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分配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11-20 18:42:21

参与分配申请书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1

在人民法院民事强制执行的程序中,清偿债权的一般做法是遵守顺位清偿原则,即按照权利顺位在先、强制措施顺位在先的原则处理被执行人的财产。具体地讲,一是优先清偿权利顺位在先的债权,如抵押权、质押权,再清偿普通债权;二是在普通债权中,优先清偿强制措施实施顺位在先的债权人,再清偿强制措施实施顺位在后的债权。 但在司法实践当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被执行人有多个债权人,而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出现被执行财产小于债权的矛盾。如果按照前面的清偿办法,各债权人的利益就难能平等地得到保护。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法律上就产生了参与分配制度,即由实际处置该财产的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规定的分配原则和比例在债权人中进行清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是一种特殊的平等保护多个申请执行人债权的执行制度。由于我国民事强制执行法尚未制定,我国关于参与分配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也不健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诉讼意见》)第297条至第299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执行规定》)从90条到96条对参与分配制度作了规定,但各地执法部门在理解和具体贯彻该项制度上差异很大,从而不利于平等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为此,笔者拟结合司法实践,对参与分配制度的实质作一个肤浅分析,以期共同探讨。 一、参与分配制度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有的观点认为:“参与分配,是指经申请执行人申请,对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开始执行程序以后,该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或者已经起诉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向执行法院申请,使债权平均受偿的制度。”这种观点把正在起诉的债权人也纳入了参与分配申请人的范畴,虽然符合我国的司法解释,但易产生分配方案不确定、执行效率不高、浪费执行资源的弊端。从司法实践来看,很少有正在起诉,却没有执行名义而主持分配的法院允许债权人(原告)参与分配的案例。同时,执行法院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因为参与分配的执行申请人,可能在同一法院,也可能在多家法院,这一观点所指的执行法院究竟是哪一家法院?很不好把握。把被执行人限定为公民或其他组织,排除了法人,这一提法也与现有相关的司法解释相冲突。 还有人认为:“参与分配,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如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对该债务人已经取得金钱债权执行依据的其他债权人申请参加执行程序,对债务人的财产予以公平清偿的制度。”这种观点是目前法院系统的主流观点,比较客观。但它对参与分配的债权是否进入执行程序,未作硬性要求,与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相悖,值得商榷;同时该观点没有明确提出参与分配的时间,也是明显的不足之处。 我国台湾学者杨与龄对参与分配制度作了如下的定义:参与分配是“指有执行名义之债权人,请求就债务人之财产实施强制执行所得之金额,其他债权人向执行法院声明,其债权平均受偿而言。”这种观点反映了参与分配的执行名义和平均受偿的特征,但未对参与分配的申请人资格以及提出申请的时间予以说明。 通过对参与分配程序的实际考察,我们发现:参与分配的当事人有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其他申请执行人。这样,在参与分配这一执行法律关系中就存在着三方面的当事人:一是申请执行人也是被执行人多头债权人之一,为了与其他申请执行人区别开来,我们可以称为主申请人,它是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执行措施且是措施顺位排第一的债权人;二是被执行人,被执行只有一方,它是多头债务人,而且其所负的债务系属于不同的执行名义;三是其他申请执行人,为了与主申请执行人区别开来,我们把它称为次申请执行人,所谓次申请执行人,是相对于采取执行措施且措施顺位排第一的申请执行人而言的,系指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申请执行的债权人,这些债权人都有执行名义,并进入了执行程序。 就法院而言,承办主申请执行人案件的法院由于主持分配事宜,可以称为分配法院,而其他法院,承办次申请执行人的执行案件,受理次申请执行人参与分配的申请,向分配法院提交参与分配所须的相关材料,与分配法院相区别,可以称为执行法院。《执行规定》第92条对法院就是这样进行了区分:“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向其原申请执行法院提交参与分配申请书,写明参与分配的理由,并附有执行依据。该执行法院应将参与分配申请书转交 给主持分配的法院,并说明执行情况。” 参与分配制度从过程看包括参与和分配两方面的内容,参与程序即次申请执行人申请参加的程序,是规定申请加入已开始的执行程序的主体资格、申请时间、申请方法等内容的;分配程序是关于就执行所得对各债权人实行公开清偿的方法、规则和比例的程序。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民事执行中的参与分配制度是指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有多个进入执行程序的申请执行人,且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因次申请执行人向执行法院提出参与分配的申请,由分配法院对次申请执行人依法进行审查,并对可供执行的财产按照法律规定的分配规则和比例在所有申请执行人中进行清偿的一种法律制度。执行财产处理完毕,不影响参与分配的债权人的余下实体权利,各申请执行人的案件都可以中止执行,中止的原因消失,各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它有如下法律特征: (一)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经过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提取收入、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除去优先受偿的财产和维持被执行人的基本生活费,出现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情况,这种债权大于被执行财产情况,是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 (二)有多个金钱给付的执行案件。执行案件执行标的竞合和主体的竞合是参与分配的形式特征。首先是执行标的竞合。这些执行案件,都必须是以金钱为执行标的,物之交付请求权和作为、不作为请求权等不符合参与分配的条件。 其次这些执行案件,是执行主体的竞合。不是执行案件的债权人,没有参与分配的资格,《执行规定》第92条规定的主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以及次申请执行人都是法院执行案件的当事人,这些执行案件,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一方面是多个取得执行依据的执行申请人,另一方面有共同的被执行人。同时,这些案件,可能在一家法院,也可能在多家法院,但都未执行完毕。 (三)分配法院处于主导地位。关于参与分配的程序,我国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从实际操作看,一般认为应分下列阶段:1、申请。已取得执行根据、进入执行程序的债权人得知他人对债务人已提起执行程序而债务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后,可以向执行法院递交参与分配申请书,要求参与分配,由执行法院向分配法院转交相关材料。2、审查和处理。分配法院对要求参与分配的申请进行实质审查,看其是否符合参与分配的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驳回。3、制作分配表、异议处置及实施分配。执行法院对除有优先受偿权外的各分配债权人一视同仁,扣除案件诉讼费用,将执行所得按公平的原则制作分配表并依分配表实施分配。各参与分配债权人对分配顺序及债权数额的计算有异议时,可在分配期日前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成立的,法院将原分配表变更后实施分配,否则,按原分配表实施分配。在参与分配的民事执行法律关系中,分配法院处于主导地位。 (四)申请时间的限制性。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只有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至被执行财产执行完毕前提出参与分配申请。其他债权人既不能在执行程序开始前也不能在被执行财产执行完毕后提出参与分配申请。超过这个期限,债权人丧失申请参与分配的资格。 二、参与分配与破产制度、协助执行的关系 我们分析参与分配制度,许多人把它与破产制度混淆,特别是企业法人作为参与分配的被执行人,他们就认为应该是适用破产制度,而不是适用参与分配。实际上,二者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法律制度,但它们的区别又很明显。他们的相同点是: 首先从主体上看,他们都是多个债权人,一个债务人,都可能涉及多家法院。 其次从前提条件看,二者都有资不抵债的事实。不论是参与分配制度,还是破产制度,都必须满足债务人资不抵债的基本条件。我国《执行规定》96条规定“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未经清理或清算而撤销、注销或歇业,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应当参照本规定90条至95条的规定,对各债权人的债权按比例清偿。”我国破产法第二条也有类似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两个法律规定的前提条件基本一致。 > 再次他们都遵守公平受偿的原则。参与分配和破产制度,都按照法律规定的公平原则清偿,首先执行特殊债权,再执行普通债权。我国《执行规定》第94条规定“参与分配案件中可供执行的财产,在对享有优先权、担保权的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顺序优先受偿后,按照各个案件债权额的比例进行分配。”我国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也规定了清偿顺位:“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参与分配和破产制度还有许多相同或者相近的点,但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区别是: (一)法律制度不同。参与分配是执行程序中的制度,是在执行程序开始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债权人提出申请,由分配法院主持在执行程序中进行财产分配。而破产制度则是民商法特别法的范畴,既包括实体法的内容,也包括程序法的内容,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申请,由法院主持成立清算委员会进行清算,为独立的程序。 (二)申请人不同。参与分配须由被执行人的除申请强制执行人以外的具有执行名义的其他债权人依法申请,不符合这一条件的债权人不得申请参与分配。而破产程序可以由任何债权人提出申请,还可由债务人提出申请。 (三)被申请人不同。参与分配适用的对象,依我国《执行规定》第90条、第96条,适用于企业法人、公民或其他组织。破产制度则只适用企业法人。我国《破产法》第一条规定了适用范围“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四)主管不同。参与分配是人民法院执行局(庭),破产是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庭。 (五)管辖不同。参与分配由主申请人案件法院管辖。《执行规定》第90规定“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向其原申请执行法院提交申请书,写明参与分配的理由,并附有执行依据。该执行法院应将参与分配申请书转交给主持分配的法院,并说明执行情况。”而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破产法第三条)。 (六)法律后果不同。参与分配的结果是各债权申请人的执行案件的中止,中止的情形消失,恢复执行。而破产制度的结果是多样的,包括重整、和解和破产清算,如果破产清算,则所有未实现债权部分一律核销。 参与分配和破产制度又是相互联系的。企业法人资不抵债,不一定产生破产结果,在企业法人破产之前,适用参与分配制度。申请执行人是否选择破产程序,是申请执行人的权利。我国《执行规定》第89条规定“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可告知当事人依法申请被执行人破产,”就是给申请执行人的选择权。 参与分配和协助执行也有些类似。在法院作为协助执行人时,两种制度都是一家法院给另一家法院的债权人实现债权的一种制度,《执行规定》第124条是人民法院作为协助执行单位协助执行时具体规定和要求“人民法院在异地执行时,当地人民法院应该积极配合,协同排除障碍,保证执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执行装备、执行标的物不受侵害。”但参与分配和协助执行的区别又很明显。 首先是执行的标的不同。