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时间:2022-01-22 04:15:40

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观察七氟醚与氯胺酮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0例2-6岁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及氯胺酮组,观察两组在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费用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七氟醚组在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短于氯胺酮组。七氟醚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氯胺酮组小。两组的呼吸抑制作用都较轻。七氟醚组入室时SpO2低于氯胺酮组,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麻醉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快,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易于推光。

【中图分类号】R7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98-01

对于小儿手术麻醉的诱导我过大部分地区采用氯胺酮肌肉麻醉。这种方法简单,价格低,比较容易掌握,但患儿不易配合,且肌肉注射有可能损伤坐骨神经,并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口咽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抑制。肌肉注射起效慢,消除慢,苏醒时间长,在手术室停留时间长,需要麻醉医师长时间监护等。七氟醚是新型吸入物,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吸收恢复快,具有芳香味等特点。目前亦用于小儿麻醉。通过本研究比较两种药物在小儿麻醉中的优缺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30例ASA分级1级,年龄2-6岁择期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先天性心脏病,过度肥胖,病态消瘦,腹股沟疝复发的患儿排除在外。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及氯胺酮组。

麻醉方法 七氟醚组诱导用七氟醚2-3ml滴入患儿面罩的纱布中,将面罩扣于患儿口鼻。氯胺酮诱导组用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均为睫毛反射消失后入手术室。其余行常规麻醉。整个研究过程由相同的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和相同的外科医师完成。

监测 监测HR,MAP,SpO2。,记录诱导时间 ,苏醒时间、麻醉费用等。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小儿性别,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七氟醚组明显低于氯胺酮组(P

两组在入室时、麻醉后七氟醚组MAP明显低于氯胺酮组,HR明显慢于氯胺酮组(P

3 讨论

七氟醚是新型吸入,既有血气分配系数低,吸收和恢复较快,又有芳香味等特点。本研究比较了七氟醚麻醉诱导与氯胺酮诱导对相关指标影响。选择氯胺酮为对照组是因为氯胺酮在大多数医院广泛使用。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七氟醚诱导非常迅速,十几秒就可以使患儿医师丧失,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开展临床工作,而氯胺酮相对比较缓慢,需要数分钟才能达到诱导效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氯胺酮起效慢。主要是氯胺酮是经过肌肉注射,而七氟醚是经过呼吸道给药,任何一种药物经过肌肉注射后起效都比静脉注射或者呼吸道给药慢。当然七氟醚成功用于患儿麻醉诱导要决定于它自身的特点,如芳香无气道刺激性,血气分配系数低等。

由于氯胺酮可以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释放,而七氟醚有轻度的扩血管与心肌抑制的作用,所以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实用氯胺酮肌肉注射后由于交感兴奋作用,氯胺酮组患儿的血压较高,心律较快。由于小儿心肌发育薄弱,心肌收缩力的代偿功能有限,麻醉手术时有心血管抑制主要靠频率来代偿,心排血量呈心律依赖性,因此患儿的心律在手术期是忌慢不忌快,使用氯胺酮后心律偏快也不用特殊处理。但是心率过快,特别是超过170-180次/分后,心肌有效收缩时间减少,不能维持正常心排量。因此使用氯胺酮后心律超过170次/分,特别是超过180次/分的患儿,必须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另外氯胺酮本身呼吸抑制轻,还有一定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但是他会增加口腔分泌物,导致上呼吸道梗阻,因此使用氯胺酮麻醉诱导,患儿一定要绝对的禁饮食,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使用抗胆碱药物。快速吸入七氟醚患儿也有可能发生呼吸抑制,所以在手术室外进行吸入麻醉诱导时一定不要忘记携带人工呼吸器,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面罩吸入七氟醚简单易掌握,但是不容易控制剂量,患儿吸入七氟醚有一定的自限性,如清醒时哭闹明显,呼吸幅度大,吸入药物多,继而麻醉起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呼吸,呼吸幅度变小,吸入药物减少,从而使诱导过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水平,但是整个诱导期到底吸入几个MAC值,吸入多少物并不能精确掌握,患儿遵医嘱的依从性太差,不可能对吸入方式做过多要求,因而也不能统一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研究出更精确的吸入装置来精确计算与调控整个诱导过程。

本研究结果提示,患儿全身麻醉选择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迅速,苏醒快,对 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在手术室停留时间短,麻醉费用低廉,易于推广,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患儿麻醉诱导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熊元.小儿麻醉.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13-1440.

[2] 李云霞,姚泰.血液循环。生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4-187.

上一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0例体会 下一篇:宫内节育器异位1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