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8:55:42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留意过宁波诺丁汉大学,知道它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宁波办的一所高校,当时就很想报。”因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对高中生设置了英语单科不低于115分的限制,陆阳未能如愿。在重庆读完4年本科后,陆阳又选择了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商科研究生,“我想了一个心愿”。如今陆阳已经在这儿度过了近2年,“如果要我概括在这里的感受,就是‘值得’。”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游戏规则中,一般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1年,如果选择含预科课程的则为2年,其中第一学年的预科课程旨在为英语雅思未达到6.5分的学生创造一个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和专业学习技巧。学术英语(EAP)课程由英语语言教学中心(CELE)开设,由八十多位具有丰富学术英语教学经验的外籍老师执教。陆阳因为雅思成绩未能达到6.5分,选择了后者。

陆阳的本科同学中有不少人已经出国深造,他们在国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陌生的全英环境中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该怎么上课。比起纯正的出国留学,在家门口“留学”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在宁波诺丁汉大学里,从图书馆里的搜索引擎、打印设备,到辅导员办公室的幽默留言、评分标准都是纯粹英式的。从第一学期起,陆阳和同学们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英语作为学术语言阅读相关教科书籍和学术期刊,参加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应课题等。因为身处国内,也少了背井离乡的孤独感。但弊端也在于此,尽管宁波诺丁汉大学采用的是全英教学,哪怕请老师打印一份材料也必须使用英语,但学生毕竟身处国内,除课堂外,同学之间私下交流仍以中文为主,打交道的绝大多数也是中国人,因此在感受西方社会、文化上,显然有别于真正意义的出国留学。

玩转“压缩式”的英式教育

语言只是第一道关口,对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国内留学生”来说,能不能跟得上英式的“压缩式”教育,是更大的挑战。

国内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专业型研究生为2年。后者在2009年大面积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时,就已经因“学制缩水”问题引发人们对含金量的质疑。相比之下,英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仅为1~2年,收取每年高达8万元的学费,更易让人将其打上“贵族学校”的标签,引起外界对教学质量的担忧和怀疑。

然而,人们都很容易忘记宁波诺丁汉大学入学申请标准的苛刻:申请1年制硕士研究生的全国重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全部年级的平均分要求在80分以上或班级排名10%以内;非全国重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分要求在85分以上,或80分以上而且班级排名5%以内。雅思成绩为6.5分,新托福成绩为87分。申请2年制硕士的条件虽然有所降低,但也绝不是习惯“混日子”的本科生能达标的。

梅和(化名)是金融和投资学专业的2年制研究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她开始接触专业的核心,也是紧凑读研生活的开始。一方面,压力源于她必须完成的课业,在1年内她必须修完8门课程,占120学分,并完成占60学分的毕业论文。“根本没法‘混’日子,别人3年的东西你要用1年时间学习,每天上课、作业、课下讨论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如果‘混’,肯定会挂科,最后也没办法毕业。”另一方面,压力也来自英式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不会透露重点或是给出标准答案,只扔话题,学生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每堂课之前,老师都会通过电子邮件把参考书目发给我们,如果不看,在课堂讨论时一句话都插不上,这在英式的讨论式教学中是不允许的。最优秀的答案一定包含大阅读量、大信息量,同时还不能缺少独立思考的成果。”2013年年末,网上流传出宁波诺丁汉大学某工作室凌晨2点仍灯火通明的新闻,恰是梅和和她的同学们学习状态的写照。

教授说了算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没有外教,或者说都是外教,学校里的所有老师都由英国诺丁汉大学负责统一招聘,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切福利待遇都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一致,所以不存在“外教”概念。因此,对老师的考核,也遵循着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体系,不受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更不存在中国高校“行政化”的困扰。

在中国,社会各界及国内高校“去行政化”“将大学还给教授”的呼声不退,但在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去行政化”举步维艰。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下办学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可以不受限制,直接将英国的整个办学系统“迁移”过来,做到“教授治校”。行政部门扮演的是“服务学生”“服务教授”的角色。

“教授治校”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授为学生出的每一套试题,都会经过一套严格而繁复的审核流程:先给相关专业的教授审核,若试题无误并且符合要求,再送至英国诺丁汉大学,交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审核,通过后再由英国诺丁汉大学聘请的外部考核官审核,最后作为正式的试卷提供给学生。考试结束后,通常随机抽取10%以上的试卷送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并由学校聘请的外部考官对试卷的给分、加分进行检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不定期就要对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内的诺丁汉大学系统进行质量评估。“你可以质疑英式教学不是最好的,也可以质疑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怀疑英式考试标准不够科学精确,但是,考试的公平性是无可非议的 。”梅和说。当然,这套体系也给学生不大不小的压力,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绩达不到标准,就有被退学或拿不到学位证书的后果。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认同

据统计,在2012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中,98%以上选择直接就业,其余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张宇(化名)于2012年于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毕业前的3个月,如果在一般的高校,志在就业的他在毕业季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多参加实习、赶场参加招聘会,争取在毕业前将工作敲定。但他一度陷入两难的境地,由于学制过于紧凑,他现在还有几门课没上完,6月到9月也是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如果出现任何闪失都会直接影响毕业。

针对毕业与找工作的冲突,校方的思路是,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就业的引导工作。就业办每周平均举行至少4场企业专场宣讲会。张宇抽空参加了数场招聘会,让他惊讶的是企业对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的认同程度,“和国内‘985’高校相比,我们学校的知名度不高,又才办了不到10年,在接受程度上,国内名牌毕业生应该远远高于出口转内销的‘国内留学生’才对。”但事实上,来招聘的企业不乏大公报、IBM、中外运敦豪、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在第二次的招聘会上,渣打银行就已经决定与他签约管理培训生一职。

根据2011―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宁波诺丁汉大学研究生毕业6个月后的就业率达到100%(调查平均回复率为89%)。从就业情况看,超过61.4%的毕业生被国内知名企业(如四大国有银行)、世界500强企业(如IBM、梅赛德斯奔驰、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雀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其他知名机构(如英国领事馆、澳洲领事馆、杭州爱乐乐团)等录取并在核心部门工作。

在职场历练1年后,张宇对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研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3年研究生教育是让学生更专业,往更窄的方向走;英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让你往更宽的方向走,它是本科生和博士生的过渡,想深造,可以继续读博,想就业,它不一定会教你特别精和专的技能,但一定教你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你国际化的视野。这些素养是大企业特别看重的。”张宇认真地说,“不管以前大家对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怎么看,对宁波诺丁汉大学怎么看,学校也办了10年,就我个人来说,它值得来。”

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人情味

在图书馆有一个无人售卖的自助食品角。女老板梁吉(宁诺校友)说:“东西放着,价格标着,零钱也准备着,同学们,你们自己拿,自己付钱。如果临时没带钱,东西可以先拿走,下次记得来付钱。在你们进入社会前,在 UNNC,我们都试着去信任。虽然,可能东西会少,钱会少,但是我觉得,信任比这些美好。”

除了住宿区,全校都是 wifi 覆盖的。你可以选择在教学楼里吹着空调学习,甚至在体育馆里打完球,就可以马上查查邮件。

对于学生的呼声,“引导大于打压”是学校一贯的态度。某次学校更改学生网络系统,其套餐的设置和收费与之前的上网系统相比很不合理。从一两个学生的抱怨开始,到学生代表正式与学校面对面对话,不到3天时间,这个系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心声问题已经开始逐步解决。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清晨的澳大利亚堪培拉街边咖啡馆,记者见到了布拉德。和新闻照片上一样阳光帅气,非常有亲和力。他在澳大利亚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做研究助理,与记者所在的实验室相邻。约见很随意,facebook上留言叫出来喝咖啡。听说是中国大陆的媒体访谈,他很高兴,没有保留地开始侃侃而谈,就像拉家常一样。

23岁的布拉德说,2012年漫长的征程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至最北端的约克角,近5000公里——几乎是整个东部海岸线的长度。2012年新年那天,布拉德从堪培拉的家中出发,开始一场没有后援,没有补给车,甚至没有旅伴的漫长征途。独自奔跑131天之后,他纵穿澳大利亚东海岸抵达约克角,并为“澳大利亚心理健康研究基金”募集到三万多澳元研究经费。

当欣喜万分的布拉德冲向约克角纯净无暇的白沙滩,将疲惫不堪的双脚浸泡在清澈的海水里享受生命中又一个美妙瞬间时,他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自己被评选为“2012首都地区年度人物”,并入围“2013澳大利亚年度人物”名单——因为大爱和勇气。

大爱——为了父亲及那些人

You don't have to run in the rain to appreciate the sun.Nor do you have to run in the rain to know how it feels to get wet.Life will happen to you anyway.Running,however,is every bit deliberate. When you realize this,you'll go chasing storms.

我在雨中奔跑,不是为了怀念阳光

我在雨中奔跑,不是为了感受雨水

因为生活,无需刻意追寻

而奔跑,却要深思熟虑

倘若领悟其中深意

你会追逐暴风骤雨,一路狂奔

——Brad Carron-Arthur

时间回到2011年年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院的优等生布拉德刚刚以“一等荣誉学士学位”毕业。澳洲的大学要求各科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在拿到学士学位以后再加修一年,完成一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后才可以拿到荣誉学士 。一等荣誉学士相当于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往往可以直接申请博士项目。当22岁的布拉德说出以越野跑的方式纵穿澳大利亚的想法时,周围的朋友有两种态度:“你一定是疯了”;“去吧,我们需要你这样的人!”而之前,他已经为这场旅程进行了6个月的长跑训练。

在出发前的48小时,他试图回答那个周围亲朋好友重复了很多遍的问题——

“为什么?”

“为什么要踏上仅仅是听上去就让人崩溃的漫长旅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

这个睿智的心理学毕业生在日志里写道:“我试图将自己投射到可能的场景之中, 那些虚弱、寂寞、疼痛、恐惧甚至是愤怒的瞬间……你需要知道在你最虚弱的时候,答案依旧不会改变……没有人生来就勇敢,也不需要天赋异禀才能达成目标,但精神上必须准备好。”

为什么上路?这或许是每一个行者都避不开的话题。

布拉德喜欢挑战极限,希望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富有意义,希望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说这些特质血脉相承于他的父亲,父亲曾经是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热血青年,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比如,曾经为了50澳元的赌注一口气游泳11公里纵贯伯利·格里芬湖(位于首都堪培拉中心);或是滑雪穿越荒野迷失在暴风雪中;或是单手驾帆船穿过直径10米的大漩涡。后来,父亲成了一位成功的律师,但是陷于抑郁症的泥沼中长达15年之久——开始厌恶自己的工作,进而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热忱,生活变成了一日一日的煎熬。他不善于自我表达,独自挣扎了十多年,终于能够坦诚面对疾病的事实,并积极寻求治疗。

除了普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之外,布拉德每天陪父亲一起奔跑。在晨曦中、夕阳下、旷野中,父子俩一起去科修斯卡国家公园滑雪,惊异地凝望马匹在白雪覆盖的荒原飞奔而过,扬起一片迷蒙的雪尘。布拉德说:“运动对抑郁症的康复真的非常非常关键!”治疗一年多,父亲迅速恢复了,他形容就像从一个长长的噩梦中醒来,“父亲对我说:我都不知道过去的那些时光都去哪里了,想不起自己这些年做过些什么。”康复之后的父亲意识到快乐弥足珍贵,开始以重生般的热情生活。“在我出发去约克角的时候,父亲20年来第一次出国旅行——和朋友从德国骑单车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布拉德意识到大众对抑郁症缺乏关注,对相关的知识也缺乏了解。“澳大利亚约有1/6的人受抑郁症困扰,但是他们一半以上不会去寻求帮助。”他说,“抑郁症患者的好友试图关心,但是往往不知道怎样展开话题。父亲鼓励我与大众分享他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处于迷茫期的少年了解怎样摆脱困境。”

就这样,虽然出发之前亲朋好友们各执一词,布拉德依然踏上征程,决定在131天、5000公里的征程中与沿途过客、学校的孩子,以及媒体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讲述关于心理健康的点点滴滴,并为“澳大利亚心理健康研究基金”募集资金。

勇气——每天一个马拉松

十岁那年,布拉德爱上了在屋后的松林间奔跑,在每天清晨上学之前,独自狂奔5公里,穿过林间小径,穿过冬日厚厚的晨雾,倾听一片寂静之中自己强有力的心跳。他说:“这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后来,这片森林毁于2003年的一场林火,而他依旧保持着奔跑的习惯,以奔跑的方式探索不同的地方,为途中的景致停留。他参加过两次澳洲和一次加拿大的马拉松赛事,并不关注输赢,只是单纯沉醉于追逐风的惬意。

也许,有些人会想到《阿甘正传》中三年穿越美国全境的主角,“我不是阿甘那种天赋异禀的牛人,心血来潮就跑下去,之前6个月我一直在慢慢训练,逐渐增加里程。训练到后期,我会尝试跑计划里程的2倍,体会比实际更有挑战的状况。”布拉德笑道。

虽有马拉松的基础,这样一段旅程依然无比艰辛。“马拉松赛事放手一搏之后可以尽情休整,而这趟旅程是疲劳的长期作战!”布拉德的日程是平均一天47公里,每跑5天休息2天, 相当于每天一个马拉松(42.195公里)!47公里只是理论上的,他时常需要一天连续跑100多公里才能得到水、食物和过夜的场所。

开始的11天,布拉德的体重直降10公斤。记者询问他的感受,他苦笑:“我不能说谎,浑身都痛!”他在温度40度,湿度80%的环境中奔跑过,汗如雨下,随身携带的水喝完了就在沿途的水塘里取水;在暴雨中奔跑过,双脚起皱、破裂;为了避开酷热,他试过在夜间奔跑,一个人,只有头灯照亮前方的一小片路面,幽魂一般的野狗怪叫着掠过,路旁成群的野牛目光灼灼;也有一次在途中遭遇野猪,无从躲闪,只有小刀防身,好在野猪徘徊片刻离开了……

布拉德坚持称这些疼痛和恐惧是“不适”而非“困难”,不足以让他放弃。

真正濒临崩溃边缘的体验只有一次,那是布拉德奔跑在“旧电报小径”上发生的事。 “旧电报小径”离目的地约克角只有80公里的距离,是一条180多公里长的林间土路,当时已经废弃,除了探险者几乎没有人进入,荒无人烟,布拉德计划用两天跑完。第二天的60公里一路没有水源补给,在途中他耗完了饮水,而食物则只剩下一小管炼乳,前方还有至少20多公里,温度30度,湿度接近95%。布拉德意识到自己处于脱水的危险状态,感到恐慌,意志在逐渐瓦解。就在这时,一辆汽车从他的后方驶来,他转身挥手示意车停下,敲敲车窗说:“ 对不起,能否给点水喝?”令他惊讶的是,车里的人的反应竟然是“我们知道!”原来这些旅游者两天前开车从附近村镇的商铺经过,听到了布拉德远征的故事非常钦佩,于是决定沿“旧电报小径”进入热带雨林腹地,为布拉德捎带水和食物。

