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2:37:34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着眼于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层基础,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培养社会管理人才,全面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构建服务居民群众的第一平台,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统筹发展,为*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目标要求:坚持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关键,以创建“五个好”社区党组织、健全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为目标,以“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改进作风、推动发展、确保稳定、促进和谐”为重点,建立健全部门、单位联系社区和机关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进社区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社区共驻共建和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使基层组织更加坚强、基层政权更加牢固、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党员作用更加突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党群关系更加密切,达到社区组织“基础夯实、作用突出、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目标。

二、部门联系社区、干部进社区工作的主要任务

加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开展部门联系社区、干部进社区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强化组织、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全面落实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配合*镇全面完成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工作,联系社区的部门、进社区干部要全程参与,确保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顺利完成;要加强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底数,指导和帮助社区在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楼幢或院落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参与党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按照社区“六站两室”的服务功能的要求,通过物质、智力、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争用两年时间,彻底解决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狭小的问题;要指导社区党组织加强党建带团建、带妇建,提高和改进服务社区居民工作。

(二)推动平安创建,增强掌控社会的能力。要配合联系社区落实好“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全面实行进社区干部“一岗双责”,积极推行部门包巷道,部门领导、进社区干部分片包联居民制度,通过“进楼栋院落、进商务楼宇、进企业厂区、进重点区域,访居民家庭、访流动人口、访重点人员、访弱势群体”“四进四访”活动,详细掌握社区内各类人群、各种组织、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等动态;要配合社区尽快健全社会治安信息员队伍,联系社区的部门干部、进社区干部要全部充当信息员,部门领导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切实把问题发现在最基层、解决在最基层;要推行部门联系清真寺工作,定期与宗教人士谈话,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三)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要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帮助社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指导站、医疗卫生服务站、法律援助中心和社区各类服务网络,广泛开展面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重点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城市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通过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扶贫帮困、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解决社区困难家庭的生活问题;要立足实际,积极为社区居民创造就业岗位,对本部门保安、保洁等空缺岗位,要优先满足联系社区下岗、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需要;要开展为社区办实事承诺制,每年要确定至少2件以上的实事,向居民进行公示,接受监督,承诺事项要在年底办结完;要积极参与“育民、安民、便民、助民、乐民、富民”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服务队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五观三义”、、反警示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四)加强社区管理,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要全面推行“错时工作制”,联系社区的部门干部要保证每周至少有一天参与“错时工作制”,进社区干部全部参与落实“错进工作制”;要采取有效形式,积极参与社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活动;要积极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和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卫生社区”、“平安社区”、“无毒社区”创建活动。

三、认真抓好部门联系社区、干部进社区工作的组织实施

落实好部门联系社区、干部进社区的各项任务,关键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和管理考核等工作。

(一)强化部门联系。县委按照各单位的特点,启动县直各部门、事业单位、群众团体、驻县单位联系社区工作(名单附后),各部门、各单位在对社区情况详细摸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细化工作方案,结合部门、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的确定工作重点,每一轮联系时间原则上确定为3年,联系包扶效果不明显的不脱钩。对于维护稳定任务重、情况复杂区域,以及各项工作、办公服务设施滞后的社区,联系部门要加大帮扶力度,在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所包扶社区的实际情况,每年有针对性地制定详实具体的方案和措施,狠抓任务落实。

(二)加强干部选派。要进一步强化干部进社区工作,每一轮干部进社区时间原则上为1年。进社区干部的部门要按照县委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将指定的干部选派到社区脱岗帮助工作。进社区干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全部进入社区开展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进社区开展工作情况与个人年终考核评优相结合。各单位要把选派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作为干部教育培养、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注重从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好、服务意识强、善于做群众工作、身体健康、45岁以下的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派进社区干部。要坚持新招录公务员及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锻炼制度。今后,县直各部门、各单位新招录的公务员(不包括招录前曾有一年以上基层岗位工作经历的)必须下派到社区和农村锻炼,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35岁以下年轻干部要分期分批下派到社区锻炼。新招录的公务员、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每期不少于1年。

(三)严格管理考核。部门联系社区和干部进社区工作由县委统一领导和管理,*镇党委负责具体管理考核,各社区党组织负责日常管理。*镇、社区要层层制定管理考核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此项工作管理有效、运行规范、落实有力。县委将各部门联系社区的情况纳入年度单位综合目标考核、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与干部的使用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联系社区的部门每年要至少拿出2000元以上的资金或设备投入社区,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对联系社区的部门不参与社区工作,选派单位不选派干部到社区工作和规定任务未完成的,单位、单位主要领导和在职干部职工年底不得评优。要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选派干部要与原单位脱钩,选派单位不得给选派干部安排工作或私自将选派干部调回原单位。选派干部要将党、团关系转入社区,行政关系、工作岗位、职务、生活福利、工资待遇保持不变,工作表现、考核情况纳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增资调资、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选派干部的考核由*镇组织实施,按照15%的比例确定优秀等次,不挤占原单位名额。*镇党委要妥善安排好选派干部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进社区干部日常管理,严禁安排过多的工作。

四、切实加强对部门联系社区、干部进社区工作的领导

开展部门联系包扶社区、干部进社区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部门联系社区、干部进社区工作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县委将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综合协调、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镇成立工作队,各社区成立工作组,按照“具体工作跟进指导,实际工作跟进解决,联系成果跟进巩固”的要求,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快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社区进程的高度,深刻认识部门联系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健全制度,构建机制。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社区与联系部门、单位要在会后10天内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和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二是健全第一责任人制度。联系包扶单位的主要领导是本部门、单位联系包扶社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认真落实联系包扶社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抓点带面作用,及时与*镇、社区党组织进行沟通,主动协调,对本单位的联系包扶工作和下派干部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建立定期活动制度。*镇、社区党组织和联系包扶单位党组织互相配合,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至少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四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系协调会,通过社区协调机构,把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工作思路及联系包扶单位在社区开展工作情况、干部进社区情况及时向各单位通报,促进工作开展。五是是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县委每年组织评选部门联系社区先进单位和优秀进社区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激发联系包扶部门和进社区干部的工作热情。要赋予社区党组织相应的权利,辖区内部门和联系社区部门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等要充分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六是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制。会议由联系部门、*镇、社区三级共同参与,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会,听取各联系社区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发现不足,研究部署工作;每年年底对本年度部门联系社区、机关干部进区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和总结表彰,并研究部署下年度工作。

(三)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县委成立督查组,采取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随时对联系包扶社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对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给予提醒,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时给予协调解决,对抓落实不力的单位,县委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对部门联系社区、干部进社区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督查情况要及时向县委组织部、联系社区的部门、选派干部的单位反馈。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一、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乡村党组织要想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适应农村形势发展,切实转变职能。邯郸市委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强化乡村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强化乡村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必须从制度层面加以思考,用制度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基于此,市委在对以往工作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两制两会”为主要内容,建立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的构想,并于去年在工作基础较好的馆陶县进行了试点。“两制两会”,既承接了以往的成功经验,又探索了新的制度和办法。试点推行中,邯郸市委指导馆陶县对“两制两会”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重新界定,使之不断深化和完善,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机制,成为支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成为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制度保障。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第一要义是服务,核心是“一体化”,根本方法是统筹乡、村。“两制两会”,作为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一个整体。

1、推行群众事情代办制。群众事情代办制,就是把群众需办理的修房盖屋、婚丧嫁娶、打工上学、生育落户等证照手续和组织关系接转,五保供养金、低保金、抚恤金领取等事项,全部由乡村干部全程免费代办,变群众“跑”为干部“送”,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群众反映的办事难问题。为推动工作开展,该县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在村设立代办员。每村两名,一般由村会计和计生主任兼任,全县共聘请代办员544名。在为群众代办事情时,村代办员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乡镇定期给村代办员发放一定金额的补贴。该县武高庄村代办员武月江,不仅定期为本村3名孤寡老人代领上级发放的补助款,还长期坚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二是设立便民服务中心。该中心设在各乡镇机关院内,遵循“依法、热情、简捷、文明”原则,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由包村干部协助村代办员作好各项代办工作,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监督村代办员的行为,根据群众反映,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三是统一办事时间。规定每周二、五为村代办员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代办日。乡镇财政、民政、计生、组织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统一携带公章、办公用品,在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为各村代办员现场办理事项。需经过县级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由乡镇负责代办。对于群众急需办结的事项,随时办理。

2、深化乡镇干部到村兼职制。馆陶县委在对过去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促进乡镇包村干部职责和角色的转换,选派249名乡镇干部到村兼任村干部,是党员的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不是党员的,兼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乡镇为兼职干部每月发放适当的生活补助。为加强对兼职干部的管理,建立了任期目标制度、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定时坐班制度等管理制度,兼职干部保证每周两个以上工作日驻村开展工作。实行兼职干部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捆绑奖惩,兼职村的工作情况与兼职干部的政治、经济等待遇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了兼职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县寿山寺乡干部李凤宾在兼任前宁堡村副书记时,指导村民谋发展、上项目,帮助该村创办了“铸造厂”、“柴鸡养殖厂”,拓宽了群众发展致富的门路。

3、深化干群恳谈例会。干群恳谈例会自20*年推行以来,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推行中,重点是落实“五个规范”:一是规范召开次数。原则上每村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一般在晚上召开,由农村党支部书记召集,乡镇包村干部主持。二是规范例会议题。主要围绕事关全村建设和发展、事关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事关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大事等议题开展恳谈。三是规范参会人员。主要由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或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或村小组代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以及回村的离退休老干部等参加会议。四是规范会议程序。会前,由乡村根据实际问题预先确定好议题,避免开成“乱谈会”;会中,由乡镇包村干部主持,引导群众围绕议题发言,对于群众提出的议题外的问题和建议,能马上解决的共同商议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记录在册,再专门召开例会讨论解决;会后,由乡镇党委签发议定问题督办卡,明确专人抓好落实,落实情况存入例会档案。五是规范配套制度。建立了议定问题督办卡、议定事项通报、重大事项公开和督查台账、考核评比、定期督导等制度,督促乡村认真落实这一制度。该县东朱庄村进村路和街道坑洼不平,遇到雨天,泥泞难行,群众意见很大。村党支部想修路村集体又没有资金,集资又怕群众不答应。20*年5月15日晚上,该村就修路问题召开干群恳谈例会,40余名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经过热烈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由村支部向上级争取村村通项目,村内街道所需资金由群众集资。村村通项目争取后,群众很快集资10余万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通村公路和街道硬化,干部、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4、开好矛盾排调例会。乡镇依托综合治理小院,按照“联合接待、集中办理、认真调处、提高效率”的原则,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矛盾排调例会。主要排调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较为复杂、影响较大、久拖未决、难以处理的矛盾纠纷。各乡镇整合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排调办、办、派出所、法庭、武装部、防范办、宗教办、民政所、土管所等乡级部门力量,成立排调中心,中心主任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在每个村明确2-3名民情信息员,信息员和包村干部共同负责收集反馈村内发生的矛盾纠纷和苗头性问题。排调中心登记建立台账,明确专人包案,限定办理时限。矛盾纠纷排调例会每周至少召开1次,一般在周一召开。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管综治工作的副书记、区(片)负责人、司法所长、派出所长、土管所长等集中在乡镇排调中心综治大厅,联合接访,对各类矛盾纠纷案件积极协调处理,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排查或群众反映的各种矛盾纠纷,问题小的当场解决,能一次处理清的尽量一次处理清,一般情况下,处理次数不能超过三次。较重的限时解决,重大的根据有关规定逐步解决。例会日有案件调处案件,无案件汇报分析矛盾隐患排查情况,安排下步稳定工作。该县寿山寺乡南辛头村村民李玉臣的果园承包纠纷,经县法院三次审判,难以执行。李玉臣多次到省、市、县上访申诉,没有结果。听说乡里每周召开矛盾排调例会,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乡政府说了这一情况。乡政府协调各有关职能站所进行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使这一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事后,李玉臣激动地说,没想到法院解决不了的事,一次矛盾排调例会就给俺解决了。

二、推行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的初步效果

1、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的提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激活了农村党支部、党员、农民三个细胞,找准了群众对党建工作的满意点和信任点。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村中留守的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到县、乡机关办理一些盖章、领款等事项时,往往要跑多次才能办成。推行群众事情代办制,群众把要办的事情直接交给本村代办员就可办好,不用再费工费时奔波。去年以来,馆陶县共接受群众交办事项2000件,办结率达98%,群众满意率达100%。调研中,不少群众高兴地说:“村里有了代办员,咱们办事不再难。”

2、促进了乡镇干部作风转变,增强了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责任感、压力感。实行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了乡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换,促使乡镇干部自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维护农村稳定上来。广大乡镇干部通过到村兼职,积极参与农村的各项工作,与村支部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工作上形成了互补,增强了支部工作的活力。通过到村兼职工作,乡镇干部更多地体会到农村工作的苦与乐,更多地了解到广大农民的所愿所盼,作风更加务实,感情与农民更加贴近。通过到村兼职工作,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农民、贴近实际。

3、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本领。干群恳谈例会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发展思路更加切合实际,发展环境更加和谐稳定。通过建立党支部决策恳谈例会论证制度,推进党支部决策的规范;通过落实村务民主化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支部工作行为的规范,使村党组织决策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议事过程更加民主、实施过程和结果更加广泛地接受群众监督。去年以来,馆陶县通过干群恳谈例会解决吃水、用电、行路、上学、致富等方面的问题720多个,群众满意度较高。

4、把大批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建设新农村创设了良好环境。通过矛盾排调例会化解社会矛盾,在馆陶县已成为一种有效途径。据统计,该县实行这项制度以来,已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劝阻、化解群体性上访100多件。馆陶的稳定出现了“三高一低”,即矛盾纠纷排查率高、调处率高、调解成功率高、刑事发案率低。据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明波介绍,今后,馆陶县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矛盾纠纷调处听证会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进一步畅通、拓展渠道,把矛盾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家有矛盾不用愁,排调例会解民忧”,已成为群众的口头禅。

从馆陶县的试点情况看,建立和实行“两制两会”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不仅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而且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年以来,该县开工建设项目87个,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8个,所有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都由村级班子完成。同时,该县的农业开发、文明生态村建设、计划生育、教育“普九”、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扶贫等工作均走在省、市前列。

三、深化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的几点思考

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作为一项探索性制度,试点推行两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制上的障碍。推行群众事情代办制和矛盾排调例会时,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驻乡镇站所协助和配合。但是,不少驻乡镇的站所,如公安、国土、法庭、教育、卫生、畜牧等,相对独立,他们的业务指导、人事任免、财务开支、考核评价等都隶属于县直对口部门,不归乡镇管理。让这些站所参与乡镇工作,有时靠的是乡镇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与这些站所负责人的个人感情。

二是现实中的矛盾。推行干群恳谈例会,存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如果以乡镇或县为单位统一例会时间,便于督导,但有时不符合个别村实际情况;以村为单位确定例会时间,有利于适应村情,但不利于统一督查落实。推行群众事情代办制,存在责任与利益的矛盾。乡村干部为群众代办事情,增加了工作量,而在给他们发放补贴上,县里没有硬性的规定,富裕乡镇每月象征性地发一点,一般乡镇则没有。由于责、权、利不统一,一些乡村干部在为群众代办事情上积极性不是很高。

三是落实上的欠缺。个别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前热后冷”现象,不能按照规定始终如一地抓落实。刚开始推行时,由于县里开会、发文,巡回督导,全县乡村严格按照规定去做,农民群众比较满意;时间一长,个别乡村干部的思想出现了松懈,推行质量也就不如以前了。其中原因,既有乡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也有制约和保障措施缺乏的问题,尚未健全抓实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深化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在更广范围推行,必须深入思考试点推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结合实际,科学调整工作内容,在“服务”上下功夫,在“一体化”上求突破,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

1、理顺条块关系,强化乡镇党委的统领功能。乡镇的一些站所实行条条管理,特别是执法监督部门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保持政令统一、畅通和行政过程的高效快捷;有利于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规范执法管理、严格查处违法案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营造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但是,这种条条管理,不同程度地加大了乡镇政府履行自身职责的难度。乡镇政府由于无权管理这些驻乡镇站所,组织其参与乡镇工作,只能靠协调。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驻乡镇站所出工不出力,出工讲条件,相互扯皮的现象,影响了乡镇工作的整体推进。我们认为,应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出台相应的政策,对驻乡镇站所严格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其党组织关系一律由乡镇党委管理,这些地方的干部任免、调动、奖惩,应先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乡镇党委的统领功能,为更好地推行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创造条件和环境。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乡村干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乡村一体化服务机制,重心在服务。随着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全面实施,乡村干部的工作重心只有转向为“三农”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才能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其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乡村干部进行培训,不仅要培训政策和理论,更要培训知识和技术。对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有的农民可能比乡村干部知道得更早、理解得更透。乡村干部只有在知识或见识、经验或技术上领先于普通群众,才能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应坚持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外出参观等形式,对乡村干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基于此,邯郸市实施了农村基层干部“三千换脑工程”,组织100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赴华西村考察学习,组织100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参加正规化高等学历教育,组织100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到高等院校脱产培训,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3、坚持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农村的许多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乡镇党委一定要协调好各方关系,特别是协调好各驻乡镇站所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站所的作用,形成促进农村现实问题解决的合力。县直有关部门要有大局意识,尽职尽责,搞好配合,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各自驻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使之自觉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县(市、区)委要对涉及“三农”的重大问题实行挂账督办,定期调度,促进问题解决,为乡村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准确把握农村工作主题是创新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法

