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产品的虚拟价值

时间:2022-01-22 02:01:36

浅析当代产品的虚拟价值

[摘 要] 产品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作为一个对立而统一的矛盾体存在于人类创造物之中,它们时而对立,时而统一。然而,对于产品的虚拟价值,我们从来没有给与其相应的地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一个对其特别需求的社会。因而,通过对设计的虚拟价值的研究,对把握当今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当代 产品 产品价值 虚拟价值

一、引言

人造物品一出现,就必然与价值一词相关联。人造物究竟为何而存在,这是人们一直以来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类的设计。原始人类视物为生存的依赖,因而产生了极端实用的设计观念,生产了许多实用的产品;当今人类视物为生活享受的存在,因而产生了许多带有享受主义色彩的设计观念,出现了许多起“奇特”的产品,如网络游戏等。从完全是实体的需要到有虚有实的需要,而且社会越发达,人们对虚拟的需要就越多。

今天,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丰裕,人们对产品的虚拟价值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流行。遗憾的是,我国有些的设计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还停留在老的设计观念上,认为产品还是以前的产品,产品传播的媒介还是以前的媒介。因而对产品的虚拟价值的研究也变得迫切,尤其是在我们提倡设计“以人为本”的今天。在当今社会,充满冒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商品――艺术品、网络游戏、音乐铃声、搜藏品、各种娱乐等,人们在购买这些商品是大多不是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有些商品根本就没有使用价值,而是看中了商品的虚拟价值,一种不是为了获得实物需求满足的价值。不仅如此,物品中所包含的虚拟价值越高,人们为了获得它而付出的代价也就越高。

一、产品的价值、“实”价值和“虚”价值

1.产品的价值

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与式样等所产生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体价值,即产品本身的价值,是有形的;另一种是虚拟价值,即产品之外的价值,是无形的。

产品价值是顾客需要的中心内容,也是顾客选购产品的首要因素,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决定顾客购买总价值大小的关键和主要因素。

2.产品的“实体”价值

产品的实体价值也就是产品提供给的满足人们实物需求的价值,这也是早期产品首先应该具备的,也是决定其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因为,在那个时期,物品能够被交换是因为他们首先是有用的,有使用的价值。例如,一把斧子的实价值是斧子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劈木头等类似的使用价值。

3.产品的虚拟价值

产品的虚拟价值也就是附加在产品之上的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价值,是产品之外的东西。“商品的虚拟价值越大,交换价值也就越大”正是这个时代决定产品价值的铁律。追求虚拟价值,这是在当代越来越流行的一种产品价值取向。今天,人们可以为一套虚拟的游戏世界的装备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元,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无形的,毫无实体价值可言,单是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了产品的虚拟价值。再比如,手机铃声,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远没有他的虚拟价值大,作为来电提示的信号是次要的,更为主要的是体现自己的个性、身份、心情等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二、当代人越来越追求产品“虚”价值的原因

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实物商品都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担负着使人们身心愉悦的功能,更不要说文化旅游等非物质商品了。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当代人越来越追求产品虚拟价值,以后的人会更加的热衷于此,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使人们的需求上升为心理的需求。“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2]。”

“三大件”,是中国人的特殊记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侧影,正好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对人们需求变化的影响――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到逐渐讲究心理的需求变化。

六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三大件”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九十年代中后期是电话、空调和计算机;本世纪初是汽车、商品房和旅游。

2.人本回归使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关注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物到人的回归成为必然。产品不是设计的目的,人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学本来就应该是研究如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学科,它应该是为人类谋福祉,让人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发展。因此,产品应该是人的产品,必然具备更多的人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设计产品时,更多地考虑人的需求。

3.信息革命改变了产品的形式

2O世纪中叶,由于以技术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数字电子技术,从而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更。人类社会已逐渐迈入一种后工业化社会,产品的概念也再发生变化。以前的产品大多是有形的,而今已有非物质化的倾向。因而产品的价值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的实体价值变为虚拟价值形式。