于是,大家坐在树下分享食物,好比雪中送炭,布拉德说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觉到善意和善举的力量——虽然无论怎样他都会咬牙撑到底,但是他会严重脱水,其间的痛苦也许会消磨他的热情,让他在归去之后不会再选择另一次公益行动或是冒险。而现在,发自内心的感动会促使他对所行之事倾注更大的热情。

选择独自奔跑,布拉德从一开始就没有期待他人施舍。时常会有路过的车辆停下询问,要求捎他一程,但是说好了靠自己双脚完成的事不能更改。人们会向他手中塞一瓶功能饮料表示支持,然后离开。

但是所谓的“独自”又是相对的。

人们同样慷慨地提供过夜的地点,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有的人能给予的只是地板和一条毯子;有些人邀请他进入黄金海岸的海景别墅,睡在松软的大床上。 在每一座城市、小镇、村庄,人们会默默加入他,并肩奔跑一段,被他的活力感染,然后目送他远去。布拉德可以回馈的是攀谈、倾听,语气真诚、眼神澄澈,解开倾诉者的心结。这是一种相互信赖的默契——一个温暖的年轻人和一群温暖的人。布拉德还记得去考夫斯港的一所高中演讲的前夜,那是第一次与学童们交流,他一直准备到凌晨一点都没有敲定内容,因为太多的思绪和想法面对这些纯真的青少年无从表达。后来,他决定去除一切矫饰和伪装,打开心扉,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故事和最直接的想法:困境和迷茫谁都会经历,我们需要面对真正的自己,找到可以投入全部热忱去爱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爱好,就像奔跑对于他的意义。

这次演讲很成功,后来他又收到更多学校的邀请。布拉德说,所谓“慈善”就是真诚和善意的循环流转,当他主动施予的时候,人们也就放下了戒备,无保留地给予。当他路过昆士兰东南部农场,居住于此的农户惨淡经营已有三四代之久,如今干旱肆虐使他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偏远地区,人们远离城镇,缺少社交生活,心灵苦闷得不到专业人士的疏导和排解。布拉德还记得一位独居老人,或许是太久没有与人交流,放下心理戒备之后与布拉德彻夜畅谈,那些故事也许老人一辈子都未曾有机会对任何人说起——彻骨的孤独感让人叹息。

未来的心理博士

在奔跑途中积累的案例,也让布拉德找到了学术方向——澳大利亚的抑郁症特点是人口分布分散,有一批人住在偏远的农场,有了心理问题也难以寻求帮助。归来之后,布拉德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对澳大利亚偏远地区的人群进行抑郁症干预和心理疏导,他未来打算继续念临床心理学博士。“澳大利亚心理健康研究基金”的捐赠款已达到33400澳元,还在不断地增加中,人们会时不时找他倾听这个关于爱和勇气的故事,并向账户注入捐款。布拉德说,研究中心设立了专项捐赠基金,将用于支持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小小的厨房塞进了十来个异乡求学的学生。他们来自中国国内不同省份的大学,只有George来英国的时间最长。他是国内一所大学“3+1”项目的毕业生,本科最后一年在英国度过,然后顺利申请了研究生,留了下来。

大家请George介绍经验。

“哪有经验?我只待了一年,又要熟悉环境、又要做毕业论文、还要申请学校。我的经验就是‘3+1’不如‘2+2’,但好过在国内读完本科。我一个读‘2+2’的哥们儿,去帝国理工学通信工程了。Anna,你们要是先来英国过渡2年,学校应该能比现更好。”

他口中的帝国理工大学,是位于伦敦的一所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称“G5”的精英大学,代表着英国大学的最高学术水平。G5对于“留英帮”来说称得上是圣殿,Anna和同学们,无不把第一份申请信写给了其中的一两所。在学院的学霸师姐接到拒信后,大家纷纷偃旗息鼓,少数递出申请的也没等来好消息。

而那位有幸入读帝国理工大学的学生,本科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2+2项目”,一个高考分数线只相当于二本录取线的学校。

这位学生高考考砸了,正赶上中国新成立了两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他去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后两年在英国的利物浦度过,不仅玩儿遍了英国,不错的GPA和利物浦大学教授的推荐信也将他送进了工科生们梦寐以求的帝国理工大学。他自己也说,“如果从国内直接申请,恐怕去不了,周围净是从复旦、浙大来的牛人。还是英国教授的推荐信更给力。”

2年后,在一次亚洲视频采访的会场上,Anna遇到了Vicki,另一家媒体国际部的记者,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本科。

“在美国读本科确实很贵,要不是申请到了全奖,我也不敢去。”本科全奖?“确实得来不易,”但Vicki并没有故弄玄虚。她也是高考考砸大军里的一员,本来想着起码去复旦的Vicki心不甘情不愿地打包来到了汕头大学,“汕大特聘了不少外籍教授,我们新闻系也有外籍教授,他们推荐信帮了大忙。”

汕大,一个很难吸引到一流考生的学校,新闻系教授名单里,却有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著名战地记者Peter Arnett,美国《60分钟》前制片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广播电视新闻项目主任Peter M. Herford这些业内牛人。

当然,Vicki自己也有一份漂亮的简历,参加过国际赛事的报道。

最后,不仅转学分成功,她还拿到了全奖,晒了几年资本主义的太阳。在弗吉尼亚,除了丰富的课业和生活,她还得到了不少实践机会。

以上,便是合作大学给学生带来便利的最好例子。

插排1 跨国读大学,到底靠不靠谱?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与管理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CCIEE和AASCU选择中国和美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公立)作为该计划的成员,具体承担教学任务。

项目从2001年3月的7所中美大学(苏州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美国特洛伊大学等)发展到2012年9月的111所中美大学(中方大学90所,美方大学21所)。

该计划的本科生项目直接从参加该计划的中方大学中选拔本科一年级学生,到参加该计划的美方大学学习第二、三年课程,然后返回中方大学学习第四年课程,从而使这些学生可在四年内同时获得中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插排2 不想参加美国高考,又想出国读书?

美中桥梁课程 US Sino Pathway Program(USPP)是由北美大学联盟(CNAU)创立,其实质是大学学分转移,将美国大学一年级的课程搬到中国国内,实现中美之间的学分自由转换,获得联盟大学学士课程一年级的学分。在USPP项目中,入读大学正式课程之前,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学习一部分大学学术课程,为后续大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与通常的ESL语言培训不同,桥梁课程会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搭配一些学术基础课程。不同于英国、澳洲等国家的桥梁课程,美国大学桥梁课程完全与大学挂钩,只要GPA达到学校要求,本科桥梁课程毕业的学生可直接转入大二学习,成为学校正式的学生。

插排3:数据图表

截至2013年1月,依法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780个,其中机构186个,项目1594个,已覆盖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26个省份。

在已获批项目中,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项目732个,分布在全国243个院校;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43个,其中5个机构具有法人资格。

如何分辨中外合作办学和项目?

《世界博览》专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

W 《世界博览》 Z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宗瓦

W: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了比较普遍的办学形式,他们都是合法机构吗?教育部如何规范这一群体?

Z: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出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形式。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例》,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例实施办法》,之后又3次通知,复核、监管这支日益庞大的教育队伍。合作办学慢慢从无序走向了规范。

2013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再次明确了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力支持,提出要突出名牌效应、专业优势和紧缺课程。光有一个洋校名当合作方已经不够了。

W:那么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有哪些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英语能力和就业能力。尽量多使用外文原版教材、聘用外方师资。这些项目在教学中更注重案例教学,比起中国一些院校使用几年不变的“经典教材”,这类项目更新教参更及时。

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分为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计划内招生是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的学历教育,录取分数比同院校其他专业低,毕业生通常可获得“三证”,即中方的毕业证、学位证和外方的学位证。而计划外招生一般不纳入统招计划,采取学校自主招生的方式,是一种非学历教育,毕业生通常可获得外方学位证书。

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的学费通常在每年2.5万~4万元左右,而普通院系每年的学费基本不会超过1万。同样,如果全程在国外接受教育,每年的学费平均在10万元以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高考录取时,中外合作办学一般只录取有该专业志愿的考生,而且不会进行调剂。

W:教育部门对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什么建议?

Z:建议学生选择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中外合作机构或项目。如果不知道项目真假,担心受骗,可以登录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部网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包括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

对于只颁发境外学位证书的机构或项目,考生需要确认最终获得的国(境)外文凭能否得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教育部已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上开通了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位证书认证注册信息查询系统,可查询所获境外学位证书是否予以认可。

在了解了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正规性、所授学历学位的认可度后,别忘了考量其教学质量。按规定,合作办学主要课程外籍教师比例不低于25%,引进的课程不低于教学计划全部课程的30% ,使用国外教材不低于总教材的30%。

宗瓦人像的图说: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要全面了解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新变化,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东京大学(下简称东大)及日本大多数大学的建制与英美俄中皆不同,据说源出于德国的制度。东大文科的设置结构在历史上变化甚大。东大初创期(1877—1884)文学部除哲学科外,包括政治学及理财学科、和汉文学科。1885年政治学、理财学编入法政学部,同年文学部和汉分家,分为和文学科和汉文学科。在帝国大学时代(1886—1895),人文学科已形成文、史、哲、语言的基本学科内容。到东京帝国大学(1897—1945)初期则明确确定文学科、哲学科、史学科三大学科的人文学科结构。这种结构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1946年时三大学科共21个专修科(专业)。1947年恢复东京大学,旧的专业名称如“支那哲学”“支那文学”改称“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取消了文史哲三“学科”,而使19个专修学科都自成为“学科”。中国哲学也成为19个学科之一。1963年,文学部的21个专修课程被重新归入四个新的大类:第一类文化学,第二类史学,第三类语学文学,第四类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所包括的也就是以前哲学学科的内容,但从大类的名称上说,“哲学”第一次消失了。90年代的改变也可以说在60年代已经开始。这样的四大类结构至今未变,只是不断加以局部的调整。1988年,把原属“文化学”中的印度文学改入“语学文学”类,把原属“文化学”的美术史改入“史学”类,又把第四类“心理学社会学”改称为“行动学”。1994年,类与类名未变,但专修课程的名称(相应地研究室的名称)作了较大改变,“中国哲学”改为“中国思想文化学”,“国史学”改为“日本史学”,“国文学”改为“日本文学”,“印度哲学”改为“印度哲学佛学”等。此外还增设了朝鲜文化、澳洲语言(土著)等亚洲文化研究的课程。1995年,学科的四大类更名为:一思想文化学科,二历史文化学科,三言语文化学科,四行动文化学科。四大学科共26种专修课程,如中国思想文化学专攻即26者之一。四大学科全部变为“文化学科”,这种名称上的汉字形式的改变无疑体现了东大人文学研究注重向“文化研究”发展的一种变化动向。在1995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的“修习注意”中说:“本专修课程领域甚广,研究时代可从上古(甲金文)至现代(、新儒家)各时代中选择。领域包括中国思想、哲学,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文化(语言、艺术’风俗’生活史、女性史)、宗教(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科技(天文、医学、农学)背景,可从中选择。强调思想史与社会史、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沟通、中国与日本及中国与西洋思想之比较。”这个的例子可以使我们具体地了解这种变化的内涵。

东京大学大学院各研究科以及各学部中,“综合文化学科”可能是最具特色而且最值得注意的。东大各学部皆设在东京市内的本乡校园,综合文化学科则与各学部不同,设在距市中心较远的驹场校区,属教养学部。据说文部省新的政策精神是取消国立大学的教养学部,而东大的教养学部却得以保存,此端赖其综合文化学科的活力及表现。综合文化学科的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硕士课程有七大类,其中“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专业设比较文学比较文化课程24门,“地域文化研究”专业设课程达48门,“文化人类学”专业设文化理论、文化过程、社会人类学等课程27门,虽然其中含有不少演习课程,但其课程开设的数量确实令人惊叹。七类之外,在“广域科学”专业中还有科学史、科学哲学及大量边缘交叉学科。综合文化学科产生的历史也许有其特殊的缘由,而这一学科已经成为今天东大最具活力的一个部门,也是东大与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文教交流特别活跃的一个学科点,相当突出地体现了“文化研究”在现代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至少自1963年以来,东大的教育一直维持着“大学—学部—学科—专修课程”的主体结构,例如现在的文学部—思想文化学科—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思想文化学科下有七个专业:哲学(专指西方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学、印度哲学佛学、伦理学、宗教学宗教史学、美学艺术学、伊斯兰学。学部主要担当本科教育的责任,故以学部为部门名称的作法体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方针。东大的本科生考入后先在教养学部修完两年前期课程,然后进入学部,选定一个专业修后期课程。如选定文学部的思想文化学科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就不必修思想文化学科的其他六种专业课程。每一专业都规定了后期课程在该专业应修的科目和学分,一般学生在三、四年级应修科目6—8项不等,需完成专业学分约40—44个。如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社七种必修科目:中国思想文化学概论、中国思想文化史概说、中国语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思想文化学特殊讲义(专题课)、中国思想文化学演习(资料课)、毕业论文,共44学分,其中毕业论文12学分。此外还要必修东洋史、中国语中国文学等文学部的其他科目若干学分。在“学部—学科—专业”的结构下,专业与研究室相对应,如思想文化学科有七个专业,即有七个研究室,分别承担其专业课程。整个文学部26个专业,即有26个研究室,类似我们的教研室。1995年全文学部各研究室共115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33人,外国人教师5人。其中思想文化学科(哲学类)25人,教授19人,副教授6人。另外,每一研究室聘1—2名助手,一般聘期为2—4年,多由新毕业的博士生充任。教员的数量比我们(如北大)是要少得多了。

东京大学的文学部相当于中文一般说的“文学院”,现在台湾的大学如台大、政大、辅大等也还都有文学院,作为大学和系之间的一层机构。但日本的情形不同。首先本科学生一二年级在教养学部,三四年级便直接进入学部下的专业,由研究室来管理,这是教育上的最大不同。其次,文学部下面没有“系”一级,学科或在名义上也可称为系,但并不存在这样的实体机构,学科或系亦无实体的功能,一切都是由文学部来管辖,而以研究室为教员人事和预算执行的基本单位,这是体制上的最大不同。在这种体制下面,显然教育的重点是落实到专业的教育;由于较早进入专业,本科毕业时的专业水平比较高。但由于从教养学部一下子进入专业研究室,学科的统一性不被强调,学科的整合意义没有了。一个后期学生从三年级起在专业研究室的团体中学习和活动,这是集体文化和专精技术结合的例子,但一个进入中国哲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此前和此后,似乎都没有一个机制保证他学得必要的哲学类课程。从我们习惯的“哲学系”的立场来看,其长处和短处还值得研究。