*县辖11个乡镇、98个建制村,总面积996平方公里,12.8万人口,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相间,土地贫脊,灾害频繁。县委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农业、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面对前几年农民增收减缓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负增长的严峻形势,县委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四大因素:一是多数农民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对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不甚了解,缺乏增收的基础;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增收的渠道;三是村级干部当中,“老实人”多,“能人”少,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有效引导;四是就全县而言,还未完全跳出就农业抓农民增收的思维定势,龙头企业因规模小或不配套对主导产业拉动力较弱,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持久支撑。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老天”的帮忙,受制于市场的波动,主导产业做不大,也做不强。县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促进农民增收,各级党委和县乡干部应当增强主动性、讲求科学性,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使农民增收工作由“自发”状态步入有组织的良性轨道。为此,县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方法。他们着眼于发挥县乡行政和科技干部的优势、激发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着眼于把政府的推动、市场的拉动、典型的带动和农民的联动结合起来,从*年10月开始,从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大批干部,采取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办法,进驻全县发展滞后的90个村,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促增工作。其主要目标任务是:依据全县产业发展布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通过明晰思路、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组织农民培育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100元以上。

求真务实,上下联动

充分发挥下派干部的“助推器”作用

蓝图绘就,目标已定,关键在真抓实干。县委汲取以往下派干部人下心不下、任务落不实、群众不满意的教训,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下派干部蹲得住、帮得对、干得实,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㈠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让工作组真正沉下去。为了使驻村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县委坚持科学选派、规范管理、严格考核。首先,科学选派工作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干部踊跃报名,在农村一线建功立业。很短时间,就有759名县乡干部报名。县上抽调组织、人事、农口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考察组,按照“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有感情、想干事且能干成事”的标准,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考察,最终选定了90名科级领导和231名机关干部、100名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合理配置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有一名科级领导挂帅,并还根据各村产业发展趋向,保证有1名农业科技干部。其次,规范管理机制。县上成立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办公室,负责对下派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办公室每年年初与工作组签订责任书,明确帮扶任务、标准和时限要求,并提高了部门包村工作在年度岗位责任制考评中的分值。实行部门党组、乡镇党委双重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的办法,规定各工作组每周一到乡镇签名报到,参加乡镇例会,明确本周工作任务和重点,周五下午由村党支部出具工作实绩单及考勤情况,到乡镇汇报。组建了由县级领导任队长的11个工作队,每队包抓1个乡镇的驻村促增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发现组长、组员三次不到岗的,领导干部就地免职,组员给予党政纪处分。三是严格考核奖惩。由县级领导带队,抽调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干部参加,采取“进圈数牛羊,进地用尺量”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对各工作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验收,在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实行有功则奖,有过则罚。三年来,对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且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财政共拿出47.84万元给予奖励,对年度综合考核进入前30名的工作组,组长直接进入年度考核优秀档次,组员中再增加一个优秀指标。综合考核排在后5名的,组长评定为不称职,有17名干部因工作不力或虚报数字而受到党政纪处分。

㈡因村制宜,真帮实促,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三年来,驻村工作组心系群众,真抓实干,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帮助和促进农民增收。

——深入调研明思路。各工作组认真调查摸底,吃透村情民意,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所驻村经济发展思路,帮助群众选准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魏志杰担任白善坊村工作组副组长,到村后利用一月多时间,走访全村214户,踏遍全村的沟坡山峁,确定了“主攻畜草,发展蚕桑,扩大经济林”的思路,带领群众大干三年,全村奶畜由原来的86头发展到418头,牧草扩种到1340亩,蚕桑发展到530亩,农民人均收入由781元增加到1320元,被群众称为“活财神”。张家塬镇寺坡村工作组进村后,召开村民、党员代表、致富能人和村干部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23次,在吃透村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奶畜蚕桑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一年变大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村奶畜存栏840头,桑园面积突破1000亩,仅交售鲜奶全村月均收入10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375元,比驻村前增加近500元。

——示范引导做样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01年是*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关键一年。由于受国际国内白厂丝价格波动影响,部分群众对栽桑养蚕疑虑重重。县委、县政府通过对各种信息和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预测到当时的价格波动隐示着后期行情的上升,要求包抓领导和工作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采取“双百”即“建百亩示范园,抓百户科技户”的方法,做给群众看,领着大家干,把全县的蚕桑产业做大做强。一段时间,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巡回宣讲,算帐对比,动员群众栽桑养蚕。有包村任务的县级部门,都由领导带队下到帮扶村抓落实。县委农工部驻双庙塬村工作组成员每人自筹500元,建起了1个百亩示范园,第二年除全部收回成本外,还赚了3000多元。最终效益的展示,使群众由疑惑到信服,种桑养蚕的热情更加高涨,全村桑园面积由原来的422亩,猛增到1470亩,养蚕量由原来的不足500张达到近千张,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可增收36万元,人均340多元。县公安局驻沙家坳乡闫家庵村工作组,针对村民一时的抵触情绪,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讲道理,请来技术人员,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协调县茧丝绸公司与该村签订收购合同,打消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年新栽桑园480多亩,成为全县第一个蚕桑专业村。

——争资金,跑项目,强化发展后劲。各工作组立足部门业务特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积极为所驻村争资金、跑项目,为农民增收筑就一座永不干涸的“蓄水池”。三年来,累计争取项目119个、建设资金3450万元,修建人畜饮水和水保工程78处;新建移民小区9处,移民1255人;新修和硬化村级道路75.3公里;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8.5万m2,新建教学楼33幢;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4000多户,使所驻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包抓城关镇北台村的县交通局,积极协助该村多方争取资金20万元,同时,从机关经费中挤出8000元,为该村新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包抓文家坡乡曹家塬村的县水利局,抽调技术力量免费为该村设计衬砌渠道8公里,推广喷灌技术,新增灌溉面积1400多亩,使该村人均有了1亩旱涝保收田。县司法局是一个“清水衙门”,就把立足点放在帮助草碧村利用紧靠宝(鸡)—平(凉)公路的地理优势,盘活原有集体资产,发展第三产业,并利用各种关系,联系引进外地资金办起了联富蔬菜脱水厂,使该村60%的劳力有了稳定的收入。该局驻村干部还积极在村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协助村党支部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机制,把该村建成了*市唯一的全省依法治村示范村。

——强班子,带队伍,打好农民增收的组织基础。工作组既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做文章,更在强班子、带队伍上下功夫。在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工作的同时,在与他们合作共事的实践中考察干部、识别干部、选用干部。对那些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缺乏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两委”班子和班子成员,向乡镇党委及时提出建议,进行组织调整。协助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采取“两推一选”、“下派挂职”、“公选”等办法,把一些村办企业负责人、外出务工回村人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有发展潜力的返乡高中专学生,选拔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三年来,全县共对67个村级班子进行了整顿和调整,调整村支部书记42名(其中,通过公开考试、统一培训、竞标答辩等方式,在全县县乡机关干部和农村党员中公选村支书38名),依法改选村委会主任35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50多名,使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分别由原来的45岁、43岁下降为42.5岁和40岁,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49.8%、37.4%上升为53.4%和45.5%;村级“两委”班子主要干部中致富能人的比例明显上升。此外,各工作组还通过产权置换、争取项目、单位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协助69个村建成村级办公室、党员活动室697间,15366m2。其中32个村盖起了两层楼房。全县村级党员电化教育“两机一室”配备率达到100%,为广大农民接受培训、学习科学技术提供了阵地。

㈢科学定位,龙头带动,让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强起来。*县委认为,促进农民增收,要一手抓主导产业,一手抓龙头企业,只有如此,农民增收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他们立足辖区面积大、山川塬皆有、产业布局零星分散等特点,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奶畜、蚕桑、干鲜果、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和草业、药材、制种、速生杨四个后续产业,制定区域布局和实施方案。为了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县上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办法,先后组织实施了以新增万头(只)奶畜(增种万亩草)、万亩桑、万亩果、万亩菜、万亩药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万大会战”和以新增2万头(只)奶畜、3万亩速生杨、3万亩草、1万亩桑、1万亩药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大会战。县上从土地、资金、信贷、物资等方面制定20多条优惠政策,投放各类发展资金4800多万元;按照“一个规模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求,围绕优势产业,以合资、独资、嫁接等形式招商引资,先后完成了年产7000吨液态奶生产线技改项目、1200绪蚕丝自动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720吨的脱水蔬菜生产线项目,与深圳客商签订了以速生杨为原料的年产10万吨纸浆厂、年产10万立方米的工业用板材厂的一体化开发意向。这些龙头企业的建成,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增强了农产品增值变现能力,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

下派干部心系群众、真抓实干

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干部素质的“双赢”效果

县乡干部驻村帮助农民增收,加强了县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与提高干部素质的良性互动,保证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㈠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到20*年底,全县奶畜存栏11.47万头(只),其中奶牛1.97万头;种植牧草17万亩,桑园面积达到4.4万亩,发展养蚕大棚844座,栽植速生杨6万亩;发展日光温室149座、塑料中棚1899座,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药材2.1万亩,初步实现了户均3头(只)奶畜、5亩牧草、1亩桑、1亩菜、半亩药和2亩速生杨的目标。随着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农民增收渠道的不断拓宽,全县形成了“县上多业并举,乡镇主业突出,实现一村一品,农户增收有方”的局面。20*年,派驻工作组的9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373.2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4元,较*年的937元增长436.2元,增幅达46.5%。群众高兴地说,“县乡干部进了村,农民增收有盼头,奶牛林草和蚕桑,稳赚钞票奔小康”。

㈡农村社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三年来,各工作组坚持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农民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村村文明示范一条街、以法治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民主法制教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驻村期间,共创建县级文明村40个,省、市级敬老模范村56个,十星级文明户950户。与此同时,村务公开制度广泛推行,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了落实,一些困扰所驻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干部作风、村级财务、宗族矛盾、邻里纠纷等大都得到了有效化解,农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封建迷信等也得到了有效制止。

㈢培养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年驻村工作实践,使工作组成员学到了在机关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新形势下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了立说立行、知行统一的自觉性。许多包抓部门把工作组所驻村作为了解农村的窗口和转变作风的基地,经常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下去,体察民情,经受锻炼,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各包抓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共向所驻村捐款14万余元,捐物5000余件,以实际行动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驻村干部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为民新风,带来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新气象:下基层、跑项目、抓落实的多了,高高在上、养尊处优、混日子的人少了。三年来,共有7名包村的副科级干部被提拔为乡镇或部门正职,6名一般干部被提拔为副科领导干部,8名同志被确定为后备干部。一些村干部感动地说:“过去干部下农村,不是催粮就是要款,我们害怕见、不愿见;现在干部下农村,不是跑项目就是搞服务,我们盼望来、欢迎来”。

㈣形成了干事业、谋发展、创一流的良好氛围。选派干部连续三年帮助农民增收,使县乡干部坚定了“实干出真知,实干出效益”的信念,强化了“加快发展、富民一方”的意识。一时间,学理论、学技术,强素质、促发展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县乡机关干部纷纷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类理论、科技学习班,为自己“加油”、“充电”。县级部门和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焕然一新,积极主动到农村去,送技术、送资金、送政策。县信用联社围绕主导产业,为群众上门发放小额信贷资金900多万元,解决了许多农民无钱起步的问题,深受群众好评。三年的帮扶工作,不仅使农民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也使干部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希望。在今年初县上启动的以“贯彻1号文件、做大十个产业、实现三个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全县451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又分别包抓98个村。尽管县上要求不再常驻,但许多工作组成员下去一住就是10多天。许多县级部门在总结上一轮驻村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寻找不足,普遍制定出机关干部与包抓村经济发展“荣辱与共”的考核措施,决心更好地发挥本部门的优势,为培育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出力流汗,一个“干部忙服务,群众忙致富”的热潮正在全县形成。

促进农民增收、培养锻炼干部的好形式

*县选派干部驻村促进农民增收,是巩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培养锻炼县乡干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区一级党委领导和指导农村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好形式。他们的做法充分说明,在发展这个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上,实干是唯一出路;在促进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中,干部是有力的助推器。他们的做法,为我们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创造性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促进农民增收,县乡干部必须深入农村、真帮实促。促进农民增收,除了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外,关键要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农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免在“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上有一定的随意性,迫切需要外力的引导、扶持和推动。县级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聚集了农民所短缺的信息、技术、资金等诸多生产要素;县乡干部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文化层次高,其中不乏热爱农村、熟悉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县乡干部既有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和优势,更有关注农村、帮助农民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乡镇机关干部,在“不收粮、不收税”的情况下,要紧紧围绕怎样促进农民增收,确定工作任务,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因此,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采取类似*县的做法,组织和引导县乡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听农民之所怨、急群众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这个根本,激发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农民奔小康,全靠干部帮。”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组织者。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部分很适应,多数不很适应,少数很不适应。因此,抓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要从村级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班子抓起,象*县那样,采取创新村级干部选任办法、强化教育培训等措施,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经济本领强的“能人”选拔到村级班子的主要岗位,为农民增收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农民三者关系,以市场定产业,以“龙头”带基地。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当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符合农民意愿。*县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中,既有政府有力的推动,又注重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有效地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并重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无钱投入”、“盲目种养”、“卖不出去”等几大难题,把农民增收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说明,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政府的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和农民自动三者的关系,既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盲目决策,搞强迫命令的“一刀切”;又不能放任自流,让农民散兵游勇式地去调结构、闯市场。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现政府决策与农民意愿相统一,生产行为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做到“政府科学指导,干部有效帮促,农民稳定增收。”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准确把握农村工作主题是创新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法

*县辖11个乡镇、98个建制村,总面积996平方公里,12.8万人口,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塬相间,土地贫脊,灾害频繁。县委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农业、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面对前几年农民增收减缓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负增长的严峻形势,县委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四大因素:一是多数农民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对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不甚了解,缺乏增收的基础;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增收的渠道;三是村级干部当中,“老实人”多,“能人”少,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有效引导;四是就全县而言,还未完全跳出就农业抓农民增收的思维定势,龙头企业因规模小或不配套对主导产业拉动力较弱,缺乏对农民增收的持久支撑。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农民增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老天”的帮忙,受制于市场的波动,主导产业做不大,也做不强。县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促进农民增收,各级党委和县乡干部应当增强主动性、讲求科学性,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使农民增收工作由“自发”状态步入有组织的良性轨道。为此,县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方法。他们着眼于发挥县乡行政和科技干部的优势、激发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着眼于把政府的推动、市场的拉动、典型的带动和农民的联动结合起来,从*年10月开始,从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抽调大批干部,采取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办法,进驻全县发展滞后的90个村,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促增工作。其主要目标任务是:依据全县产业发展布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通过明晰思路、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组织农民培育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100元以上。

求真务实,上下联动

充分发挥下派干部的“助推器”作用

蓝图绘就,目标已定,关键在真抓实干。县委汲取以往下派干部人下心不下、任务落不实、群众不满意的教训,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下派干部蹲得住、帮得对、干得实,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㈠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让工作组真正沉下去。为了使驻村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县委坚持科学选派、规范管理、严格考核。首先,科学选派工作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干部踊跃报名,在农村一线建功立业。很短时间,就有759名县乡干部报名。县上抽调组织、人事、农口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考察组,按照“熟悉农村工作、对农民有感情、想干事且能干成事”的标准,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考察,最终选定了90名科级领导和231名机关干部、100名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合理配置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有一名科级领导挂帅,并还根据各村产业发展趋向,保证有1名农业科技干部。其次,规范管理机制。县上成立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办公室,负责对下派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办公室每年年初与工作组签订责任书,明确帮扶任务、标准和时限要求,并提高了部门包村工作在年度岗位责任制考评中的分值。实行部门党组、乡镇党委双重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的办法,规定各工作组每周一到乡镇签名报到,参加乡镇例会,明确本周工作任务和重点,周五下午由村党支部出具工作实绩单及考勤情况,到乡镇汇报。组建了由县级领导任队长的11个工作队,每队包抓1个乡镇的驻村促增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发现组长、组员三次不到岗的,领导干部就地免职,组员给予党政纪处分。三是严格考核奖惩。由县级领导带队,抽调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干部参加,采取“进圈数牛羊,进地用尺量”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对各工作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验收,在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实行有功则奖,有过则罚。三年来,对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且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财政共拿出47.84万元给予奖励,对年度综合考核进入前30名的工作组,组长直接进入年度考核优秀档次,组员中再增加一个优秀指标。综合考核排在后5名的,组长评定为不称职,有17名干部因工作不力或虚报数字而受到党政纪处分。

㈡因村制宜,真帮实促,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三年来,驻村工作组心系群众,真抓实干,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帮助和促进农民增收。

——深入调研明思路。各工作组认真调查摸底,吃透村情民意,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所驻村经济发展思路,帮助群众选准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魏志杰担任白善坊村工作组副组长,到村后利用一月多时间,走访全村214户,踏遍全村的沟坡山峁,确定了“主攻畜草,发展蚕桑,扩大经济林”的思路,带领群众大干三年,全村奶畜由原来的86头发展到418头,牧草扩种到1340亩,蚕桑发展到530亩,农民人均收入由781元增加到1320元,被群众称为“活财神”。张家塬镇寺坡村工作组进村后,召开村民、党员代表、致富能人和村干部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23次,在吃透村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奶畜蚕桑富民强村”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一年变大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村奶畜存栏840头,桑园面积突破1000亩,仅交售鲜奶全村月均收入10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375元,比驻村前增加近500元。

