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才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3 22:21:56

专才计划

专才计划范文第1篇

在创新问题上,显然存在一种英雄崇拜,比如全世界都推崇比尔·盖茨、乔布斯,认为是他们“创新”出Windows、苹果这样的产品。这些企业家兼工程师身价数百亿美元,巨量财富本身就代表了社会对其创新活动在价值上的承认。比尔·盖茨、乔布斯无疑就是“创新家”了。

于是,有些地方专门招揽创新人才,给户口,给津贴,甚至给官位或其他政治待遇。创新型企业的历史成了企业家的历史,就跟中国史成了“二十四姓氏之家谱”一样。前CNN董事长艾萨克森亲自撰写的《乔布斯传》,不仅推崇乔布斯对市场、需求与未来的洞见,肯定他的叛逆性人格,甚至也替其粗野、蛮横作了辩护。

企业家则想找到秘笈复制他的成功,至少具备他那种创新能力。这本身没错,是积极的而且是正确的态度。但是一名有创新性思维的企业家横空出世,就能弄出创新成果来?

乔布斯“创新”成功很多产品,但他称不上技术与工程方面的专才。盖茨与乔布斯有过合作,他评价乔布斯“他真的对技术了解不多”。这使人想起苏步青的自我调侃:他是“数学家里最好的诗人”。

乔布斯的能力,在于他敏锐的商业直觉、对电脑发展走向的直觉、对消费者需求的直觉。在这种直觉的基础上,他组织研发自己的产品,一往无前。目标确定了,就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专才、设计专才、营销专才。所谓的创新,正是这些专才来直接承担的,没有他们,就永远不会有乔布斯设想的创新产品。

当乔布斯组建麦金塔电脑项目组的时候,他先后招聘设计与编程人员40多名,都是从惠普、施乐以及周边高校挖来的顶尖专才,他甚至从德国挖来一名优秀硬件设计师。

乔布斯主导了产品的“创作”,但他坦率地承认,这些产品是集体作品。在麦金塔电脑内部,乔布斯让46位“艺术家”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而他只是众多签名者之一,署名权是平等的,它也意味着创新是集体的努力。

无论真相如何,任何领域都存在明星效应:产品会刻意把聚光灯打到企业领袖身上,媒体像狗仔一样围着企业家打转,作家和出版社争相推出他们的传记。人们得到的印象是:创新是乔布斯天才的杰作,它是一种现代英雄传奇。公众无限崇拜乔布斯,年轻人和企业家希望复制乔布斯的成功。

但我们可能大错特错了,乔布斯不是一个人在创新。比如1985年他并购卢卡斯影业的电脑部门,那时候他们已经用电脑制作出炫酷的电影特技,《星球大战》也快要杀青。乔布斯成立影业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与迪士尼合作,拍摄了《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再后来,乔布斯推出ipod、ipad、iphone,将各种视听娱乐内容植入其中。在这一切背后,有多少工程师、编程专才、导演、明星、营销专家甘心加班加点,付出艰辛和智慧,从失败走向成功?

10年前,我曾采访一名青年IT企业家,写成一篇人物报道,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位青年企业家当年就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多个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这应该算很大的成就了。但那是个人创新,10年来,他的创新成果增加了,却并没有一家类似苹果的中国公司成长起来。

专才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演变的发展性和动态性概念,它必将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调整充实。高等职业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

