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1:55:22

食品检测论文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1篇

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的特点,企业往往忽视人民大众的利益,往往忽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些企业更是把生产形同儿戏,导致了一系列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劣质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和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使消费者如履薄冰,胆颤心惊。食品安全已经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改善现阶段消费者不放心消费的局面,必须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

二、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重要性

小样本抽验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检验方法。它可以通过抽样得出来的百分比来判断整个区域或者说整批产品的质量好坏,这对了解某一种食品质量是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1.食品安全关的把握

食品安全需要政府部门的科学监管。政府部门可以获取食品安全状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进行科学的及时的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把握市场上消费的食品的总体状况,使政府工作更有成效。

2.市场质量关的把握

市场质量关的把握需要在科学的统计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抽样检测,要能真实的反映出一批产品的安全是否达标。要对劣质的产品予以封箱,贴上不合格标识,严肃打击,严格监管,狠罚重罚,使不法分子不敢再犯相同的错误,净化市场环境。对优质的食品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安全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大环境。

3.社会和谐关的把握

一个国家的食品是否安全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尤其是本国的产品销往国外的时候,被他国查出食品安全有隐患,产品质量不达标,那就不是一个企业的简单问题,而是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个食品行业对外出口的问题。和谐国际声誉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不能因为某一两个蛀虫而破坏整个国际大环境的良好口碑和印象。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检测的根本立脚点和终极目的所在,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氛围的重要条件。

三、食品检验检测的措施和方法

1.检验检测机制的完善

食品检验检测是一个国家民生的问题。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加强工商职能部门的监管;要统一制定检验标准、统计规划布局,统一检测方法,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信息充分共享,才能更好的把握食品安全;要拨出一部分款项专门用于食品检测方面的支出,保证检测机制的法律效率,建立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

2.检验检测资源的步骤

食品安全部门在做食品检测的时候,是应该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完成的。第一步应该是常规检测,就是对每天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检测。每天工作人员的工作检测内容要有规范,要有要求。第二步,就是抽检。这种抽检是对常规检测进行抽样检查,起到更好的完善第一步的作用。第三步是建立风险评估机构,这是更高检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使检测更加有法可依。

3.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检测检验产品的必定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势在必行。既要规避检测人员的,也要规避检测人员的技能偏低。所以要加大人员的考核机制,能者上,劣者下;也可以通过社会考试的形势来完成人员公平的招聘选拔制度。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要把业务骨干放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只要能使检验检测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办法都可以拿来一试。

4.共享信息平台

在全国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工商检测部门的信息平台,这样使检验检测更加信息化,从而避免重复检验的可能。重复检验不但制约着商品的快速流通,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和工商行政部门的成本支出。信息平台的建立也可以是通过互联网面向大众的,从而更好的维护人民大众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十分必要,可以警示不法企业的生产与营销,也可以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社会的良好形象。政府和工商执法部门需要严格抓好食品检测关,构建好完善的检测体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身体健康,更是关系到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大食品检验检测力度,立求改变我国食品行业的不良现状。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2篇

以生物的免疫、基因、敏感等方面的特点为基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具有检测功能的试剂进行制作,进而检测食品的安全性就是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原理。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生物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速度快、范围广以及准确度高等。一般而言,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有免疫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技术等。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提升和发展,我们就需积极对生物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并加大开发力度,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食品检测中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

2.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简称为PCR,PCR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即变性、复性以及延伸。对DNA模板进行建立,将寡核苷酸作为引物,通过聚合酶作用,沿DNA模板顺序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延伸而完成DNA分子复制就是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依靠多次的增容以及扩展以后,PCR会变成符合食品检测需求的检测物。该技术由于具备诸多应用优势,因此之后也被合理运用到了各大领域中,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上,该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运用前景。但与此同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食品中假若有已死亡的细菌存在,那么便会显示为假阳性,针对制毒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该技术也无法进行全面检测。

2.2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对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原件进行选取时,需使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和待测物的特异性进行结合以后,依靠对应的信号转换器,分子识别原件所产生的光、热等复合物可促使其进行转化,变为能够输出的的电信号以及光信号,并可将其进行放大然后输出,最后得到检测结果。一般而言,生物传感器具有许多优越性,例如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反应速度快等,相比于传统性质的食品检测方法,此种检测方法更具科学合理性。另外,运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使安全可靠的食品检测系统得到建立完善。运用此技术,可使检测所用时间得到缩短。倘若要对牛奶以及热狗等食品中的葡萄糖球菌肠毒素进行检测,就可促使其灵敏度得到明显提高,并有效地控制好检查时间。但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受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检测方面,生物传感器的商业化程度仍旧不高。

