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也一天,乐也一天

时间:2022-01-19 06:45:01

摘要 范伟主演的《耳朵大有福》是一部带有浓厚写实风格的小成本贺岁片。影片的台词独具特色,在使用东北方言作为人物对话的基础上,注重以方言化的风格来表现草根民众的喜怒哀乐,满足了观众情感的释放与宣泄需要,弥补某些视觉上的缺憾,丰富作品的艺术风格,提升影片的欣赏价值,因此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小成本的“大片”。

关键词 《耳朵大有福》;台词;方言化;小品化

电影不仅是影像艺术,也是语言艺术。编导者常常通过影片中不同角色的台词来构建自己着力打造的艺术平台,从而实现主观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传递与表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角色台词不仅可以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优美的音画相媲美,有时还可以弥补某些视觉上的缺憾,丰富作品的艺术风格,提升影片的收赏价值。

由范伟主演的《耳朵大有福》就是这样一部带有浓厚写实风格的小成本影片。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王抗美(王大耳朵)退休后两天的生活。退休在家,银根紧缩,妻子卧病在床,儿子不务正业,女儿婚姻不幸,弟弟嗜赌成性,老父生活寒酸,自己找活碰壁,出门办事净遇着糟心的事儿,整得他特别焦虑,到最后还差点被路人甲给“欢迎整死”了。结尾处他摔了一个跟头,没想到摔明白了,一下子什么愁事都想通了。

影片的情节毫无起伏悬念,作为小成本电影,画面和音乐也都可以说是“捉襟见肘”,但其台词的演绎却可谓是“先声夺人”。

一、台词的方言化

东北方言的大量使用,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亲切感与认同感。近年来,面对强势的大片与外片,小制作常常在地方特色与草根情节上做文章,以“与民同乐”为准则,创造出影片与观众的“零距离”,这一点《耳朵大有福》自有其独特的优势。故事发生地:东北的小城;故事主人公:普通的铁路琳职工王抗美;故事的角色:从路边擦鞋、修车、摸彩的到铁路上的小干部等一批草根阶层。因此,人物一出场,就是满口的“那旮旯”的腔调:

“老带劲了”、“老漂亮了”、“咱不省老心了”(将形容词的“老”字副词化,听来散发着浓浓的黑土味);

“到文化局整把宝剑练练”、“这事你看是咋整的啊”、“不看你岁数大我整死你”(一个“整”字,无处不用,几乎囊括了所有动词的含义);

还有不少东北方言口语化较强的词语,听来自然亲切,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

“这橘子只拿一个,拿多了白瞎(浪费)”、“多少年不见了,别拿扭(扭捏)了”、“别尽给我扯犊子(瞎说)”、“海燕在高傲的飞翔,你看人家的词多硬(优美)”、“你少给我磨叽(唠叨,说话)了”、“我先提(喝)一杯”、“我把春阳给挠(收拾)了”。

有的台词干脆保留了口语中倒装的语言习惯,将谓语或宾语前置,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强调,生活化色彩更浓:“太遭罪了那玩意儿!”“你咋还叫个女的名字呢叔?”“饱和了吧这个行业?”“紧了吧这回?”“什么玩意啊你说这!”“划了一天了这盒子”、“都三天了有”。

东北方言的优势就在于,既让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听懂看懂,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色彩,故而《耳朵大有福》很容易与观众产生“互动”。

二、台词的小品化

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侃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以维护小^物的自尊心,提升草根民众的自信心。

面对退休后收入的减少,王抗美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抱怨和牢骚,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所以他对病床上的妻子说:“你目前的任务,就是放松心态养好病;我呢,就是调垫心态别得病,确保咱家一家一个病人的基本配置。”将家庭病人“配制化”,也只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滋味。

生活的窘能破常常让王抗美不得不精打细算,花钱从不大手大脚的他此时更是“细致入微”、“推敲再三”。他去小卖部买了四瓶啤酒,却不买下酒的菜:

老板:来点小食品不?

王抗美:不来那垃圾食品,这时候喝酒,就是新闻联播就酒,国内新闻喝一瓶,国际新闻喝一瓶,剩下的两瓶重播的时候喝。

老板:这酒啊喝的也太有意义了!

拿了包香烟,太贵,如何才可以换一包更便宜的大前门呢?

王抗美:那啥烟?

老板:大前门,老牌子了。

王抗美:爱抽这个。

老板:尽扯!能抽这便宜的烟?

王抗美:长征时候就抽这,小平还管要呢,高低要尝尝。咱抽的不是价钱,咱抽的是信仰!

