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材料学范文

时间:2023-10-19 15:58:26

文物保护材料学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原则;文物保护材料;考古现场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存在不仅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同时承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古物、文物和文化遗产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保护,才得以持续发展,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物才得以保存和延续。

一、《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内容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对《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深化、专业化的文件,是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编、国家文物局公布,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规效力。《保护准则》规定,文物古迹的原状有以下四种形态:实施保护工程以前的状态;历史上变化后存留的有价值的状态以及体现重要历史因素的残毁状态;局部破坏但仍保留原构件和结构、形制,经过修整后恢复的状态;文物古迹价值中所包涵的原有环境状态。其主要是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保护,保存古迹实物遗存面貌及历史环境的全部活动,保障真实、全面的历史信息及价值。

二、文物保护原则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护工作出现任何一个错误都是不可挽回的,所有保护工作必须在保护原则指导下实施保护管理措施。

(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中国具有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经验,而且国外也普遍具有文物保护工作经验,但是一直存在对文物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等方面的争议,当然世界各国也普遍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避免对文物在任何结构和装饰上的改造,并且应以足够的研究资料为证。首先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历史资料的佐证下,尽可能的利用原物,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筑部分,尽量避免对原有文物的添加和拆除装饰,强调对原文物材料和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对一些残存的古建筑进行修补,必要情况下,拆除其他建筑物剩下的旧料用于替换残存文物,保障其品格和个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严格的文物维修方案,避免对建筑外貌做较大的改变,尽可能的控制建筑内部结构。

我国经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统一总结成“不改变文物原状”,考古学家在精心工作时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保护准则》特别要求复建要以科学准确的论证,不允许按文献记载进行推测,不允许以民间传闻为依据,不能为旅游发展而不顾历史依据进行重建,甚至造假古董。这些要求是苛刻的,在一定程度对文物古迹的利用与保护出现矛盾。通常“原状”不能简单理解为原貌,或者文物最早的状态,如金属器皿在出土时携有大量的有害锈,对器皿造成安全威胁,应当坚持除掉,所以,保持文物原状一定是在文物安全健康的情况下。

(二)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是指在文物发掘出土到文物被运送到实验室的这段时间里,对文物进行抢救和临时性妥善保护及维护。当文物处于地下时,会与文物考古环境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文化材料的变化速度会趋于平缓甚至停止。如果从考古现场取出来的文物,会处于新的环境中,与空气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原来的环境状态被打破,遭受到强力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如陵墓出土的纺织品,彩绘壁画等会受到致命的损伤,彩绘颜色只需几天的时间或者一瞬间的时间就会消失,其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对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注重对易损坏文物的保护,主要包括丝织品、纸张字画、彩绘陶器等,以有机质文物为主。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如一些壁画、窑址、建筑基址等。与现代实验室相比,考古现场无论是仪器材料、试剂药品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尽完善,决定现场工作的特点是临时性的,并且对文物保护采用的处理技术手段及考古研究对后续实验室的处理不产生负面影响。

考古现场保护原则不仅需要实行与特定的场合相结合的原则,还需要实行以下特殊原则进行保护:

1. 少干预原则

首先确定文物保护处于安全状态,之后,减少对文物的干预,如果文物出土时处于良好的状态,如果可以不经行处理保存,就不需要经行处理,对其进行正确包装,进行保存,能减少处理就减少处理,这才是最好的处理。

2. 可再处理与可逆性原则

可逆性通常是对文物进行一些处理,在不影响文物现状的前提下将其清除。可再处理原则通常是对即使存在无法清除的材料,也不会对后续的处理和研究造成影响,这种处理往往需要阶段性的技术,一旦超出阶段,很有可能有更好的更新的技术出现,

3. 事先取样原则

在发掘文物之前,要根据前期对文物调查、勘察的信息,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避免一些考古发掘工作中出现的或多或少的文物被污染,从而导致不准确的分析信息出现的情况。

(三)选择文物保护材料的原则

文物材料保护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尽量减少更换原来构建的材料,保障维持原来材料的质地、颜色、成分不变;二是在非得更换不可的情况下,采取榫接、挖补、填充和化学等加固手段尽可能地保存原构件,使用一些文物的旧料更新材料、质地、形式和色调与原来相同。

现代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文物保护,并不是文物保护专属材料,大多是从相关领域借用过来的,比如“万能胶”的环氧树脂广泛用于石质文物、彩绘壁画、陶瓷器等文物的粘结修复,作为文物胶粘剂并不理想,具有不可逆性,破碎的文物一旦粘结起来,很难被重新分开,进一步校正是不可能的。

文物不可再生的属性决定文物材料不同于其他材料,所以在选用文物保护材料时,不仅要具有长期耐久性,性能最佳性,同时还具有不改变外观、可逆性的原则,即遵循以下原则:

1. 不改变外观的原则

一些用在表面的材料如“文物防水剂”受到特点制约,因为在文物里,颜色、色泽等文物承载信息是最重要的,如果把有色材料加在文物里,使得材料颜色和文物原来的颜色发生叠加作用,致使文物颜色发生变化,就不能保持文物的原状。

2. 长期耐久性的原则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把文物的寿命尽可能的延长下去,所以材料的作用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具有保护功能,但是文物材料保护作用时间有限,这样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文物防护材料同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文物保护材料会有老化变质的现象。

3. 性能最佳原则

在选择保护材料时,要选择优良性能、老化周期时间长的材料,不能对原有的性能进行最大限度改变,一定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具有优先的性能。

三、保护原则应该在众多因素中寻找平衡

任何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实践作为理论基础,尽可能不去破坏和改变文物材料现有的结构和装饰。考古学家进行工作常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将文物包含的全部信息揭示出来。现实的管理使用者首先要考虑承受力,使用方便程度等,而文物保护的研究者需要保障文物建筑、建筑历史信息量等。