——示范引导做样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01年是*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关键一年。由于受国际国内白厂丝价格波动影响,部分群众对栽桑养蚕疑虑重重。县委、县政府通过对各种信息和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预测到当时的价格波动隐示着后期行情的上升,要求包抓领导和工作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采取“双百”即“建百亩示范园,抓百户科技户”的方法,做给群众看,领着大家干,把全县的蚕桑产业做大做强。一段时间,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巡回宣讲,算帐对比,动员群众栽桑养蚕。有包村任务的县级部门,都由领导带队下到帮扶村抓落实。县委农工部驻双庙塬村工作组成员每人自筹500元,建起了1个百亩示范园,第二年除全部收回成本外,还赚了3000多元。最终效益的展示,使群众由疑惑到信服,种桑养蚕的热情更加高涨,全村桑园面积由原来的422亩,猛增到1470亩,养蚕量由原来的不足500张达到近千张,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可增收36万元,人均340多元。县公安局驻沙家坳乡闫家庵村工作组,针对村民一时的抵触情绪,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讲道理,请来技术人员,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协调县茧丝绸公司与该村签订收购合同,打消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年新栽桑园480多亩,成为全县第一个蚕桑专业村。

——争资金,跑项目,强化发展后劲。各工作组立足部门业务特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积极为所驻村争资金、跑项目,为农民增收筑就一座永不干涸的“蓄水池”。三年来,累计争取项目119个、建设资金3450万元,修建人畜饮水和水保工程78处;新建移民小区9处,移民1255人;新修和硬化村级道路75.3公里;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8.5万m2,新建教学楼33幢;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4000多户,使所驻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包抓城关镇北台村的县交通局,积极协助该村多方争取资金20万元,同时,从机关经费中挤出8000元,为该村新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包抓文家坡乡曹家塬村的县水利局,抽调技术力量免费为该村设计衬砌渠道8公里,推广喷灌技术,新增灌溉面积1400多亩,使该村人均有了1亩旱涝保收田。县司法局是一个“清水衙门”,就把立足点放在帮助草碧村利用紧靠宝(鸡)—平(凉)公路的地理优势,盘活原有集体资产,发展第三产业,并利用各种关系,联系引进外地资金办起了联富蔬菜脱水厂,使该村60%的劳力有了稳定的收入。该局驻村干部还积极在村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协助村党支部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机制,把该村建成了宝鸡市唯一的全省依法治村示范村。

——强班子,带队伍,打好农民增收的组织基础。工作组既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做文章,更在强班子、带队伍上下功夫。在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工作的同时,在与他们合作共事的实践中考察干部、识别干部、选用干部。对那些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缺乏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的“两委”班子和班子成员,向乡镇党委及时提出建议,进行组织调整。协助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采取“两推一选”、“下派挂职”、“公选”等办法,把一些村办企业负责人、外出务工回村人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有发展潜力的返乡高中专学生,选拔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三年来,全县共对67个村级班子进行了整顿和调整,调整村支部书记42名(其中,通过公开考试、统一培训、竞标答辩等方式,在全县县乡机关干部和农村党员中公选村支书38名),依法改选村委会主任35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50多名,使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分别由原来的45岁、43岁下降为42.5岁和40岁,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49.8%、37.4%上升为53.4%和45.5%;村级“两委”班子主要干部中致富能人的比例明显上升。此外,各工作组还通过产权置换、争取项目、单位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协助69个村建成村级办公室、党员活动室697间,15366m2。其中32个村盖起了两层楼房。全县村级党员电化教育“两机一室”配备率达到100%,为广大农民接受培训、学习科学技术提供了阵地。

㈢科学定位,龙头带动,让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强起来。*县委认为,促进农民增收,要一手抓主导产业,一手抓龙头企业,只有如此,农民增收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他们立足辖区面积大、山川塬皆有、产业布局零星分散等特点,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奶畜、蚕桑、干鲜果、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和草业、药材、制种、速生杨四个后续产业,制定区域布局和实施方案。为了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县上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办法,先后组织实施了以新增万头(只)奶畜(增种万亩草)、万亩桑、万亩果、万亩菜、万亩药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万大会战”和以新增2万头(只)奶畜、3万亩速生杨、3万亩草、1万亩桑、1万亩药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大会战。县上从土地、资金、信贷、物资等方面制定20多条优惠政策,投放各类发展资金4800多万元;按照“一个规模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要求,围绕优势产业,以合资、独资、嫁接等形式招商引资,先后完成了年产7000吨液态奶生产线技改项目、1200绪蚕丝自动生产线技改项目,年产720吨的脱水蔬菜生产线项目,与深圳客商签订了以速生杨为原料的年产10万吨纸浆厂、年产10万立方米的工业用板材厂的一体化开发意向。这些龙头企业的建成,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增强了农产品增值变现能力,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证。

下派干部心系群众、真抓实干

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干部素质的“双赢”效果

县乡干部驻村帮助农民增收,加强了县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与提高干部素质的良性互动,保证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㈠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到20*年底,全县奶畜存栏11.47万头(只),其中奶牛1.97万头;种植牧草17万亩,桑园面积达到4.4万亩,发展养蚕大棚844座,栽植速生杨6万亩;发展日光温室149座、塑料中棚1899座,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药材2.1万亩,初步实现了户均3头(只)奶畜、5亩牧草、1亩桑、1亩菜、半亩药和2亩速生杨的目标。随着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农民增收渠道的不断拓宽,全县形成了“县上多业并举,乡镇主业突出,实现一村一品,农户增收有方”的局面。20*年,派驻工作组的90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373.2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4元,较*年的937元增长436.2元,增幅达46.5%。群众高兴地说,“县乡干部进了村,农民增收有盼头,奶牛林草和蚕桑,稳赚钞票奔小康”。

㈡农村社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三年来,各工作组坚持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农民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村村文明示范一条街、以法治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民主法制教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驻村期间,共创建县级文明村40个,省、市级敬老模范村56个,十星级文明户950户。与此同时,村务公开制度广泛推行,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了落实,一些困扰所驻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干部作风、村级财务、宗族矛盾、邻里纠纷等大都得到了有效化解,农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封建迷信等也得到了有效制止。

㈢培养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年驻村工作实践,使工作组成员学到了在机关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新形势下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了立说立行、知行统一的自觉性。许多包抓部门把工作组所驻村作为了解农村的窗口和转变作风的基地,经常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下去,体察民情,经受锻炼,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各包抓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共向所驻村捐款14万余元,捐物5000余件,以实际行动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驻村干部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为民新风,带来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新气象:下基层、跑项目、抓落实的多了,高高在上、养尊处优、混日子的人少了。三年来,共有7名包村的副科级干部被提拔为乡镇或部门正职,6名一般干部被提拔为副科领导干部,8名同志被确定为后备干部。一些村干部感动地说:“过去干部下农村,不是催粮就是要款,我们害怕见、不愿见;现在干部下农村,不是跑项目就是搞服务,我们盼望来、欢迎来”。

㈣形成了干事业、谋发展、创一流的良好氛围。选派干部连续三年帮助农民增收,使县乡干部坚定了“实干出真知,实干出效益”的信念,强化了“加快发展、富民一方”的意识。一时间,学理论、学技术,强素质、促发展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县乡机关干部纷纷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类理论、科技学习班,为自己“加油”、“充电”。县级部门和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焕然一新,积极主动到农村去,送技术、送资金、送政策。县信用联社围绕主导产业,为群众上门发放小额信贷资金900多万元,解决了许多农民无钱起步的问题,深受群众好评。三年的帮扶工作,不仅使农民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也使干部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希望。在今年初县上启动的以“贯彻1号文件、做大十个产业、实现三个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全县451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又分别包抓98个村。尽管县上要求不再常驻,但许多工作组成员下去一住就是10多天。许多县级部门在总结上一轮驻村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寻找不足,普遍制定出机关干部与包抓村经济发展“荣辱与共”的考核措施,决心更好地发挥本部门的优势,为培育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出力流汗,一个“干部忙服务,群众忙致富”的热潮正在全县形成。

促进农民增收、培养锻炼干部的好形式

*县选派干部驻村促进农民增收,是巩固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是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培养锻炼县乡干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区一级党委领导和指导农村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好形式。他们的做法充分说明,在发展这个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上,实干是唯一出路;在促进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中,干部是有力的助推器。他们的做法,为我们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创造性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促进农民增收,县乡干部必须深入农村、真帮实促。促进农民增收,除了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外,关键要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农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免在“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上有一定的随意性,迫切需要外力的引导、扶持和推动。县级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聚集了农民所短缺的信息、技术、资金等诸多生产要素;县乡干部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文化层次高,其中不乏热爱农村、熟悉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县乡干部既有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和优势,更有关注农村、帮助农民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乡镇机关干部,在“不收粮、不收税”的情况下,要紧紧围绕怎样促进农民增收,确定工作任务,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因此,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采取类似*县的做法,组织和引导县乡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听农民之所怨、急群众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这个根本,激发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农民奔小康,全靠干部帮。”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组织者。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部分很适应,多数不很适应,少数很不适应。因此,抓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要从村级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班子抓起,象*县那样,采取创新村级干部选任办法、强化教育培训等措施,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经济本领强的“能人”选拔到村级班子的主要岗位,为农民增收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农民三者关系,以市场定产业,以“龙头”带基地。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应当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符合农民意愿。*县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中,既有政府有力的推动,又注重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有效地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并重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无钱投入”、“盲目种养”、“卖不出去”等几大难题,把农民增收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说明,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政府的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和农民自动三者的关系,既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盲目决策,搞强迫命令的“一刀切”;又不能放任自流,让农民散兵游勇式地去调结构、闯市场。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现政府决策与农民意愿相统一,生产行为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做到“政府科学指导,干部有效帮促,农民稳定增收。”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一)镇基本情况

镇东邻城区,南临长江与镇隔江相望,西、北与、、、四镇接壤。全镇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9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5万人;全镇耕地面积6.4万亩;镇内有学校9所,在校学生2837人;卫生院1家,医务人员81人;福利院2家,现集中供养119人。

(二)基层组织情况

全镇设1个党委,党委下设13各党总支,即机关总支、社区总支、社区总支、教育总支、楚天塑业总支、企业总支、农业总支、社会事务总支、总支、新周总支、金龙寺总支、桂花总支、姚家港总支。总支下设61个党支部,党员2440名,其中:村级党支部24个、党员1350人;机关支部、所属企事业党支部、社区支部共37个,党员1090人。

(三)干部队伍情况

镇机关行政编制45名,现有在编在职人员39名,其中,在岗人员38名,借调外单位工作人员1名。另有挂职科级干部2名。我镇“四大家”班子成员13人,班子成员中硕士1人,大学本科11人,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39岁。镇所属事业单位1个,即财政所,共有在岗人员17名。镇所属有5个服务中心,即水利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坚持工业主导发展、项目带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环境推动发展、改革促进发展,着力提升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持续较快发展。预计年,全镇可实现生产总值13.6亿元,比2006年增加3.4亿元,年均递增5.92%。可完成财政总收入4693万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143万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3282万元、1560万元,年均递增12.76%、29.74%。

今后五年我镇的发展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镇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打造“宜昌经济强镇”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率先崛起、强镇富民”为主线,以“三化”联动推进“三区”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化”联动是指: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三区”建设是指:新型工业聚集区、宜居宜业新城区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

今后五年我镇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在年基础上翻一番。镇属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0万元。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宜居宜业新城区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年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1、以进一步健全组织生活为抓手,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加强中心组学习,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严格落实制度。建立健全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切实做到合理布置,统筹安排,始终坚持年有计划,季有安排,有学习内容和学习专题,定期检查、定期总结。突出重点,增强学习针对性。始终坚持在中央、省、市重大政治活动的第一时间组织中心组学习。今年深入学习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换届纪律“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等。创新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坚持理论学习和交流发言、听专题报告、实地考察相结合。结合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先后分批次组织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去外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

二是开好民主生活会,不断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今年月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做到了三个结合:将民主生活会与征求群众意见相结合,在民主生活会前召开座谈会,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将民主生活会与谈心相结合。会前,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广泛谈心,听取意见。会中,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会后,主要领导根据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了针对性谈心;将民主生活会与谈话相结合。领导班子成员与分管工作部门的负责人谈话听取了意见。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切实增进了领导班子的团结,增强了凝聚力。

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坚持发扬民主,实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大家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制度,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全局性的大事,如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重大问题,还经过充分酝酿、协商和讨论。坚持周一党委例会制度。每周一坚持召开党委扩大会,党政班子成员汇报工作,沟通情况,分配任务,查漏补缺,及时改进。

2、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

一是认真学习《条例》,把好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关。经常性组织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使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理解《条例》,认真贯彻执行《条例》,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并严格把好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关。

二是认真落实《条例》,把好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关。镇党委在镇机关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示、党委会讨论决定的程序进行,通过公示,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在规定期限内认真做好意见建议的整理和信息的反馈工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入了解被选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如在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和村“两委”换届期间,对所有候选人都按照程序进行了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示等工作。

三是贯彻《条例》精神,选好配强领导干部。今年,按照要求对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换届。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13名,其中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39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优势得到进一步整合,有效增强了领导班子合力。

3、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调整分工,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今年,共选派了2名党委委员参加市委党校学习培训,3名党委委员和副镇长参加宜昌市委党校学习培训,1名副书记到外省学习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今年换届后对各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进行了调整,使各位班子成员得到多方面实践和锻炼,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是深入调研,立足实际,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建立了领导班子调查研究制度,制定了《年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调研课题安排》,以课题的调研促进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工作水平的提高。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领导班子的综合水平得到了提高,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发挥。如在不断调查研究,分析情况,研究对策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镇实际的“三区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区、宜居宜业新城区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发展思路。

三是围绕发展,服务中心,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今年以来,镇领导班子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断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理论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1、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抓好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

镇党委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周四集中学习制度,做到了“四个保证”,即保证时间、保证内容、保证形式、保证质量,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作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共举办了3场大型集中学习培训,换届结束后,组织所有村书记、机关干职工共同参与了“镇新农村建设考察及学习培训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干部队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凝心聚力谋发展。

2、以把握干部的思想脉搏为基础,抓好了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工作。镇党委通过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积极开展干部队伍的思想状况调查和分析,全面掌握干部队伍所思所想、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困难的干部,机关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诚心诚意关心和爱护党员,让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并努力为干部队伍创造干事创业的环境,使他们在本职工作中创造一流的成绩,为本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不断强化和完善干部考察、考核、测评、评议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消解了各种消极思想的苗头。

3、以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后劲为目标,抓好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今年,通过民主评议、统一考试、考察确定等环节,公开选拔并培养了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的后备干部队伍。并加强了对后备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高。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履行管党职责。

一是党委示范,明确责任。镇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坚持一个班子成员负责一个党总支,一个班子成员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并确定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坚持把“书记抓,抓书记”作为党建关键措施来落实。镇党委与党总支、党支部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建立了镇委书记负总责,党委成员分片负责,机关干部驻村驻厂的党建工作格局。党委班子经常深入到各总支、各基层党支部,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访群众等形式了解基层组织建设进展情况。

二是推行机关干部“一线工作法”。采取“驻村入户”、“逐村办公”等办法,将机关干部推向一线,要求每一位机关干部都要深入群众开展工作,通过面对面的沟通,“零距离”的接触,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摸清农村现状,把握群众需求,密切群众感情,更有效的解决群众关心的养老、就医、行路、饮水等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完善机制,强化考核。建立健全了工作合力机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专题党委会议,听取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安排部署党建工作,对临时开展的重点工作,随时召开党委会,集体研究决策,整合力量攻坚,不断提高了党建工作的规范性和时效性。深入推进“述诺双评”工作机制。由镇党委书记“点题述职”,村党支部书记履职承诺;由干部、群众和代表分别对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通过“述诺双评”,强力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履行责任。全面实行驻员“党建工作周”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每个月定时召开驻员大会,镇党委根据当前党建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所有驻员干部根据目标任务进村扎实开展工作,有效拓宽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增强了党性锻炼,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镇党委制订出台了党建工作量化考评细则,把党建的落实情况作为支部年度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三挂钩”,即与村组干部报酬挂钩,与机关干部年度考核挂钩,与评先表优挂钩,通过强有力的督办考核,使党建成为每一个基层党组织的自觉行动,成为我镇各级党组织的常抓之举。

2、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各基层组织主动作为,加大投入,镇党委全力支持,大力实施基层组织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依托办公活动场所建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不断强化基本保障,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主导,以党员干部为主体,面对村民群众的综合服务体系,基本达到了“五务合一”。去年,对石坪、曹店、马家冲、草台、平湖、双湖、石匠店、泰洲、五岭等村委会进行了改扩建和维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年,全镇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金龙、新周场、周湖、福星4个村进行了新建,并迎接了上级组织部门的验收。到今年年底,我镇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将全面实现十个“一”目标,即一套标牌,一面国旗,一个广播,一个党务村务公开栏,一个村民说事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卫生室,一个农资超市,一个体育文化活动场地。镇直单位、企业党组织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大党员活动室建设力度,农业服务中心、水利服务中心、秦鄂建筑、楚天塑业等支部投资数万元也建设了标准的党员活动室。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室联合办公,全极大地方便群众办事。社区和姚家港社区改扩建项目正在抓紧选址和规划之中。

二是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重点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今年,镇委、镇政府出台了《镇年度村组干部工资考核方案》,制定了《镇村级年度工作目标千分制考核细则》,对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将村集体收入情况直接与村干部的工资挂钩,有效提高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加强了村“三资”管理。全镇强化“三资”清理和管理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镇资金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逐步规范财务管理,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我镇还注重拓宽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今年,镇委印发了《镇整合捆绑村级集体积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村企合作,兴办农业项目、新建标准化厂房等方式,积极探索村企合作型、有偿服务型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到2012年所有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由姚家港村、甘林寺村、两美垸村、平湖村、镇财政等共同组建成立的“市金盆山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从事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对外资本营运、中小企业建设、建设标准化厂房项目等,预计今年可实现租金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3、紧扣目标,丰富形式,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效。

