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格言范文

时间:2023-03-04 17:27:13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1篇

老奶奶笑了

今天放学后,我坐在回家的公交车,正悠然自得地看着车外的美景。忽然,我眼前出现一个景象:有一位老奶奶上了公交车,她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躬着腰,还拄着拐杖,艰难的走上了车。

这时,我想:我是一名少先队员,老师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孟子不是有一句格言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到这里,我立即站起来,走到老奶奶身边,搀扶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座位。老奶奶坐到座位上后,脸上立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拉着我的手,亲切地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在哪个学校上学?”我回答:“奶奶,我叫红领巾,今年九岁了,在民主路小学上学。”

老奶奶又笑了,这次她笑得是那么的甜,那么的蜜,多么的灿烂,多么的和蔼可亲,仿佛是阳光照耀下的美丽鲜花,又像那慈祥的月亮婆婆,照顾着每一颗正在闪烁的小星星。啊,不仅母爱伟大,所有爱着我的人,他们的爱都是伟大、无限的,就像一片片无私奉献的树叶。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式 家风家教 继承 发展

一、家风家教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家风家教,从记载文字就可以追溯的。战乱纷争导致权力更迭甚至改造朝换代。当一个诸侯或皇帝权利坐稳之后,就教育子嗣许多治国理政的道理,并将其刻在宗祠或写入家谱,防止后人忘记,久而久之就变成祖训家训。于是举国上下开始效仿,上至王亲国戚,名门望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用此方式祭奠祖先,传承家风,以便光宗耀祖。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的礼与仁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时至今日他们的一些思想就变成许多家庭祖训家风了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代家庭也有自己的家风家教,概括起来就是五常八德,即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义信爱和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家庭伦理和家风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和思想家们的重视,中国伦理史上的大量祖规、祖训、家教、家范以及治家格言都从不同方面反映着家庭伦理和家风的内容。家风家教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并没有家风家教之说,有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不断被传颂、吸收、发扬,经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变成了不同家庭的家风家教了。

二、 家风家教的内容

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的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所以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格、风气和风尚。家教就是家庭教育,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包括言语的的教育,也包括行为举动的影响教育。家风家教里包含的东西很多如:文化、修养、气质、品格、智慧、道德等。从古代的祖训祖规和优良传统美德,到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家庭美德,可以认识到和谐、文明 、健康、积极向上的家风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内容。

1.尊老爱幼

尊老和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所重视的道德风尚,中国古代《礼记》写到“九十者,天子育有所闻,则就其室,以珍从等”。天子况且如此,何呼平民。尊老爱幼强调对老人的尊敬同时也强调爱幼,正确关心爱护和教育子女,反对溺爱。

2.孝敬父母

中国的思想家们认为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还会爱别人吗。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要孝敬父母时,不但要赡养,而且要尊敬;不但要养体,还要养心。只有有孝敬父母心,才能有爱社会爱国家的心。

3.勤俭持家

一个家庭能不能保持兴旺发达,勤俭持家是关键。而勤俭就是勤劳俭朴,勤勤恳恳,热爱劳动,不铺张浪费,不挥霍奢侈。《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中说到“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勤与俭”。

4.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也是家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生活的基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没有诚信,则无和谐可言,诚信同样也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实守信的家风教育,不但对社会公德起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5.勤奋好学

励志勉学、诗礼传家,是每一个家风家教中的重要要求。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说的是古代孟轲的母亲为了其子的学习多次搬家,割断织机。而今勤奋好学也应成为每个人的信念,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思想道德文化。

三、家风家教继承与发展

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奔波忙碌,但家风家教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和力量。然而,继承家风家教并不是原封不动、全盘吸收,既要保留继承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良家风家教,同时也要去除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家风家教。“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怕吃亏”等这些优良的家风家教就要全部继承吸收。“金钱至上,向钱看齐”、“事关己高高挂起” “骄淫奢侈”等这些冲破道德底线、,无助于社会发展进步,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家风家教要全部去除。更好的继承文明优良家风家教,就必须人人行动、全员参与。首先,要注重言传声教,尤其父母长辈,在生活工作中,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间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父母长辈所说的、所做的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其次,要加强舆论引导,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策划一些传播正能量的节目,多做一些正面事迹的报道,占领舆论的高地,积极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如前段时间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报道,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总是报道负面新闻,让很多普通人都怀疑起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是错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看见老人摔倒视而不见或漠然走开,造成老人死亡或病情加重。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3篇