四、结语

对于文物保护原则需要我们与长远的研究教育和经济向结合,使得文物理想保护原则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让文物得到真正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09).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2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5-0142-03

1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富有东方美,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是指屋顶部分,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不仅仅限于结构上,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柔性的,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和文物一样,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保护经验较丰富,手段较多,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即使需要重建,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根本上来说,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修复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清楚损坏的类型,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修复原则,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并保留到档案里,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理念也更加的完善,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甚至等,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非常容易腐烂。

最后是要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修缮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原有的工艺,这是文物修缮原则,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根本保证。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维修保护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是完全必要的,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3

[关键词]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58 — 03

生产性保护是目前针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几年的保护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种方式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到保护实践中去的话,必将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生产性保护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在保护的实践中是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深刻认识,这样才能保证这种方式科学有效地运用,从而指导实践工作深入地开展。

一、关注手工制作环节、坚守手工特色底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生产性保护是针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一种保护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能力。《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这其中重点谈到了生产性保护要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产生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的,其当代存续以至发展同样无法脱离这一基础。从根本上说,对人类传统文化形态包括非物质文化形态造成冲击,使之日趋‘遗产化’的一个原因在于现代文明一味倚重大工业生产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工艺流程及核心技艺正是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生产特色。可以说,生产性保护一定要关注手工制作环节,坚守手工特色的底线,避免“遗产化”。然而,守住底线并不是意味着不要创新发展,而是要在坚守手工制作底线的前提下,引入现代的、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提高自身的品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制作传统题材作品的同时创作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推动传统产品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保护,离不开传统的手工生产工具。“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性,或者区别技艺高下的水平都体现在手工技艺上,这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遍改进和提高了生产工具,但是不管生产工具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或者是多大程度上达到一种先进性,最后完成还是离不开手工技艺。” 比如,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的雕刻工具较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雕刻的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但是工具再改进,表达手工技艺本质的手的创造还是不能丢掉的。在比如说剪纸、刺绣、皮影制作、书画装裱等,目前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取了工业化批量生产,也同样精致美观,跟手工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在存在的本质的意义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其本质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所以传统手工技艺一定不能丢掉手工这个核心环节,寄寓作品生命的手工的创造一旦丢失,作品就会失去灵魂,传统手工技艺也就必然瓦解,这是很重要的。“现在传统的手工技艺作品也强调商品性和市场,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传统的手工技艺作品、产品也要通过市场来扩大影响,通过市场来进入受众的手中,所以市场、商品这些都不必回避。但是我们不能脱离手工,以机器或者其他便捷的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这样反而最终损害了我们传统的手工艺。”

二、原材料的选择与合理利用

对原材料的选择与利用问题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一定的传统手工艺、核心技艺与原材料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原材料的特性不同,所采取的手工技艺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处理不好是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比如,用岫岩玉雕的传统素活雕刻技艺去雕刻玛瑙、琥珀等,雕刻出的效果一定不如其自身传统的雕刻技法,因为不同石头本身的硬度、密度等特性是不一样,这就决定着所采取的方法是有差别的。另外,也不能用老龙口白酒传统酿制技艺去酿制黄酒、葡萄酒等,因为原材料决定了其酿制的方法、程序等的不同。再比如,一些项目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降低成本,不仅用工业化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而且还用廉价的化学原料替代健康、环保的天然矿植物原料,进行纯商业的工业流水线生产,这不仅让此类产品既失去了环保的特质,也失去了其本真性及艺术价值,从而背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生产性保护初衷。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一定要在这方面引起注意,不然,就会出现名为保护,实为破坏的现象。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4

[关键词]纺织品文物;材料属性;保护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16-03

我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便以丝绸古国闻名于世,但是我国对纺织品文物的考古及保护修复工作却是由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启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考古收藏、科研、保护修复等工作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1991年以来,平均每年十大考古发现中都有一项以上为纺织品的出土,我国也成立了第一家以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为目的的专门机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之后又有很多从事纺织品文物的科研及保护修复实验室成立,如2001年,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的保护工作的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一起成立了纺织品保护实验室。

欧洲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强国包括英国、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美洲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少数南美国家。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特点主要是重视预防性保护、谨慎科学地对待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保护修复方法的选择,并且也会对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相关的社会、文化、宗教、种族等因素进行探讨,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工作探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刺绣的国家,丝绸更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但是这些文物由于材料属性使其保存困难且易受损坏,加之气候、环境等外部因素,许多出土的珍贵织物由于无法保护和保护不当而毁损。因此研究保护修、复纺织品文物的方法对妥善保护我国丰富的纺织品文物资源、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纺织和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 纺织品文物的材料属性

纺织品文物主要有丝织品、毛织品、棉制品和麻织品。在距今500年前后的史前时代出现的丝绸曙光,发达于商周时代。西汉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创造人类新文明,均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丝织品则是当时开启通往世界大门的钥匙。丝织品由蚕丝加工而成,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是由蚕体内绢丝腺分泌出的丝液凝固而成,主要含有丝素、丝胶及少量其他物质。丝素、丝胶蛋白质中的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等。因此,丝织品易损、易氧化、易在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这对丝织品的保存时间及质量有严重影响。在现存文物中,发现最多的纺织品文物就是丝织品,并且有很多文字、图像等均记载于丝帛之上,所以对丝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科技考古所用。

古代毛织品的原料主要有羊毛、兔毛、牦牛毛、骆驼毛,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天然蛋白质。我国发现最早的毛织品文物是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古代丝绸之路的罗布淖尔孔雀河古遗址发现的粗毛织品。1978年秋,在新疆哈密地区五堡遗址有精美的毛织品出土。这说明当时哈密地区的毛纺织染技术已有很高水平。

