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时间:2022-01-17 05:14:08

物理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内容提要: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各科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兴趣激发求知欲 学习效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国古人也早有论之,清代王筠说:“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是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就低。因此可以说,兴趣与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强烈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爱学、乐学,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当前物理教师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那么就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从上端向外拉线,线从下端进入盒中,结果出来的线比进去的线长得多。此时学生会感到十分好奇,像变魔术似的,急着想知道里面怎么回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十分惊讶:这能是杠杆吗?同时又渴望得到明确的答案。学生在这样极具强烈的求知欲中探索,学习,加之老师稍加分析就会收到明显效果。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知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物理学中有许多规律、定律是前后相连密切相关的,而中学生的思维往往缺乏连贯性,只停留在表层认识上。如果老师能设法让他们发现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发现无法解决,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认识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时,学生已经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储备,可是看到演示的实验中光沿着弯曲的水流、弯曲的光导纤维传播,很是困惑,很想知道其中原由,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精设导语,一石激起千层浪。

导语虽不是一堂课的主体,却是该堂课不可或却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妙的导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节时,先有表情的描述:万物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如老师的讲课、家长的教导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帮助我们了解他人,认识世界。然后深情地询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耳朵”。这样就自然的地过渡到回忆耳朵的结构,从鼓膜的振动传至脑神经引起听觉。为下面学习骨传导作好了铺垫。

四、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往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光的折射》一节时,教师可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透过老花镜看紧靠镜子的物体是怎样的?再透过老花镜看远处的物体又有何变化?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水中的筷子,筷子在水面处有何变化?透过圆形鱼缸看其中的鱼与实际大小相比有何变化?这都是为什么?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保持刺激的新颖性,持续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而教学内容对他们是否有兴趣及产生兴趣的大小,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物理教学中,若能保持刺激变化的新颖性,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持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沸腾与蒸发”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肯定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燃烧起来。学生说:“这有啥稀奇,纸盒湿透了,当然不会烧起来。”教师问:“为什么纸盒湿透了,就不会燃烧呢?”此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的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讲解。这时已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来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再如讲授“物体的导热性能”时,我拿出了一块手帕,用手捏紧,然后划着一根火柴烧手帕,烧了一会,手帕烧不破。这是为什么?学生们议论起来了……这时我从手帕里拿出一枚硬币,问大家道理何在?这样有趣的实验,比起简单地在黑板上写上“物体的导热性能”几个字,然后讲解一番,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品成功之喜悦,巩固学习之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理情结。若反复多次,学习与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某种固定的联系,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老师要适时适度的给予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困难时,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满足感,这样会使兴趣更加高昂,更加持久。

七、增强课堂教学美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艺术。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运用了艺术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八、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教师营造的宽松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得到多一些思考的情境, 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另外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都有利于形成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人从平实中发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赋于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因此老师要适时、适地、适人的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好奇好与求知欲,使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坚定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水平,为培养优秀的物理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千 红:《抓住教育时机注重教育效果》基础教育参考

(2)黄丹凤:《近十年来美国“校外活动”的新发展及其挑战》

(3)张进华:《课堂教学中的“趣”、“实”、“活”》

上一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让“鲜活”走进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