一、高职传统专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社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的改变和更新,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日益发展,新的产业、行业和劳动岗位的大量涌现,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由于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价值观的不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从宏观的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才与专才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大类型。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分科集体成批培养,学计划”为特征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前,社会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技术则主要是简单的手工技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牧师和医生等社会精英。课程内容主要以哲学、宗教、医学为主,所以它的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全面教育、个别教授、因材施教的“通才”教育模式特点。第一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后,产业革命使得社会化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社会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得从业人员中科技、管理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显然原有的“通才教育”模式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管理等专门人才的需要。于是,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以“专业分科集体成批培养,学计划”为特征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在历史上,这种“专门人才”培养为推动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传统的高职专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第一,从高职专才教育的教育理念分析,高职专才教育带有严重的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只将人看作是工具的人,而不是作为人的人,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从高职专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它的培养规格是通过对某个岗位,甚至某个工种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分解、分析确定的,具有鲜明的专门性,但从开放、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专才”教育的人才素质缺乏适应社会的张力,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能力单一的人,即使在纵向水平上能达到较高层次,但因缺乏横向的渗透和伸张,不仅难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而且还有可能被快速变化的社会淘汰。第三,从高职专才教育的培养方式分析,高职专才教育表现为强调专业知识、技能养成的单一模式,学校是一个工厂,学生是被加工的“原料”,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才能。专业的过度分化使专业之间相互疏离与分割,知识的专精也可能滑向狭窄与琐碎,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忽略了人才素质、价值伦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变成缺乏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的“单面人”。因此,由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文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文工交融培养模式体现的特色与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多学科综合,柔性教学计划,按需培养,充分发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和新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增删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人文与科学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构建有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第一,普通性特色与优势。即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某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专门的技术训练,以及为掌握高新技术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第二,变通性特色与优势。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能“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产业岗位的不断调整。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和就业弹性。高职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变通性特点,将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需要。第三,融通性特色与优势。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四,潜通性特点。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角色的变换,得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有相当的潜通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是要培养社会人,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全面职业素质,完善其个人品格,使其成为“技巧的人”、“智慧的人”和“道德的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规格需要的多样化,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类型、更人性化、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工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需求,文工交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凤君,杜国威.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2006,(10):16-20.

[3] 梁枫.文工交融: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佳境界[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30-32.

[4] 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实践,2007,(7):97-99.

[5] 麻艳香,蔡中宏.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经济・社会,2009,(2):94-97.

专才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应用能力;专才;通才;可持续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将“电力行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就延伸到哪里;电力行业有什么岗位,就有什么专业;电力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及时把握、了解掌握行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为电力行业培养素质全面,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门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专才、通才,是电力职业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发展办学的导向。应用能力是一种真正可持续发展力,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适应行业发展的行业专才、通才教育,是电力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一、从政策落实到观念转变

自2008年起,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工作重心调整为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案的实施,更加注重实际成效,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文化底蕴的积累是一个过程,是人文素养、大学文化、职业修养诸多因素构建的接受力,理解力,能够形成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合力,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同时,潜移默化成终身学习的潜力。这种应用能力是专才、通才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电力行业更加注重真实环境中专业技能的锤炼,运行的规范性、损失的不可逆性、环境的高危性要求必须是行业专才才能胜任。因此,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材和师资建设上都要紧紧围绕行业特点构建,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专才,为行业可持续输送人才。

对企业而言,专才与通才都是极其重要的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少了通才,企业格局无法拓展。电力企业的岗位多而复杂,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电力行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职业资格是职业技能的标准,是能力培养的一种载体,它可以使学生以专业为主线,适应不同岗位需求。

与此同时,要认清能力本位与技能本位和资格本位本质差异,真正处理好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以及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职业技能强调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职业能力注重内化。

二、仿真,调整,延伸的人才培养途径

1.要为专才创设一种情景:仿真,即在真实环境中长期反复锤炼技能

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成能够满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鼓励教师自主研发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动、电、变多用途仿真实训软件,模拟真实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设备运行。通过长时间大规模的仿真实训,使学生成为熟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熟练技术专才。

还应在在教学探索中不断创新。以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电气工程图阅读”是企业现场中、高级运行工检修时应掌握的重要技能,这一实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将其列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开发的现有的图纸全部是目前国内主流电厂、典型技术资料,对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内涵丰富的训练。

又如,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开设的“对轮找中心”实训,这是一项电厂安装检修中要求在高速运转的齿轮上完成的高、精、准的操作,在正常课程设置中是没有的。在职业技术学院加设入这门实训课程,提高了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还有通过校企合作改革创新的“电气安全教育”课程。安全生产才能给电力企业带来最大效益,因此,安全意识、遵章意识、掌握规范的操作要领以及能够分析判断安全隐患的本领对电力系统的从业人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影像资料生动展现工作场景和违章操作带来的触目惊心的后果;利用人体模型模拟现场紧急救护,包括触电急救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两项操作;实际验电操作停电、验电、拆装接地线、悬挂标识牌和装设遮拦等保证安全工作的重要技术措施的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训练,实现安全实训课程讲、演、练一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些精益求精的实践课程设置,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计划地推行教师轮岗制度,每学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仿真室、实验实训室工作,参加实验室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学习锻炼,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考评员、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与认证,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促进教学、科研能力同步提高,形成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构建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名誉教授定期来校举办讲座;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按企业的需要,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在学院进行教学,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实现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的速度,快速成为技术骨干,这也是培养行业专才的意义所在。