最早传入我国的棉花是原产非洲的草棉和印度木棉。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较差,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印度木棉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它结核多,产量高,棉花的纤维一般长1寸左右。中国发现的棉制品文物有:1959年在新疆民丰东汉遗址出土的棉织品有蓝白印花棉布、白布裤和手帕等残片,1964年吐鲁番晋墓出土的一个布俑以及1959年在巴楚脱库孜沙来晚唐遗址出土细密的棉布等。

我国古代人民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与麻布。新石器时代遗址、 商墓、西周墓、战国楚墓等都出土有麻布,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苘麻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两块大麻布残片、陕西宝鸡西周墓里出土有平纹麻布等。这些文物说明当时已经有绕线框、斜织机等较先进的织具。

无论是植物纤维还是动物纤维的纺织品都有一定的吸湿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蛋白含量,所以非常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也就很容易导致纺织品发霉腐烂,但是每种纺织品材料上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又不尽相同。因此,纺织品文物的材质属性的判断对保护和修复非常重要。

二、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国外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上有着丰富的沉淀,虽然受体制、人力、资金的限制,但是得益于他们对保护修复实用技术的开发、交流和推广的重视,不时有大的文物保护技术突破或科技创新。而国内现在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国外同领域相比,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专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教育培训体系落后;绝大多数纺织品文物保存环境差,保存设备和材料落后;专业保护修复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数量少等。因此,总体来说,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水平要高于国内。

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具体文物进行具体处理的技术,另一类是可以标准化的规范性技术。前者主要包括考古处理、清洗、加固各环节中的技术,而后者主要是在文物进入博物馆后的修复、保存等技术。

(一)揭取技术

纺织品通常由植物纤维(棉制品和麻织品)或动物纤维(丝绸和毛织品)组成,植物纤维中的纤维素易发生水解,动物纤维中的蛋白质易发生酶解和降解。当其从埋藏环境中发掘时会加快氧化反应,使有机纤维炭化;紫外线会使纺织品中的丝纤维氧化降解,使之断裂、褪色;高温则会使织物发生霉变。而且地下的环境通常湿度大、缺氧,可能会使纺织品水解,不堪提取。因此,当出土文物中有纺织品文物时,最好先整体移到避光的室内,再进行揭取等操作。

李玲、张晓梅等人对古代丝绸的老化和保护做了研究,刘秋香、吴顺清等人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古代丝织品的降解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丝织品经过长时间的地下环境的影响,其质地不再致密均匀,丝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钛键、碳键断裂,结晶度变小,热稳定性变差等,使古代丝织品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和手感。因此纺织品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时的干湿程度。如果含水率过高,织物会呈烂泥状;如果纺织品湿度过低,纤维无弹性,不耐折、压。这时揭取,也会造成织物断裂,甚至成粉末状。在揭取出土织物时一定要掌握好干湿度,将织物用卷曲的方法,进行揭取。其总的原则就是通过温湿度的改变逐步使织物之间的粘连强度改变,进而进行揭取。

(二)回潮技术

回潮法对于抚平褶皱、展开折叠、剥离粘连、去除印痕及校正扭曲变形等操作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回潮法指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法,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可觉察的湿气而非潮湿或饱和湿气为物态来增加纺织品纤维的含水量的技术操作。在回潮操作之前,应考虑纺织品的湿度敏感性、回潮中的发霉及外观变化等问题;在选择回潮方法时需考虑文物大小、结构、纤维强度及回潮时间等因素。

回潮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密闭式和敞开式两种模式,简易帐篷式回潮法是最简便的密闭式回潮方法,主要的加湿手段有容器水挥发法、饱和盐溶液法、硅胶法、水含体释放法和超声波加湿器法。密闭式回潮还有湿度自动控制回潮箱回潮、低压吸力操作台回潮和半透膜回潮。开放式回潮方法主要有房间环境控制法、冷膏状含水体法、蒸汽法、加湿器法和化学试剂法等。

(二)加固技术

加固是近年来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取得成果的一个方面,主要用于粘附在器物之上的纺织品。首先要去掉织物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用丝网贴在采样的织物上以防止散落。起初是利用稀疏的锦纶丝网,下面填以棉花或丝棉。例如,在保护修复一件1821年产的彩绘镀金旗子时,将丝绸绉纱染成旗子颜色,在绉纱表面涂上粘合剂,并加热粘合在旗子上,使脆弱且已断裂成许多块的旗子平展完整地展示出来,效果良好。后来由湖北省的文物保护人员改进为用微生物法来加固脆弱丝织品,主要原理是利用乳杆菌分解丝绸角质化的物质为糖类和有机酸,并将这些代谢物用醋酸杆菌转化为纤维素,从而达到加固无强度丝绸的目的。稍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开始尝试用丝蛋白来加固脆弱丝织品。

(四)清洗技术

国外有的专家就纺织品文物表面的有些污渍该不该洗掉以及洗掉的利弊进行了讨论,有的对纺织品文物该不该用不可逆的湿洗操作发出了质疑。但是,不清洗就可能使该文物继续遭受泥土等所带来的病害隐患,对文物的长期保存不利,因此清洗处理过程是保存文物原真信息或者保护文物本体材质的选择过程。一般情况下本着布兰迪的最小干预性修复原则进行判断,对文物施加的技术手段越少,干预越少,文物保留的信息越多,为后人留的空间就越大。