上面说的是文学部和它主要承担的本科教育,再来看东大的大学院即研究生院。1992年东大的大学院由12个研究科构成,即:人文科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科、法学政治学研究科、社会学研究科、经济学研究科、综合文化研究科、理学系研究科、工学系研究科、农学研究科、医学系研究科、药学系研究科、数理科学研究科。这些研究科也可以看成为研究生院的系。在研究科下设专攻(专业),1992年时人文科学研究科下有20个专业提供研究生课程,如西洋史学、东洋史学、考古学、伦理学、心理学、美术史学、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当然,并不是每个研究学科下都有这么多专业,除了工学系下有25个、理学系下有14个专业外,其他系科的专业较少,如法学政治学有4个、经济学有3个、社会学有2个、数理系只有1个专业。人文学科的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构规定有必修的学分,硕士课程标准修习年限为二年,博士(第一种)课程标准修习年限为三年。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课程必修学分为16,选修学分为14,课程修了者即获得学位;博士课程必修学分12,选修学分8,共20个学分。

在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的观念下,应当这样说,大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是由学部的教员来兼任的。每一专业在每一年都有事先制订的教学课程。以1992年为例,东大大学院的中国哲学专业设14门课程,其中10门为特殊研究,4门为演习。特殊研究相当于我们的专题课,演习相当于我们所谓资料课。1992年的特殊研究课程,从殷周青铜器到清代思想与文学,几乎各个断代都有安排,并且这些课程大多是跨两个学期的。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从外面来到东大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这么多课程可供选择。我也才明白,为什么来北大的进修学者常常抱怨我们开的课程少。1992年担任中国哲学专业课程的有14位教官,教授8人,副教授4人,非常勤讲师2人。所谓非常勤讲师,是指外聘的兼课教师,不在本校编制之内,但其本人的职称可以是教授或副教授。14人中12人为本校教师:4人来自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3人来自教养学部,4人来自东洋文化研究所,1人来自社会科学研究所。用我们的话来说,4人是系里面教研室的教师,8人则来自校内的基础课和研究所。该年度与哲学相关的任课者共60人,其中教养学部6人、研究所10人,非常勤13人,这意味着有将近50%的任课人员来自文学部之外,即使只计算不在编的外校兼课者,也达22%。而按1995年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课程来看,9位教师担任的16门课程,5人是自外校聘请的非常勤讲师。在教育资源共享的方面,东大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借鉴的。

1995年东京大学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大学院的人文科学研究科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合并为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并提出把大学院重点化、部门化。就是说,大学院将取代文学部成为大学的重点,成为部门的名称,大学将转变为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这也就是池田教授文章那句开门见山的话的来由。而此后文学部的教学就应当说来由大学院的教师兼任了。这一年大学院的专业设置更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不仅研究科和专业大加改变,专攻下又设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又可分为若干专门分野(专门领域)。如整个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改编为五个大专业:基础文化研究专业、日本文化研究专业、亚洲文化研究专业、欧美文化研究专业、社会文化研究专业。五个专业下共有18个研究方向,这18个研究方向又共包括27个专门领域。在基础文化研究专业的四个研究方向中有“思想文化”,其下又分为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宗教史学、美学艺术学四个专门领域。而在亚洲文化专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第一个是“东亚研究”,其下有三个专门领域:中国语中国文学、东亚历史社会、东亚思想文化。这个“东亚思想文化”专门领域便是我们以前显赫的“中国哲学”在今天的栖身之所了。换言之,从前所谓“中国哲学”的研究,在今天的东大大学院,不仅不属于“哲学”学科,也不属于“思想文化”研究方向,而变成“东亚研究”方向下的一部分了。事实上,中国文学、中国史和中国思想一样,在这个新的格局中也都业已变为“东亚研究”方向的某一方面了。

日本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向来只有“论文博士”的制度,即博士课程研究生毕业后,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的积累,在50岁左右时再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以为博士学位的申请论文,通过一定的答辩程序(不一定在母校),获得文学博士的学位。因此,博士研究生在“课程修了”之后,不必作博士论文,当然也不得博士学位,随即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工作。90年代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动因是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建立“课程博士”制度的需要。在课程博士的制度下,博士研究生修得所有必需学分后,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即获得博士学位,一般称为课程博士,以与传统制度的论文博士相区别。这无疑是对近十年大量外国学生在日本留学而要求获得学位相适应的。据池田教授的文章说,东大94、95年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研究生在五年中提供建立在广阔视野之上的跨学科教育,为社会输送兼有专深知识和广阔视野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同时,经过这些改革,“文学部在拥有与本科一一对应的研究者的基础上,完成了向以培养研究者为任务的大学院大学的转变”。说明近来的体制及学科改革都与课程博士制度的建立及大学基点的转型背景有关。

透过东大近年在教育目标(大学院大学、课程博士)、教育体制(专业设置、讲座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我们更注意的是其中所体现的学科调整和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变化。集中起来说,就是:扩大文化研究,发展地域研究,注重跨学科交流。特别是寻求一种整合的“亚洲研究”的意识非常强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地域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亚洲研究”上面。从前东亚各国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现在都被纳入一种“亚洲研究”的框架和视野中来重新审视和研究。在一般的意义上来看,日本80年代后期以来对文化研究和地域研究的强调,包括晚近对社会史研究的强调,显然都是受到美国的人文社会研究的流行模式和趋势的影响。特殊地说,在东亚的整合性研究方面,东大的人文学改革是与日本学术界80年代后期以来“亚洲研究转向”是一致的,是受到此种研究发展的影响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93年开始出版至1995年全部出齐的七卷本的“从亚洲出发思考”(参看孙歌在《读书》上的介绍)的宏篇巨制,不仅被许多学校立即作为参考书,东大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1995年即在“多分野交流”课程中设“‘从亚洲出发思考’的思考”系列讨论班课程,由该书撰写者轮流主持相关讨论,引起了相当多的注意。1996年度开设的“历史与地域—亚洲史中的日本殖民地”、“亚洲文化与民族主义”课程,都是在该书的研究框架引申出来的多学科交流的亚洲学研究专题。

东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当然不能代表日本人文社会教育的全部,在有关哲学的教育方面,早稻田大学便与东大不同,其他学校也往往各有其特色。但以东大的地位和影响来说,该校近两年的改革及其所反映的日本人文学研究的变化动向应当是值得注意的。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理解,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遭遇的特殊课题,但在中国的人文学及人文学教育处在转型和摸索的今天,注意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及其对我们所具有的意义,更是必不可少的。

我个人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研究在日本和东大曾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也是东大的一个老专业,文学部一直有“中国哲学研究室”。甚至于80年代以前,东大有关中国的研究学会就称为“中国哲学研究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东大中国哲学会改为“中国社会文化学会”,并主办了水平很高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集刊(虽然学会的事务所仍设在东大老的中国哲学研究室),突出显示了以东京地区中年学者代表的、要求日本的中国学从传统的“汉学”模式(以及战后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中国研究模式)向欧美“中国研究”模式的转变的新潮流。现已拥有会员近1200人,其中与中国思想研究相关的学者约280人。1994年起,大学院的中国哲学专业和文学部的中国哲学研究室,皆将“中国哲学”改名为“中国思想文化学”。在这个改变中,“中国”虽然得到保留,而中国的“哲学”被消融在文化研究之中。与东大双峰并峙的京都大学的“中国哲学研究室”也随之改为“中国古典文献学”。1995年后,东京大学大学院改革的结果是,大学院里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又被“亚洲文化研究”专业的“东亚思想文化”专业方向所取代;就是说,“中国”亦复消融在亚洲研究之中。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日本民族重视经验研究的传统,日本国家当代的战略选择,这些因素各在此种变化中发生了何种作用,很难简单地揭示出来。但无论如何,这种变化将会对今后几十年的日本学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要全面了解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新变化,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东京大学(下简称东大)及日本大多数大学的建制与英美俄中皆不同,据说源出于德国的制度。东大文科的设置结构在历史上变化甚大。东大初创期(1877—1884)文学部除哲学科外,包括政治学及理财学科、和汉文学科。1885年政治学、理财学编入法政学部,同年文学部和汉分家,分为和文学科和汉文学科。在帝国大学时代(1886—1895),人文学科已形成文、史、哲、语言的基本学科内容。到东京帝国大学(1897—1945)初期则明确确定文学科、哲学科、史学科三大学科的人文学科结构。这种结构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1946年时三大学科共21个专修科(专业)。1947年恢复东京大学,旧的专业名称如“支那哲学”“支那文学”改称“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取消了文史哲三“学科”,而使19个专修学科都自成为“学科”。中国哲学也成为19个学科之一。1963年,文学部的21个专修课程被重新归入四个新的大类:第一类文化学,第二类史学,第三类语学文学,第四类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所包括的也就是以前哲学学科的内容,但从大类的名称上说,“哲学”第一次消失了。90年代的改变也可以说在60年代已经开始。这样的四大类结构至今未变,只是不断加以局部的调整。1988年,把原属“文化学”中的印度文学改入“语学文学”类,把原属“文化学”的美术史改入“史学”类,又把第四类“心理学社会学”改称为“行动学”。1994年,类与类名未变,但专修课程的名称(相应地研究室的名称)作了较大改变,“中国哲学”改为“中国思想文化学”,“国史学”改为“日本史学”,“国文学”改为“日本文学”,“印度哲学”改为“印度哲学佛学”等。此外还增设了朝鲜文化、澳洲语言(土著)等亚洲文化研究的课程。1995年,学科的四大类更名为:一思想文化学科,二历史文化学科,三言语文化学科,四行动文化学科。四大学科共26种专修课程,如中国思想文化学专攻即26者之一。四大学科全部变为“文化学科”,这种名称上的汉字形式的改变无疑体现了东大人文学研究注重向“文化研究”发展的一种变化动向。在1995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的“修习注意”中说:“本专修课程领域甚广,研究时代可从上古(甲金文)至现代(、新儒家)各时代中选择。领域包括中国思想、哲学,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文化(语言、艺术’风俗’生活史、女性史)、宗教(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科技(天文、医学、农学)背景,可从中选择。强调思想史与社会史、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沟通、中国与日本及中国与西洋思想之比较。”这个的例子可以使我们具体地了解这种变化的内涵。

东京大学大学院各研究科以及各学部中,“综合文化学科”可能是最具特色而且最值得注意的。东大各学部皆设在东京市内的本乡校园,综合文化学科则与各学部不同,设在距市中心较远的驹场校区,属教养学部。据说文部省新的政策精神是取消国立大学的教养学部,而东大的教养学部却得以保存,此端赖其综合文化学科的活力及表现。综合文化学科的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硕士课程有七大类,其中“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专业设比较文学比较文化课程24门,“地域文化研究”专业设课程达48门,“文化人类学”专业设文化理论、文化过程、社会人类学等课程27门,虽然其中含有不少演习课程,但其课程开设的数量确实令人惊叹。七类之外,在“广域科学”专业中还有科学史、科学哲学及大量边缘交叉学科。综合文化学科产生的历史也许有其特殊的缘由,而这一学科已经成为今天东大最具活力的一个部门,也是东大与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文教交流特别活跃的一个学科点,相当突出地体现了“文化研究”在现代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至少自1963年以来,东大的教育一直维持着“大学—学部—学科—专修课程”的主体结构,例如现在的文学部—思想文化学科—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思想文化学科下有七个专业:哲学(专指西方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学、印度哲学佛学、伦理学、宗教学宗教史学、美学艺术学、伊斯兰学。学部主要担当本科教育的责任,故以学部为部门名称的作法体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方针。东大的本科生考入后先在教养学部修完两年前期课程,然后进入学部,选定一个专业修后期课程。如选定文学部的思想文化学科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就不必修思想文化学科的其他六种专业课程。每一专业都规定了后期课程在该专业应修的科目和学分,一般学生在三、四年级应修科目6—8项不等,需完成专业学分约40—44个。如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社七种必修科目:中国思想文化学概论、中国思想文化史概说、中国语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思想文化学特殊讲义(专题课)、中国思想文化学演习(资料课)、毕业论文,共44学分,其中毕业论文12学分。此外还要必修东洋史、中国语中国文学等文学部的其他科目若干学分。在“学部—学科—专业”的结构下,专业与研究室相对应,如思想文化学科有七个专业,即有七个研究室,分别承担其专业课程。整个文学部26个专业,即有26个研究室,类似我们的教研室。1995年全文学部各研究室共115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33人,外国人教师5人。其中思想文化学科(哲学类)25人,教授19人,副教授6人。另外,每一研究室聘1—2名助手,一般聘期为2—4年,多由新毕业的博士生充任。教员的数量比我们(如北大)是要少得多了。

东京大学的文学部相当于中文一般说的“文学院”,现在台湾的大学如台大、政大、辅大等也还都有文学院,作为大学和系之间的一层机构。但日本的情形不同。首先本科学生一二年级在教养学部,三四年级便直接进入学部下的专业,由研究室来管理,这是教育上的最大不同。其次,文学部下面没有“系”一级,学科或在名义上也可称为系,但并不存在这样的实体机构,学科或系亦无实体的功能,一切都是由文学部来管辖,而以研究室为教员人事和预算执行的基本单位,这是体制上的最大不同。在这种体制下面,显然教育的重点是落实到专业的教育;由于较早进入专业,本科毕业时的专业水平比较高。但由于从教养学部一下子进入专业研究室,学科的统一性不被强调,学科的整合意义没有了。一个后期学生从三年级起在专业研究室的团体中学习和活动,这是集体文化和专精技术结合的例子,但一个进入中国哲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此前和此后,似乎都没有一个机制保证他学得必要的哲学类课程。从我们习惯的“哲学系”的立场来看,其长处和短处还值得研究。