2.立足主干专业拓展技能、调整

使学生除了拥有熟练的技能,还能兼容并蓄了解掌握行业内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未来工作中,专业发展上有见识,有见地,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成为行业通才。

“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毕业时拥有毕业证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制度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技能和就业渠道。

例如,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和授权下设立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及黑龙江省第一火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对电气、汽轮机、锅炉运行值班员等7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既担负学生的实训教学,还可以进行发电厂动力运行值班员、安装检修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装表接电工等二十多种技能鉴定培训,初、中、高级技工到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核认证,涵盖了电力行业所有工种,学生就业前可以参加各个级别工种的考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专才化、通才化。

通过增设行业内迫切需要的小专业,例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等,借助职业院校的实训资源,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弥补高等专业院校偏重理论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学生跨专业辅修学习与学生本专业的学习相辅相成,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作为有益补充,也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与职业特点,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更利于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最大化合理利用资源,使教学更加专业化、专门化,学生在学习中时时与电相关,处处与电连通,校园小环境创造电力大系统,一专多能、专业突出的通才化教育在人才竞争中不断凸显优势,全方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

3.严格培养,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延伸专才、通才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更大的校园环境中体会电力行业特点,将专业技能、审美情操、价值理念、文化修养杂糅整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能力。电力行业需要严格自律的精神,严格的自我管理,严格的自我约束,为此从学生自我管理、课堂教学,到学生生活的严格管理,从行为养成到性格培养,使学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在循序渐进中变得严谨规范。电力行业是高危行业,唯有如此,才能为行业安全、健康、持续发展输送合格的专才与通才。

专才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工作;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1-02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发展规划的不断调整与落实,下属各省市培训中心大多经过了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学历教育和员工培训,到目前以开展员工培训服务、为公司发展提供全面人力资源保障为主营业务的格局。为此,要求培训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背景,还需谙熟行业前沿技术技能;不仅要根据企业需求快速策划出各类培训项目,还需同步开发配套的相关培训资源,如实训基地或教材课件等。

由于中国的人事制度缺乏国外职业教育(如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中培训师必须有一定时限企业工作经历的岗位准入条件,各培训中心除从企业引入少数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培训师外,大多数都是直接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中陆续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企业生产经历和实践。电力行业如何有效开展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素质和能力,即既能说又能做、既有专业高度又有综合素质宽度的优秀专职培训师团队成为永恒的话题。

一、整体规划、优化组合是电力行业师资团队建设的基础

1.对培训师角色进行分析与定位

培训师因学历、工作经历、特长、个人意向等不同具有完全不同的职业特质,只有“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培训师个人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组织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并与培训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谐共振,因此,对培训师进行准确定位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培训师角色大致可以进行如下定位:一类是通才,另一类是专才。

通才是指培训师不仅能承担培训课程授课任务,还能制定培训规划计划方案、开发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材、指导培训工作等。专才是指培训师主要从事培训课程授课工作,或主要从事培训管理与开发等非授课工作。前者可称为讲师型,后者可称为管理开发型。

通才的优点是给组织和合作机构更多选择,一旦获得认可,个人有较多发展机会;通才的缺点是“全而不专”,不利于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专才的优点是因专心而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利于提升组织业内知名度;专才的缺点是不能给组织提供能灵活兼顾多种工作的机会。

2.按照团队最大战斗力原则,配置培训师的工作角色

从个人角度讲,灵活的通才和“术业有专攻”的专才各有所长,应根据整个师资团队的发展需要来统筹安排其具体工作角色和任务。制定培训师工作角色的原则是:充分发挥通才的引领作用,积极搭建针对各培训项目专才的良好培养环境,建设一支“以专才数量充足、通才比例适度”的师资团队。

根据个人工作经历将培训师具体工作角色定位分为A角、B角、C角三个类别,其中A角是通才工作角色定位,B角是有一定培训工作经历或企业实践经历的专才工作角色,C角是目前还缺乏培训实践经历的专才工作角色。由于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培训工作量急剧增加,C角在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以下为各工作角色的工作定位和任务:

(1)A角培训师:通才定位,资深的专职培训师,具有丰富的培训工作和项目开发、实训室建设等实践经历。在团队建设初级阶段,A角培训师的引领、示范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该阶段A角培训师在承担部门核心业务的同时,还必须承担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后,部分A角培训师可以根据组织和自身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定位为通才中的“专才”。

(2)B角培训师:专才定位,有一定的培训工作或企业实践经历,能独立承担培训授课任务的讲师型培训师,或能独立承担培训项目开发、实训室建设项目管理型培训师。培养数量充足、业务能力过硬的B角培训师是团队建设的终极目标。

(3)C角培训师:专才定位,缺乏培训工作或企业实践经历,能协助A角、B角培训师完成培训授课任务,或在A角、B角培训师指导下参与培训项目或教材的开发工作,或能独立完成培训班级的管理。数量较大的C角培训师是师资团队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最大群体,如何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环境是团队建设成败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培训师角色定位在培训师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是可以适时变化的,主要取决于团队结构比例的变化或培训师的个人愿景。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培养平台是促进师资队伍成长的关键

1.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一是“上挂――请进来”,定期聘请兼职培训师,将企业一线经验通过兼职培训师进行传递。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坚持多年的“上挂”制度,基本保证了每年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位兼职培训师,主要任务是承担各专业岗位关键技能传授,以弥补专职培训师在该方面的不足。二是“下派――走出去”,定期安排专职培训师到相关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参与生产实践,学习现场工作流程、工艺规范以及相关业务技能。此外,专职培训师在工作之余,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和培训需求等相关信息,为将来开展课题研究和培训项目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2.签订师徒合同,实施“师带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充分发挥企业兼职培训师、A角培训师和部分骨干B角培训师专业引领作用,一对一签订师徒合同,实施“师带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师徒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参与实训室建设等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模式,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3.举办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培训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定期组织专项培训,如国家企业培训师教程、TTT企业内训师培训、培训师心理学、成人心理学、培训师授课技巧等。对于C角培训师,需持续进行相关专业规范、标准流程、专业最新动态以及专业技能实操等培训。

4.以项目建设任务为驱动,带动师资队伍成长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使学习者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一种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以实训室建设、培训项目开发等具体任务为平台,给A角、B角培训师提供了不断突破、提升自我机会,给C角培训师提供了学习的“快速通道”。

三、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充分调动培训师的工作积极性,将组织愿景和个人愿景统一起来,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对于培训师在各类培训中取得成绩的,按规定给予薪点工资积分;对于指导培训师,经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师带徒津贴。另外,由于培训师工作量一般与授课学时挂钩,致使培训师更愿意承担培训授课任务,这样不利于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培训师职业生涯。为此,应逐渐弱化课时费,完善相关绩效管理制度,以充分体现各专项工作价值。如在项目建设周期内设立项目建设专项津贴;完善个人与团队工作绩效挂钩的机制,从而有力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成效

以笔者的工作经历为例,2011年底成立电力营销专业培训部时,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A角培训师2人,B角培训师2人,C角培训师6人。按照上述工作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团队建设,现有A角培训师3人,B角培训师5人,C角培训师5人(含近两年新进大学生2人,转岗教师1人),队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五、结论

电力行业开展专业培训师团队建设时,首先应做好团队整体规划,对现有培训师资源进行分析定位、资源优化组合;其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师资培养平台,使培训师培养高效、快速;最后应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用制度来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专才计划范文第5篇

(一)旧教育不能培养真正的专才

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然而旧时代的教育制度一却不能保证专才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改革上,制度的改革,为一急要之图。解放以前的旧教育,在制度上抄袭帝国主义国家,根本不合中国人民的需要;而且因为当时我国是处在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更染上了浓厚的封建的与殖民地的色彩。在那种情形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所学笼统空泛,理论与实际脱节,乃是必然的结果。当时反动血泊者一味剥削人民,囊括中饱,无意发出生产,企图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尤不愿见中国工业化。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生,“毕业前失业”,成为经常现象。反动统治者办教育,本不需要培养许多建设人才。青年学生为找职业,也需要多懂几门,多准备几个门路,以求免于失业。至于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则更谈不到。当时生来事业既不发达,仅有的一些厂矿又大都为买办资本家或外国资本所掌握,不但不能去实习,连参观也非常困难,学生一般只能自一些不切实际、内容杂杂、观点错误的书箱中求得一些书木上的知识,教师中绝大多数也只有抱着他自己学过的那些东西,照本宣读。这就是解放以前旧中国教育的凄惨情况。