李彦家庭:

路能走多久,靠的是志向,

山能登多高,靠的是意志。

>> 好家训好家规选登 河南省妇联“好家训好家规”征集活动 好家训好家风格言集锦 家规、家训、家风 春节重温家训,传承好家风 黄祖绪:以书为媒,传承好家训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 传统家规家训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家庭教育之家规、家训与家风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家训家规研究 “学家训亮家规,弘扬廉洁新风尚” 中国古代的家训家规家范 河南省“传承好家训 建设好家风”主题人物暨家庭故事推广表彰活动 好“孕”好财路 好蔬菜 好保存 好阅读着好 好年龄 好衣服 好厨具,好惬意 “好领导 好兄长” 好年龄,好衣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好家规好家训选登 好家规好家训选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濮阳

李彦家庭:

路能走多久,靠的是志向,

山能登多高,靠的是意志。

强者越挫越勇,

弱者一败永伤。

胡连民家庭:

尊老爱幼诚实先,知错能改不惧难;

礼貌问好是常态,积极向上为人善;

懂得感恩和尊重,坚守准则和底线;

换位思考去做事,心态平和是关键。 焦作

张卫国家庭: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

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赵国梅家庭:

房子、票子、车子皆身外之物,

莫过分追求;

工作、家庭、事业乃人生之本,

应倍加珍惜。

靳静静家庭:

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任军霞家庭:

多读书,长智慧,明是非;

多帮人,与人善,做好人;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4篇

当我刚会咿呀学语时,妈妈便教我学叫:“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我再大一点,爸爸又教我识字诵古诗,这些都是语文,有时听爸爸妈妈谈话,给我讲大道理,教我做一个品学兼优、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的好学生,这也是语文。

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畅谈、聊天,交流学习经验,上课听老师讲课、谈话,同学之间做“自我介绍”,这都是语文。

在社会中,和朋友聊天,见面打招呼,与售货员谈话……公共场所的指示牌,标语,大街上各型各色的广告牌,有的古里古怪,有的温馨舒适,有的诙谐幽默,有的高贵典雅……这些都是语文知识。

书上的知识更精彩,优美的文章,感人的故事,神奇的童话幻想,名言、警句、歇后语、对联、戏文、古诗格言、京剧更是语文中的精华。

平时我们看电视,电视上的广告,广告词,电视剧里人物的对话、字幕,以及电视节目上的标语,主持人的台词,问答这也是语文。

现在人们的家庭都富裕了,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小孩子们也都会网上查资料,看网上新闻,浏览网页,听歌看着歌词不时也会哼上几句,还有的喜欢玩网络游戏,游戏上解说、分析、对话、打字。都是语文知识的范畴,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先秦时代,儒家就指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强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并提出儒家伦理思想的总纲领,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便成了中国传统家教的指导原则。中国古代家庭是由宗与族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故家教的内容首先强调祭祀祖先的重要性,这是家庭道德教化的根本。儒学家们更将孝德作为家庭教化的出发点,并把这种孝道推广到国家政治方面,以尊君、忠君为天经地义,从而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这种移“孝”作“忠”的说教,逐渐发展成所谓的“名教”,以维护中国社会的秩序。汉代以后,家教更受到普遍的重视,相继出现了“家训”;“家范”、“家仪”、“家规”、“治家格言”等家教书籍。其中所宣教的“勤俭持家”、“六亲和睦”、“尊老爱幼”、“以身作则”等。

中国古代家庭始终是处在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支配下,因而在家教中所强调的家法,则更多的是体现男性家长的意志与权威。同时,这种家长的权力在历代又都受到法律的认可与维护。如妻儿违反家规,冒犯教令,除了有庭训责打,甚至可“依法决罚”,国家法律承认父祖的惩戒权,这无疑是家教中的糟粕。因此,我们对传统的家教思想必须作具体的分析,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合理的思想。我国富有道德价值的家教思想,可作如下概括。

一、德教为本

德教为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为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诸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等,古代人们认为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处人处事、待人接物,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的在儒家看来,则是为了成贤成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梯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而“宝身、全行”即珍视自已的身体、生命,追求德行完满又成为孝道的要点。颜之推甚至从胎儿之始就重视道德教育:“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朱熹见从“孩幼而教之以孝梯诚敬之实”直至“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达到)涵养践履之功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及其道德修养必须从童年抓起。成人之后,方能自然地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环境。培养下一代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是家庭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德教为本反映了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的原则,古今皆然。虽然德育的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以德教为本的这一普遍的原则是不会因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六亲和睦