2.3酶技术在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以及微生物污染进行检测时,我们主要可运用到酶检测方法,而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类食品检测方法。与此同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里,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技术对酶学以及免疫方法进行了结合,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灵敏性。在对蔬菜和水果当中的菌剂噻菌灵进行检测时,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敏感性。当前,美国化学会已将此方法纳入到了农药残留检测法当中,而在我国,该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贸易的加强,进出口食品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为了对进出口食品进行有效检测,就需运用到高质量、高安全的食品检测技术以及安全监控体系。作为一类高新生物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该技术主要对光导原位合成进行了运用,可将大量的生物大分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固化。针对已经通过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该技术可对其中靶分子进行杂交,并运用特定设备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检测,在对检测仪器进行选取时,可优先选用电荷偶联摄影像机,或是运用激光共聚焦完成扫描,进而统计出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针对食品的安全状态,运用生物芯片技术,我们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在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工作中,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完善都离不开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2.5免疫法当前,在食品生物检测技术中,免疫法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另外,该技术还具有容易操作、再现性好、科学可靠等优点,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免疫法可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差别较小,而运用免疫法则可进行有效区分。

2.6基因探针技术当前,基因探针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即同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大肠杆菌检测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大肠杆菌进行分析可知,其具有p一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在进行检测时,可对以B一葡糖苷酸酶为目标的DNA探针进行制作,使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对传统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食品检测生物技术的具体运用

3.1检测食品的品质和成分针对食品的成分以及品质,生物感应器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在早期,所使用的生物感应器主要为葡萄糖感应器,可对食品的含糖量进行有效检测,并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在对鱼类新鲜度进行检测时,日本已使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商品化。另外,针对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质,在进行检测时还可运用到生物技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蛋白和需进行检测的某种气味进行结合,使其成为敏感材料。对于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前,主要的检测技术有蛋白质检测、酶活性检测以及有酸检测三种。

3.2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科学有效的食品检测技术进行运用,可使微生物的传播得到较好控制。对于人类健康,食品中的微生物会带来一定危害,并严重降低食品质量。因具有诸多优势,在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时,常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3.3检测食品中的残余农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进行有效检测和分析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倘若食品中残留农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当前,在食品残余农药检测方面,主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有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因具有诸多优势已受到了有效运用,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为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使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我们就需对现有的生物检测技术进行运用,并采取措施对生物检测技术进行革新和完善,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3篇

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职能和任务要求,其依法出具的检验报告书必须科学、真实、准确,而决定实验室检测/校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设备、测量的溯源性、抽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等各个方面,其中第一要素为人员的科学管理,要求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必须拥有一支各类专业人才齐全、技术全面、能快速应对食品药品突发安全事件的精英队伍。如何科学管理和规范建设这支队伍是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是实施人力资源技术信息储备和人才发展战略的基础。人员技术档案是全面反映人力资源整体情况,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基础,现就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作以探讨。

一、做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的作用

1.满足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做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工作,能便于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队伍各类专业人员现有的状况,为合理使用、培养和开发利用各类专业急需人才,提高专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专业人员快速应对和处理各种饮食用药安全突发事件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满足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人才管理要求。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能够完整地记载各类专业人员的资历、能力、业绩和专业技术水平。管理并运用好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能为各项科技工作招聘、人才交流、推荐科技人才、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聘、人力资源储备提供详实、可靠的材料依据。

3.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各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必须按照相关准则和法规,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管理,确保出具的检测数据准确、可靠,满足服务社会的需求。

4.满足实验室认可/认证工作的要求。《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和/或校准、评价结果、签署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人员的能力。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实验室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包括签约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或能力确认的日期。这些信息应易于获取。”所以,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专业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程序,也是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及实验室认可/认证工作要求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与技术档案材料分类

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食品、药学(含中药学)专业人员为主,同时应有医疗、生物、药物制剂、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档案管理、图书情报、会计、法律等各类专业人员,以确保各学科互为补充,合理配置。

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应全面、客观、真实,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材料。主要包括专业人员履历表、学历和学业证书(含毕业、结业、修业、肄业)及后继学历证书;各种专业技能考试、考核合格证、资格证;参加各种科技研讨会、专业技术会议、出国考察、进修学习、短期培训;继续教育及能反映专业人员个人资历和技能水平的各种材料。

2.任职资格材料。主要包括专业人员历次任职资格评审表、任职资格证书、任职聘书及检定员证、操作员证、上岗证、上机证、内审员证、监督员证、审核员证、评审员证等相关的任职证书。

3.科研技术成果材料。主要包括反映专业人员业绩的专业工作总结、技术报告;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主持或参与各项科研课题鉴定证书、获奖证明、证书及完成者证书;发明创造专利证书及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4.考核材料。主要指每年度对专业人员进行考核的考核登记表。内容包括:本人述职;培训进修学习情况;著作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情况;完成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创造发明及成果情况;工作失误、失职情况等。

