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0:11:32

贮藏技术论文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用10%KDZ浸泡2—5分或10%KDZ+2%CaCl2+50mg/kgGA3浸泡30分,结合微孔保鲜膜包装,灵武长枣室温放置贮藏效果。结果表明采用10%KDZ+2%CaCl2+50mg/kgGA3处理,可降低果实的失重率,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抑制酒化作用和对糖分的呼吸消耗,减少贮藏过程中的损失;贮藏到20天,好果率仍能维持在83%以上。

灵武长枣是宁夏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鲜食枣品种,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果实外观艳丽,营养丰富,甜酸适口,肉质酥脆,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灵武长枣采摘期短,上市比较集中,鲜枣采摘后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失水、酒化,果肉很快变得疏松,5、6天后果肉变褐软化,甚至霉烂,失去商品价值,成为灵武长枣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关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灵武长枣为试材,研究了室温条件下不同保鲜剂对长枣采后生理和贮藏效果的影响,以探索长枣适宜的贮藏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方法

供试灵武长枣2006年10月5日采自宁夏灵武,手工采摘。8日运抵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加工与保鲜研究室,剔出烂果和病虫果,挑取果实表面绿色面积占总表面积1/3以内的长枣进行处理。试验设3个处理:①用10%KDZ浸泡2~5分(KDZ处理);②10%KDZ+2%CaCl2+50mg/kgGA3浸泡30分(复合保鲜剂处理);③对照(CK)用流水冲洗..洗去表面泥沙等污物。各处理长枣晾干后装入微孔保鲜袋中,折口,室温下放置。每处理500g,每个处理5次重复。KDZ是由天津科技大学研制的以壳聚糖、尼伯金丙酯等为主要成分的枣专用保鲜剂。试验中复合保鲜剂添加的其他成分是在之前所做的单因素处理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有较好效果的生理调节剂,与KDZ复配,以期提高保鲜效果。

1.2测定指标

可滴定酸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采用苹果酸当量值;维生素c用2,6-二氯靛酚钠法测定;乙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还原糖用菲林试剂法测定。

失重率:采用称重法。

失重率(%):[(贮藏前的重虽一贮藏后的重量)/贮藏前的重量]×100

好果率:100%完好的硬果,采用重量法计算。

好果率(%)=[(贮藏前的重量-贮藏后坏果的重量)/贮藏前的重量]×100以上指标4天测定1次,从每个处理中随机取样,各指标均测定3次取平均值。

2结果与分析

2.1保鲜剂对灵武长枣可滴定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刚采收的灵武长枣含酸量为O.42%。3个处理灵武长枣果实含酸量在贮藏过程中均呈下降的趋势,前4天,KDZ处理和复合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含酸量下降比较迅速,其后2个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含酸量下降缓慢,对照果实含酸量一直在明显下降。贮藏到20天后,复合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含酸量在0.23%左右,KDZ液体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含酸量略高于复合保鲜剂处理,对照枣果的含酸量则降到0.19%。

2.2保鲜剂对灵武长枣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影响

刚采收的灵武长枣维生素c含量为3.9mg/g。由图2可以看出,3个处理的枣果维生素c含量贮藏前期均下降迅速,后期下降缓慢,但对照在第16天后又迅速下降。贮藏20天时,复合保鲜剂处理枣果维生素c含量为3.09mg/g,KDZ液体保鲜剂处理的枣果维生素c含量略低于复合保鲜剂处理,对照的枣维生素c含量下降到2mg/g左右。

2.3保鲜剂对灵武长枣乙醇含量变化的影响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的枣果乙醇含量均急剧升高。贮藏20天后,复合保鲜剂处理的枣果乙醇含量为0.067%,比对照低30%左右;KDZ保鲜剂处理的枣果乙醇含量为0.08%,与对照差异不大;对照枣果乙醇含量高达0.09%。

2.4保鲜剂对灵武长枣还原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在贮藏过程中,3个处理的枣果还原糖含量先期都有所升高,后期复合保鲜剂处理还原糖含量仍在升高,KDZ保鲜剂处理有所下降,对照下降至接近刚采收时。

2.5复合保鲜剂对灵武长枣贮藏好果率和失重率的影响

采后12天内不同处理的枣果,其失重率差异不明显,均在1%以内;贮藏到20天,对照的失重率急剧增加,接近15%,而复合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其失重率仅为1.9%左右,远远低于对照处理,采用KDZ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失重率为2.5%,稍高于复合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复合保鲜剂处理对长枣果实的软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照果实第16天软化50%,20天时已全部变软,而采用复合保鲜剂处理的果实20天时好果率仍能保持83%以上,采用KDZ保鲜剂处理的枣果好果率为69.5%。

3小结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杂交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及大豆种子的贮藏特性和贮藏方法。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的内因,是各项技术措施的载体。种子贮藏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救灾备荒的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善,会使害虫危害严重,导致种子的生活力降低,数量减少,严重的会使种子霉烂,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不同的作物种子,采取相应的科学管理措施,可保持种子生活力,提高种植收益。

1杂交水稻

1.1贮藏特性杂交水稻种子在贮藏方面相对常规水稻所不同:①种子保护性能比常规稻种子差。杂交水稻种子米粒组织疏松,闭颖较差,而颖壳闭合差,使种子保护性能降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利于贮藏。②耐热性差。干燥或曝晒温度控制不当,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种子变色,降低发芽率。③休眠期短,易穗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需使用赤霉素,高剂量赤霉素的使用可打破杂交水稻种子的休眠期,使种子易在母株萌动。④杂交水稻种子生理代谢强,呼吸强度比常规稻大,贮藏稳定性差。

1.2贮藏方法对于杂交水稻越夏贮藏关键是控制种子的水分和贮藏的温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2.1降低水分,清选种子。首先准确测定种子水分。种子水分在12.0%以下,可以不作翻晒处理,采用密闭贮藏,但必须对进库种子进行清选,提高种子贮藏稳定性,提供通风换气的能力,为降温降湿打下基础。

1.2.2密闭贮藏。种子含水量在12.5%以下时,可采用密闭贮藏,但对高水分种子,应进行翻晒,如无机会翻晒,安装除湿机吸湿,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步转入密闭贮藏。