六亲和睦,又寸于家庭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其基本的思想是指家庭亲属之间的和睦相处,中国人一向把它当作家庭建设的理想目标。六亲和睦以“和为贵”,标明和睦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强调和睦相处是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础。而要做到家庭成员的和睦,则又要以教育成员之间格守各自的角色规范为前提。“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才能内部安定,外有成功。”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兄弟》篇中,对兄弟之间的关系,作了淋离尽致感人至深的分析后指出:“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憧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踏(践踏)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王夫之对家庭和睦之道也有独特的见解:“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贪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陵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富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门户”。

六亲和睦的家庭伦理观念,很显然与西方强调个性独立有所不同,更多地体现了东方古老伦理的特色。我们并不否认传统的六亲和睦观念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家长制基础之上的,以此它的实现受到了历史条件的局限。然而和睦的家庭一向为人们普遍所向往,就现代来说,建立在平等观念之上的家庭和睦,仍是建立现代幸福家庭的必要前提。

三、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可简约地归结为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关于孝,在中国全部历史中和人民古往今来的生活中,都占有极高和极重要的份量。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也有人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孝的文化。

《孝经》是一部孔子述作的孝学专著,自从在汉代重新面世后,历经诸朝各代,不仅受到一般社会层面的高度重视,而且得到历代朝廷的无比青睐,被尊奉为千古圣书。《孝经》的最大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够通达人性,以德教人,以理晓人,委婉清明,解释迷误,启发心智,进而感化人心,导引人行,成为历代历朝最为优良的教民化俗的工具。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第一”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孝的含义的认识:起初是事奉双亲,后来引伸到包括忠君,最后归结于立身修德。那么怎样才算得上孝子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五个方面都能做到并做好,才能称得上是孝子事亲。事亲如何联系得上事君呢?因为事亲者“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在家里能够做到循人伦礼仪,所以延展到官场上到社会上也是会以礼待人的。因此,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但孔子也并不提倡愚忠。他的学生曾子问他,儿子是否只要顺从父亲的旨意,就可以说他是孝顺的呢?孔子即刻反洁:“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又焉得为孝乎?”让父陷于不义,怎么能称得上孝顺呢?孔子的孝亲思想十分丰富,从以礼治家、孝敬父母始,最终达到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目的。这也是《孝经》既能为百姓接受在民间广为流传,又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圣经之一的重要原因。孔子之后,孟子对“孝”也有诸多论述。如就公都子关于匡章这个人孝不孝的问题作答时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贷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从孟子这段对“五不孝”的解释中,可了解古人的孝学观点与孝义的基本内涵,何为不孝,又何谓孝,亦由此稍明。

老子说孝与儒家有别,径渭分明。比如《老子》第十八章有云:“六亲不和,有孝慈。”又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其第十九章有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辩证地看孝慈忠信意识与其价值意义。当父子、兄弟、夫妻等六亲之间发生矛盾、不和不睦之时,当社会上出现抛弃仁义纵行邪恶之际,方见得孝顺与慈爱的重要与需要;当国家处于衰跌动乱之秋,才显得忠臣的必要与紧要。亲疏见孝子,国乱识忠臣,这些颇具哲理的论断,颇见老子思想特色。,庄子论孝与老子异曲同调,哲理性极强,思致深刻。如“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敬礼行孝是容易做到的,而真正以赤诚的爱心去行孝那就比较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子女易忘父母,而父母是难以忘怀子女的。这也就尖锐指出人性和世情的未足善的一面。

除上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之外,历史上诸多名家,大都有关于孝学孝行的论述及实践。另外,历史上大量的蒙学类书籍,如《小学》、《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小儿语》、《老学究语》、《好人歌》、《幼学诗》、《太平天国三字经》和女德女则类书籍如《女诫》、《女论语》、《女训》、《女二十四孝图说》、《女三字经》、《女小儿语》、《张氏母训》等莫不以大量的篇幅言孝,逐渐深化了人们的孝亲心理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性。