5.其他材料。指专业人员参加各种专业学会、学术团体的聘书、聘任证及各类荣誉证书等。每一卷技术档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有:档案号、姓名、科室、最高学历、毕业时间、第一学历、毕业时间、第二学历、毕业时间、工作时间、职称、任职时间。论文信息管理:档案号、题名、出版时间、责任者、级别、(标有ISSN或CN)收录、数量、归档时间。论著信息管理:档案号、书名、出版项、出版时间、科室、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者一、编者二、编者三、数量、归档时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项目名称、合同编号、课题来源、类别、经费、研究起止时间、承担单位、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科研课题完成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课题名称、研究起止时间、鉴定时间、鉴定单位、证书编号、科室、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获奖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获奖名称(科技成果、医疗成果、优秀论文、专利证书、荣誉证书)、授奖单位、授奖时间、级别(国家、省、部、市)、证书号、归档时间。学术会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会议内容、参加地点、会议时间、主办单位、科室、参加者、归档时间。培训、进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起止时间、专业内容、进修单位、参加者、培训鉴定归档时间。学术职务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学术团体、职务、任职时间、聘任单位、科室、受聘者、归档时间等。

三、专业人员技术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

1.实施“一人一档”。为便于档案管理,了解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背景及岗位变动情况,需要建立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每人一套的技术档案。

2.将文件的收集贯穿到日常工作中。业务报告、年终工作总结,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或会议交流的论文等材料,医学科技成果,都属于收集的范围,应该随时注意收集;还可以制定规章制度,规定外出人员学习结束后及时向培训管理部门上交培训资料,由培训归口管理部门再向人员技术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等。

3.把好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材料关。技术人员档案大部分是技术职称评聘过程中形成的,评聘工作为个人技术能力和业绩的集中展示提供了机会,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工作中的经历、品德、业务专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所以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定和技术职务聘任时同步收集材料,大量的专业技术证明材料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来收集。

4.在完整收集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档案管理人员逐人、逐项进行整理、编目、著录,整理完毕的技术档案材料,存放档案盒归档。有条件的机构,在保存文本技术档案的同时,还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采用电子表格录入,将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的全部信息建立关联,集中表达在一个窗中的各页面内,直观地展示个人的基本信息、技g信息,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点击查阅本人的技术档案材料,最终达到技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目标。

5.对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收集的论文、成果等个人技术材料,要建立严格的登记手续,同时,对散失在外没有登记的文件材料,各有关科室要集中收到档案室进行统一管理,避免遗漏,定期收集。要做好这方面的收集工作,还需要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综上所述,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是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检验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积累的大量技术资料,是技术人员经过创造劳动所取得的,是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果。这些资料微观上记载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发展的过程和德、能、勤、绩全貌,宏观上反映着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的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可以说是检验单位的重要财富。因此,要把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全面管理轨道。档案管理部门要与各部门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协助将档案的归档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去;广泛宣传,增强全体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同时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大力宣传档案工作的意义、目的和作用,提高档案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恪尽职守,使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分析;成绩考核;改革;开卷考试;实验技能;文献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74-02

食品分析课程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年级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课程,要求在学习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及生物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该课程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要贯彻以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在教授中,重点介绍主要的标准方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样品的采取制备方法以及不同标准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分析方面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食品分析的一般方法并能设计和拟定各类食品处理、分析的基本方案,以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严肃、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辅料和添加剂的分析检测,实验课的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一半。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操作,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直接获得大量的食品分析检测以及食品科学研究方面的认识,经思维、归纳、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食品分析基本理论的理解,熟练掌握食品分析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能力,养成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归纳综合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和将来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测、品质控制、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问题

食品分析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平时成绩,如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闭卷考试作为结课笔试成绩,两项加权相加得到总成绩。由于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原有的常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水平和教学效果。食品分析技术重在实际的检测分析,包括根据实际样品的组分及条件选择合适的前处理和分析方法,从采样、样品处理、仪器的选用、测定、数据处理,直到给出简明的测试报告,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全面提高学生食品检测能力和水平。实验成绩的评判标准包括:明确实验原理、正确操作、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及时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给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写出质量较高、完整、简明的实验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基本具备本专业科研和生产所需的检测分析素质。常规的闭卷考试方式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只能考查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记忆情况,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改革课程成绩评价方法。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内容

针对传统考核方式的问题,考试改革内容包括:结课开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和相关专业论文查阅,这三项加权平均即得到总成绩。