一是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健全组织。目前,全镇设有1个党委,13个党总支,61个党支部,实现了镇域内行政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学校、卫生院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覆盖的目标。构建大党建格局。积极开展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以基层党的建设带动群团组织建设。目前全镇无一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二是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今年9月底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支委委员共82名,其中支部书记24名,男60名,女22名;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共80名,其中,村主任24名,男53名,女27名,非党5名,非支委委员13名。全镇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基本上实行了“一肩挑”,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除18名是初中文化程度,1名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外,其余均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素质高,团结务实,富有活力,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工作。切实加强对全镇党员干部的集中培训、轮训工作。年初,镇委发文对全镇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并按计划对全镇党员进行了春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各支部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每月至少组织四次党员干部学习,参训率达到96%。全镇基本实现远程教育覆盖率100%。扎实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注重了在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妇女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发展党员,今年共发展新党员28名,农村20名,女同志5名,28岁以下11人,初中文化程度11名,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名。公示率100%,团员推优率100%。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发挥“双向带动”功能。今年,全镇共有流动党员92名。注重发挥流动党员的“双向带动”作用,切实加强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并落实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各总支、支部采取不同形式加强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在外地的工作情况和组织生活情况,并依托他们在外打工的经验、技术,向本地传授致富信息。积极做好了党费收缴工作。今年上半年共缴纳12000多元,党费数额居全市各乡镇首位。今年下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党员的管理,将按规定及时收缴党费,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完善了制度体系。今年深入推进了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制度,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定,并按要求做好了各项记录。

四是丰富了基本活动。继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开展了公开承诺、践行承诺情况“回头看”工作,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对去年的履诺践诺情况进行评议,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跨越赶超、干事创业的热情,确保了承诺的延续性。镇党委结合换届,将严肃换届纪律承诺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村级党组织紧密结合3年任期规划,就创建“五个好”党组织,带动农民创业、发展集体经济和维护农村稳定等作出了承诺。扎实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和“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众推荐活动,加强了评先表优工作。组织开展了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参加评议的党支部共61个,党员2285名,占党员总数的94%,评议优秀党员146名。镇委命名表彰了1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90名优秀共产党员、1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9个“五个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广泛开展了争创“活力责任区”活动。各党支部结合责任区实际和党员的岗位特点,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各农村党组织责任区广泛开展了“双建双带”结对帮扶等活动,各企业党组织责任区广泛开展了“服务社会,技能比武”等活动。扎实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机关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访民情、解难题,在工作上极好地锻炼了干部队伍,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经济上促进了我镇三农工作,赢得了所有农民的认可。

五是强化了基层组织保障。实现了有场所办事。全镇24个村全部有了办公场所。认真落实村级工作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及其他专项经费。去年安排到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88万元,今年根据《镇年度村组干部工资考核方案》,将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村干部报酬待遇比去年有所提高。实行基层党建工作补贴制度。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镇村(社区)党建工作经费补贴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建设,有效解决基层党建活动经费匮乏问题,提高干部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落实农村退职干部生活补贴。对去年享受退职干部补贴对象进行了重新核查,新增补报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退职干部68人。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人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

一、做法和成效

2015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宁德市关于加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㈠强化组织保障,加强政策引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37个市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扶贫攻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工作推进会,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专题研究部署。相继制订出台《加快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推进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指导规范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㈡完善帮扶机制,充实扶贫力量。建立并完善挂钩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机制,全市52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部落实了挂钩领导、部门和企业,派驻了挂村第一书记和蹲点干部,一年来共筹措项目资金2910.5万元,整村推进卓有成效;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对14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对一挂钩,累计补助帮扶资金107.1万元,有力支持贫困户发展;安排了赛岐镇、湾坞镇等沿海乡镇分别对口帮扶山区的松罗、范坑等4个贫困乡镇的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完成对口帮扶资金80万元。完善驻村下派干部管理机制,建立下派挂职书记责任管理、激励表彰、项目资金阳光操作等十项机制作法,该作法在全省宣传推广。

㈢全面摸底识别,努力夯实基础。根据省、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总体部署,全面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建档立卡回头看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工作,各乡镇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队,严格按照市委制定的精准识别十个步骤规范操作程序和五看法等工作方法,进村入户精准摸排识真贫。截至2016年3月初,我市建档立卡户数为4744户,17304人,上报国网贫困户2680户,9666人。3月中下旬,市里组成19个由挂乡镇市领导任组长的督查组,深入基层实地查访,确保回头看工作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㈣落实扶贫措施,统筹协调推进。2015年,市财政投入扶贫资金7975万元,全力实施十个到村到户扶贫工程。其中,安排4100万元组织开展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工程, 重点扶持2个千亩高优农业园、3个标准化茶庄园、4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3个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点以及葡萄、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推动村有产业、户有项目。优化上级资金使用,将省财政下达的三批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10万元,全部发放给11个乡镇、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扶持514户贫困户每户2500-3500元发展种养加短平快扶贫项目。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项目,2015年市农户自立服务社为3850贫困农户发放项目资金6273.15万元。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在全省率先实行造福工程补助资金直接打卡到户和扶贫重点村统一建立扶贫专户做法,积极探索扶贫资金封闭式运行、报账式管理。结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城阳镇溪里造福新村等省市示范典型,目前,全市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已动工751户3118人,已建一层以上新房721户3000人,完成投资11976万元。

二、问题和不足

㈠宣传动员不够深入,精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如:镇、村干部有的对政策学习少,业务不精、把握不准,对精准扶贫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有的习惯于当二传手,导致政策和措施落不下去甚至落地走样,造成群众对精准扶贫的知晓率不高、认知度不深、参与感不强。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够深入,精准识别不能做到心中有数,识别对象基本靠村干部,对村级上报的扶贫对象又不敢签字;有的乡镇干部不敢担当、畏难松劲,担心贫困户报多了脱贫任务不好完成等。

㈡村财收入依然薄弱,内生动力有待激发。我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普遍乏力,目前有的村虽然开始重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尚未突显,村财收入依然十分有限,部分村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贫困对象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封闭保守,虽有发展意愿,但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只等输血、不会造血。贫困户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负债高,内外交困,逐步成为脱贫难点。

㈢扶持效果参差不齐,工作合力有待凝聚。第四轮省、宁德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挂钩领导和单位高度重视的市本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因有较大数量的资金投入,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而帮扶资金投入不足的市本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则效果不甚明显(7个省、宁德市级扶贫村即筹措帮扶资金1350.5万元,村均193万元;45个福安市级扶贫村筹措帮扶资金1560万元,村均35万元),且不同程度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重项目实施、轻项目后续管理的现象。乡镇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人员多临时抽调,兼职多、精力有限,督促检查、档案建设、动态管理等工作受到影响。少数帮扶单位、企业和帮扶责任人没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帮扶时身入心不入,个别单位、企业甚至一整年都没露过面,给群众留下精准扶贫是走过场 的印象。各部门扶贫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机制,不同程度存在资金分散、项目重复、分头实施、各行其是的问题,上下联动扶贫攻坚合力不足。

㈣措施落实不够到位,监督问效有待加强。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调研中群众普遍反映,市农户自立服务社的小额贷款虽然相对其他金融机构方便,但利率贵,达到一分多,贷款利率长期高于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贫困户用不起,使支农支贫效果打了折扣。我市本级财政从2015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补助52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但在具体落实中又与一事一议项目挂钩,部分村未及时上报一事一议项目,即不能享受扶贫项目资金补助,专项资金没有专项使用;扶持政策对贫困标准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不相匹配,导致扶贫资源多倾向贫困户中的有能力者身上,真正贫困的群众享受不到扶持政策。扶贫攻坚目标责任考评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对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年度考核、激励奖惩、问责督办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另外,造福工程搬迁点建设的监管有所缺位,对工程造价、搬迁对象、项目招投标等把关不严,造成项目建设与规划有出入,影响了工程进度,也增加了群众负担,使保障房的初衷有所变味。

三、意见和建议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实际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瞄准贫困、精准发力,确保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㈠深入宣传,强化责任,全力提升扶贫攻坚精准程度。要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争做熟悉政策、掌握业务的精准干部;要经常进村入户宣传有关政策,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各级干部要落实责任,如实摸清各村贫困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程序合规、结果公正,对群众负责。要明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帮扶责任人准确对接、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提升扶贫工作的精准度,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㈡因势利导,激发动力,切实增强贫困对象造血功能。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两委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尽量将资金项目安排到重点贫困村,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和脱贫步伐。特别要注重积极探索增加村财收入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通过 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实现以企带村、以村带社、以大户带贫困户,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要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正面教育,引导贫困对象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要着力提高产业、就业1+1能力,让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产业可以发展,让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创业技能。

㈢精准管理,分类施策,尽力促进精准帮扶提速增效。要在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抓住困难群体最需要帮助的事,解决困难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要加大挂钩扶贫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地处偏远、成效不明显的村,各挂钩单位要多深入挂钩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村里制定扶贫规划,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项目后续管理与贫困户脱贫兼顾,加快第四轮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挂钩帮扶实施进度。要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轮驱动、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对于因病因灾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对于因学致贫的,要采取措施给予帮助;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要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和不扶的措施,激发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

㈣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努力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市乡两级换届,围绕扶贫攻坚选准配强领导干部,进一步充实镇村扶贫工作力量,以适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需要。要制定出台《福安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责任考评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奖惩机制,确保全面完成扶贫脱贫目标任务。要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障运行机制,提升上下联动的攻坚合力,建议建立民政、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对全市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市农户自立服务社要加大对对在册的贫困户扶持力度,对借款利息酬情给予降低照顾。要加强在建造福工程的监督管理,市政府要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好造福工程手续审批工作,同时,把好对象安置关、规划控制关、工程质量关、造价审核关、资金管理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人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按照甘人大常办发[2015]102号文件关于《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联组审议和专题询问的实施方案》要求和甘人大常办发电[2015]86号文件关于对庆阳市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的精神,市人大党组书记、常委会主任付振伟带领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农工委负责人、市扶贫办负责人和3名省、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于2015年10月26日至31日,对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全市工作汇报的同时,深入西峰区、环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5个县(区)、10多个乡镇、20多个村组,查阅了县区扶贫办资料、走访贫困户、察看当地龙头企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两后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异地扶贫搬迁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多层次了解掌握了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成效

我市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14年底,全市有47.85万贫困人口,贫困面20.86%。今年以来,全市按照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甘肃省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全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方案,制定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20意见方案,实行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主线,弘扬南梁精神,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核心,遵循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原则,建立驻村帮扶、资金帮扶、脱贫激励、逢提必下机制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深化思想认识,攻坚目标明确。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准确领会中央和省上有关扶贫攻坚工作精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最大任务和最大责任,放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着力解决群众脱贫致富信心不足、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干部攻坚克难意识不强、带动帮助能力不强的问题,引导教育各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强化责任担当,发挥能动作用,干群携手,齐心协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主线,紧扣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确定通过三年集中攻坚,每年减贫13万人以上,确保到2017年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4200元以上,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发展基础相对较好、贫困人口相对较少的西峰区、正宁县、合水县年内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二)着力基础工作,精准前提坚实。从2013年开始,市政府率先在全市开展扶贫大调研活动,各级领导深入一线,了解贫困状况,排摸贫困底数,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市政府根据国家贫困标准,探索总结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三对面、三签字、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工作程序,要求确认贫困对象时,入户调查、收入测算和群众评议面对面进行,入户调查表和收入测算表调查员与调查户同时签字认可,初步排摸的贫困户须由本村组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签字认可,之后交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会集体评议,村委会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公示,县(区)扶贫办在县政府外网公告,确保真实准确。最后对全市识别确认的537个贫困村、11.5万贫困户、47.85万贫困人口,精准建档立卡,开展大数据管理平台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动态管理,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数据库。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依据建档立卡确定的扶贫对象,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在此基础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贫困村有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教学点和卫生室、敬老院和幼儿园、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金融网点覆盖、综合商业服务、良好村容村貌和贫困户有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基本农田、增收产业、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有基本社会保障、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的两个八有要求,立足缺什么、补什么,逐村逐户列出需求清单,科学确定脱贫目标,合理确定脱贫时序,做到了扶贫对象清、贫困底数清、贫困状况清、贫困成因清,为扶贫政策精准聚焦惠及扶贫对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精准施策,又好又快推进。全市上下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从各县区、乡镇实际出发,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求清单,确定扶贫项目,整合投入资金,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一是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从2013年开始,全市启动实施了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一年大扫尾攻坚战,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高标准规划设计,严格执行建设标准,确保施工质量,把路肩、水沟、防撞墙、转弯凸面镜等安全配套设施一次建设到位,累计新修通村公路5551公里。特别是今年新修通村公路3173公里,相当于建国以来全市修建通村公路的总和。到今年底,全市91%的行政村(1152个)可以通水泥(沥青)路,2016年可实现村村通。坚持因地制宜,在北部山区建设集雨场窖、中南塬区集中供水、川台地区修建小电井,今年新建维修各类小型水利工程7222处,新增安全饮水人口5.3万人,年内农村饮水安全可达77%以上,自来水入户率73%以上。全力推进电网建设,今年新建农电线路4174公里,改造低电压村组683个,动力电村组覆盖率年底可达97%。有序实施安居工程,以自然村为单元,以适度集中为原则,今年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98处,完成危房危窑改造13756户,解决8.4万人的安居问题。下功夫做好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按照北部山区草畜、中南部塬区苹果、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苗木、川台地和城镇郊区蔬菜的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扩大规模、延长链条、提高效益,特色产业收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今年培育新型果园10万亩,全市苹果留存面积达到158.4万亩,2020年实现人均1亩果;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144个,肉羊饲养量达到493万只,肉牛67.9万头,生猪117.9万口,肉鸡2800万只;全市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设施瓜菜达到14万亩。启动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用7年时间完成苗林结合培育700万亩,引进苗林企业51家,发展苗林大户141户,成立合作社73个,带动农户2.36万户,3年完成327万亩,其中今年完成107万亩。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全市建成电商服务中心5个,服务站56个,网店6453个,电商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线上交易额9.37亿元,拓宽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年内开工建设农村幼儿园217所,改造薄弱学校523所,多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31.8万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6.3万人;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乡村舞台52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13个,全市建制村标准化学校、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72%、40.2%、78.9%,新农合参保率98.2%。二是强力破解资金难题。与省农发行建立合作机制,达成600亿元中长期贷款协议;与兰州银行开展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试点,以1.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5亿元,全市1261个行政村都注册设立了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可为农户提供最高10万元、专业合作社最高30万元、龙头企业最高200万元的贷款,先后发放贷款4.8亿元,发放省上精准扶贫贷款6.28亿元。按照政银保合作模式,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由商业银行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推行农户评级授信,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信用农户提供扶贫贷款65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贫困村互助资金支持力度,年内可实现537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每个互助社投入资金1050万元,每个农户最高可借3万元。

(四)创新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有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工作机制创新作为激发活力、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实行驻村帮扶机制,选派市县机关干部担任重点贫困村第一书记,定点帮扶,各级联村联户干部轮流驻村,建立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常年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实现了驻村扶贫工作全覆盖。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成立19个督查组,常年驻守8县区和11个市直部门,专门督查扶贫攻坚和重大项目建设,要求重大事项直报市委,发现违纪问题直报市纪委,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直报市委组织部,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直报市督查考核局,以减贫结果为导向,确定干部业绩和任用。建立完善脱贫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失责问责制度,对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的,三年内扶持政策、资金投入保持不变;对率先实现整乡整县脱贫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优先推荐提拔重用。同时,加大问责力度,今年对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中慢作为的干部,一次性问责29名。

二、全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启示

(一)做实基础工作,是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步推进的前提条件。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扶贫对象精准是其它五个精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贫困底数摸得清,扶贫对象找得准,需求清单列得实,才能使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扶贫政策,精准聚焦扶贫对象,惠及贫困群众,确保有效脱贫。合水县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贫困村24项、贫困户11项脱贫标准,并据此梳理列出贫困村19项、贫困户15项需求清单,为实施精准帮扶对策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了年内全县整体脱贫目标的稳步实现。

(二)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真抓实干,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全市各级政府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责,把最优的资源、最强的力量向一线倾斜,各级党政一把手坚持亲自挂帅、亲自研究、亲自指导督查,带头帮扶最贫困的村、联系最贫困的户,以上率下,分管领导负责各项具体工作落实,抓规划、抓任务、抓进度,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三)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是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的有效途径。毛寺村是西峰区显胜乡最贫困的村,是蒲河川黄土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展示区,有黑老锅冰窟、无止桥等旅游资源,西峰区政府以中央加强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积极营造环境,招商引资5.2亿元,争取政策资金扶持,打造毛寺村及周边区域集地质观光、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部级地质公园,探索出了插花型贫困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一步直奔小康的新路子。

(四)取得群众支持和拥护,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期实现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只有扶贫导引措施真正取得群众认可,才能全面调动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把最后一步路修到群众家门口,道路修到哪里,那里的群众就主动拆房迁坟、挪树让地、燃放鞭炮、全力配合。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群众的脱贫致富铺平了康庄大道。

三、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几点工作建议

调研中各县区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贫困乡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部分项目补助标准低,有的项目还要求市县配套,全市今年在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4个项目中,缺口资金就达37.27亿元。有的建设项目补助资金拨付不够及时,为确保工程进度,通过银行贷款和工程队垫资的方法先行建设,目前全市负债已达17.4亿元。二是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水平低。村级卫生室设施简陋、设备有限,人员少、待遇低,服务能力差。现有的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供养能力弱,维修或改扩建任务重,集中供养难度大。三是特殊原因贫困人群的扶贫任务艰巨。部分贫困人口散居在偏远地带、发展环境差,有的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和致富技能,有的贫困对象文化素质低、习惯于等、靠、要,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部分家庭因病、因残、因学、因婚返贫现象突出,这些人群的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如果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扶贫措施,难以实现脱贫目标。