1.2.3控制温湿度。外界温湿度可直接影响种堆的温湿度和种子含水量。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往往造成仓内温湿度上升。如果水分较低,温度变幅稍大,对种子贮藏影响不大。但水分过高,则必须在适当低温下贮藏。

1.2.4低温库贮藏。低温库贮藏,可以较好地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在低温库条件下(15℃以下)种子的水分控制在13%以下,可以安全度夏。

2油菜

2.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油菜种子种皮脆薄,组织疏松,且子粒细小。油菜收获正近梅雨季节,很容易吸湿回潮,但是遇到干燥气候也容易释放水分。②通气性差,容易发热。油菜种子近似圆形,密度较大,一般在60%以上,不易向外散发热量。然而油菜种子的代谢作用又旺盛,放出的热量较多。经发热的种子不仅失去发芽率,同时含油量也迅速降低。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油菜种子的脂肪含量较高,一般在36%~42%。在贮藏过程中,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自动氧化成醛、酮等物质,发生酸败。

2.2贮藏方法

2.2.1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油菜种子收获以在花薹上角果有70%~80%呈现黄色时为宜。脱粒后要及时干燥,摊晾冷却才可进仓,以防种子堆内部温度过高,发生干热现象。

2.2.2清除泥沙杂质。油菜种子入库前,应进行风选1次,以清除灰尘杂质及病菌之类,可增强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2.2.3严格控制入库水分。油菜种子水分控制在9%~10%,可保证安全,但如果当地特别高温多湿以及仓库条件较差,最好能将水分控制在9%以内。

2.2.4低温贮藏。贮藏期间除水分须加控制外,种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按季节严加控制,在夏季一般不宜超过28~30℃,春秋季不宜超过13~15℃,冬季不宜超过6~8℃,种温与仓温相差如超过3~5℃就应采取措施,进行通风降温。

2.2.5合理堆放。油菜种子散装的高度应随水分多少而增减,堆高不高于2m,油菜种子如采用袋装贮藏法应尽可能堆成各种形式的通风桩,如“工”字形,“井”字形等。

2.2.6加强管理勤检查。油菜种子进仓时即使水分低,杂质少,仓库条件合乎要求,在贮藏期间仍须遵守一定的严格检查制度。

3棉花

3.1贮藏特性棉籽种皮厚,一般在种皮表面附有短绒,导热性很差,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可达10年以上。但如果水分和温度较高,就很容易变质,生活力在几个月内完全丧失。①耐藏性好。成熟后的棉籽,种皮结构致密而坚硬,外有蜡质层可防外界温、湿度的影响。但是未成熟种子则种皮疏松皱缩,抵御外界温、湿度的影响能力较差,寿命也较短。②通气性差。轧花之后仍留在棉籽上的部分棉绒称为短绒,它的导热性较差,具有很好的保温能力,不易受外界温、湿度的影响。短绒在潮湿条件下易孽生霉菌,放出大量热量,积累在棉籽堆内而不能散发引起发热,干燥的棉籽很容易燃烧。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棉籽的脂肪含量较高,约在20%左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易受高温、高湿的影响使脂肪酸败。棉籽入库后的主要害虫是棉红铃虫,幼虫由田间带入,可在仓内继续蛀食棉籽,危害较大。

3.2贮藏方法

3.2.1合理堆放。棉籽可采用包装和散装。散装一般只可装满仓库容量的5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70%,以便通风换气。棉籽最好在冬季低温阶段冷籽入库,可延长低温时间。但堆内温度较高时,则应倒仓或低堆再插入用竹篾编成的通气篓,以利通风散热。

3.2.2严格控制水分和温度。华中、华南地区,水分要达11%以下,堆放时不宜压实,仓内须有通风降温设备,在贮藏期间,保持种温不超过15℃。长期贮藏的棉籽水分必须控制在10%以下。

3.2.3检查管理。在9~10月份,温度检查应每天1次。入冬以后,水分在11%以下,每隔5~10d检查1次,12%以下则应每天检查。棉籽入库前如发现有虫,可在轧花后进行高温曝晒。棉籽有短绒,本身含油量又高,遇到火种则易燃,且不易察觉,一旦被发觉,已酿成火灾,应予充分重视。

3.2.4脱绒棉籽的保管。脱绒棉籽种皮一般都受到机械磨损或腐蚀,不耐贮藏。对脱绒棉籽应加强管理多检查,在堆法上应采用包装通风垛或围囤低堆等通风形式。

4玉米

4.1贮藏特性①种胚大、呼吸旺盛、易发热。玉米胚部占种子体积的1/3,且胚部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亲水基,贮藏期间也较其他禾谷类种子易发热。②胚部含脂肪多。其中胚部脂肪含量占全粒的77%~89%。种胚因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败。③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易滋生霉菌,发生霉变。④种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新收获的玉米种子水分一般为20%~35%。玉米种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而致。⑤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寿命短。4.2贮藏方法玉米种子安全贮藏的关键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种子水分。玉米种子贮藏有穗藏法和粒藏法两种,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仓房条件和种子质量选择采用。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超过80%的地区,则以粒藏为宜。

4.2.1粒藏法。即脱粒玉米入仓贮藏。此法仓容利用率高,要求严控种子入库水分,入库后严防种子吸温回潮,在一般仓库,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13%;低温密闭,含水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的玉米种子,在冷天入仓或冷天通风降温后,堆面盖席或麻袋,再覆盖干净无虫的大豆秆、麦糠、干沙、棉毯等密闭贮藏,可使种子长期地处低温状态,减少虫霉危害。

4.2.2穗藏法。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新收获的玉米果穗,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继续运送到子粒内,使种子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继续进行后熟;穗与穗间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堆内湿气较易散发,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经冬季自然通气,可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内,至第2年春季即可脱粒,再进行密闭贮藏。

5大豆

5.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大豆的种皮较薄,种孔较大,对大气中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很强。所以大豆晒干以后,须在相对湿度70%以下的条件下贮藏。②易丧失生活力。大豆水分虽保持在9%~10%的水平,如果种温达25℃,仍很容易丧失生活力。种皮色泽也对大豆生活力产生影响,种皮色泽越深,其生活力越长久。③破损粒易生霉变质。大豆种子皮薄、粒大,干燥不当易损伤破碎。大豆在田间易受虫害和早霜影响,这些虫蚀粒、冻伤粒以及机械破损粒容易吸湿,引起大量的生霉变质。④导热性差。大豆含油较多,高温干燥或烈日曝晒,易影响生活力。⑤蛋白质易变性。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容易老化变性。