参与分配标的必须是金钱给付义务,而协助执行的标的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行为,也可以是金钱,甚至是人。如甲法院协助乙法院扣押车辆、拘留自然人等。 其次法院的权利不同。参与分配中的分配法院有审查的权利,协助执行的单位不一定是法院,协助执行的法院没有审查的权利。 第三执行的措施不同。参与分配中的分配法院直接执行给债权人,协助执行的法院只是协助,具体的处理由执行法院办理。 第四债权人的地位不一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是分配法院的当事人,协助执行中不可能成为协助执 行法院的当事人。 第五救济制度不一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可以申诉,提起诉讼,而协助执行的法院不直接面对申请执行人,不与协助执行的申请执行人有利害关系,没有设立这类救济制度。 三、关于我国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解和适用 从司法实践中看,各地在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民诉意见》和《执行规定》时关于参与分配立法的规定有很大的争议,笔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申请参与分配的主体范围问题 分配法院对参与分配的审查以及其它债权人的异议首先从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开始。对此,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作了不同的规定。《民诉意见》规定,申请参与分配人必须是已经取得执行依据或者已经起诉的债权人。具体而言有两种:一是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即与被执行人存有债权债务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已经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调解,或经仲裁机构裁决,或经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且相关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的债权人;二是已经起诉的债权人,即与被执行人存有债权债务关系,在法院因其他案件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的过程中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被法院立案受理的债权人,既包括向一审法院起诉的债权人,也包括向二审法院上诉的债权人;既包括法院已经受理其案件但尚未开庭审理的债权人,又包括法院虽已开庭审理但尚未对其案件作出裁判的债权人,还包括那些案件一审裁判已经作出但尚未生效的债权人。 根据《执行规定》,申请参与分配人须是已经取得金钱债权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即申请人的条件一是与被执行人的债权债务关系为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认,二是执行标的为金钱给付而非交付特定物或履行特定行为,二个条件缺一不可。 比较两个司法解释,关于申请参与分配的主体范围明显存有以下差别:一是参与分配的债权种类不同。《民诉意见》对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种类未加限制,《执行规定》则要求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必须是以金钱给付为内容。二是提出申请的依据不同。《民诉意见》规定了申请人提出参与分配申请的两个择一要件:一是在结果上有执行依据;二是在程序上已进入起诉阶段。《执行规定》则以取得执行依据为申请参与分配的唯一要件,排除了在起诉阶段以法院受理为依据申请的可能。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以哪个司法解释为准确定申请主体的范围呢?根据新法优于后法的原则,当然是以《执行规定》为准。 (二)关于“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认定标准问题 《民诉意见》和《执行规定》均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作为申请参与分配人提出申请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如何判定“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两个司法解释均无明确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规定。 实践中,存在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的争议。持客观标准的同志认为,“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应该是被执行人的全部财产总额在事实上在客观上少于其全部债务总额,方能判定“不足清偿”。持主观标准认为,即主申请执行人与从申请执行人在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之外不能提供新的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线索,法院依靠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发现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即表面证据可以认定被执行人没有新的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就应该认定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 事实上,要求法院和参与分配的债权人按照客观标准执行,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参与分配是一种公平的保护债权人的制度,它本身不是执行案件的终结,而是执行案件的中止,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实体权利仍然存在,发现新的执行线索,债权人仍然可以恢复执行。同时,采用主观标准,有利于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 (三)关于法院告知义务的问题 参与分配程序因申请人提起而得以启动,申请人若不向执行法院申请,则无从进入业已开始的执行程序。但实践中,申请人没有提出申请往往不是因为其主观原因,而是因为客观上不知道法院已启动执行程序,开始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由此带来一个问题是:执行法院有无告知所有债权人其已开始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的义务? 笔者认为,法院无告知义务。这首先是有参与分配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参与分 配程序不同于破产程序。破产程序是对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作一次性分配给所有债权人,并从实体上消灭债务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债务人以后将不再也不可能承担清偿剩余债务的责任。因此,在破产程序中,要求法院要有告知义务,以保证各债权人公平受偿。而参与分配程序是使债权人公平受偿债务人现有全部财产,并不从实体上消灭债权人的实体权利。如果债权人在这次执行中未得到全部的充分的足额清偿,以后发现债务人还有其他财产时,对剩余债务仍得申请法院继续强制执行。 其次,民事强制执行的申请执行人的义务决定了法院没有告知的义务。作为权利的享有者债权人也有义务关注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向法院提供执行线索,及时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因而,在参与分配程序中,法院没有告知义务。如果要求执行法院就每一个执行案件都以通知、公告等方式告知其他不特定的债权人,首先是要求法官了解执行信息,这显然不可能,全世界也没有这种先例。 第三、法院没有告知的义务符合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不告不理,是否选择参与分配,是债权人的权利,法院提醒债权人参与分配,不仅对知情债权人的权利是一种损害,也是与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不符。 四、司法实践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与分配制度在具体的贯彻上,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直接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看法不同,处理结果完全不一样: (一)如何界定参与分配的时间。我国《执行规定》第90条规定次申请执行人提出参与分配的时间是“在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完毕前”。如何理解“被执行完毕前”?笔者认为:执行财产无非动产和不动产两类,动产执行完毕以占有为标准,不动产以登记为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了财产转移的时间:“动产拍卖成交或者抵债后,其所有权的转移自该动产交付时转移给买受人或者承受人。不动产、有登记的特定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拍卖成交或者抵债后,该不动产、特定动产的所有权、其他财产权自拍卖成交或者抵债裁定送达买受人或者承受人时转移。”这个时间就是参与分配的最后时间。 货币作为执行标的物,划到法院帐上是否算作执行完毕?笔者认为,货币是否划到法院帐上不是执行案件的必要程序,货币作为执行标的物,从被执行人的帐上或者协助执行人的帐上办理了划转手续就是执行完毕,其它债权人就丧失了对该款项参与分配的权利。 债权人关于被执行财产的分割协议能否理解为被执行财产执行完毕?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被执行财产实际处理完毕前,各债权人自行达成分配协议的情况,对此,法院是否应该认定被执行财产执行完毕?笔者持肯定的观点,认为协议签订之日,就可认定被执行财产执行完毕之时。因为参与分配制度对债权人采取的开放式的方式,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去理解,否定分割协议的有效性,对前面做了很多工作而且随后继续要做工作最后按照分配协议分割被执行财产的债权人是不公平的。 (二)关于公益费用问题。在参与分配的制度中,还涉及一个公益费用问题。何谓公益费用?就是在处理被执行财产过程中,所必须花费的诉讼费、评估费、差旅费等执行费用,有的人称为程序费用。对那些固定资产在外地的案件执行,花费的诉讼费、评估费、差旅费等更大。关于公益费用如何处理,我国参与分配的法律没有规定,在德国,公益费用是作为优先债权处理的,即在优先清偿权利顺位在先的债权后,就首先清偿公益费用,再平均清偿普通债权。 由此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有的债权人,只想在被执行财产中参与分配,而不愿预先垫付公益费用,承担风险,法律用语就是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通俗的说法就是只“吃肉喝汤”。对这样的参与分配的申请执行人应该如何处理?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对这样的申请执行人我们也可以参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最相近法律,按照公平原则予以除权处理。 (三)关于参与分配的救济问题。参与分配制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救济体制,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立法规定。笔者认为参与分配的救济方式应该区别不同的矛盾,适用不同的救济方式。参与分配制度可能引起的争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申请执行的当事人之间,主要是债权的真实性以及参与分配资格问题,其性质是平等主 题间的争议,其救济方式应该是诉讼方式;另一方面来自申请执行人与法院之间,主要是公益费用和分配比例问题,其性质带有行政性,应该通过复议的方式救济。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救济制度的情况下,应该以复议的方式来过渡,直至我国强制执行法的颁布与生效。 参考资料: ①杨立新:《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杨立新民法网》,2001年7月30日。 ②郑学林等:《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教材(实务卷 立案 审判监督 执行篇)》,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第481页。 ③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台湾:三民书局,第244-246页。 ④让•文森、雅克•普雷沃著,罗结珍译:《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中国法制出版社》第2009年12月第1版,第362-363页。 ⑤黄风译: 《民法大全•司法管辖审判诉讼》,第80页。 ⑥白绿铉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234页。 ⑦林纪东等:《新六法全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473页 ⑧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42页。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2