几点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深谋实抓全局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全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任务、最大责任,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夯实扶贫开发的财力支撑,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社会平均富裕程度。要抓好富民产业培育,持续不懈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促使更多群众真脱贫、长久稳定脱贫。

(二)进一步聚集整合资源投入。要用好政策机遇,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水利、电力、金融等行业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凝聚各方面的资源力量,确保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解决贫困乡村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现实问题,积蓄发展后劲,夯实脱贫基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做好科技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保障、文化扶贫等工作,弥补短板,扩大覆盖,不断提升均等化水平。

(三)进一步创新提升工作水平。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吃透中央和省上扶贫开发各项政策,增强运用政策和转化政策的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在扶贫机制上创新,在工作模式上探索,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强化扶贫工作责任,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群众意愿。进一步深入剖析贫困人群致贫原因,科学合理分类,靶向施策,确保精确滴灌,研究制定帮扶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人群的脱贫办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加快脱贫致富的热情,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发挥精准效应。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精准扶贫座谈会发言稿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会议的内容有两项,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这两件事都是中央、省、市作了全面部署,需要我们全县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大事。

刚才,新发、光明两位同志分别宣读了《全县农村扶贫精准帮扶到户工作实施方案》和《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详尽介绍了开展这两项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对照方案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三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全面建成小康靖安的大事,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农村改革又是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可以说,农村发展了国家就发展了,农村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而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就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让农民的土地拿到了户口本,好比人要上户口一样,土地拿到了户口本,可以进入市场有序流通。

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今年3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同志在赣州考察时强调,当前要抓紧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不是一件可干可不干的事,而是非干不可,必须干好的事,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抓紧抓实这项工作强卫书记提出,要确权登记,让承包地拿到户口本,让农民吃上定心丸邓保生书记也提出,要把确权工作作为民生账来交、作为攻坚战来打、作为硬任务来啃,所以说,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我们必须确保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二)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是一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民生工程。当今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大量的农民到城市打工就业,农村相对城市还比较落后。从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

在旧社会,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只能打长工,从地主手中租用农田;解放以后,所有的田地都归集体所有,以村集体或生产队为单位,农业生产统分统筹,分配上吃大锅饭,那时候的田叫养命田到了1977年,江苏泰州有一位农民叫葛玉桥,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先河。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大包干,让集体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那时候的田叫温饱田下一步,我们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将温饱田变成小康田,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土地流通使用,促进农民增收,所以说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二、明确要求,规范操作。

重点做好五个三,即:准确把关三个节点、明确把住三条底线、正确把握三个关系、认真注意三个问题、切实注重三个方法。

(一)准确把关三个节点。

一是5月份全县铺开的节点。省市的要求是7月份全面铺开,而我县提前两个月启动,目的就是早部署、早安排、早完成,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各乡镇要周密谋划,根据县里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按程序推进。

二是6月底前完成三爪仑乡试点的节点。三爪仑乡作为试点,要抢抓时间,先行先试。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项一项地研究,一个一个地解决,切忌应付了事,蒙混过关,坚决避免一刀切、简单化、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是11月底前全县基本完成的节点。7个月时间要完成全县十几万亩耕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大家要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站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局的战略高度,参照试点乡镇的经验做法,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时间节点、落实工作举措,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按时完成。

(二)明确把住三条底线。

一是把住依法依规的法规底线。要依法推进,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登记内容和程序开展工作。要按章办事,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乡、村、组干部和具体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法规和政策,不能搞无原则的变通,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按程序操作,必须公示的一定要公示,做到调查摸底全面化、试点过程公开化、确权颁证一体化、档案整理规范化,确保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二是把住群众认可的民意底线。宣传工作是我党巨大的政治优势,宣传越到位,阻力就越小。要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宣传确权登记的意义,把政策交给农民,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紧紧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曾说: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农村的事,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切实尊重群众,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引导农村成立确权理事会,每个环节都邀请群众参与,每个争议都由村民协商解决,每项决议都经群众签字确认,确保每个环节要有90%以上的群众参与,并经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同意,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三是把住维稳的稳定底线。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家既要正,又要硬,因为正,才能硬。要统一政策口径、操作规程和业务要求,政策一个口子出,操作一个程序走,工作一把尺子量,避免因工作原因造成新的矛盾。要加强矛盾纠纷调处,结合清理二轮承包工作,认真摸排农村土地纠纷和隐患,梳理影响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线索,分清轻重缓急,选派专门力量,包案化解。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凡是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必须严格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实际妥善处理。

(三)正确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要切实做到三个不变、三个严禁,即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家庭承包权不变,用地性质不变;严禁借机打乱原承包关系重新调整,严禁非法收回农民承包地,严禁加重农民负担,借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确权登记要以户为单位,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这是一项基本原则。确权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千差万别,我们要在不变中求变。比如,在保持大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可以对承包地进行适时适当的微调。因此,只要坚持大原则不变,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群众认可,确权登记工作可以因组而异,因地而异,因情而异,既要稳妥又要灵活。

二是把握快与准的关系。兵贵神速,迟则生变。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拖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越不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快与准并不矛盾,只有准了才能更好的快,才是真正的快。首先情况要摸准,这是抓好土地确权登记的前提,要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掌握土地权属纠纷等基本情况;其次面积要测准,以二轮承包为基础,以土地承包台账、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依据,进行实测校准;再次政策要把准,要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严格按照政策办事,确保确权颁证得到群众的真正认可,避免引发新的矛盾。

三是把握主要模式与因地制宜的关系。确权确地和确权确股不确地各有利弊,要向农民讲清楚,形成共识。确权确地是传统方式,符合农民的思维习惯,容易被接受,有利于保持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但不利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确权确股不确地是新鲜事物,要让广大农民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不确地不仅不会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落空,反而可以使农民的权益变现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

(四)认真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不能激化老矛盾。老矛盾主要有:户与户的纠纷、组与组的纠纷、村与村的纠纷、乡与乡的纠纷,这些老矛盾的历史和现状都要搞清楚,要合理消化,不能激化。

二是不能诱发新矛盾。有些组和乡、林场以及项目之间不能产生新矛盾;还有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都修到了村组,需要征用群众的土地,这方面不能诱发新矛盾。

三是不能制造大矛盾。对个别无理取闹的要严厉打击;对个别干部借机的要严厉查处;对个别投机商损害农民利益的要特别注意。

(五)切实注重三个方法。

中国最富的村是华西村,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有一套很好的工作方法。

一是吃透上头。就是上级的政策要摸清楚,像确权登记颁证方案里有五个原则要准确把握,分别为: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公平公正公开、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同时,对不清楚的政策和精神要随时请教。

二是熟悉下头。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和情况要搞清楚,要选好理事会、开好户主会,处理好纠纷,乡镇切实把好关。要绘好两张图,画好现场草图后送乡镇制成电子版的图,建立永久的管理系统。

三是晚上碰头。遇事随时商量、随时消化,有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错综复杂,问题越来越多。同时,遇到问题要加强汇报,村民要向村组反映、村组要向乡镇汇报、乡镇要向县里汇报,一级一级及时反映,确保问题及时解决。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各乡镇各部门既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质保量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要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已经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县指导、乡主导、村主体、组实施的运作模式,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严格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经验在一线总结,作风在一线锤炼。

要夯实基层,对比较复杂的村组,乡镇要派得力的干部进行挂点。村里要开好干部会,组里要建好理事会,树立起威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四套班子领导要立即行动起来,奔赴各乡镇和挂点村,加强调研、加强指导。

(二)通力协作是关键。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农业部门要积极当好县委、政府的参谋,牵头抓好工作落实;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工作经费;宣传部门要把握好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工作的社会氛围;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严肃工作纪律;部门要认真处理好确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农业、国土以及政法等部门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政策的规范引导;其他各部门都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合作,确保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强化保障是基础。

一是经费保障,各乡镇各部门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县财政也要给予适当补助。

二是舆论保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把这项民生工程宣传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培训保障,要分级组织开展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使具体工作人员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明确操作规程,掌握工作要领。

四是督查保障,各工作组要经常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县两办要纳入重点督查内容,对工作执行不力、,或弄虚作假、造成重大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件事,关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强调五项任务和五项要求:

一、五项任务

(一)精准识别对象。根据县扶贫部门初步统计的全县贫困人口具体数据,家庭人均年收入2300元以下为贫困户,目前全县有2235户,7783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8%左右。各乡镇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罗湾14%;香田4.3%;雷公尖13%;中源8.4%;宝峰6.3%;双溪11%;水口4.6%;高湖4%;仁首7.3%;璪都3.2%;三爪仑9.7%。其中,有些低保户还没有纳入,要进一步精准核实,不符合条件要剔除出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二)精准帮扶目标。帮扶贫困村的主要目标为,6个省定贫困村和1个市定贫困村的主要指标要接近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年固定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元;村庄环境要干净整洁,村村通硬化道路,有文化室、卫生站、垃圾集中堆放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改变落后面貌。帮扶贫困户的主要目标为,到2018年,扶贫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以上;贫困户家庭成员按规定全部参加新农合和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学生不因贫困辍学,着力改善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条件。

(三)精准进村到户。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全县2000多名干部都要深入农村,进村入户与帮扶对象交朋友,了解困难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既然是交朋友,我们的农民朋友经济生活又有许多困难,所以要深入了解他们困难的原因,通过各种努力,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要为每个困难户建立档案,做好记录,真心实意地去了解、帮助帮扶对象。

(四)精准方式方法。扶贫的方式要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管,原来的扶贫就像浇水,有可能浇得多,也有可能浇不到,现在要像滴灌,每棵树都要滴到,目标更为精准。工作要求上,既要扶贫更要扶志,任何扶助都是外力,关键是增强内力,要使扶贫对象自力更生。记得我原来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户帮扶对象,生活上比较懒,春节前去看望他,上午10多点钟都还没起床,送了点钱给他,晚上就去,一点钱全部输光了。第二次去看他,就没有送钱,买了一些肉和东西去看他,免得又去,结果他还不满意。

像这样比较懒的人就要扶志,思想观念不改变,再帮都是穷的,几百块钱一下就赌掉了,根本起不到作用。同时,要变输血为造血,注重扶产业和政策,贫困学生有帮扶政策,大病救助有政策,低保也有政策,在扶贫工作中都要注意运用好。

(五)精准指导督导。对于我县的省、市贫困村,上面都有一些政策和资金下来,要加强对接和督导,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对于贫困对象个人,除了过年过节走访和平时联系之外,还要帮助扶贫对象解决就业问题,包括一些好的产业和就业项目,可以推荐的及时推荐,工业园区的企业也有很多就业岗位,可以帮忙联系,增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二、五项要求

(一)带着真感情去做。对于贫困家庭,除了一些是懒惰的原因,很多都是综合因素造成的贫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是工作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份真感情,帮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信佛的人乐于到宝峰寺放生池放生,放生是一种功德。作为干部,可以做比这个功德更大的事情,扶贫工作是帮助人,是修桥铺路,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更是人性的光辉,这个平台更大,也是更大的功德,所以大家要带着真感情去做。

有个短板理论,就是木桶装水,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装水的容量。靖安要发展和富裕,这些最贫困对象就像是短板,如果他们板子伸长了,我们的水就能越装越多,同样这些村发展了,我们全县就发展了,这些人富裕了,我们全县就富裕了。

(二)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去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深入群众,就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就是破除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次在村里走访,看到一户贫困户,家里所有的家当可能就只值几百块钱,当看到群众生活这么困难,我们当干部的,怎么还会想着去享乐、去奢靡,所以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去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三)结合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去做。确权发证面对的都是普通群众,其中有很多是贫困户,他们是弱势群体。在土地确权发证的工作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千万不能让贫困户吃亏,当干部就要强者不怕,弱者不欺。

(四)结合新农村建设去做。要整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源,用于基础设施的政策,尽可能向贫困村倾斜,加快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锦上添花,花多了就不知道是谁送的;雪中送炭,大家永远会记得,困难的时候最需要支持和帮助。

(五)结合争创5a景区去做。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今年五一期间的白崖山,每天游客有三千多人,白崖山是户外景点,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当地农民卖点红薯和玉米,办个农家乐,一天能赚1000多块钱。全县五一旅游形势很好,人气很旺,并且秩序井然。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宾馆接待条件,好的很好,差的又很差,缺少一、两百元价位的经济连锁型酒店;还有观音岩景区,游客多了,但接待条件又有限,许多游客都没有地方吃饭。所以说,我们在完善旅游六要素的配套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人气就是财气,乡村旅游旺了,农民卖个红薯和玉米都能赚钱。旅游项目也需要劳动力,保安、清洁等岗位都能解决就业、增加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精准扶贫工作要结合争创5a景区和发展经济去做,我们一定能大有作为。

同志们,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程,事关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事关我县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扎实推进这两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务必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勇于担当、创新实干,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土地确权工作任务,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为推进靖安绿色崛起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精准扶贫座谈会发言稿二】

同志们:

今年是我县扶贫工作新旧交替的一年,十二五期间的xx个贫困村将实现脱贫出列,新定xx个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将全面拉开帷幕。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省市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对我县新一轮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要求,迅速行动起来,以扎实过硬的措施和作风,确保扶贫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刚才,xx同志宣读了《关于2015-2017年县直部门分包贫困村、开展社会帮扶工作的通知》,希望大家按照通知精神,结合自身工作,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扶贫帮扶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

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重大的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开展定点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

(一)开展精准扶贫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新机制,是党和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通过贫困人口识别、致贫原因分析、分类指导和深入推进到村到户联络机制,多层面、多渠道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对精准扶贫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切忌喊口号。省市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政治敏感性,提升认识水平,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安排部署上来。

(二)开展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需要。按照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2017年我县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乡村及贫困人口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贫困群众不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开展精准扶贫,就是通过点穴式、保姆式、套餐式的帮扶,增强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的能力,确保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确保全县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开展精准扶贫是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现实检验。今年以来,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干部宗旨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扶贫帮扶工作由过去的扶贫到乡到村,细化到户到人,需要帮扶干部入村到户一对一帮扶,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任务更重。是对帮扶干部宗旨观念、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一次检验,是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希望各帮扶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抽调精兵强将负责帮扶工作,确保帮扶任务圆满完成。

二、明确要求,把握重点,切实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为做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深入研究部署,总的要求是:围绕一条主线,把握三个关键,抓好四项重点。

一条主线:

就是全面启动、竞争使用、精准扶贫、产业富民,以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抓手、以122个贫困村为主战场,走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和-谐稳村、群众建村的路子,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三个关键:

一是把握精确界定这个前提。要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帮扶对象的界定标准和条件要求,建立一套有效、合规的识别系统和审批程序,真正把贫困居民列入帮扶范围。要开展到村入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环节,层层把关,确保应帮尽帮、帮急帮需。

二是把握精确帮扶这个关键。贫困居民界定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确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五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三是把握精确管理这个保证。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帮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帮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四项重点:

一是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

开展入村到户帮扶的工作队员要当好宣传员。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要宣传精准扶贫新政策,真正让党的好政策进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同时,还要向农民群众宣传扶贫开发的意义,真正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抢抓精准扶贫的难得机遇,力争早日脱贫致富。

二是帮助群众理清思路,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各帮扶单位和帮扶队员要找准贫困对象致贫的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方案。对于因智、因病、因残致贫的,要进行生活扶贫,符合条件的可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对于缺乏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的,要进行发展扶贫,借鉴前一轮扶贫开发的经验,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帮扶。

第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因村选业,因户定项目,通过贴息贷款、产业直补、扶贫互助资金等途径,切实解决发展资金难题,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力争做到每村有一个产业,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棚菜种植、特色养殖和皮毛加工等扶贫产业。积极培植各类种养专业大户、个体加工户,通过树立典型,帮助农民调、引导农民种,扶出增收致富的产业来。

第二,加大科技帮扶的力度。各单位要加大科技帮扶的力度,及时为各村送技术、送信息。要加快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培训农民、指导农民,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现实成效。特别是对有林果、蔬菜种植基础的村,要加大科技帮扶力度,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提高果菜品质,进入更大的市场,卖出更好的价钱。

第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既能带来直接的现金收入,更有助于开阔视野,活跃头脑,掌握更多的致富信息,增强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要广辟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开展适用知识与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引导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打工,返回家乡致富。

三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贫困群众多集中在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客观条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帮助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是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得实惠的实事。这些基础设施靠一家一户很难解决,必须整合各方资金集中力量解决。今后,上级扶持三农的专项资金将更多的投向这些乡村,各帮扶单位也要舍得投入资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为各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两委班子领富带富的能力。

很多富裕村的发展实践证明,思维开阔、坚强有力的两委班子是村里发展致富的重要条件。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也是这一轮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此轮帮扶任务的期限到2017年,各单位要一帮到底,两委班子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帮助的效果,各帮扶单位一定要重视帮扶村两委班子建设,配合乡镇党委、政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要在帮扶中发现致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用心培养,积极向乡镇推荐,争取帮扶结束时,每个村的两委班子都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扶贫帮扶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个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扶贫帮扶活动取得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世岩书记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度,真帮实干。同时,县乡分别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构,县领导小组由李红星同志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农开扶贫办高全义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县帮扶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做好工作队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考核等工作。

各派驻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将扶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制定开展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县直各部门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驻村扶贫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扶贫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扶贫帮扶工作顺利推进。

(二)完善工作机制。

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单位都有参与帮扶工作的经验,因此,做好本轮帮扶工作,重点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用好的机制推进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完善人员调配机制。各部门所帮扶贫困村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原则上驻村干部驻村时间要达到一年以上,如需轮换,要按照xx同志刚才宣读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报批后,方可轮换。帮扶单位不仅要在资金、物质上对帮扶村给予倾斜,也要高度关心帮扶队员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必要的后勤保障。