在纺织品文物保护初期,由于条件所限和认知不足,对清洗文物的水质因素没有进行考虑。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多种经过不同处理的水曾被用于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用水的质量和要求逐步提高。路智勇等人对这些用水的水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普通自来水含有杂质和重金属盐,若用于纺织品文物的湿洗或回潮操作,不但会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效果,还会带入新的污染,并可能对纺织品纤维的水解、织物染色的稳定性和老化产生影响;软化水的水质并不高,并且其中存在大量钠离子,对某些染色纺织品文物是非常有害的;纯净水较高的电导率标准、含有机物及偏酸性,矿泉水含有多种金属阳离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宜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纯度较高的蒸馏水基本适宜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但它的溶解力很强,使用时需要进行判断;使用去离子水时也需要考虑纺织品文物及其附属材质的老化程度和保存状况。

(五)针线法技术

对纺织品文物进行修复常用针线法技术,缝线的材质、染色、强度和粗细,缝针的材质、粗细、弯曲形状,缝线在文物残破区的应用针法、分布区域和密度选择,以及对不同类型织物服饰所应采取的针线处理方法都是针线法技术的考虑范围。简言之,针线法修复就要对其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进行选择。总的来说,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的选择应与纺织品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尽可能的相同或相似,但修复后效果也应有所区别,以体现布兰迪修复理论中的可辨识性修复原则。

(六)染色技术

染色技术是纺织品保护修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将优质的丝绸、棉、麻等纺织材料或缝线经过恰当的预处理及染色后,用于文物背衬托护、表面覆护,或用作展览背景及包装材料等操作是纺织品文物保护常用的方法。国外对纺织品文物的染色非常重视。美国纺织化学与色彩学研究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纺织品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1994年,瑞典学者对古代织物上使用的红色染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2004年,瑞士阿贝格基金会博物馆发表了关于古代织物染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染料化学组成、来源与分类的研究结果。国内由于缺乏对纺织品保护修复过程中染色技术的认知和重视,没有相关的修复染色实验室,也缺少对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在染料选择、织物材料选择及预处理方面的认知,在文物染色上的使用成果不是很让人满意。

纺织品文物保护实验室染色过程通常包括对纺织品的预处理、具体的染色过程、染后清洗和整理。染色技术在染料、添加剂及染色工艺的选择都应该以不会对文物带入新的有害物质,有好的色牢度及耐老化性为前提。纺织品的染色预处理是用来降低现代纺织工业使用的添加剂对织物的老化速度的。我国古代纺织品的着色剂分为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两大类,而相应的染料施色方法称为“草染”和“石染”,“草染”是利用染料分子与织物纤维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染色,而“石染”则要借助粘合剂使颜料与织物结合。染色的方法主要包括:染液煮染法、染液浸染法和染液蒸染法,其中煮染法的操作最为简单。

(七)除霉技术

纺织品的纤维原料主要成分纤维素和蛋白质,它们是微生物的理想营养源,因此防腐防霉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方面。要控制纺织品文物保管库的湿度、温度,以防止织物腐烂与霉变。对出现腐烂霉变的纺织品文物,应该根据纺织品文物性质及害虫的生命特征进行处理。纺织品文物常用的防腐杀菌方法主要有物理及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冷冻法、去氧充氮法、微波法,化学方法主要有熏蒸发。

三、 结语

加强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是当前纺织品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加强纺织品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交流、总结,培养专业人才。这样,我国的纺织品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智勇. 国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现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3).

[2]刘秋香,吴顺清,赵宇等. 古代(战国)丝织品的降解特征初探[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3).

[3]路智勇,惠任. 纺织品文物回潮方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3).

[4]戚军超,胡继芳等. 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在承德皇家丝织品文物中的应用[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3).

[5]路智勇,惠任. 试论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水质问题回潮方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5

关键词:天然材料;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

0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有丝绸之国的美誉。丝织品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光照、霉菌、虫害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和损害,能够流传到今天实属不易。近些年,随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古代纺织品的保护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物理、化学、考古学等多门学科,因此,既要保留文物的外形和材质特征又尽可能还原其历史原貌,就需要寻找更科学、有效、安全的洗涤技术和材料。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不仅对丝织品的损伤小,而且有不错的洗涤效果。本文就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叙述,希望对丝织品文物的保存提供一定参考。

1 丝织品文物污染与清洗

对丝织品造成的损坏的因素有很多。丝织品文物由于长期埋在地下受到土壤盐碱度、温湿度、虫蛀、微生物以及实体腐烂后产物的侵蚀而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再加上出土后,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加剧了丝织品文物的损害程度。丝织品文物的污染物可以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类,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是无机盐,其中钙的碳酸盐和铁的碳酸盐以及硫化物占有的比重比较多。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动物或者人类的血迹、油脂、蛋白质以及微生物霉斑等。有关丝织品的污染途径主要有五个。首先,在生产过程中,丝织品会受到染料、淀粉以及油脂等物质的污染。其次,丝织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遭受到色素、油脂、蛋白质等物质的污染。再次,由于丝织品在地下深埋很长时间,因此受到许多微生物、矿物质以及尸体腐物的污染。第四,当丝织品文物在博物馆进行保存陈列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空气中的污染物、霉斑以及沉降等的污染。最后,在对丝织品文物进行清洗的过程中,洗涤剂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丝织品文物的清洁处理是整个保护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丝织品保护的首要环节。由于丝织品文物长期埋在地下,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之后,表面和内部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布满污斑和霉点,不仅会影响丝织物的色彩和图案,还会损害其纤维,破坏织物的组织结构,对丝织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有严重的损害,为日后的收藏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经过清洗处理,能够让丝织品文物恢复原有的色彩,使其组织结构和花纹也变得清晰可见,从而恢复了其原有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去除了丝织物上的污垢之后,纤维和纱线会从污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恢复弹性和柔韧性。因此,清洗污染物对于丝织物文物的保管非常重要,是保存纺织品最重要的方法。