上面说的是文学部和它主要承担的本科教育,再来看东大的大学院即研究生院。1992年东大的大学院由12个研究科构成,即:人文科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科、法学政治学研究科、社会学研究科、经济学研究科、综合文化研究科、理学系研究科、工学系研究科、农学研究科、医学系研究科、药学系研究科、数理科学研究科。这些研究科也可以看成为研究生院的系。在研究科下设专攻(专业),1992年时人文科学研究科下有20个专业提供研究生课程,如西洋史学、东洋史学、考古学、伦理学、心理学、美术史学、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当然,并不是每个研究学科下都有这么多专业,除了工学系下有25个、理学系下有14个专业外,其他系科的专业较少,如法学政治学有4个、经济学有3个、社会学有2个、数理系只有1个专业。人文学科的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构规定有必修的学分,硕士课程标准修习年限为二年,博士(第一种)课程标准修习年限为三年。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课程必修学分为16,选修学分为14,课程修了者即获得学位;博士课程必修学分12,选修学分8,共20个学分。

在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的观念下,应当这样说,大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是由学部的教员来兼任的。每一专业在每一年都有事先制订的教学课程。以1992年为例,东大大学院的中国哲学专业设14门课程,其中10门为特殊研究,4门为演习。特殊研究相当于我们的专题课,演习相当于我们所谓资料课。1992年的特殊研究课程,从殷周青铜器到清代思想与文学,几乎各个断代都有安排,并且这些课程大多是跨两个学期的。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从外面来到东大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这么多课程可供选择。我也才明白,为什么来北大的进修学者常常抱怨我们开的课程少。1992年担任中国哲学专业课程的有14位教官,教授8人,副教授4人,非常勤讲师2人。所谓非常勤讲师,是指外聘的兼课教师,不在本校编制之内,但其本人的职称可以是教授或副教授。14人中12人为本校教师:4人来自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3人来自教养学部,4人来自东洋文化研究所,1人来自社会科学研究所。用我们的话来说,4人是系里面教研室的教师,8人则来自校内的基础课和研究所。该年度与哲学相关的任课者共60人,其中教养学部6人、研究所10人,非常勤13人,这意味着有将近50%的任课人员来自文学部之外,即使只计算不在编的外校兼课者,也达22%。而按1995年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课程来看,9位教师担任的16门课程,5人是自外校聘请的非常勤讲师。在教育资源共享的方面,东大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借鉴的。

1995年东京大学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大学院的人文科学研究科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合并为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并提出把大学院重点化、部门化。就是说,大学院将取代文学部成为大学的重点,成为部门的名称,大学将转变为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这也就是池田教授文章那句开门见山的话的来由。而此后文学部的教学就应当说来由大学院的教师兼任了。这一年大学院的专业设置更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不仅研究科和专业大加改变,专攻下又设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又可分为若干专门分野(专门领域)。如整个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改编为五个大专业:基础文化研究专业、日本文化研究专业、亚洲文化研究专业、欧美文化研究专业、社会文化研究专业。五个专业下共有18个研究方向,这18个研究方向又共包括27个专门领域。在基础文化研究专业的四个研究方向中有“思想文化”,其下又分为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宗教史学、美学艺术学四个专门领域。而在亚洲文化专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第一个是“东亚研究”,其下有三个专门领域:中国语中国文学、东亚历史社会、东亚思想文化。这个“东亚思想文化”专门领域便是我们以前显赫的“中国哲学”在今天的栖身之所了。换言之,从前所谓“中国哲学”的研究,在今天的东大大学院,不仅不属于“哲学”学科,也不属于“思想文化”研究方向,而变成“东亚研究”方向下的一部分了。事实上,中国文学、中国史和中国思想一样,在这个新的格局中也都业已变为“东亚研究”方向的某一方面了。

日本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向来只有“论文博士”的制度,即博士课程研究生毕业后,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的积累,在50岁左右时再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以为博士学位的申请论文,通过一定的答辩程序(不一定在母校),获得文学博士的学位。因此,博士研究生在“课程修了”之后,不必作博士论文,当然也不得博士学位,随即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工作。90年代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动因是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建立“课程博士”制度的需要。在课程博士的制度下,博士研究生修得所有必需学分后,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即获得博士学位,一般称为课程博士,以与传统制度的论文博士相区别。这无疑是对近十年大量外国学生在日本留学而要求获得学位相适应的。据池田教授的文章说,东大94、95年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研究生在五年中提供建立在广阔视野之上的跨学科教育,为社会输送兼有专深知识和广阔视野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同时,经过这些改革,“文学部在拥有与本科一一对应的研究者的基础上,完成了向以培养研究者为任务的大学院大学的转变”。说明近来的体制及学科改革都与课程博士制度的建立及大学基点的转型背景有关。透过东大近年在教育目标(大学院大学、课程博士)、教育体制(专业设置、讲座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我们更注意的是其中所体现的学科调整和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变化。集中起来说,就是:扩大文化研究,发展地域研究,注重跨学科交流。特别是寻求一种整合的“亚洲研究”的意识非常强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地域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亚洲研究”上面。从前东亚各国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现在都被纳入一种“亚洲研究”的框架和视野中来重新审视和研究。在一般的意义上来看,日本80年代后期以来对文化研究和地域研究的强调,包括晚近对社会史研究的强调,显然都是受到美国的人文社会研究的流行模式和趋势的影响。特殊地说,在东亚的整合性研究方面,东大的人文学改革是与日本学术界80年代后期以来“亚洲研究转向”是一致的,是受到此种研究发展的影响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93年开始出版至1995年全部出齐的七卷本的“从亚洲出发思考”(参看孙歌在《读书》上的介绍)的宏篇巨制,不仅被许多学校立即作为参考书,东大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1995年即在“多分野交流”课程中设“‘从亚洲出发思考’的思考”系列讨论班课程,由该书撰写者轮流主持相关讨论,引起了相当多的注意。1996年度开设的“历史与地域—亚洲史中的日本殖民地”、“亚洲文化与民族主义”课程,都是在该书的研究框架引申出来的多学科交流的亚洲学研究专题。

东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当然不能代表日本人文社会教育的全部,在有关哲学的教育方面,早稻田大学便与东大不同,其他学校也往往各有其特色。但以东大的地位和影响来说,该校近两年的改革及其所反映的日本人文学研究的变化动向应当是值得注意的。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理解,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遭遇的特殊课题,但在中国的人文学及人文学教育处在转型和摸索的今天,注意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及其对我们所具有的意义,更是必不可少的。

我个人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研究在日本和东大曾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也是东大的一个老专业,文学部一直有“中国哲学研究室”。甚至于80年代以前,东大有关中国的研究学会就称为“中国哲学研究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东大中国哲学会改为“中国社会文化学会”,并主办了水平很高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集刊(虽然学会的事务所仍设在东大老的中国哲学研究室),突出显示了以东京地区中年学者代表的、要求日本的中国学从传统的“汉学”模式(以及战后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中国研究模式)向欧美“中国研究”模式的转变的新潮流。现已拥有会员近1200人,其中与中国思想研究相关的学者约280人。1994年起,大学院的中国哲学专业和文学部的中国哲学研究室,皆将“中国哲学”改名为“中国思想文化学”。在这个改变中,“中国”虽然得到保留,而中国的“哲学”被消融在文化研究之中。与东大双峰并峙的京都大学的“中国哲学研究室”也随之改为“中国古典文献学”。1995年后,东京大学大学院改革的结果是,大学院里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又被“亚洲文化研究”专业的“东亚思想文化”专业方向所取代;就是说,“中国”亦复消融在亚洲研究之中。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日本民族重视经验研究的传统,日本国家当代的战略选择,这些因素各在此种变化中发生了何种作用,很难简单地揭示出来。但无论如何,这种变化将会对今后几十年的日本学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要全面了解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新变化,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东京大学(下简称东大)及日本大多数大学的建制与英美俄中皆不同,据说源出于德国的制度。东大文科的设置结构在历史上变化甚大。东大初创期(1877—1884)文学部除哲学科外,包括政治学及理财学科、和汉文学科。1885年政治学、理财学编入法政学部,同年文学部和汉分家,分为和文学科和汉文学科。在帝国大学时代(1886—1895),人文学科已形成文、史、哲、语言的基本学科内容。到东京帝国大学(1897—1945)初期则明确确定文学科、哲学科、史学科三大学科的人文学科结构。这种结构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1946年时三大学科共21个专修科(专业)。1947年恢复东京大学,旧的专业名称如“支那哲学”“支那文学”改称“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取消了文史哲三“学科”,而使19个专修学科都自成为“学科”。中国哲学也成为19个学科之一。1963年,文学部的21个专修课程被重新归入四个新的大类:第一类文化学,第二类史学,第三类语学文学,第四类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所包括的也就是以前哲学学科的内容,但从大类的名称上说,“哲学”第一次消失了。90年代的改变也可以说在60年代已经开始。这样的四大类结构至今未变,只是不断加以局部的调整。1988年,把原属“文化学”中的印度文学改入“语学文学”类,把原属“文化学”的美术史改入“史学”类,又把第四类“心理学社会学”改称为“行动学”。1994年,类与类名未变,但专修课程的名称(相应地研究室的名称)作了较大改变,“中国哲学”改为“中国思想文化学”,“国史学”改为“日本史学”,“国文学”改为“日本文学”,“印度哲学”改为“印度哲学佛学”等。此外还增设了朝鲜文化、澳洲语言(土著)等亚洲文化研究的课程。1995年,学科的四大类更名为:一思想文化学科,二历史文化学科,三言语文化学科,四行动文化学科。四大学科共26种专修课程,如中国思想文化学专攻即26者之一。四大学科全部变为“文化学科”,这种名称上的汉字形式的改变无疑体现了东大人文学研究注重向“文化研究”发展的一种变化动向。在1995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的“修习注意”中说:“本专修课程领域甚广,研究时代可从上古(甲金文)至现代(、新儒家)各时代中选择。领域包括中国思想、哲学,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文化(语言、艺术’风俗’生活史、女性史)、宗教(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科技(天文、医学、农学)背景,可从中选择。强调思想史与社会史、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沟通、中国与日本及中国与西洋思想之比较。”这个的例子可以使我们具体地了解这种变化的内涵。

东京大学大学院各研究科以及各学部中,“综合文化学科”可能是最具特色而且最值得注意的。东大各学部皆设在东京市内的本乡校园,综合文化学科则与各学部不同,设在距市中心较远的驹场校区,属教养学部。据说文部省新的政策精神是取消国立大学的教养学部,而东大的教养学部却得以保存,此端赖其综合文化学科的活力及表现。综合文化学科的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硕士课程有七大类,其中“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专业设比较文学比较文化课程24门,“地域文化研究”专业设课程达48门,“文化人类学”专业设文化理论、文化过程、社会人类学等课程27门,虽然其中含有不少演习课程,但其课程开设的数量确实令人惊叹。七类之外,在“广域科学”专业中还有科学史、科学哲学及大量边缘交叉学科。综合文化学科产生的历史也许有其特殊的缘由,而这一学科已经成为今天东大最具活力的一个部门,也是东大与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文教交流特别活跃的一个学科点,相当突出地体现了“文化研究”在现代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至少自1963年以来,东大的教育一直维持着“大学—学部—学科—专修课程”的主体结构,例如现在的文学部—思想文化学科—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思想文化学科下有七个专业:哲学(专指西方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学、印度哲学佛学、伦理学、宗教学宗教史学、美学艺术学、伊斯兰学。学部主要担当本科教育的责任,故以学部为部门名称的作法体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方针。东大的本科生考入后先在教养学部修完两年前期课程,然后进入学部,选定一个专业修后期课程。如选定文学部的思想文化学科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就不必修思想文化学科的其他六种专业课程。每一专业都规定了后期课程在该专业应修的科目和学分,一般学生在三、四年级应修科目6—8项不等,需完成专业学分约40—44个。如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社七种必修科目:中国思想文化学概论、中国思想文化史概说、中国语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思想文化学特殊讲义(专题课)、中国思想文化学演习(资料课)、毕业论文,共44学分,其中毕业论文12学分。此外还要必修东洋史、中国语中国文学等文学部的其他科目若干学分。在“学部—学科—专业”的结构下,专业与研究室相对应,如思想文化学科有七个专业,即有七个研究室,分别承担其专业课程。整个文学部26个专业,即有26个研究室,类似我们的教研室。1995年全文学部各研究室共115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33人,外国人教师5人。其中思想文化学科(哲学类)25人,教授19人,副教授6人。另外,每一研究室聘1—2名助手,一般聘期为2—4年,多由新毕业的博士生充任。教员的数量比我们(如北大)是要少得多了。

东京大学的文学部相当于中文一般说的“文学院”,现在台湾的大学如台大、政大、辅大等也还都有文学院,作为大学和系之间的一层机构。但日本的情形不同。首先本科学生一二年级在教养学部,三四年级便直接进入学部下的专业,由研究室来管理,这是教育上的最大不同。其次,文学部下面没有“系”一级,学科或在名义上也可称为系,但并不存在这样的实体机构,学科或系亦无实体的功能,一切都是由文学部来管辖,而以研究室为教员人事和预算执行的基本单位,这是体制上的最大不同。在这种体制下面,显然教育的重点是落实到专业的教育;由于较早进入专业,本科毕业时的专业水平比较高。但由于从教养学部一下子进入专业研究室,学科的统一性不被强调,学科的整合意义没有了。一个后期学生从三年级起在专业研究室的团体中学习和活动,这是集体文化和专精技术结合的例子,但一个进入中国哲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此前和此后,似乎都没有一个机制保证他学得必要的哲学类课程。从我们习惯的“哲学系”的立场来看,其长处和短处还值得研究。

上面说的是文学部和它主要承担的本科教育,再来看东大的大学院即研究生院。1992年东大的大学院由12个研究科构成,即:人文科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科、法学政治学研究科、社会学研究科、经济学研究科、综合文化研究科、理学系研究科、工学系研究科、农学研究科、医学系研究科、药学系研究科、数理科学研究科。这些研究科也可以看成为研究生院的系。在研究科下设专攻(专业),1992年时人文科学研究科下有20个专业提供研究生课程,如西洋史学、东洋史学、考古学、伦理学、心理学、美术史学、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当然,并不是每个研究学科下都有这么多专业,除了工学系下有25个、理学系下有14个专业外,其他系科的专业较少,如法学政治学有4个、经济学有3 个、社会学有2 个、数理系只有1 个专业。人文学科的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构规定有必修的学分,硕士课程标准修习年限为二年,博士(第一种)课程标准修习年限为三年。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课程必修学分为16,选修学分为14,课程修了者即获得学位;博士课程必修学分12,选修学分8,共20个学分。