二是完善定期通报制度。对帮扶工作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制度。各帮扶单位、帮扶工作组要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按计划推进工作,工作推进情况每月5日前报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县扶贫开发办要及时跟进工作的督导督促,做到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调度,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

三是完善定期例会制度。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度,对帮扶工作定期进行调度,交流帮扶经验,推广先进典型, 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确保帮扶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

(三)创新工作方法。

活动能否取得实效, 驻村干部是关键。在此,对驻村干部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第一,调查摸底,掌握村情。这是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步。大家要深入村组农户,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帮扶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找准问题,明确重点。贫困村、贫困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帮扶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驻村干部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分清轻重缓急,着力破解一些最现实、最紧迫、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力争驻村期间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见成效的实事。

第三,摆正位置,维护稳定。驻村干部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接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处理好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做到指导不添乱、帮助不包办、监督不对立,在内尽力出谋划策,在外当好桥梁纽带,努力成为党的惠民政策的宣传者、落实者,农村经济发展的参谋者、推动者,团结稳定的促进者、维护者。

第四,严守纪律,当好表率。驻村干部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 主动与群众交朋友、结亲戚,以扎实细致的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督导检查。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现在,我受县委常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实事求是,客观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

20*年是我县经济快速崛起、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一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一年。一年来,县委常委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总目标,凝心聚力,矢志创新,克难攻坚,开拓奋进,县域经济在极具挑战的情况下,实现了大步跨越。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0亿元,增长28%,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财政总收入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较20*年(除去两权价款收入)均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元,同比分别增长47.5%和34.3%。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工业经济迈上新高点。“工业立县”战略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完成总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78.9%,原煤产量再创新高,总量达到1300万吨。循环经济示范县规划全面启动,在全省县域范围领先一步;以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甲醇改性汽柴油为代表的循环经济项目顺利开工,标志着我县循环经济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园区经济势头强劲,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入驻企业达到6户。重大工业项目齐头并进,官牌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大佛寺瓦斯发电厂等项目基本建成;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煤矿机械厂、热电综合利用等续建项目年度计划如期实现,以煤为主的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实现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全县粮食总产11.9万吨,粮食安全得到保证。“一村一品”快速发展,以果、畜、菜为主的农业基础产业不断壮大。以柿饼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润杨农业开发公司组建运营,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营销等农村三产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特征初现端倪。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开展,在外务工人员创收7.8亿元。“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全面实现,全县村级公路总里程达到645公里。五种新村模式进一步推广,建成农民新居140万平方米,受益群众1.16万户,建成村全部实现“六通六有”目标。落实灾后重建资金5830万元,重建住房33.8万平方米,安置受灾群众2635户。新型农民培训积极开展,群众的政策水平和致富能力显著提高。惠农政策逐一落实,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良种等补贴340万元,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非公经济跃上新层次。全县非公组织发展到8006户,完成产值40.4亿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成立运作,全年担保贷款4000万元,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有所缓解。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步增大。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花果山、侍郎湖等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基本到位。大佛寺丝绸之路申遗和公刘墓、龟蛇山、水帘洞等旅游项目开发进展顺利,“一线两翼”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快步兴起,旅游经济将成为县域发展的新支点。

坚持以县城建设为中心,城市化发展步入新阶段。投入资金6亿多元,实施城建工程41项,其中,开元广场、豳风苑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城市品位渐次提高;城区供热如期实现,在全市各县尚属首家;公刘街东段建成通车,城区泾河防洪工程、*州大厦、开元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紫薇山生态公园、豳风街和创新路商贸区开发等加速推进,城市建设热潮跌起。城管机制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步入正轨。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商品、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交互流动,小城镇已成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源”。

坚持以民生工程为主线,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完成投资2.6亿,建成民生工程266个。基础教育蓬勃发展,职、成、幼教协调推进;教育创强成绩突出,省级强乡镇达到6个,市级达到10个;财政出资3347万,“普九”债务得以化解,率全省100多个县(区)之先。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受益人群不断增加,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1237万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全部落实,全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43‰,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公务员津贴、事业单位过渡性津贴发放到位,干部职工收入大幅增加。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等补助标准连年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力,全年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770万元。“大接访”活动扎实有效,一批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群众合理诉求得以满足。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等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安全四项指标明显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道路电子监控系统全城覆盖,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以思路创新为先导,党的建设达到新水平。干部培训扎实开展,党建讲坛每月一期,农村干部“喜上大学”,政策理论基本掌握。“抓学习、转作风、提效能、保稳定、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有效,干部作风大为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政能力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三级联创”取得新成绩,“两委会”换届圆满完成,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发挥有力。年度考核、平时考核、动态考核三结合机制逐步健全,整体联动、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日渐浓厚。党风廉政建设成效突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年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举报110件(次),初核95件,了结34件,转立案61件,党政纪处分66人。

同志们,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县委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历程充满艰辛,值得倍加珍惜。这些成绩,是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省、市一系列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县几大班子、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尽智献策、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坚定加快建设“陕西十强县”的信心和决心

纵观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县委认为,当前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应该说,困难较多、压力较大,但是优势也很多,希望也很大。

首先,要认清面临的制约因素:问题存在,困难不小。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社会综合评估居全省第24位,与跨入“十强”行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经济结构单一,抗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三是在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面前,我们的工作水平和领导方法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尽管都是客观的、前进中的,但如果解决不好,必将贻误发展。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正视困难,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其次,要认清面临的压力:时不我待,不进则退。当前,我们面临着较大压力。一方面上级和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加快发展的压力。市委、市政府对*县的发展极为关注,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也渴望我们快速发展。希望我县在全面构建咸阳发展战略新高地中站位前沿,尽快闯入“陕西十强县”。这对我们来说,是任务,也是责任,更是压力。另一方面是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压力。在新一轮大发展的热潮中,周边县区加快发展的势头很足、很猛,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咄咄逼人的态势。如果不采取新的措施,保持更快的发展速度,已有的优势就会丧失,现有的矛盾也会加剧,我们就会在经济发展的“长跑赛”中处于后位,陷入被动。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提速升位。

再次,要认清面临的大好机遇: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在看到困难和压力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加快发展我们完全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一是发展有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今后的大发展、快发展积蓄了力量,夯实了基础。特别是我们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几大班子及各级领导干部谋事创业,精诚团结,干部队伍素质较高、作风过硬、善于攻坚克难,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加快发展,再创辉煌的根本保证。二是发展有比较优势。我们有煤炭、旅游、农业等丰富的资源优势,中、省、市支持的外援优势,项目开发建设的后发优势和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政策优势。尤其随着福银高速的建成通车、312国道不断的升等改造和西平铁路的开工建设,我们将形成联通八方的大通道格局,交通区位优势将大幅提升。只要把这些优势利用好、发挥好、转化好,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三是发展有大好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加剧,中央及时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九字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应该说,这是危机中的商机,困难中的希望。历史经验也表明: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商机;每一轮经济收缩,都孕育着新一轮的经济扩张。谁能在危机面前快速应变、在低谷中抓住机遇,谁就能抢占先机,跨越发展。总体上看,我县经济外向度、依存度不是很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相对较小,面临着诸多利好因素:第一、国家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明确提出今后两年投入4万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省、市也加大了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这对我们来讲,是最好、最现实的机遇。第二、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既有的优势在减弱,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趋向更加明显,这给区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我县带来了新的机遇。第三、在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下挫的影响下,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在短期内会出现稳中有降的态势,这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建设成本。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可以说,*县正处在重大机遇叠加的新时期,从外因看,有机遇、有条件,从内因看,有基础、有动力。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鞭策,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必将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明确任务,加快建设“陕西十强县”的步伐

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陕西十强县”的奠基之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陕西十强县”目标,按照“抢抓机遇促增长、集中突破上水平、改善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全力构筑区域性产业高地,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主要预期目标是: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50亿元,比20*年净增10亿元左右,增长25%;完成财政总收入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分别较20*年增长23%和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分别较20*年增长29%和20.2%。到2010年,力争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完成上述目标,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打循环经济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做优工业经济。坚定“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加强循环经济链条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抓好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甲醇改性汽柴油、火石咀煤矿残煤气化、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探索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突出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加快小庄和文家坡煤矿开发、大佛寺煤矿二期建设进度,力争雅店煤矿尽快开工,全面建成蒋家河煤矿和官牌工业广场,加大水帘洞、陈家坪、虎神沟煤矿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升煤炭资源开发水平,为建设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举现代农业旗,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实“三农”工作。按照“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富裕农民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田面积基本稳定,确保全县粮食总体安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巩固壮大大棚蔬菜、瓜果等设施农业,烤烟、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奶牛、肉兔等养殖业,梨木、枣木等工艺业,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继续推广“草-畜-沼-果-菜”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建设一批极具特色的生态观光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生产水平,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产业牵动力。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采取代耕代营、土地参股等方式,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投资农业,开辟农业规模经营的新路子。大力引导农民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使农民向城镇靠拢,向城市进军,在现代化的前沿阵地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和熏陶,实现“打工—创业—置业”良性循环。坚持以“六进村”、“六入户”为重点,加强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模糊城乡界线。

(三)着眼城乡一体化,强力推进城镇建设,进一步做靓城市形象。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方向,统筹考虑经济、人口等因素,把城市建设的重心从“拉大框架、扩大规模”逐步向“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方向转移。一是完善规划,指导中心城市发展。准确把握城市定位,传承历史文脉,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独特性。按照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明晰城市功能区划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泾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紫薇山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业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推动城市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二是加快建设,健全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泾河防洪、*州大厦、开元大厦、泾河新区路网等工程,全面建成*州商城和刘家湾修配中心,不断优化城市休闲、娱乐、购物等服务功能,再规划建设一批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高层建筑,彰显城市风格,增强城市魅力。三是发展产业,壮大中心城市经济。按照“充实功能、改善环境、聚集产业、构筑框架”的建设思路,多渠道做大城市产业集群,突出发展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产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切实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的新城镇建设,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乡商品、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交互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提升品位,优化中心城市环境。充分发掘*县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重点抓好紫薇山生态公园、泾河沿岸景观带、城区绿地建设等绿化美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休闲、娱乐、购物等服务功能,切实优化城市环境。严格按照“三创”工作的要求,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确保“三创”目标如期实现。

(四)抓住投资机遇期,大力推进项目争取,进一步做强县域实力。加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拉动发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紧紧抓住国家的政策机遇,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加快能化项目研究、包装与论证,切实做好前期工作,尽快策划、储备一批基地型、龙头型煤化工项目,努力做到“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不断增强*县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主动搞好西平铁路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力争早日实现“铁路、公路”两路并推的发展格局,全面提高我县的外运能力。统筹县域财力分配,优先保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资金需要,确保项目早实施、早建成、早见效。牢固树立“科学、理性、绿色、效益”的招商理念,紧紧依托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围绕资源开发、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大力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五)壮大非公孵化体,积极推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做大民营经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让非公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领衔主演”。按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大力发展餐饮服务、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努力做大“三产经济”这块蛋糕。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接替产业来培育,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游、工业特色游、休闲度假游,尽快完成大佛寺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加快“一线两翼”各景点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落脚点的市场服务网络,深入实施“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乡镇商品配送中心和农资超市,切实解决农民购买不方便、消费不安全、花钱不经济的问题,在全县形成区域性物流平台,降低物流成本,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和效益。

(六)树立以人为本观,全力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做好社会事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在民生工程实施上要有重大突破。坚决抓好涉及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的实施,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加快红岩河水库、312国道复线(运煤专线)、县委党校、职教中心、集中供热供气、体育中心、城区污水厂等110个集中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县城中心敬老院、两个乡镇敬老院、247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的建设和19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狠抓县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搬迁煤炭采空区及农村危房、土窑洞居住的群众,基本解决全县城乡干部群众的安居问题。二是在社会事业发展上要有重大推进。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尝试推进特殊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切实抓好医疗条件改善、医疗设备更新和疾病防控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农村和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在社会保障上要有重大举措。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职工养老保险金标准,积极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抓好鳏寡孤独老人集中供养、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暖春常在”。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保持全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四是在和谐环境构建上要有重大成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提高平安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大排查力度,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保持党的先进性,切实推进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的组织保障。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一是切实加强思想建设。重点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我县将于今年3月份启动学习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必须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提前安排,精心实施,扎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在强化理论武装、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收获、有变化、有成效。二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增进党内和谐,加强班子团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综合考核、任前公示等制度,继续推行全委会票决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群众公认作为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形成用重点工作评价干部、考验干部的用人导向,不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执政骨干。三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认真落实“十个一”联系点等制度,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分析根源,研究对策。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建立领导干部政绩与目标考核结果挂钩的管理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工作报告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理念,构建县、乡、村党组织三级联动服务群众机制。努力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不断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真正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五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切实保障惠农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纪律保障。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林改基本原则

(一)家庭承包、权利平等的原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把林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村林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权,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二)兼顾各方利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保障集体林地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在民主协商的前提下给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收益分配或者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实行民主经营管理;要在保护生态,维护生态安全,确保森林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支持农民经营林地,从中获得收益,得到实惠。

(三)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的原则。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方法、步骤、要求等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交给农民,让农民民主选择改革的模式,自主确定经营管理形式,依法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改革让大多数群众满意。

(四)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的原则。改革要符合《物权法》、《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规范运作。实行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当地集体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层层制定改革方案。为确保改革符合实际,体现分类指导,要做到一村一案(一社一案),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六)尊重历史、政策连续的原则。对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已经明晰、绝大多数群众满意的,应稳定不变,不得乘改革之机,重新分配或者无偿平调,对已经承包但林权尚不明确的林地以及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林地,本着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针妥善处理。

(七)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法,扎实有效做好每一项林改工作任务,抓好每个环节的任务落实,确保改革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让绝大多数群众满意。

三、林改的总体目标

从年3月到年12月,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权经营管理体制,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农村和谐的目标。

四、林改的范围

全市范围内仍然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没有任何形式承包、流转的集体林地;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农牧场、河道湖泊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内权属清楚的集体林地;争议调处解决后的集体林地;已经以各种形式承包到户或者流转,但未办理林权登记,需要对该承包人或者受让人进一步明晰相关权利的集体林地。

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林地类参照县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其数据更新调查结果”确认;林地的公益林类别参照县级“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确认。

纳入改革范围的林地,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林地所有权人)经依法登记,取得林权证书的林地。

五、工作内容和主要任务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以明晰产权、勘界发证、落实责任、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分为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两个部分。

(一)主体改革

1、明晰产权。凡纳入林改范围内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经济林地、农田林网、苗圃地、宜林地(包括“四荒”地、灌丛地)等各类林地,区分商品林和公益林(公益林分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按照经过民主决策确定的村级林改方案所规定的模式明晰产权。

(1)实行“均山”的林地。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个成员,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2)实行先“均股”后“均利”的林地。在维持本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基础上,把林地面积按人口划分成等份,每等份为一股,以家庭为单位确定“股份”数,按“股份”承担林地经营责任和义务。当林地产生收益时,按照家庭所占的“股份”进行分配。

(3)集体保留林地。对经营状况良好,已经产生收益或者有收益预期的林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保留不超过该林地总面积10%的林地。对于实行“均山”的村,这部分林地由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对于实行先“均股”后“均利”的村,这部分林地可以按所占面积折合成“股份”纳入统一经营管理。

(4)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农牧场、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集体林地。对于确认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重要河道湖泊周边的集体林,应当强化保护和管理措施,引导农牧民以“均股”方式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经营管理。对于其他林地,宜分则分,宜联则联。

(5)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大户”承包或者公司法人承包、其它经济实体承包的林地,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者流转合同内容不完整、责权不明确的要予以补充完善;承包手续不完整要依法补办手续,签订承包合同;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承包合同要认真核查,确系违法违规操作、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谋取私利的要坚决依法纠正;对虽依法签订了承包或流转合同,但承包人未按照合同约定或政府有关规定履行造林绿化责任长达3年以上的,经督促仍然不愿履行造林绿化责任的,发包方可终止该合同,将林地收回纳入林改范围。

对已随草场承包到户、划入草场使用证范围内的集体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等各类林地要进行调查,确定地类和公益林种类,进行实地勘界,由承包人申请林权登记,签订或者完善林地家庭承包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

对于寺院、学校经营管护的集体林地,在没有任何争议的前提下,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由其继续经营管护的,要确定地类和公益林种类,勘测定界,可申请林权登记,签订或完善经营管护合同,落实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2、勘界发证。林地界线必须在涉及到村行政界线的土地没有争议或者争议已经解决的前提下,对该行政村范围内的集体林地按照村(社)改革方案规定的明晰产权模式落实到户,按户勘测。勘界林地的宗地类别按以下规定确定:林定类别(即地类)按照《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细则》中的“技术标准”确定林种外,还要根据本县“二类调查”成果予以确认;公益林及其类别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县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资料》、《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区分天然林保护区林地和国家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予以确认。县级(以行政村-林班为单位)林地宗地总面积和宗地分类面积合计数如果大于或者小于上述相关资料确定的面积达5%以上者,要分析原因,报县级人民政府最终确认,并单独统计。

市级林改机构中要有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勘界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尤其要协调涉县(区)行政界线的土地争议的调查调解。各县(区)要组织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政管理等机构牵头,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参加的林权勘界队伍负责林改界线(村界线)、林地界线和宗地图的勘测工作。凡行政村涉及行政界线的土地争议,必须在解决争议后进行林地勘测。经努力调解,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可以先划定林改工作界线,在此界线范围内进行林地勘测。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做到村林地分布图准确,户林地宗地图四至清楚,宗地属性(地类、林种、公益林类别、商品林类别)明确,勘界原始资料完整。为确保勘界工作规范、勘界成果科学准确,要积极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卫星遥感系统)技术和MPGIS计算机成图系统以及实地丈量等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勘界完成后,县(区)级人民政府负责林权确认核发证书、林权变更登记(包括流转、承包等)等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林权登记、确认和发证程序,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确保发证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和规范,有条件的县要实行林权证计算机数据录入和制图。