5.2贮藏方法

5.2.1充分干燥。长期安全贮藏的大豆水分须在12%以下,如超过13%,就有霉变的危险。大豆干燥以带荚为宜,收割后摊在晒场上铺晒2~3d,荚壳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脱粒,这样可防止种皮裂开和皱缩。大豆入库后,如水分过高仍须进一步曝晒。在曝晒过程中,以不超过44~46℃为宜,而在较低温度下晾晒,更为安全稳妥;晒干后,应先摊开冷却,再分批入库。

5.2.2低温密闭。大豆由于导热性不良,在高温情况下又易引起红变,所以应低温密闭贮藏。一般可趁寒冬季节将大豆转仓或出仓冷冻,使种温充分下降后,再进仓密闭贮藏,最好表面加一层压盖物。有条件可将种子存入低温库。

5.2.3及时倒仓过风散湿。新收获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大豆入库后,还需进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湿热,如不及时散发,就会引起发热霉变。大豆入库3~4周后,应及时进行倒仓过风散湿,并结合过筛除杂,以防止出汗发热、霉变、红变等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1]宜农.蔬菜种子的最佳保质期是多久?[J].农技服务,2006,(8):64.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种子;贮藏;特性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的内因,是各项技术措施的载体。种子贮藏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救灾备荒的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善,会使害虫危害严重,导致种子的生活力降低,数量减少,严重的会使种子霉烂,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不同的作物种子,采取相应的科学管理措施,可保持种子生活力,提高种植收益。

1杂交水稻

1.1贮藏特性杂交水稻种子在贮藏方面相对常规水稻所不同:①种子保护性能比常规稻种子差。杂交水稻种子米粒组织疏松,闭颖较差,而颖壳闭合差,使种子保护性能降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利于贮藏。②耐热性差。干燥或曝晒温度控制不当,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种子变色,降低发芽率。③休眠期短,易穗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需使用赤霉素,高剂量赤霉素的使用可打破杂交水稻种子的休眠期,使种子易在母株萌动。④杂交水稻种子生理代谢强,呼吸强度比常规稻大,贮藏稳定性差。

1.2贮藏方法对于杂交水稻越夏贮藏关键是控制种子的水分和贮藏的温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2.1降低水分,清选种子。首先准确测定种子水分。种子水分在12.0%以下,可以不作翻晒处理,采用密闭贮藏,但必须对进库种子进行清选,提高种子贮藏稳定性,提供通风换气的能力,为降温降湿打下基础。

1.2.2密闭贮藏。种子含水量在12.5%以下时,可采用密闭贮藏,但对高水分种子,应进行翻晒,如无机会翻晒,安装除湿机吸湿,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步转入密闭贮藏。

1.2.3控制温湿度。外界温湿度可直接影响种堆的温湿度和种子含水量。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往往造成仓内温湿度上升。如果水分较低,温度变幅稍大,对种子贮藏影响不大。但水分过高,则必须在适当低温下贮藏。

1.2.4低温库贮藏。低温库贮藏,可以较好地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在低温库条件下(15℃以下)种子的水分控制在13%以下,可以安全度夏。

2油菜

2.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油菜种子种皮脆薄,组织疏松,且子粒细小。油菜收获正近梅雨季节,很容易吸湿回潮,但是遇到干燥气候也容易释放水分。②通气性差,容易发热。油菜种子近似圆形,密度较大,一般在60%以上,不易向外散发热量。然而油菜种子的代谢作用又旺盛,放出的热量较多。经发热的种子不仅失去发芽率,同时含油量也迅速降低。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油菜种子的脂肪含量较高,一般在36%~42%。在贮藏过程中,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自动氧化成醛、酮等物质,发生酸败。

2.2贮藏方法

2.2.1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油菜种子收获以在花薹上角果有70%~80%呈现黄色时为宜。脱粒后要及时干燥,摊晾冷却才可进仓,以防种子堆内部温度过高,发生干热现象。

2.2.2清除泥沙杂质。油菜种子入库前,应进行风选1次,以清除灰尘杂质及病菌之类,可增强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2.2.3严格控制入库水分。油菜种子水分控制在9%~10%,可保证安全,但如果当地特别高温多湿以及仓库条件较差,最好能将水分控制在9%以内。

2.2.4低温贮藏。贮藏期间除水分须加控制外,种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按季节严加控制,在夏季一般不宜超过28~30℃,春秋季不宜超过13~15℃,冬季不宜超过6~8℃,种温与仓温相差如超过3~5℃就应采取措施,进行通风降温。

2.2.5合理堆放。油菜种子散装的高度应随水分多少而增减,堆高不高于2m,油菜种子如采用袋装贮藏法应尽可能堆成各种形式的通风桩,如“工”字形,“井”字形等。

2.2.6加强管理勤检查。油菜种子进仓时即使水分低,杂质少,仓库条件合乎要求,在贮藏期间仍须遵守一定的严格检查制度。

3棉花

3.1贮藏特性棉籽种皮厚,一般在种皮表面附有短绒,导热性很差,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可达10年以上。但如果水分和温度较高,就很容易变质,生活力在几个月内完全丧失。①耐藏性好。成熟后的棉籽,种皮结构致密而坚硬,外有蜡质层可防外界温、湿度的影响。但是未成熟种子则种皮疏松皱缩,抵御外界温、湿度的影响能力较差,寿命也较短。②通气性差。轧花之后仍留在棉籽上的部分棉绒称为短绒,它的导热性较差,具有很好的保温能力,不易受外界温、湿度的影响。短绒在潮湿条件下易孽生霉菌,放出大量热量,积累在棉籽堆内而不能散发引起发热,干燥的棉籽很容易燃烧。③含油分多,易酸败。棉籽的脂肪含量较高,约在20%左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易受高温、高湿的影响使脂肪酸败。棉籽入库后的主要害虫是棉红铃虫,幼虫由田间带入,可在仓内继续蛀食棉籽,危害较大。

