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22:00:40

众筹考察报告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张翼鹏

假若毕加索和马蒂斯,凡高和高更,他们的作品都是一个风格;假若法国的凡尔塞宫和的布达拉宫如出一辙;假若黄河和长江流动同样清澈的河水;假若纷繁入世,所有的人都生长同一副面孔,我们很难想象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个性的世界索然无味,光彩尽失。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因为个性而精彩。酒店艺术氛围的营造更是如此,具有独特艺术品位的酒店才是一流的酒店!与众不同,卓然不群,超凡脱俗,才能傲视同侪。这次香港酒店的考察活动让我对此体会的更加深刻。

此次考察一行共14人,都是来自全省各地酒店的同行。我馆有4人,各自都担负着不同的考察任务,我主要负责对酒店艺术氛围的考察。

香港是第一次去。对香港的酒店业知之甚少。临行前,对香港的了解都来自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印象挥之不去。等我们到了以后才知道香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文化沙漠,香港的酒店都个性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到了香港,我们下榻五星级的港岛香格里拉酒店,当我伫立在酒店的回廊仰视那幅金碧山水的壁画时,有一种久违的震撼。能把老祖宗的东西拿来并运用的恰到好处,是香格里拉胜人一筹的地方。走进香格里拉酒店,从细微的家具雕花到宏伟的立柱穹顶,无不浸染着浓浓的艺术氛围。大型金碧山水的壁画一直作为主线贯穿其中,酒店的宣传画册、服务指南、电视指南以及大部分酒店用品的包装,都印有壁画的局部,从视学形象上高度统一,强化酒店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巨幅壁画成了统治酒店的灵魂。酒店从色彩、灯光到艺术品的选择都非常协调,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香格里拉陈设的艺术品大多成系列化,譬如琉璃作品,看上去风格统一,但仔细鉴赏,从造型及花色上都有细微区别,从数量上形成形式感,从个体上寻求变化,增加作品的层次感。酒店的挂画大多是原创作品,复制品很少,虽然也不全是什么名家作品,但每一幅都有作者的亲笔签名。

我们去的酒店还有半岛和金悦。金悦的大堂气势恢弘,整体色调显得凝重,庄严,大量使用黑色,金色,很有皇家气派。印象最深的还是半岛酒店,富丽堂皇,品位高雅的环境不愧为香港酒店的NO.1。半岛酒店陈设的艺术品很考究,细微之处尽显奢华,尊贵。后现代风格的艺术品不多,传统,古典的气氛很浓。客房中摆放的家具和工艺品,有的经过作旧,很象旧年代的物件。然而酒店的设施却非常的现代,功能相当完善,造型简约,极富现代感。传统风格的家具和现代的高科技的客房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整个酒店显得尊贵而不古板,传统而不失时尚,情趣盎然,引人入胜。

从香港回来,重新投入二期工程的艺术品设计中,感触颇多。我们的酒店缺少什么?我们以后的艺术品设计上要选择什么方向?我们酒店的特色应该是什么?想了很多,也顿悟了很多。我们的二期工程装修方案是英国人设计的,体现的是英国皇家风格,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情。这种风格很象北京国际俱乐部,应体现奢华,尊贵,富丽堂皇的感觉。我们在这种在的框架下,如何别具一格,张扬个性,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艺术品如果完全与周围环境高度统一,气氛便会显得沉闷,乏味,缺乏灵性。我们应寻找一个契合点,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局部改变风格,可以考虑在一些小环境内陈设一些后现代的装饰品或者很注重形式的抽象绘画作品。

总的来说,我们要确立一条设计主线,要让整个酒店的艺术品形散而神不散。我们要敢于突破,大胆运用一些现代表现技法,设计出一批有新意,风格独特,视觉冲击力强,高品位的艺术品,妆点我们的酒店。让我们的艺术品能感染每一个走进酒店的客人,能让他们耳目一新。希望我们的酒店能在现代酒店之林独树一帜。

创建艺术空间,塑造个性酒店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正为此而努力。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引言

引言部分即平时我们写文章时所说的冒,应包括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什么人员参加,到什么地方去,重点考察什么内容等。如本报告在引言部分所写的某县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让人知道了此次外出考察的主旨所在,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二、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此部分最主要的是要把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成功经验写出来。如本报告所写考察团的感受是当地的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势头猛,改革开放力度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为什么当地发展迅速呢?仔细探究,主要做法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外出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反思自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ⅹⅹ市各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外向型的经济格局提升了发展速度,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永不懈怠的精神铸就了前进的动力,优越的创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发展。总结经验部分是考察报告的重头戏,一定要写深,写透,写全,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那样就达不到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也不可能给没有参加考察的同志以启示,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照先进找差距,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外出考察结束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搞好结合,使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落实的过程,即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外出考察的目的就是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此次考察,该县委、县政府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下一步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六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考察报告中要选好典型事例,尽量用典型引路,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辨,典型最具代表性。本篇考察报告中就多次例举了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用了大量数据来说明当地的发展态势好、速度快,效果非常直观,比泛泛的讲要生动的多,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考察报告范文(一)

年月日至日,以校党委书记为团长的考察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高校进行考察,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目的。现将考察情况和主要收获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主要目的

落实校党委提出的“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开拓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在联合办学、合作科研、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学生海外就业等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学习和借鉴国外学生培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具体洽谈中外合作办学事宜等。

二、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代表团先后访问、参观了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南昆士兰大学、莫纳什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悉尼大学、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等高校,拜访了中国驻悉尼领事馆,会见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关留学、海外就业服务机构代表。

3月7日上午,代表团在博士山学院访问,该校行政总裁吉尔·拜德女士、达雷尔·凯恩和澳科集团董事长郑长厚先生等接待了我们。拜德首先代表博士山学院对我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接着介绍了博士山学院的基本情况。

该校有学士课程,也有普通课程。课程形式包括:短期课程,远距离课程,网上课程,培训职业培训课程,职业证书任证等。各种课程不仅适合高中毕业生直接升学,也适合在职人士进修。学校采用小班教育,教职工均受过专业培训,富有经验并热心施教,能提供专业而友善的教学支持。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设施保证了所有课程的顺利进行。

博士山学院以其高质量和国际水平的教育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并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以满足教育全球化的需要。博士山学院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径就是

(全球教育)。由于其在国际联合办学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XX年墨尔本市予以颁奖表彰。

拜德介绍完情况之后,周书记简单介绍了我们访问的主要目的和意愿。他说,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把博士山学院作为我校在澳大利亚主要的合作对象,此次来访就是具体洽谈和启动双方联合办学事宜。博士山学院的办学理念先进务实,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实训体系及模式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办学实际的需要,双方进行联合办学,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希望双方达成和尽快实施联合办学协议。同时,提出建立联系机制、明确双方联系人(陈曜---jillbaird)的建议。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赞赏。

下午,博士山学院汽车及生物专业的负责人凯恩和皮特分别介绍了各自专业情况;拜德介绍了相关课程内容及结构等情况,就双方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运行方式、教材安排、教师派遣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商讨。最后达成一致,周书记代表我校与博士山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意向书。之后,凯恩、郑董陪同代表团参观了该校汽车、机械和生物工程实验室、实习实训车间等场所。

3月8日,代表团到莫纳什大学考察,参观了莫纳什大学校园,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3月11日,代表团参观了詹姆斯库克大学。

3月14、15日,代表团先后参观了悉尼大学,悉尼奥运村,悉尼歌剧院,拜见了中国驻悉尼领事馆白刚参赞。白参赞向我们介绍了到澳洲教育和到澳洲留学、就业的有关情况,周书记介绍了代表团出访的目的和主要任务。白参赞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澳洲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很发达,我们的办学思路和做法算是“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即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也适应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需求实际,完全赞同和热情支持中澳合作办学活动。

3月17日,上午代表团拜见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发展局亚洲部主任冯跃进教授。下午,在冯主任陪同下到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进行访问,国际部主任beth、机械工程学院主任fiona出面接待,双方就学生交流、专业实践、教师培训等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共识,并表示尽早启动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在两位主任的陪同下,代表团参观了校园环境和汽车、机械工程实验室、实训车间。

在访问过程中,代表团还拜访了当地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并就开拓海外就业市场进行了富成效的会谈,形成了一些思路和计划框架,近期还会细化和完善。

三、考察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

此次考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深刻认识到澳洲高等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学习与借鉴。

(一)文明程度很高,公民素质很好。所到之处,无论路旁偶遇还是街上问路,都会有友好的微笑、热情的招呼,会让你受到尊敬、感到愉快,处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

(二)社会十分重视教育。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对教育的投入是全社会性的,除政府下拨充足的财政经费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健身房等。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如我们参观学校的汽车系实验室里有许多新的发动机、各种部件都是由各汽车制造厂自愿捐助的,供学生实习实训、拆卸复装使用,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使用情况。

(三)在教育中,十分注重“以人为本”,深感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教育体系上,学生学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十分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在校园建设上方面,澳洲校园没有围墙,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美化绿化得非常好。在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学生们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或悠闲自在地在舒适静谧的图书馆看书、上网查找资料,或神情自若地在教育室里、实验室里上课、做实验。学校各种设备设施非常完善、便利,而且教室里、实验室里、活动中心里很多东西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的或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的。学生有自己经营管理的学生中心,设施更加齐全,活动便利。

(四)职业技能教育非常发达,体系完善(包括tafe的培训),上职业学校的人越来越多,往往还是在职带薪上学。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博士山学院也属于这类院校。

(五)十分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前面提到澳洲学校教育经费十分充裕。但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建设大多以“高效、实用、够用、物尽其用”为原则,学校建设布局合理,朴素大方,自然和谐,舒适便利。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普及,但所有的设施设备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对学生学习有用的,而且全国各学校及各级政府图书馆资源共享。学校师资配置合理,专职教师不多,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但都要进行严格考核、选拔、培训和聘用过程,保证胜任本职工作,人尽其才。管理人员十分精练,但素质都很好,工作效率很高。

(六)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

到澳新考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天空特别的蓝,空气也非常清新,到处郁郁葱葱、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澳、新的大学校园,一般都是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门楼。校园的建筑与绿化与整个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城中有校,校中有街,十分协调,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了大学社会化程度。

四、考察取得的主要成果

访问期间,代表团受到了当地有关高校和机构的高度重视与热情接待,得到了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访问行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一)此次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成功访问启动了与澳洲高校实质的合作,扩大了国际合作空间,是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取得的新成果,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我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我校与博士山学院在汽车、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签订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协议,与南昆大,基督城理工学院等院校达成了学生交流、专业实践、教师培训等合作交流意向,这不仅拓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专业领域,也充实和丰富了合作办学项目的内容和形式,为实现校党委提出的要在新的国别、新的专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为培养本地区支柱产业所急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三)访问期间,代表团抢抓时机积极宣传襄樊学院的办学特色、校园风貌和人文环境,宣传襄樊市的攸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城市魅力,加强了外国朋友对襄樊学院、襄樊市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营造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在基督城理工学院,代表团副团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陈曜用ppt形式介绍了襄樊学院和襄樊市,得到该校领导的热烈赞赏。

(四)在访问过程中,会见了澳洲教育服务机构,了解了学生出国留学、海外就业的最新形势和运作模式,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源,为开辟海外就业市场打下了基础。

(五)通过十几天的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英联邦制教育模式及特点,深深体会到澳、新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势: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制度安排和方案系统、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良多,是我校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改革、完善人才培养的宝贵参考资源。

五、建议

1、认真研究澳洲大学,特别是被访院校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内容,并进行科学改造,积极引进。

2、分析各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完善办学定位,注重做到教学型要有针对性,研究型要注重地方性,应用型要立足全球化。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尽量减少空、大、虚的比例。必修课要向专业基础方向倾斜,共公课、选修课要向职业技能方向倾斜,紧跟科学发展、工业进步、技术革新,适时吸收、引进新东西,让学生能学到更实际、更实用、好就业的知识和技能。

3、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搞好人才培养定位,走出一条理论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适应全球化形势需要,在国内外都能就业的实用人才。

4、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系院办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系院办学能动性,建立更加自主、自律、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5、理工科类专业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实行模拟现场、“情景教学”、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教学模式。

6、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制定方案和措施积极引导教师溶入社会、紧跟时代、深入实际,与科学技术、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及时更新、充实和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的科技成果,做到先知先觉,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验。在教学中,要不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专题,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改进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完善相关的服务设施。各系院员工休息室要有冰箱、微波炉、饮水机等必要的生活设备。

7、保障实验室、实训场所的开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时间,自主自愿自在地进行各种实验、实践、实训和设计创造活动。

8、继续完善与博士山学院合作办学项目,与南昆大、基督城理工学院的合作项目要注意跟进,争取尽早启动和实施实质性的合作项目。总结、提炼我院国际合作办学的过程和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有利形势,把国际教育学院办成国际化教育的实验田。研究和设计相关方案,探索和试行学分制。

9、一切为了学生,引导和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新的视角思考学生就业取向,积极拓展海外就业市场,加大海外就业力度。

考察报告范文(二)

20**年x月x日-x月x日,学校组织我校20名教师参加首次泰国西北大学英语培训,并进行交流和考察活动,此次培训针对不仅对英语学习,而且我们同时对泰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进行了考察。

我主要对泰国高等教育研究情况和泰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考察。主要通过在西北大学查阅了泰国教育部、大学事物部和一些泰国大学的出版物,以及在电子图书馆检索的一些文章,泰国大学事物部的官方网站上检索到一些信息。此外,还通过询问上课教师和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得到了一些资料和信息,如西北大学的课程教学大纲等。以下是笔者通过阅读一些英文文献,节译了一部分关于泰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英文文献。

一、泰国高等教育研究情况

在泰国,高等教育研究一开始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高等教育并不是一种很大的产业,高等教育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是作为数据或一些专家的观点的编辑起来,以便大学管理者加强对大学的管理。例如:大学在二战前曾经进行过学生的个人学习满意度的研究,此后,高等教育开展了较少的研究。

对于大学而言,除了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指导高等教育的运作外,大学内部也意识到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了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或发展研究部门。尤其是在1970-1990这期间,这些组织的研究增强了大学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各个学科的学者,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的学者均参与了高等教育的研究,尤其运用各学科的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此外,一些学者组织了若干高等教育研究学会,如高等教育教授协会,高等教育学会,私立高等教与联合会,这些协会共同进行高等教育研究。

尽管泰国有很多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泰国高等教育研究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如:

1、高等教育研究仍不系统,高等教育研究的分散性不足以覆盖高等教育的主要领域;

2、高等教育研究常作为一些特殊机构的暂时性研究,研究工作的一致性连续性得不到充分地保证;

3、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并不是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研究,以至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的不完全性和不连续性;

4、大多数的研究者进行的是理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受到限制;

5、关于泰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泰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政策的理论研究较少;

6、高等教育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私人和其他机构的经费不充足;

7、缺乏国家或地区领域间的高等教育学术会议和论坛,导致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间缺乏交换研究数据,缺乏分析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机会。

二、泰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情况

过去,泰国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未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和将来的发展都直接反映出对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需要。

目前,泰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加快大学自治的进程,使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依靠各大学委员会进行运作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私立化的方式。这被认为是泰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项改革促使高等教育研究从历史、哲学的维度而言,使大学发展向新的方向发展,学术研究的新模式、大学中个人和财政管理、大学的管理机构的研究都出现了新的趋势。除了上述几个研究主题,有必要进行更多方面的研究项目或课题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在将来泰国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泰国教育在目前和将来会迅速扩大规模。显然,未来泰国高等教育将对泰国的社会发展而言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未来泰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依赖于高等教育研究,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曾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越迅速,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多。

基于此,泰国未来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1、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案例研究应当从国内或国际水平上发展成为系统研究;

2、关于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应当积极开展,新出现的趋势如高等教育全球化,私立化和扩招使各国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应用评价的成果;

3、高等教育研究应当有新的模式的方式,应当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注重研究的多样性;

4、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间的比较教育研究应当根据高等教育的原理系统地开展;

5、高等教育研究学者间的的合作与网络化工作对于未来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改革是很必要的;

6、应当制定高等教育研究基准,以便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质量;

7、高等教育研究目的应当为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指导,而不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随从,研究应当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方向,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言论或一些信条;

综上所述,泰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广泛地认为,首先要加强高等教育原理的研究,然后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教育改革之中。

考察报告范文(三)

一、各地的经验与做法

考察团观摩的点在全省或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一些特色工作和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对我县今后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概括地讲,各观摩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一是强化理论指导,在工作理念上突出超前性。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改变方式。通过考察,各观摩点普遍给人的印象是理念上高人一筹,措施上高人一招,行动上快人一步,善于把工作与新形势下居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想所盼结合起来,勇于把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与加大投入、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乐于把改善服务方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结合起来,紧跟时代工作要求,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各项工作符合了居民群众的需要,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工作运行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服务方式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顺民意、利民众、出实效。xx市城关区针对人口老龄化突出的问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提出的建立“虚拟养老院”的工作理念,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为区域内老人较好地解决了居家养老问题。这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建设构想给老年人养老问题开辟了一种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带动性。xx市七里河区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街道、社区探索实施了“民情流水线”工程,把服务居民群众作为街道、社区的重要职责,从民情反映、民事办理、结果反馈等方面系统地规范了工作程序,并依托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和“网格化”视频监控系统,真正把民情、民意作为一项工程去完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顺应了时展要求。