在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的观念下,应当这样说,大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是由学部的教员来兼任的。每一专业在每一年都有事先制订的教学课程。以1992年为例,东大大学院的中国哲学专业设14门课程,其中10门为特殊研究,4门为演习。特殊研究相当于我们的专题课,演习相当于我们所谓资料课。1992年的特殊研究课程,从殷周青铜器到清代思想与文学,几乎各个断代都有安排,并且这些课程大多是跨两个学期的。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从外面来到东大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这么多课程可供选择。我也才明白,为什么来北大的进修学者常常抱怨我们开的课程少。1992年担任中国哲学专业课程的有14位教官,教授8人,副教授4 人,非常勤讲师2 人。所谓非常勤讲师,是指外聘的兼课教师,不在本校编制之内,但其本人的职称可以是教授或副教授。14人中12人为本校教师:4 人来自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3 人来自教养学部,4 人来自东洋文化研究所,1 人来自社会科学研究所。用我们的话来说,4人是系里面教研室的教师,8人则来自校内的基础课和研究所。该年度与哲学相关的任课者共60人,其中教养学部6 人、研究所10人,非常勤13人,这意味着有将近50%的任课人员来自文学部之外,即使只计算不在编的外校兼课者,也达22%。而按1995年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课程来看,9位教师担任的16门课程,5 人是自外校聘请的非常勤讲师。在教育资源共享的方面,东大的经验应该是可以借鉴的。

1995年东京大学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大学院的人文科学研究科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合并为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并提出把大学院重点化、部门化。就是说,大学院将取代文学部成为大学的重点,成为部门的名称,大学将转变为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这也就是池田教授文章那句开门见山的话的来由。而此后文学部的教学就应当说来由大学院的教师兼任了。这一年大学院的专业设置更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不仅研究科和专业大加改变,专攻下又设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又可分为若干专门分野(专门领域)。如整个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改编为五个大专业:基础文化研究专业、日本文化研究专业、亚洲文化研究专业、欧美文化研究专业、社会文化研究专业。五个专业下共有18个研究方向,这18个研究方向又共包括27个专门领域。在基础文化研究专业的四个研究方向中有“思想文化”,其下又分为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宗教史学、美学艺术学四个专门领域。而在亚洲文化专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第一个是“东亚研究”,其下有三个专门领域:中国语中国文学、东亚历史社会、东亚思想文化。这个“东亚思想文化”专门领域便是我们以前显赫的“中国哲学”在今天的栖身之所了。换言之,从前所谓“中国哲学”的研究,在今天的东大大学院,不仅不属于“哲学”学科,也不属于“思想文化”研究方向,而变成“东亚研究”方向下的一部分了。事实上,中国文学、中国史和中国思想一样,在这个新的格局中也都业已变为“东亚研究”方向的某一方面了。

日本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向来只有“论文博士”的制度,即博士课程研究生毕业后,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的积累,在50岁左右时再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以为博士学位的申请论文,通过一定的答辩程序(不一定在母校),获得文学博士的学位。因此,博士研究生在“课程修了”之后,不必作博士论文,当然也不得博士学位,随即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工作。90年代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动因是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建立“课程博士”制度的需要。在课程博士的制度下,博士研究生修得所有必需学分后,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即获得博士学位,一般称为课程博士,以与传统制度的论文博士相区别。这无疑是对近十年大量外国学生在日本留学而要求获得学位相适应的。据池田教授的文章说,东大94、95年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研究生在五年中提供建立在广阔视野之上的跨学科教育,为社会输送兼有专深知识和广阔视野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同时,经过这些改革,“文学部在拥有与本科一一对应的研究者的基础上,完成了向以培养研究者为任务的大学院大学的转变”。说明近来的体制及学科改革都与课程博士制度的建立及大学基点的转型背景有关。

透过东大近年在教育目标(大学院大学、课程博士)、教育体制(专业设置、讲座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我们更注意的是其中所体现的学科调整和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变化。集中起来说,就是:扩大文化研究,发展地域研究,注重跨学科交流。特别是寻求一种整合的“亚洲研究”的意识非常强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地域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亚洲研究”上面。从前东亚各国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现在都被纳入一种“亚洲研究”的框架和视野中来重新审视和研究。在一般的意义上来看,日本80年代后期以来对文化研究和地域研究的强调,包括晚近对社会史研究的强调,显然都是受到美国的人文社会研究的流行模式和趋势的影响。特殊地说,在东亚的整合性研究方面,东大的人文学改革是与日本学术界80年代后期以来“亚洲研究转向”是一致的,是受到此种研究发展的影响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93年开始出版至1995年全部出齐的七卷本的“从亚洲出发思考”(参看孙歌在《读书》上的介绍)的宏篇巨制,不仅被许多学校立即作为参考书,东大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 1995年即在“多分野交流”课程中设“‘从亚洲出发思考’的思考”系列讨论班课程,由该书撰写者轮流主持相关讨论,引起了相当多的注意。1996年度开设的“历史与地域—亚洲史中的日本殖民地”、“亚洲文化与民族主义”课程,都是在该书的研究框架引申出来的多学科交流的亚洲学研究专题。

东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当然不能代表日本人文社会教育的全部,在有关哲学的教育方面,早稻田大学便与东大不同,其他学校也往往各有其特色。但以东大的地位和影响来说,该校近两年的改革及其所反映的日本人文学研究的变化动向应当是值得注意的。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理解,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遭遇的特殊课题,但在中国的人文学及人文学教育处在转型和摸索的今天,注意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及其对我们所具有的意义,更是必不可少的。

我个人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研究在日本和东大曾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也是东大的一个老专业,文学部一直有“中国哲学研究室”。甚至于80年代以前,东大有关中国的研究学会就称为“中国哲学研究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东大中国哲学会改为“中国社会文化学会”,并主办了水平很高的《中国—社会与文化》集刊(虽然学会的事务所仍设在东大老的中国哲学研究室),突出显示了以东京地区中年学者代表的、要求日本的中国学从传统的“汉学”模式(以及战后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中国研究模式)向欧美“中国研究”模式的转变的新潮流。现已拥有会员近1200人,其中与中国思想研究相关的学者约280人。1994年起,大学院的中国哲学专业和文学部的中国哲学研究室,皆将“中国哲学”改名为“中国思想文化学”。在这个改变中,“中国”虽然得到保留,而中国的“哲学”被消融在文化研究之中。与东大双峰并峙的京都大学的“中国哲学研究室”也随之改为“中国古典文献学”。1995年后,东京大学大学院改革的结果是,大学院里的“中国思想文化学”专业又被“亚洲文化研究”专业的“东亚思想文化”专业方向所取代;就是说,“中国”亦复消融在亚洲研究之中。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日本民族重视经验研究的传统,日本国家当代的战略选择,这些因素各在此种变化中发生了何种作用,很难简单地揭示出来。但无论如何,这种变化将会对今后几十年的日本学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后来有幸见到王宁老师,王老师年轻、英俊让我印象很深刻。他高高的个子,五官清秀,卷曲的头发,一身短款唐装,给人时尚轻松的感觉,一点不像他的音乐、配器那样让人凝重得透不过气来。他是吴祖强先生的博士生,也是我们国家第一位配器专业的博士生,所以他的作品创作中,配器很添彩。

之后,我与王老师逐渐熟悉了。王老师与音乐很有渊源,他1954年生,几乎是和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和共和国有着同样曲折的经历。

天道酬勤

王宁1954年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早年在东北鲁艺从事编剧导演工作,母亲在黑龙江省龙江剧院舞台美术部门工作。因为出身不好,每次运动父亲都要受牵连,王宁同样深受命运之苦。1969年,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寒冬腊月的夜里,妈妈带着15岁的王宁,被大卡车拉到黑龙江省肇源县大兴公社,开始插队的生活。

在龙江剧团大院长大的王宁,从小就很有艺术细胞。1972年全家回到哈尔滨后,他拜省歌舞团的大提琴演奏员王新民为师学习贝斯。“我那时非常用功,早上五点多就爬起来拉长弓,怕影响别人休息,就到地下室练习,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后来便参加歌舞团乐队合乐并参加演出了。”王宁回忆说。

1975年,王宁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器乐班。因为经常给同学的演出配一些伴奏,他开始对作曲产生浓厚兴趣。后来在哥哥的影响下,王宁自学《曲式学》等音乐理论,后来有机会听龙江剧团指挥林老师的课,逐渐懂得一些专业的作曲方法。在不断地实践与自修的基础上,王宁的作曲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高等艺术院校刚刚恢复高考,王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

因为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王宁在校学习十分刻苦。回忆这段经历,他说:“1978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我特别用功,‘四大件’都听两遍,77级的课听一遍,我们班的课再听一遍,作业也基本都做两遍。各科的作业经常作几个方案拿给老师看,老师提意见我修改后再给老师看。”每天熬夜学习在作曲系是出了名的,有时别人都来上早自习了,王宁还没睡觉。因为怕每天熬夜回宿舍影响同学休息,他干脆把被褥放在琴房,太晚了就穿着衣服在长椅上小睡一会再起来上课。

大学毕业后,王宁主动要求分配到哈尔滨歌剧院创作室工作,期间从事大量音乐创作、讲学、采集民间音乐、参与民歌集成等活动。在实践中,他产生了进一步深造的念头,随后于198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班,师从王树教授。同时在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国家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专家 Dr.Martin Wesley Smith开办的我国第一个电子音乐作曲大师班学习电子音乐作曲。他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六万余字的论文《德彪西的管弦乐法艺术》和《交响幻想曲》《单乐章弦乐交响乐》两部乐队作品。他的毕业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该论文是一篇较全面论述德彪西管弦乐法艺术,并颇有创建的学术论文。”这篇被认为是向

未来博士论文的挑战性论文,《人民音乐》还做了专访报道。1987年,王宁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主教作曲、管弦乐法和电子音乐作曲。1993年,王宁教授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后来陆续任教研室主任,作曲系副主任、主任。2000年,勤奋好学的王宁又在职随吴祖强先生攻读作曲博士学位。王宁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源流与发展》针对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获得业界高度评价。答辩委员会评语写到:“论文针对当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独到见解,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是一篇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如今,已经博士毕业的王宁仍不放松学习。“我小时候不经意间听母亲说过一个词‘开卷有益’,从此这个词一直在提示和激励着我,也令我获益匪浅。”

艺无止境

学无涯,艺无止。在学生时期,王宁创作的大提琴独奏《新疆畅想曲》1979年首演即得到好评,五个乐章的弦乐钢琴六重奏《乡村写生》、男中音领唱与混声合唱《您好!伟大的祖国》等作品都充满创造力、音乐美并富有活力和时代感。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磨炼与实践,1992年,王宁创作的《国风》――为箫、二胡与古筝而作的三重奏获美国纽约国际民族器乐作曲比赛“长风奖”第一名,同年在美国纽约墨尔金音乐厅进行了世界首演。之后,他的创作激情迸发,作品频频获奖。其中:

《二胡与乐队的二重奏》:1994年获台湾首届“新原人世界华人作曲大赛”协奏曲奖。

《醉中仙》:为箫与管弦乐队而作,分别在1993年“黑龙杯”全国管弦乐作品大赛与1994年第八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中获奖。

《对岸》:为女高音与钢琴而作,2000年入选第六届全国艺术节,并在“首届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大赛”获奖, 2003年入选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声乐曲选集》。

《异化――人类和它们自己・世纪末的祷歌――献给1999 》:为室内乐队而作,2001年在“第三届全国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行为艺术音乐作品”。

《妫川古韵》: 为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与合唱队而作,2002年在台湾获“文建会2002民族音乐创作奖”大型民族器乐作品奖第二名与本届比赛大型作品唯一“观众票选大奖”。

《第六感区》:为单管乐队而作, 2003年10月23日在“2003中国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由瑞士NEC乐团首演, 2005年获文化部“文华节目室内乐作曲比赛奖”。

《第三交响乐“呼唤未来”》:为大管弦乐队与三个合唱队而作,获“北京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作品评奖”,“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评奖”,“交响音乐优秀作品奖”,2007年入选15部“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

《第一交响前奏曲“时代”》:为大管弦乐队而作, 1999年在中国交响乐团庆祝建国50周年世界华人交响乐作品征集中获奖;2001年获中国文联与中国音协主办的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音乐作品奖中银奖第一名。2006年参加“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优秀乐队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以第一名成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演。

《江村》:为杜甫诗谱写的童声(或女声)领唱与合唱 , 2005年获文化部“文华节目合唱作曲比赛奖”。

《和平之歌》: 2008年由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授予“2008奥运会推荐歌曲奖”。

《交响文学“三国”》: 2008年获“2007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暨“最佳作曲奖”。

……

王宁擅长乐队创作,作品不仅体裁广泛,音乐创作风格极为多变并富有个性。他的音乐不仅十分厚重,同时在题材、形式、技术及音乐素材的选择上,都对传统音乐创作发起挑战,突出地表现为能够非常和谐地兼以古今中外各种音乐元素来营造当代音乐之和音。对此,王宁提出“一要二不避”,即要个性,不避民族,不避西方,也就是强调民族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西方技术是民族发展的需求。多年来,王宁一直遵循着他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创作理念进行创作,以个性为中心,外学西方技术,内习传统文化。他的音乐创作涉猎广泛,功底深厚,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及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他的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在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等地各类的音乐节、音乐会上演出并受到好评。作品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因此他经常受约国内外基金会、音乐团体、机构的委托,创作从歌曲、室内乐、合唱、民族管弦乐、交响乐、歌剧到影视音乐的各类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

王宁的作品《第一交响前奏曲“时代”》被专家认为是“已突破了传统序曲的写作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会序曲的写作风格”,“真正的雅俗共赏的现代作品”。作品在素材方面定位为两个极点即古老民间与当代。一个是旋律性的,取材于中国古老的民间器乐曲牌《老八板》开始部分的旋律材料进行创作;另一个是节奏性的素材,取自社会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呼机、手机的声音,用最能代表信息社会的典型性的声音符号发展成高亢的、号角式的音响,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此曲曲体结构又借鉴了中国戏曲曲牌体式单曲反复与主曲循环结构特点,形成渗透着变奏与回旋原则的启、承、转、合之四部结构。作曲技法上融古今中外之手法为一炉

――西方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术加中国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板式、锣鼓与民族器乐的一些表现手法,创作出既蕴涵中华民族音乐之神韵,又充满时代气息的当代乐队音乐作品。

《时代》在香港演出时,香港《文汇报》以《王宁作品见大师份量》为题发表评论说:“难能可贵的是,王宁能够将这些古今中外的作曲手法、技术与特色,运用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粘合交融得全无斧痕……全曲大部分时间充满激情动力,管弦乐色彩不仅摆脱了西方传统配乐大师的和声色彩,还挣脱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延伸出来的苍白感,带有现代中国神韵和动力的色彩……听完王宁的前奏曲,再听当晚三位西方大师(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穆索尔斯基)之管弦乐色彩名曲,王宁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璀璨色彩,与之相比并无逊色……”