第一条取消该企业配额申请资格,对私自更改或伪造纺织品入口许可证的或者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纺织品入口配额、许可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第七章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进行处分。外经贸部并可扣罚该企业的配额数量。

第二条定义

纺织品主动配额(以下简称"纺织品配额"指受进口国限制的棉、毛、化学纤维、丝麻及其他植物纤维纺织品及其制品的入口数量限额。纺织品配额分类和计量单位以有关协议规定为准。

设限国家指向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监督局(TMB通报涉及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的国家(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土耳其。

欧盟委员会在每年度结束前向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一份欧盟局部加工商和生产商的名单,工业家和工业家配额依照中国和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监督局(TMB通报的内容。名单上的企业即为下年度的"欧盟工业家"

输欧2类和3类在协议年度开始后115天内,依照规定。及5类、6类、7类、8类、15类和26类在配额年度开始后180天内,各类别协议配额数量中保留一部分,即"欧盟工业家配额"

双方专门为执行在欧洲博览会上签定的合同而设立的独立于正常输欧被动配额的纺织品主动配额。欧洲博览会配额依照中国和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监督局(TMB通报的内容。

入口企业指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从事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各类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

按入口业绩进行规则化分配的配额。业绩配额指不实行招标和总量控制、自主申领管理。

各配额类别项下纺织品在设限国家实际清关或换领进口许可证的数量。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入口业绩指对设限国家受限纺织品的入口业绩和对全球非受限纺织品的入口业绩。对设限国家受限纺织品入口业绩指在一定时期内。各配额类别项下产品对该类产品不受配额限制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金额。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以设限国家海关统计为准,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以中国海关统计为准。

入口证书指对设限国家入口受限纺织品所需纺织品入口许可证、丝麻制品许可证、手工制品证书、产地证书。

签证率指某一配额类别入口许可证签发配额数量占该类别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配额总数量的比例(分全国、地方及企业)

清关率(使用率)指某一配额类别在设限国海关实际清关或换领进口许可证的数量占该类别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配额总数量的比例(分全国、地方及企业)

第三条配额管理机关及职责

对设限国家纺织品配额实行分级管理。

负责与设限国家磋商、签订并执行有关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制定纺织品配额管理规章制度;负责纺织品配额的分配;监督和指导纺织品入口证书签发及纺织品实际入口情况。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为纺织品配额的行政管理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八省会城市外经贸委(厅、局以下简称"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为所在地区纺织品配额的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外经贸部的授权。依照本方法负责外地区出口企业的配额分配和管理,并向外经贸部反馈外地区配额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和检查外地区入口企业配额使用和实际入口情况。

第四条签证机关及证书电子数据传输部门职责

系纺织品配额签证机关。外经贸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以下简称"许可证局"经外经贸部授权。

证书号码段的分配,许可证局在纺织品配额方面的职责为:1统一负责纺织品入口证书的印制、发放和核查。以及纺织品入口证书、签证人员签字和号码段的对外备案工作;2根据有关规定对各签证机关进行管理,核查各签证机关是否按下达的配额数量签发许可证,每月向外经贸部提供各签证机关签证核查情况;3负责内部核查各签证机关纺织品入口许可证签证数据及国内、国外海关清关数据,查处假证、伪证,定期向外经贸部反馈核查情况。

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负责外地区企业纺织品入口证书的签发和管理。受许可证局委托。

负责纺织品入口证书签证统计及与设限国家纺织品入口证书电子数据的交换工作。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以下简称"电子商务中心"经外经贸部授权。

第五条配额分配方式

并可根据当年配额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纺织品配额采取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三种分配方式。外经贸部根据上年度配额使用情况于每年前公布下一年度实行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的配额类别清单。

第二章入口许可制度

第六条对设限国家入口纺织品。由海关监管,并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有关规定检验。

第七条入口证书由许可证局及其委托的地方签证机关根据外经贸部下达的配额总数量和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的分配数量签发。海关凭入口证书验放。对法定检验的入口纺织品和需经检验检疫机构进行检验的入口纺织品目录所列商品.

第八条入口证书所列年度应与货物出运年度相一致。

逾期海关不予受理报关放行。入口证书项下货物的出运报关不得迟于配额年度当年。

第九条入口证书实行"一批一证"且不得转让。如需更改,重新换发出口证书。

第十条出口证书的申领及签发工作依照纺织品主动配额有关签证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章配额的招标

第十一条外经贸部根据"效益、公正、公开、公平竞争"原则。

第十二条配额招标按《入口商品配额招标方法》和《纺织品主动配额招标实施细则》执行。

第四章配额的自主申领

第十三条自主申领配额类别的确定

由入口企业自主申领出口证书。外经贸部对配额年度当年配额清关率和上年清关率均在40%以下的纺织品配额类别在下一年度配额实行总量控制管理。

并在当年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外经贸部在当年月公布下一年度实行总量控制管理的类别清单。

第十四条自主申领配额的分配

中央企业的数量下达给许可证局,外经贸部于每年前将相当于各地方各自主申领类别当年清关反馈数量不少于两倍的下一年度配额数量下达各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并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公布具体数量。对于没有当年清关反馈数量的地方,外经贸部按各地方反馈数量中的最低量下达。

签证机关将保管其相当于业绩数量的配额优先使用权半年。各签证机关负责在外经贸部下达的总量范围内向所负责地区入口企业签发入口证书。对于上年度有清关业绩的企业。

第十五条自主申领配额的使用

应在签订外销合同前,入口企业在入口自主申领类别配额项下纺织品时。先行向所在地区签证机关或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查询有关配额类别配额剩余数量。确认有剩余数量后,方可对外签约。签约后,应立即凭外销合同向所在地区签证机关申领出口证书。

须在审核企业的外销合同,签证机关在接到企业申请后。并核实有关类别外地区配额剩余数量后,方可为企业签发入口证书。

第十六条自主申领配额数量的调整

可向外经贸部提出追加配额申请。中央企业在许可证局某自主申领类别签证率达100%后,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在外地区某自主申领类别签证率达90%后。可直接向外经贸部提出追加配额申请。

决定是否批准及批准的数量。外经贸部根据提出申请的地方和中央企业有关类别的清关率。

第十七条自主申领配额的核查

外经贸部将视情况取消该企业局部或所有自主申领类别配额的自主申领资格。对纵容企业有意抢占配额的签证机关,外经贸部将不定期抽查使用自主申领类别配额的入口企业相应的经海关验讫的入口报关单和入口许可证海关核退联。对有意抢占自主申领类别配额而未实际出口的企业。外经贸部将根据《入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对该签证机关进行处置。