二是强化阵地基础,在设施设备上突出先进性。把现代技术应用到服务工作中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把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工作服务方式相结合,对方便居民群众办事、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不仅生产技术需要创新,管理服务技术更需要创新,只把现代技术的一些成果积极的应用到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当中,才能有效推动社会高效运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xx市七里河区率先在西湖街道自主开发“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服务呼叫系统、“一事一评交互式评价系统”和“网格化”视频监控系统,并组织工作人员及时对系统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形成了自主开发、逐年升级、自行维护、高效运行的良好工作格局,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中走在了全省前列,这一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在省内有条件的部分县区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自主投资近200万元在辖区内重点地段架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全天候监控,高清的画面、自行调节的镜头、画面的灵活切换,既达到了“一人监控,全面了解”的工作效果,又有效震慑了各类犯罪行为的发生。城关区在虚拟养老院建设上自主开发了一套呼叫系统,服务热线统一为*****,通过这一服务热线,可实现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的有效对接,使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通过技术开发使虚拟养老院的职能得到了发挥。

三是强化自身优势,在工作特色上突出时代性。所观摩的街道、社区在开展工作中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作,真正形成了一街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的工作格局。西安市新城区西光社区开展的以“学在家庭、美在家庭、乐在家庭、俭在家庭、安在家庭、和在家庭”为内容的“六在家庭”创建活动,优化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xx西湖街道西街社区根据社区空巢老人多的实际,开办了“夕阳乐”餐桌,每天为空巢老人配送午餐、晚餐,解决了空巢老人做饭没力量、用餐不方便的问题。甘州区小寺庙社区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了“党心连民心”系列活动,与辖区单位实施了“五联共建”工程,举办了才艺展示、厨艺比赛等特色活动。xx西湖街道实施的“民情流水线”工程、成立的“民情通”呼叫服务中心、开展的“一元钱爱心党费”、针对未成年人教育实施的“四点半”工程等工作,更是结合了区域内人口多、情况复杂的实际,开展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了中央及省委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实施的“民情流水线”工程的经验与做法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上进行了刊登,中组部组织二局调研组撰写的文章《xx市“民情流水线”工程调查》在《党建研究》上进行了刊载。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在工作运行上突出政策性。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合的工作格局,是深化社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从观摩的几个点看,他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对工作的支持,集中资源、精力打造具有指导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工程,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无效利用。xx市城关区在打造虚拟养老院时,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进行有效对接,把网络民生、网络创业、在线公共服务三大工程和数字家庭普及计划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通信平台将全社会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信息汇集起来并传递给具备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加盟企业,由企业派出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项目部分为免费服务,部分为低于市场价格20%的优惠服务,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通过发放服务补贴的形式发给服务对象,也就是服务费用由政府埋单,这种政策扶持为虚拟养老院建设、运行奠定了基础。西湖街道在打造“民情流水线”工程的过程中,更是在人员力量、经费上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并形成了相应的经费投入运行机制,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几点启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深化社区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已成为目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xx市、西安市、天水市、甘州区社区建设、社会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中,有以下四点启示值得思考。

一是从解放思想中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导航仪”。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规范的工作方式和服务体系,才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长效性。xx市西湖街道确定的“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的“四最”服务理念,城关区提出的建立“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理念,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为打开工作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城关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了党员“积分制”管理、组建党群爱心援助站、成立爱心党员小组、举办“邻居节”、开展“三认五结对”活动等一些思路措施,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在职干部在社区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解决了城区一些孤、老、病、残、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推动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但是也还存在资金短缺、建设起点不高、眼界不够开阔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大投入,大量引进高科技手段服务居民群众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谋划思考。

二是在制度建设上确立联动共建的工作机制是深化社区建设的“支撑伞”。基层街道、社区的工作如果离开各单位的支持,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很难打开工作局面。只有学会“借鸡下蛋”、“借力发展”、“借势推动”,树立“大社区”工作思路,才能促进资源整合,拓宽服务领域。一方面要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建立强有力的辖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情况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每年建成一批共建项目,切实为居民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真正使居民群众得实惠;另一方面社区要作为中介机构把各服务企业、服务单位与服务对象连接起来,找准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有利于于各方发展的工作结合点,形成互利互惠、相互促动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难题。甘州区小寺庙社区开展的“五联共建”活动,有效整合了辖区单位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西湖街道在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中积极动员辖区单位、“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确保了“民情”、“民事”落到实处;xx市城关区建起的“虚拟养老院”,更是整合各方力量,保证了服务措施到位,服务效果明显。我县在开展共驻共建工作的过程中,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了县委常委包挂社区制度,组织开展了“六联六共”活动,对在职党员实行了“一表两书一卡”管理,根据社区实际设立了社区共建日,一些做法既得到了各辖区单位的支持,也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共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还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xx市、天水市的一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是在贴近实际中开展具有优势的特色工作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助推器”。一个区域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人文地理差异、民俗民风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开展社区工作要切实贴近工作实际,根据社区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具有的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工作亮点,在工作的突破口上下功夫,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亮点示范的目的。要根据社区实际,按照“一区一特色”的要求,对每个社区的工作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具有不同工作理念、不同工作思路、不同活动载体、不同工作平台的社区工作特色,着力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是在打造亮点工程上开辟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动力源”。城市社区开展工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政治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如果把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服务共搞的良好工作格局,打造出一些亮点工程,对于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x市七里河区在打造“数字社区”时,就有效整合了城管、综治、环卫、计划生育等多部门的资金资源,并由区政府统一调度,打造基层服务平台,并随时对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了信息资源的准确完整、高效利用。目前我县在把政府事务延伸到社区时,没有同时把各单位的信息资源、优惠政策整合到社区,而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作用,同时各个系统信息有差异、数据有出入、信息采集不完整,给社区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应该由县上相关部门牵头,整合配置好各类信息资源、设施资源,使社区、辖区单位能够相互利用、共享平台,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三、对我县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并在认真分析我县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团就今后加强我县社区建设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要结合我县实际,由县上牵头,对目前我县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城建、公安、计生等部门的数字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在社区建立终端服务平台,相互连接,共同服务,建成节约高效的互动机制,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

二是以建立操作性较强的共驻共建工作运行机制为重点,在形成工作合力上下功夫。结合近年来共驻共建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重新讨论制定进一步加强社区共驻共建工作的意见,重点在共建平台建设、共建工作考核、共建工作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提高共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尤其要针对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定期下访收集办理居民意见建议,建立符合实际的如“城市管理联席会”、“民生保障联席会”等一些“专业性”联席会,整合力量解决好居民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以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为关键,在优化社区服务上下功夫。认真借鉴学习xx市七里河区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的做法,在强化“五条渠道搜集和受理民情,五种方式解决和办理民事,五项措施公示和反馈结果,五个途径落实和强化监督”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不断创新载体,重点在设立民情服务电话、开办“爱心餐桌”、组建民情联络员、规范党群爱心援助站运行、筹建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等方面做文章,努力把“民情流水线”工程打造成一项惠民工程。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首先在人民东路、新建东村两个社区进行试点,力争在6月中旬以前建成规范运行的示范点,取得经验后,在其他社区推广。同时以县民政局筹建虚拟养老院为契机,加大协调配合力度,积极开展符合居民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与民政、人社等部门配合,在人民西社区筹建老年人“爱心餐桌”,切实解决好老年人做饭难的问题。

四是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目标,在促进社区文化和谐上下功夫。开展好文化活动既是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提升社区形象的需要。xx市、甘州区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坚持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一项工程去抓,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县社区近年来在社区文化上下了一定功夫,开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举办的社区文化节、才艺展示赛、服装展示赛、厨艺赛等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今后要进一步挖掘社区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个性特色,把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等诸多文化因素融为一体,拓展社区文化的内涵,举办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大众文化广泛普及。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前不久,关于房地产商究竟应该为谁盖房的讨论在国内大众网站的博客中热炒暴炒。任志强先生“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只为富人盖房子”的几句话几乎引发了全国人对房地产大腕的关注。讨论的声音通过互联网也传到了美国。

中国的房地产商如当红演艺明星般饱受追捧,每每在媒体上露面必定语出惊人、言惊四座。相较于美国房地产商所处的环境,中国“大佬”们“言论环境”确实太轻松了。在今日美国,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如果想从政府手中购得土地,在项目规划上不但要平衡和考虑社会各方的利益,在言论上更需谨慎。

言论自由,相对而言。世界各国政要,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必导致政坛动荡,比邻相斗;商界大佬若缺乏谨慎,出言轻浮,也会引起商界波动,社会不安。

在美国,没有人敢公开表示“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只为富人盖房子”、“住房分为穷人区与富人区很正常”。如果美国出现一个“任志强”,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反响?

答案是:不堪设想

如果一个美国房地产开发商接二连三地说这样的话,可能会引起社会冲突,甚至丧命。但真正会“打死”开发商的,不是穷人,而是政府。政府不是要消灭这个开发商的躯体,而是不敢再批给这个开发商任何土地、任何项目!

消灭穷富分界

中国建设部考察团在2002年6月的考察报告中写道:“2001年,(美国)国会拨款45亿美元,地方机构筹采集90亿美元用于公共住房建设,为解决低收入者住宅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政府为消除贫民区与贵族区居住者素质的差别,在公共住宅中吸引高收入者来居住,共同提高全民素质。”

不论是美国实际情况还是中国建设部报告都说明了美国政府正在取消“穷人区”、“富人区”,要使穷人和富人住在一起。现在,美国所有大型房地产开发方案(与政府地皮有关的),如果没有替穷人着想,没有想到社区建设,政府不会批准,老百姓不会同意,项目也不会成立。

号称纽约好莱坞的“银杯”建于1906年,是美国东部地区最大的电影摄制棚,每年有几百部电影、电视剧在那里制作。两年前,由于发展需要,“银杯”加入纽约政府东河沿线开发计划,提出了投资10亿美元,面对联合国大厦,沿着东河的6亩土地盖一个住宅、商业、休闲综合建筑群。

应该说,这个项目是私人集团的投资,对纽约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个贡献。但方案谈了两年,听证会开了七个月,议而不决,原因是纽约老百姓要求开发商在“银杯”开发方案中提供10%适合中产阶层收入的住宅,但这个要求被开发商拒绝。纽约市政府计划局的要求更强硬:要这个项目提供15%的平价房。所以,谈判一直在进行

最后还是开发商做出让步:2006年7月,“银杯”的开发商与政府计划局达成协议,同意在新“银杯”开发地的半里之内建造150套平价房给中产阶层,满足了政府与老百姓的要求。随后,纽约市政府才批准了这个项目。

这样的例子在这里比比皆是。美国的私人开发商要想拿到政府一块土地,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资金,还必须听从政府与人民的意见,考虑中下阶层和公共利益。否则,资金再多、项目计划再好,政府也不会批准。房地产开发商只为富人造房、赚取暴利的商业行为,在今天的美国很难行得通。

美国政府的目的

芝加哥市长戴利家族是非常富有的,纽约市长彭勃拥有Bloomberg通讯公司,个人财产上百亿美元。屈指算算,从美国总统到州长、市长,95%是富豪,这样的富翁会真正想到老百姓吗?

美国政府每年要支出几百亿美元,对穷人的医疗、住房、上学等进行补助。

新泽西州州长柯翟2006年8月10日在正式通过州预算计划时表示,“不能在310亿美元州政府预算中削减解决穷人住房的款项。今后十年要建造10万套平价房,供给中低收入家庭。2007年先给中低收入租房家庭补贴4000万美元。”纽约州每年拿出8亿美元建造中产与劳工阶级的住宅。2006年6月12日,纽约州议会还以141:1的结果投票通过决议,在2006年底退还9.6亿美元房屋税款给有已购房者。

美国的每一个州在公布预算时,都会大肆宣传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的福利计划,尤其在各届政府选举之前。实质上,真正驱使他们为广大穷人提供大量福利住房的,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美国政府懂得,是广大穷人为美国政府创造了财富,是穷人造就了少数富人,穷人拿到的报酬相对于其所创造财富简直是微乎其微。美国犹太成衣商,付几元钱让唐人街制衣工做一件时装,出售价却是几十元基至上百元。美国政府让穷人得到一些利益,实质上是穷人应该得到的回报。美国政府这样做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防止动乱的最有效政策。

二、政客需要选票。美国历届总统、州长、市长及各级议员选举,不论共和党还是,永远把解决中低阶层住房、减轻老百姓税收、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能够看病上学、修正移民法案、让非法居留人合法化……放在竞选的小册子中。只有这样说、这样做,才能获得老百姓的选票。

无论美国政府强调为中产与劳工阶级解决住房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其政策从30年代就已经开始,且历届各级政府都在执行。美国的穷人也确确实实得到了好处,社会相对稳定,暴富与腐败得到了抑制。

行政调节市场

美国各级政要不会信口开河,尤其是对穷富问题、民族问题出言非常谨慎。美国的商界大佬们也不会公开歧视穷人,断自己财路。虽然美国房地产业在近十年发展最迅猛,资本收益最高,但地产界大佬们却鸦雀无声。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生存环境绝然不同,是什么因素造就了房地产商的强势?从互联网公司成千上万篇贴子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老百姓对任志强先生的言论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场言论风波应该引起管理层与任先生本人的重视。

然而,国内有一些媒体还在给任志强先生帮倒忙。例如有媒体观察员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和房地产商业逻辑上看,出现‘富人区’和‘穷人区’分化是价格自然调节和人们自愿选择的结果,是随着消费层次分化出现的必然结果,这中间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动调节,不是哪个人有能力划分或者建立的,也不是哪个人有能力取消的。”

如果市场调节失灵,那么,“看不见的手”在哪里?7月份,网上关于“解决中低收入住房问题是否归政府”的讨论结果,92%的百姓说“是”,只有8%的人说“不是”。中国的老百姓很聪明,大家己经找到了这只“手”,那就是政府。

现在,政府应该举起手,考虑一下应该把地批给谁。政府也应该举起手,对商界大佬们说:商人谈钱,也要谈道德!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P2P借贷 法理依据 文献综述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且逐渐蔓延出互联网企业集体淘“金”的燎原之势(宋建华,2014)。互联网企业与银行间的渗透与反击暂且不论,网络融资正逐渐发展其规模,扩张其势力(陈初,2010)。作为网络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P2P网络借贷”正快速发展,并为传统银行信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英格兰银行执行董事安德鲁・霍尔丹曾预言:“P2P借贷将会取代传统银行。”然而虽已声名鹊起,却是毁誉参半。誉者赞其曰“金融创新”、“普惠金融”;毁者斥之“非法集资”、“庞氏骗局”。

二、定义的研究

P2P借贷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基础定义和附加限定。其中基础定义指的是对其属性和媒介进行规范,而附加限定主要是在基础定义上对借方、贷方与平台提供方的角色、盈利方式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一)基础定义

P2P的全称是对等网络(Peer to Peer)。这种起源计算机网络的点对点技术,指一种区别于中央网络系统的,主要依靠用户群(Peers)交换传输信息的信息互联技术。其中,每个用户具有节点和服务器的双重性质。节点之间,依靠用户群进行信息交换。P2P借贷指的是参照这种网络结构建立的资金借贷。

P2P借贷的中文译法为“点对点贷款”(史文才,2013),官方译法是“人人贷”。现有的文献中,对其定义不尽相同。林荣琴(2014)认为目前法学界缺少权威的定义。《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2011)将P2P信贷服务中介公司界定为收集借款人、出借人信息,评估借款人的抵押物,然后进行配对,收取中介服务费的公司。第一财经新金融研究中心(2013)在《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中将P2P借贷定义为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的直接借贷。

(二)附加限定

1.对于借贷双方的限定。对于借贷双方的限定主要集中在借贷双方应是法人还是自然人这一问题上。

张廷宇(2013)和田东升(2013)都将P2P借贷限定为狭义的个人对个人的行为。张廷宇(2013)重点指出信贷的小额限定。田东升(2013)不赞同将P2P借贷双方的范围从自然人之间扩展至自然人与企业法人间或企业法人间。

然而第一财经(2013)认为贷款方应为个人,但借款方可以为个人或者法人企业。吕祚成(2013)则认为贷款方可以为自然人或具备放贷资格的金融机构,而借款方应为个人。张正平和胡夏露(2013)则更是认为借贷双方皆可扩展至企业法人。