3.2贮藏方法

3.2.1合理堆放。棉籽可采用包装和散装。散装一般只可装满仓库容量的5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70%,以便通风换气。棉籽最好在冬季低温阶段冷籽入库,可延长低温时间。但堆内温度较高时,则应倒仓或低堆再插入用竹篾编成的通气篓,以利通风散热。

3.2.2严格控制水分和温度。华中、华南地区,水分要达11%以下,堆放时不宜压实,仓内须有通风降温设备,在贮藏期间,保持种温不超过15℃。长期贮藏的棉籽水分必须控制在10%以下。

3.2.3检查管理。在9~10月份,温度检查应每天1次。入冬以后,水分在11%以下,每隔5~10d检查1次,12%以下则应每天检查。棉籽入库前如发现有虫,可在轧花后进行高温曝晒。棉籽有短绒,本身含油量又高,遇到火种则易燃,且不易察觉,一旦被发觉,已酿成火灾,应予充分重视。

3.2.4脱绒棉籽的保管。脱绒棉籽种皮一般都受到机械磨损或腐蚀,不耐贮藏。对脱绒棉籽应加强管理多检查,在堆法上应采用包装通风垛或围囤低堆等通风形式。

4玉米

4.1贮藏特性①种胚大、呼吸旺盛、易发热。玉米胚部占种子体积的1/3,且胚部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亲水基,贮藏期间也较其他禾谷类种子易发热。②胚部含脂肪多。其中胚部脂肪含量占全粒的77%~89%。种胚因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败。③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易滋生霉菌,发生霉变。④种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新收获的玉米种子水分一般为20%~35%。玉米种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而致。⑤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寿命短。

4.2贮藏方法玉米种子安全贮藏的关键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种子水分。玉米种子贮藏有穗藏法和粒藏法两种,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仓房条件和种子质量选择采用。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超过80%的地区,则以粒藏为宜。

4.2.1粒藏法。即脱粒玉米入仓贮藏。此法仓容利用率高,要求严控种子入库水分,入库后严防种子吸温回潮,在一般仓库,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13%;低温密闭,含水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的玉米种子,在冷天入仓或冷天通风降温后,堆面盖席或麻袋,再覆盖干净无虫的大豆秆、麦糠、干沙、棉毯等密闭贮藏,可使种子长期地处低温状态,减少虫霉危害。

4.2.2穗藏法。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新收获的玉米果穗,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继续运送到子粒内,使种子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继续进行后熟;穗与穗间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堆内湿气较易散发,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经冬季自然通气,可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内,至第2年春季即可脱粒,再进行密闭贮藏。

5大豆

5.1贮藏特性①吸湿性强。大豆的种皮较薄,种孔较大,对大气中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很强。所以大豆晒干以后,须在相对湿度70%以下的条件下贮藏。②易丧失生活力。大豆水分虽保持在9%~10%的水平,如果种温达25℃,仍很容易丧失生活力。种皮色泽也对大豆生活力产生影响,种皮色泽越深,其生活力越长久。③破损粒易生霉变质。大豆种子皮薄、粒大,干燥不当易损伤破碎。大豆在田间易受虫害和早霜影响,这些虫蚀粒、冻伤粒以及机械破损粒容易吸湿,引起大量的生霉变质。④导热性差。大豆含油较多,高温干燥或烈日曝晒,易影响生活力。⑤蛋白质易变性。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容易老化变性。

5.2贮藏方法

5.2.1充分干燥。长期安全贮藏的大豆水分须在12%以下,如超过13%,就有霉变的危险。大豆干燥以带荚为宜,收割后摊在晒场上铺晒2~3d,荚壳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脱粒,这样可防止种皮裂开和皱缩。大豆入库后,如水分过高仍须进一步曝晒。在曝晒过程中,以不超过44~46℃为宜,而在较低温度下晾晒,更为安全稳妥;晒干后,应先摊开冷却,再分批入库。

5.2.2低温密闭。大豆由于导热性不良,在高温情况下又易引起红变,所以应低温密闭贮藏。一般可趁寒冬季节将大豆转仓或出仓冷冻,使种温充分下降后,再进仓密闭贮藏,最好表面加一层压盖物。有条件可将种子存入低温库。

5.2.3及时倒仓过风散湿。新收获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大豆入库后,还需进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湿热,如不及时散发,就会引起发热霉变。大豆入库3~4周后,应及时进行倒仓过风散湿,并结合过筛除杂,以防止出汗发热、霉变、红变等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1]宜农.蔬菜种子的最佳保质期是多久?[J].农技服务,2006,(8):64.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铃薯;贮藏;管理

一、贮藏前的准备工作

1.1贮藏库的建设

建设具有通风、调温、调湿等设备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现代化贮藏库。库房分成左右两部分,中间为走廊,库门和走廊宽度为2~4m,能通车,库门与走廊相通。设双重库门,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寒风直接吹入库内引起库温激变。

1.2预贮

刚收获的块茎尚处于后熟阶段,呼吸十分旺盛,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不能立即入库,而应放在15~20℃、氧气充足、有散射光或黑暗条件下,经5~7d,块茎保护部位形成木栓保护层,以阻止氧气进入和病菌侵入。切勿堆放在烈日下曝晒,以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影响品质。

1.3药剂处理

为了防止贮藏期病菌侵入,可将百菌清或农用链霉素均匀喷洒于块茎表面并晾干。另外,在收获前10d割秧晒地,以免病菌侵染块茎。

1.4装袋定包

为方便运输、贮藏,避免碰伤、擦伤,一般30~35kg/袋,大小薯分开装袋。装袋前应严格剔除病薯、烂薯、破损薯、畸形薯、青头薯。

1.5运输

尽量减少运转次数和运转环节,避免机械损伤。选择装卸方便、经济耐用的包装材料,保护块茎在运输时不受损伤。

二、贮藏

2.1及时入库

将贮藏库清理干净后,用百菌清烟剂封闭熏蒸48h。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及时入库,以防薯皮见光变绿,影响原料薯品质。另外,要防止天气骤变和气温突变而冻伤薯块。