第十八条自主申领配额类别的调整

后因使用率提高而不再实行自主申领类别的配额,对于原实行自主申领。外经贸部按各地方、各中央企业上一配额年度相应的入口业绩(包括各类企业入口业绩)按业绩配额的分配原则分配。

第五章业绩配额的管理

第十九条业绩配额按各地方和中央企业上一配额年度纺织品入口业绩进行分配。

第二十条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

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实行三次分配:第一次预分、第二次预分和决分。

依照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乘以系数进行分配。第一次预分应于配额年度上一年度的月进行。

依照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乘以系数进行分配。第二次预分应在上一年度月进行。

依照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全年对设限地区入口业绩乘以系数进行分配。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全年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决分应于配额年度当年进行。以截止配额年度当年底的统计数据为准。

各企业可依照预分数量对外成交。配额年度全年对设限国家配额项下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以决分数量为准。决分下达之前。

第二十一条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

应分别于配额年度当年的进行。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实行两次分配。

外经贸部对向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达到一定金额的地方和中央企业,根据本方法第十七条确定的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按下列公式计算后,确定其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的数量,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的入口业绩按中国海关统计的一般贸易(含边境贸易)项下纺织品入口金额的100%与进料加工项下纺织品入口金额的30%相加之和计:

某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该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总量X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金额系数

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金额系数=

地方(中央企业)该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

全国该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

并凭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参与本方法第十七条确定的配额的分配。各类企业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均计入业绩统计。

外经贸部可视具体情况,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分配中。将一些类别配额数量的一定比例用于鼓励在开拓国产名牌产品入口方面效果突出的企业,或用于其它政策目标。

第二十二条业绩配额的来源

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的来源为: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规定的配额数量。

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的来源为:

1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规定的年增长率配额数量;

2外经贸部根据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的规定和配额的使用情况。

3地方、中央企业上交的配额数量;

4根据本方法第八章罚没的配额数量;

5未使用的工业家配额。

第六章工业家配额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申请企业的资格入口企业在与欧盟工业家签有通报规定的工业家配额类纺织品入口合同后。

第二十四条申请程序

将名单下发给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外经贸部在收到欧盟委员会提供的工业家配额名单后。

将经合同双方签字和加盖公司章的合同正本报企业属地的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审核。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在依照上述规定审核合同无误后,国内企业在与欧盟工业家依照实际业务需要签定合同后。将合同正本于每月统一汇总,与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的申请演讲一起于每月日至月底期间报送至外经贸部。对于2类配额和3类配额的申请及相应合同必需于配额年度开始后115天内提交至外经贸部;对于其他工业家配额类别的申请及相应合同必需于配额年度开始后180天内提交至外经贸部。迟于上述期限的申请为无效申请,不予受理。

第二十五条配额分配方法

并于下一个月的头10个工作日内将配额分配下达给中央企业,外经贸部在每年份的每月底汇总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及中央企业上报的申请。或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下达给各地方企业。

外经贸部将全额满足各企业对该类别的配额申请;如已逾越截至当月剩余的协议规定的该类别工业家配额量,外经贸部每月汇总的某工业家类别的配额申请总量如未逾越截至当月剩余的协议规定的该类别工业家配额量。外经贸部将依照当月该类别各企业申请总量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十六条管理方式

如遇欧盟工业家签定的合同无法履行,企业获得的工业家配额不得转成正常配额使用。企业应将工业家配额及时上交。

一律依照配额分配下达前本年度该类别配额协议招标价格收取工业家配额协议中标金。配额下达之日起30日内,凡工业家配额中的招标类别。获得工业家配额的中方入口企业必需将占工业家配额中标金30%保证金汇到指定银行账户。对于逾期不交保证金的企业,外经贸部将收回相应的工业家配额,并取消企业之后二年内工业家配额的申请资格。

涉及招标类别配额的使用依照《纺织品主动配额招标实施细则》规定操持。

第七章欧洲博览会配额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配额使用要求

欧洲博览会配额仅能在每年月德国柏林召开的柏林进步伙伴展览会(以下简称"展览会"上签定合同和在下一年度执行该合同时使用。根据欧盟管理顺序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参与博览会配额分配企业的资格

1连续两年参与柏林展览会并有经营业绩的企业;

2正常输欧纺织品类别业绩突出的申请企业。

第二十九条配额分配原则

外经贸部根据配额年度底各参展企业各类别签证率参照全国平均签证率确定下年度配额分配方案:

1对于某类别签证率高于全国平均签证率的企业。

2签证率低于全国平均签证率的企业。

3各类别剩余数量。以及正常输欧纺织品类别业绩突出的新申请参展企业;

4对于正常类别实行自主申领的欧洲博览会配额类别放宽分配规范。

第三十条分配程序

或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下达给各地方企业,外经贸部于每年月份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九条"柏林展览会前将下年度配额预分配方案下达给各中央企业。作为参展企业在柏林展览会上签定合同的依据,并不作为签证机关的签证依据。

外经贸部根据柏林展览会合同数量,柏林展览会结束后。参照柏林展览会前分配方案,有关统计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将正式的下一年度欧洲博览会配额分配方案下达给各有关中央企业,或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下达给各有关地方企业。该方案为签证机关的签证依据。

柏林展览会结束前由外经贸部选定有意向的企业签约。对于在柏林展览会前未能确定的和在柏林展览会中未能签定的配额数量。

第三十一条招标类别的使用费

欧洲博览会配额中涉及招标类别的使用费由外经贸部参照当年该类别协议标价格另行通知。

第三十二条参展方式

外经贸部负责与德国有关柏林展览会主管当局协调相关事宜。获得欧洲博览会配额的企业即可参与当年的柏林展览会。外经贸部委托有关企业组织相关企业参展。

第八章配额的上交和转让

第三十三条配额的上交

中央企业直接上交外经贸部。地方企业未使用的配额(含欧盟工业家配额)应当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上交外经贸部。

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和中央企业向外经贸部上额的时间应不迟于配额年度当年

由外经贸部负责收回另行分配。对于后未上交且未申领相关纺织品入口许可证的配额。

如果已签发的许可证仍无设限国清关反馈数据(发空证)将取消相关公司该许可证配额数量的配额业绩。截止到配额年度第二年

第三十四条配额的转让

给配额不足的企业提供获得配额的渠道,为提高配额整体使用率。鼓励配额向真正有经营能力企业的流动,外经贸部允许除工业家配额和欧洲博览会配额以外的配额按规定的顺序转让。招标类别配额的转让依照《入口商品配额招标方法》和《纺织品主动配额招标实施细则》执行。

配额的转让分为地区内转让和地区间转让。

向电子商务中心报送企业间配额调整电子数据,地区内转让指地方企业在外地区内的配额转让。地区内的配额转让由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配额转受让申请。电子商务中心主机接收后自动处理,不需外经贸部批准。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在收到转受让申请书后两个工作日内报送数据,并将转受让结果通知转受让企业。

并将转受让结果通知许可证局、有关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或中央企业。地区间转让指跨地区或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中央企业之间的配额转让。地区间的配额转让由配额转出企业所在地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或中央企业凭书面转受让申请向外经贸部料理登记。外经贸部在收到转受让申请书后两个工作日内通知电子商务中心进行登记。

第九章核查和反馈

第三十五条对设限国入口协议项下纺织品.

第三十六条在纺织品入口实现国内外经贸主管部门和海关总署联网管理之前。

外经贸部凭电子商务中心提供的签证数据、海关提供的出运数据和设限国的清关数据对配额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核查。具体核查方法另行制定。实现国内联网管理之后。

第十章罚则

第三十七条对设限国家入口受限纺织品,须符合设限国家纺织品原产地规则。禁止将原产于中国的产品避开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的规定。禁止使用中国的配额将原产于第三国或地区的产品转口至设限国家。

非法利用第三国(地区)入口许可证、产地证或标签转口属我国原产的纺织品至设限国家的外经贸部可相应扣减当年或下一年度该有关企业非法转口的类别或相关类别的配额数量。非法转口涉及货物金额少于500万美元的暂停有关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6个月;非法转口涉及货物金额等于或超过500万美元的取消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对违反进口国原产地规定.