(二)为什么要设立“专业”

“专业”设置,是苏联的先进经验。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时代高等学校里面的院系设置,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极为近似。革命以后,感觉这种制度,不能培养出来合乎建设需要的干部,于是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将旧日的各系科,分得更细些,改造成为各种“专业”,以适应建设需要。(这主要是指工业方面的“专业”而言;农医方面,则因学科性质与工业有别,所设各个“专业”,包括的范围一般要比较广泛些。(这种制度,在苏联实行多年,对于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发生了很大的成效,有一套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中国在解放以后,最初三年,因为教育需要整顿的地方很多,同时文教改革又必需慎重从事,在系科设置上仍沿旧制,没有多大改动。三年的经验,充分证明旧日制度,不合今日用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各业务、部门对于这点提过不少意见。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即将走上计划化,计划化的经济必须有计划性的教育与之相配合,使建设所需干部在质与量上合乎规格,并得到及时供应。教育要有计划性,惟一的办法就是吸收苏联的先进经验,彻底地、坚决地改革解放以前留下来的那一套不合理的教程制度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在各种改革当中,确定“专业”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中央人民政府乃下决心,从今年起在高等学校及中等技术学校中实行“专业”设置的制度。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要建立专业的制度,并不是为了在形式上抄袭苏联而是因为我们与苏联有类似经验,从具体工作中体会到旧制度不合乎新时代的要求,不得不走上新的道路。当然,苏联的先进经验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省得我们走许多弯路,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三)什么是“专业”

中国有句老话:“行行出状元”,“行”就是一种专门职业,如木匠、铁匠、瓦匠等。现在我们所说的“专业“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当中的各行专门职业。学习一种手艺,从前的办法,需经过几年学徒的训练。现在培养一种高级的专业人才,必需在高等学校,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读一定年限的书。每一种“专业”,各有一套具体的教学计划,内容除理论课程外,包括有本行专业所必需之实验工作及厂矿实习,还包括有毕业论文或设计。按照教学计划学习,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那一行的专家,担起工程师或其他相当的职务。

(四)“专业”制度的优越性

“专业”的设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的安排,是配合建设事业对于干部条件要求,经过科学的研究与设计而得到:不受旧制度与旧思想的牵累、以此可以培养出真正的专才。例如旧制度下由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出来的学生,不过是机械方面的一种“通才”。他对于机器的设计与制造都懂得一点,但是很不透彻,特别是对外制造方面。他所管的行业,由工具机到火车头,由缝纫机到滑轮机,结果是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够内行,要单独担负任何一项机器的设计制造,都担负不起来。设立“专业”制度以后,情形充公改变。在有些高等学校里,机械工程系的名称仍然保留(规模较大的学校,多已改称机械制造系等,以求名称更加确切),但在这系里,按照学校的性质任务,设有君子个“专项”,如金属切削机及其工具、铸造机及铸造工程,……等等。(在苏联,仅仅机械制造一项,目前全国一共设有四十几个“专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从前那种“一揽子”的机械工程师,而是精通某一类机械的专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立刻可以担负起他应该担负的任务。

专才计划范文第6篇

进入21世纪,人才毫无疑问已成为时展与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人的智力活动以及创造力是最大的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和振兴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优秀人才。

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呢?我国人事部自1982年起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作为人才的统一口径,将“人才”与学历和职称划上等号。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人才的标准和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代,象牙塔不再那样高不可攀。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青少年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本是件好事,但是大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却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担心。过去人们认为大学是“学问之府”,而现在大学在相当一部分人们心目中则成了“休闲地”“就业之前的缓冲地”,现在的大学生则如“拿粒石子掷向年轻人,包准打着大学生”,这样的说法反映了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不再是人们所期望的优秀人才的代名词,由于文凭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学校颁发的文凭和各种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也已大不如前,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判断标准逐渐转向能力等更为实在的因素。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核心部门,其社会责任非常之重大,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潜力却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006年就业大军的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高等学校就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已经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机制与现实形势的严重错位。滞后的专业设置缺乏与就业市场紧密对接,大学生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优势;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学学课程时更注重如何能取得好成绩,甚至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从课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许多大学课程的设置,重知轻行,大学生毕业之后缺乏最基本的动手能力,正是由于这种跛脚教育让许多高校学生难以逃脱“毕业即失业”的选择。这些“天之骄子”在就业市场上的屡屡碰壁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对于就业的恐惧。中国社会调查所2006年公布对北京、上海等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就业,逾九成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目标,8.3%的学生曾想过轻生。2006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某某因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本科生因找不到工作离家出走或者自暴自弃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这些都在警示教育者除了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之外,更应该重视他们直面压力和困难的勇气、在不利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笔者认为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为大学生构建合理的、具有开放性的知识体系结构并且使其具有一定专长;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再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多种能力。