2.2适宜的存贮量

贮藏库存贮量与贮藏库容积成正比,一般存贮量以贮藏库总容积的1/2为宜,最多不超过2/3。如果按1m3种薯重约600kg计算,那么贮藏库的最大存贮量(kg)=贮藏库的总容积(m3)×2/3×600(kg)。试验表明,在较好的贮藏条件下,贮藏200d的块茎淀粉平均损失7.9%左右,如存贮量过大,薯块呼吸释放的热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影响薯块正常呼吸,引起块茎发芽和腐烂,还原糖升高,从而降低原料薯的品质。

2.3贮藏方法

2.3.1按休眠期不同分开贮藏。马铃薯品种不同,休眠期不同;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不同。休眠期较长的马铃薯与休眠期较短的马铃薯贮藏在一块,其休眠期会缩短,所以应按品种、成熟度不同分开贮藏。

2.3.2按薯块大小分开贮藏。薯块大小不同,薯块间隙不同,通气性不同,而且休眠期也不尽相同。故也应分开堆放,装大薯的袋子堆放得高一些,装小薯的袋子适当低一些。

2.3.3堆放方法。在走廊两侧按垛、组、排堆码,即每层6(2×3)袋,5层为1垛,垛与垛之间留1小通风道;3垛为1组,组与组之间留1条稍大的通风道;10~15组1排,排与排之间留1条走道。根据贮藏量大小适当调整垛、组、排的大小,和通风道、走道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三、贮藏过程中的管理

3.1杀菌消毒

入窖后,每120m3用500g高锰酸钾对700g甲醛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杀菌,每月1次,可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蔓延。:

3.2温、湿度控制

原料薯刚入库时应迅速把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15~20d,使薯皮尽快木栓化,形成保护层。之后窖温应逐渐降至1~4℃,转入正常贮藏(温度在8~10℃时薯块呼吸强烈,菌类繁衍,薯块易腐烂;温度在0~1℃时薯块中的淀粉开始转化为糖分,食味变甜)。在此期间要保持温度相对稳定;湿度必须保持在85%~93%之间。在这样的范围内,块茎不会因失水太多而萎蔫,也不会因湿度太大而腐烂。

3.3二氧化碳控制

如果通风不良,库内积累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影响块茎的正常呼吸,进而影响库内温度和湿度。所以应定期打开顶盖或用风机换气,降低库内二氧化碳浓度。

3.4忌频繁出入

尽量减少出入次数,减少光线进入,以避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食味变麻,降低品质。另外,库内外有温度差,频繁出入,会造成库内温度波动。

3.5抑芽剂的应用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领悟到食品对身体的重要性,尤其对高质量的食品更是青睐。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在肉类的成熟机理,果蔬采后生理等的研究,新型食品发酵微生物和酶的筛选与鉴定,酶技术、超高压技术、辐射技术在农畜产品贮藏加工中的应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同时在农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功能性食品的开放,农畜产品加工的质量控制以及利用声、光、电磁等无损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为我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食品高质量的需求及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记者一行专程前往该学院采访了陆兆新院长。

具有儒雅的风度和睿智的思维的陆院长在百忙之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席长谈使我们了解到:该学院以研究农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即注重系统研究和专门研究相结合,又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统一。紧密围绕我国农业产业化和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选题,并与国际研究和标准接轨。该学院在近几年内获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

该院在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特色是:新型食品发酵微生物,如纳豆和丹贝:新型食品用酶,如原果胶酶、羧肽酶等;固定化细胞及酶技术;食品发酵高效菌株选育及超浓食品发酵剂生产技术,切割蔬菜流通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模型建立;食品微生物的分子检测及标记等,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明显优势。

该院1996年以来,共获科技进步奖3项,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九五”攻关和省部级及地方科研项目23项,出版教材及专著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4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5篇,SCI论文2篇。

该学院在农产品贮藏加工与质量检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产食品质量检测与评价;二是农产品贮藏保鲜;三是农产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在农产食品质量的检测和评价方面,主要研究果蔬农药残留和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及农产食品成分和功能的评价。在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方面主要从事果蔬等采后的贮藏、保鲜机理及鲜切果蔬及净菜的研究应用,农产品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重点研究农副产品在原料处理、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据筛选科学合理的加工工艺和配方,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在研究该项目五年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承担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60多篇,其中SCI或EI收录16篇。

该院最新研究课题是肉品成熟和蛋白质凝胶机理的研究、中式传统特色肉制品的现代化研究、肉品质量控制和标准研究、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类胡萝卜素级收机理研究等。通过人才引进,使该院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1999年12月将研究室更名为“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实验室”,并批准为南京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目前该院实验室共有在编固定人员2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0名,中级职称5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名,占30%,硕士学位的13名,占57%,非在编人员(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和客座研究人员)共83名。研究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形成了训练有素、工作协调、学风良好、严谨敬业的学术梯队,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能力。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韩涛,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果蔬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十多项,在多种核心科技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共六十多篇,获2001年北京食品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2003年北京食品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2005北京科协优秀论文奖(第二作者)。2002年荣获中国农学会颁发的第八届“中国农业科学青年科技奖(个人)”。

水杨酸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水杨酸对桃和柿果实贮藏效应的研究”,是一项关于水杨酸特性的重要研究。水杨酸被认为可能是新的植物内源激素,已受到生物学界的高度关注,对增加植物抗病性,对果实采后的贮藏保鲜效应都有着优良的作用。韩涛教授是这一课题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和主持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执笔完成课题的申请,完成试验设计以及试验实施的全过程。该项目以北京市的主要水果桃和柿为主要试材,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外源水杨酸对果实采后的贮藏效应,并确定了桃和柿果实适宜的水杨酸使用浓度范围,处理方法和配合的贮藏条件,处理果实贮藏期间的品质和生理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贮藏温度对这些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水杨酸调节果实成熟衰老打下良好的基础。该项目在2000年5月通过鉴定,研究成果在果品贮藏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热逆境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升温处理对果实贮藏特性影响的研究”,是一项关于对采后将果实进行升温这种与常规方法相反的无污染、无残留的处理方式的研究。韩涛教授是该课题学术思想的主要提出者之一。在韩涛教授参与主持的此项研究中,根据逆境抑制果实生长发育的观点,将采后果实引入处理中,确定了升温处理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范围,肯定了其抑制冷害的效应,探讨确立该方法保鲜的生理机制和应用条件。课题在1996年12月通过鉴定,填补了国内热逆境对果实贮藏效应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戴定中的专利项目