王宁的另一部作品《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运用复合性、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与技术手法,反映多元、丰富的社会现象及对美好未来、世界和平的企盼。作品中利用了中外多种文化素材来创作,其中合唱部分包含古时《蒙学十篇》中的章节、《友谊地久天长》歌曲素材及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充满祝福、追求和平的词语。整部交响曲的音响发展由不协和到协和,合唱部分还运用了人的叫喊声、尖叫声、抽泣声等与乐队的结合,同时将合唱安排在观众席中,造成声响的多元性,以此提示危机与恐怖的存在,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和平世界的向往。

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勃发的创作激情和创新意识,当代社会对其思维与创作的影响,构成王宁不可复制的创作心态与思维。

近几年,王宁的创作领域又添新作,先后委约创作了两部歌剧《刘邦大帝》与《孔子》。《刘邦大帝》是王宁创作歌剧的处女作,为了寻找汉代的历史氛围,他借用了福建南音以及羌族原生态民歌等素材。《孔子》中,他将古时的“吟诵”运用到歌剧创作中。两部歌剧的成功公演,又一次证明了王宁驾驭大型音乐作品的实力。《交响世界》杂志这样评论王宁的歌剧音乐:“他在创作上非常独到的一点是能把各种风格、距离很远甚至是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揉在一起,又融会贯通,全无斧凿之痕。”

责无旁贷

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王宁就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不仅要作曲,还要领导一个团队,负责几百人的教与学,王宁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他常说:

“当系主任至今,总的感想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责任。”

“教学单位的系主任如果不在教学第一线,他就不配当系主任。”

“事业依靠什么立足?人才!人才靠什么立足?成果!办好作曲系就是要促进师生的创作与科研,靠作品说话,以成果立足。”

王宁还说:“作曲专业的学习,其瓶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品演奏。成长经历告诉我,这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进步、成长的速度,甚至也影响到学生的前途与命运。”针对这一环节,在他的领导下,作曲系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实践教学的措施。

I.本科毕业交响作品音乐会

学院于2001年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了“2001届毕业交响作品音乐会”, 2004年与中国电影乐团合作举办了“2004本科毕业交响作品音乐会”, 2006年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了“2006届毕业交响作品音乐会”。这些活动在中国音乐教育历史上开了先河,引起业界瞩目,并有多家媒体给予关注、报道。

II.中国音乐学院“新生代”作曲比赛

中国音乐学院“新生代”作曲比赛创立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届,旨在促进作曲教学与学科建设及发展,激励作曲系学生的学习与创作,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乐坛与社会奉献新作,输送人才。至今“新生代”作曲比赛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成果显著。

III.各种音乐节、系列音乐会

近年来王宁策划组织了各种音乐节和系列的作品音乐会:1999年9月举办了“中瑞北京现代音乐节”,2000年举

办了本院“艺术歌曲创作与表演比赛”音乐会,2001年举办了“中西打击乐音乐周”,2001年举办了“东方纪元――北京汉城中韩现代音乐季”,2002年举办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从教从艺40周年教师作品音乐会”,2002年举办了“中瑞国际现代音乐周”,2003年举办“中瑞国际现代音乐季”和“国际现代音乐季学生新作品音乐会”,2004年举办了中国音乐学院“东方纪元――交响作品音乐会”、“东方纪元――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中法文化年――中法电子多媒体与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2007年举办了“东方纪元III――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作品音乐会”等。

IV.实践教学

目前作曲系已与管弦系达成共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管弦系表演专业设置2学分的新作品演奏实践学分,由作曲系学生提供作品。这一举措,与国际接轨,开国内先河。

V.“东方地平线”学生作品音乐会

学期末举办学生作品音乐会,至今已举办了二十几届,收到很好效果。

VI.音乐学院“学生作品会”

2006年6月,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发起,与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首届“音乐学院学生作品交流会”。 VII.采风与社会实践

作曲系每年组织学生到民间、到社会、到大自然中采风。

王宁认为,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重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实践教学的建设,重视教材建设,重视国内外最新学术动向研究,以此促进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他不但担任北京高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的重任,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推出,还主持并调用大量资金推动了“西方音乐理论名著翻译”系列专著的翻译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曲系教师系列作曲技术理论专著和作品总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正是在王宁领导下,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硕果累累,在业界影响越来越大。他做事也像做人一样,说得少,做得多,脚踏实地,不图虚名。王宁说:“系主任这个职位,不是官位而是责任,这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就要对作曲系的事业负责,要对这个学科建设负责,对作曲系的所有师生负责,这其实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的事。”

作为教授,王宁在教学上要求严格,身体力行。他时常告诫学生,要多听、多看、多实践,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天道酬勤,把该做的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将来就不会后悔。他的学生有的已成为知名作曲家,有的已在各音乐学院任教,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学生的作品曾获得过国内外多项作曲比赛大奖,入选国际、国内音乐节,并列为国际音乐比赛上演曲目等。

琴瑟合鸣

系主任王宁忙碌的背后,是一个洋溢着幸福与艺术氛围的三口之家。王宁的爱人是他在省艺校的同学,从豆蔻年华到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王宁用一句话评价妻子:“这么多年,总是她让着我。”

“我们两人是省艺校时认识的,那时她拉大提琴,我学贝司。我们从恋爱到结婚,经历了七年。我上大学时生活困难,买书的钱,都是她省吃俭用支持的。那时没有复印机,我需要的资料和谱子,都是她帮我抄,她还动员她哥哥和家人帮我抄。”

至今,王宁家的门上还挂着“五好家庭”的牌子,学校很多人都羡慕他们和谐的家庭氛围。

更有意思的是王宁的女儿上幼儿园时就迷上作曲,几岁大就会在五线谱上画小蝌蚪了。如今,女儿已如愿成为作曲专业的大学生,王宁为此特别欣慰。他说:“对于女儿,我当然希望她以后能够超越我,但这完全要看她自己,并不在于我,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学作曲是她自己选的,我的要求只有一个,无论做什么,要认真、投入。我对女儿的要求是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每年9月份到次年1、2月份是中国太学四年级在读的学生申请加拿大秋季入学硕士课程的最佳时间,加拿大每个大学在这期间都会收到许多学生递交的研究生申请。为了在众多申请者中突出自己的优势,专业人士提醒大家在以下四方面着重注意:

本科的专业及成绩是硕士申请的关键条件

申请人在中国大学所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成绩是加拿大大学硕士录取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大部分专业来说,申请人在国内本科的专业方向与所申请的加拿大大学硕士专业方向最好相符;或是所学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的课时及学分不少于加拿大硕士对相关课程的要求,否则,申请人可能不被录取或被有条件录取。中国大学的理工科绝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加拿太大学同等专业的课程设置最为接近,因此理工科的申请人最容易被加拿大大学研究生院所接受。

在申请当中。申请人大学的专业成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大学研究生院通常的要求是,申请人本科四年的全部成绩必须达到百分制至少75分以上,大部分名牌大学对此要求更高,达到80分以上。

大四在读的本科学生申请加拿大的硕士课程,首先会获得有条件录取通知书。该通知会强调在你抵达学校注册时,必须出具完整且合格的四年本科成绩、中国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的公证件或学校出具的中英文对照原件。

英语成绩是硕士申请的先决条件

同美国名校一样,优秀的TOEFL或IELTS成绩也是申请加拿大大学的一个先决条件。对大部分大学来说,如果没有满足学校要求的英语成绩,想要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此外,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申请人,除需通过TOEFL(现在的iBT)或IELTS外,加拿大的大学一般还要求其提供GRE(理工科)或GMAT(商科),但这一要求因学校、专业而异。具备GRE的申请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会被优先考虑录取。

通常,加拿大大学对申请人要求至少有iBT80-100(书面TOEFL考试)的总分和写作至少20分的成绩;IELTS成绩则必须平均在6.5-7.0分,听说读写各部分都不得低于6.0分。而GRE在1200以上,写作不低于4.5-5分。对管理学硕士申请人来说,GMAT成绩最好不低于550-600。

工作经验是硕士申请的重要条件

加拿大大学非常注重硕士申请人的工作经验。在很多教授眼中,相比干巴巴的成绩单,申请人丰富优秀的研究或工作经历更能反应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申请人专业成绩不高或者本科所学与硕士专业相距甚远,但是在所申请硕士专业领域有出色的研究成果或长足的就业经验,最后都申请成功。这有力的说明,加拿大大学不仅要求学生有优秀的学术基础,而且非常关注他们是否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这样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工作经历中才能充分展现。故而大学偏向于招收有工作或研究经验的申请人。所以希望进入加拿大名校的学生,除了突出的专业背景及优秀的英语成绩外,还要注重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

申请材料准备是硕士申请的必要条件

申请硕士需要提供本科成绩单、个人陈述及推荐信。

成绩单:除了对整体GPA有一定的要求外,大部分学校更注重最后两年,也就是专业课的成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供真实的成绩和真实的成果,加拿大人非常重视材料的真实性,有可能发函到学校进行核实。

个人陈述(PS):好的PS能够充分反映申请人的专业水平及人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考试成绩和其他方面的不足,使申请人从众多条件与自己相当、甚至比自己条件更加优越的申请人当中脱颖而出。

推荐信:推荐信的作用主要是从第三者角度对申请人PS及成绩进行确认、补充和重新解释;同时也是以同行的身份向录取委员会的教授提供自己对申请人的看法(尤其是在校教授的推荐信):包括申请人的素质、动机以及能否从该课程获益等。因此推荐信是大学录取委员会对申请人的考察标准之一,其作用绝对不可忽视。

很多人都把加拿大硕士申请视为畏途,希望通过对以上四个要点的解读及掌握。大家会发现申请加拿大硕士不再是个梦想,尽早开始准备,也许就可以梦想成真。

攻克托福口语的七种绝密武器

第一种武器:多做真题和模拟题

要想回答问题深入透彻,首先要摸透托福出题人的思路,弄明白人家想让你回答什么。这需要大量的做真题和模拟题,从规律中掌握题路。这点适用于各个部分的考试,不用多言。

第二种武器:多用简单句,少用长句

美国人说话最讲究简洁明快,而且通常只求达意并不注重语法。ETS托福网考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更加注重语言的人性化,所以,在做口语题的时候学生应该学会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简单句短句,少用复合句长句。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表达清晰易懂”的评分条件,同时还能满足“语法准确”的要求,可谓一石二鸟之计。当然,中间适当点缀一两句烂熟于胸的经典俚语,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三种武器:倒金字塔结构

因为时间短、任务重,而且要满足“组织严密结构完整”的要求,那么一个比较不错的办法就是效法新闻的经典写法――“倒金字塔结构”。

第一步,正视问题,直接回答答案。

第二步,紧紧围绕核心答案再有一部分解释分析。

第三步,讲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外延的东西。这样一来,即使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少说一部分并不影响答案的整体性,并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最后一定要记得在结尾处重新点题,这样首尾呼应的结构会使主题非常突出。

第四种武器:经典五要素法

所谓经典五要素,是WHO WHAT WHY WHEREHow。“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理由是什么?”ETS对于口语表达的谋篇结构不会苛刻的要求,只要条理清晰、逻辑完整就会得到不错的分数。

第五种武器:多做录音对比练习

ETS的托福考试是基于美式英语基础上的,而且口语的评分老师也是美国人,所以如果能熟练掌握“美音”在口语这种主观题考试里是会有便宜可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精听和跟读。

在精听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出“听力词汇”,就是外国人常连读的那些词和常用的一些连词,将它们烂熟于胸,据为己有。然后进行跟读训练,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与原声对比,然后再反复纠正、模仿,直至以假乱真。这样你的口语才会给评分老师留下自然、地道的印象。

第六种武器:放慢语速,音量适中

在口语考试中,中等偏慢的语速是保证停顿次数减少的一个办法,放慢的语速可以让你边说边想。如果一旦出现思想断流,这时候在精听过程中已被你据为己有的常用连词就会出来填补空间,使整个答案保持流畅。

第七种武器:词汇

词汇不讲究量,2500左右足够,不讲究难度,常用词足够,关键是熟练掌握和运用一些小的转折连词、动词和美国口语的惯用方法,这能让整个口语听起来感觉精彩。

高中生出国留学必做的七项准备

第一 英语准备

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最好直接到国外学,因为国外的英语环境好,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提高语言能力。但是对还没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的中国学生而言,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建议。如果马上出国留学,难免听不懂课、张不开嘴,进而陷入学习的恶性循环当中。因此中国高中生在出国留学之前,应该做好语言准备,使自己一踏出国门就可以和不同国度的老师、同学们畅通交流,互相促进。

第二 学术准备

在出国前,应该慎重的选择自己未来要学习的专业,并充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加强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补充,这样才可以在国外的课堂上游刃有余。

第三 心态准备

中国高中学生习惯了在国内的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管理的环境,出国留学后,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所措。因此,在出国前,孩子应该学会独立生存,勇于面对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第四 文化准备

中国学生出国前,要充分了解国外的社会人文、历史、经济、民族、就业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这样才会更快创建属于自己的留学生活。

第五 生活能力准备

中学生出国前,应加强生活知识的培养,包括科学饮食、生活预算、疾病的预防、宗教的鉴别、简单的维修知识等等。留学是孩子独立成长的开始,能否更多的具备生活知识能力,是保证留学生活质量的关键。

第六 未来职业准备

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应该从产生留学计划的那一刻就开始筹备。一方面,应客观分析孩子的性格和兴趣,选择孩子能够完成学业的课程,另一方面,应培养孩子自己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和意识。

第七 资金准备

资金是留学的基础保障,做父母的应做好持续支付学生海外学习费用的准备,以及制定可能出现经济断层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孩子高效地完成海外留学计划,才是节省家庭支出、获得幸福回报的最有效办法。

留学市场掀起“平价风暴”

近一段时间,大大小小的留学机构纷纷打出了“平价”留学的宣传广告。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亚洲和北欧地区的平价留学国家逐渐受到关注,因此平价留学成了“危机”下留学家庭的新宠儿。但有关专家提醒,在选择“物美价廉”的留学项目时,一定应谨慎。

专家解读平价留学路线

留学专家表示,“平价留学路线”包括前往法国、荷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留学费用一向较便宜的国家,一年约需人民币7万至15万元;或选择美、英、澳、加等国的性价比高的留学方案,如赴美国的社区大学,两年后再申请名校:报读澳大利亚快捷文凭课程或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就读大一,省去读一年预科的时间,节省人民币约10万至13万元;而对海外进修的人士,则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英国配有“带薪实习”的英语职业教育课程。

平价留学主要有五种形式

平价留学主要分为五种:一是免学费项目:主要是指德国、法国等没有学费的国家。二是学费和生活费相对平价的项目:主要是指亚洲等国,如韩国、新加坡等学费生活费相对较少的国家。三是全额奖学金项目:优秀的中国学生,完全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入读世界各国名校,甚至是免学费和生活费留学,这点比较突出的是美国名校。四是高留学成本国家的平价留学方案:对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费用相对高的国家,其实也有一些相对便宜的留学方案。最后是一些国家允许学生打工以及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留学项目,也能够抵充一部分留学费用。

平价留学讲究性价比

专家提醒留学生,在选择“平价留学”项目时,应采取谨慎态度。“物美价廉”的留学项目确实存在,但是不应以价格来衡量留学项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留学方案。除了对国家、院校以及专业选择以外,还要与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留学出发点。

此外,某些不正规的海外院校以低价格吸引中国学生,在选择这些院校上,中国学生应更加谨慎,避免受骗上当。

高考留学两不误

是抓紧时间准备高考,还是抽点时间准备留学语言考试,这是困扰不少高三学子的难题。高三学生可以先拿海外大学录取书,手握海外名校录取通知书步入高考考场,可以减轻高考心理压力。如果没有考入理想的国内大学,即可赴海外留学,不耽误时间,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高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留学申请与高考准备不冲突

实际上,高三学生只要有明确的留学意愿,很多事情是不必亲历亲为的,由于国外本科入学申请相对简单,家长在征求孩子意见后,完全可以协助孩子,争取被预录取。至于出国语言考试,如考雅思或托福,孩子可以利用假期准备,高考也要考英语,雅思或托福准备得好,高考英语也会因此受益。

没有语言考试也能获得海外学校的录取吗?都是哪些学校?