至于“慈”,这是对做父母长者的要求,要求他们能慈爱自己的子女(“爱幼")。作为父母来说,不仅要供给幼小的子女以衣食,更重要的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 尊老爱幼一向为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对于建立现代家庭来说,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和睦的家庭离不开“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因此,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的美德应当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当然,现代家庭是建立在平等思想的基础之上,而不同于旧式的家庭是建筑在宗法制的封建家长制的根基之上。

四、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我中华民族,尤其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一大美德。勤指勤快,要勤于劳动,反对徽惰;俭指节俭,要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我国古人深深懂得,勤俭两字为“治生之道”,为“发家致富之本”,而徽惰与奢侈浪费则是败家破国的祸首。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和提倡勤俭持家,以勤俭为美德,以徽惰奢侈为耻辱。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留传下不少有名的格言与佳话,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力能胜贫,谨能避祸。“《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等典籍中,都有有关勤俭之论述。大约成书于三千年前的《周易》就提出了贵俭的思想,它把人们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甘节”、“安节”、“苦节”三种,即甘于节俭、安于节俭和苦于节俭。最好的是“甘节”,就是甘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怡”的乐事。这样的三种态度,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甘节,吉”即甘于节俭,前途是吉祥美好的;“安节,亨”,即安于节俭,凡事亨通顺利;“苦节,贞凶”即苦于节俭,占卜预测未来将是不幸的。对于后一种态度,《周易》的作者给它下了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不节者,则暖若。”就是说若不能节俭,势必陷于贫困,落到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地步。孔夫子也曾说过:“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对其大弟子颜回生活的艰苦朴素大加赞扬。宋代宰相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出的“众人皆以奢糜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程颐也将“节俭朴素”称为“人之美德”。六世纪后期先后为四个王朝效力的颜之推晚年时,为保持家庭的传统和地位,写了《颜氏家训》二十篇,想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教训子孙,鼓励子孙继承家业,扬名于世。这部封建时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对勤俭持家有丰富的论述。其中对“俭”与“吝”之间的关系作了辩证阐述。他说:“然则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谓也。令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则不吝,可矣。”《颜氏家训》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后人称之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又称之“篇篇约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另外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朱用纯的《治家格言》对勤俭持家也有精采论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谬,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燕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击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懂。”所有这些有关勤俭的论说,是我国人民历史经验的总结,不光是为人之道,治家之方,也是兴国之策,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当大力提倡的。

五、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既是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家庭教育者的要求。即对父母家长进行家教的要求。家长应以其言行风范,为子女作出榜样,使其乐而接受教育。如果父母家长言行不一,表里相违,对子女的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学校教育是这样,家庭教育更是这样。

颜之推认为在儿童道德教育方面,重要的不在长篇说教,较为有效的还是长辈示范。这种成人道德榜样所发挥的影响,他称之为“风化”,“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行行而后者也。”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他认为作为父母,应当教育子弟立志,树立较高尚的生活理想。他引用齐朝一事例来教训子孙。齐朝一士大夫尝说:“吾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晚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这样教育子弟,志趣低下,实在可鄙,颜之推对此极为愤慨,严戒子孙切勿效之。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推动市直机关和谐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市委总体要求,机关工委研究决定,从7月份开始,全面启动系列主题活动,现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1、组织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市直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联系实际,做出具体安排,从7月下旬开始,集中一个月时间,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一次“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通过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开展对话交流,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换位思考,强化公仆意识,从思想上拉近与基层和群众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发动全员参与,修订完善服务承诺规定,并强力推行服务对象需求登记限期办理制度,采取相应形式向社会公开,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以此推动机关职能转变,努力为基层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举办市直机关和谐创建谱新篇演讲比赛。为大力宣传机关和谐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拟于国庆节前自下而上组织一次和谐创建谱新篇演讲比赛。演讲比赛以和谐创建为主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内容,体现本部门本单位和谐创建的理念、和谐创建的成果,弘扬和谐正气、倡树和谐新风。演讲比赛分两段进行,9月20日前由各单位初赛选拔,9月下旬举行正式比赛(届时另行安排)。

3、开展“体验群众生活、真情关注民生”实践活动。市直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在近期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到扶贫村或工矿企业,与工人、农民共同劳动一天,体验工人、农民劳作的艰辛,拉近与劳动群众的感情,增强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各部门可自行安排“体验能源短缺”,开展“无车日”、“无空调日”活动,开展“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活动,使广大机关工作人员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升华境界,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谐。