为实现这样的大学教育目的,应采取适时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片面强调专才教育或者通识教育都将无法兼顾这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适应力强并具有一定专长的人才。本文在分析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阐明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路。

三、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辩证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高度细分化和综合化的加强,对人才的界定有了更高要求:至少具备一门以上精湛的专业技能,又需要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近20年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合的重大转变。我国的专才教育模式是在建国初期引入前苏联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目标是技能培养,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为迅速培养大批为我国经济、科技以及国防军事的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知识体系交叉综合的趋势以及人才多元化的要求,专而不通,导致了“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所面临的复杂课题都需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性的突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四位科学家中有生物专业、物理专业以及化学专业的,他们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该发现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其获得者分别具有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研究背景,他们的研究与医学研究交叉结合产生了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成果――核磁共振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的突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指出:“将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据北京大学科研部的一项资料,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和基本理论的创新成果,几乎没有一项是在传统的“一级学科”(如数、理、化、生、地)的范围内取得的,都是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而取得的。自然科学技术是这样,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是这样。如社会生物学、社会哲学和考古哲学等都是最有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的专才教育已不能符合学生自我完善、社会进步和知识创造的要求。

从知识多元化的角度而言,通识教育很好的弥补了专才教育的不足。一方面,大学所提供的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有助于克服专才教育的弊端,有助于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智能培养,帮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作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积极心态并且德才兼备。通识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指某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更不能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事实上通识教育蕴含于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北京大学推行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元培计划的理念就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学科壁垒,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学科结构,使学科相互渗透,不仅在文科之间、理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文理相互渗透。

但是通识教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什么都懂的‘万事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懂”。过度强调通识教育会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导致肤浅。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他们在大学四年中涉及的知识面不够广,无法对所需的知识融会贯通。另一种看法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大精力用于学习专业之外的课程,并没有掌握多少真正“专”的东西,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发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精通”。这两方面不同的看法也恰好说明了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专而不通使得知识片面化而无法适应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化,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社会需要的是那些兢兢业业在自己岗位上奉献自己某种专长的人才,当今社会杰出的成功人士往往都是那些专业有所长、术业有专攻者,通而不专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专才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鉴于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应将两者融合、互补,探寻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路

为了兼顾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我国很多高校将四年本科教育分为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和后两年的专才教育,即“二二分段”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第一,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前两年的学习远离其所学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大学课堂学的大多是理论的东西,我读了两年感觉越学越没兴趣”这样的话语道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心声;第二,由于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很难全心的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而专业课主要集中安排在了三、四年级,很多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前安排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某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却是要有一定基础的。比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开设,学生应该具备《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学习背景,才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那么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本文认为应该结合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工作思路如下:

一是首先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和社会需求,更新专业与课程设置,提高高校与社会的关联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二是加强实践环节,诸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与企业间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自身潜力的实习机会,如微软实习生计划就是通过各种实习岗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解和加入微软的机会。

三是提供多样化的通识教育途径,而不仅仅局限于在低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可以通过讲座、论坛、选修课、辅修课以及社会实践环节,使“专”“通”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四是对于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如大学生思想道德、大学英语等可以压缩一定的面授学时而通过其他途径来加强。如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竞赛、英文歌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加强,不提倡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再如大学生思想道德可以通过课余时间班级活动或者其他课程中的渗透教育来强化,也许比单一的说教更能深入人心、更有实效。

五是应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无论是对于创新性教育还是学生毕业后接受再教育都是非常有益的。

六是尽可能使学生提前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同时有意识的强调基础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这样能够较快的使学生进入角色,为学生发挥才智提供指导。

五、结论

专才计划范文第7篇

百度向中小网站开放搜索框提示功能

本报讯百度宣布,近日,能有效提升用户应用体验的百度搜索框提示功能向广大中小网站站长开放。根据测算,搜索框提示功能自推出以来,使用率已经接近50%,并能够帮助用户减少输入成本33%以上。在页面中嵌入该功能的中小网站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而且还会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令网站用户的黏性明显提升。