1 手持式汽油动力双向锯切机(专利号:ZL 200720131851.5,zL200720038752.2,Zk200620125590.1,ZL 200420054594.6)

汽油发动机的输出动力经专门设计的齿轮箱传动系统,驱动两片硬质合金圆锯片,围绕同一轴心,互为正反双向旋转,锯切作业时刃口似剪切又像三面刃铣切,可以切割钢铁,铜,铝合金及木材、塑料等材料,切割时工作平稳,无反作用力,特别适合手持作业,广泛应用于消防、城建,交通和电力施工等行业及抢险救灾领域,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现场的应用证明其功效显著。

2 双向旋转金刚石锯片开槽机(专利号:ZL 200620072408.0)

传统的金刚石锯片开槽机,两片金钢石锯片均为同一方向旋转,开槽作业时为了抵消切割反作用力,操作者必须用力稳住机器。最新设计的双向旋转金刚石锯片开槽机,两片金刚石锯片旋转为一正一反两个方向,刚好抵消了切割反作用力,所以操作平稳、省力。特别适合手持作业。

3 双向旋转多功能抛光机《专利号:ZL 200510038697.2)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农村试验示范基地385个,承担各类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项目1000余项,取得成果900余项,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200多个,为促进甘肃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做出了应有贡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5月,2005年被甘肃省科技厅认定为甘肃省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果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和“国家农产品加工业预警甘肃分中心”。研究所下设现代储运、苹果多元化加工、工艺助剂、食品加工、生物机能等5个专业研究室,采后处理、贮藏保鲜、食品加工、工艺助剂等4个中试车间。现有职工46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8人,中级职称或硕士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甘肃省“333”学术技术带头人 2人,入选省领军人才2人,入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名。目前,已组建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农产品贮藏加工科研创新团队和由10人组成的工程技术团队。主要从事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贮运保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特色植物资源有效成分分析评价与利用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贮运工程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的专业研究课题100余项,完成重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开发出部级新产品5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苹果采后处理技术及纳米SiOx保鲜果蜡(伊源牌CFW果蜡)新产品、苹果脆片微波―压差膨化技术、蔬菜冷冻―压差膨化技术、软包装水果罐头加工技术、马铃薯贮运保鲜及抑芽剂新产品等五项原始创新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两年来,针对苹果、马铃薯等农产品贮藏保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重点开展了农户实用小型机械冷藏设施研发与简易贮藏库改良研究,改造的土窑洞和装配式小型冷库温度控制均能满足苹果贮藏保鲜技术标准;自主设计建造了适合马铃薯贮藏的不同通风模式下,双控(控温控湿)和双能源(自然冷源和电能)试验恒温贮藏库,有效提升了组装式恒温库的贮藏保鲜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为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库(窖)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筹划及启动过程中,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作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积极协助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男,46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园艺植物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兼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分室主任。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Wye学院园艺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马铃薯协会会员,农业部薯类作物品审专家。

谢从华教授一直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际国内多项重大课题,取得科研成果六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八项(次)。其中,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预测和控制的数学模型获湖北省199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获湖北省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和控制的数学模型、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等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均有重大突破,处于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育成“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3号”等高抗晚疫病,食用品质和商品率均优的马铃薯新品种。主持研究的马铃薯试管薯产业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率先开展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基因组研究和品质改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克隆4个抗病和淀粉代谢调控的关键基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刊物上6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

谢从华教授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与马铃薯遗传改良。其主要课题有: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48”、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资助的马铃薯细胞工程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马铃薯试管块茎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研究、马铃薯优良加工品质转基因新品种选。

尹江

男,1960年7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河北张家口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同年分配到张家口坝上农科所工作至今。1990年被评为农艺师职称,1995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2001年晋升为农业研究员,1985年一1996年从事燕麦科研和推广工作,现任“农业部薯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副主任兼质量保证负责人,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张家口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认证部级评审员、河北省农作物品审委员会委员。1997-2001年均被考核优秀,2001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二等功,同年获得“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

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主研,育成马铃薯和燕麦新品种12个,其中有7个被列为全国推广品种。获得各级科技奖13项,其中省部级以A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4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星火二等奖1项,省丰收杯三等奖1项。

刘刚

男,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环境材料与农业工程技术。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研究室废弃物利用和污染控制岗位专家。2000年甘肃省跨世纪人才“333工程”一、二层人选,甘肃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

多年来从事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农用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设备研制、科技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目前,承担着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科技厅多项重大科技项目,负责全国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贮藏加工技术、废渣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突发性、临时性问题的调研并提出解决措施。协助农业部掌握全国马铃薯产业贮藏加工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科学试验和相关技术评估,完成农业部交办的临时性调查和各类突发事件专报以及应急预案草案制定任务等,为马铃薯贮藏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先后主持或参与实施的国列、省列和其他科研课题15项。其中:《葡萄试管繁殖技术研究》和《葡萄试管繁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先后在1986年、1992年分别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软包装水果罐头技术开发》1997年获甘肃省星火科技二等奖,《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二等奖。申请国家专利12项,已获得国家专利六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40余篇。

陈彦云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马铃薯;高产栽培;良种选择;播种;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

论文摘要介绍了马铃薯大垄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良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内容,以供马铃薯种植户参考。

马铃薯以其营养价值高、耐贮藏而深受人们喜爱。近几年栽培面积不断增加,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采取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现将其大垄密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良种选择

选择抗病、高产、早熟的脱毒种薯,如早大白、克新四号、东农303、鲁引

一、尤金等。种薯产地一般在高海拔冷凉地带。选择适宜播期,早春马铃薯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在3月上旬播种,宜早不宜晚。

2整地施肥

选择地势平缓,中性或偏酸性砂壤土。联合整地起130cm大垄,垄底全方位超深松,深翻20~25cm,最好施有机肥,一般施22.5~30.0t/hm2。根据地力和施肥种类适当补充化肥。马铃薯需氮、磷、钾的比例为5∶2∶11;一般施磷酸二铵225~300kg/hm2,硫酸钾或氯化钾300~375kg/hm2,尿素75~150kg/hm2,以上肥料可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施肥时将1/2肥料撒在地面,翻入土中;剩下的撒在垄沟中,用耥圈覆土,使种肥分离。在现蕾期除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3%~0.5%)外,一般不再追肥。