3、落实责任。在明晰产权,完成勘界,履行林权登记手续后,乡(镇)政府要督促发包方(林地所有权人即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承包方(农牧户)依法签订集体林地承包合同。依法以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的林地经营权限为70年,承包期界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以其他形式承包林地的期限,按有利于维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合同书要按照省林改办制作的范本,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制定和印刷,合同中要明确规定承包方、发包方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护、防偷砍滥伐、病虫害防治等责任;要明确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分配,确保合同文本要约完整规范,符合法律规定。

签订集体林地承包合同实行第三方鉴证制,甲方(发包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乙方(承包方)为农户,鉴证方为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各县(区)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合同管理办法,规范集体林地承包合同管理。乡镇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是林地承包合同的具体管理部门,要按照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对合同的规范化指导,监督依法签订的集体林地承包合同有效履行。

(二)配套改革

1、放活经营权。对于用材林,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培育、采伐各类用材,按经济性要求选择性地更新造林树种,用森林经营方案指导可持续经营。

对于经济林,尤其是沙棘、枸杞等生态经济兼用林和生态复合型苗木基地,要提高农民的经营和管理意识,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把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对于公益林,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实行“造林申报制度”和“造林奖补制度”,准许对残次林分、低质低效林分进行补植改造、准许对历史遗留的造林失败地进行重造。同时,要加强公益林管护,在实行家庭承包管护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农民成立管护组织,健全管护机制,强化管护措施,提高管护水平。在确保林地生态功能不因经营活动受到损害的前提下,鼓励和扶持农民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林地游憩休闲服务等林业多种经营项目,切实放活农民群众对于林地的经营权。

2、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拥有的商品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以转包、入股或作为出资合作的条件等方式流转,使商品林相对集中于经营能手或者相关行业经济实体之下,依法开展林地的集约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对公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在不允许转让和确保林地的公益林性质不得改变的前提下,可以优先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以入股方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造林、营林、管护和林下多种经营项目的开展;公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在5年内不得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经营主体流转。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要建立林地、林木流转平台,搞好服务,促进有序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保障收益权。林改以后,农户承包的集体林地上的已有林木以及承包后由承包人自主栽植的林木,一律归承包人所有。

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林业、税务、工商、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克扣、征收、摊派、抵押农户应得的合法收益。因勘察、采矿和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各项建设工程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省林地林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所有者和承包者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当地人民政府和征地管理部门(统征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确保林地所有者和承包者、林木所有者和承包者的补偿补助费用足额落实;对因征收林地造成农民生活水平显著降低的,应当依法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政府划定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已承包到户,经林业部门登记,核发了林权证,签订了承包合同,履行了规定的责任义务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要直补到户;采取先“均股”后“均利”等方式,林地未承包到户的,要按照相应的利益分配办法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以均利方式落实到户。实行国有公益林家庭合同制管护制度的,由国有林场及其主管部门共同进行年度检查核实后,按照检查结果兑现管护报酬,并将报酬直接拨付到户。

六、主要政策措施

(一)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政策。省政府已将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纳入林改配套政策。我市各级林业和财政部门要把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作为最重要的林改配套政策加以落实。要从农村的社情林情出发,本着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权益平等,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原则,对现行补偿政策和管理办法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项政策的效益。

(二)完善公益林管护体制机制。在现行公益林管护体制机制下,国有林场本着“自愿、就近、利益平衡”的原则,可以给管辖范围内的农民划定公益林管护面积,实行家庭合同制管护。国有林场要制定农民家庭合同制管护国有公益林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要以县为单位统筹使用天然林管护补助费和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支付家庭合同制管护公益林的费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民家庭合同制管护国有公益林的管理细则,规范和强化对公益林家庭合同制管护情况的监督,确保这项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规范实施。

(三)完善扶持农户营造公益林的政策。要逐步转变造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造林申报制度”,由农户自主申报造林面积、造林树种等;整合林业重点工程造林补助资金、各项财政扶持资金等,逐步提高公益林造林补助标准。实行公益林“造林奖补制度”,采取以苗代补、达标奖励等政策措施,激发农户营造公益林的积极性。

(四)落实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和《省集体林采伐管理办法》,要明确公益林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政策,强化监管工作。

(五)建立林地流转管理机制和服务平台。市县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林地、林木流转情况,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加强集体林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行为,稳定林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林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为林地流转提供政策咨询、林权交易、信息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林权流转市场,推动社会资源向林业流动。

(六)落实金融服务林业、支持林改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地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林业局等五部委《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金融支持林改,促进林业发展的各项金融、保险业务。要认真组织试点,开发林业信贷产品、制定措施和管理办法,使涉林金融、保险业务迅速、规范、有效开展起来。

(七)落实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林业管护经营协会、农民股份合作制林场等组织,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和管理。要把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碳汇造林、林业基建投资、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科技支撑等项目优先安排给管理规范、有一定实力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制林场、公益林管护协会、公益林经营协会等农村林业经营管理组织,并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村林业经营管理组织的发展壮大。

(八)加强乡(镇)林业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发[]10号文件第二十条的要求,建立健全乡镇林业管理机构,充实技术人员、加强能力建设,做到农村林业改革发展的日常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九)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针对新形势下造林育林和林业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按照中发[]10号文件的规定,研究制定公共财政支持农村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

(十)建立涉林基础设施项目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机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涉林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当中,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机制,保障其实施,为我市农村林业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工作步骤

各级政府及林改部门要严格按照《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工作程序和流程图》规定的程序、步骤、环节和要求开展改革工作。

根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要求,林改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

主要任务: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培训等。

(一)成立领导机构。各级政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林业、发展改革、财政、宣传、国土、民政、农牧、广播电视、金融、保险、档案、统计、工商、税务、监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确保林改工作顺利推进。

村社也要以民主选举方式成立由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林改小组,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

(二)组织林改工作队伍。各级林改机构要抽调素质高、作风好的干部组成林改工作队伍,确保每个工作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林业调查、土地管理、行政界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干部和乡镇干部。

(三)人员培训。培训采取市、县联办的形式,重点培训乡(镇)党政领导、林改工作组成员和村社两委班子成员,由县林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发[)10号文件精神,省、市全面推进林改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及林改目标原则、内容步骤、程序方法,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以及林地勘界、登记发证、建立档案、质量监督等工作环节的技术方法和规范等。通过集中培训,达到提高认识,明确要求,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规范行为的目的。

(四)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在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引导;坚持形式多样、多方联动;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坚持点面结合、重点宣传;坚持长期宣传、连续宣传的原则指导下,广泛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1、加强舆论宣传。由宣传部门牵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中央、省委和市委林业工作会议、中发[]10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安排部署,宣传林改典型、先进人物、改革进展、经验和成效。

2、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在营造林改舆论氛围的同时,以村为单位,采取公告形式林改政策和要求。同时组织林改工作组进村入户,调查农户林改意愿,讲解政策、答疑解惑;通过集中宣讲、召开座谈会、张贴标语、宣传画、开办宣传专栏等形式,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林改的政策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交给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不留死角,深入人心不留疑惑,使广大农民理解林改,支持林改,自觉参与林改。(五)摸底调查。摸清底数是做好林改工作的基础,对所有集体林地、林木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掌握经济社会、林地资源、林权状况、经营管理等林改基础数据,为确定林改范围、制定本级林改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调查摸底成果包括:

农村社会经济情况调查表;森林资源调查表;林权基本情况调查表;林业经营情况调查表;林地权属争议登记表;农户林改意愿表;农户林改意愿调查汇总表;农户家庭人口现状登记表;农户家庭决策权认定书;农户家庭林改授权委托书;农户家庭资源弃权认定书;林地类型分布图。

(六)制定改革方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确定的原则、内容和要求,按照上一级《实施方案》提出的思路、重点、方法和要求等,编制本县(区)、乡(镇)、村各级林改方案。

1、县(区)级林改实施方案。由县(区)林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方案要对全县(区)林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县(区)级《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2、乡(镇)林改实施方案。在县(区)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根据县(区)级林改实施方案的要求,由乡(镇)林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方案应对全乡(镇)林改工作作出详尽安排,把握改革方向,明确明晰产权的主要模式和林地经营管理的主要方式,明确组织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方案要对本级林改工作具有规范、保障和具体指导作用。乡(镇)《实施方案》报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

3、村级林改实施方案。在县(区)、乡(镇)两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助下,根据乡(镇)改革实施方案,由村林改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编制。方案要做到符合法律规定,符合本村实际,尊重民意,内容完整、详细明确,操作性强,达到实施(操作)细则的编制深度。方案要依法经全体村民大会或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表决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在全村范围内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组织实施。方案同时报县(区)级人民政府备案。

村级林改实施方案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全村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和四至毗邻、国土面积及其土地构成、人口数量及其构成);集体林地资源基本情况(包括林地类别、面积,流转情况、林权状况、经营现状、群众对已流转林地经营管理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制定改革方案的依据;改革的范围;改革时间安排和步骤;明晰产权方式;实施方法;工作保障措施等。

第二阶段:主体改革

主要任务:明晰产权、现场勘界、落实责任等。

(一)明晰产权。在确认村林改小组健全、集体林权已经确认、各类争议已经调处、民主决策程序完成,村级实施方案修改完善并正式公布的前提下,方可进入明晰产权阶段,把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严格按照村级实施方案确定的模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个成员或者农户,并通过“指界”初步确认落实的宗地界线。

(二)实地勘界。完成明晰产权工作后立即委派专业勘界队伍严格按照《省集体林权勘界办法》的技术规定和要求进行勘界,确定村级林地林权界线和农户林权宗地界线以及其他权利人的林权宗地界线。勘界做到村林地分布图准确,户林地宗地图四至清楚,宗地属性(地类、林种、公益林类别、商品林类别)明确,勘界原始资料完整,并绘制出详细的小班图,标明林地位置、林种分布等。

(三)张榜公布,签订承包合同。林地勘界程序完成后,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为30天,其他事项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林改组织机构、参改人口、森林资源底数、林权现状、林改方案、确权结果、收益分配及林权登记申请等。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村“两委”按照《省集体林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农户签订林地承包合同,落实经营管护责任。

第三阶段:建档发证

主要任务:审核录入、颁发证书、建立档案、同步跟进配改革。

(一)颁发证书。勘界确权完成后,乡(镇)将审核无误的林权登记材料录入微机,并报县(区)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县(区)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核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林权权利,由县(区)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书。

(二)建立档案。档案是林改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林改的历史记录,对维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林改机构必须高度重视,把林改档案建设、管理与林改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进行。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林改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并严格按照《省林业局省档案局关于印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落实林改档案管理工作责任人,在林改开始之初就要把林改档案工作安排好,做到早布置,早落实。确保林改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从改革开始就有人接收、有人保管,防止林改资料的流失。要规范建档,落实林改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林改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的归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同时,做好林改档案的保管、移交和利用工作。要落实档案工作经费,在林改工作经费中合理安排档案工作经费,改善县(区)乡(镇)村林改档案管理条件。实行林改工作检查验收档案一票否决制度。

(三)同步跟进配套改革。在推进主体改革同时,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确保农民的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使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对当前已有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国有公益林家庭合同制管护政策、生态公益林营造林申报和奖补政策要在主体改革到位的基础上同步落实。发展改革、财政、金融、保险、林业等部门分别负责其他配套改革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

第四阶段:验收总结

主要任务:检查验收、总体评估。各级林改机构是验收总结工作的责任和承办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验收总结工作。

(一)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分为年度检查和总体验收。年度检查在每年任务完成时进行,总体验收在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后进行。检查验收根据《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质量检查验收办法》规定,采取乡(镇)自查、市、县复查和省级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机制。各级林改机构要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工作方案”,确保检查验收工作严谨、规范。检查验收内容要按照《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工作程序和流程图》、《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工作流程解析图》规定的工作环节确定,包括改革组织领导、组织林改工作队伍、培训、宣传、摸底调查、方案制定、民主程序、林权勘界、合同签订、林权证发放、纠纷调处、档案管理、经费使用、规范操作、群众满意度等指标。

年度检查:

乡(镇)自查以本级和村为单位按照检查验收内容开展全面自查,对达不到要求的工作进行整改、完善后,申请上级林改部门进行复查。市、县在开始复查前,必须完成本级自查和整改工作。复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乡镇复查率要达到50%,行政村复查率要达到20%。复查完成后,申请省级核查。

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完成后都要撰写检查验收报告,及时向被检查单位进行反馈,向本级林改领导小组汇报。

总体验收:

总体验收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各县(区)在改革任务完成时,组织县(区)级验收,确认改革各项任务已经完成,存在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各项指标均已达标。在此基础上,上报县(区)级验收报告并提出总体验收申请,由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省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总体验收。

(二)总结评估

分为年度总结和总体评估。年度总结,各级林改机构在完成年度工作后,对年度工作进行总结,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林改机构。在完成省级核查验收后,由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林改工作进行年度总结。总体评估,在全面完成总体验收的基础上,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级林改机构及有关专家采取随机抽样方式通过对样本的现场调查,对改革质量、成效作出评估。并将评估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

八、时间安排

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稳步推进的原则,、、三县从年3月开始到年底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同步跟进配套改革;城中、城西、城北、城东区先期做好林改的调查摸底、舆论宣传等工作,待三县主体改革结束后,再逐步推开。

(一)准备阶段(年3月—年6月)

主要任务:全面完成、、三县所确定试点乡镇明晰产权、现场勘界、落实责任等主体改革任务;成立市县乡三级林改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抽调人员组建林改工作队伍,宣传动员,摸底调查;完成市、县、乡、村林改培训,制定林改方案;公布林改工作咨询和举报监督电话。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6月—年6月)

主要任务: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在三县范围内,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各项工作,各县从年6月至年底,要确保完成30%的乡(镇)的主体改革任务;从年1月至年底,要作为全面实施林改的关键性年份,完成不少于50%的乡(镇)的主体改革任务;从年1月至年6月,完成20%乡(镇)的主体改革任务。

在不断开展主体改革各项任务的同时,进行配套改革各项措施的研究、试点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成熟一件出台一件,出台一件落实一件,不断跟进配套改革,实现主体改革成果的巩固。年6月以后,进入集体林业经营管护的常态化。

(三)验收阶段(年10月—年10月)

主要任务:完成每年一次的检查验收和主体改革总体验收工作。

(四)评估阶段(年10月—12月)

主要任务:在完成主体改革总体验收后,由市林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林改工作进行总结,组织专家对林改质量,成效进行评估。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林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因势利导,落实好保证措施,确保改革扎实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真正形成市上统一部署与指导,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社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林改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现代林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合力推进。

(二)实行责任考核制度。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每年在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中明确考核林改工作情况的指标,市、县(区)、乡、村要逐级签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改革的任务、目标、责任层层分解。每年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加强林改干部工作考核,签订林改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目标和任务指标,在年度考核中奖优罚劣,载入干部考核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领导联点督查和林改办事机构督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基本原则,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市、县(区)、乡三级领导联点督查机制,市级领导联点督查到县,县级领导联点督查到乡,乡级领导联点督查到村,形成三级互动联动,一级督查一级的工作格局。同时,各级林改办事机构要按照工作流程和重点工序,开展经常性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对林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本级领导小组和上级林改部门报告。各级林改部门要指定一名领导负责工作纪律监督工作,要公布林改咨询、举报监督电话,设置意见箱、咨询台、接访日等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

(四)加强林改工作经费的筹措与管理。林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人员多,要积极落实中央补助的林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不足部分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并纳入年度预算管理,予以安排。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外业勘测支出,包括各类器材、聘请技术人员、勘界划定四至、勾图、确定明显地物标志;内业支出,包括电脑、打印机、附图、附表绘制、公示、登记台帐、签订合同、办公用品等;档案支出、培训支出和林权纠纷调处支出。林改工作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五)组建高素质林改工作队伍。林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推选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群众信得过的同志,组成林改工作队伍。林业、国土、民政、档案等部门要抽调精兵强将参加林改,抽调人员要完全脱离本部门本岗位工作并及时到位。林改工作人员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要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相对稳定。各县(区)林改工作进入全面推开阶段后,每个驻村林改工作组中要保证有1名县(区)派干部、1名乡(镇)干部和1名专业技术干部,驻村林改工作组和村社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组成联合工作组,驻点包村,全程领导和参与林改。

(六)建立林改工作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进度的关系,认真贯彻落实林改的各项原则和要求,依法规范操作,实行工作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林改工作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坚持在每道工序完成时,都要进行检查确认,上道工序质量有问题,必须整改到位,否则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杜绝质量问题的传递积累。要把保证质量贯穿到林改工作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确保改革工作的质量。

(七)实行“先试点,后推开”,稳妥推进改革。各县在全面推开林改工作前,先选择一个乡(镇)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完善措施,锻炼队伍,提高效率。试点期间,县政府要抽调县直机关和其他非试点乡镇的工作人员深入到试点乡(镇)所在村社,加入驻村林改工作组,全程参与林改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推开林改工作做好准备。(八)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在把林改政策、程序、方法、要求原原本本交给群众的前提下,通过全体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让群众表决《村级林改实施方案》,自主选择明晰产权的模式和方法,自主确定集体林地的经营管理形式,自主决定林地收益分配方案。严格执行会议通知送达签收、参加会议签到、表决结果签字、林改方案签字和不准代签字、不准用圆珠笔(铅笔)签字的“四签字两不准”要求;林改方案表决坚持“两个三分之二”的要求,坚持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履行,坚持改革全程阳光操作,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尊重民意,绝大多数群众满意。

