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生成资源,成就灵动课堂

时间:2022-01-18 07:30:55

激活生成资源,成就灵动课堂

摘 要:课堂上,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探究内容、学生与学生等双向和多向互动时会产生许多的动态资源,它们往往突如其来,出现在学生的争执中,闪现在学生的疑问中,甚至存在于学生的错误中。这就需要教师有意暴露问题去捕捉、有效引领去挖掘、对话交流中用心倾听去激活,师生共同生成新的资源,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灵动沉闷的课堂,激发学生更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创造出精彩。

关键词:生成;暴露问题;有效引领;对话交流;用心倾听;捕捉;挖掘;激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当出现“意外”(即生成)时,总是生拉硬拽,将学生从“偏离”的轨道(即预设)上拉回来,无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生成性的资源。

一、暴露问题,捕捉生成

教学过程、步骤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些教师为了实现预定的步骤,无视学生的“学路”,不敢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对出现的矛盾或干脆回避,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确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受干扰。我认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作最宝贵的教学机遇,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热的传递》教学中,做热传导实验时,大家经过讨论,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法来验证“火烧的是锅底,锅把为什么会热?”这个问题。有的把铁丝拧成直线型,有的拧成“U”型,有的拧成“V”型,然后把火柴用蜡烛依次粘在铁丝上,最后用蜡烛加热。当大家都发现火柴依次掉了下来的现象时,我也暗暗为之而高兴,可就在这时,有一组学生举手汇报:我们这一组的火柴没有掉下来!”这时,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说法,而是让大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经过一番讨论,有的认为可能是蜡油粘得太多;也有的认为火太小,热传得慢;还有的认为火柴之间的距离太大,热传得慢。然后我又让另一组学生重新做了这个实验,果然成功了,这一过程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提高了教学的真实性、灵活性。

二、有效引领,挖掘生成

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生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努力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达到最满意的课堂效果。

在做杠杆尺平衡实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8个钩码,前三种平衡方法,支点左边的钩码数量和到支点的距离不允许改变,第四、第五种方法可以改变。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前三种平衡方法只能是省力或不省力也不费力,不会出现费力的现象,而第四、第五种就有可能出现费力现象,应该说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可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出现费力的方法。这基本上也算没出现意外,可在交流汇报后进行结论提升时,我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学生居然说在支点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最省力。这大出我的意料,可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路子走,而是追问下去:在支点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杠杆平衡了吗?学生说:被压下去了。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在第5格用一个钩码就能将左边压下去,说明在这个位置要不了一个钩码,说不定半个钩码就能让它平衡,就更省力了。

三、交流倾听,激活生成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与倾听,课堂上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课堂上动态生成才能旁逸斜出。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吃的米饭中找到了淀粉的踪迹,那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呢?先让我们来预测一下。

生1:粉干、面包、梨含有淀粉,马铃薯、胡萝卜不含淀粉。

生2:我有不同意见。梨不含淀粉。

生3:我认为马铃薯含有淀粉。

师:哦,意见不一致。那,你们打算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

生:用滴管把碘酒滴上去。如果变成了紫黑色,那这种食物就含有淀粉。如果没有变色,就没有含淀粉。

学生实验后交流: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面包、粉干、马铃薯都含有淀粉。梨、胡萝卜不含淀粉。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第四组学生:老师,我们组发现梨也含有淀粉,因为它变成了紫黑色。

生:(很多学生都说:不可能吧,我们的梨都没有变色。)

师:(略带惊奇地走到这一组旁边)这一组的发现怎么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

生3:老师,他们一定看错了。怎么就他们一组不一样,少数服从多数,梨里面肯定没有含淀粉。

生2:(不服气)你才看错呢!不信你看。(这位学生举起了自己组的梨,果然变色了。)

生4:他们做实验时可能出错了!

师:(很有兴趣)可能是什么地方出错呢?

生4:(皱起了眉头,摸了摸后脑勺)这,我也不知道。

(教室里一片沉默,这时的沉默是学生在积极地思索,老师静静地等待着。过了一会儿,出现了窃窃私语的情境,各组在议论出错的原因。)

生5:老师,我有一个建议。

师:(满含期待)请说!

生5:我想问问他们是怎么做的?可以让他们再做一次。

师: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你们接受吗?

(这一组的学生纷纷点头,向老师要了一片梨,又做起了实验。)

第四组学生:是我们错了,这回没变色。可是第一次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呀。(几个学生有点自责,显得有点无奈,都垂下了头。)

师:(满含鼓励的目光)实验中出现与别人不一样的现象是难免的。科学家研究时,一个实验也常常反复做好几次才成功。失败不可怕,我们得找找原因。

生:我还是很纳闷,两次实验做法一样,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师:(有点欣喜)真了不起!会思考自己实验出错的原因。大家帮忙找找原因。

(老师的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寻求原因。)

生6:肯定是他们组的那片梨有问题。

第四组一位学生:(恍然大悟,非常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明白了!观察好淀粉后,我把弄过淀粉的几根牙签插在了梨上,做实验时又拔了下来。牙签上粘有淀粉,你看,现在还有呢!

……

教学的生成是需要智慧来支撑的。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更多是强调居高临下的漠然分析,缺乏激情,缺乏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融,更多的只是冷漠与机械的操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心”不在场不投入的教师,很难想象在课堂上会有精彩的生成。

在新课程环境下,生成性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3]熊华.浅析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条件和环境.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上一篇:以人为本 以学定教 下一篇: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