3播种

3.1选种

种薯购回后,立即分散贮藏。各农户将种薯置于室内干燥、通风处均匀摊开。如果发现薯块有部分腐烂,要把腐烂部分切除。

3.2切块

催芽前进行切块,在种植前10d进行。马铃薯的顶端芽眼首先发芽,并有抑制中、下部芽眼萌发的作用,如果顶端幼芽遭受损伤或被切除,则其他芽眼会迅速萌发。为了取得较多的种薯,就要对马铃薯进行切块。①125g以上的大薯切法:从中部横切下,顶端部分纵切为2~4块,每个切块具有1~2个芽眼,并且都连结有顶端部位。脐部切2~3块。②100g左右切法:横一刀、纵一刀,即分4块。③50g左右小薯切法:纵一刀,分2块。④50g以下小薯切法:在顶部切下0.6~0.8cm即可,不要完全切开。

3.3消毒

薯种切块后用0.2%多菌灵或百菌清(50kg水加100g药剂)药液喷射消毒,喷湿即可。也可用草木灰涂切口。晾干后进行沙床催芽。

3.4沙床催芽

播种前要求进行催芽晒种处理。马铃薯在收获后有50~60d的休眠期,凡未萌发的薯种都要进行催芽。在室内干燥、通风处进行催芽。用清洁干净的河沙在通风阴凉处作催芽床,将切好的薯块密集平铺于地面,然后盖上湿河沙3cm厚。在河沙上密集铺放小块茎,再在其上铺盖上河沙。如此1层小薯块1层湿河沙(铺放2~3层为宜),铺好后用麻袋或禾秆围盖好。经6~8d后,当大部分薯块萌发出芽(芽长出1粒花生仁大小)便可播种。注意催芽时,要经常检查河沙湿润度,太干要及时喷水,忌底部积水。论文关键词马铃薯;高产栽培;良种选择;播种;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

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1.甘薯全价开发利用新技术

该技术包括甘薯颗粒全粉生产技术和甘薯综合利用加工“膳食纤维、甘薯汁、淀粉”技术,实现特色甘薯的“全价利用,无污染,零排放”,彻底解决薯渣、薯液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系列产品有甘薯营养全粉、甘薯复合营养大米、甘薯复合营养面条、甘薯罐头、甘薯汁饮料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紫心甘薯原汁的生产方法及其产品(专利申请号:200910026115.7)。

2.草莓精深加工新技术

该系列技术解决了草莓加工过程中的色泽、风味、营养及生物活性变化和损失问题,通过酶促与非酶促氧化控制技术,抑制草莓加工过程中的褐变与活性损失;通过非热杀菌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解决高温杀菌对草莓汁风味与营养的破坏,保持草莓汁天然风味与营养;通过低能耗微波组合干燥技术,缩短草莓干燥时间,降低草莓产品干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该系列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草莓固有风味、原有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产品色泽鲜艳、风味优良、营养丰富,能够全面提升草莓产业加工技术水平。系列产品有速冻草莓、NFC100%全果草莓汁、活性草莓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测定小浆果ORAC的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110114323.X)。合作企业为东海县黄川镇新桃草莓合作社和连云港天宏管业有限公司。

3.低值淡水鱼肉发酵香肠的生产工艺技术

该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低值鱼进行深度开发、生产,以海产或淡水低值鱼为原料,在单一发酵剂的基础上,以混合发酵剂对鱼肉糜进行发酵,抑制肠道菌生长,提高鱼肉糜凝胶强度和白度,改善其风味、质地、色泽与保存性。该技术制备的鱼肉香肠产品,营养丰富、口感鲜嫩、食用方便,并且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多种保健功能。该技术能充分利用我国低值鱼资源,为低值鱼的加工和增值转化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品有低值鱼肉香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发酵生产低值鱼肉香肠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010101412.6)。合作企业为雨润集团。

4.低蛋白营养挂面生产技术

该技术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特殊营养需求,采用低蛋白含量的谷物粉、果蔬粉为主要原料,通过预熟化加工和挤压成型技术,面条产品成型好,耐煮,不断条,口味接近普通面条,且具有特殊的蔬果清香。该技术生产的面条产品,蛋白质含量低于0.5%,其钠、钾、钙、镁等矿物质元素也远低于普通面条等食品,可以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主食食用,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该技术还可以用于生产风味杂粮挂面、果蔬挂面等产品。产品有低蛋白营养挂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低蛋白营养面条的生产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010101414.5)。合作企业为北京百傲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二、果蔬保鲜技术

1.水蜜桃的贮藏保鲜技术

水蜜桃是江苏省特色水果,以皮薄、糖份高、肉质软、香气浓而享誉全球。成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我国高温天气,采后极不耐贮藏,常温下货架期仅1~3天。本项目组通过研究水蜜桃适宜采收期,采后处理方式,保鲜关键因子等,研发了以保鲜关键点控制并结合适宜保鲜剂为核心的水蜜桃保鲜技术体系,可延长采后水蜜桃保鲜期15~25天,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贮藏后的水蜜桃仍具有被消费者接受的品质。

该技术已经在江苏省的徐州、宿迁、无锡、连云港、张家港、镇江等水蜜桃主产区、生产企业和农村合作社进行了推广和应用。

2.“丰水”梨的气调贮藏技术

“丰水”梨属砂梨系统,是日本著名三水梨中综合性状较好的一个品种,其成熟期为7月中下旬,正值梨果淡季,市场行情好,但采后品质劣变快,腐烂严重。近年江苏省“丰水”梨发展较快,苏北、苏中、苏南均有栽培,已成为江苏省主栽品种之一。目前江苏省生产上常采用常规机械冷藏保鲜“丰水”梨,然简单机械冷藏的“丰水”梨易出现果核黑心、果柄处霉烂、表面皮孔变大塌陷等系列问题。因此采后贮藏保鲜效果不理想。