1.结课考试方式的改变。在考试形式上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在题型方面改变传统多题型、主客观题结合的方法,采用综合性大题目,增加主观题量的新方法,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作弊现象。考试试题以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基本要求,部分试题事先并不确定参考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取决于答案是否合理。除了基本题外,主观题则更结合实际,如要求学生为食品公司质检化验室提供常规检测仪器设备采购清单;模拟食品卫生执法检查内容,要求学生正确选择;给出国标中的食品检测方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出具体操作步骤等等。开卷考试和增加主观题可以减少作弊现象,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考查学生的活学活用的本领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在保留原有综合性学生实验考核成绩的基础上,增加平时的基本实验操作考核,例如溶液配制与转移的基本操作,包括容量瓶与移液管的使用等。考核内容在平时课堂授课过程中已有体现。此项考核重在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基本实验室操作水平,与综合性学生实验考核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可以在结课最后两个学时实施课上当堂考核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实验室配制溶液操作:平时实验课教学时先说明配制溶液的要求,然后由一位同学上前来操作,提问并说明他操作的错误或不当之处,亲自做一次的规范的操作演示。考试时可由一组四位同学上前来操作,当堂记录成绩;再如溶液转移操作:主要考查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类似溶液配制操作。此项改革具体操作需要将烧杯、洗瓶、容量瓶、玻璃棒、移液管等一些简单的小型玻璃仪器带入教室,此举在本校本课程的讲授中已有试验,效果良好,具体到实验考试,以一个班30人,8组学生每组5~6分钟计算,一个学时即可完成此项考试。还可以在实验课程中选择学时较短的几个实验如:桔子总酸度的测定、土豆中淀粉含量的测定等实验作为期末实验考试,每个学生抽签选择考试时做的实验,以每个实验2~3学时计算,如果有可以同时让一个班30人同时进行实验的实验室条件,一个班需要2~3学时即可完成此项考试。

3.增加论文查阅考核。增加食品分析领域相关文献资料搜集与阅读方面的考查。相关科研论文的阅读和理解在课上授课过程中已有体现,即结合文献给学生介绍最新的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同时给出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等,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电子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课程后期给学生布置食品检测方面相关论文的查阅任务,如:食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的新方法,要求学生利用学生图书馆的网络资源,自己动手查阅并下载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打印出来之后仔细阅读并在文献上留下阅读痕迹,并于下一周带到课上写下要求的文献阅读理解与体会,之后当堂上交。增加此方面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资料获取与理解能力,一方面初步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的一种锻炼和培养。

高等学校图书馆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科技论文文献资源,学生为三、四年级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献查阅能力,再通过课上结合文献给学生介绍最新的食品分析技术,同时给出食品分析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等,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电子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何阅读一篇科技论文,相信此项改革也可以顺利实施。

三、结论与展望

食品分析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非常强,该课程传统的以单一闭卷考试为主要方式进行的课程成绩考核模式亟待改革。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体会,重点对其成绩考核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开卷考试和增加主观题比例预计可以减少学生作弊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实验技能考核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论文查阅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资料获取与理解能力、科研水平,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的一种锻炼和培养。如果实践结果良好,也可以将此改革方案推广到其他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剑,李梦琴,冯勤,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6):50-52.

[2]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

[3]邱朝坤,范露,吉义平,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分析课程研究与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338-5339.

[4]易翠平,程云辉,刘瑞兴,等.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探讨――《食品分析》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5]李霁昕,蒋玉梅.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2):17-18.

[6]孟晓,蒋丽施,康晋梅,等.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1):37-39.

[7]周浓,刘亚,黄和,等.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2014,(1):42,50.

[8]魏明,熊双丽,陈红春,等.《食品分析》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9]韩艳丽,李静,贾君.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10]李紫薇,张新军.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是摆在质监部门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小作坊食品大多未经检验,本文就如何从检验方面着手提高小作坊的食品安全进行了论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小作坊劣质食品的层出不穷,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同时还将造成经济损失,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据权威部门统计,10人以下的小作坊占我国食品加工企业总量的70%以上。但是由于小作坊在我国的特殊性,所以小作坊在近期内是无法取消的。“如何提高小作坊的食品安全呢?”这是摆在质监部门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2007年下半年,历时3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各地的质监部门已查清各地的小作坊数量、生产产品、生产地点、生产环境、进销货渠道等相关信息。其中主要检查了生产环境卫生、原材料进货及产品销售台帐、原材料和食品添加剂、是否和当地质监局签定了承诺书、是否向社会公开承诺等项目。经过普查建档、提整改要求、发放《小作坊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条件》、《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资料,并就相关资料进行培训、督促落实整改要求,经过专项整治,小作坊的环境卫生、进销货台账填写已经比较规范,这些项目也相应的比较好监管。而最主要的就是食品的检验问题。

我们要求食品小作坊建立进销货台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要求食品小作坊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要达到要求,要求有技术文件、贮存运输条件,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产品质量安全。但是产品质量安全怎么知道呢,小作坊没有检验条件、而质监局进行检测又是要收费的,而且费用还不低,不是小作坊所能承受的,这怎么办呢?难道要等出了问题才去进行产品质量治理吗?小作坊能陪得起吗?这会不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笔者认为,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应当依照“统一规划、集中检测和分级检测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食品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

(一)集中食品检测机构,加强省级检测机构的食品检验能力提升

省级检测机构是食品检测检验的主要机构,担负着全省食品检验的任务,是全省进行食品检验的主要部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测项目不全、检验速度不够、检测费用偏高,比如说贵州省奶粉的检验主要是由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完成的:2元一斤的散酒检验费用却需要500元左右。而这些检测机构又大都设在省城,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检测的运输成本,而质监检验项目的不全,又增加了检测的流通环节和检测成本。所以应当采取合并或者其他方法加强省级检测机构的食品检验能力,将食品检测尽可能全部集中于质监部门,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食品检测流通,便于快速的对小作坊食品安全作出反应。