三、 面对着这种趋势的设计对策

设计的虚拟价值的日益提高,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甚至有完全压倒设计的实体价值的趋势。面对这些,要想使设计的产品适应这个时代,创造更大的价值,必须改变我们的设计观念,提高产品中的虚拟价值。

1.改变设计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提高设计的虚拟价值的地位

(1)改变设计观念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技术革命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生存方式发生最大变化的一个世纪。21世纪的经济趋势,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物质原材料基础上的旧的产业模式向创意经济模式转变的时代。对于这个新的经济模式来说,人类的智力与想像力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它就能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经济组织模式的这种根本改变也同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时间安排方式、生活休闲方式、生活社区选择方式以及个人和家庭的身份认定。

就在这样一个变化迅猛的时代,有些产品以自己的方式出现在了这个时代,然而相应的观念却还没有跟上。当“超女”们以在台上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台下的许多人去大加批评。孰不知这是一种全新的商品,只不过它卖的不是什么见得着的产品。当大家在博客、论坛、聊天室侃得火热的时候,在QQ里聊得火热的时候,很多人说“无聊”。是的,正是无聊诞生了这么多新的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值基本上全是虚拟价值。人们的观念已然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如果还认为今天的工业设计还是“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那将是多么的与时代格格不入。工业设计这一个工业社会产生的概念在非物质化日益明显的后工业社会已经不太适应。今日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 今日的产品将不再应该被看作是物品,而应该成为人们之间互换心理需要的载体,是一个承载着价值、理念的文化用品。“产品是概念,产品是思想;产品是信息,产品是文化。这里,产品完全从一种有形之物转换成了一种无形之物。一般而言,无形统治有形,无形高于有形。也就是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价值更高,利润更大[5]。”今日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物品制造所,而是文化生产、制造、销售的单元。国际贸易中交换的不再是货物,而是文化。

(2)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力,产品虚拟价值的创造也离不开创意。Ipod的创意使苹果公司重新焕发生机,更增加了苹果公司的无形价值。

创新应该是有方向性的创意,应当与创意经济特征相吻合,应当与时代特征、时代需求相适应。

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好的氛围。在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提供优惠的创新产业政策,鼓励创新。

(3)提高设计的虚拟价值的地位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译成“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7]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价值主要是虚拟价值。而全世界创的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 5 %的年增长速度递增。这也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增加“虚”价值的产量,提高虚拟价值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传统的制造领域,仍然要求我们提高制造品的虚拟价值――品牌、审美、娱乐体验等。

2.使设计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传播媒介

凯文.凯利说“网络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当把一切都连接起来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梅特卡夫说“网络的价值等于n的平方”。这些都表明网络已成为了创意的放大器,它能将创意的价值无限放大。“百万格子”的暴富传奇无时无刻不再激励着那些从事创意产业的人们。同样,3G、4G等技术的发展,也为设计的腾飞提供了平台。

因此,要想让创意、设计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必须借助这种具有奇怪魔力的工具。

四、结论

在当今社会,产品的虚拟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必须提高它在产品价值中的分量。这样,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我国产品才有竞争力。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提高传统产业中产品的虚拟价值,努力使设计与各种新的传播媒介相融合,是应对不断扩大的虚拟价值需求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晓 林 秀 生:看不见的心――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马斯洛:洞察未来[M]. 华夏出版社,2004年

[3]郭 敏:信息产业持续创新功能经济学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11月下,总第333期

[4]周子琰 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M].新星出版社,2006

[5]李海舰:产品的革命:产品是什么[M].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3期

[6]毛白滔:创新意识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力[J].装饰, 2005,(07)

[7]RICHARD E.CAVES.创意产业经济学[M].新华出版社,2004

[8]王亚雪:“格子经济”的诞生[J/OL].互联网周刊,2006

上一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连锁门店选址决策分析 下一篇:浅议自由现金流量价值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