2008年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资助了“气调贮藏技术对‘丰水’梨采后品质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明确了采后”丰水”梨适宜气体贮藏的气体配比,并结合MA包装和CO2吸收剂等综合保鲜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简单机械冷藏保鲜丰水梨存在的问题,显著的延长了采后丰水梨的保鲜期和货架期。该技术在“黄花”、“黄金”、“幸水”包括“砀山酥”梨上都进行了推广,目前已经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结合企业的情况进行了示范和应用。

3.李果实采后保鲜关键技术

李是我国的特色水果之一,果实以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市场占位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然多数李品种的成熟期在高温季节,果实采后呼吸旺盛,后熟迅速,一般采后数天,果肉很快软化,有机酸和糖分减少,风味大幅下降,货架寿命因此缩短。鉴于此,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农产品产后综合保鲜技术研究”(编号:2006BAD22B04)的资助下,项目组成员选择“黑宝石”和“安哥诺”李为试验材料,对李果实采后贮藏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研究成果分别在江苏、北京、陕西、山东和河北等地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对李果实传统的、粗放的贮藏保鲜技术进行了提升和改进,贮藏后可维持李果实原有的风味和营养品质,提高果实的商品率10%~20%。课题实施期内在示范点和应用单位共贮藏李果实约2100t,直接增值978.83万元,解决了采后李果实品质劣变快的问题,为提升李果实采后的贮藏保鲜技术提供了支持。

4.芦笋采后保鲜技术

芦笋,是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在苏北地区栽培的较多。然而与其他果蔬相比,芦笋可食用部分为植物的茎尖及花蕾组织,采后的呼吸旺盛,衰败极快,常温贮藏1~2天后,笋尖的包片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松散、开张,幼嫩的侧枝芽体也松散伸长生长,以及腐烂变质,失去商品性。

从2009年开始,项目组针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及发病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发出一种抑制绿芦笋采后软腐病的保鲜方法,能够延长绿芦笋采后保鲜期10~15天,货架期3~4天,相关内容已申请专利,并在生产区进行了试推广。

5.甘薯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及环保节能甘薯专用保鲜库建设

甘薯是我国传统的粮菜兼用的作物,由于栽培要求低,耐贫瘠,故我国的大江南北各省市地区均有栽培,但是甘薯因为采后贮藏方式比较传统落后,江苏常年种植甘薯的面积达2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约为1800kg,但每年因贮藏方式不当,造成甘薯的损失在40%以上,如遇低温天气,如2007年冬季低温以及2009年初冬提前降温气候,部分地区的直接损失高达60%以上。

该研究以确定最佳采收时间、采后预冷处理关键技术、病原菌发病规律及绿色保鲜技术研究等,根据预期贮藏期的长短,形成了不同品种(黄甘薯,紫甘薯,白甘薯)系列保鲜技术体系,有效控制甘薯在贮藏期,腐烂、发芽、皱缩、异味等生理和病理伤害,能保证甘薯的周年贮藏和流通,保持甘薯应有的商品性状。

6.杏鲍菇采后保鲜技术及专用物理活性保鲜袋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珍稀食用菌之一,我国杏鲍菇栽培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目前已成为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采后数天便失去食用价值。因此,生产上常通过烘干、风干法处理新鲜的杏鲍菇,但较冷藏相比,烘干、风干处理后可导致杏鲍菇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总量出现较大的损失。生产上,在杏鲍菇采收后常采用薄膜包装的方法进入流通运输及货架销售。因此,针对采后杏鲍菇的呼吸特性,并结合薄膜包装材料的拉伸性、强度、水与气的透过量等主要性能的研究,研发出了杏鲍菇专用物理活性保鲜袋。

7.草莓采后保鲜技术

草莓采后生理代谢活跃,室温条件下常因Botrytis cinerea病菌侵染导致大量鲜草莓失去食用价值。在生产中,利用高浓度CO2气体抑制新鲜果蔬真菌腐烂已较普遍,但不适宜的CO2处理易产生无氧呼吸,导致果实产生异味及表面颜色消褪,当果实由低温贮藏条件移至室温后这些伤害症状变得更严重。因此,研究了不同气体浓度对草莓贮藏效果的影响。明确了草莓采后适宜贮藏的气体浓度和伤害阈值浓度,可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三、浆果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新技术

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cx(10)23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SBE200930324)、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SX(2010) 178)。

浆果中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活性多糖、多酚、黄酮等生理活性物质,对预防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浆果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新技术及多样化新产品开发为浆果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该成果的特点是采用生物酶解、膜分离技术和三效降膜浓缩等先进工艺,有效提高浆果的出汁率、果汁澄清稳定性和储藏性,生产果汁、果酱、果子爽、浓缩汁等产品;利用现酵工程技术,生产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特色果酒,最大限度保留了浆果的营养价值,香气浓郁,甜酸适度,是宴请宾客、馈赠好友的佳品。对浆果加工副产物的深度开发,生产食品功能性配料、功能油脂和花青素类产品。

该成果已在江苏南京、常州、连云港等地推广应用,现有物化产品黑莓浓缩汁、黑莓汁饮料、蓝莓汁饮料、黑莓果酒、蓝莓果酒、草莓果酒、黑莓籽油。

四、果蔬低能耗组合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果蔬干燥加工中能耗高、生产周期长、产品品质差等问题,以提高品质、降低能耗为主要目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色果蔬进行组合干燥研究,确定果蔬典型物料的最佳低能耗组合干燥工艺,并建立相应的果蔬干燥示范生产线,开发出苹果脆片、黑毛豆脆粒、甘薯脆片、杏鲍菇脆片、脐橙粉、苹果脆片、胡萝卜脆丁、南瓜脆片、冬瓜脆条和蚕豆脆粒等果蔬脆和速溶果蔬粉等多元化绿色低碳产品,并集成其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产品新工艺8个,制定产品质量标准4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1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9篇。

五、万寿叶黄素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

针对我国万寿叶黄素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引种并筛选万寿专品种,建立万寿种植示范基地,分别在叶黄素提取分离工艺技术、稳定性、抗氧化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分析、检测方法、安全性、物理改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万寿叶黄素的传统生产工艺,研制开发出叶黄素软胶囊、叶黄素片新型保健食品。该成果申报4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项获得授权,发表24篇学术论文。物化的产品有叶黄素复合软胶囊、叶黄素复合片、强化叶黄素玉米汁饮料。

六、鲜食玉米保鲜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上一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防雷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