(二)建立县级和在部分重点乡镇建立食品检验机构和流动食品检验机构

小作坊大都分布在边远地区,而我们的检测机构主要设立在省级,只有个别县级设置了检测机构。这对检测数据的及时传递、检测信息的及时反馈、产品质量好坏的判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县级和在部分重点乡镇建立食品检验机构和流动食品检验机构

实行食品检验分级管理制度,检测难度小的和检测周期短的可以交给县级食品检验机构和流动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测,检测难度大的和检测周期长的交给省级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快速传递。保证对食品安全作出快速反应。

二、从经费上给予充分保证

小作坊不检验的一个原因是自身没有检验设施,另一个就是检测费用过高,不愿检测,而且不检测也可以出售,因此造成了小作坊食品检测率过低。在小作坊暂时无法取缔的情况下,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可以采取中央拔款和地方配套的措施保证工作经费,具体数额可根据食品小作坊的数量、生产品种、生产周期、检验次数等来决定,小作坊只象征性的交一部分。另外,必须明确规定,未经检验的和经检验不合格的不准上市,而且由质监局执法人员马上将其销毁,这样可以做到应检尽检。

三、灵活机动的培训小作坊业主

既然检验,就只有不合格和合格两种情况,一旦不合格不准上市后必然会影响小作坊业主的经济效益,所以小作坊业主是非常关心食品质量的。因此,检验机构可以就检验结果,特别是不合格产品食品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预防和改进的方法,适时的向小作坊业主开展相关培训,小作坊就能很好的改进生产工艺、把好进原辅材料的关口、增强食品的品质。

四、灵活机动的培训小作坊食品的销售者和消费者

必须明确的告诉小作坊食品的销售者和消费者,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是不能销售和食用的,形成未经检验和经检验不合格产品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局面,让销售者只销售经检验合格的小作坊食品,使消费者认识到购买经检验合格的小作坊食品。让人人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行动中来。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分析;多项目载体驱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明(1972-),山东日照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教学与科研。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为例”(编号:08A055)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36-03

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职教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部2006年“十六号”文和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

一、高职课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的现状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已有许多职业技能课程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模式进行教学,教改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课程项目的设计及其有效实施。在食品分析技能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食品检测岗位比较感兴趣,毕业后计划从事该岗位工作,他们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效果,也有部分同学对该职业岗位不感兴趣,不打算今后从事该职业岗位工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积极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只能在考核的压力下被动完成,效果不好。食品分析课程所培养的职业岗位技能不仅包含食品检验岗位技能,也包含食品产品研发、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等相关岗位技能内容,如果在课程中仅仅以食品检验岗位任务进行设计和驱动,往往会影响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到相关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因此,对课程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二、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实践

针对目前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现状,结合本课程教学改革初步实施效果,课程组对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探索了多项目载体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模式。

(一)直接职业岗位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直接职业岗位项目设计是指针对课程直接相关的职业岗位技能任务进行设计。食品分析课程是培养学生食品检验职业岗位技能的主要载体,在目前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模式中主要按照食品检验岗位任务和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进行设计,如设计了酒类、调味品、饮料、糕点等11类产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质量安全分析项目以及《XX产品质量与安全调查分析》等技能应用项目,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对各类食品的检验项目进行针对性仿真训练,熟悉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锻炼食品分析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提高食品检验岗位的工作能力。

(二)相关职业岗位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相关职业岗位项目的设计是指根据与课程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技能任务的设计。食品分析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技能不仅与食品检验职业岗位直接相关,也与食品产品配方的设计与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参数的改进、食品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功能性评价等岗位密切相关,是食品加工、产品研发、功能食品开发与评价等职业岗位必需的技能之一。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直接岗位项目实施基础上尝试了相关职业岗位任务的设计,如设计了《XX饮料配方的设计与优化》、《XX焙烤食品生产工艺参数改良》、《XX山野菜营养成分调查与评价》、《XX多糖类功能食品的开发》等项目任务,引导学生以相关职业岗位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个性的发挥,以达到锻炼学生食品分析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食品分析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

(三)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职业技能竞赛也是目前高职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很多职业技能项目成为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项目,其中食品检验工大赛已经成为全国性、区域性的经常性竞赛项目。食品分析课程是培养食品检验工职业岗位技能的主要载体,本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食品检验工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如根据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和历届食品检验工大赛项目为基础,设计了以竞赛为目标的技能项目,制定了工作流程,通过初筛、复筛和集训等过程引领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取得了较好竞赛成绩,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

(四)探究性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团队教师大都有博士学历,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对产学研具有较高兴趣,大多教师都承担多项省市校级科研课题及企业公关项目,同时大多高职院校设置毕业论文或者课程论文等必修教学环节。针对这种情况,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自身产学研和学校要求进行了以探究性学习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根据所承担的各级课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承担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任务,完成学生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通过探究性学习项目实施可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效果