新闻可以当下酒的菜,抽烟抽的是信仰,为了不至招人嘲笑,大耳朵以特有的机制诙谐让自己“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但他的精打细算有时又变得无厘头,突发奇想而令人忍俊不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如一早买菜,走过算命明摊的时候:

王抗美:多少钱一算?

老板:三块。

王抗美:算后半生一块五行不?

老板:都一生一生的算,没有半生半生的算的。

王抗美:前半生都活完了要你算啥呢!……是先设计还是先算命啊?

老板:先交钱。

现代社会千变万化,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王抗美紧跟时代步伐,其言语间也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他无意中卷入传销,在警察面前他说:“人家给了我一地址,说是网络商务。我寻思,网络不违法,商务也不违法,没想到搁到一起就违法了。”

他想开一件擦皮鞋的铺子,于是就“微服私访”。

王抗美:一个月五百来块钱够花的吗?

老板:我们家老头子在广场那边也干着呢?

王抗美:哦,连锁店啊!

老板:大哥你是干部吧?

王抗美:怎么看出来的?

老板:有点像体察民情。

王抗美:下来走一走,有《人民日报》吗?

今天,很多东西都在追求快餐化,人的感情,人的追求,人的信仰,甚至人的文化修养与知识水平也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变得越来越平庸与匮乏。作为小人物的王抗美当然无法改变这一切,但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作品,《耳朵大有福》却借助于人物的台词深刻地嘲讽了这一现象。王大耳朵与一年轻女子参加了一个猜谜的促销活动,大耳朵比划,女子猜。

第一个谜底“保温瓶”:

“家里有病人,送饭怕凉,用什么装?”――“盆。”

“怕凉怎么办?”――“热热。”

“装了不能凉了的。”――“盖盖。”

“这东西长长的,带盖的。”――“钢笔帽。”

大耳朵实在没有办法,于是拿出每天给老婆送饭的保温瓶来,这才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个谜底“姜”

“冬吃萝卜夏吃什么?”――“雪糕。”

“不用医生开药方。”――“冰果。”

“孟什么哭长城来的?女的,姓孟,特别有名气的。”――“孟庭苇。”

“不是,吃的,是辣的。”――“辣椒。”

最后也还是从那保温瓶里搛出一块姜来才解决问题。

这幽默留给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微笑,而是更多深层面的思考:经济发展了,但文化却滞后了;口袋装满了,脑袋却空了。尽管是小人物 的小故事,折射出来的却都是大社会的大问题。

有的台词虽不幽默,字里行间却深透着生活的哲理,让人从中得到启发与收益。如大耳朵老婆生病住院,他时刻都盼望着妻子的病能够早日的好起来――“张大夫都说了,乐观点,这话比吃啥都有营养;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不乐多冤啦!”草根民众得不起病啊,唯有乐观开朗,才能健康地活着,这理想不崇高,不伟大,却最真实,最人性。路遇昔日好友老张,酒肉穿肠,王抗美抒发了对人生失落的感慨,这老张看问题倒是高屋建瓴:“光有命不行啊,这命运命运,那是两码事情,命是老天给的,运是你自己做的!”虽略显说教,但是在人生的每一个失落的关口,谁不希望得到来自朋友的鼓励与人文关怀呢?看成败,人生豪迈,每一次挫折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而已!这样的鼓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与售心。这不仅是王抗美的收获,也是每一个观众从中应该得到的启发与激励。

王抗美酒后回医院继续照看妻子,却在椅子上打着呼噜睡着了:“老王,老王,你咋呼着呼着就不喘气了呢?”“得喘气啊,还没伺候够你呢!”俗语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但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贫贱中的相濡以沫,不是山盟海誓,却是困难中的相互搀扶。调查显示,在城市人口中,离婚比例已经达到20%,王抗美女儿的婚姻也面临着巨大的动荡,这种巨大的对比与反差也是令人深思的。

“时间无情,岁月流逝”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一个既没钱也没权甚至连一技之长都没有的退休工人,王抗美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形象,他代表了很大一批现实中庸庸碌碌,为人厚道,有信心有理想却最终一事无成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形象。不高大,但真实;不富有,但自尊;不威严,但自信;没地位,但不窝囊,面临重重压力的他最终找到了释意啪契机。结尾处遇到路人甲产生了纠葛。

综观《耳朵大有福》一片,台词不多,却精彩纷呈,这些台词是电影的眼睛,能突出主题,拓展内涵,表述特定时代和特定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需要,满足观众情感的释放与宣泄需要,因此,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小成本的“大片”。但其也有自身的不足,因为使用了东北方言,一些地方色彩浓厚的词语如果不借助于字幕的话就难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影片欣赏的连贯性,应该说这是近年来方言电影存在的一个通病。

上一篇:天各一方 云水难相交 下一篇:论《井冈山》历史题材的浪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