芮晓武和刘烈宏(2014)从另一角度,限定贷款方应为拥有资金并有投资理财意愿的个人,即不认同从银行贷款投入到P2P借贷中盈利的行为。

2.对于P2P借贷公司(平台)在交易中所处角色的限定。关于P2P借贷公司在交易中所处地位分为中立与参与两派。中立派认为平台公司应该独立于双方之外,对双方不施加任何影响,如田东升(2013)等;参与派则认为平台应该提供相关的考察报告,如邹志鹏(2012)等。

3.对于P2P借贷公司盈利方式的限定。P2P借贷公司一般以提供借贷双方信息、收取中介费等方式作为收入来源,也有部分以提供借款人相关考察报告作为主要盈利方式,还有部分采用债权转让的模式,更多地是混合盈利的模式。

(三)最终定性

国际证监会组织(2014)将P2P借贷定性为“财务回报型众筹”,这是与“股权式众筹”并列为主要的众筹方式。

黄迈(2009)对P2P借贷寄以厚望,认为其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商业与公益的结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晓睿(2014)认为P2P借贷是撮合交易,借贷双方自助地在该平台上借贷需求,借由该平台撮合而成交易。

许多学者提出:P2P借贷平台是“准金融机构”。然而林荣琴(2014)指出当前中国并无任何一部商事法律精准地给出了金融机构的定义,更遑论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的“准金融机构”了。

张欣(2013)和李爱君(2012)等指出金融机构的两大方向:提供金融服务、参与货币信用。他们认为P2P借贷平台符合第一个特点――主营业务与金融服务业有关,但不符合第二个特点――平台在交易中不是债权债务人,故而认为其不完全是金融机构,称其为“准金融机构”。

陈哲(2014)指出唐靖(2012)关于“金融机构”的另一种定义,即认为直接参与货币信用是基础,直接借贷关系是经营模式,还款逾期是风险。须同时满足这三点才可称为“金融机构”。然而由于P2P借贷平台由于其不直接参与借贷交易,且其主要风险来源不是逾期还款,所以不是“金融机构”。因此,陈哲(2014)认为P2P借贷平台应属于“准金融机构”。

林荣琴(2014)从“金融机构”的分类出发,认定P2P借贷不属于金融机构。但由其客观上已经卷入金融活动,所以将P2P借贷平台认定为“准金融机构”。

其他更多的由于没有详细区分“准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等细化概念,将之统称为“金融中介机构”,如禹海慧(2014)、吕祚成(2013)、邹志鹏(2012)、辛宪(2009)等。

三、溯源、发展与相关研究

(一)追踪溯源

毋庸置疑,成立于2005年的英国公司Zopa是全球第一家正式的P2P借贷公司。但追溯期本源却有了不同的分歧,展示出了对于P2P借贷本质的研究上侧重点的不同:

其一为“乡村银行”(Grameen Bank)。这是Yunus的得意之作。以此为根源的学者大多将之本质归于小额借贷,并多从“金融脱媒”的角度看待P2P借贷。其二为“标会”。“标会”发源于解放前的福粤江浙一带(李爱君,2012),后流行于北美华人社区。(王紫薇等,2012)。然由于风险管理困难与信用体系脆弱等原因,“倒会风波”时有发生。以此为根源的学者多将之归于民间借贷。

(二)发展与相关的研究

1.国外市场的发展与研究。国外主要的P2P借贷平台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美国等。代表性平台主要有Assetz Capital, Auxmoney,Lending Club等。亚洲国家起步较晚。

国外对于P2P借贷的研究大多从2008年开始。早期多以介绍为主:Berger和Gleisner(2009)介绍了美国与德国网络P2P平台Prosper和Smava的建立。之后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个人的借贷成功率、机构的中介作用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学者们认为借款者的个体信息和社交状态对借款成功率会有显著的影响,但行为特征的影响目前尚无统一结论。

第一,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个体信息

个体信息指的是借款个体间的差异化信息,如财务状况、种族等。这主要影响借款成功率。Freedman(2008)和Lin(2009)研究表明:信用等级越高的借款人的成功率也越高。Puro(2010)认为借款成功率随利率与借款额度上升而下降。Collier(2010)指出除借款额度、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外,竞拍方式也有显著影响。

Barasinska(2007)认定性别对成功率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比男性的借款者的违约率更低。Pope和Sydnor(2008)认为种族特征会强烈影响接待结果。Andrews(2008)对交易记录进行分析的结果却相反,认为借款者的肤色、种族特征与借款者的个人财务状况相比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不足为道。

第二,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社交状态

Wang等(2009)认为社交状态会影响同一平台成员利益的平等性。Lin等(2009)发现借贷结果受网络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受社交关系的影响较大。他们认为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的减轻贷款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Freedman(2010)认为线上P2P借贷相对地缺少某些借款者信息,如信用记录、收入、职业等,但通过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可以有所补充。Benjamin和Robert(2010)更是希望通过嵌入网络社区里的个人声誉,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线下社交状态对借贷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Freedman和Jin(2008)发现如果贷款方中有借款人的朋友或者线下联系人时,贷款的违约率会下降。Gollier和Aghion(2000)认为建立群体担保与惩罚制度可有效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然而,Kumar(2007)发现信誉好的借款者也不一定就能按时还款。Greine(2009)认为借款人的社交状态对于其违约率的影响不显著。

第三,针对平台的研究

Berger和Gleisner(2007)发现P2P借贷平台对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改善上具有显著作用。Kumar(2007)指出由于市场的理性,贷款人可以依据对借款人的分析,确定其事前借贷违约率,从而推定其风险溢价。

Samuel等(2008)认为由于利率差异的存在,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可以通过平台取得贷款,当借款人团体形成后,融资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2.国内市场的发展与研究。国内的P2P借贷在2009年后开始有较快发展。第一财经(2013)指出:中国P2P借贷平台已从2009年的9家增长到至少132家。

禹海慧(2014)认为2007年成立的“拍拍贷”是中国首家小额无担保P2P网络贷款平台。海蓓(2012)认为成立于2006年的宜信是中国第一家提供P2P网络借贷服务的公司。李爱君(2012)却是在认同中国最早的网络借贷平台是“拍拍贷”的情况下,认为由两个美国女孩开创的“我开”是最早开展P2P借贷业务的组织。

国内对P2P借贷实证方面的研究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P2P借贷平台公布的交易数据较少。郭弈(2011)研究表明:融资成本会受到信用评分、借贷额度、历史纪录等影响,并且认为Collier(2010)提出的竞拍方式缠身的社会资本对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借款成功率同融资成本一样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然而社会资本却可以有效提升成功率。

四、归纳分类

(一)平台在借贷中所处角色

1.单纯中介型。单纯中介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2006年正式运营的来自美国的Prosper。该平台通过收取提供融资服务的服务费获利。交易成功的借贷双方皆需缴纳中介费。拍拍贷的经营形式基本相同,主要通过服务费获利。其利率由借贷双方竞标决定。

辛宪(2009)认为“红岭模式”也应归于此类:VIP会员保障金制度对于其高风险并无改善作用。而李爱君(2012)认为由于红岭模式独特的三方担保人制度应该独立设立为一类。2.复合中介型。Zopa的责任除了单纯的中介外,还承担了信用认证、代追账款等服务。主要通过服务费获利。该平台是现金少有的跨国平台,自其于英国成立起,锐意进取,现已在美国,日本等地推广。宜信甚至协助贷款人筛选借款人信息,交易双方的撮合是宜信的主要业务所在,资金出借人无法查询借款人员的详细信息(钱金叶,2012)。

(二)平台是否提供抵押、担保

1.无抵押无担保。Prosper的责任主要在交易过程,从收集信息到资金支付。然而对于每笔交易,Prosper都不予以任何的保障,同时也不需要任何抵押。

2.无抵押有担保。Zopa的责任包含执行借款人的信用认证、雇佣机构为出借人追讨欠账等,即变相的提供对贷款的担保。安心贷提供连带保证。其对借款者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有地区的限制,而且还会进行实地的考察(李爱君,2012)。何晓玲(2013)认为红岭创投因其条件赔付、还款风险金、现场认证等也应该归于此类。

3.有抵押有担保。这是较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模式,脱胎于小额信贷。但因为需要固定产或其他作为贷款抵押,所以作为这种形式代表的青岛模式与温州模式不是典型的P2P借贷公司(辛宪,2009)。

(三)特殊类型之公益型

作为公益平台的代表,Kiva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较低的客户服务(辛宪,2009);“宜农贷”选取被主流金融机构忽视的农村女性作为目标用户,并对收益进行了限制(何晓玲,2013);“齐放”的目标客户是在校学生(何晓玲,2013)。“我开”是一家纯公益性的P2P平台,主要以捐助为主,对边远地区的贫困户提供贷款(何晓玲,2013)。服务费、广告流量、培训费是此类的主要收入来源(辛宪,2009)。

(四)特殊类型之社交型

Lending Club建立于2007年,将P2P借贷与社交网络联系起来,通过社交网络间的高信任度、高传播度来维系相对较低的违约率(辛宪,2009)。

五、存在之法理依据

2009年以前,许多学者对P2P借贷持否定态度。从贷款方角度,他们认定这种形式是一种“转贷款”,而这种服务只能由商业银行提供;从资金出借方角度,P2P借贷又被认定为一种“委托理财”,这也是由信托、基金等专业金融机构才可提供的金融服务,作为准金融机构,P2P借贷平台实属违规经营(黄迈,2009)。然而参照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起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2015)》),政府已事实上默认了P2P借贷平台经营的合法性。

对于P2P借贷的信用风险,Steelmann(2006)将之归结于无抵押的信用模式,Klafft(2008)认为风险较大是网络匿名系统交易经验的缺失造成的。辛宪(2009)提出将P2P借贷归于民间借贷进行管理。根据《规定(2015)》,年利率在24%以内的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所以P2P借贷平台只要不触犯相关规定,没有禁止P2P借贷的法律存在。

针对部分P2P借贷平台涉及“非法集资”的问题,李钧(2013)认资金流转的行为是否基于已经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否信息对称,是辨别是否是“非法集资”的关键。

史文才(2013)认为平台如能够及时划付资金,不涉及挪用,则不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红线;如果其对于资金的使用无非法主管目的和客观行为,则也不够成非法集资罪;由于P2P借贷属于民间借贷,所以不涉及发行公司债的问题。

遵循着“法无禁止皆自由”的原则,否定P2P的借贷存在是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国家基本方略的,违背了宪法赋予公民的结社权与财产权。

六、文献评述

从已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的借贷成功率、机构的中介作用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认为:借款者的个体信息差异与社交状态对借款成功率影响显著。P2P借贷平台发挥着重要的磨合作用,显著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无效损失。

国内对于经营模式的研究独树一帜,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P2P借贷已经逐渐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一面。中国的P2P借贷平台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国际前沿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数年前还是空缺的社交P2P借贷现在也已经兴起,中国特色模式也日益蓬勃,这个行业在迅速的兴盛起来,然而对于有些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第一,已有的研究对于P2P借贷的定义、特征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相似度太高,缺乏独立性,不能起到为制定政策指路的效果。

第二,对于P2P借贷的实证研究虽然由于数据等问题难以开展,但仍应在以公开的数据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P2P借贷现在仍存有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监管方面,但对于参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尚无相对统一的结论。相关的研究不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可实践性。理论体系与实践的结合也存在欠缺。目前无论是P2P借贷发源的英国还是发展的最好的美国都尚无较好的监管措施,在无从参照的情况下更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研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初.对中国“P2P”网络融资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0,(26).

[2]陈哲.P2P借贷平台的问题与法律对策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4.

[3]郭弈.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融资成本与融资可获得性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1.

[4]海蓓.新型民间资本流动方式――P2P网络借贷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2.

[5]何晓玲.微金融的创新:P2P网络借贷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03).

[6]黄迈.P2P小额信贷机制创新及面临问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11-25.

[7]李爱君.民间借贷网络平台的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05).

[8]李钧.争议P2P聚焦七个核心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25.

[9]林荣琴.论我国P2P线上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控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4.

[10]史文才.试论P2P网贷与非法金融业务的法律界限[J].金融法苑,2013,(01).

[11]宋建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市场研究[J].金融论坛,2014,(07).

[12]田东升.P2P网络信贷危机四伏[J].新产经,2013,(02).

[13]王紫薇,袁中华,钟鑫.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贷”、“宜农贷”的案例分析[J].新金融,2012,(02).

[14]辛宪.P2P运营模式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9,(21).

[15]辛宪.论民间借贷中介经营中的法律模糊空间[J].商场现代化,2009,(20):.

[16]禹海慧.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弊端及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02):.

[17]张欣.中国P2P小额信贷中介服务行业法律监管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06).

[18]邹志鹏.P2P借贷网络平台分析[J].中国市场,2012,(32).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行政村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的领导,最终要体现在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上。实施村级“能人村官”计划,主旨就是要发掘“能人”带动潜能,强化村干部队伍实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让经济能人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此项工作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实施专项推进。

一、“能人村官”计划的构想与规划

新时期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引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建设新农村等工作中的引领、推动和示范上。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村级班子引领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其关键就是用好“能人”,把既有能力自己带头致富,又有觉悟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能人吸纳进村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能人村官”队伍,实现一批素质高、有闯劲、懂市场、善管理的“能人村官”,带领村集体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成为带富一方群众的“领头雁”,为培养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才。

实施“能人村官”计划,就是在抓好“民选村官”、“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突破村干部选拔使用的原有模式,围绕带领农民增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重点选拔一批有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并带领和服务群众致富、威信较好的致富带头人、本地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在外或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等,列为重点培养的村级后备干部,选任为“能人村官”,在管理上不占职数、经济上不取报酬、工作上不增加村级负担的前提下,选聘、选派或挂职到村“两委”班子中任村名誉书记、副书记或书记助理、主任助理、经济顾问、专职委员等职,并根据其专长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具体职责。以实现坚持用现念打造新农村,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村,发挥各种能人视野开阔、思维超前的智力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把依靠乡镇力量与调动群众积极性相结合、挖掘乡土人才资源与招回外出能人任职相结合,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最佳配置,形成“用一个能人,兴一个产业,活一个村庄,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能人村官”作为村级重点后备干部由村党组织直接培养管理,乡镇党委协助培养管理。

二、“能人村官”的特点与范畴

(一)“能人村官”的特点。“能人村官”共有的特点是,工作有能力、发展有本领、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个人素质好、具有宽广的胸襟、过硬的本领和浓郁的乡情,既有强村富民、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也有渴望回报家乡、反哺社会的责任感,愿意不计个人得失报酬,投身家乡(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他们不仅是用工业理念经营农村的探索者,而且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参与者,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这些人才能够将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优势和好的做法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能人村官”的范畴。“能人村官”涵盖以下几类人才:一是创业型能人。有致富本领,从事工矿、企业经营。如在本地投资者的各类民营企业主、在他乡创业成功的本地人、曾在本地下乡、插队、当兵的创业成功人士等。二是经营型能人。有发展思路,懂经营、善管理、能理清村庄发展思路、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从事经营管理。如各类工商业经营者。三是产业型能人。自富能力强,有带富能力,能为村集体增收、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经营的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如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加工大户等产业大户。四是科技型能人。拥有自富和带富的一技之长,所掌握技术适合本地区推广,技术指导服务已取得显著效果,在群众中较有影响。如乡镇及农口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五是中介型能人。拥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能力,从事某一方面中介经营与服务,诚信度较高,服务效果较好,社会威信较高。如中介组织负责人、营销大户、营销经纪人、协会负责人、市场负责人等。六是政治上的“明白人”。熟悉法律法规、掌握国家政策、明晰发展导向,发展经济有思路,解决问题有办法,群众拥护和信任,能够自我解决经济来源。如退休或离岗的机关企事业人员。七是处事上的“公道人”、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好、群众基础好,有协调能力,能较好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处理好干群关系,群众拥护和信任,能够自我解决经济来源。如改非或退休机关干部、退休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

三、“能人村官”的选择与聘任

从农村工作实际情况看,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能人担任村干部,因此选聘能人村官,要结合实际,不拘一格,多措并举。“能人村官”的选聘不受身份、地域、行业、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坚持重素质、重能力、重实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唯发挥积极作用而取,以达到改变农村,影响村官,教育村民的作用。