(一)课程考试成绩明显提高。通过采用多项目载体驱动法进行课程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与教师互动的主动性增强了,考试成绩通过率提高幅度较大。对参与教改的09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9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考试通过率达到99%左右,明显好于往届学生。

(二)职业资格证书考评效果显著。高职院校大都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一项专业技能证书和一项通用技能证书(如计算机和英语等等级证书)。大多学生都重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食品检验工是食品专业学生首选的职业技能证书。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法实施前,食品检验工考证前一般都要对学生在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再集训,教改后尝试了不用进行考前再培训的考证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法可明显提高学生食品检验工考证的通过率,参与教改的09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参加食品检验工考证的学生通过率达100%。这可能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强化了学生食品检验职业技能,而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造成的。

(三)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在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食品检验工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实施后,带动了整体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选拔出了具有优秀潜质的人才,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2010年本专业学生获得广东省食品检验工总决赛冠军;在2010年期间参加全国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大赛中的食品检验工子项目竞赛中获得过一等奖、二等奖等;2008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高职唯一的二等奖等。这些优异成绩也影响了专业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四)专业顶岗实习效果突出。“2+1”专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落实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食品检验岗位是食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职业岗位之一,课程教改之初学生从事食品检验岗位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马上适应,需要教师不断跟踪指导,进行独立工作的的信心不足。教改后学生依赖教师的程度明显下降,大多能独立开展岗位工作,并且进入工作状态后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反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岗位适应快,主动性好。

(五)继续教育效果取得突破。经过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改革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不但职业岗位能力强,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其中参与教改的09食品营养与检测班级中有12位学生(全班有61名同学)通过了专插本考试和专升本自考,这可能是由于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兴趣所产生的效果。

四、对多项目载体驱动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思考

1.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本课程课改效果表明,将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通过相关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可以促进学生将课程教学和专业学习高效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专业学习兴趣。通过多项目的开展可以带动班级学习气氛,把个人学习和集体协作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采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可以促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多项目任务设计把专业技能与多岗位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学生学情状况进行选择实施,实现立体式分层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因学情差异造成同平台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的现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后发现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专业顶岗实习效果更加突出,跟教师的互动交流更加主动,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采用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是对目前课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和改进,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把教师和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本课程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虽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但教学效果与教改期望值仍然相差较大,团队探讨认为主要是因为在教学改革中仅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重视了教师的领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自主能力的发挥所造成的。课程团队在多项目载体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重新设计实施方案,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个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教改实验结果表明教改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学模式否启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当是当前课程教改主要导向之一。

(二)建议

1.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需要争取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才能有效实施。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需要设计多个任务驱动项目,需要灵活的教学模式,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差别,这需要教学团队申请设立教学改革项目,以取得学校在政策和实训条件的支持,否则教学改革难以有效实施。

2.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的开展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经费的投入。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是把课程技能教学与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用到多个相关实训室和仪器设备,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训平台和比较充分的实训经费支持才能有效实施。

3.需要建立开放实训室制度,开放实训室,保证教改顺利实施。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团队自主协作开展的,并且项目的开展是根据实验过程来安排时间,这需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为了有效开展,达到教学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开放实训室,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否则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甚至事倍功半。

4.需要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发挥集体力量做好指导工作。多项目驱动教学涉及多个项目载体,这需要指导教师了解和掌握项目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同时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多项目载体教学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实验员、实验辅助员等成员各自的作用来保证实施。

5.需要制订有效考评体系,保证实施效果。目前高职学生学情差异大,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教改实施效果。多项目载体驱动教学的开展要依据学情状况设计相关措施,本课程团队在教改探索过程中对考评模式重新进行了设计和应用,强化了过程考核、结果考核以及个体考核,根据项目设计制订考核标准,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并在考评过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公开,降低了传统一卷考核过程中学生抄、背、考方式的不良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重视考评方式的设计,这是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越华,韩明. 高职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开展开放性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J].职业技术, 2009(09):76~77.

[2]毕春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4(06):84-86.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7篇

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食品安全把关成效,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卡――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急需大批懂法律、精通食品检验检疫业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食品检验检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食品检验检疫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一些探索与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