2 天然材料应用于丝织品文物清洗中的优势

目前,国内外经常使用化学试剂对丝织品文物进行清洗工作。一般利用的化学试剂有双氧水、次氯酸盐、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化学清洗剂的优点就是见效快,效果好,清洗力强,但是非常容易对脆弱的丝织品文物造成损伤。有些洗涤剂还会存留在丝织品纤维中,对丝织品文物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利用化学试剂进行丝织物清洗过程中也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这便凸显了天然清洗材料的优势。利用天然材料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成分对丝织品上的污物进行清洗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洗涤方法。利用天然材料进行清洗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宋元明清时期就有利用天然材料对衣物进行清洗的记载。据统计,能够用于清洗植物材料有三十多种,其中矿质材料将近二十种,动物材料占十多种。天然清洗材料清洗作用非常温和,不会对被清洗的物件造成损害,也不会伤害人的身体健康,并且用后能够被微生物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既安全,又环保。

3 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中的应用

(1)脂肪与血迹等有机污染物的清洗。

对脂肪和血迹等有机污染物的清洗,我国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闫丽等利用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对丝织品文物上的血渍进行了清洗,取得了良好的清洗效果。实验表明,利用1%~5%的由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产生的碱性蛋白酶与1%~10%的APG天然表面活性剂对血渍进行清洗,浸泡30~120分钟之后,能够在较低的机械强度下除去丝织品文物表面的血迹,清洗之后的血渍消除,丝织品纹理更加清晰,色彩也更加光亮,没有出现可见断丝和破损,显示出良好的清洗效果和应用前景。龚德才等人通过利用新鲜的鸡血进行模拟,当pH控制在8,温度控制在35℃,浸泡24小时条件下分别考察了其中天然洗涤剂的清洗情况,即芦荟、田七皂苷、芦荟提取物、浸膏、田七粉、茶皂素、王不留行、无患子。实验结果表明,无患子和茶皂素的清洗效果最好,但是茶皂素有黄素,因此会使清洗过后的丝织品呈现淡淡的黄色。另外,龚德才配制的复方清洗液在青海都兰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上的血迹显示出非常好的清洗效果。

(2)微生物霉斑的清洗。

郭梅等人对古代丝织品文物霉斑清洗的生物学方法进行了探析,发现生物技术在处理丝织品文物上的霉斑上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有效,清洗废液无毒,易降解。田金英等通过对不同清洗霉斑的方法进行考察,发现用冬瓜片擦洗丝织品上的霉斑,能够清除其中的大部分霉斑,但是不用水洗处理会使样品的质地变硬,水洗处理则会造成掉色。龚德才等人分别考察了豆芽提取液、冬瓜提取液以及各种浓度的溶菌素酶等去除丝织品文物上的霉斑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冬瓜、豆芽提取液应用于有严重紫红和黄色霉斑色素沉积的清代丝绸、有紫红色霉斑的常州横山桥王志幕出土的明代缎织物,清除霉斑效果显著,并且没有明显的色素沉积。

4 结束语

丝织品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因此对古代丝织品进行有效地保护,使其永久地流传下去是文物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天然材料在清洗方面的应用有很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历史的检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无污染、损伤小等优点。研究天然材料的清洗效果与清洗原理,不仅有利于保留清洗历史文化,还能够使传统技术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管利用天然材料对丝织品文物清洗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少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应用,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天然材料一定会取代化学试剂应用于丝织品文物的清洗当中,为我国的丝织品文物清洗工作提供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何俊,彭志勤,等.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的应用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25(2):8394.

[2] 张硕.天然环保洗涤剂的配方设计及纺织品清洗技术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围护结构;保温材料

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权威资料显示: 建筑行业能耗占到了全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长远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节能降耗是中国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建筑围护结构在建筑节能中的重要性

建筑围护结构是指建筑物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如:墙体、屋顶、地板、地面和门窗等. 按是否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又可分为护结构和内围护结构,其中直接与外界空气环境接触的围护结构称为护结构,内围护结构不与外界环境接触,建筑物围护结构一般指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面.窗户.阳台门.外门及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和户门等。

据有关数据表明: 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约70 %~80 % ,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热损失约占20 %~30 %. 由此可见,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研究的目标在于有效降低采暖与空调能耗. 既要考虑到当地室外气候条件,又要考虑建筑所在区域的传热差异。

3.保温材料的作用

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如:墙体、门窗、屋顶和地面等几个部位的热工性能是建筑节能主要措施中很重要的几个位置,而墙体的能耗约占建筑物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

墙体保温方式主要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墙体自保温三种. 经过十年的工程实践,内保温的节能率只能达到15 % - 25 % ,极少达到30 %. 同时内保温的种种缺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的暴露出来:内保温难以消除“ 冷桥”的影响; 构造不科学; 易结露; 占用使用面积;影响二次装修.外保温技术在中国应用后产生的效果使得外墙外保温隔热技术显示了较大的优越性: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利于室温保持稳定;便于旧建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增加房屋使用面积.