一是“能人库”中“配”。各乡镇要对“能人库”中的能人摸查盘点,及时对本乡镇知名人士、致富能手、经济能人、产业大户、种养植大户、农村经纪人、“两新”组织业主、协会负责人、返乡创业者,以及外来投资的有识之士进行调查联系,摸排出政治素质高、经济实力强、专业技术水平强、热心农村工作,有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经济能人,通过“两新”组织党组织推荐、镇村党组织邀请、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纳入“能人村官”的人选范围。二是村级后备干部中“提”。从村后备干部人才库里,进行定向培养、定向选择,将其选聘为“能人村官”,实现更加有效的培养。三是乡土能人中“选”。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企业,还是组织农民务工经商,都要依靠“乡土能人”的带动和引领,这些能人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经济意识强、热心公益、作风朴实、能上能下。在他们身上,具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最渴望、最需要、最管用的素质和技能。“乡土能人”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更是农村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实践者,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人”,他们通过自己长期艰苦的、不懈的努力,将节俭、朴实、劳动技能融为一体,在经济领域领先一步、胜人一筹,率先发家致富奔小康,这些能人担任“村官”,既懂管理又善经营,自身又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给广大村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和信心。不仅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发家致富,而且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四是机关干部中“派”。优秀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转非和退休人员是选聘“能人村官”的重要资源,采取下派、挂职、回请等形式,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群众威信高、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想干事”型优秀干部担任“能人村官”,夯实新农村建设组织基础。五是民营企业中“请”。民营企业主既可是民营企业家,也可以是个体工商户中的能人,由统战、经贸、工商联、工商、税务、团委、妇联、工会、园区办、乡镇、街道等部门推荐,根据其实际和特色,聘请到对口村任“能人村官”,帮助、指导农民增收工作。这些下乡的老板如果是本村本土人士,自己又有精力和意愿,可考虑根据相关法律程序任职正式村官。六是在合作社负责人中“任”。将本村或邻村符合条件的,经营得力、发挥作用好、辐射带动力强,在某一产业发展上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合作社负责人任为“能人村官”,重点负责推进本村该产业的发展。七是在职村官中“育”。对村级班子在职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实施带动,使每个村干部至少学会一门实用技术、拥有一项专长,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选聘“能人村官”须经以下程序:一是民主评议,村党组织组织村干部、四支队伍成员等对推荐和自荐的初步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民主评议,赞同票数超过半数方具备组织考察资格。二是组织考察,乡镇选派工作组采取与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及预备考察人熟悉人等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组织考察,并形成书面考察报告。三是张榜公示,对考察合格的人选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示,公布监督电话。四是党委研究,乡镇党委根据推荐、评议、考察和公示的情况,研究确定“能人村官”人选,提出专职分工和具体职责指导意见,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四、“能人村官”的职能与作用

任职期间,“能人村官”要重点发挥创业导师的作用,将自身智力、技术、信息、资金、市场、关系网络及多年积累的商海经验等资源与各村实际紧密结合,立足自身优势,围绕村级专一工作设定专职专岗,在经济开发方面、出谋划策、发掘优势、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兴办市场、实施基础建设项目管理、实施资源开发建设等;在产业发展方面,出钱出力、投资兴办企业、加快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劳动力输出就业,推广实验新品种、围绕主要农副产品联系开拓信息市场、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合作社建设等;在和谐建设方面,实施村务监督、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维护稳定、推进和谐等。以实际行动推动农村发展形式迅速升级转型。

五、“能人村官”的培育与扶持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地做好“能人村官”培训工作,实施定期轮训制度,注重对“能人村官”的培养,本着“学精、学通”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学习考察专家讲座、典型发言、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培训和规范。教育培育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一是坚持把发展能人村官入党、进班子作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和村干部结构。二是坚持把已正式任职的在职“能人村官”(符合能人村官类型要求的在职村干部)的教育作为着力点,因材施教培养“能人型”农村基层干部。三是以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鼓舞和激励农村能人富而思进,建设家乡,回报社会。四是每年结合农村工作会议,邀请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到先进村参观学习,让大家设身处地感受先进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五是建立“能人村官”储备机制,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摸底调查,积极联系、储备各类人才,建立“能人村官”信息库。

积极搭建“能人村官”发挥作用的平台,政治上关心进步、生活上悉心帮助、事业上热心支持”激发其内在活力。一是提高“能人村官”地位。利用镇党校和新农村建设点,开展致富报告会、流动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组织“能人村官”“现身说法”、“流动服务”,扩大“能人村官”影响力。对条件具备“能人村官”,通过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等途径,将他们选为村组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发展大计,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二是实施“能人村官”“设岗定责”。对“能人村官”,根据个人特长,坚持“人岗相宜”,科学合理地为他们设置示范岗位,发挥“能人村官”引领优势,实现示范带动。三是拓展“能人村官”发展空间。引导“能人村官”拓宽视野,联合行业相近、结构相似的村进行联合,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受益”的农村“能人”帮带格局。四是加大对“能人村官”扶持。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安排、项目申报争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信息提供等方面通过资金、项目、人员培训倾斜,为“能人村官”开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上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发挥“能人村官”的辐射效应。加大“能人村官”典型的培树和宣传,使其成为推进和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旗帜,成为所有“村官”及广大村民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六、“能人村官”的规范与管理

“能人村官”不占村级职数、不领取补贴报酬、开展工作不得额外增加村级负担;乡镇要结合自身条件,对“能人村官”的通讯和交通费用可进行适当补贴。

对“能人村官”履职推行“双向承诺”、“双述双评”办法,进一步健全“能人村官”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创业承诺制和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掌握、准确评价“能人村官”履行职责情况,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兑现奖惩。开展警示教育,引导“能人村官”依法办事;对部分重点的行政村“能人村官”进行重点培养、重点管理和重点监督。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一体化 企业创新 发展壮大

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向我们验证:创新,是时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支主旋律上的最强音。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大潮淹没;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谱写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胜利凯歌。创新是当今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于我而言,我93年创办成都辉煌实业集团,2002年成立成都幕尼黑电梯有限公司。一路风风雨雨,辉煌实业集团二十年持续发展,已经壮大为一家颇具实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幕尼黑电梯十年饱经市场考验,如今已享有“中国电梯十佳名优品牌”、“全国高科技电梯指定生产供货单位”的美誉,并成为引领中国电梯行业的先行者。能有今天的成绩,我不得不说这得益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创新。

谈及企业的创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企业创新业也确实包含了太对太多的因素,在这里我不能一一阐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与探讨。

一、意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雄辩证明了这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人的意识不断改变环境、改变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秦国时期李冰父子用自己的思想规划设计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今天,仍然造福于成都平原的广袤土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车,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拜尔发明的电话、这些意识的创新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美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美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加速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在82年读到的托夫勒所著《第三次浪潮》,那时我认为是一个幻想,计算机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93年我去美国时,“构筑信息高速公路”已进入了实施和应用的时代,回国后我将此写入考察报告、在向董事会汇报“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术语时、大家一脸茫然,然而、现在的网上交易、网上考试、银行付款、网上购物……。这一切都印证了意识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产品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产品的创新。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产品创新,增强产品的人性化特点和实效性,不断的生产出价廉物美、品质优良的产品,赢得大众的亲睐,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对于产品创新的实例,我想苹果的成功应该是对于企业产品创新很好的启示。幕尼黑电梯公司目前正致力于研发“第四代电梯”,相信会给用户一种全新的体验。

三、营销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营销创新是企业提升顾客价值、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就营销创新,在这里阐述以下两点。

营销创新须重视服务创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商品同质化趋势的影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更愿意花钱购买的是一种满意的服务。当今企业若想在营销创新中更胜一筹,服务创新值得众多商家思考。在辉煌集团我率先推出“以客户为圆心”的服务理念,将客户置于多圆周同心圆圆心,以客户为核心,层层递进,形成相互连接、协作互动、竭诚服务的闭环,打造出一个以客户为圆心的强大的服务体系,逐渐并正在实现零缺陷的服务。

营销创新须重视品牌营销。如果说很多所谓的营销策略是满足于一段时间或特定环境之下的营销创新取胜的方法,那么,我想一个企业对于品牌营销的重视,能通过各种创新和努力打造出消费者认可、满意的品牌,并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中不断创新,这才是对企业营销创新长期制胜的关键。

四、服务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永动器

企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创新―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以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动器。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作为一家小型银行其产品不比别人好、不比别人新就不会有人用招行的产品;同样、招行的服务不比别人好、不比别人细就不会有吸引力。”事实上招行在其它银行还没有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时、招行已经在宣导热情服务了,他们在大厅摆放牛奶、咖啡用于吸引客户,此后又推出高端客户的专享服务,提出了“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从而形成了招行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

作为电梯行业、其服务更具特殊性,仅仅“特种行业”这个名词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它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服务,而不能经常性改变我们的服务理念、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持续不断向客户提供创新性的、全新的服务、我们就会失去客户、进而失去市场。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客户为圆心”的服务理念,从服务方式、人员安排、部件供应等各项工作全部围绕客户来进行,对于一些农民安置房小区的电梯使用,我们专门设计、印刷了“电梯安全使用手册“发放到每家每户,并且定期定时到一些小区进行 “电梯使用安全”的现场宣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用户安全使用电梯的意识、确保了电梯正常使用。

在四川省《开发商杂志》“2011电梯调查白皮书”中,对我公司的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质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成都电梯品牌业主满意度调查中以85.20%比率获第一名”;“2011四川省电梯安装维保企业十五强”排第一名;并荣获“成都电梯市场品牌前十强”的称号。

在电梯行业这些创新性的服务、有力的促进了营销工作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吴贵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1910年前后,在德国柏林近郊最高的山麓巨人山下,几位利用假期结伴徒步来这里游玩参观的中国留学生,被云雾缭绕的山峰和附近一座又一座碧水青天的水库深深吸引,流连忘返。

在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中,就有一年多以前被陕西西潼铁路筹备处派遣到柏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深造的李仪祉。是他约同学来这里的。

平常学习极其刻苦、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挤出来读书的李仪祉,从不会浪费一点时间在游山玩水上面,却怎么会约朋友来看巨人山呢?

原因是在这里有一座六百多马力的巨人山水力发电站和几座大型水库,这一水利工程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德国是最大的了。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李仪祉从不放过对任何一座比国内先进的工程建筑的考察机会,又怎么会放过近在身边的巨人山水利工程呢?

他们在这里长久逗留,每天徒步六七十里山路,走遍整个库区,详细考察了水库的建筑和水力发电的各项工程设施。李仪祉还爬上最高峰雪冠顶,访问和考察了位于峰顶的气象站。

站在德国中部最高的峰顶时,他想起的是终南岱顶;站在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前时,他反复想起的是自己年年遭旱灾的家乡渭北高原。

李仪祉1882年4月20日(清光绪八年农历正月初三)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马湖乡富塬村,那是一个很穷又极缺水的村子,他从小所见的就是井枯窖干、地焦苗黄、爷爷和父母跟村里人年年都在祈雨,却很少见到雨的情景,那种渴而干坼的感觉和赤地尘烟的情景在他的生命里打下了太深的烙印。

离乡别家、四处求学近二十年的李仪祉,面对此情此景倍感思乡心切,自己的家乡有渭河、洛河、泾河……,自己的国家有长江与黄河……,有那么多的水,为什么不可以像德国一样好好利用,解救和造福愁苦不堪的百姓?

就是在这时,他萌生了水利兴国兴家的念头。

一次旱灾考察后的深思与宏愿

在他邻近回国前,对自己国家的前景和学以致用的美好愿望是:铁路四通八达,水利工程遍布全国。带着这样的梦想,他拒绝了柏林东方学院聘请他教授中土文学的优厚待遇,于1912年初回到国内,回到西安,又拒绝了民国政府让他作津浦铁路局局长的委任,相约了旧日同学朋友,在西安边家村创办了“私立三秦公学”,想用自己所学,从培育人才开始改变陕西几十年落后如昔的面貌。

就是这一年,陕西又一次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旱灾,他带着学生去重灾区察看旱情,面对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惨景,他尽其所有,不过才能救助一个村庄的灾民不致饿死。这时,一个多年来始终困扰他的问题,再次让他寝食难安:为什么水利资源丰富的关中平原却始终不能以水为利呢?为什么家乡的老百姓从他记事起就是在靠天吃饭,至今将近三十年过去,仍旧无力自救呢?此时此刻,他深悔自己当时在国外没有选修水利专业,无法解眼前的燃眉之急。

但是,正是这次旱情考察,让他许下宏愿:此生将治水利民,不再旁骛!

起落沉浮的治水之梦

机遇永远是预留给有准备者的。仅仅一年之隔,李仪祉的愿望就得以实现。

1913年,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的郭希仁要去欧洲考察水利,友人推荐李仪祉陪同。

考察结束时,郭对李说,“吾国西北多旱,饥馑频仍,子盍改习水利,继郑白之旧迹,以为民利。铁路工程似非所急务也。”郭支持李改学水利,对李来说正中下怀,“亦为然,遂习水利一门。”

这次考察后,李仪祉没有跟随郭局长回国,直接留在德国,进入丹泽工科大学攻读水利专业,并投在德国水利科学家恩格尔斯门下求学。

曾经是柏林大学土木工程系高材生的李仪祉,在丹泽工科大学两年学习结束时,又被学院授予“特许工程师”的荣誉称号。

1915年,33岁的李仪祉二次从德国学成回来。当时国内正是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疯狂镇压“二次革命”的时期,到处是阴天蔽日的白色恐怖气氛。

面对如此混乱的时局,再宏伟的抱负也难得实现。他又一次拒绝了全国水利局和陕西当局给他的陕西水利分局局长的任命。因为他知道,在军阀陆建章主政的陕西,“水利局长”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做不了任何与治水有关的事情。而对做官,父辈就淡薄,他更是如此。曾担任过陕西修史局总纂、易俗社社长的父亲李桐轩很早时给他和弟弟的训示就是: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伯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近代著名数学家李仲特,更是一个重学问不重官位的人。早在1908年京师大学堂毕业考试时,他就获得举人衔,按当时朝廷惯例,要任用为内阁中书,而他却放弃,听从了时任陕西省西潼铁路筹备处秘书的伯父的召唤,回陕赴德,继续求学。

正在他满腹韬略,无以施展时,当时南京政府主持水政的维新志士、著名实业家张謇正在集资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听到这一消息和受到邀请的李仪祉如遇知音,“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先要培养专门人才。现在有人集资兴学,利国利民,为后代造福,是天大的好事,何乐而不为?我李仪祉岂能袖手旁观。”

弃官从教的李仪祉从西安赶到南京,担任“河专”教务长,参与了学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数学、地质、力学等科主讲,兼教机械工程学、路工学、水工结构学等多门课程。

在“河专”的七年中,他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带学生考察了国内古今所有水利工程,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而当时,举国之内,也没有一处较近代一点的水利工程,一些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因年久失修和缺乏维护而失去作用。

为了对国内的水利事业尽快有所推动,他在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因身兼教务长和中国科学社董事而繁忙的公务外,还一直在从事中国水利研究,论著颇丰。在他1922年离开“河专”前,相继出版了有影响的专著、论文《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北五省旱灾之主因及其根本救治之法》、《修建计划之讨论》、《潮汐论》、《土积计算截法》、《实用水工学》、《固体物质在水中行动》、《黄运会诸问题》等。

激情与悲凉一起留在故土上

1922年夏,李仪祉再度被邀请回陕西,担任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

李仪祉这次肯回陕任职,应该说跟两个人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一个就是多年来一直将西北水利大业的希望寄托在李仪祉身上的前任局长郭希仁,他说,“他日郑国渠伟绩之再现,舍李君莫属也。”;另一个是他在陕西推行资产阶级教育的最高学府三原宏道学堂读书时的同窗好友、时任靖国军总司令的于佑任。这两个人对李仪祉可说是知之甚深,在他两度赴德求学时,都曾向他假以援手,对他十分地推重。

当时,经过连年兵火洗劫的渭北高原,又显大旱之兆,于佑任、郭希仁等有识之士和渭北各县人士磋商,动用赈灾余款,在三原县设立了渭北水利工程局,筹划开启引泾工程。

恢复“郑白”,引泾灌溉,正是李仪祉多年来的愿望,怎不欣然应邀回陕?