海关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对入口纺织品非法转口的奖励规定》检验检疫机构可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办法》及《国家商检局关于对纺织品非法转口处分的暂行规定》进行处分。对上述纺织品非法转口行为的处分。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3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管理,规范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 本通则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对申请人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下统称食品)生产许可以及许可变更、延续等的审查工作。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包括申请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

第三条 本通则应当与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以下简称审查细则)结合使用。使用地方特色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开展生产许可审查的,应当符合《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八条的规定。

第四条 对申请材料的审查,应当以书面申请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符合性为主要审查内容;对现场的核查,应当以申请材料与实际状况的一致性、合规性为主要审查内容。

第五条 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有特别规定的,还应当遵守其规定。

第二章 材料审查

第六条 申请人应当具备申请食品生产许可的主体资格。申请人应当根据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食品生产许可受理权限,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食品生产许可申请。

第七条 申请材料应当种类齐全、内容完整,符合法定形式和填写要求。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请材料的份数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工作需要确定,确保负责对申请人实施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掌握申请人申请许可的情况。

申请人委托他人办理食品生产许可申请的,人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食品生产许可的,应当提交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营业执照复印件、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工艺设备布局图、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食品生产主要设备设施清单、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目录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许可,还应当提交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相应的产品注册和备案文件。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申请材料,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申请变更的,应当提交食品生产许可变更申请书、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变更食品生产许可事项有关的材料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载明的同一食品类别内的事项发生变化的,申请人声明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等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提交有关材料。

申请人声明其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提交有关材料。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企业申请变更的,还应当就申请人变化事项提交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相应的产品注册和备案文件。

第十条 申请延续的,应当提交食品生产许可延续申请书、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申请人生产条件是否发生变化的声明、延续食品生产许可事项有关的材料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企业申请延续食品生产许可的,还应当就申请人变化事项提供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自查报告,以及相应的产品注册和备案文件。

第十一条 许可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技术审查机构(以下统称为审查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

第十二条 审查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种类、数量、内容、填写方式以及复印材料与原件的符合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申请材料均须由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并加盖申请人公章。复印件应当由申请人注明与原件一致,并加盖申请人公章。

第十三条 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应当使用钢笔、签字笔填写或打印,字迹应当清晰、工整,修改处应当签名并加盖申请人公章。申请书中各项内容填写完整、规范、准确。

申请人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社会信用代码或营业执照注册号、住所等填写内容应当与营业执照一致,所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类别应当在营业执照载明的经营范围内,且营业执照在有效期限内。

申证产品的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及品种明细应当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填写。

申请材料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应当完整。

第十四条 申请人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十五条 申请人及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工作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未受到从业禁止。

第十六条 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工艺设备布局图、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等图表清晰,生产场所、主要设备设施布局合理、工艺流程符合审查细则和所执行标准规定的要求。

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工艺设备布局图应当按比例标注。

第十七条 许可机关发现申请人存在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申请材料经审查,按规定不需要现场核查的,应当按规定程序由许可机关作出许可决定。许可机关决定需要现场核查的,应当组织现场核查。

第十九条 下列情形,应当组织现场核查:

(一)申请生产许可的,应当组织现场核查。

(二)申请变更的,申请人声明其生产场所发生变迁,或者现有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食品类别等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对变化情况组织现场核查;其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也应当就变化情况组织现场核查。

(三)申请延续的,申请人声明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应当组织对变化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四)申请变更、延续的,审查部门决定需要对申请材料内容、食品类别、与相关审查细则及执行标准要求相符情况进行核实的,应当组织现场核查。

(五)申请人的生产场所迁出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范围的,应当重新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迁入地许可机关应当依照本通则的规定组织申请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

(六)申请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记录载明监督抽检不合格、监督检查不符合、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其他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的。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实施现场核查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现场核查

第二十条 审查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组成核查组,负责对申请人进行现场核查,并将现场核查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及负责对申请人实施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 核查组由符合要求的核查人员组成,不得少于2人。核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审查部门指定。

第二十二条 负责对申请人实施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应当派出监管人员作为观察员参加现场核查工作。观察员应当支持、配合并全程观察核查组的现场核查工作,但不作为核查组成员,不参与对申请人生产条件的评分及核查结论的判定。

观察员对现场核查程序、过程、结果有异议的,可在现场核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书面向许可机关报告。

第二十三条 核查组应当召开首次会议,由核查组长向申请人介绍核查目的、依据、内容、工作程序、核查人员及工作安排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核查组实施现场核查时,应当依据《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评分记录表》中所列核查项目,采取核查现场、查阅文件、核对材料及询问相关人员等方法实施现场核查。

必要时,核查组可以对申请人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抽查考核。

第二十五条 核查组长应当召集核查人员对各自负责的核查项目的评分意见共同研究,汇总核查情况,形成初步核查意见,并与申请人进行沟通。

第二十六条 核查组对核查情况和申请人的反馈意见进行会商后,应当根据不同食品类别的现场核查情况分别进行评分判定,并汇总评分结果,形成核查结论,填写《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报告》。

第二十七条 核查组应当召开末次会议,由核查组长宣布核查结论,组织核查人员及申请人在《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评分记录表》《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报告》上签署意见并签名、盖章。申请人拒绝签名、盖章的,核查人员应当在《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报告》上注明情况。观察员应当在《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报告》上签字确认。

第二十八条 参加首、末次会议人员应当包括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其人、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核查组成员及观察员。

参加首、末次会议人员应当在《现场核查首末次会议签到表》上签到。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4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的精神,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势出口生物资源产品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针对我国生物资源产品的发展现状,从制约我国优势出口生物资源产品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入手,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优势出口生物资源产品进行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与质量升级的综合研究,把循环经济和全程质量管理的理念贯穿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强化生产过程的质量和环境管理,从所研究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原料质量管理、产品加工过程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实现全程质量控制的清洁生产,制订所研究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借鉴国外先进标准,制订具有国际认同性和等效性的所研究产品的企业标准,并提出部分产品的行业标准;提升我国部分生物资源产品的清洁生产工程技术水平,示范带动我国生物资源产品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提高我国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生物资源产品出口的可持续性增长提供技术支撑。

二、申请内容

课题1:达托霉素发酵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

课题2:奥利司他发酵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

三、实施期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

四、申请管理

1.本项目由商务部具体组织实施。

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指南的课题将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五、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2.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报课题。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5个法人单位。

3.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课题牵头申请单位对联合申请各方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科技局)或商务厅(商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或所属部门科技(科教)司审定后,进行申报。

4.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5.成果查新证明须由有资质的国家或部省级查新单位出具。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和要求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57周岁(截止到2008年1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

3.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政府机构公务员不得参加课题申请。

经专家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六、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用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文件规格: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申请文件一式20份,正本1份,副本19份,同时附电子版。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申请书按统一格式编写。

3.课题预算申报书须单独装订,与相关申报材料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

4.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及注明“不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

5.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七、课题管理

1.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科技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2.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国拨经费根据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5

第二条 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库区移民群众的意见,保障库区移民群众陈述、申辩和质证的权力。

第三条 听证的内容和范围:

(一)水库库区淹没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

(二)水库库区淹没的青苗和地上附着实物的补偿标准;

(三)移民安置的方式和安置地点的选择;

(四)移民安置区的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的配套标准;

(五)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与生产资源的配置标准;

(六)库区建设基金和项目公示后有较大异议的;

(七)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和项目公示后有较大异议的;

(八)其他需要听证的事项。

第四条 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应当在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审批(库区建设基金和项目、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和项目计划上报)前,公示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公示库区建设基金和项目、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和项目计划,并告知移民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听证会代表产生的办法、申请参加听证会须知。

第五条 移民要求听证的,应当自公示之日起10日内,向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提出听证的书面申请。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听证书面申请,视为放弃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六条 听证的书面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如申请人为移民,且已推选代表可一同填写);

(二)申请听证的具体事项;

(三) 申请听证的理由、依据和有关材料。

第七条 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人要求听证书面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正。对申请人超过规定时间提出听证申请,或不符合申请听证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听证的决定。