4、组织开展提炼部门精神、部门理念、部门作风及和谐理念格言征集活动。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倡树部门精神、部门理念、部门作风作为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积极向上、高度凝练、便于记忆的部门精神、部门理念和部门作风,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展示,并于8月底前书面报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宣传部,统一汇集编辑印发。同时,要大力开展征集和谐理念格言活动。发动机关全体人员参与,开动脑筋,用心思考,撰写出体现和谐精神的格言。对征集到的格言,要进行筛选,制作成宣传牌,悬挂在走廊、办公室,努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发挥其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

5、组织开展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关心机关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作为和谐创建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邀请专家授课、组织观看电教片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切实做好理顺情绪的工作,努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内心和谐的水平。要广泛开展和谐“对话”活动,建立实行部门领导与干部职工民主对话日”制度,及时了解干部职工的所思所想,征求干部职工对事业发展和内部管理的意见,疏通领导和群众、下级和上级对话交流的渠道,在市直机关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良好风气。

6、组织开展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活动。市直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在和谐创建中要更多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关注困难家庭、关注贫困大学生、关注残疾人、关注老年人、关爱下一代,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要切实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积极帮助考上大学的本单位困难干部职工子女和扶贫村困难家庭子女解决经济困难,捐助学费、生活费,确保他们按时到校上学。要关心机关家庭困难干部职工的生活,制定落实具体的帮扶措施,充分体现大家庭的温暖。要真情关爱残疾人,发动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之情。要大力开展尊老敬老活动,“老人节”前后要普遍组织走访慰问活动,有条件的单位要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参观**发展变化,让老同志、老干部亲身感受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要着力推进“关爱未来、成就希望”行动,加强对机关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7篇

一、以全校大型活动为主导,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面对枯燥的规则,枯燥的说教,学生做任何事都不会有动力。让学生在规则和说教中养成各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那是件很难的事。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他们对各种活动感兴趣,所以只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教育活动,才能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周一次正规的升国旗仪式,在升旗和唱国歌的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年年搞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冬季趣味运会,学校日常的“值周检查四项评比”活动等;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并引导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感恩――我们在行动”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感恩;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我校三年来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博大精髓的内容,如诗词,对联,成语,格言警句等编入德育校本教材中,并形成了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教育目标的体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绕口令》,三年级《诵古诗》,四年级《学成语》,五年级《学名言警句》,六年级《赏对联》,使全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

学生每天的间操、眼保健操,大课间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学期都搞消防演练,紧急情况疏散演练活动,交通知识讲座,交通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了校园中的“注意安全,关爱生命”的警钟长鸣。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校搞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而且还引导学生逐步产生读书兴趣和善学习的习惯,更可喜的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带动了家长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家长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二、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的先进力量。这个组织的健康活动会带动整个校园的健康发展。以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能够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每年举办的9.18关工委领导到校的讲座,加强了对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度。使他们“勿忘国耻,爱国爱民”的情感更加强烈。

入队仪式,露一手系列活动,法制讲座,歌咏比赛、朗读、书画比赛,环保小卫士活动,为贫困生、残疾学生、生病学生捐活动,雏鹰争星活动等,对学生的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科学、爱学习、乐探究、爱生命、讲卫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爱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信、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习惯的养成,有着强化的作用。

三、以班级小型活动为辅助,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学会生存,塑造人格,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参加活动,从活动准备到活动正式开展,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要写、要说,而且还要做。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讲都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才能得以表现、巩固、发展和调整。班级在配合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同时,搞一些小型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班级在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大型活动的开展时,班级中相对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两个活动就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还有班中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活动,争做红花少年活动,争做“三文明学生”活动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学生如果能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个性品质得到展现、调整、巩固、发展,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8篇

关键词:蒙古族;伦理思想;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德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华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它标志着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精神和良好的民族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它主要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且富有道德情感的民族。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蒙古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大致可归纳为英勇顽强、诚实善良和敬老爱幼、团结助人等美德。这些显然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敬老爱幼、团结助人