美国有很多大学提供“有条件录取”,又称“双录取”,即学业成绩达到学校录取要求,但语言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学校可以先录取。学生入学后进行英文测试,如果通过语言测试,有些大学可以直接入读大学课程:若未通过语言测试,则要求学生先修一段时间英文,一旦通过学校规定的英文测试,就可以直接入读大学课程,无需再次申请,一般90%的中国学生能攻克语言关。高三学生即便没有考过SAT、托福或雅思,也能申请到凯斯西储大学(全美排名41位)、迈阿密大学(全美排名51位)、阿德雷德大学(全澳排名第2位)、华威大学(全英排名第6)等世界名校。

很多高三学生想等高考结束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否留学,这种时机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一些高三学生想等高考成绩下来以后再定夺是否留学,但那时再想留学就会面临语言和海外大学开学时间等多个门槛,至少会耽误半年时间,要到高考后下一年的1、9月份才能入学。1月份只有少量的大学开学,而9月份才是众多大学的开学时间,因此高考过后才准备留学申请的学生一般会等到下一年9月秋季入学,有意留学的高三学生应该提早准备申请。

读MBA前需要注意的10个问题

(1)你的事业发展需要:MBA有助于发展你的事业吗?

选择MBA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发展你的事业。所以,你必须要确认,从过去的工作经历到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当中,MBA是不是当中合乎逻辑的部分。

请记住,对于公司的招聘人员来说,MBA仅仅是智力过人和在压力下工作能力的证明。只有当MBA同你以往的经历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适应时,MBA学位对你才有意义。MBA能够增加你的才干,但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

(2)在取得MBA之后,你期待什么样的职业?

MBA通常适于那些要进入咨询领域和投资银行领域的或者那些对未来要从事的事业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另一方面,如果你打算管理医院,那么你可能想选择卫生服务MBA。同样,如果你想在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那么你就要选择与这个团体有密切联系的学校。

(3)你想成为管理者还是技术专家?

MBA是为那些想成为管理者的人而设的。所有好的课程都教授软技能,比如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谈判技巧等等。MBA不是为技术专家或者研究人员而设的。

(4)你想扩展全球性的视野吗?

赴海外就读MBA给你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不仅可以开拓国际商务,还能够让你了解世界各国在商业上的文化差异。国外的MBA还提供进入学校所在国家就业市场的好机会。所以,如果你想从MBA学习中充分获益,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沟通、交朋友。

(5)你是否喜欢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

许多MBA,特别是来自哈佛、沃顿这样顶尖学校的MBA,需要相当多的课堂参与,学生必须经常发言,还要和项目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在课外做进一步的讨论。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比较内向、害羞,那么那些不太需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研究生学位可能更适合你。

(6)你有没有刻苦学习的投入精神?

你能想象每周从周一直到周五,再加上周末,每天都工作12-15个小时吗?最好的一年期欧洲MBA课程极为紧张。你必须百分之百地投入进去。

(7)你的英语真的流利吗?

你的英语必须非常流利,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发言,才能和莫他同学一起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保证你有很高的TOEFL成绩,能够充分利用在开始MBA之前的夏季里学校提供的任何英文课程。

(8)你有优异的GMAT成绩吗?

GMAT考试是录取委员会评价申请者的要素之一。在参加考试之前,准备至关重要。可以参加辅导班,也可以下载考试练习软件。如果你在考试时考得不好,你可以重考。但是录取办公室知道:重考总是能提高成绩。所以请记住,如果你的第二次考试成绩只比第一次高20-30分,那么商学院会认为你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地考核了你的能力。

(9)你的年纪适合吗?

如果你在25岁以下,那么进入顶级的商学院会很费力,原因仅仅是你没有工作经验。几乎没有哪家商学院会接受超过35岁的学生,对于35岁以上的学生,他们通常建议他改修经理人课程。

(10)你有大学学位吗?

顶级的商业院不但要求你有学士学位,而且还要是优秀大学的学位。有些商学院接收只有普通大学学位或没有学位的学生,这些商学院通常用GMAT成绩测试申请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如果你的大学背景不太强,一个好的GMAT成绩对你会有很大帮助。

“平价留学”多种出国策略

金融海啸之下,不少家庭资产缩水。平价留学成了“危机”下留学家庭的新宠儿。

亚洲多国留学费用低廉

亚洲的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的留学费用超低,有些学校学费每年3万-5万元。其中,以中国周边经济不太发达的小国学费最为便宜。

亚洲四小龙的学费也是相对较低的,亚洲两个热门留学国――新加坡和韩国,年度费用约人民币8万元,赴日本读硕年度费用约人民币6万元。

亚洲国家由于与中国文化“同源”,语言和文化较易适应,成了“新一代”留学生的宠儿。比如新加坡,虽然学费较低,但教育水平一点不低,而且有中文普及程度高、就业容易、移民机会大等诸多优点。“大学教育已经职业化,与人才市场结合较好,留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留在新加坡工作还是归国,都较容易适应工作。”留学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经济情况一般的留学国,如泰国,留学生每年学费约为3万泰铢,泰国政府规定私立大学收费最高不超过6万泰铢,比新加坡、马来西亚更加便宜。并且设有丰厚的奖学金,不少学校的奖学金数额相当于学费。

赴澳留学每年可省10万

受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主要货币汇率下降,澳元汇率暴跌40%。澳元下跌使澳洲留学所需的担保金普遍下降了8万15万元人民币。比如去堪培拉公立中学留学3年,每年学费和生活费约2.7万澳元,签证时需提交7.5万澳元保证金存款。去年的保证金约需5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只需31.5万元人民币。

在澳洲,还可免读一年预科,即可省读预科的费用约人民币13万元。海外进修人士还可选择“带薪实习”的英语职业教育课程,由于实习期间所赚的“薪酬”几乎与学费相当,可谓“零”学费留学。

美国社区大学平价首选

美国社区大学申请入学条件比四年制大学低一些,所以要申请入学较为容易。社区大学通常都开设有语言课程。国际学生也可以利用在社区大学念书的两年时间,一边增进自己的英文能力,一边适应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社区大学一般都采用小班教学,教授比较能注意到每一位学生,能给予每一个学生适当的帮助。四年制大学,因为上课的人数通常很多,教授很少有机会去认识每一个学生,所以无法注意到每一学生的个别需求,学生如果有任何问题,必须要很主动地询问才行。

最短时间拿学位“游学”6年可获博士

读完博士总共要多少年?在中国,从本科到博士需要时间长达10年。如果在各个国家间“游”学,六年时间就可以戴上博士帽了。

本科阶段最短三年毕业

中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普遍采用的是四年学制,这与美国一样。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读本科却只需3年时间。但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直接申请英国本科需要先进行1年的预科学习,英国较为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写报告、做演讲的能力。

法国和德国前几年对原有的学制进行了变革,以便与欧洲和世界的普遍制度接轨,现在3年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加拿大和新加坡的学制参差不齐,学生可在三四年间完成本科学业。

最短时间的求学可在法、德等国家读本科,在英国、德国读研究生,如果幸运的话6年时间可完成博士学位。

硕士阶段英国仅需一年

学制最短的是英国硕士,只需1年,紧凑而严谨的课程设置,既节省了留学费用也省了时间。讲授式硕士学位需要9个月左右的专业课程学习,3个月的时间写学位论文,这也是中国学生最常选用的方式;另有一种研究式课程提供给预备攻读博士、在专业领域继续钻研的学生,它对语言的要求较高,多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所选择。主要依靠学生独立研究而较少授课,被视为博士的预备阶段。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联邦国家,攻读硕士的模式与英国基本相同,但所需时间略长,大多需要两年时间。

在美国,硕士也分为授课型和研究型,学制均为两年。

授课型硕士的课讲授和讨论并重,主要以实践为目的,培养面向社会的工作型人才。而研究型硕士以实验室研究为主,也可作为3-5年的硕博连读课程的基础。

在加拿大和新加坡,接受硕士教育需要1-2年时间;在法国和德国均需2年4个学期的学习,拿满120个欧洲学分,学分在欧洲国家可获承认,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可以在法国学习1年后转向德国完成硕士学位。

博士阶段关键要看论文

博士学位总体来说,需时较长,但也有国家提出两年的学习年限,但获得学位的标准同样是要完成博士论文,所以是否两年毕业,不同个体间弹性较大。

在英国,两年内可完成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学位,但也有学生长达5年、8年才写完论文毕业的。同是英联邦国家,新西兰需要3年而澳大利亚则需4年。

法国新的学制为358的LMD制度,完成硕士后再进行3年的学习可获博士学位。在德国和新加坡则需3年至5年时间。

在美国读博士需要先修两年的专业课程,剩余的时间基本就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在美国通过论文答辩需要的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是5年左右获得学位的,也有不少学生写七八年论文或是终身未获学位的。在加拿大读博士要求必须先完成硕士课程的学习,3年的修习期后可获博士学位。

出国留学办理购汇怎样才能更划算

每年八九月份是出国留学办理换汇的高峰期。银行界人士提醒市民,留学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这样才能在境外留学时享受便利与安全。

境外汇款 方式有三

初次留学的人,大概会被汇票、电汇、旅行支票这三种方式弄得云里雾里,不清楚这三种方式的差别。据介绍,如果去英国留学的话,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会推荐留学生使用汇票,因为汇票在英国的使用比较广泛;如果去其他国家,则会推荐使用电汇:因为旅行支票手续费较高,除非对方明确要求使用,否则银行一般不会向留学生推荐。

若从手续费来看,汇票最便宜,手续费是1‰(最低30元,最高200元)电汇次之,按1‰收费,最低50元,最高260元,另外还要支付一笔邮电费,一般是150元;旅行支票的购买手续费最高,为5‰,使用过程中一般还会收7.5‰-12‰的费用。若从使用方便的角度看,旅行支票最便利,在很多情况下可视同现金;电汇最快,但需要在境外预设账户;开立汇票虽不需要接收账户,但出国后需要到银行网点兑付,兑付要一周甚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到账。

双币卡 最方便

为省去手续费,许多出国留学人员,至今仍习惯携带现金出境。携带少量的现金是必需的,但是携带大量的现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另外国家还有出境携带的金额限制。一般来说携带500英镑(其他币种可按这个数量折算)足够随手使用的了。到国内银行兑换外币时,注意要兑换零钱,另外也可以在机场找零点兑换。但与现金方式相比,双币信用卡更适合境外消费。

现在大部分银行都推出了含人民币和美元两个币种的双币信用卡。还有的银行推出了英镑卡、日元卡、美元卡等。中国银行不久前还专门推出一款为留学生量身定制的单币外币卡,名为“卓隽卡”。该卡除了具有一般信用卡的功能外,专享留学生专线中文服务。在酒店、购物等消费场所,刷信用卡消费不需要花费任何手续费,办张国际信用卡完全能够满足生活消费的需要。

个人购汇可“货比三家”

居民到银行办理留学因私购汇业务,最好本人持身份证办理。购汇金额在年度总额内(每人1年5万美元),须提供指定证明材料,包括客户本人身份证及留学证明材料。年度总额内的购汇允许直系亲属代留学生本人办理。购汇金额超过年度总额的,还需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规定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同时,个人购汇还应“量需而行”。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背景下,换汇时间选择很重要。尤其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早换不如晚换。但对于那些与人民币相比升值的币种,晚换不如早换。在八九月份留学换汇的高峰期,不少银行推出了出国金融服务,在手续费等环节有一些优惠措施,因此居民购汇时也可“货比三家”。

英国推行“实习计划”助毕业生就业

由于经济不景气,英国今年夏季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政府官员近日披露,政府计划推行一项“国家实习计划”,帮助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到企业或其他机构实习三个月,培养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最终实现就业。这也将有利于在英国毕业的中国学生们留在当地找工作。

据了解,这项计划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先实习三个月,希望通过这三个月的带薪实习提高毕业生的技能和经验,毕业生实习完毕后还有机会获得全职工作。尽管参与实习计划的毕业生无法从实习机构拿到全额薪水,但薪水略微高于政府给予学生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总和。目前,英国巴克莱银行和微软公司等4家知名企业已决定加入“国家实习计划”,一些公共部门、慈善和志愿者机构也收到参与邀请。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浙江工商大学英语专业的沈莹在大三就开始考虑读研的问题。当时她的选择有三个:在中国内地考研、申请去悉尼大学读英语教育以及申请去中国香港读研。

中国内地的研究生只有研究型一种,大多需要3年时间,学制长但学费便宜;去悉尼大学读研只要2年,但离家远,学费至少要20多万元人民币,而且专业方向和她的职业规划不一致;中国香港的几所大学有传媒专业的授课型研究生和研究型研究生,学制分别为1年和2年,费用又比去悉尼低得多。2010年,沈莹申请香港浸会大学综合传播管理专业被录取,学费约合人民币8.8万元。

为什么去中国香港留学?