企业邮箱市场年增长率达30%

本报讯近日,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国内企业邮箱市场规模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另有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5月,企业邮箱品牌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前三甲是中国万网、263和35互联。从用户数上看,中国万网企业邮箱用户为15万,成为企业邮箱市场的第一品牌。从35互联公布的年报和263的IPO申请披露的数据看, 35互联企业邮箱用户为7万,263企业邮箱用户数为8.9万。

快钱2010年交易量将达4000亿元

本报讯快钱表示,2010年快钱的整体交易量有望在去年1000亿元的基础上扩展四倍,达到4000亿元的新高点。为此,公司在横向扩展行业覆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向行业市场的纵深开拓,用完整的资金效率解决方案加速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转。

宝利通携手华胜天成推“成熟统一通信商务应用”

本报讯近日,全球远程呈现、视频及语音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宝利通公司宣布,国内IT综合服务提供商华胜天成为“宝利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对于双方首次合作,宝利通中国区总经理李钢表示:“宝利通正在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统一通信时代,而统一通信能否成功,取决于3个重要因素,即:基于开放平台推出的解决方案、强大的咨询和实施团队和优秀的服务支持团队。”

淘宝联合教育部培养“网店运营专才”

本报讯近日,淘宝网旗下淘宝大学联手教育部推出网店运营专才培训项目,并将携手教育部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联合推出“网店运营专才”系列课程培训及岗位证书。该课程集培训、考试、认证于一体,以淘宝网店为依托,根据网店岗位职能需求,详解网店运营各环节,设计实战型培训体系,训练实战型网店人才,考核通过颁发教育部“网店运营专才”岗位证书,并将得到淘宝的就业推荐。

联手酷6 吉胜万象发力世界杯视频

本报讯近日,吉胜万象宣布将引入酷6的世界杯视频,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吉胜万象在今年年初就与酷6达成合作,通过吉胜万象的网吧平台,酷6精彩视频列表内置到网吧平台系统中。这样网吧用户在网吧电脑登陆后,就可以看到弹出的酷6视频Mini Site,观看最新的各类精彩视频列表。

联想服务“春耕计划”全面启动

专才计划范文第8篇

现代管理理论提倡跨国企业应该“思维全球化、行动的当地化”,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指中国企业应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理念,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国际化,然后是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最后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国际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国际化

1.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自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上个世纪 50年代首先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以后,其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渐在企业界和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的还是人事管理的方法。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将人当作成本,后者将人当作资源。既然是成本,根据企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必定要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表现在劳动力上就是低工资和较少的培训机会。将人当成资源,并且是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的第一资源,就会设法对员工进行投资,从而使其增值。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行为,也得到不同的后果。前者对员工实行低工资,结果是人才流走了,留下的人无法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导致企业运营艰难乃至破产;而后者高薪聘请高素质员工,员工创造高额利润,使得企业在发放高工资的同时,也获得了高利润。改变传统人事管理的哲学思想,接受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的前提。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最近美国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开始从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行政性和战略性两个方面,所谓行政性项目指的是考勤、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作业性和总务性的工作;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为发展业务开发、保留人才等等具有相当前瞻性的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已逐渐从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逐渐由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而成为业务部门的伙伴。正是基于这一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益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起来,这代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即只注重个别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程度等微观问题,到帮助企业管理层获取企业持续竞争力、实现员工贡献最大化的角色转变。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对人力资源经理做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从而具有了更强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不再被认为是与企业的战略计划没有任何联系的、仅有一些狭窄目标的领域,而是能够创造价值与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性部门。除了传统的行政专家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担当:战略伙伴、员工的领头人、变革的推进者这三个角色。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更多地参与企业的决策,脑海中对企业的发展有清晰的把握,主动提醒最高管理者采取措施与进行变革,而非被动地听命行事。

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首先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该向国外先进水平靠拢。对我国“走出去”后还处于人事管理阶段的企业而言,尽快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迈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已经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企业,则应该尽快从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转变。

二、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走出去“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国际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的国际化还表现为人才招聘、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很多企业走出去以后,发现企业人才有三个“不适应”:

素质不适应。企业现有人才普遍缺乏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不能很好地把握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缺乏跨文化操作的能力。