一、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同时开设食品检验检疫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采用我校焦新安教授主编的《食品检验检疫学》(全国高校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本门课程的教材。从几年来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映来看,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多,学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学时少、学生人数多等问题,任课老师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安排一些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应用PCR法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老师给学生准备好所有实验材料,甚至包括DNA模板,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前的准备,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简单的加样操作、扩增仪的使用以及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等关键环节,这样就缺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环节,只有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意识;再加上学生人数多、高值实验仪器和设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能进行全部操作。另外,现在主要以理论课的考查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重小,直接导致学生实验课积极性不高,从而减弱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食品检验检疫学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食品检验检疫学是食品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正确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才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也是毕业班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实验的基础,学得好坏将影响将来从事科研和食品卫生检验监督等工作的能力,现对以下4个方面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食品检验检疫学课程安排在学生的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课程,如食品微生物、食品免疫学原理与应用、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等,同时正在学习的课程有分子生物学、食品感官评价等,这些课程与食品检验检疫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上相互渗透,并有着一定的重复性,同时这些课程也是食品检验方法的基础。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从形式上,我们在教学计划上做了调整,设置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单独作为一门0.5学分的课程,并单独对其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足够重视。从内容上,我们重新设计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取消了以前针对某一章节某个知识点的多个独立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一些综合性试验,指导学生如何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学习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检验市售成品鲜牛乳是否合格”,这个实验要求学生去了解鲜牛乳的合格标准,必须检验的指标和标准,并设计详细的检验方案,同时要求学生完成采样、理化指标检测、感官指标检测、微生物指标检测、可能污染物和掺假物的检测、结果的判定、数据的分析、检验报告的撰写等步骤,这就涉及到多门课程综合应用的过程。这种多课程知识的融合,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效利用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通过实验设计和检验报告的完成,加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2.结合科研教学,建立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2005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关注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在该模式下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项目的多样性、检测方法的可选择性、检测结果的归纳总结性等特点恰恰是最适合应用研究型教学的模式。因此,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设计几个综合性的研究型试验供学生选择和分组讨论。例如,综合性试验“检验市售成品鲜牛乳是否合格”中,需要检测鲜牛乳中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可能污染物和掺假物等,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法也是可选择的,因此,我们采取如下模式进行研究型实践教学,首先我们给出3~5个综合性试验题目,指导学生先进行选题,根据所选题目查阅资料、确定需要检测的项目并各自做好实验设计、再讨论优化实验方案、然后分组选择具体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最后各小组再细化实验步骤,任务分配到人,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实验结果,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形成总的实验报告。

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有做毕业论文时才参加科研的局限性,而是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时就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选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使他们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学习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3.结合检疫机构,建立现场检疫教学基地

传统的食品检验检疫实践教学活动大都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一方面,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部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不够,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果;另一方面,食品检验检疫学包括食品的检验和检疫两个部分,而实验室完成的仅仅是检验的一部分工作,还有现场检验和检疫工作大都限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但是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有害生物入侵也呈现加重趋势,已经出现数例突发疫情。因此,学习现场检疫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通过与检验检疫机构的合作,建立现场检疫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现场检疫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检疫的理解,更使他们对检验检疫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食品检验检疫学这门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4.改善考核机制,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以前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课成绩大多以实验报告作为评定依据,这使学生过分注重实验报告的完成而忽略实验的操作技能的锻炼,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课程实践改革的特点,我们对其考核标准进行了改革,力求从全方位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体制。

我们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来对食品检验检疫学实验课程进行考核,将课程的考核分为5部分:实验理论成绩(20%):实验部分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设计(20%):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等;平时的实验态度(20%):包括实验过程是否积极参与,与团队的协作完成情况;基本的实验操作(20%):包括实验素养、操作过程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情况;出勤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0%)。

总之,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角度的考核,合理地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确保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践证明,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三、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食品检验检疫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我们七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基于研究型教学的理念,我们重新编写了食品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大纲,给出了几个综合性实验的步骤和检验报告的范本,用于指导学生的课程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改革的执行,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收获,感受到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工作作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根据课程结束后的学生评教活动,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门实践课的内容安排紧扣实际,系统地培养了他们的资料查询、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的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与老师不断的交流和实践,真正地了解到了什么是科学研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任课教师也完成了实验教学与自身科研项目的结合,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食品检检验检疫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改革与实践,深刻感受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高度抽象性和枯燥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注重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也应不断更新。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和实验室资源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12):53-55.

[2]黄妍妍,潘俊鹏,陈小飞.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96-97.

[3]杨振泉,方维明.《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99-100.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ficiencies and Reform of Food Analysis and Test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Teaching

XIONG Shuangli, WEI Ming, HAN Zhenqi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Food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in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firstly stated some deficien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food analysis, then mainly presented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about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 varied teaching pattern, and examination method.

Key words food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食品检验、品质管理与新产品研发等工作是所有食品类企业的重点工作岗位,每年有50%以上的食品加工与安全类人才从事相关职业。因此,食品分析与检验类课程是所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与必修课程,也是食品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食品检验工综合考核的一门最重要课程。为培养出完全能满足企事单位要求、创新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建设精品课程非常多,发表的相关教学改革论文也有30余篇,国内外相关教材也不少于20余本。笔者在认真学习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以及期刊论文的基础上,①②③④结合自己所在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就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等方面的不足与改革探索进行概述,仅供广大教育教学者参考。