(九)建立部门配合和权属调处机制。在市林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置身于改革当中,积极承担和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建立政府协调、信息共享、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林改纠纷调处,切实做好各类纠纷的排查,民政、国土资源、林业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做好行政界线争议、土地权属争议、林权争议等各类争议的调查处理工作。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措施,做到组内矛盾不出村、村内矛盾不出乡、乡内矛盾不出县、县内矛盾不出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建立争议联合调处机制,对重大案件实行分级联合调查调处,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局。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2016七五普法述职报告范文一

自2016年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我局七五普法工作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质监中心工作,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大力推进法制创新,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不断完善执法体系,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打造法治质监,有效提升了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推进了普法宣传工作和法治质监建设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全市质监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为广安质监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现将我局七五普法中期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确保七五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保证七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江平任组长的七五普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质监系统开展普法工作,决定七五普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七五普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局政策法规宣传科。我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普法工作,把普法工作作为落实依法行政的基本保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年终绩效管理。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我局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工作和经费三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做好普法工作,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根据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制定下发了《广安质监局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明确了七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七五普法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2011年以来,我局每年都制定下发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计划,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

二、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七五普法启动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广安质监门户网站、电子显示屏、悬挂标语、上街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一是搭建法制宣传的网络平台。我们在广安质监网站将我局普法工作动态及质监法律知识上网,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二是利用电子显示屏,加强法制宣传。每年结合集中普法教育活动,制作七五普法宣传标语在办公楼电子显示屏上显示,营造了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

三是开展法制宣传咨询服务活动。20xx年以来,我局充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9月质量月、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采取了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质监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315和9月质量月,我局认真制定了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在市中心地段设置气球广告标语、设立名优产品展台、展版等,为老百姓设置咨询服务台和伪劣产品识别台,电视播讲《产品质量法》,发放宣传资料,提高了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法制意识和识假辩假能力,培育了浓厚的质量法制氛围。同时,我局充分利用流动宣传车深入到社区、机关、乡村、学校、企业等,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七五普法开展以来,我局还先后多次参加由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宣传活动,先后共发放宣传资料33000余份、接待咨询及投诉300多人次,为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强化培训,突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按照省局及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局认真开展法律六进等活动,在普法宣传教育上,坚持突出两个重点,即抓好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学法培训。

(一)领导干部自觉坚持学法用法。我局实行一把手负责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将七五普法纳入局党组学习内容,认真开展七五普法知识教育,组织法制专题讲座,积极参加省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类普法学习培训。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法制观念和依法管理意识明显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二)认真抓好干部职工普法教育。我们坚持把七五普法宣传教育作为机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年度学习计划中将普法宣传教育同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一道安排,一道抓落实。每年,财务均预算一定资金用于干部职工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一是参加省、市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二是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市学习;三是单位组织学习,干部职工自学。我局要求每一名质监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做到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所有执法人员每月必须坚持12天的专门学习,在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研讨。因此,全局上下联动,形成了自觉学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2011年以来,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了《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刑法》、《公务员法》、《保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较好地完成了普法任务。

在加强对本局干部职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对有关单位、企业、群众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

四、加强整治,强化公开,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一)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机制。我局建立完善了各项执法制度和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为了更加明确执法责任,加大对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从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制定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执法岗位责任、执法公示、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监督检查及评议等制度,同时我局还完善了行政审批责任制,构筑源头审批防线,将监督融于执法、审批全过程中。依制度办事,依制度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明确了行政执法责任,规范了行政行为。

(二)狠抓执法监督检查,提高执法水平。我局严格按照《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规定,每年对各县(市、区)质监局及直属执法机构进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检查工作采取日常、定期检查与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进行,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加大了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对提高执法人员水平,提高办案效率,确保案件质量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20xx年以来,我局所办行政处罚案件没有一起行政复议撤销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

(三)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我们编制了政务公开目录并在市政府网站上公开。按照市政府要求,20xx年以来,我们对本局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重新审查登记,清理了局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审批流程表,经市政府法制部门审批后对外公布,并纳入市政府政务中心集中办理,接受统一管理和监督。对我局的行政权力也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在网上公布。

(四)面向社会,严格要求,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形象。质量技术监督是政府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国家事务的一扇窗口,我局在各单位的办公区域内明示了执法人员的姓名、职务、照片及《行政处罚程序》、《职业道德规范》、《五公开、十不准规定》等规章制度,面对面接受群众的监督。20xx年以来全局无一例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行政执法人员无一例、打击报复、、索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

五、打牢基础,完善机制,确保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用制度。局党组把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内容纳入学习计划,每年都安排相应的法制知识学习。二是建立了集中普法培训制度。为突出学法实效,我局建立集中普法培训制度,每年都集中进行普法学习。三是建立了学法用法考核制度。本着以考促学的宗旨,坚持了学法用法考核制度,每年对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进行考试和考核,学法用法考核纳入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中,考试结果和考核情况以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干部任免、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

(二)狠抓基础工作。购买了省局以及市政府指定的普法教材《七五普法学习读本》、《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读本》等相关书籍,局机关干部职工做到人手一册。积极参加了省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类普法培训,较好地落实了普法工作经费,及时向上级报送普法信息,认真做好了普法依法治理各项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管理做到规范有序。

我局在七五普法中期工作中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将按照七五普法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的作用,为推进法治质监努力工作,为广安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016七五普法述职报告范文二

2016年以来,我局在市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法治无锡建设目标,结合民族宗教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无锡市民族宗教系统七五普法规划》。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有序 保障到位

(一)加强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民族宗教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民族宗教系统的普法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十二五工作规划》、纳入市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和局年度工作计划和要求,有序组织推进。

(二)健全机制。一是建立普法工作网络。局普法联络员负责与上级部门工作联系;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相应成立了七五普法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市各民宗团体有专人负责法制宣传培训工作;并依托全市信众骨干等队伍,织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普法宣传网络。二是健全普法评估考核机制。每年向市民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级民宗团体下达普法工作目标任务并进行年终讲评;在宗教活动场所平安、和谐、模范和星级等创建考评体系中,将法制宣传纳入其中;在团体述职述学考核测评中,法制学习、实践的情况作为重要要求。开展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活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执法情况接受全局同志的监督测评。三是建立普法激励机制。宗教活动场所创建考评中,加大法制宣传考评分值;推送本局普法积极分子参加全市普法先进评选,营造普法工作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三)落实保障。人力保障方面,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除大力培养民宗干部普法骨干外,利用民族宗教群众工作优势,加强群众普法骨干队伍建设,依托民族宗教工作信息直报点队伍、民族宗教工作村(社区)级协管员队伍、信教群众骨干队伍和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这四支队伍,在做好民族宗教领域矛盾隐患排摸及信息报送工作的同时,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群众性宣传工作。财力保障方面,普法工作经费列入局年度经费预算,保障每年办两期培训班、征订编发普法教材和制作宣传展板等用于普法宣传工作方面的费用支出。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普法期间,局用于普法宣传工作经费共约100多万元。

二、措施有力 宣传到位

(一)干部认真学法,努力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把领导干部学法和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纳入常态化学习管理要求。每年组织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公务员在职培训,及时更新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公务员学法考试,并通过年度述职述廉述法,报告学法用法执法情况;把法治学习教育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在制订年度的学习计划时,安排不少于10学时的法律知识学习和讨论;坚持每月第一个周五学法日活动,将专业法学习与其他法律法规以及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保证学习时间、内容落到实处。

在机关内部通过发放学习资料、看录像片、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除专业法学习外,先后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组织全体机关公务员进行学法考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及时把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大力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摆上工作日程,多次组织集中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引导民宗干部理解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的深刻内涵,思考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为推进依法治国献计出力。通过不断学习,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拒腐防变的能力有所增强,多年来,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无违法违纪行为,未发生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

(二)丰富宣传载体,努力建设普法阵地

利用新传媒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局门户网站设立政策法规专栏,及时公布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政策解读。基层民宗工作部门和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纷纷利用自建网站,开设法律法规宣传专栏。全市247处宗教活动场所,全部设有法制宣传厨窗或专栏,有条件的场所还建有电子宣传屏,根据形势和工作要求,主动向信教群众和香客游人宣传国家宗教政策法规。利用传统宣传载体,如现场咨询活动、培训班、宣传资料、宣传画、宣传横幅、宣传展板等等,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中广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局编办的《无锡民族宗教工作》简报开辟《知识窗》,定期刊载民族宗教政策法规问答。

该简报每年6期,每期印发1300多份,面向与民族宗教工作相关的领导、部门、单位等进行宣传。七五普法期间,我市每两年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每年组织一次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 20xx年到20xx年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全市共发送法律书籍、宣传材料2.5万余份、制作光盘100多张;举办培训班70余次,6400余人次参加;制作法治环保宣传袋1000只,标语、横幅2450余条;举办现场咨询、交流分享、知识竞赛、讲经活动100余场;刊出板报、专栏750余期。

(三)宣传广为覆盖,拓宽专业法普及面

1、明确普法宣传重点对象

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以各级民宗干部特别是镇(街道)民宗助理(统战委员、干事)、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信教群众骨干、外来少数民族穆斯林群众为重点普法对象,全面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普及。

一是在宗教活动场所组织讲座咨询。七五普法期间,每年均有多名民宗干部受邀到街道或宗教活动场所举办的培训会讲课。20xx年以来,由市民宗局牵头,共组织50余次面向外来穆斯林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系列讲座,市司法局、公安局、城管局、局、卫生局等9部门采取定点讲课和巡回讲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遵纪守法、服从管理、食品卫生等与外来穆斯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宣传,受教育穆斯林约有7000人次。20xx年6月,市民宗局联合市民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送法进场所巡回咨询宣传活动,共制作14块宣传展板,先后在新区静慧寺、滨湖华藏寺、市基督教堂、天主堂、清真寺、南禅寺和宗教团体培训班期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回展出,观展达万余人(次)。

二是利用民宗团体集中学习会进行专题辅导。坚持每季度一次的民族宗教界集中学习会,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和宗教房产拆迁政策法规等相关的专业法知识,五年中,民宗界代表人士受教育达1000余人次。

三是举办各类培训班进行法制执法培训。坚持每年举办一期民宗界培训班和一期民宗干部培训班,为全市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中青年宗教教职人员骨干、信教群众骨干安排了《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宗教事务条例》的配套法规等培训辅导;对近年来新任民宗干部和各乡镇(街道)民宗分管领导、统战委员(民宗助理)进行了依法行政全员轮训,采取专家授课与现场互动相结合的形式,解除了基层同志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对提升一线民族宗教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起到较好的作用。部分市民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也参加了培训学习。

2、普法宣传工作方式灵活多样

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的爱我中华青少年民族知识竞赛活动,扩大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工作的社会知晓度;联合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共同主办民族情 民俗风主题行活动,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加了无锡人民对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风俗的了解;组织拉面店业主考察学习清真拉面示范店,引导外来穆斯林学习榜样,守法、文明经营;联合市拆迁办编印了1000多本《宗教房产拆迁政策法规宣传手册》,发放到市房屋拆迁系统、市民宗系统、市相关部门和市各宗教团体,为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

每年开展一次每月一法活动,就《宗教事务条例》及其配套规章、《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条例》、《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进行宣传;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组织广场宣传活动,开展专业法宣传社区行活动,主动与结对社区崇安区新街巷联系,组织社区骨干和部分群众进行《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专题宣传教育讲座,发放了宣传资料;结合党建结对活动,在结对社区长欣公寓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结合统战机关干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利用五个周六的上午,在滨湖区美湖社区、崇安区靖海颐养苑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咨询活动。

3、打造普法宣传优势品牌

一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丰富出彩。每年10月份,是我局着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及帮扶活动,推动党的民族政策的普及宣传和贯彻落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上下联动,精彩纷呈。市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民宗局)专门下发通知,对全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工作安排部署。

各市(县)区同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以难点问题的解决推动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活动期间,利用广播电视、召开座谈会、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大力营造了宣传月的舆论氛围。通过《无锡日报》同心苑专栏,宣传报道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在出租车LED广告滚动插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编印并向全市各基层单位发放《民族政策宣传册》和民族知识问答50题,进一步推进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工作。

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单位有的在社区、主要街道、车站等公共场合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现场发放宣传材料、图片展示、悬挂张贴宣传标语;有的开展入户宣传,向少数民族家庭发放《民族政策宣传册》,普及民族政策法规;有的走访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户,宣传相关民族政策,加强清真食品规范管理;有的结合国庆、中秋节日召开少数民族人士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形式,纷纷同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日活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

二是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彰显特色。从20xx年开始,我局按照国宗局统一部署,于每年6月在全市宗教界组织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先后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和国法与教规的关系等主题开展活动,引导宗教界爱国守法,不断增强宗教界人士、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法规意识、公民意识和规范意识。

活动的组织体现发动广泛、氛围浓郁、有针对性、实效性、多样性的特点。在方案设计上注重结合实际,在目标要求上尊重宗教规律。以三训、三考为抓手,三训即分三层培训。市民宗局组织宪法法律培训,培训对象为市级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各市直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市(县)区民宗局组织条例规章培训,培训对象为市(县)、区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辖区内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成员;市级宗教团体组织章程制度培训,培训对象为市级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以及信教群众骨干。

三考即市民宗局、市(县)区民宗局和市级宗教团体就培训的重点内容,采取开卷、闭卷、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在活动的推进中,做到四结合,即结合主题、结合工作、结合群众路线要求、结合讲经论道。特别是宗教团体和场所在开展讲经讲道活动中,用宗教的语言、用信教群众听得懂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宣讲宗教政策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信众爱国爱教、爱岗敬业、担当责任,把宗教界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工作有效 推动创新

xx年以来,我局七五普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20xx年、20xx年被评为市专业法宣传优胜单位和全市综治工作先进集体;20xx年被评为规范执法示范创建先进单位;20xx年荣获省民委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竞赛组织奖;20xx年被市政府表彰为规范执法示范单位。局机关干部参与法律在我心中公务员学法用法征文活动,获得优秀奖;一名机关干部荣获市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

普法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民宗干部、民族宗教界人士、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法制意识进一步强化,推动了民族宗教法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推动依法行政制度建设

抓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对局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修订完善了《重大行政决策七项制度》《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管理办法》《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变更管理办法》《内控机制监督检查办法》《内控机制建设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研究制订了《行政调解暂行办法》《规范性文件制度和备案制度》《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和《局机关工作作风投诉受理制度》,全局行政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制度内容,了解工作要求,执行工作规范,创新开展行政指导工作。20xx年以来,连续5年组织全市民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民宗干部开展调研活动,大家对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等认真思考、建言献策,形成调研文章250多篇,为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创新发展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和工作依据。

(二)推动简政放权政务公开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依托局政务网站,及时公布民族宗教工作决策事项、工作动态、权力事项、办事流程等,接受公众监督。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工作,能下放的就下放,需取消的坚决取消,对保留权力事项进行审批流程再造,形成了局行政权力清单。局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42%,审批环节压缩32%,申报材料减少29%。行政权力全部进入无锡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运行。对局政务网站与行政权力有关的信息公开内容(包括办事指南、办事流程等)进行了及时更新、调整和公布,兑现公开的承诺。局政务网站与无锡政务大厅链接互动,提供网上审批和预约审批服务,提供为少数民族服务一键链接,方便群众办事。

(三)推动依法管理取得突破

一是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20xx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属地管理的意见》,对推进民族宗教行政审批、行政管理、行政服务重心下移进行了明确,进一步理顺宗教活动场所的属地管理体制。

二是依法管理合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持续宣传,市民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意识、履职主动性明显提升。市建设局与我局联合出台《无锡市关于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意见》,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在建工程的安全监管;我局与公安局联合制定了《无锡市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暂行)》,市公安局、消防支队、卫生局、安监局,对全市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检查指导,推动场所完善安全措施;重大宗教活动前后,城管、交通、消防、卫生等部门主动介入,确保安全。

我局还与市卫生局联合制定出台了《无锡市宗教活动场所食品安全管理规定(暂行)》,对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提供餐饮服务或设立内部食堂的宗教活动场所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市档案局对宗教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进行有效指导,全市宗教档案管理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68处宗教场所中,被评为省二星级档案室14处、省三星级11处、省四星级3处,五星级1处。多部门定期联合开展清真食品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确保我市清真食品安全。民宗、公安、安全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非法宗教活动治理工作,维护民族宗教界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

三是依法行政工作得到有效保障。七五普法期间,我局把推动落实基层民宗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作为工作重点,深入调研,奔走呼吁,积极协调,于20xx年促成了江阴、宜兴、滨湖三个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地区设立独立的民族宗教工作机构,其他地区民宗局局长由人大任命,确保市(县)区一级民宗部门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理顺了执法体制,落实了省编办、省民委(宗教局)《关于规范县级民族宗教工作机构设置的通知》要求,夯实了行政执法工作基础。

(四)推动民族宗教界守规用法意识逐步形成

针对宗教公益行为自发、无序的管理现状,以教育、培训、研讨、宣传为理念,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激发宗教慈善热情,规范宗教公益行为。在民政、宗教部门指导下,市佛教协会成立我市首家宗教公益慈善基金会无锡仁济佛教基金会,宗教慈善专业化、规范化迈出可喜的一步。宗教团体深入开展制度建设年、制度落实年活动,对团体制度进行全面科学的梳理、补充和修订,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刚性,进一步形成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宗教活动场所认真执行国宗局7号令,严格按照寺观教堂财务管理十有标准、固定处所财务管理五有标准,在夯实财务工作基础、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市民族团结促进会成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站,为少数民族同胞答疑解惑、提供法律服务,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上一篇:创意年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辅警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