城里,就不想再回到农村。进城就业的主要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空间,融入城市的愿望较为强烈,他们的最终归属是产业工人、市民,而不是农民。

4、边缘化

因为户籍制度,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享受同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与福利。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突出表现在

(一)缺少社会保障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要想实现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目标,必须至少享有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其一为解决年老和疾病时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二为解决失业后暂时生活困难的失业保险;其三为防范沦入贫困境地的最后一张保障网——最低生活保障。然而,据调查,49%的受访者参加了综合保险,22.5%参加了城保,参加了农村老保的则仅为16.4%,参加合作医疗的仅为26.8%。商业保险因其保费偏高,信息难以获得等原因,参保者仅有3.8%。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为当地城市户籍人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享受该项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已成为困扰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大难题。

(二)部分流动政策未惠及农民工

一提到人口流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但调查发现,中国社会当前的这种强流动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城镇社会内部的高流动率——农业户籍人口的流动率为21%,非农户籍人口的流动率则高达23.7%。在城镇社会内部,那些来自小城镇、中小城市,拥有非农户籍的人口,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在大规模地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个城市。他们人数众多,几乎占了全部流动人口的三分之一。一些从农民工流动、农民工融入当前城镇社会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政策,往往有可能使本该由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所分享的利益,落入更具优势的城镇流动人口手上,有许多是只适应那些原本就是城镇居民的那部分流动人口的,对农民工其实往往只是一个幻影。

(三)发展上升空间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变成真正的城里人,期待在上大学之外找到另外一条通往成功之路,他们是追求上进的,这是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但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发展上升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突出表现在职业培养、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身份及地位上升通道并不通畅。有77.4%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技术”和“学历过低”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求职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外来务工人员也很少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培训,86.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受过农业培训,84.6%的人没有接受过非农培训,仅有29.9%的人有过学徒工经验。如果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获得有效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他们的职业梦想将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

(四)滞后的户籍改革束缚农民工流动

中国的城镇化率到底有多少?这既是公众热议的话题,也是判定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此前曾有分析认为,官方52.4%的城镇化率数字“至少被高估了15%”。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佐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中国户籍城镇化率非常之低,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7.6%,20年内农转非比例仅增长了7.7%,这正揭示了我国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发展,征地、拆迁,城区范围的扩大,大规模投资吸纳外来务工、经商人口,而另一边则是近乎停滞的户籍转变的尴尬。关于户籍改革,各地都不约而同地绕着走。但殊不知,绕开的不仅仅是‘户籍身份’,更主要的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落户权利被回避了。其结果是不仅我们的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速度,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速度也大大地落后于城镇化速度。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路径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劳动保障部门要对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加大依法纠正和行政处罚的力度。重点加强对危险行业、工种和职业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经费问题

发挥制度、政策优势,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和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多元化”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1)政府是教育培训投资的重要承担者,对加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负有重要职责。

(2)争取一些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3)教育培训应以新生代农民工用人单位为重点。企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农民工技能等方面的增长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业务能力,为企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推动企业的发展。

(4)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投资参加教育培训。这不仅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寻找更好职位的关键,而且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增强其对培训学习的持久力。

(5)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小额低息贷款帮助那些想学习但又无力支付学费的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困难,等他们以后收入增加后再作偿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首先,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求职登记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使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对于农民工进城以后所遇到的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要妥善解决,尽可能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其次,用人单位在劳动力管理上对城乡劳动力不能区别对待。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报酬上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标准。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积极探索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户口登记制度。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实现稳定就业而又放弃农村责任地的新生代农民工,应取消准入门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采取积分制落户办法,要逐步实现户籍与附加其后的社会福利“脱钩”,支持农民工享有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

(五)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鼓励用工企业或农民工集中居住社区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其基本情感需求。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2]孙陈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教育需求与应对策略[J],职教通讯,2011,(3).

[3]邓晖,蒋永峰,农民工融入城镇,难在哪儿?《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8日.

上一篇:农村档案管理流程的规范化途径探究 下一篇:绩效管理,趋势所在,渐行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