到任之后,未做片刻停留,李仪祉立即组织勘测队,开始对泾河流域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与测量。从1922年到1924年,经过两年时间的勘测与调查,李仪祉对整个泾河流域的地貌、水情已了如指掌,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引泾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和工程报告书。

在整个考察期间,还写了《引泾论》、《再论引泾》、《陕西水利工程之急需》、《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工业计划大纲》、《中华民国水利机关组织拟议》等大量文章。

引泾工程的前期工作一切就绪,却因为当局的不重视水利和资金的没有着落而迟迟不能动工。政府不投资,李仪祉眼看着旱象愈甚,心急如焚,自己借助各种力量,四处奔走,打算通过其他渠道向社会募集资金,然而,响应者总是寥寥无几,或者条件苛刻,不能实施。许多努力,尽付流水,一筹莫展的李仪祉不得不继续上书,要求当政者为民着想,支持引泾。

在此后的两年间,他反复考察黄河、渭河河道及其各支流水系,夜以继日地写了无数考察报告、工程计划、实施方案等等。然而,当政者既不关心民生,更不了解他的一片苦心,所有上书全都泥牛入海。

回陕四年,引泾工程依旧只是一纸蓝图,治水利民、造福百姓的宏图大略渐成泡影,李仪祉内心渐由悲愤而悲凉。

在此期间兼任陕西教育厅厅长的李仪祉又一次将注意力和希望转向教育,于1926年出任西北大学校长,主持校政。但是,对于引泾工程,他始终没有放弃。

1927年,在临潼华清池举行的西北建设问题讨论会上,他再次为引泾工程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当局勉强同意每年拨5万元支付引泾开支。尽管这样的经费对于技术难度很大的引泾工程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但总算是勉强可以动工了,后续资金,或许会有办法。

李仪祉紧缩开支,所有工程人员每月仅能领到10元钱的基本生活费,即便如此,依旧捉襟见肘,刚刚动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能到位而待工不进,直至工程彻底搁浅。

李仪祉虽痛心且悲愤,却终究无能为力,留下一句“时不可为矣”,再次离开故土,接受了华北水利委员会的聘请,出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致力于治黄导淮工程。

再次奔赴故土,因为那里正在经历灾难的洗劫

关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其实从1928年就开始了。)的关中大旱,在各种民国史志中都有记载,持续干旱使受灾面积覆盖全省八十多个县,整村整村的人饿死或者逃离,当地政府上报南京政府的死亡人数和逃散人数均为200万,还有800万勉力维持在生死线上等待救济的灾民……整个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真正是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灾难让人们想起被搁置了的泾惠渠,如果它在1924年如期动工,那么,四至五年后的这场大旱即便不能完全避免,一定不会如此悲惨。看到灾后情景的李仪祉再次喟然长叹:“移粟移民非救灾之道,亦非长治之策。郑白之沃,衣食之源也。”

此时,正由守城成功的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看着关中这块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土地,同样痛心疾首,他再次将搁置了的陕西水利工程提到首要位置,力邀李仪祉回陕担任建设厅厅长。李仪祉本人十分高兴,但当时他不仅身兼多职,而且正负责设计杭州湾海塘工程,没法抽身。杨虎城一再向南京政府申请调李回陕,均被拒绝,他又面陈,蒋给杨的回答是“我让他搞钱塘江工程,一时离不开。”后来,在李仪祉和杨虎城的多方周旋和努力下,终于获准回陕。

李仪祉再次回陕到任后,像当初得到于佑任和郭希仁的支持一样,也得到了杨虎城将军的大力支持。陕西省政府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是拨出四十万水利专款,再次启动引泾工程。这项搁浅了六年之久的水利工程,终于在1930年冬重新上马。

李仪祉为泾惠渠这座陕西境内自清以后第一座大型引水工程所选的线路,正是历史上著名的郑白渠遗址。

发掘和改造重建这一大型的水利工程,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所需人力、财力、物力都相当巨大,在工程进展到一半时,政府投资再次出现问题,为了不使工程再度半途而废,李仪祉又一次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募集民间资金,来支撑工程进展,先后获得了华洋义赈会、檀香山华侨、以及于佑任、朱子桥等爱国志士和同学朋友的大力支持与援助,才使工程不受影响。

1932年6月21日,泾惠渠开闸放水,一期工程宣告竣工。这一天,对于陕西近代水利史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喜庆日子,泾河两岸,聚集了灌区无数群众和陕西各方人士。许多人在这一天流了泪。

万事开头难。当灌区群众当年就受到渠水惠利时,各方人士和当地群众才真正认识到水利工程的重要,于1935年竣工的二期工程进展相对顺利了许多,但还是因为资金欠缺,没能按李先生设计的甲种方案――灌区覆盖泾阳、三原、高陵、礼泉、临潼、渭南、蒲城、大荔等九县,计划灌溉面积达四百三十万余亩――来实施,而是采用了资金投入和收益都相对有所减少的乙种方案。对此,他说,“不论甲种方案,还是乙种方案,总比不实现一个方案好。”

在泾惠渠一期工程竣工后,李仪祉就开始着手渭惠渠、洛惠渠及省内其他水利工程的设计与筹备工作,这时,关中八惠(另外五惠是: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以及包括陕南、陕北的整体水利工程规划在他心中已经形成。

1933年,渭洛工程相继启动,其他水利工程也渐次启动,整个陕西境内开渠引水、兴修水利,蔚然成风。

渭惠渠在1935和1936两年施工最紧张的时期,都曾遭遇渭河暴涨,工程受到影响,拦河大坝一再被洪水冲毁。当时正抱病的李先生顾不得医生和家人的劝阻,让人搀扶着冒雨坚持在施工现场指挥修复大坝,并现场修改建坝方案。他的精神鼓舞和振奋着所有工程人员,大家齐心协力,日夜奋战,终于在洪水中将一座宏伟的拦河大坝竖立在滔滔渭水中,使渭惠渠一期工程于1936年夏如期竣工,二期工程于次年完成。

他给后世留下了建立“中国富强之基础”的夙愿

李先生在《我国的水利问题》一文中,为陕西、乃至西北描绘的水利蓝图是,“关中泾、渭、洛惠在渭河北岸,灌溉渭河在眉县到朝邑共十二县的地,约有二百万亩。北岸要继续发展的还有湃惠、耀惠及第二渭惠三个渠。若是成功了,又可增加灌溉一百万亩地。渭河南岸向来有秦岭山流下来的水十余道,灌溉面积有十数万亩地。若统统加以整理,也可以增加到一百余万亩。关中有了四五百万亩灌溉之田,再加以农事改良,便可以使民康物阜了。将来铁路通到汉中和成都之后,汉江流域,岷江流域和渭河流域联络一起,便可以使西北穷瘠之地,成为中国富强之基础。”

然而,李先生没能亲眼看到他所描绘的“中国富强之基础”的宏伟蓝图。1938年2月,才57岁的李仪祉早已积劳成疾,这时又突患胆囊炎,因身体过于虚弱,不能承受手术治疗,而病情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他仍惦记的是渭惠渠南土坝的修复工程,话都讲不出时,还用颤抖的手指,在来看他的同事手心上写了“大坝”两个字。

3月7日,在他弥留之际,他让侄子李赋都(早年和哥哥一起被叔父栽培并送往国外学习,后来继承叔父遗志也成为我国著名水利学家。)记录了他口授的临终遗言:“余深感水利事业,在中国之重要,幼年即攻求水利学识。自余民国四年由德国返国,迄今23年,在此期内,虽已竭尽余之所能,贡献国家,但距余素所期望者尚远。兹病逾二周,自度天不假我。并切望后起国人,对于江河治导,本余之素志,继续努力,以科学方法,逐步探讨。其他防灾,航运及水电等,尤应多予研究。次第实施。本省已成之灌溉事业,须妥为管理;其未竞及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

李先生未竟的最大事业和心愿还有一桩,就是治黄导淮工程。历代治黄,多从下游着手,李先生曾花费大量心血,反复考察黄河流域,并在黄河及重要支流设立了水文站,随时对河水进行测量并存取资料,撰写了关于黄河治理的大量文章和报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综合治理的办法,他力主治黄要从上、中游做起,只治下游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解决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中游的淤沙问题,黄河之患无法根治。并明确指出:“导渭即治河,渭治而河亦治,治黄应兼顾上下游也。”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一、姚锡光的生平行实

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时势造英雄”,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姚锡光就是其中一个颇有远见、思想敏锐的政治人物。可惜,学术界鲜有人对其做专门研究,有关的人物传记上也没有其生平、经历的介绍,甚至其家乡《丹徒县志》关于其生平的介绍也是错讹百出。鉴于此,在论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对其生平做简要考证。

姚锡光(1857—?)字石泉,又作石荃,江苏丹徒人,从丹徒名人周伯义先生学习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等[iii]。周伯义的学识和品质,对姚锡光的成长影响很大。周伯义培育学生“以植品为基,恭行为本”[iv],先对学生品质熏陶,再传授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姚锡光对老师的性情学识极为推崇,称赞他“不事孤高,不矫情”,“知命乐天,不撄忧戚,古所谓知道君子者也。”[v]姚锡光继承了老师儒士任侠的精神,在清末急剧变动的社会背景下,走上一条以儒生而关心社会、关心军事的军事家和民族理论家。

1878年,作为首任驻日公使何如漳的随从,成为驻日本外交随员。[vi](p1)出使日本的经历,使姚锡光的眼界大开,他亲身体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各方面的变化,思想上深受影响,由此和日本结下深厚的机缘。回国后,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重用。1886年,经前北洋大臣李鸿章檄请充北洋武备学堂教习,成为李鸿章幕府中重要一员。在李鸿章幕府中,姚锡光恪尽职守,多次向李鸿章建言献策,陈述朝鲜问题的重要性,委婉地批评李鸿章的中日战争策略。1893年正月,与北洋海军出力5年,按例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俟补直隶州后以知府用。1894年12月,经前山东巡抚李秉衡调赴山东,檄充前敌行营文案,兼帮办营务处。

张之洞是姚锡光的知遇之人,是姚锡光进入权力集团的引路人,他给姚锡光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政治舞台。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积极筹划长江下游防务,时姚锡光自莱州戎幕辞归,张对姚的军事才识十分赏识,遂委以督府幕僚。1896年正月,经湖广总督张调赴湖北,派充武备学堂提调,兼自强学堂总稽查。1898年,张之洞派姚锡光到日本考察学制。他要求姚锡光将各种学校选材授课之法,以及武备学分枪、炮、图绘、乘马各种课程,或随时笔记,或购章程赍归,务详勿略,籍资考镜。[vii](p3560)姚锡光在日本对陆军省和文部省各种学校进行了全面考察,回国后向张之洞作了汇报。姚锡光关于日本的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对张之洞影响很大。

1899年2月,请咨赴选。5月2日,带领引见,本日奉旨:安徽石棣县知县,著姚锡光补授。9月30日,到石棣县任。1900年6月21日,调署怀宁县事,经安徽巡抚王之春檄兼武备学堂提调。1901年3月16日,调署和州直隶州知州,兼充下游皖军营务处总办[viii]。在皖充任地方官期间,姚锡光积极整顿吏治,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妥善地解决社会问题,捐资创办近代最早的皖省藏书楼[ix]。由于在皖治理有方,政绩突出,经管学大臣奏留京师,充大学堂副总办。5月,经北洋大臣袁世凯檄委发审公所监督。7月,兼充北洋大学堂总办。8月,经练兵处王大臣派署军政使副使,从此进入清朝中央权力机关[x]。进入中央权力机关后,姚锡光在民族关系和海军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1905年5月,奉檄前赴东部蒙古卓索图盟一带,考察垦牧、蒙盐各等情形。7月5日,经练兵处王大臣铁良奏补军政使副使缺。12月,经肃亲王善耆奏请,随同考察东西盟蒙古事件。回处后,将考察心得写成《筹蒙刍议》。1906年9月23日,经陆军部宪堂派充练兵处提调。1908年,陆军部左侍郎寿勳丁忧,姚锡光改署陆军部左侍郎。在此期间,著《筹海军别录》,拟制海军规划。1909年,任殖边学堂监督,荫昌2月迁,姚锡光任兵部右侍郎,11月被裁。[xi](p4576)1911年,曾参与组织帝国实进会。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袁世凯篡权后,姚锡光作为清朝遗老受到袁世凯的重用,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口北宣抚使、查抚津保被灾商民专使等。1912年6月至12月,为民国中央政府遣藏劝慰使,因受英印当局阻挠,滞留印度。[xii]1914年5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参政院参政。1916年,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此后,在民国政争中,逐渐淡出政治舞台。确切卒年不详,但可以推测应该在1924年以后。

从以上生平介绍中,不难看出姚锡光的一生有四个比较重要的关节点:(1)首先是师从周伯义学习儒学经典,并受到周伯义“任侠”精神的影响。(2)入李鸿章幕府,以幕僚的身份参与军事,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军事家。(3)入张之洞幕府,受张之洞提携和点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军事、教育等领域显露出非凡的才能。(4)1908年,朝廷任命姚锡光为陆军部左侍郎,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因此,在论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考证他同周、李、张等人的关系。

二、为政皖江,殚精竭虑

中下层官绅历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重要阶层。他们虽不是国家政策的决策者,但其政治实践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却是相当重要的。考察他们的政治活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中下层官绅的本质,而且对于地方行政研究不无裨益。姚锡光自1899年9月30日到安徽石棣县任县令,到1901年3月16日调署和州直隶州知州,在安徽地方治理上采取了不少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妥善解决民教冲突,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民教冲突的原因,姚锡光认为,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不端行为引起的。姚锡光指出,以前石棣县民风朴淳,守法畏官,从来没有仇教生衅诸事,“而近今之大患,则不在民之仇教,而在教堂之勒罚,及教民之索诈也。不平则鸣,顾尔生忿,恐终必酿成仇教生衅而后止。”[xiii]经过多年的战争,石棣县遭受重创,到光绪二十六年未垦之地尚有十分之四,他在该县设劝农局,专办开垦荒田事务,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同时“惠施耕牛籽种,发放农具”[xiv]。

(二)建立地方军事组织。姚锡光虽是一介书生,但由于经常和李鸿章、张之洞等军事实力人物接触,又奉命考察过日本的军事教育,对军事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简任安徽和州知州后不久,就着力改造和州地方军事组织。姚锡光将传统的保甲改为团练,其名目有户团、乡团、练团三种。城厢设户团,以十家为一牌,每牌设牌长,十牌或十数牌为一坊。每坊设公所一区,团董两人。乡团仿照城坊户团并变更而来,和州下辖四乡,分八十甲。每十户为一牌,设立一牌长,就其附近之处,联为十牌,每夜轮流击鼓巡更。每甲各设立团董,选择适中之地设公所一区。每甲之村庄集镇,进行归并,设分所若干区。练团中招募练勇六十名,另外从八十甲中挑选八十名练勇,总共一百四十名。仿德国一哨操法,编为三排。练团由知州自行督带,设帮带兼正教习一名,副教习一名,正副排长十余名。号令整齐,约束谨严,部武而居,练以新法。同时,在团练管理上,姚锡光专门制定了详细的《练章》,不仅对招募人员的资格有严格规定和审查,而且对开支、训练也制定了一整套的办法。经过姚锡光参照近代西方军制对乡勇的改革,和州的团练开始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在处理地方事务和维护地方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面对特大洪水,处理有方,措施得当。1901年,梅雨连绵导致安徽十八州县遭受水灾,受灾人口达几十万。和州地势最为低洼,受灾更为严重。灾情发生后,姚锡光大力宣传人救不如自救,积极动员本地乡绅多捐米粮,“延集有米绅商,官出印票借作粜米”,并保证还款时足额退还[xv]。在地方官吏完成各项清查之后,他还要派出委员对实施情况进行抽查、监督,防止地方绅士上下其手,虚报浮夸,来侵吞赈灾款。在灾后救济过程中,姚锡光采取了果断有理的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姚锡光在上任伊始就非常重视圩区的修护工作。他亲自视察含山县安丰、杨林等圩的防护情况,札饬该县县令督饬圩长、农人等实力护圩。[xvi]在洪水来临之初,他命令委员准备船只,将被水围困的圩民接渡高处;散给席片绳索,令其搭盖新棚;并购买馒头饵饼,按名发给,以解暂时之需。(2)积极向其它省告赈。“姚石泉直刺一面筹款平粜,一面函请上海各善士发款助之。”[xvii],并派分省补用同知焦发昱、侯选通判姚锡康等人亲往上海,求上海道和地方绅尚接济。上海绅士“先兑赈灾款三千圆,到和州应急。”[xviii]此后,和州地区又收到上海捐钱款二万零五百圆。姚锡光还给皖北道冯观察煦发去募赈函,希望其能设法筹措款项接济和州灾民。(3)严禁米粮出境,并到外地采购粮食。各级官员严查所辖地方,不许囤积居奇;并晓谕各粮商,不许代外商私卖;耐心劝说他们静侯委员采买,以助平粜,只许在本地售卖粮食。规定除芝麻、麦子外,一切米麦、杂粮倘敢违禁私卖出境,将严惩不贷[xix]。此外,姚锡光“派人赴某处购米平粜。”[xx](4)对于一些抢险不力的官员采取罚米代赈的办法,督促他们踊跃救赈。此次水灾冲毁圩堤一百数十处,总董彭子衡“不早防范,咎无可辞。”于是,升堂审理,罚彭子衡出米一百五十石,以备救灾。次后,又罚张姓、李姓诸绅各出一百五十石,兵房书吏许某五百石。[xxi](5)采取以工代赈,防止饥民外出逃荒,以保存本地劳动力。这次水灾造成和州境内四十八圩同时淹没,保大圩以北的大汤圩、五梁圩也被冲垮。灾情发生后,姚锡光担心灾民因无粮食度日而成为流民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竭力劝说灾民留在原籍,互相救助,疏浚河渠,补种晚稻;劝业主借贷,设法安抚佃客;并派人前往各地采购种子,待水退后,立即补种,不使田垄荒芜。此外,姚锡光还向省仓协借粮食,作为灾民出工的功夫粮,事后限定年份,按亩面对。以工代赈,既保证藩库之款如数归还,另外民间圩堤得以修复,灾民不致流散,田亩不致荒芜,可谓一举数得。[xxii]

