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8-25 02:00:04

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分析与对策

摘 要:根据国内高端制造业发展形势,分析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端技能人才;多轴加工技术;资源配置

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形势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数控人才,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然而现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总体水平上仍处在世界制造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尽管单机经济型数控机床普遍使用,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数控技能型人才。但随着数控专业学生大量增加,行业低端岗位就业热的慢慢降温,“数控操作工和扫地一样,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隐忧将会进一步暴露出来。从全球数控行业的发展方向看,普通数控机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加上数控机床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具备自诊断、自适应控制、逻辑分析判断等功能,除少量高精尖制造行业外,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对操作者的要求将降低。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航空航天、核电设备等产业的高端数控机床需求大增,然而代表多轴加工技术的多轴联动数控设备和产品工艺大部分来自于进口;同时,掌握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的数控高端人才匮乏,客观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的数控人才培养体系只能满足经济型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需要,从国际上看属于初、中级水平,其结果影响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分析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研究高职高端数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和瓶颈

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关键三个要素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只有深入调研、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创新数控技术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的体系。

1.由企业技术转化到教育的周期,造成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的滞后

以德国为例,企业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转化到教育的周期一般为5年,我国技术与德国差距在15年,说明我国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德国的差距至少在20年。

以技术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关键能反应出技术岗位需求,达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并实现多轴加工培养目标与现代技术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些顶层设计不好将制约专业整体建设,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2.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项目实施以来,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外出培训等培养途径,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显著提升,但由于受高端设备应用和地域制造业水平的制约,掌握高端制造技术水平的教师数量偏少,从而影响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发,更谈不上教学方法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时教学模式改革关键因素是教师,因此这一瓶颈必须打开,否则一切都是免谈。

3.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

随着全国入学人数的减少,招生竞争造成学生水平已参差不齐,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需要学生具有可持续和灵活的思维能力,按现在招生体制,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又具备高端技能是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4.高端设备价格昂贵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要因素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理论,同时,需要学生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加以锻炼,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效果。目前,国外单台高端多轴数控设备价格昂贵,造成教学成本显著提高,很多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的实践条件,从目前看基本满足普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条件好的院校,即便具备满足高端数控人才培养设备,但数量肯定不足,没有实践教学条件或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再好的师资条件、再好的课程设计都将无法实施,满足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落空。

二、数控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办学条件和环境,本着为高职教育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

1.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解决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约问题。缩短企业技术应用与教学转换周期问题,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解决设备投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制度环境,最佳途径是从深度与广度开展校企合作,当然,校企合作形式需要探讨,诸如合作办学、订单班培养都可采用。

2.充分发挥数控技术专指委在职业教育中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大优化。数控技术专指委是机械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汇集全国数控教学的专家和企业资源。建议成立由企业、学院组成的联盟,解决多轴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开发特色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发挥第三方服务的职能,分析制造服务和教育服务供需双方的需求,并分类,定制具有一定规模的个性化培训;能够协调师资培养的企业环境,让师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虚拟环境中。

3.围绕数控多轴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开发课程包,建立技术课程标准、培训项目菜单、培训计划、网络教学资源库和考核系统,通过对于数控大赛的支持和推进,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服务,主要包括: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技术专向国内外针对性培训工作;数控大赛师资和教练团队的多轴加工技术培训工作等。达到以赛敦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作者简介:周文彬(1966.8-),教授,威海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主要从事数控设备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上一篇:农村计划生育与农民生活满意度分析 下一篇:农村档案管理流程的规范化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