墙体保温方式是保证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墙体保温材料的选择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

节能建筑材料作为节能建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

4.节能方面国家法规

除了国家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注外,每个省市都有更为详细的标准要求,但在这些法规中最重要的是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共通字[2009]46号,2009.9.28 ,《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

公消[2011]65号,2011年3月14日起执行,此号文的重点是从严执行《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

按照《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A级为不燃材料,属无机保温材料。然而就目前市场上看,A级保温材料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只有玻璃棉、岩棉板、泡沫玻璃、玻化微珠几种。而目前在用的,只有岩棉板和玻化微珠。 但与A级保温材料相比,大受市场欢迎的则是有机保温材料。这种被定性为B级的保温材料,分为三个等级,B1级是难燃,B2级是可燃,B3级是易燃。

5.保温材料的种类和区别

保温材料和隔热材料统称绝热材料。绝热材料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有机、复合三大类型。无机绝热材料是用无机矿物质原材料制成的材料,常呈纤维状、松散粒状或多孔状,可制成板、片、卷材或有套管型制品。有机绝热材料是用有机原材料(各种树脂、软木、木丝、刨花等)制成。

影响保温隔热材料效果的几个重要参数:导热系数,密度,蓄热系数等。

保温材料在国家实施节能政策以来有了较大发展,品种相当繁多,但适合于建筑围护结构使用的一般为密度低、导热系数小,近几年随着节能标准要求的逐步提高,有些材料已经慢慢被弃用,现行阶段使用比较多的是无机材料为主的保温材料。

一、常用的保温材料:

定义:

1. 岩棉:以天然岩石(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为基本原料,经熔化、纤维化而制成的一种无机纤维。

2. 玻璃棉:采用天然矿石如石英砂、白云石、叶腊石等,配以其他化工原料,如纯碱、硼砂等熔制成玻璃,在熔融状态下借助外力拉制、吹制或摔成极细的纤维状材料。

3. 泡沫玻璃:由碎玻璃、发泡剂、改性添加剂和发泡促进剂等,经过细粉碎和均匀混合后,再经过高温熔化,发泡、退火而制成的无机非金属玻璃材料。

4. 无机保温砂浆:由无机轻质骨料、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保水增稠材料、憎水剂、纤维增强材料以及其他功能添加剂组成的,按一定比例在专业工程混合的干混材料,在是用地点按规定比例加水拌合使用。

5. 酚醛泡沫:由酚醛树脂加入发泡剂、固化剂及其它助剂制成的闭孔硬质泡沫塑料。

6. 发泡水泥:以水泥、粉煤灰、硅灰等为主要材料,经发泡、养护、切割等工艺制成闭空轻质发泡水泥。

7. 模塑乙烯泡沫塑料: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经加热预发泡后,在模具中加热成型而制得的具有闭孔结构的使用温度不超过75℃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8. 挤塑乙烯泡沫塑料:以聚苯乙烯树脂或其共聚物为主要成分,添加少量添加剂,通过加热挤塑成型而值得的具有闭孔结构的硬质泡沫塑料。

9. 硬泡聚氨酯:组合聚醚与聚合MDI混合得到的产品,也就是传统所说黑白料

6. 结论

保温很重要,可是既要节能又要节材,避免浪费保温材料。不是用的越厚越好,也不能什么都不使用,以用最精简的材料达到最好的效果为宗旨,让人类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

参考文献:

[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GJ08-107-2012&J12068-2012

[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GJ08-205-2011&J10044-2011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7

关键词:建筑材料;环境问题;办法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the attention of more and more high. Today is going to talk about building materials of serious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i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with our life. Here mainly explain the impact of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ay to.

中图分类号: 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21世纪的社会,人类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为的肆意破坏,让人类越来越重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这里面建筑材料也是污染环境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建材行业的人士更需要引起重视,因为从这里说明建材行业与环境的污染和保护是脱不开关系的。本文陈述了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及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办法。

一、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对环境的隐形污染

1)建筑材料造成的气体污染。在水泥、钢筋等建材的生产过程中,会由于煤、燃气、油过度燃烧排出CO,SO,H S、NOx、CO2和有机物二恶英、呋喃等有毒气体,这些对人体的健康和大气的污染都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CO2会产生大气污染,是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硫化物会形成酸雨,而CO等气体可与人的红细胞一旦结合,就会给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威胁。

2)建筑材料造成的光污染。在建筑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有些厂商会用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是不利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光化学产物的扩散,从而促使NOx等气体不知不觉的深入到人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还有某些建筑材料同时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光反射,这样就会导致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的交通治安,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3)放射性因素的污染。建材的放射性污染主要就是身体内的辐射和身体外的辐射,这些辐射主要是来自放射性元素铀、镭、钍等衰变产物氡。氡不仅能够溶解于水和许多液体中(如酒精、石油、甲苯等),而且能溶解在血液和脂肪中。由于氡在人体内组织的溶解度很低,当人体吸入氡之后,这些氡的衰变产物就会持续不断的在人的呼吸道表面沉积下去,基本上都是积累在局部区域。所以如果人在高浓度氡气长期出现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就很有可能导致肺癌。

2.对环境的显性污染

1)建筑材料造成的粉尘污染。有些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粉尘出现,这些粉尘一旦漂浮在空气中,就会被人们呼吸进去,人类就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同时,这些东西长时间漂浮在空气里也会影响空气的可见度,从而导致整个大气的环境会更加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最后可能影响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甚至会波及到全球的环境。

2)建筑材料造成的水污染。有些建筑材料中具有某些物质能和水发生作用,这些可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水污染。水乃人类的生命之源,如果连人类的生命之源都被破坏了,那将会造成大幅度的不可想像的影响。南方是旱灾发生的频繁之地,况且很多地方也才前不久经历了旱灾,在这个不一样的时间段,水资源更显得宝贵。所以,建筑材料对水的污染也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有机物挥发及含重金属颜料的污染。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在我国国内的建筑物有很多不合格,其中在建筑物中的的装饰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有机溶剂、甲醛、苯、氯化烃等有机物,油漆、涂料和胶粘剂等化工原料是室内的苯的主要来源。一旦人在短时间内吸人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就很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若人长时间接触则会引起慢性中毒, 头痛、失眠、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衰退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苯化合物已经被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另外,甲醛在装修板材中的胶粘剂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据报道,导致鼻癌和呼吸系统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甲醛释放量超标的缘故。