01 / 学制更短

由于沿袭了英联邦的教育体制,在中国香港,授课型研究生学制仅需1年时间。根据留学中介机构新通教育的资深顾问刘宇提供的资料,在美国和澳洲读研至少需要1年半时间。研究式研究生的学制要稍长一些,但一般也只需要2年,在学习的同时需要完成助教工作。

02 / 支出更少

英国研究生的学制也是1年,但学费比中国香港的研究生贵得多。“英国2013年所有大学的学费都在上涨,”刘宇说,“在伦敦地区,一所排名比较靠前的学校,学费至少要26万元至27万人民币。”香港中文大学金融专业1年的学费是12万港元(约合10万元人民币)。

当然,金融专业的学费比其他专业高,商科专业的学费普遍比工科专业贵很多,在中国香港攻读工科和社科类专业研究生,2013年的学费在8万元至10万元港币,约合人民币6.5万元至8万元。

03 / 选到好学校的几率更高

中国香港的大学的学术能力以及学校的世界排名都比较靠前。尽管只有8所公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岭南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但其中前5所学校世界排名前200,排名前3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世界排名前100。

刘宇说:“就按这个比例来算,英国总共有110所大学,但排在世界前100的只有十几所,仅为十分之一,但香港8所学校里就有3所排名前100。”显然在香港申请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几率更大。

04 / 对英语要求不那么高

中国香港的大学对语言的要求相对较低,达到雅思6分或以上、托福成绩79分或以上即可,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还承认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在中国香港取得的学历能得到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教育机构的广泛认可,以中国香港的硕士学位,申请去其他国家攻读博士或更高学位也更容易。

商科和传媒类专业的申请难度并不比美国或英国的学校小。“对学生的背景、成绩等要求都要高一些,”刘宇说,“能申请到香港前3或前5的大学金融专业的,至少毕业于内地排名前100的大学,它们要看你的大学是不是‘985’、‘211’,且大学成绩平均分85分以上,雅思最少达到6.5分。”

05 / 留学签证拒签率低

几个热门留目的地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前几年都保持了15%到20%的拒签率,英国政府甚至在2012年考虑过把拒签率提高到40%。和这几个留学目的地相比,中国内地学生申请中国香港的学生签证的拒签率,是最低的。

尽早申请录取几率高

中国香港的大学研究生一般在每年的第四季度招收次年9月入学的学生,申请时间从9月、10月开始,到了第二年的3月、4月,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专业就截止申请了。申请通常要提前1年进行。

沈莹发现,早申请早递交材料会增加录取的几率,“申请香港中文大学要先去网上登记,每个人会得到一个号码。”中国香港的硕士申请是早申早得的模式,虽然学校申请会分为一轮二轮甚至三轮审核,但是前面申请的人如果已经录取满额,后面的申请者被录取的机会就很低了。

01 / 挑专业比挑学校重要

对于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再次申请到学校读研究生,目标更明确,和毕业后的再次就业关系也更密切。所以,在面临“好专业优先还是好学校优先”的问题时,挑业内口碑好的专业比单纯选择排名高的大学更重要。

香港理工大学物流专业和酒店管理在业内非常有名;香港浸会大学的传媒专业在亚洲排名第一;管理类专业里,香港城市大学的MBA接受在读学生申请;香港大学的MBA要求申请人至少是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者。“除管理类专业以外,跨专业申请难度都比较大。”沈莹总结自己跨专业申请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和企业传播相关,引起了导师的关注。

02 / 你需要备齐这些材料

本科成绩单:中英文各一份,并须经过学校公证。如果大四开学开始申请,需要提供前三年的成绩单和在读证明。在职人员需要提供大学全部成绩单和在职证明。

英文水平证明:一般是托福成绩。中国香港的大学不要求 ETS 寄送成绩,原件的复印件即可,要求的 GRE 成绩也只需复印件。有些大学甚至接受六级证书。但好的托福成绩显然更有竞争力。

申请表格:发一个电子邮件给招生办公室或者系里,对方就会寄来有关表格。要求说明自己的研究意向,无须非常具体。如香港城市大学提供 PDF 和 Word两种格式,香港大学只提供 PDF 格式,香港中文大学则要求你先寄 10 港元(约合人民币8元)左右的汇票。

个人陈述:写明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和这一专业。沈莹的经验是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要和所申请的专业相关。忌写流水账。

简历: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研究经验,突出自己的优势。

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纯学术的,要求申请者写清楚明确的研究方案,内容必须非常具体。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自己的研究方法、参考文献。最好先和导师联系,确定研究题目、方法等,取得同意或建议后,再递交正式的计划。

推荐信: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推荐信一封由原大学老师提供,另一封最好是由所在工作单位的上级提供。刘宇说,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会跟推荐人联系,调查申请者的情况,其他学校则采取抽查的方式,“它们最忌讳信誉作假。”

去中国香港留学的3个建议:

01 / 住在深圳更省钱

刘宇说,为了照顾在职人员和兼职学生,授课型研究生的上课时间为夜间和周末,有些学生就在紧挨着中国香港的深圳市租房,多花一点往返的路费,能在住宿费用上节省很多。 沈莹也是夜间和周末上课,白天的时间看上去比较空闲,但她很难腾出空去做别的事。因为每天都有课,每周还有一篇作业,为了完成得更好,她的白天时间都会用来做作业。在中国香港读书最大的生活开销是房租。学校宿舍少学生多,很难申请到宿舍。在有人合租的情况下,每月房租大概3000元左右。

02 / 申请全日制研究型研究生

如果想得到奖学金,必须申请全日制(Full Time)研究型研究生学位。如果得到这笔钱的话,所有开销就都不用担心。曾就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图形专业的胡亮说:“当时每月的学费在4000元至5000元,学校的住宿费为2800元左右,每个月1.25万元的补助金差不多能完全覆盖学费和生活成本。”

03 / 询问导师对英语成绩的要求

澳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健身俱乐部进行健身活动[1].这使得我国的健身行业迅猛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改善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我国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必定从单一的经营管理型向专业的技术管理型转变[2].健身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员是俱乐部建设的主力军[3],健身行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健身教练,这为很多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就业机会.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健康、自信、阳光、热情,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具备一定的运动健身、运动生理、运动解剖等相关理论知识,无疑是健身教练的最佳人选.但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这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属性不强、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4].与健身教练这一职业缺乏匹配度,体育专业学生到健身行业就职几乎是“零”起步,需求和供给不匹配.2014年5月教育部明确表示,我国600多所地方高校将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鉴于此,根据目前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需求状况,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建健身指导、健身教练订单式培养实验班,为健身行业用人荒、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市场需求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读秀等网站查阅“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员”等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并加以归纳整理,为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郑州市我爱运动、塑宝迪、维体时尚健身等7家健身俱乐部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64份,其中管理人员14份,会员问卷80份,私人教练70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回收率89.63%.

2、2、3、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对问卷资料进行整理分析.2、2、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整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3、1、1、年龄、性别比例现状调查分析

对郑州市7家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队伍的主力军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其中20~28岁之间的年龄比例最大,为总人数的70.77%,年龄在28岁至35岁的教练员占24.62%,年龄在35岁以上的仅占4.61%.从年龄上来看,年轻教练员充满阳光、朝气蓬勃、思想观念新,有活力,身体素质和体能好,有利于与学员的沟通交流,健身俱乐部迫切需要招聘、培养工作经验丰富、运动能力强的年轻私人教练作为俱乐部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男女比例方面,在调查的65名教练中,男性47名,占72%;女性18名,占28%,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健身俱乐部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的阳光、朝气、气质佳的女教练员.

3、1、2、从业年限调查分析

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健身教练员任教年限的长短对指导技术水平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私人教练的从业时间可以反映教练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对不同健身需求的会员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为其制定训练计划、提供方案,以达到健身者的训练目标[6].由表1调查显示,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员从业时间大于10年的寥寥无几,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仅占12.31%,从业不足一年的占50.77%以上.私人教练员数量不足、人力资源短缺、人员稳定性差是目前郑州市健身俱乐部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3、2、郑州市健身俱乐部对私人教练学历要求调查分析

学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私人教练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7].在健身行业很发达的美国,作为一名合格的私人教练,必须在训练学、生理学、解剖学、体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中获得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8].从表2可以看出,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文化程度以本科、大专水平居多,占总人数的49.23%和29.23%,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12%,中等及以下学历占总人数9.23%.体育专业院校学生具备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体育训练学、体育教育学等相关课程,又是应用型人才,最受欢迎.

3、3、郑州市健身俱乐部对私人教练从业资格的要求调查分析

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行业内资格证书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健身私人教练培训认证的机构多达近60家[9].尽管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颁发的[2007]73号文件《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规范了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但是很多社会上的资格证也得到了健身教练和各俱乐部的认可.大致有以下几种: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国家健身指导员证、由亚洲体适能学院颁发的体适能教练证(AASPF)、美国体适能协会颁发教练证(AFAA)、以及澳洲体适能教练证(ATP)和韦德健身教练证等等.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郑州市健身行业私人教练考取亚洲体适能(AASPF)证的居于首位,占总数的32%;其次是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和国家健身指导员等级证,分别占总数的18%和11%;其中有12%的教练员选择了其他培训,5%的私人教练没有取得任何资格证,仅仅是通过俱乐部的培训考核。

3、4、管理者和会员对私人教练职业能力要求调查分析

对郑州市7家健身俱乐部的14名店长、人事主管和健身俱乐部80名会员就私人教练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在健身俱乐部管理者眼中,员工的敬业精神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招聘员工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敬业精神.其次,沟通能力是教练员必须具备的又一能力.因此,外在表现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排在第3位的是工作经验和运动经历.调查中发现:在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心目中资格证书和学历层次并不是人才招聘的主要因素.不少人事负责人表示:人才招聘时主要看工作能力,持有教练资格证与否都无所谓,公司可以边培养边使用,逐步考取相应证书.对健身俱乐部会员的访谈中得知:在职业能力方面会员对私人教练的需求与管理者比较相似,但却不尽相同.其中形象气质和沟通能力居于首位,其次是敬业精神和工作经验,再次是运动经历和资格证书.但无论俱乐部管理者还是健身会员都把私人教练的沟通能力、工作经验和运动能力排在了前边.

3、5、私人教练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调查分析

合格的私人教练不仅要能指导会员运用器械科学的锻炼,还要为会员提供包括运动营养搭配、体能评估、制定运动处方等全方面知识等[10].在对郑州市7家健身俱乐部主管领导的访谈中,对私人教练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私人教练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归纳如下:作为一名合格的私人健身教练必须对健身教练行业充分了解,具备健身教练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规范;了解人体运动基础知识、正确运用解剖术语;了解健康与运动的关系以及合理的营养膳食;明确健康体适能的分类和要求;掌握抗阻训练技术、伸展练习技术以及有氧运动技术等;能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具备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的能力;具有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身体成分,掌握控制的体重的方法等;对特殊人群健身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指导他们科学健身.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营销与客户服务的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健身者设定可行的目标,并帮助练习者按照系统的方法坚持科学训练,提高练习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3、6、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市场需求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启示

3、6、1、目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私人教练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11].运动训练专业主要培养专业教练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培养传播、推广、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工作者,3个专业培养目标与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市场需求关联度不大.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私人教练市场需求相对接近,但针对性不强.尽管这4个专业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但课程设置上同质化严重.教育部颁布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较早,很长一段时间体育院校在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时都是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再根据各专业特点修改加工而成,且新建体育院校参照专业设置较早高校的培养方案,造成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趋同体育教育专业,各专业特色不明显.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及社会的需求[12].由于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等原因,体育专业几乎没有开设私人教练相关课程.学生对健身教练行业不了解,职业能力欠缺,对营销和客服知识不了解,对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知识了解不系统.尽管体育专业开设了运动解剖、运动生理、体育保健、运动处方等课程,但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对运动计划的制定、运动损伤的处理仅处于模拟阶段,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体育专业毕业生与私人教练这一职业缺乏吻合度,学生到健身行业就职几乎是“零”起步.

3、6、2、健身俱乐部与体育专业院校联合培养私人教练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健身行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私人教练人才的培养对俱乐部行业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郑州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调查中发现高素质私人教练人才紧缺、不能满足社会健身俱乐部市场的需要等现象是严重存在的.追究其根本原因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中私人教练人才供给不足,高素质私人教练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因此,地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顺应社会、行业发展的转型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健身俱乐部与体育专业院校联合培养私人教练是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有益举措.在这种联合培养私人教练模式中,俱乐部提供实践、就业一体化平台,为学生获取专业技能教学经验、管理销售经验、沟通服务能力、就业渠道扩宽提供可能;高校利用雄厚师资力量,开展丰富的健身专业课程内容,把握私人教练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俱乐部提供优越的人力资源.这种双赢共赢的联合培养模式将是近期及未来私人教练培养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不但适应社会健身市场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更重要的顺应了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符合国家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方向.

3、6、3、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启示

地方体育院校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择优与当地健身俱乐部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私人教练订单式培养,解决人才不足的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和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实践-就业无缝连接问题.学生低年级必须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高年级初期进行私人健身教练职业导向的选修课程选择,中后期引导学生到健身俱乐部相关职业岗位完成顶岗实习.体育专业大学生入校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引导学生到健身俱乐部进行职业见习,大学二年级开设《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私人教练这一行业的就业前景、市场需求、应具备的素质.大学三年级引导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健身指导模块,有针对性地开设私人教练的相关课程,培养体育院校学生私人教练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健身指导》、《运动处方》、《健康体适能》等课程理论部分由高校教师讲授,实践部分由健身俱乐部的优秀教练为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在校期间完成私人教练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锻炼,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考取私人教练相关资格证书.第七学期引导学生到健身俱乐部带薪顶岗实习,同时期根据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行企业、学校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完成订单式培养,实现双赢.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私人教练数量不足、人力资源短缺、人员流动性大、是目前健身俱乐部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尽管各健身俱乐部在任职资格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基本上是获得健身教练任职资格后,持证上岗.

4、1、2、在职业能力方面,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工作经验和运动能力居于首位.在知识结构方面,合格的私人健身教练必须具备人体运动基础、健康与运动的合理营养、健康体适能、运动计划的制定、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1、3、地方体育院校本科毕业生是私人教练团队潜在的生力军,但由于种种原因体育专业毕业生与私人教练这一职业缺乏吻合度.健身俱乐部与体育专业院校联合培养私人教练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举措,这种双赢的培养模式将是近期及未来私人教练培养的一个发展趋势.

4、2、建议

校企双方应深度合作、互惠互利解决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同时拓宽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双赢.校企应共同开发新课程、资源共享,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职业能力优良的健身教练后备人才.同时,地方高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

上一篇:本科论文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