(四)捐资创办近代最早的皖省藏书楼。1901年,何熙年建议皖(安徽)省开办书楼,

即为“备讲求实学、转移风气之用。”当时清政府正推行“新政”,“风气未开,规模甫创,是非之论,纷纷籍籍”[xxiii],可见创办阻力非常之大。当时,思想开明的前怀宁知县姚锡光对于创办新式藏书楼持赞成意见,和何熙年一起上书时任安徽巡抚王之春,阐述创办皖省藏书楼的价值和意义,并捐出4000圆作为创办资金,从中可见他对公益事业的重视。1901年10月12日正式开馆,日接待200余人[xxiv],足以表明人们对这种新兴的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兴趣,也反映了皖省图书馆的藏书和规模。

三、建言献计,规画边疆

清末,中国近代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边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面对边疆危机,姚锡光十分关心边疆的安全和治理,积极建言献计,条陈安边方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加强经济开发和建设。清廷尊重的社会风俗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促进社会发展是国家的职责。清政府统治,只求一种社会稳定的局面,对于经济开发则注意不够。由于对经济开发不够重视,姚锡光说;“我朝抚有藏卫垂三百年矣,自国初以来,统驭之意多,而充实之力少,官无所劝,民无所趋,故以乾隆全盛之威,兵戎数起,糜白金数千万两。仅抚养定之,延至今日,只巴里两唐、拉萨都会尚具规模。”[xxv]清统治者未能处理好稳定局势和开发的关系,未能处理好挑战和应战的理念非常清楚。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姚锡光认为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可以加强对的管理。地方本来由驻藏大臣管理,但是驻藏大臣管理“经驭之意多,而充实之力少”,难以有效地控制地方行政,保护地方的安全。1903年,印藏有违言,英遂以兵入拉萨劫盟,置我不顾,**(智识编辑说明:此处两字因空间拦截不能显示,用“**”代替)旋亦东走。在英国入侵的背景下,朝廷忧之,始议经营藏卫,固西圉于时。枢府以英事垂询锡光,姚锡光遂提议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姚锡光认为距内地较远,其间山川阻隔,洪荒未辟,孤军远掷,败且无归,非经营川藏之交不可,所以主张设立川滇边防大臣,这样既可以补驻藏大臣之不足,又可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xxvi]。而且,设立川滇边防大臣,还可以担负起经营藏卫的责任。(二)用汉族的郡县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开垦蒙疆,移民实边。清政府对蒙古草原推行了二项重大政策,一项是喇嘛教政策,醉生梦死的文化和由此引起的大量寄生人口造成发展动力的衰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项政策也起到了弱化蒙古的效果,这就是旗界封闭制度。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这种趋势在清王朝的蒙古政策下达到了极点,游牧民与北面的俄罗斯社会和南面的汉农业社会缺少接触。总之,正是分封蒙古和推崇喇嘛教弱化了蒙古,封闭了蒙古。但清政府在使蒙古失去了战斗力的同时,也使自已出现了问题。这一点,姚锡光看得很清楚,“我朝之御蒙古,众建以分其力,崇释以治其生。一绝匈奴回纥之祸,其术可谓神矣。顾乃不思同化之方变,居国以严藩翰,逐至疆邻交迫,肩臂孤寒”[xxvii]。姚锡光认为,在“疆邻交迫”的历史背景下,清统治者必须重新审视和检讨以前的蒙疆政策,用汉族的郡县制度代替蒙古的封建制度。清代的内蒙古是以封建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蒙古各旗分建之初,纯为封建制度……各旗之中有官地,有私产。官地及其本部箭丁,永为世袭扎萨克所管理。”可见,当时土地所有制度的复杂性。1905年,姚锡光在《蒙古部落处置议》中明确指出:“我朝抚绥蒙古,分封扎萨克、台吉、塔布襄,以掌旗务,画疆分治,实即封建之制也。”“窃唯封建与郡县,二者不能并存,而封建之法,尤不宜于今日之世界,势分力薄,不相统一,不足捍御外侮,其势不能久存,自非易封建为郡县不能为治。然欲易为郡县制度,非收回各扎萨克土地、人民之权不可。”[xxviii]在他看来,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改造蒙古的政治体制,既符合时势需要,也是保证蒙疆走向富强的必要前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姚锡光参酌儒家的“农本”思想,提出蒙疆开发的方略。他说:“天下大利,首在兴农,边塞要区,允宜开土。盖土开则民聚,民聚则势强,此实边之要道,兴利之良法。”“内外蒙古,地质膏腴,民俗劲悍,此尤根本之根本。……当经营内外蒙古荒地,宜及时采东西殖之策,用晃错实边之谋,……招民垦种……昭乌达、哲里木二盟之巴林、达尔汗各旗,未垦荒地纵横方数千里,……尚可开地数十万顷。”并且预言:“诚使国家奖励得法,提倡得人,不出五年,漠南诸部,凡可垦之地,可全数放垦。”姚锡光提出的蒙疆开发政策,对开发西部草原,加速内蒙古地区的封建化进程,提高其经济水平,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末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但是,由于他从汉族立场出发,所以他提出的蒙疆政策具有强烈的色彩,引起少数民族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不满,造成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三)建议在内外蒙古设立行省制度。姚锡光对开发蒙疆颇有识见,他以为:“游牧者,宜于封建而非可以大一统之治治之者也;耕种者,宜于郡县而可集权于中央以治之者也。”[xxix]在蒙地开垦的过程中,清政府仿照内地行政建置,在垦区陆续设立府、厅、州、县,试图将原来近似于封建制的札萨克统治制度变为郡县制的统治制度。随着蒙地的不断开垦,蒙古社会渐由游牧进于农耕,蒙疆建行省的呼声于是渐起。日俄战争以后,北部边疆危机更亟。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疆地区的统治,特派肃亲王善耆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察,一来抚慰蒙古王公,二来筹划治蒙之策。1905年8月,姚锡光在随肃亲王善耆到内蒙古东部各蒙旗实地考察后,著《实边条议》,明确提出“应如新疆开设行省之法”,内外蒙古建5省的建议:内蒙古分为东、西2省,以直隶边外承德、朝阳2府6州县及口北3厅、东4盟蒙古、察哈尔左半部为东省,以山西、陕西、甘肃边外诸部,察哈尔右半部、土默特蒙古、西2盟蒙古、新设口外各厅、阿拉善厄鲁特蒙古为西省;外蒙古分为东、西、北3省,车臣、土谢图2部为东省,赛因诺颜、札萨克图2部为西省,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为北省[xxx]。这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蒙疆建省方案。姚锡光的《实边条议》是送呈练兵处王大臣的考察报告的一部分,结果没有下文。同年十月,给事中左绍佐奏称:“西北空虚,拟请设立行省”,清廷交政务处议奏。随即,政务处奏请饬直隶总督、山西巡抚及热河、察哈尔都统“体察情形,通盘筹划”。他的设想未免脱离实际,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疆丞的心情。而他的“先谋内二省,以保漠南,再建北三省,以制北檄”的策略思想,对晚清蒙古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xxxi]。(四)加强工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姚锡光主张,由国家和地方官来兴办或从内地招商兴办蒙古工业,增加财政收入。他提出把盐业作为国家专卖品,即以次作为“东部内蒙古入手地步,立脚根基。”[xxxii]其经营办法为设督运局、总店、分店于盐业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利于百姓购买。他对盐业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惟财政大宗,当以蒙盐专卖为第一入款……应将蒙盐一节专卖,提出督办,为东道练兵专款,期百度权舆,方有措手地步。”[xxxiii]另外,姚锡光还提出,利用蒙古物产,建立各种工厂的建议,他说:“查蒙古物产,有可资实业者数事,境产葡萄,可酿葡萄酒;……皆应设学堂工厂,指授造作,化天生物为人工物,运出销售,则蒙古地方,必增绝大生计。”[xxxiv](五)开启民智,兴办学堂。姚锡光认为,蒙古地区要发展,首要在于开启民智,兴办教育。姚锡光指出:“蒙古地方辽阔,风气不同,欲兴教育,自当由近及远,逐渐推广,方有著手之处。”[xxxv]主张:“自应专设蒙古师范学堂,以为蒙古地方教育基础,是尤为机关中之机关。”可见他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姚锡光认为:“教育宗旨所在,视国家利害方向所在以为转移。此五洲万国,前古后今,兴学设教,一定不易之理也。”他明确强调当今蒙古教育最好的宗旨,就是“与汉族同化”的思想,他说:“今日定蒙古教育,莫良于满汉同化之一法”[xxxvi]并进一步指出:“此(指蒙汉同化)于国家有利无害,于蒙古有利无害,于汉民有利无害,似蒙汉同化之教育定,而教育之宗旨即定。”[xxxvii]

姚锡光提出的巩固边疆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对于巩固边防、抵御外侮,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民族思想含有浓厚的色彩。

辛亥革命后,姚锡光凭借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积累的经验,受到袁世凯当局的青睐,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边事顾问。1912年5月12日“五族国民合进会”在北京成立,选举总统府边事顾问姚锡光为会长,汉人赵秉钧、满人志钧、蒙人熙凌阿、回人王宽、藏人萨伦为副会长。黄兴、蔡元培等革命党元老和黎元洪、梁士诒、段祺瑞、袁克定等民国要员,以及满、蒙、藏、回等族数十名人或参与发起,或列名表示赞成。不仅声势较大,而且真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五族联合组织。1912年7月29日,袁世凯任命姚锡光为蒙藏事务局副总裁,并暂兼署总裁。[xxxviii]可见,辛亥革命后,姚锡光虽然不再撰著作品,阐发民族思想,但积极融入到民族事务的管理中,为巩固边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指点军事,激扬文字

姚锡光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他早在入李鸿章幕府的时候就对军事问题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当时,日本欲侵占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为此,姚锡光数上说帖,建议李鸿章采取以下的策略对付日本:(一)“行军宜舍短而用长,中国长技在陆而不在海”,“我军宜以陆路为正兵,海军为奇兵,陆路为战兵,海道为游兵.”,强调以陆军为主,海战为辅,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一战略是在当时敌我双方形势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较为科学的策略。(二)采取积极进攻的海防策略:“我战舰不必以入口为攻,而于朝鲜外海游弋,以取远势,截日朝海道往来之路,阻其归途,扰其接济,斯渡朝之倭人势将狼顾。……不然,我不彼往,彼将我来。与其使彼扰我海疆,不若我先捣彼巢窟。先人者夺人,斯我当能致彼而不为彼所致也”[xxxix]。这里,姚锡光提出的“守外海”、“取远势”思想,具有夺取制海权的倾向,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制海权的军事思想家,这种识见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三)重视后勤保障的军事思想。后勤保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历来为有远见的军事家所重视。姚锡光认为:“水陆各军以转运为急务。诚恐战事一开,海道多梗,转运不易。军火子药之需,海陆各军所共;外此则陆以粮为急,海以煤为急,借宜先事预筹。”[xl]并提出了一系列后勤保障的具体办法。(四)持久战思想。姚锡光认为:“日人性情嚣动,宜持久以老其师。”他提出通过持久战,拖垮日本的国民经济,使它“驻朝日久,势必不支。”[xli]同时水陆并用,采取陆路“扼其腹地,据险自顾,不与浪战,以老彼师,乘间出奇,攻其不备”的办法,辅之以海路牵制的办法,将日本拖入持久战的泥沼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上述军事建议,初步展现了姚锡光在军事领域的素养和才华,也是他以一介布衣最后作到了兵部侍郎的逐步。甲午战争后,姚锡光凭借曾经在李鸿章、李秉衡幕府的有利条件搜集材料,仅用2年时间撰著《东方兵事纪略》一书,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甲午战争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作者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才能。入张之洞幕府后,他奉命陪同德国的军事专家雷诺和莱春石泰等巡视沿江炮台和防务,不久又赴日本考察军事教育。这些经历,使他既熟悉中国军队的现状,又对日本的军事思想、军事近代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由此奠定了他在清末筹建近代海军的过程中重要的地位。

1900年,马汉的海权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军界和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将海权论运用于研究中国海军的作战和建设问题上。1907年,练兵处提调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规划,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姚锡光完成了三个文件,即《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拟兴办海军经费五千万两作十年计划说帖》、《拟兴办海军经费一万二千万两作十二年计划说帖》。姚锡光提出的三个说帖对海军统一建制作了系统的论述,计划周全,规模宏大,为清朝政府规划了海军建设的美好愿景,在中国海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克服畛域之见,全国建立统一的海军。他提出,将全国海军编成巡洋、巡江两支舰队,设立海军提督统一事权,统一指挥。(2)制海权思想。1907年,清政府命令姚锡光拟制海军复兴规划时,就充满了海权思想。他在《筹海军刍议》序中说:“今天下一海军争竞剧烈之场耳。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xlii]“夫天下安有不能外战而能内守者哉?!”这里,姚锡光的一个重要思想:如果没有海权,不但远洋无法控制,即使近海权益也难保证。这对士大夫强调海口防御是一剂清醒针。他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中说:“海军与陆军相为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xliii]姚锡光在为海军拟制规划时,海权思想是他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他制订的2个分年规划中,他将中国海军装备建设重点集中在具有巨大远洋作战能力的远洋战力舰上;姚锡光的规划中,还有一个空前的建议,即在海军中成立一个海军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任务,不是研究驾驶、管轮,而是研究军事技术,他说:“海军研究所为中下军官讨论学术之地,期扩新知,不封固步。”[xliv]晚清海军建设最大的不足,是缺乏海军军事学术的研究机构,姚锡光能够提出如此重要的主张,实在难能可贵。(3)发展军事航海教育的思想。姚锡光认为:“海军人才尤赖教育,此为开设海军之根本也。”“造育之方,设教于本国,遣学于外国,分徒并进,浸淫既久,而人材出焉”。因此,他建议;“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营诸厂舍,而择其尤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期以10年,则具海军知识之将士可增至千员以上,而足用之。”姚锡光估计上述各项费用需银1000万两,而且“人才造育之多寡,胥视舰队之增减以为衡。”如果舰队增加了,“则所需人员自应大加扩充,方足供舰队之用,而不虞废事”[xlv]。

总之,姚锡光拟订的海军振兴规划,起点高,立意远,如果晚清政府能够采纳,并付诸实行,将会对海军的近代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朝政府没有采纳他的计划,这三个方案交给水师提督萨镇冰看后,认为“不得要领”,被全部否决。接着,当局又命姚锡光草拟了一个三年规划,即《拟暂行海军章程》,也未被当局采纳[xlvi]。姚锡光的方案虽未被当局采纳,但他重建海军的思想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i]目前以姚锡光为研究对象的只有戴志恭先生撰写的《姚锡光与镇江江防快炮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2期,这篇文章对姚锡光生平的介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助历史史料进一步考察,才能准确。

[ii]《丹徒县志》(1992年出版)关于姚锡光的介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辩误:(1)姚锡光的卒年。《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卒于1921年,我不知道编纂者依据的材料是什么?考姚锡光1922年3月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地学杂志》撰写过《川藏边界线之变迁沿革》(1922年4-5期),该文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一直处于纷争的川藏边界线问题,难道这是姚锡光的遗作?再,1923年6月,曹锟拟利用国会贿选总统,当时反直联盟欲使贿选失败,姚锡光为曹锟出谋划策:“组织公民团监督两院,而公民团必须做猛虎在山之势,使之有所忌惮,这样一则可以破中立者观望之迷,一则抑反对者嚣张之焰”。曹锟对姚锡光的计策十分赞同,认为其“深识远虑”。据此,姚锡光并非卒于1921年。(2)官爵。如《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做过莱州、直隶州知州,似有错误。据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姚锡光亲笔填写的清末练兵处主要官员履历记载,他担任过和州、直隶州知州,并未见担任过莱州知州。(3)纪年有误。如《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1897年担任天津练兵处军政使副使,实际上姚锡光是在1904年8月担任练兵处军政使副使。

[iii]姚锡光.姚锡光日记[M].北京图书馆稿本,1895-1896.

[iv]张玉藻等修.续丹徒县志卷13[M].1930.

[v]姚锡光等编校.焦东阁诗集·焦东先生传[C].北京图书馆藏抄本,1921.

[vi]邵循正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vii]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viii]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ix]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x]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xi]柯劭忞等.清史稿·部院大臣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6.

[xii]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院档案.