敬老爱幼、团结助人是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也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在蒙古社会中,长辈受到普遍的尊重,晚辈受到普遍的关怀,困难者要受到普遍的帮助和关爱。小孩不能在老人面前直接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能与老人并排而坐。对比自己年龄大的都要称呼“您”。走路、上车、吃饭、进屋等都要以长辈为先。长辈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无私的帮助,常使青年人受益匪浅,请教和遵循长辈的教导已经成为蒙古社会的一种传统习惯。在有关咸言或谚语中,都强调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在《蒙古秘史》中也记载了阿阑豁阿母亲五箭训子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世代继承团结互助的美德。蒙古民族的这种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道德在蒙古族妇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成吉思汗就曾说:“人们根据妻子的美德来认识丈夫的美德。”蒙古族妇女操持所有的家务活儿,敬养老人,抚养、教育子女等都由妇女来承担。【1】可知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团结互助,早已成为普遍遵循的民族道德品质,每个人要自觉遵守。赡养孤寡老人,接济贫困者的事情等种种道德风尚保留至今。

二、诚实善良与与人为善

当我们仔细分析《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便可以发现古代蒙古人的一个美德正值、善良、诚实。在伦理学中,善是道德的,恶是不道德的。善的性格做出善的行为,恶的性格做出恶的行为。这种具体的追求和生活目的,就直接表现善恶的本质。而善良、诚实、正值等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着古代蒙古人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正义,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不畏邪恶的势力和黑暗势力,表现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无一不是善良,诚实,正值的行为。这都充分表明了古代蒙古人所追求的最基本,最淳朴,而且也是最高的美德。

在道德标准上,蒙古帝王们把“仁慈”作为统治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传统美德。成吉思汗在他的晚年,为由谁继承汗位曾大伤脑筋。他意在让三子无阔台继位。但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继承人应该是长子。然而长子术赤表现粗暴;次子察合台性格烈如火,而且很鲁莽;四子托雷性格幼弱,对任何事情都优柔寡断。因此都不宜继承汗位。唯有三子无阔台被认为具有最高统治者必须具备的“仁慈”的美德,于是,成吉思汗把汗位交给了他的三子。可见统治阶级在选择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人选时,往往把是否具有“仁慈”的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无阔台执政期间,实施仁政于天下,德才兼用,对巩固和发展新兴得封建社会的伦理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成吉思汗本身也是一位仁慈的合汗。他虽然也有残暴,狡黠、多疑,带有强烈的复仇心理,但这些几乎都是针对敌人和敌对势力的,而对他手下的朋友、伴当乃至老百姓是仁慈,诚实,正值的。

这些美德在蒙古社会流传过程中,其教义思想,特别是在教义中关系到人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伦理思想,逐渐的吸收、融合、适应蒙古人传统思想、传统道德、民间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三、宽和仁厚与慈悲为怀

蒙古人好战尚武、英勇顽强、坚忍不拔是世所熟知。同时蒙古人又是以宽和仁厚为重的民族。蒙古社会自古以来就鄙视私斗,而把忍让、信义、宽和、仁厚当作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成书于13世纪中期的 《蒙古秘史》亦体现了当时蒙古社会的道德原则。书中根据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对各种不同的人物进行了道德评价。特别是对成吉思汗以大量的事实高度评价其政治道德和宽和仁厚的性格:他不仅性格坚忍不拔,而且能够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宽以待人;他不仅英勇善战、具有雄才大略,而且能够关怀下属、团结将领、人爱民众,使人归向。《蒙古秘史》里,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民族和蒙古帝国的缔造者,被称赞为集蒙古统治阶级政治道德、社会伦理思想要求于一身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但自己坚守忠诚、信义、宽和仁厚,而且对于不忠、不诚、不信、不义、不和、不仁的人和事急恶如仇,严惩不殆,使自己成为忠诚、信义、宽和、仁厚的一面旗帜。可见当时的蒙古社会把是否具备“宽和仁厚”的道德作为选择自己“合汗”的最高标准。可见,宽和仁厚的道德风尚是古代蒙古社会人伦关系的一个道德原则。它形成于古代蒙古社会,成为古代蒙古人宽以待人,互相忍让,互助相爱的道德关系。但到后来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后便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和道德思想、道德修养。后又反过来影响和驾驭蒙古社会的道德原则。

道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的行为规则。道德品质是人们对道德理论原则认识、把握和实践的集中反映。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信念和传统习俗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和人际关系的一系列的原则。道德形成为一种思想观念,必然会渗透到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的心理、性格、习惯和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这种道德文化是一种入世,用事的文化,一种讲等级、有差等的文化,一种讲究实用的文化。

总而言之,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今天,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文化,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李询.弘扬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J]. 实践(党的教育版),2009,(07)