技能不适应。现有人才对现代化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一般的工程技术,普遍缺乏金融、证券、保险、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

人才结构不适应。各行各业都缺乏适应国际规则的人才。“走出去”后的企业遇到的人才国际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为此企业不仅要加快培养相应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引进这方面的人才。

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国际化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技术,从国外先进国家的管理现状来看,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加强管理方法的国际化,必须大力提倡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一个行业和组织要发展,不可能只靠个人的力量,真正需要的是营造职业化的环境,制定职业化的政策,培养一大批职业化的人才。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事管理人员只是承担管工资、管档案等一般行政性工作,很难形成专业技能,因而也就失去了职业化的基础。由于从业人员不具有专业技能,也就很难对其他部分人员形成专业进入壁垒,因而难以拥有专业权力和专业人才市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化基础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如果我们不能从传统的非技能型人事管理工作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转变,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很难形成专业技能,职业化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美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管理与认证机构,一直在努力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职业。其职业认定程序非常严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获得协会的资格证书并成为会员,才有资格应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分为两类:通才和专才。人力资源管理通才有广泛的职责,包括为组织配置人员、在不同水平上培训和开发员工、管理多样化的劳动力、维持公正和公平的报酬项目、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制定满足未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方向、确保内部政策符合影响工作场所的所有法律。通才岗位通常被叫做人力资源或人事助理,协助整个部门的工作。较大的组织通常要求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领域的专才,一般分为五个方面:招聘和录用专才、培训和开发专才、报酬和福利专才、劳动关系专才、职业卫生安全和保障专才。除了上述五个领域的专才,还有一些其他专才,但其工作不只是在一个专门的领域中。如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专才负责管理电子化信息流、有关员工方面的报告以及福利项目。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实行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只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才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国际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巧,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专才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营造;电子商务;生存发展外部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从1998年3月6日,由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共同携手,完成了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我国国内电子商务已进入实用阶段。到2008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72亿,而且正以每年增长47%的速度发展。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2亿,年均增长8%,普及率为15%。2000年电子商务收入已达到18156万美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要在发展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下力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电子商务发展和运用的经济环境。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黎明,国际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专才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营造;电子商务;生存发展外部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从1998年3月6日,由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共同携手,完成了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我国国内电子商务已进入实用阶段。到2008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72亿,而且正以每年增长47%的速度发展。按照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2亿,年均增长8%,普及率为15%。2000年电子商务收入已达到18156万美元。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要在发展和运用电子商务方面下力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造电子商务发展和运用的经济环境。

一、电子商务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科学技术,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等诸多方面。企业能否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依赖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有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

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关键。金融信息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使金融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安全、多功能和全球化。在金融信息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开展业务。金融信息化使网上银行应运而生。

通过网上的支付工具进行的电子支付与结算,起着联结网上交易双方的纽带作用。由于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金融业为了在信息时代求生存,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尽可能为网上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要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所需要投资的规模十分巨大。同时,要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保持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还需要不断研制和开发与网络体系相适应的信息传输设备和技术,所需要的投资也绝非小数目。达维多定律所揭示的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的原理,意味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投资必须保持连续性。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信息和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专才,如IT专才、网络管理专才、材料专才及投资管理专才等。而信息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则意味着信息科学技术方面人力资源的知识速度不断加快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许多企业都建立起了内部的网络,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并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技术人才。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建设,自1993年开始的金卡工程建设起,驶入了快车道。金卡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发卡和服务体系,利用金卡工程的连接,实现跨银行、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联机授权、实时转帐,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支付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都已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正在困扰着金融网络发展:(1)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2)金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后发性问题。(3)网上银行的统一问题。

三、解决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积极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无论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特别是资金和适用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

信息企业、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相关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我国巨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高经济效益,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资金。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的特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我国投资政策的指导下,利用国外资金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可取途径。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而我国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为我们利用国外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人才问题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大批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这类专业人才却是短缺和闲置的状况并存。从国外引进专才是解决眼前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专才需要的捷径。在这方面政府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曾组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招揽人才。目前出现的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潮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今后我们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才。为了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专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引进国外专才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绿卡”制度,将更有利于国外专才的引进。

3、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我国政府已经为电子商务经济环境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电子商务经济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政府对打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赵立平.电子商务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姚开建、雷达.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黎明,国际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上一篇:任务计划范文 下一篇:商业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