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框架设计

时间:2022-01-20 10:55:50

湖南省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框架设计

摘 要: 本文以环境影响与评价专业为探讨个案,对以人才培养为代表的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进行初步调研,分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而用平衡计分卡为视角对环评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评价方案的设计。

关键词: 职业院校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 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

本文研究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界定为为了满足区域社会和行业的要求,提供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由管理体系、导向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保障体系和分配体系组成,如下图所示。

图1 职业院校环评专业社会服务体系图

①管理体系即建立社会服务的专职或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社会服务规章制度,从事社会服务相关事项的管理与协调、联系工作。②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对各个体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方向和主体的倾向性引导。如环保类高职院可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的不同倾向性的重点发展监测性社会服务或评价性社会服务;各具体专业群也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引导机制。③评价体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层面。如何有效地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跟踪调查与有效评价,并在后续的各项工作中继续完善是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④激励体系,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职工还是以课堂教学为本职工作,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是很大。有时会被认为是本末倒置。因此,要转变观念,实施相应的折合课时、科研工作量等激励措施。⑤保障体系,如何保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序开展,从政策、人力、物力、资金、后援、团队、社会资源等多方面保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各项流程有序开展。⑥分配体系,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如何分配、相关成果如何署名、相关酬劳如何划分、不同级别的社会服务项目如何界定,都是社会服务分配体系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从社会服务中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采取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研究样本进行相关研究。

一、环评专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况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低阶产业向高阶产业的转变与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逐层递进,环保产业尤为如此。环保产业的发展基本上走过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正朝着改善经济民生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方向发展。而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不完全统计,湖南省15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160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仅为10人,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巨大。此外,全国人口在5万以上的7600多个县城,随着环境保护提上国计民生的日程,将要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按每县城2单位,没单位需要10人计算,环保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达15万多人。

环保节能产业人才匮乏的同时,环保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问题。很多新兴战略性行业专家表示,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基本技能掌握不稳定,只能从事基础的流程性工作,而高职院校培养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毕业生技能掌握较好,后续学习能力较强,是当前省市各级环境监测及分析测试机构、环境评价机构的主体工作人员。但存在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稍显薄弱的问题,有待研究进一步完善。

(一)中职及高职学校环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1.人才培养目标

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例,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对大气、水、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中常见污染因子的检测能力;具有监测方案制定及监测报告编写的能力;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与技巧,能编制简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掌握企业环境管理对外业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审批与验收)的办事程序与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层面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销售、环保仪器设备维护等工作,面向环保、化工、医药、印染、纺织、油漆、电镀、食品、造纸、水泥等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存在的问题

(1)内涵式发展不足

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环保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除行业办学、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外,还有民间办学、社会培训等成人教育等。但环保类专业的招生中,本科院校等普通教育招生形势很好,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吸引力不够。环保职业教育“外延式”发展多于“内涵式”发展。

(2)职业目标不明确

调研环保行业对环境影响与评价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掌握大气、水、噪声等环境要素中污染因子的检测能力,具备“三废”治理流程及相关参数的演算能力。能吃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环评专业对人才的理论功底、专业研究能力要求并不算高,对工作态度比较看重,不能成为重视理论培养的“小本科”,不能满足于只重视技能水平的“大职高”。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职业目标观念同等重要。

据环境影响与评价专业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一些毕业生对环评专业的任职状态由不同阶段产生了变化,总体职业目标仍较盲目。部分(约20%)学生选择放弃环评专业,因为对环评采样等基层工作条件艰苦的心理承受不足,无法实现自身职业目标,而当前职业院校中大多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流于形式,仅部分公开课、讲座中有此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多无相关经验,80%以上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授课内容限于书本,不能对环评专业学生对职业的迷惘和后续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任何一项评估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它使各个参与者更好地认识其行动,可以宣传革新能力,从深一层看,评估结果还可以激励人们重新考虑选择与经费的优先顺序与协调一致。

长期以来,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大多沿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倾向于学术性质和研究性质的普通教育目标,这是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目标性不强、环保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与招生就业吸引力不够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

我国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价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试点。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称为第一轮评估,当时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未将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列入考核范围。2006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方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在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加入了社会服务评价元素,但其作为“社会评价”这项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200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三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评估,标志着第二轮高职高专评估工作正式启动。

本研究中,试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中的人才培养层面进行分析。

平衡计分卡基本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戴维・诺顿提出的,涵盖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战略目标围绕四个维度逐层分解,本研究的四维度主要是:财务维度定义为高职院校发展与绩效,重点衡量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发展与绩效。顾客维度定义为“服务相关者”,内部运营定义为学校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适用与全校师生。

图2 职业院校评价相关维度示意图

由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是基于企业发展与运营状态提出来的,各维度的评价标准一般也运用在营利组织之中,用来评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时,各维度层面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根据环评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财务维度倾向于绩效层面;客户维度界定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政府、学生、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等;内部运营则界定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下的内部管理与运营。各指标内涵如下表所示:

表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设计表(环评专业为例)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四维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对环评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日常管理、绩效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计了初步评价框架,具体评价权重与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维度内涵、利益相关者下属的二级指标探讨与内涵同样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宝荣.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2(22).

[2]孟子博.战略协同视阈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一般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7).

[3]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

基金项目:

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BSC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编号:XJK014CZY086;

2.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范式研究,项目编号:13C997;

3.湖南省科技厅科普基地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环保科普基地建设,编号:2014KP0066。

上一篇:打造职教品牌,促进分流教育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