第八条 申请人超过移民总户数20%以上(但申请人总数不能少于20户,单位按1户计)的,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人书面申请的20日内组织听证。

第九条 符合听证条件的申请人,应当在提出申请后5日内自行协商推选或抽签产生参加听证会代表,但总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听证会代表产生后应在3日内书面上报移民管理部门。

第十条 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应当制作《听证通知书》,并在听证会举行的7日前送达参加听证会代表和其他听证参加人,《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

(一) 听证的事由和依据;

(二) 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 听证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注意事项。

第十一条 听证参加人应当包括水库工程的业主单位、水库淹没处理的设计单位以及地方有关职能部门的代表。

第十二条 听证会由听证主持人召集。听证主持人由县(市、区)库区移民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宣布听证纪律和听证会场纪律、介绍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宣布听证事由和事项、告知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县(市、区)移民工作管理部门和工程的业主单位、水库淹没处理的设计单位以及地方有关职能部门,就听证会代表要求听证的相关事项提出理由、依据和有关材料及意见;

(三)听证会代表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提出相关事项的理由、依据和有关材料及意见;

(四)听证辩论;

(五)听证主持人征询听证参加人的最后意见;

(五)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十四条 听证参加人应服从听证主持人的指挥,如实回答听证主持人的提问。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发言和提问。听证会期间,听证参加人不得大声喧哗、哄闹,不得进行其他妨碍听证秩序的活动。违反听证纪律且不听从听证主持人劝阻、告诫的,听证主持人可以责令其退场。

第十五条 听证应当由专人记录。听证结束之后,记录人员应当把听证笔录交由听证参加人核对,在核对无误后,由听证参加人签名或盖章。拒绝签名或盖章的,由记录人员在听证笔录上注明情况。

第十六条 移民代表应当准时到场;无正当理由不到场的,或未经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放弃听证的,记入听证笔录。

第十七条 因不可抗力事由导致听证无法按期举行的,或听证参加人申请延期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延期举行听证。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听证:

(一)听证主持人认为听证过程中提出新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提出的事实有待于调查核实的;

(二)应当中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延期、中止听证的,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延期、中止听证的情形消失后,由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决定恢复听证,并书面通知听证参加人。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听证:

(一)申请人撤回听证申请或听证会代表在听证过程中声明退出的;

(二)听证会代表无正当理由不到场的,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中途退场的;

(三)需要终止听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应当在听证会后10日内,根据听证记录和评议制作听证会议纪要,内容包括:听证会的基本情况,听证的事项,听证代表一致意见和主要分歧,听证意见的处理决定或建议,并告知听证参加人。

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必须作出明确的处理决定;属于其他职能部门负责的事项,应当提出处理的建议,并转送其他职能部门处理。

第二十二条 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应根据听证结果,协调并配合水库淹没处理设计单位,对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进行修编。

第二十三条 组织听证所需经费由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给予保障,不得向移民代表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移民代表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

第二十四条 县(市、区)移民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依法进行听证。对在听证时玩忽职守、滥权、徇私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试行办法由贵港市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负责解释。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6

德国:高校录取结果受司法监督

德国也进行高考,但不直接以高考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衡量标准,而是要结合高考前最后两年所有平时考试成绩,计算出一个“高中会考成绩平均分”。高考成绩只占其中的约1/3,平时成绩占大头。同时,不论是高考科目还是平时考察的专业科目,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分值比重较高的专业科目和考试科目。

德国大学在招生中有很大自。根据教学资源不同,招生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不受限制专业,通常所有获得高中毕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获得这类专业学习资格。这类专业目前占德国高校专业总数的45%。

第二种情况为地方性限制专业,如果某一专业的申请学生数量超出了高校录取名额,高校会在地方教育部门许可后采取筛选录取,筛选过程中,会考平均成绩是主要参考标准,另外,高校还可以根据情况设置辅助标准,例如高考科目成绩、等待时间、独立考试、招生面试以及实习经历等。其中等待时间是指考生为等候某个专业学习机会而错过的学期数。由于会考成绩长期有效,如果学生一定想上某一专业,可以选择等待。这一等待时间也会被作为衡量标准。

第三类情况为全国性受限制专业,这通常是近年最热门的专业,目前为医学、牙医、药学和动物医学这四个专业。这类专业高校资源最为紧缺,申请人数最多,因此实行全国统一分配。这类专业的招生名额由“高校招生基金”(SFH)统一分配。其中20%的名额根据学生会考平均成绩分配,还有20%根据学生等候时间分配,剩余60%则由高校自主分配。

谢尔介绍,一些热门专业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对分数要求也很高。例如全国限制专业的申请人数是录取名额的5倍。另外,由于地方性限制专业的录取由高校决定,学生在申请时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考生往往会同时申请多所学校。这也为高校处理这些申请造成了负担。过去两年来,SFH引入了在线申请平台,考生在接受了一家高校的录取通知后,其它申请过的高校会自动获得该学生被录取的信息,可以让高校更有效地分配名额。

高校的录取结果直接受到司法监督,这种特殊的法律地位也是德国招生体制的一大特色。申请学生可以把高校的筛选结果提交给行政法院鉴定,这种权利直接来源于德国宪法《基本法》第十二条。学生高中毕业,国家作为学校的主体赋予了学生进入高校的权利。这一权利虽然不是指国家要保证给每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但国家必须保证这些机会的分配过程是透明的,并经得起法律检验。此外,高校还需保证其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已经充分利用。

英国:多样选择避免一锤定音

英国高等教育行业之所以保持较高水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注重生源。英国大学招生的一套做法颇为行之有效,保证了大学生源选拔和新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严格说来,英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实行的是“证书制”和“积分制”。根据这一机制,英国中学生要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考试结束后,学生有三种选择,一是参加工作,二是上技术和专科学校,三是继续读书然后进大学。对第三类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要接受为期两年的免费教育,这一阶段叫作A―level。英国中学生从进入A―level起,就算“高考”开始了。

这种多样选择在客观上避免了“一锤定音”的现象。在两年的A―level期间,学生采用单科结业的方式,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一共有四次考试,一年两次。倘若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的话,还可以选择补考。在A―level学习期间,学生需要根据个人兴趣以及自己将来上大学时准备攻读的专业,来选读学习的课程。这实际上等于早早地就帮助他们实现了与大学拟学专业课程的提前对接。同时对于高校来说,有效保障了生源的质量,确保了将来大学教学的水平。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7

一、上市申请程序

目前,股票的上市审查制度,在不同国家有两种类型存在。一是授权上市制,即由证券主管机关批准上市;另一种叫做申报上市制,即由证券交易所决定证券上市与否,并向主管机关申报备案。实行授权上市制的,其实质性审查一般仍由证券交易所完成。例如,在日本,证券上市申请先由证券交易所进行条件审查,再由发行人向大藏大臣提出申请,由大藏大臣批准。在韩国,上市申请向证券交易所提出,证券交易所审查后,报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在我国台湾地区,上市申请先送证券交易所审查,证券交易所再转报证券管理委员会核定,并拟定上市日期。实行申报上市制的,大多数由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直接审查批准,然后报主管机关备案。

1、上市辅导。申请上市公司应雇用承销商、律师、会计师等,进行上市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承销商。承销商应负责逐步调整申请上市公司各方面的构成,准备上市文件,以符合上市相关条件。

新加坡对上市辅导期并无明确规定的期间,通常约需四个月左右,承销商只有在判断申请公司适宜上市,并且申请公司的董事充分了解并确实遵守交易所规定后,才可对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可以担任承销商的单位包括交易所会员、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交易所认可的机构。此外,即使公司上市后承销商的工作即行结束,但新加坡交易所希望在上市后一年内,承销商依然能继续就该上市案件提供服务。

在我国,证券公司负责对拟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的辅导和推荐工作,辅导期为一年。辅导期满6个月应在当地省级日报上公告,如公司所在地不在省会城市,除在省级日报公告外,还需在公司所在市县日报上公告。辅导工作开始前十个工作日内,辅导机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提交下列材料:辅导机构及辅导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辅导协议;辅导计划;拟发行公司基本情况资料表;最近两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辅导期间,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可根据辅导报告所发现的问题对辅导情况进行抽查。辅导有效期为三年。即辅导期满后三年内,拟发行公司可以由主承销机构提出股票发行上市申请;超过三年,则须重新聘请辅导机构进行辅导。