二、 治理污染的相关措施

1)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努力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开展环境保护的相关讲解活动,尤其是使人们加强学习关于建筑材料相关污染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人们更好的意识到建筑材料对环境污染造成问题的严重性,深入贯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宗旨。

2)由于一些隐性的污染难以通过人工处理来治理,如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处理这些隐性污染的元素,开发一些物美价廉的抗菌材料和空气净化材料,研究可以排除有毒气体的物质,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事半功倍。目前,解决隐性污染的关键技术可以通过光催化技术。同时,选择一些植物来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研究成功的植物可以做一个试点使用,来对抗有毒有害气体,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3)生产新型建材材料不仅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还要思想上的创新。相关的技术研究部门可以利用新兴的功能材料科学、纳米材料科学理论来解决环境协调问题;通过研究动、植物的环境协调理论,把仿生科学应用到建材领域。可以先在动物和植物上做研究,利用动物和植物变色,调节温度的能力等各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发掘出相应的观念,开发新产品。进而生产一些环保产品,结合环保的思想,对建筑材料不断改进,这将会是建筑材料行业发展和进步的重大突破。

4)由于一些厂商不按照要求使用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着重细化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可以对生产厂家,豆腐渣工程进行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相关的质检局部门和公安部门应该严厉打击不法厂商违规生产的行为,惩罚那些无视人们健康的不法分子,并需要那些不法人士付出相应的代价来负起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规范建材行业,实现建材行业的高服务,高质量的行业标准。

结语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创建一个可以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比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都是全球性的问题,已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面临着污染的危机。因此社会各行业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建筑行业同样是任重而道远,建筑业对造成环境污染也是很大的,所以更需要大力发展环保型建筑业,这样可以尽早实现绿色家园的愿望,同时也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海丽,姜德民,高振林.开发绿色建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建筑技术开发,2000,30(2):24—29.

[2]李建成.环境保护概论fM].环境保护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张成联绿色家居绿色建材『J1_装饰装修天地,1999,9:34—34.

[4]宋鸿涛.绿色建筑方向下工业建筑如何作为[J].工业建筑,2009,1

[5]尹先f ,秦钚慧主编.环境卫生国家标准应用手册.第1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OO0,7~8.

文物保护材料学篇8

关键词:黟县青石雕 环境保护 现代设计

1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 宏观长远的角度利用资源

环境与资源问题一直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由于过于注重GDP的增长,缺少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加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水平的加工工艺,使得包括黟县青石在内的许多宝贵的不可再生材料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甚至逐渐消失殆尽。为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水平。

首先,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当经济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发生冲突时候,经济发展的利用必须服从后者,后者优先;其次,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为国民经济及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的环境条件;第三,要充分利用当代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开采度,结合现有的生产条件,充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最佳度,争取做到资源二次及多次开发利用。

1.2 经济与环保之间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与经济先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尤其在资源原材料开发和利用方面,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粗放式的开发模式还比较普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难题。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以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合理匹配模式。

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施政措施,经济的发展是畸形的,也是缺乏持久性的,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资源、经济、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均衡性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十分注意制定与此相关的政策法律和实施措施,并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完善。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避免和改变低水平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科技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3 保护黟县整体环境,保护文化完整性

黟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发展历史,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量的明清民居,牌坊,园林,坐落其境,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等古村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称。其中,具有代表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的著名徽州三雕及其雕刻工艺闻名遐迩,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工艺以其独具的特色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黟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美誉,黟县整体环境保护的好坏关系到当地文化的完整性,需从以下几点保护黟县整体环境:①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黟县环境、文化和黟县人民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②黟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能破坏当地人文,在保护人文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活动。③黟县传统建筑修缮保护、新建建筑及城区乡镇规划等需制定相应明细的规章制度,要在黟县的文化完整性的框架内进行,避免盲目“创新”和“修旧”现象的发生。

2 在继承传统石雕文化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资源

2.1 规范石雕工艺技术发展,谨慎发展机械化生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黟县石雕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但也面临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古徽州的传统石雕艺术珍品却不断的流失与减少,对现有石雕艺术珍品的妥善保护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尤显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徽州部分石雕企业及个体都为追求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精髓,从事者心情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制作高品质的珍品,不仅浪费了不可再生的青石资源,也使很多新石雕产品工艺技术粗糙,失去了徽州石雕特有的神韵和美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雕工艺技术,其核心和精髓是手工制作。通过石雕丰富的传统手工工艺和手法,如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才能够充分体现各种雕刻手法的妙用,产生对比、差异、错位、使人的视觉审美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另外,手工制作的石雕工艺品,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作品有血、有肉、有骨头,好看、耐看、经得起看,并根据产品定位,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当在保护和继承手工雕刻技艺基础上,根据石材的性能和材性特点,引入木雕、砖雕和竹雕等相关雕刻艺术的技艺特点,制定石雕工艺技术规范文本,以避免产生粗制滥造的产品;另外,要正确处理好机器与手工技艺在石雕制作上的问题。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很多传统手工工艺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是传统手工艺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证明,机器或电脑制造出的产品,虽然效率较高,但缺少灵气,产品单薄、生硬和呆板,只是简单的固定操作,很多细节表现不足,产品低档粗糙。而手工雕刻由于重在用心做事,使作品往往具有以神传意,形态饱满和洒脱的灵气。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应提倡鼓励使用手工工艺生产,谨慎发展机械生产。

2.2 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继承与创新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清水石”。黟县自古多产青石,即“黟县青”大理石,这种石材处于高山上,石质硬软适度,色泽大部分呈现青灰色,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基本上取材于黟县石材,可见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