1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学生掌握食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极强,一般高校都设置32学时左右的理论课程学习和24学时左右的实验课程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成分,以及包装材料的分析等。内容非常多,56个学时不可能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主要完成一般营养成分和部分食品添加剂和有毒有害成分的分析,主要介绍相关成分的分析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内容单一枯燥,与其它课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脱节,没有充分阐述各成分的测定意义,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之课件缺乏动画、视频等音像资料,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测定原理与步骤和测定技巧。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到大四做毕业论文,甚至部分考入的研究生连标准曲线都不会做,有的还在用坐标纸画标准曲线,教学内容与方式需要及时更新。部分学生在创新研究与毕业论文反映出对数据处理掌握不够,对有效数字的保留、多数据统计分析都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和细化,针对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与重点,主要表现在:(1)在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前,我们单独设置食品感官评定一章内容,重点介绍感官评定的方法与数据处理,并结合食品实验数据处理课程,开设相关实验,提高学生感官评定的学习质量。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主要系统介绍食品感官评定与物性分析的理论知识,在食品分析实验中开设相关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两门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没有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的高校,应最后单独设置相关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监测食品品质的综合能力。(2)结合食品试验设计的学习内容,重点介绍食品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如有效数字的保留、准确度、精确度、标准误差和标准偏差等的含义与表示方法,并多举实例分析,尤其是往年学生的出错数据记录与处理。(3)理论课程内容包含一般成分分析,强调一般成分分析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强调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法、食品营养标签规定等法律法规对食品分析与检验的相关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讲述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时,要多举目前新闻网络等媒体和广大群众都关心的典型食品添加剂事件与食品污染事件,说明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检测的种类和意义,详细介绍重要的典型的添加剂如苯甲酸、亚硝酸盐、重金属铬和汞等的来源、测定意义、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等。(4)在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比较标准化的、经典的、规范化的传统标准化检测技术与现代检测技术之间的优势和缺点,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分析检测方法建立的创新思维,并能根据食品产品检测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最简单的水分测定,一般经典方法可能为常压干燥、真空干燥法和蒸馏法,讲解时能和现代食品红外水分检测技术相互比较,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快速便捷性,以后学生在大规模测定水分时,可能就会选择后者,不会选择一般干燥法,费时费力。(5)样品预处理好坏是食品检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各成分测定时,尤其注意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介绍。食品原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组织、固态与液态、动物与植物产品等,即使水分测定也不能马虎,如蔬菜、豆类和肉类三种原料的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如果都参照风干豆类样品的预处理,也就是简单粉碎,将会显著增加蔬菜和肉类样品水分测定结果的误差。(6)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是食品分析与质量控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简单取决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应根据食品分析与检验和所在学科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首先就是实验内容的设计,目前我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营养成分分析(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模块、添加剂亚硝酸和二氧化硫测定模块、牛奶中青霉素和油炸方便面中丙二醛的测定模块、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综合设计性检验模块。实验内容涉及面广,选择对象为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由基础到综合,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典型食品分析与检测方法,显著提升了该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

2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结合课程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截然不同。过去,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主要为“师讲生听”和“师讲生做”的方式。由于内容本身枯燥,加之学生对很多术语与设备不太熟悉。总是似懂非懂,对于实验课程,反正有讲义和老师在身边,边做边看边问,课堂上基本能学会机械的实验操作。但是,对课程与与实验内容没有融会贯通,不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多年的学习与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首先,在课程学习之前,将所要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讲师讲授、学生课外学习和实验讨论内容等全部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特点和安排提前预习和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本门课程学习内容非常多,教师讲授部分主要针对重点典型成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与方法,首先形成“他导”的教学方式。在各模块学习过程中,布置相关课外课程论文与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方面学习,并通过讨论,教师点评等方式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实验课程,互导和自导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最大程度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等。

另外,食品分析中某些检测项目如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等,耗时长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等。如果每个实验都单独安排学时,存在等待时间过程过长,学生聊天、实验效率低,严重影响实验课质量。模块化教学中将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类长耗时项目放在一个模块,也就是将四个实验作为一个实验项目,也就是食品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测定,可以统筹利用时间,让学生系统掌握常见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着实提高实验效率与实验教学质量。

3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考核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一般地,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前者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与考勤等。实验课程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考核相对单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期末考试成绩及格就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改革后的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程论文、课后作业、课堂随机测验、口试、考勤)和期末考试(试题库),每次平时成绩记录后立即公布,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做到公正公平。另外,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份报告与作业,对于平时作业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其修改,并鼓励学生修改。通过多次交流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课前预习报告与口试、现场操作、卫生整理、实验报告四部分。根据实验前的预习报告,结合学生操作前教师的讲解,随机口试测验,通过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及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三废处理与卫生保持情况,并随时询问学生试验相关问题,现场给分并公布成绩。对于实验报告,要求小组数据共用,但必需自己处理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尤其写好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也就是讨论分析部分,对于写得不好者,可以重写,重新评定成绩。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也满意,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总结能力、创新实践与写作技巧等。

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改革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总体目标仍就是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思维,系统深度掌握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会集中广大教育教学者的智慧,不断改革探索,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3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3xnkf09)

注释

① 张英华,王喜波.关于《食品分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2.6:8-10.

② 顾红.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8:33.

③ 张丽平,余晓琴,蒋旎,刘妙丽.《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62-64.

上一篇:排水施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检测新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