【4】宝力格.草原文化概论[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9篇

一 用美文来陶冶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操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代强调“万事孝为先”、“以孝治天下”,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内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有孔子这样的教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今天,我们可以常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明天,尊老爱幼的美德也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过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回忆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歌颂了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林莉的《小巷深处》非常能代表当代年轻人对父母辈的认知过程:盲母把“我”捡回抚养——盲母节衣缩食让“我”吃好穿好—盲母以“我”为骄傲——“我”长大后嫌母亲丑—盲母三年如一日地摸到县城给“我”送生活费——“我”幡然醒悟。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爹娘恩比海深,做子女的应当懂得知恩图报。因此,唤起新一代的感恩之情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的确,幸福的新生代大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觉得这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享受,更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攀比之风的流行,又使出身寒门的子弟觉得自己的父母无能,甚至抱怨自己不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懂得和学会孝顺自己的父母,感恩教育是尤为重要和迫切的。

二 用美文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既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没有经历的打击,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长辈的掌上明珠,纵使家庭比较贫苦的,父母们也情愿自己省吃俭用,让孩子吃好穿好,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这就使欠缺吃苦耐劳精神成了新一代的共同特征。在这种大环境下,他们欠缺的是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我认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义务、有责任肩负起时代的重担,把新一代培养成奋发向上和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把套在年轻一代头上的“垮掉的一代”帽子甩掉。

在初中课本中,《鲁迅自传》、《骆驼寻宝记》、《犟龟》、《白杨礼赞》、《石缝间的生命》等,都是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

鲁迅在13岁时,家庭突然遭遇了一场大变故,他一下子从天堂跌到地狱,被人称为“乞食者”。父亲的去世,上学没有学费,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但鲁迅并没有被这种挫折所压倒,他想方设法求学,不断探求救国真理,最后成就辉煌人生。试想,如果上天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哪会有历史上伟大的鲁迅呢?

骆驼和犟龟那“认准目标,永不放弃”的精神,白杨树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品格,石缝间的生命顽强拼搏,敢于向艰难困苦挑战的精神,都是年轻一代必须具有的。让美文引导这代人勇于面对挫折,创造辉煌人生吧!

三 用美文来激发学生爱国忧民的情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古人一句句格言豪语,就像一股股清泉流进一代代人的心田,也让这一股股清泉滋润祖国的幼苗,让他们茁壮成长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屈原到杜甫到,无数仁人志士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爱国忧民的思想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生生不息。初中课文中,选进了包拯、岳飞、杜甫、陆游、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物及其作品,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忧民情怀感人肺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而诗人的悲惨遭遇并没有丧失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心里所牵挂的是天下受苦受难的黎明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果普天之下的百姓都过上安稳的生活,“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高尚的情操!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极大地感染和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人们说“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玉,是块无价之宝,而美文《岳阳楼记》比“和氏璧”不知贵重多少倍!

还有林觉民舍小家而顾大家,为了革命事业而撇下妻小,把宝贵生命献给壮丽的人类解放事业。“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是听从祖国召唤,舍弃妻小而为国家贡献,用汗水和高尚的品格谱写了人生新乐章,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让祖国人民扬眉吐气!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杜牧的《泊秦淮》、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为人民服务》、《“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是一块块无价之宝。但愿这一块块无价之宝化作一把雕刻的刀具,把学生的心灵雕琢得完美无缺。

尊老爱幼格言范文第10篇

一、 精心选择传统蒙学经典

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在我国历史上,蒙学一直受到极大重视,历代思想家、学者都提倡要重视蒙学教育,一些大学者常常亲自撰写蒙学教材。秦宰相李斯、晋朝王羲之、南宋王应麟、元代许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写过蒙学教材或蒙学教育方面的文章。流传到现在,许多成为了蒙学经典。诸如:《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传统蒙学的内容可说是瑕瑜互见、良莠参杂。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为此,我们广泛分析了传统经典蒙学著作,根据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和兴趣需要进行收集、挖掘、筛选、整理工作,具体把握了以下几点。

1. 贴近幼儿现实生活

许多传统蒙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了,孩子年龄小,生活化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尊老爱幼、文明交往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易于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是我们收集的主要对象。

2. 健康且有教育价值

传统的蒙学教材,比如《三字经》是我国知名度极高的经典儿童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些都成为我们的首选。同时,我们注意内容的健康和有益,去除幼儿难理解的如三纲五常等不太健康的内容,筛选出经典、有价值的内容。