在表现内容上,黟县明清古民居的石雕文化丰富。与中国整体的石雕艺术一样,主要是在宗教和巫术观念支配下完成的,诸如人们为了求财、求福、求子等创作的儒释道人物形象,传达了和平、顺和、祥和、太平的美好寓意,具体表现为龙凤呈祥,太平等吉祥寓意。作为中国石雕文化中的一部分,黟县石雕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安定、和平主义价值观。

在表现手段和风格方面,徽州石雕多以浅层透雕与平面浮雕为主,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精致、古朴大气,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由于受石雕材料本身限制,虽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但在功能与形式上,石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更为严密合理,与木雕和砖雕一起展现了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独有的艺术魅力。

继承徽州传统石雕文化,重要的是有所发展和创新。首先,应当开展学术研究,成立石雕艺术研究院,政府部门应该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针对石雕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宜的扶持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定期举办黟县石雕文化保护论坛,工艺探讨,提高传统石雕工艺,传扬黟县石雕文化的精髓,建立石雕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为石雕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开发与石雕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注入更加开放性的设计思维,添加更多发展思路,拓宽其发展空间;可以借鉴传统的木雕、砖雕等技艺手法,在保持石雕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使用现代雕刻工具,使木雕、砖雕的精细、多层次等效果,融入在众多石雕作品中。

2.3 在继承传统的文化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资源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石材资源?

首先,相应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明细的规章制度,并且赋予法律意义,明确规范资源开发用途:制定在保护和发展徽州文化传统风格的需要框架内,规范资源的开采,加强资源的监管保护,提高石材开采和深加工技术水平,避免浪费和粗放的使用;

其次,保护徽州石材资源须从可持续发展大框架下进行,不能够脱离环境保护及全局整体规划,为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相应开发计划:鼓励矿山企业以整合组建集团公司模式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并且通过拍卖及竞标的形式,提高石材资源的市场效益;

再次,石雕工艺的发展需要进行规范,定时组织宣传工艺的继承及自然资源保护,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资源保护意识;

最后,企业及个体手工户在合理利用石材资源的同时,需要提高石雕从业者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减少石材的浪费,提高对剩余石材资源的二度或多次利用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大力度规范石雕生产登记的管理制度,规范石雕生产经营发展的秩序,保证石雕产品的质量及品牌识别。

3 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的前景

3.1 应用现代科技提高黟县石材的利用率

鉴于黟县青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充分使用青石自然资源,在保持青石独有特点和雕刻风格情况下,应用现代材料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青石资源的保护,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青石材的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有效的借鉴其它材料雕刻和加工设备,如宝石雕刻、木雕雕刻、砖雕雕刻等雕刻技术和加工设备,谨慎使用机械工业,以获取青石雕刻加工深度和效率;二是应用材料化学技术,把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地节约了青石材料,也有效地拓展了黟县青石雕刻艺术设计空间。

3.2 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可能性

苏州科技学院建造实验室和黟县金星公司合作研究了青石与树脂结合工艺,经多次实验后,认为这种工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青石雕刻特色保护上是有效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青石资源。

树脂工艺产品是利用聚合技术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各种加工技术成为任何形状,树脂产品具有重量轻,不容易破碎,能够长久保存,可以小批量,多模具生产,可以制造成各种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浮雕等,并且产品物美价廉。

把黟县青石材废料与树脂工艺相结合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是充分利用了青石材边角废料,结合树脂工艺,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充分使用和节约了材料;其二,利用现代生产技术与工具进行工艺生产,实现模具生产与手工艺结合,其生产过程无污染,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量,也避免了因批量化生产造成廉价视觉与心理感觉;其三,这种工艺在质感和触感上基本保持了青石材料优良品质的雕刻特点,丰富了青石雕刻的艺术表现空间;其四,由于青石材料与树脂结合工艺较好地拓展了青石材料的性能,可以在具有巨大市场的日用品方向设计制造有青石材料特点的产品,改变了青石材料仅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等领域的局限性。

3.3 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分析

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需要定位明确,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树脂工艺品,主要从事的项目是制作加工各种模具,以及加工各种工艺品,相关工艺技术发展较快,生产厂家能够以较低成本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工艺产品。

对于黟县青石废料的利用,我们可以考虑针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黟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传统元素丰富,旅游景点较多,还有2处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当地生产,促销的优势。具体可以在四个方面得到应用:①生产厂家可以有限复制大师的石雕作品,进行限量出售,保证产品的品质。②在休闲空间的摆设和观赏,可以设计制造精美的工艺品,充分结合传统石雕工艺技术与树脂工艺技术。③在建筑、园林等大型空间中也可以设计圆雕、浮雕、仿真树,大型人造假山等等,结合公共艺术设计,使产品具备设计的美感和手工的精细制造。④家居饰品行业壮大,市场潜力无限,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品质生活,在家居设计中,人们更加关注这方面的摆设、布艺、灯饰等等。家居饰品做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既满足生活需求,又能够给予人们审美情趣,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考虑消费者所追求的产品,我们可以将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进行定位设计。

总之,在对黟县自然资源保护及人文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开发及利用,并结合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术,对黟县石材进行设计与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政府部门需给予支持与鼓励,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制度,规范生产厂家与个体户,石材资源的管理与调配应该得到统一管理,为继承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制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台。在针对青石废料的利用方面,制造商理应明确定位,追求物美价廉产品,以手工制造为主,机械制造为辅,有限的模仿创造大师作品,保证品质追求,从市场需求出发,可以涉及家居饰品及公共艺术设施方面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将雨金.浅谈徽州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2009,.

[2]赵士德,田金信.徽州三雕市场需求特征及技艺传承[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下一篇:考古学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