2、上市审查。在新加坡市场,申请上市公司向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书。提交上市申请书的目的,是向交易所提供决定申请人是否适合上市,及其证券是否适合在交易所公开交易必需的各项资料。上市申请人、承销商及参与编写上市申请书的所有专业人员,必须确保即时提供本交易所在审批上市申请书所需的所有重要资料。包括:申请人的名称;注册日期和地点;主要业务简介;申请上市证券的全名或全称、数量、类别和面值,是否属全数缴足的证券;申请日期;申请人寻求在新交所主板还是二板上市,申请人的证券拟使用的报价币种等。新加坡交易所在接受申请文件后,由交易所上市部负责初步审查,而同时证券管理委员会也对该申请进行审查,承销商对双方的询问,均需确实答复。如果必要的书面资料都齐备,上市部通常需六周时间用以审查,并视个案情况予以延长审查期,基本属于申报上市制。

我国有关股票发行上市的规则规定,拟上市公司和所聘请的证券中介机构,按照中国证监会制订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标准格式》制作申请文件,由主承销商推荐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中国证监会收到申请文件后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中国证监会受理申请文件后,对发行人申请文件的合规性进行初审,并在30日内将初审意见函告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主承销商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10日内将补充完善的申请文件报至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在初审过程中,一方面征求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另一方面将就发行人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征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意见,两委自收到文件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意见函告中国证监会。

3、核准。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部初步审查完成后会将审查意见送上市审议委员会讨论,该委员会作出决议后,需再送证券管理委员会审议,其决定即为最后决议。如果必要的书面资料都齐备,交易所通常会在申请书提交日起六个星期内作出决定。第二上市所需的时间较短,估计如果必要的书面资料都齐备,需三周时间完成。

中国证监会对按初审意见补充完善的申请文件进一步审核,并在受理申请文件后60日内,将初审报告和申请文件提交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发行审核委员会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工作程序开展审核工作。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后,以投票方式对股票发行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依据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意见,中国证监会对发行人的发行申请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出具核准公开发行的文件。不予核准的,出具书面意见,说明不予核准的理由。

4、准备承销。如果申请公司经核准得以上市,则承销商需将公开说明书及其他补充文件提交给新加坡交易所,并进行公开承销等工作。交易所审核上市申请书并可能签发上市申请原则批准书(附带或者不附带条件)。根据新加坡《公司法令》的规定或者根据其他同类规定,要求发行人发行招股说明书或者招股备忘录的,上市申请人须向公司及商行注册局局长或任何主管部门(如果适用)及交易所,提交并注册已最后定稿的招股说明书或招股备忘录文本。然后由上市申请人发行招股说明书、招股备忘录或者介绍上市书。

上市涉及公开发售证券的,上市申请人还需邀请公众认购或购买其证券。发售工作结束后,上市申请人需公告发售成绩及(如果适宜)认购水平和证券分配依据,以及反映发售股实际需求水平的认购率。在计算认购率时,关联人士及上市规则第240条中提到的各类人士的认购额,必须排除在外。发行人满足原则批准书里规定的各项条件后,既由交易所酌定列入交易所上市公司名录。

5、申诉。新加坡交易所规则规定,如果上市申请案未获核准,申请公司可以向上市审议委员会提出申诉,并再经证券管理委员会重行审议,其申诉结果是否翻案,主要看申请公司对或有争议之处,所提出的答辩与理由是否足以被接受。而我国发行申请未被核准的企业,接到中国证监会书面决定之日起60日内,可提出复议申请。中国证监会收到复议申请后60日内,对复议申请作出决定。

二、承销方式

新加坡证券承销商对于股票承销,可分为上市前承销及上市后现金增资承销。上市前承销主要分为下列几种方式:

1、现股出售。现股出售即将现有股东的股票提出让公众认购,所得的款项归现有股东,而非归公司所有。

2、发售新股。发行人发行新股供公众人士认购,所获款项直接归公司,发行新股所得款项可用来偿还负债或进行新的投资计划,扩展业务或进行多元化经营。

认购邀请中涉及供公众认购或者购买的证券,此证券份额的分配适用下列规则:(1)必须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向投资者进行分配。(2)抽签程序必须清楚列出并严格遵守。抽签结束后,必须在24小时内将抽签结果通知没有抽中的申请人,并退还申请费。(3)对虽然被抽中但后来未获批准的申请,必须清楚说明未获批准的原因。(4)对获部分批准的申请,申请费中多交的部分应尽快退还申请人。

3、现股出售与发售新股的结合。由现有股东提出部分持有的公司股份,并同时发行新股供公众认购。例如1997年在新加坡证交所上市的“和通创投”即是采此种方式承销其股票,也就是提出发行后资本额的25%供公开承销,其中7.5%为原股东所提出来的,17.5%为发行新股。

4、私募。基于公司的利益,发行人或承销商可选择联系特定人认购股票,特定人认购须事先得到新加坡证交所的批准,新加坡证交所一般不允许以私下联系特定人认购的方式出售股票,但如果公众认股意愿不高,导致公开承销可能无法成功,新加坡证交所可能批准全部或部分股票透过私募的方式出售股票。根据新加坡证交所的上市规则,联系以下特定人认购股票,须事先得到新加坡证交所的批准,并遵守交易所相关规定:发行公司现任董事或主要股东;信托公司;主办证券商或证券商的利害关系人。

新加坡证交所并未规定股票承销必须为包销,但要求主承商必须在上市核准后一个月内正式挂牌,筹备不及时可向交易所申请延后半个月挂牌,也就是说承销商必须在一个半月内负责完成承销,并达到股权分布的要求,所以实务上几乎都是不成文的联合余额包销(由一家主办、多家协办)。新加坡的主办承销商负责股票的承销、保证承销成功,主承销商也可邀请其他有照的证券经纪商(如新加坡的证券公司)或豁免交易员(如新加坡的银行)联合办理股票承销及配售(协办承销商),亦可邀请海外金融机构担任股票在海外承销配售的工作,因为是保证承销成功,承销商必须有健全的财力及良好的信誉,一旦股票没有被全部认购的情况下,能全数自己认购。因此,承销商承担了承销失败自己认购的风险。

三、承销价格的确定与配售

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各个国家新股发行IPO定价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固定价格方式和累积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是承销商与发行人在公开发行前商定一个价格,然后根据此价格进行公开发售,投资者根据此价格认购。这种固定价格方式定价的优点是:操作程序比较简单,销售成本低,对承销商要求不高,比较适用于发行规模较小的招股活动。缺点是发行价格通常偏低,上市后首日投资收益很高;价格很大程序上取决于承销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累积投标方式的一般做法是,承销商先与发行人商定一个定价区间,再通过市场促销(路演)征集在各个价位上的需求量。在分析需求量之后,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它的特点体现在:降低了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价格合理反映了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价,反映市场的需求;缩短了发行定价与上市间的时间间隔,减少了承销的风险。另外,国际上少数国家还采用固定价格方式和累积投标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认可的定价方式有三种:协商定价方式、竞价拍卖法和询价。

1、协商定价方式。在协商定价方式下,发行股票时即确定一个价格,股价的高低将成为承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价格定得太低,对发行公司而言,售股筹募到较少的资金;如果价格定得太高,则会有认购不足之虞。因此,主办承销商与发行公司间就必须协商订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承销价格的确定,并无固定的计算公式,而是主承销商与发行公司协商谈判的结果,而主承销商及发行公司都会事先分头做市场调查,以了解市场对该股票的需求强度入市场与同业的本益比以作为订价的参考,要确保承销成功又要卖到最好的价格,价格的订定就成了协商的艺术。

2、竞价拍卖法。在这种方式下,股票的分配将根据股票的投标价格而定。分配方法将从最高投标价开始,逐渐往下分配,直到拍卖的股票分配完为止。成功投标人是根据他们的投标价格支付股款,所以每位成功投标人支付的价格不同,比起固定价格的协商定价方式,竞价拍卖方式具备提供更高收和更高的平均发行价格的潜能。但是,主要缺点是可能令少数以最低价格成功分配到所需要的股票投标人高兴,而令投标价格稍低而未分配到股票的投标者扫兴,而成功的标高价者也感到尴尬,因为买得比别人贵,有当冤大头的感觉。