3.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根据中大班幼儿的接受水平,我们主要采用的教材是《三字经》《弟子规》和《朱子家训》,《三字经》中部分涉及遵守礼教规范的内容,文字简练,概括性强,句句成韵,通俗易懂。《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是我国古时的家庭礼教文化精华,使人通人事、明事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例如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孝顺父母的人、有礼貌的人。这些优秀的蒙学教材,为我们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效整合礼仪教学内容

我们在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的基础上,把传统蒙学经典与现实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有机的对比整合,将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作以下细分(见P52表)。

三、 在“润物细无声”的礼仪教育中巩固孩子的礼仪行为

根据选择的内容,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整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润物细无声”中凸现形式的多样性,培养与巩固幼儿的礼仪行为。

1. 丰富幼儿礼仪认知

我们在每周三下午安排专门的礼仪学习时间,教师选择《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中的相关词句,把它们编成故事、儿歌,结合图片讲解、多媒体动画等方法让幼儿理解原文,在熟悉、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把图片、原文、译文和幼儿的图文诠释整理后布置在班级环境中,比如学习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后,幼儿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孝敬父母、谦让同伴的做法,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展示。这样布置环境除了让幼儿重温经典礼仪,更是用视觉暗示法提醒幼儿时时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从而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

2. 培养幼儿礼仪情操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为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意义,培养礼仪情操,从小学做文明人,我们十分注重创设文明礼仪的氛围。因此,我们也十分留意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以身作则,穿着打扮整洁大方,言谈举止为人师表。具体比如早上能热情地向幼儿及家长问好,能和颜悦色地和幼儿交谈,哪怕是批评,也不说过头的不尊重幼儿的话,教师之间的交往有礼有节、融洽文明等等,用自己的言行向幼儿传递文明的气息。我们还通过在班上评选文明之星、礼仪使者,为幼儿树立文明礼貌的行为榜样,培养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发挥评比活动的激励作用,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之星、礼仪使者的班级氛围。

3. 巩固幼儿礼仪行为

幼儿的礼仪培养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必须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持之以恒,保持一贯。早上入园,教师主动向幼儿问好,提醒幼儿恭恭敬敬的回礼;晨间活动,要求幼儿不争抢器具,玩好后放回原处;做操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本领时,认真倾听,大胆发言;区域活动时,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材料和经验;在游戏活动中,也抓住教育契机灵活指导,比如上小吃店吃点心,怎样有礼貌地与对方交谈,怎样坐怎样吃,到小伙伴家做客应该怎样?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幼儿更自觉地掌握正确的礼节礼仪。

4. 增加幼儿礼仪体验

我们把礼仪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每个主题活动中,比如在“粮食”主题中,学习餐桌礼仪,教育幼儿不浪费粮食;“保护自己”主题中,学习保护嗓子,不大喊大叫,保护肠胃,不暴饮暴食;“各种各样的标志”主题中,让幼儿设计静标志、行为警示标志,在幼儿园的走廊上张贴文明标志,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标志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在棋类活动时,渗透“观棋不语”“落子无悔”的礼仪教育等……融合在主题活动中的礼仪教育自然、生成性强,符合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增加了幼儿的礼仪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5. 内化幼儿礼仪品质

幼儿园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固然重要,并且卓有成效,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素养,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努力。我国古人就提倡"教子以德"。许多教育家与名人更是强调家庭中重视礼仪教育。因此,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家园小报等方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树立典范,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我们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提供幼儿实践活动的机会,体会礼仪的意义,内化礼仪品质。如举行古代经典著作知识问答,让幼儿和家长PK礼仪知识;要求幼儿在三八节给妈妈感恩回报,不少孩子为妈妈洗脚、帮妈妈做家务,并且能在以后坚持每天给妈妈做一件事;重阳节,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欢聚一堂,学习照顾祖辈,尽享尊老爱幼的天伦之乐;亲子自助餐中,学习彬彬有礼的取用食物,文明进餐;组织幼儿家庭观看教师排演的礼仪童话剧《我知道》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乐趣,加深印象。

礼仪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教育,需要把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练习、巩固、深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同时也是漫长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礼仪教养、良好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的培养与训练。

上一篇:英语爱情格言范文 下一篇:热爱读书格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