[xiii]王明伦:《反洋教文书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4页。

[xiv]姚锡光:《吏皖存牍》卷上,光绪31年(1905)刻本,下同。

[xv]姚锡光:《吏皖存牍》卷下。

[xvi]《吏皖存牍》卷下。

[xvii]《申报》光绪27年10月初10日

[xviii]《吏皖存牍》卷下。

[xix]《吏皖存牍》卷下。

[xx]《芜邑官场纪事》,《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五日

[xxi]《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鸠江谭粹》

[xxii]《吏皖存牍》卷下。

[xxiii]《皖省藏书楼广告》,《中外日报》1901年9月21日。

[xxiv]《创办藏书楼》,《中外日报》1902年5月16日。

[xxv]姚锡光:《筹藏刍议·序言》,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第2页。

[xxvi]姚锡光:《筹藏刍议·序言》,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第4页

[xxv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第127页。

[xxviii]姚锡光:《蒙古部落处置议》,《筹蒙刍议》卷上,第43页。

[xxix]姚锡光:《续呈实边条议以固北圉说帖》,《筹蒙刍议》卷上,光绪三十四年刊于京师寓斋,第25页。

[xxx]姚锡光:《实边条议》,《筹蒙刍议》卷上,第62-63页。

[xxxi]清实录·德宗实录》第8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9-300页。

[xxx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上,《查覆东部内蒙古情形说帖》,第31页。

[xxxiii]姚锡光:《筹蒙刍议》,《查覆东部内蒙古情形说帖》,第38页。

[xxxiv]姚锡光:《筹蒙刍议》,《实边条议》,第132页。

[xxxv]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蒙古教育条议》,第237-248页。

[xxxvi]姚锡光:《复学部蒙古条议文》,光绪32年8月。

[xxxv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蒙古教育条议》,第245-247页。

[xxxviii]《蒙藏事务局沿革记》一文,也做了详细记述:“元年(1912年)七月二十九日,政府任命姚锡光为蒙藏事务局副总裁,并暂兼署总裁。八月初五日,内务部通告,概不接受关于蒙藏的文件,是为蒙藏事务脱离内务部之始。蒙藏事务局暂设于东单牌楼苏州胡同,作为办公处,当由内务部派该处科员霍顺武等五员,将各项文件移交到局,姚副总裁即于是日接收视事。

[xxxix]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i]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ii]姚锡光:《筹海军刍议》序,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

[xliii]姚锡光:《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筹海军刍议》。

[xliv]姚锡光:《筹海军刍议》。

[xlv]张侠:《清末海军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846页。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一、姚锡光的生平行实

晚清是 “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时代。“时势造英雄”,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姚锡光就是其中一个颇有远见、思想敏锐的政治人物。可惜,学术界鲜有人对其做专门研究,有关的人物传记上也没有其生平、经历的介绍,甚至其家乡《丹徒县志》关于其生平的介绍也是错讹百出。鉴于此,在论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对其生平做简要考证。

姚锡光(1857—?)字石泉,又作石荃,江苏丹徒人,从丹徒名人周伯义先生学习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等[iii]。周伯义的学识和品质,对姚锡光的成长影响很大。周伯义培育学生“以植品为基,恭行为本”[iv],先对学生品质熏陶,再传授经、史和天文、地理、兵法。姚锡光对老师的性情学识极为推崇,称赞他“不事孤高,不矫情”,“知命乐天,不撄忧戚,古所谓知道君子者也。”[v]姚锡光继承了老师儒士任侠的精神,在清末急剧变动的社会背景下,走上一条以儒生而关心社会、关心军事的军事家和民族理论家。

1878年,作为首任驻日公使何如漳的随从,成为驻日本外交随员。[vi] (p1)出使日本的经历,使姚锡光的眼界大开,他亲身体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各方面的变化,思想上深受影响,由此和日本结下深厚的机缘。回国后,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重用。1886年,经前北洋大臣李鸿章檄请充北洋武备学堂教习,成为李鸿章幕府中重要一员。在李鸿章幕府中,姚锡光恪尽职守,多次向李鸿章建言献策,陈述朝鲜问题的重要性,委婉地批评李鸿章的中日战争策略。1893年正月,与北洋海军出力5年,按例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俟补直隶州后以知府用。1894年12月,经前山东巡抚李秉衡调赴山东,檄充前敌行营文案,兼帮办营务处。

张之洞是姚锡光的知遇之人,是姚锡光进入权力集团的引路人 ,他给姚锡光提供了充分发挥才能的政治舞台。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积极筹划长江下游防务,时姚锡光自莱州戎幕辞归,张对姚的军事才识十分赏识,遂委以督府幕僚。1896年正月,经湖广总督张调赴湖北,派充武备学堂提调,兼自强学堂总稽查。1898年,张之洞派姚锡光到日本考察学制。他要求姚锡光将各种学校选材授课之法,以及武备学分枪、炮、图绘、乘马各种课程,或随时笔记,或购章程赍归,务详勿略,籍资考镜。[vii] (p3560)姚锡光在日本对陆军省和文部省各种学校进行了全面考察,回国后向张之洞作了汇报。姚锡光关于日本的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对张之洞影响很大。

1899年2月,请咨赴选。5月2日,带领引见,本日奉旨:安徽石棣县知县,著姚锡光补授。9月30日,到石棣县任。1900年6月21日,调署怀宁县事,经安徽巡抚王之春檄兼武备学堂提调。1901年3月16日,调署和州直隶州知州,兼充下游皖军营务处总办[viii]。在皖充任地方官期间,姚锡光积极整顿吏治,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妥善地解决社会问题,捐资创办近代最早的皖省藏书楼[ix]。由于在皖治理有方,政绩突出,经管学大臣奏留京师,充大学堂副总办。5月,经北洋大臣袁世凯檄委发审公所监督。7月,兼充北洋大学堂总办。8月,经练兵处王大臣派署军政使副使,从此进入清朝中央权力机关[x]。进入中央权力机关后,姚锡光在民族关系和海军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1905年5月,奉檄前赴东部蒙古卓索图盟一带,考察垦牧、蒙盐各等情形。7月5日,经练兵处王大臣铁良奏补军政使副使缺。12月,经肃亲王善耆奏请,随同考察东西盟蒙古事件。回处后,将考察心得写成《筹蒙刍议》。1906年9月23日,经陆军部宪堂派充练兵处提调。1908年,陆军部左侍郎寿?於∮牵?ξ?飧氖鹇骄?孔笫汤伞T诖似诩洌??冻锖>?鹇肌罚?庵坪>?婊??909年,任殖边学堂监督,荫昌2月迁,姚锡光任兵部右侍郎,11月被裁。[xi] (p4576)1911年,曾参与组织帝国实进会。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袁世凯篡权后,姚锡光作为清朝遗老受到袁世凯的重用,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口北宣抚使、查抚津保被灾商民专使等。1912年6月至12月,为民国中央政府遣藏劝慰使,因受英印当局阻挠,滞留印度。[xii] 1914年5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参政院参政。1916年,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此后,在民国政争中,逐渐淡出政治舞台。确切卒年不详,但可以推测应该在1924年以后。

从以上生平介绍中,不难看出姚锡光的一生有四个比较重要的关节点:(1)首先是师从周伯义学习儒学经典,并受到周伯义“任侠”精神的影响。(2)入李鸿章幕府,以幕僚的身份参与军事,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军事家。(3)入张之洞幕府,受张之洞提携和点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军事、教育等领域显露出非凡的才能。(4)1908年,朝廷任命姚锡光为陆军部左侍郎,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因此,在论述其成就之前,有必要考证他同周、李、张等人的关系。

二、为政皖江,殚精竭虑

中下层官绅历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重要阶层。他们虽不是国家政策的决策者,但其政治实践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却是相当重要的。考察他们的政治活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中下层官绅的本质,而且对于地方行政研究不无裨益。姚锡光自1899年9月30日到安徽石棣县任县令,到 1901年3月16日调署和州直隶州知州,在安徽地方治理上采取了不少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妥善解决民教冲突,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民教冲突的原因,姚锡光认为,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不端行为引起的。姚锡光指出,以前石棣县民风朴淳,守法畏官,从来没有仇教生衅诸事,“而近今之大患,则不在民之仇教,而在教堂之勒罚,及教民之索诈也。不平则鸣,顾尔生忿,恐终必酿成仇教生衅而后止。”[xiii]经过多年的战争,石棣县遭受重创,到光绪二十六年未垦之地尚有十分之四,他在该县设劝农局,专办开垦荒田事务,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同时“惠施耕牛籽种,发放农具”[xiv]。

(二)建立地方军事组织。姚锡光虽是一介书生,但由于经常和李鸿章、张之洞等军事实力人物接触,又奉命考察过日本的军事教育,对军事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简任安徽和州知州后不久,就着力改造和州地方军事组织。姚锡光将传统的保甲改为团练,其名目有户团、乡团、练团三种。城厢设户团,以十家为一牌,每牌设牌长,十牌或十数牌为一坊。每坊设公所一区,团董两人。乡团仿照城坊户团并变更而来,和州下辖四乡,分八十甲。每十户为一牌,设立一牌长,就其附近之处,联为十牌,每夜轮流击鼓巡更。每甲各设立团董,选择适中之地设公所一区。每甲之村庄集镇,进行归并,设分所若干区。练团中招募练勇六十名,另外从八十甲中挑选八十名练勇,总共一百四十名。仿德国一哨操法,编为三排。练团由知州自行督带,设帮带兼正教习一名,副教习一名,正副排长十余名。号令整齐,约束谨严,部武而居,练以新法。同时,在团练管理上,姚锡光专门制定了详细的《练章》,不仅对招募人员的资格有严格规定和审查,而且对开支、训练也制定了一整套的办法。经过姚锡光参照近代西方军制对乡勇的改革,和州的团练开始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在处理地方事务和维护地方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面对特大洪水,处理有方,措施得当。1901年,梅雨连绵导致安徽十八州县遭受水灾,受灾人口达几十万。和州地势最为低洼,受灾更为严重。灾情发生后,姚锡光大力宣传人救不如自救,积极动员本地乡绅多捐米粮,“延集有米绅商,官出印票借作粜米”,并保证还款时足额退还[xv]。在地方官吏完成各项清查之后,他还要派出委员对实施情况进行抽查、监督,防止地方绅士上下其手,虚报浮夸,来侵吞赈灾款。在灾后救济过程中,姚锡光采取了果断有理的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姚锡光在上任伊始就非常重视圩区的修护工作。他亲自视察含山县安丰、杨林等圩的防护情况,札饬该县县令督饬圩长、农人等实力护圩。[xvi]在洪水来临之初,他命令委员准备船只,将被水围困的圩民接渡高处;散给席片绳索,令其搭盖新棚;并购买馒头饵饼,按名发给,以解暂时之需。(2)积极向其它省告赈。“姚石泉直刺一面筹款平粜,一面函请上海各善士发款助之。”[xvii],并派分省补用同知焦发昱、侯选通判姚锡康等人亲往上海,求上海道和地方绅尚接济。上海绅士“先兑赈灾款三千圆,到和州应急。”[xviii]此后,和州地区又收到上海捐钱款二万零五百圆。姚锡光还给皖北道冯观察煦发去募赈函,希望其能设法筹措款项接济和州灾民。(3)严禁米粮出境,并到外地采购粮食。各级官员严查所辖地方,不许囤积居奇;并晓谕各粮商,不许代外商私卖;耐心劝说他们静侯委员采买,以助平粜,只许在本地售卖粮食。规定除芝麻、麦子外,一切米麦、杂粮倘敢违禁私卖出境,将严惩不贷[xix]。此外,姚锡光“派人赴某处购米平粜。”[xx](4)对于一些抢险不力的官员采取罚米代赈的办法,督促他们踊跃救赈。此次水灾冲毁圩堤一百数十处,总董彭子衡“不早防范,咎无可辞。”于是,升堂审理,罚彭子衡出米一百五十石,以备救灾。次后,又罚张姓、李姓诸绅各出一百五十石,兵房书吏许某五百石。[xxi](5)采取以工代赈,防止饥民外出逃荒,以保存本地劳动力。这次水灾造成和州境内四十八圩同时淹没,保大圩以北的大汤圩、五梁圩也被冲垮。灾情发生后,姚锡光担心灾民因无粮食度日而成为流民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竭力劝说灾民留在原籍,互相救助,疏浚河渠,补种晚稻;劝业主借贷,设法安抚佃客;并派人前往各地采购种子,待水退后,立即补种,不使田垄荒芜。此外,姚锡光还向省仓协借粮食,作为灾民出工的功夫粮,事后限定年份,按亩面对。以工代赈,既保证藩库之款如数归还,另外民间圩堤得以修复,灾民不致流散,田亩不致荒芜,可谓一举数得。[xxii]

(四)捐资创办近代最早的皖省藏书楼。1901年,何熙年建议皖(安徽)省开办书楼,

即为“备讲求实学、转移风气之用。”当时清政府正推行“新政”,“风气未开,规模甫创,是非之论,纷纷籍籍”[xxiii],可见创办阻力非常之大。当时,思想开明的前怀宁知县姚锡光对于创办新式藏书楼持赞成意见,和何熙年一起上书时任安徽巡抚王之春,阐述创办皖省藏书楼的价值和意义,并捐出 4000圆作为创办资金,从中可见他对公益事业的重视。1901年10月12日正式开馆,日接待200余人[xxiv],足以表明人们对这种新兴的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兴趣,也反映了皖省图书馆的藏书和规模。

三、建言献计,规画边疆

清末,中国近代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边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面对边疆危机,姚锡光十分关心边疆的安全和治理,积极建言献计,条陈安边方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议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加强经济开发和建设。清廷尊重的社会风俗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促进社会发展是国家的职责。清政府统治,只求一种社会稳定的局面,对于经济开发则注意不够。由于对经济开发不够重视,姚锡光说;“我朝抚有藏卫垂三百年矣,自国初以来,统驭之意多,而充实之力少,官无所劝,民无所趋,故以乾隆全盛之威,兵戎数起,糜白金数千万两。仅抚养定之,延至今日,只巴里两唐、拉萨都会尚具规模。”[xxv]清统治者未能处理好稳定局势和开发的关系,未能处理好挑战和应战的理念非常清楚。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姚锡光认为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可以加强对的管理。地方本来由驻藏大臣管理,但是驻藏大臣管理“经驭之意多,而充实之力少”,难以有效地控制地方行政,保护地方的安全。1903年,印藏有违言,英遂以兵入拉萨劫盟,置我不顾,**(智识编辑说明:此处两字因空间拦截不能显示,用“**”代替)旋亦东走。在英国入侵的背景下,朝廷忧之,始议经营藏卫,固西圉于时。枢府以英事垂询锡光,姚锡光遂提议设立川滇边防大臣。姚锡光认为距内地较远,其间山川阻隔,洪荒未辟,孤军远掷,败且无归,非经营川藏之交不可,所以主张设立川滇边防大臣,这样既可以补驻藏大臣之不足,又可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xxvi]。而且,设立川滇边防大臣,还可以担负起经营藏卫的责任。(二)用汉族的郡县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开垦蒙疆,移民实边。清政府对蒙古草原推行了二项重大政策,一项是喇嘛教政策,醉生梦死的文化和由此引起的大量寄生人口造成发展动力的衰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项政策也起到了弱化蒙古的效果,这就是旗界封闭制度。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这种趋势在清王朝的蒙古政策下达到了极点,游牧民与北面的俄罗斯社会和南面的汉农业社会缺少接触。总之,正是分封蒙古和推崇喇嘛教弱化了蒙古,封闭了蒙古。但清政府在使蒙古失去了战斗力的同时,也使自已出现了问题。这一点,姚锡光看得很清楚,“我朝之御蒙古,众建以分其力,崇释以治其生。一绝匈奴回纥之祸,其术可谓神矣。顾乃不思同化之方变,居国以严藩翰,逐至疆邻交迫,肩臂孤寒”[xxvii]。姚锡光认为,在“ 疆邻交迫”的历史背景下,清统治者必须重新审视和检讨以前的蒙疆政策,用汉族的郡县制度代替蒙古的封建制度。清代的内蒙古是以封建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蒙古各旗分建之初,纯为封建制度……各旗之中有官地,有私产。官地及其本部箭丁,永为世袭扎萨克所管理。”可见,当时土地所有制度的复杂性。1905年,姚锡光在《蒙古部落处置议》中明确指出:“我朝抚绥蒙古,分封扎萨克、台吉、塔布襄,以掌旗务,画疆分治,实即封建之制也。”“窃唯封建与郡县,二者不能并存,而封建之法,尤不宜于今日之世界,势分力薄,不相统一,不足捍御外侮,其势不能久存,自非易封建为郡县不能为治。然欲易为郡县制度,非收回各扎萨克土地、人民之权不可。”[xxviii]在他看来,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改造蒙古的政治体制,既符合时势需要,也是保证蒙疆走向富强的必要前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姚锡光参酌儒家的“农本”思想,提出蒙疆开发的方略。他说:“天下大利,首在兴农,边塞要区,允宜开土。盖土开则民聚,民聚则势强,此实边之要道,兴利之良法。” “内外蒙古,地质膏腴,民俗劲悍,此尤根本之根本。……当经营内外蒙古荒地,宜及时采东西殖之策,用晃错实边之谋,……招民垦种……昭乌达、哲里木二盟之巴林、达尔汗各旗,未垦荒地纵横方数千里,……尚可开地数十万顷。”并且预言:“诚使国家奖励得法,提倡得人,不出五年,漠南诸部,凡可垦之地,可全数放垦。”姚锡光提出的蒙疆开发政策,对开发西部草原,加速内蒙古地区的封建化进程,提高其经济水平,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末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但是,由于他从汉族立场出发,所以他提出的蒙疆政策具有强烈的色彩,引起少数民族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不满,造成民族矛盾的尖锐化。 (三)建议在内外蒙古设立行省制度。姚锡光对开发蒙疆颇有识见,他以为:“游牧者,宜于封建而非可以大一统之治治之者也;耕种者,宜于郡县而可集权于中央以治之者也。”[xxix]在蒙地开垦的过程中,清政府仿照内地行政建置,在垦区陆续设立府、厅、州、县,试图将原来近似于封建制的札萨克统治制度变为郡县制的统治制度。随着蒙地的不断开垦,蒙古社会渐由游牧进于农耕,蒙疆建行省的呼声于是渐起。 日俄战争以后,北部边疆危机更亟。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疆地区的统治,特派肃亲王善耆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察,一来抚慰蒙古王公,二来筹划治蒙之策。1905年8月,姚锡光在随肃亲王善耆到内蒙古东部各蒙旗实地考察后,著《实边条议》,明确提出“应如新疆开设行省之法”,内外蒙古建5省的建议:内蒙古分为东、西2省,以直隶边外承德、朝阳2府6州县及口北3厅、东4盟蒙古、察哈尔左半部为东省,以山西、陕西、甘肃边外诸部,察哈尔右半部、土默特蒙古、西2盟蒙古、新设口外各厅、阿拉善厄鲁特蒙古为西省;外蒙古分为东、西、北3省,车臣、土谢图2部为东省,赛因诺颜、札萨克图2部为西省,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为北省[xxx]。这是第一个较为系统的蒙疆建省方案。姚锡光的《实边条议》是送呈练兵处王大臣的考察报告的一部分,结果没有下文。同年十月,给事中左绍佐奏称:“西北空虚,拟请设立行省”,清廷交政务处议奏。随即,政务处奏请饬直隶总督、山西巡抚及热河、察哈尔都统“体察情形,通盘筹划”。他的设想未免脱离实际,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疆丞的心情。而他的“先谋内二省,以保漠南,再建北三省,以制北檄”的策略思想,对晚清蒙古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xxxi]。(四)加强工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姚锡光主张,由国家和地方官来兴办或从内地招商兴办蒙古工业,增加财政收入。他提出把盐业作为国家专卖品,即以次作为“东部内蒙古入手地步,立脚根基。”[xxxii]其经营办法为设督运局、总店、分店于盐业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利于百姓购买。他对盐业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惟财政大宗,当以蒙盐专卖为第一入款……应将蒙盐一节专卖,提出督办,为东道练兵专款,期百度权舆,方有措手地步。”[xxxiii]另外,姚锡光还提出,利用蒙古物产,建立各种工厂的建议,他说:“查蒙古物产,有可资实业者数事,境产葡萄,可酿葡萄酒;……皆应设学堂工厂,指授造作,化天生物为人工物,运出销售,则蒙古地方,必增绝大生计。”[xxxiv](五)开启民智,兴办学堂。姚锡光认为,蒙古地区要发展,首要在于开启民智,兴办教育。姚锡光指出:“蒙古地方辽阔,风气不同,欲兴教育,自当由近及远,逐渐推广,方有著手之处。”[xxxv]主张:“自应专设蒙古师范学堂,以为蒙古地方教育基础,是尤为机关中之机关。”可见他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姚锡光认为:“教育宗旨所在,视国家利害方向所在以为转移。此五洲万国,前古后今,兴学设教,一定不易之理也。”他明确强调当今蒙古教育最好的宗旨,就是“与汉族同化”的思想,他说:“今日定蒙古教育,莫良于满汉同化之一法”[xxxvi]并进一步指出:“此(指蒙汉同化)于国家有利无害,于蒙古有利无害,于汉民有利无害,似蒙汉同化之教育定,而教育之宗旨即定。”[xxxvii]