3、询价。成功分配到股票的投标者,将全部按照最低成功标价支付股款,而不是按照个别所投标的价格。在这个方式下,股票的分配方法,将从最高标价开始逐渐往低价分配,直到发售的股票分配完为止,其优点是:可预防投标人事先串通,也更能吸引投资人投标,因为无人会因多付股款而感到不甘心。因为标价越高,获得配股的机会越大,但是所有的成功分配到股票的人都支付同样取低的成功标价,当市场行情活跃时,这个方法往往导致最高的售股总收入。其缺点是:鼓励过高的标价,因为投标者不用支付所标的价格,而是支付最低的成功标价,投资人为了确保获得配股,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投标价,因而导致太高的成功标价,从而令股票随后在集中市场交易时股价疲软。

此外,根据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要求,寻求上市的股票(可转换股除外)供认购或者购买时的发行价,不得低于每券0.20新元。在中国股票市场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新股发行定价模式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严格市盈率的行政定价模式,照搬国外成熟市场的市场化定价模式(即累积投标方式),控制市盈率的区间累积投标询价模式。(见表1)

我国原有的股票发行定价机制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一部分。过去,拟上市公司新发股价格由这家公司和证券公司商定,报中国证监会批准。拟上市公司和发行商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将股票发行价定得过高,以筹集更多的资金或获得更多的发行费。许多新股因价格过高不被投资者认可,上市后甚至跌破发行价。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证券法》修正案,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删除了新股发行价格须经监管机构核准的规定。正是在法律修改和市场变化的推动下,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以下简称《通知》和《备忘录》)。根据询价制的要求,新发股票价格的确定须经过机构投资者等机构的认可,要以书面形式向不少于20家(发行数量4股以上的,不少于50家)询价对象进行初步询价,并根据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区间。为确保这些机构定价尽可能合理公平,新制度还要求参与累计投标询价的询价对象限额购买新股票,并至少持有3个月的时间。

笔者认为,询价制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和完善了目前的股票发行机制。如询价制度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定价过程中来,减少了发行定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要求保荐机构将投资者的报价情况、价格确定依据等公开披露,便于市场充分了解定价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定价过程的透明度,同时也使机构投资者、保荐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受到市场约束,接受市场检验,为获得一个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兼顾发行人和投资者利益的发行价格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股票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占多数,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截至2001年8月,中国投资者开户数达到6528.63万,其中中小投资者占95%以上。而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客户保证金的统计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可能在57%,与美、英80%的机构投资者比重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和成熟度不高,造成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投机成分过多,在一级市场的表现是当采用向机构投资者询价时,不能准确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使报价失去可靠性。

相比较新加坡的股票发行定价制度,我国的询价制度只是一种小范围的累积投标询价模式,与新加坡的询价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定价模式。新加坡询价制度是建立在竞价拍卖的基础上,以市场方式反映了股票价值,更为合理。同时,在新加坡股票发行定价机制是多元可选的,包括协商定价方式、竞价拍卖法和询价三种机制。只要承销成功及交易活跃,采取那一种方式定价,新加坡证交所并不干涉。这使发行人、承销商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股票质地和市场状况选择最为合适的定价方式。发挥信息在定价市场的内在传导作用,引导理性的市场行为,提高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做到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股票发行定价制度也应当建立成这种多元定价机制,灵活发挥不同定价机制的作用。

四、股票锁售期

采用股票锁售期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发起人保持对发行人的支持,并将其自身利益与公众持股人的利益挂钩。发起人必须向承销商作出具有合同效力的承诺,保证遵守其在转让或处置其持有的所有发行人证券权益方面的锁售承诺。发起人间接持有上市申请人股份的,还必须承诺,在锁售期间保留发起人持有的锁售股票中的有效权益。但是,如果此间接股份是通过上市公司持有的,发起人持有的该上市公司股份,不在锁售范围内。

锁售期不得短于下列时段:

(1)对于符合新加坡上市规则第210(2)(a)或(b)款所载盈利测算规定的新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人,为上市当时其所有发起人持有的全部股票在发行人股票上市后的至少6个月时间。

(2)对于符合规则第210(2)(c)款所载总市值测算规定的新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人及新交所二板上市发行人,则为上市当时所有发起人持有的全部股票在发行人股票上市后的至少6个月时间,及至少50%原先持有的股票在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

(3)对于每位持有上市发行人5%或以上招股结束后实发股本额的投资者,在不超过上市申请日前的12个月这一时段内,其一定比例的股票在上市后的6个月内属锁售股。

我国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规定,发行人向交易所申请其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时,大股东应当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十二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该等股份。但不包括在此期间新增的股份。和新加坡的制度相比,从规则属性看就缺乏明确的具有强制力的效力。

五、结论

证券市场是权利与风险交易的市场。根据证券设计理论,发行股票意味着出售一部分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权利市场能否有效出清,在于出售和购买权利的双方均是权利的承担者或预期承担者,根据自身接受和出售权利的能力,进行权利选择、提供和报价。股票发行运作内在逻辑是:发行人根据最优资本结构决定是否发行股票,股票发行和上市由市场中介机构选择和推荐,监管者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股票发行价格由投资者之间竞价形成,在信息充分披露下,竞价结果反映公司优劣;竞价原则形成的股票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交易价之间不存在大的价差,投资者在一级市场的风险增加,导致投资者对认购股票谨慎决策;在重复博弈下市场参与各方之间逐渐形成一种信誉机制。因此,股票发行应当是一种市场化的甄选机制和定价过程,市场参与各方之间竞争性博弈的均衡结果是优胜劣汰,资源配置到高效率的上市公司,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发行、上市核准权属于交易所的内生性经营管理权力,而非外部监管权力。证券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监管的目标在于明确市场参与各方包括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的权利和责任,规范股票发行市场的运行。由于证券监管机构并不参与权利交易,其监管的边界就是不应当对交易本身的意愿进行干涉,更不应干涉合法的交易行为。如新加坡证券制度安排中,发行、上市核准权就属于新加坡交易所。而我国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监会发审委)一方面拥有上市核准权,另一方面拥有外部监管权力,如何对上市核准进行监管?现行体制下,拥有发行、上市核准权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监会)决定了哪些公司的股票能够在交易所上市,而交易所作为独立的法人对自己的经营活动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就好像一方面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决定企业的原料、生产工艺,另一方面用市场竞争手段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营成果。此外,如果监管机构不但对证券所代表的权利能否在一级市场上交易首先做出价值判断,还控制了交易发生的范围、边界和条件。那么,市场参与各方对权利和责任、风险和收益的考察和估量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这会对投资者的理念造成扭曲。不同层次的市场参与者行为受到限制,自然也难以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参与分配申请书篇8

第二条在本市投资兴办企业(含外资企业)的外地人员,可以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第三条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户口人员所在的企业注册时间应当在三年(含三年)以上,或取得《区(市)外投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证书》。

第四条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的外地来乌人员包括:

(一)公司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占公司股份25%以上的自然人股东;

(二)公司、企业引进的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以下简称引进人才);

(三)企业的生产、经营骨干和管理人员(以下简称职工)。

第五条符合以上规定的企业,依据其在本市投资额度可免费为下列人员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

(一)一次性投资50万元以上的,可申请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人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二)一次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可申请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人和股东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三)一次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除办理本条第二款人员外,还可申请办理企业引进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和企业职工(非生产性企业不超过职工总人数的10%,生产性企业不超过职工总人数的15%)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第六条依照本规定申请办理本市常住户口,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企业的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企业证明;

(二)落户人申请、户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16周岁以上者提供);

(三)取得《区(市)外投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证书》的企业,提供其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没有取得《区(市)外投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证书》的企业,提供近三年纳税凭证(享受优惠政策免税的,需提供相关证明);

(四)引进人才需提供学历证书或中级(含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出具的职工参保缴费六个月以上的清单;

(五)职工需提供《劳动合同》和本市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出具的职工参保缴费六个月以上清单。

第七条落户申请人采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本市常住户口的,一经发现,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注销,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违反本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一篇:晋升主管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网吧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