姚锡光提出的巩固边疆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对于巩固边防、抵御外侮,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民族思想含有浓厚的色彩。

辛亥革命后,姚锡光凭借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积累的经验,受到袁世凯当局的青睐,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边事顾问。1912年5月12日“五族国民合进会”在北京成立,选举总统府边事顾问姚锡光为会长,汉人赵秉钧、满人志钧、蒙人熙凌阿、回人王宽、藏人萨伦为副会长。黄兴、蔡元培等革命党元老和黎元洪、梁士诒、段祺瑞、袁克定等民国要员,以及满、蒙、藏、回等族数十名人或参与发起,或列名表示赞成。不仅声势较大,而且真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五族联合组织。1912年7月29日,袁世凯任命姚锡光为蒙藏事务局副总裁,并暂兼署总裁。[xxxviii]可见,辛亥革命后,姚锡光虽然不再撰著作品,阐发民族思想,但积极融入到民族事务的管理中,为巩固边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指点军事,激扬文字

姚锡光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他早在入李鸿章幕府的时候就对军事问题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当时,日本欲侵占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为此,姚锡光数上说帖,建议李鸿章采取以下的策略对付日本:(一)“行军宜舍短而用长,中国长技在陆而不在海”,“我军宜以陆路为正兵,海军为奇兵,陆路为战兵,海道为游兵.”,强调以陆军为主,海战为辅,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一战略是在当时敌我双方形势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较为科学的策略。(二)采取积极进攻的海防策略:“我战舰不必以入口为攻,而于朝鲜外海游弋,以取远势,截日朝海道往来之路,阻其归途,扰其接济,斯渡朝之倭人势将狼顾。……不然,我不彼往,彼将我来。与其使彼扰我海疆,不若我先捣彼巢窟。先人者夺人,斯我当能致彼而不为彼所致也”[xxxix]。这里,姚锡光提出的“守外海”、“取远势”思想,具有夺取制海权的倾向,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制海权的军事思想家,这种识见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三)重视后勤保障的军事思想。后勤保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历来为有远见的军事家所重视。姚锡光认为:“水陆各军以转运为急务。诚恐战事一开,海道多梗,转运不易。军火子药之需,海陆各军所共;外此则陆以粮为急,海以煤为急,借宜先事预筹。”[xl]并提出了一系列后勤保障的具体办法。(四)持久战思想。姚锡光认为:“日人性情嚣动,宜持久以老其师。”他提出通过持久战,拖垮日本的国民经济,使它“驻朝日久,势必不支。”[xli]同时水陆并用,采取陆路“扼其腹地,据险自顾,不与浪战,以老彼师,乘间出奇,攻其不备”的办法,辅之以海路牵制的办法,将日本拖入持久战的泥沼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上述军事建议,初步展现了姚锡光在军事领域的素养和才华,也是他以一介布衣最后作到了兵部侍郎的逐步。甲午战争后,姚锡光凭借曾经在李鸿章、李秉衡幕府的有利条件搜集材料,仅用2年时间撰著《东方兵事纪略》一书,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甲午战争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作者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才能。入张之洞幕府后,他奉命陪同德国的军事专家雷诺和莱春石泰等巡视沿江炮台和防务,不久又赴日本考察军事教育。这些经历,使他既熟悉中国军队的现状,又对日本的军事思想、军事近代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由此奠定了他在清末筹建近代海军的过程中重要的地位。

1900年,马汉的海权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军界和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将海权论运用于研究中国海军的作战和建设问题上。1907年,练兵处提调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规划,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姚锡光完成了三个文件,即《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拟兴办海军经费五千万两作十年计划说帖》、《拟兴办海军经费一万二千万两作十二年计划说帖》。姚锡光提出的三个说帖对海军统一建制作了系统的论述,计划周全,规模宏大,为清朝政府规划了海军建设的美好愿景,在中国海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克服畛域之见,全国建立统一的海军。他提出,将全国海军编成巡洋、巡江两支舰队,设立海军提督统一事权,统一指挥。(2)制海权思想。 1907年,清政府命令姚锡光拟制海军复兴规划时,就充满了海权思想。他在《筹海军刍议》序中说:“今天下一海军争竞剧烈之场耳。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xlii] “夫天下安有不能外战而能内守者哉?!”这里,姚锡光的一个重要思想:如果没有海权,不但远洋无法控制,即使近海权益也难保证。这对士大夫强调海口防御是一剂清醒针。他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中说:“海军与陆军相为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xliii]姚锡光在为海军拟制规划时,海权思想是他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他制订的2个分年规划中,他将中国海军装备建设重点集中在具有巨大远洋作战能力的远洋战力舰上;姚锡光的规划中,还有一个空前的建议,即在海军中成立一个海军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任务,不是研究驾驶、管轮,而是研究军事技术,他说:“海军研究所为中下军官讨论学术之地,期扩新知,不封固步。”[xliv]晚清海军建设最大的不足,是缺乏海军军事学术的研究机构,姚锡光能够提出如此重要的主张,实在难能可贵。(3)发展军事航海教育的思想。姚锡光认为:“海军人才尤赖教育,此为开设海军之根本也。”“造育之方,设教于本国,遣学于外国,分徒并进,浸淫既久,而人材出焉”。因此,他建议;“兹拟就军港所在,设为初级、高级专门诸学堂,演习、研究学营诸厂舍,而择其尤者,以留学监造于外国学堂、工场,期以10年,则具海军知识之将士可增至千员以上,而足用之。” 姚锡光估计上述各项费用需银1000万两,而且“人才造育之多寡,胥视舰队之增减以为衡。”如果舰队增加了,“则所需人员自应大加扩充,方足供舰队之用,而不虞废事”[xlv]。

总之,姚锡光拟订的海军振兴规划,起点高,立意远,如果晚清政府能够采纳,并付诸实行,将会对海军的近代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朝政府没有采纳他的计划,这三个方案交给水师提督萨镇冰看后,认为“不得要领”,被全部否决。接着,当局又命姚锡光草拟了一个三年规划,即《拟暂行海军章程》,也未被当局采纳[xlvi]。姚锡光的方案虽未被当局采纳,但他重建海军的思想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i]目前以姚锡光为研究对象的只有戴志恭先生撰写的《姚锡光与镇江江防快炮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2期,这篇文章对姚锡光生平的介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助历史史料进一步考察,才能准确。

[ii]《丹徒县志》(1992年出版)关于姚锡光的介绍,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辩误:(1)姚锡光的卒年。《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卒于1921年,我不知道编纂者依据的材料是什么?考姚锡光1922年3月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地学杂志》撰写过《川藏边界线之变迁沿革》(1922年4-5期),该文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一直处于纷争的川藏边界线问题,难道这是姚锡光的遗作?再,1923年6月,曹锟拟利用国会贿选总统,当时反直联盟欲使贿选失败,姚锡光为曹锟出谋划策:“组织公民团监督两院,而公民团必须做猛虎在山之势,使之有所忌惮,这样一则可以破中立者观望之迷,一则抑反对者嚣张之焰”。曹锟对姚锡光的计策十分赞同,认为其“深识远虑”。据此,姚锡光并非卒于1921年。(2)官爵。如《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做过莱州、直隶州知州,似有错误。据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姚锡光亲笔填写的清末练兵处主要官员履历记载,他担任过和州、直隶州知州,并未见担任过莱州知州。(3)纪年有误。如《丹徒县志》记载姚锡光1897年担任天津练兵处军政使副使,实际上姚锡光是在1904年8月担任练兵处军政使副使。

[iii]姚锡光.姚锡光日记[m].北京图书馆稿本,1895-1896.

[iv]张玉藻等修.续丹徒县志卷13[m].1930.

[v]姚锡光等编校.焦东阁诗集·焦东先生传[c].北京图书馆藏抄本,1921.

[vi]邵循正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vii]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viii]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ix]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x]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

[xi]柯劭?氲?清史稿·部院大臣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6.

[xii]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蒙藏院档案.

[xiii]王明伦:《反洋教文书揭贴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4页。

[xiv]姚锡光:《吏皖存牍》卷上,光绪31年(1905)刻本,下同。

[xv]姚锡光:《吏皖存牍》卷下。

[xvi]《吏皖存牍》卷下。

[xvii]《申报》光绪27年10月初10日

[xviii]《吏皖存牍》卷下。

[xix]《吏皖存牍》卷下。

[xx]《芜邑官场纪事》,《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五日

[xxi]《申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鸠江谭粹》

[xxii]《吏皖存牍》卷下。

[xxiii]《皖省藏书楼广告》,《中外日报》1901年9月21日。

[xxiv]《创办藏书楼》,《中外日报》1902年5月16日。

[xxv]姚锡光:《筹藏刍议·序言》,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第2页。

[xxvi]姚锡光:《筹藏刍议·序言》,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第4页

[xxv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第127页。

[xxviii]姚锡光:《蒙古部落处置议》,《筹蒙刍议》卷上,第43页。

[xxix]姚锡光:《续呈实边条议以固北圉说帖》,《筹蒙刍议》卷上,光绪三十四年刊于京师寓斋,第25页。

[xxx]姚锡光:《实边条议》,《筹蒙刍议》卷上,第62-63页。

[xxxi]清实录·德宗实录》第8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99-300页。

[xxx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上,《查覆东部内蒙古情形说帖》,第31页。

[xxxiii]姚锡光:《筹蒙刍议》,《查覆东部内蒙古情形说帖》,第38页。

[xxxiv]姚锡光:《筹蒙刍议》,《实边条议》,第132页。

[xxxv]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蒙古教育条议》,第237-248页。

[xxxvi]姚锡光:《复学部蒙古条议文》,光绪32年8月。

[xxxvii]姚锡光:《筹蒙刍议》卷下,《蒙古教育条议》,第245-247页。

[xxxviii]《蒙藏事务局沿革记》一文,也做了详细记述:“元年(1912年)七月二十九日,政府任命姚锡光为蒙藏事务局副总裁,并暂兼署总裁。八月初五日,内务部通告,概不接受关于蒙藏的文件,是为蒙藏事务脱离内务部之始。蒙藏事务局暂设于东单牌楼苏州胡同,作为办公处,当由内务部派该处科员霍顺武等五员,将各项文件移交到局,姚副总裁即于是日接收视事。

[xxxix]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i]姚锡光:《尘牍丛钞》,卷下。

[xlii]姚锡光:《筹海军刍议》序,光绪三十四(1908)年刊于京师寓斋。

[xliii]姚锡光:《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筹海军刍议》。

[xliv]姚锡光:《筹海军刍议》。

[xlv]张侠:《清末海军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846页。

众筹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6月8日至10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组织各区县(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及市委市政府驻新农村示范村工作组组长、村支书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考察团实地考察了赣县山田村、枧田村、石院村,兴国县文院村、长迳村,大家一致认为,赣州市以超前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4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要求,决定在赣州市先走一步,用5年的时间在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努力,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赣州市兴国县的1532个村庄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数的45%,今年可全面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开展了“三清三改”活动,全县3441个自然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约和理事会监督执行、定期检查评比的工作长效机制;拆除无人居住的“空心房”6.9万平方米,拆除废弃牛栏猪圈、厕所7000多间;建成了225个示范点,占村庄总数的7%,今年又在实施389个示范点建设,示范点81.6%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安全饮用水、90%的农户硬化了进户道。全市农村共清理垃圾3万多吨、污泥4.5万吨,拆除牛栏、猪圈、茅厕5.76万处;完成6718个村庄的改水、改厕6.7万多座,硬化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也受到了上级的关心和重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先后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对赣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等领导先后率团对赣州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充分肯定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并用“起步早、目标明、措施实、初见效”十二个字来归纳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印象。

二、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2004年9月14日,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各地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及时报道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省及至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考察中,随处可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标语、口号。

(二)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赣州市委、市政府强调,要搞好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在编制规划时,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水、电、路配套,社区活动中心配套,房屋设计配套;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庄”的生态发展模式。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要求,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为确保村镇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到位,市县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并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大多数乡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配备了专门的村镇规划管理员。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整合老区建设扶贫、交通、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倾斜。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公路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路面宽3.5米、4.5米、6米及以上的水泥路,按不同标准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争取了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市、县财政足额安排建制镇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

(四)上下联动,充分凝聚各方合力。一是整合领导力量。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职能部门的涉农工作都围绕新农村建设来开展。特别是直接负责规划、改水、改路、改厕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有2/3以上的人员常驻乡村一线,为村镇规划、“三改”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了正副组长督查制、专项督查制、现场调度制等三项督查机制,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二是整合工作力量。市县领导既要负责督促指导所挂点县乡的新农村建设,又要具体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市县相关单位分别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各乡镇同时抓好党委书记示范点、乡镇长示范点、圩镇示范点和一个空心村改造示范点共四个示范点建设。该市还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创造性地实施了拟提拔重用干部离岗锻炼考察、专抓新农村建设制度。三是整合资金力量。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渠道的前提下将涉农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重点用于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建一个示范点,综合改善一个示范点的生产生活条件,由点扩面,逐步推进。四是整合群众力量。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江西省赣州市等地新农村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一是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通过实地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二是学习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市和赣州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其经验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三是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赣州的做法与经验可看、可信、可学,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更有优势,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做得更好。具体来说,结合我市实际,扎实稳步地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自主建设,始终突出群众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起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兴奋点。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推出一些符合群众口味的宣传节目、宣传口号。要积极倡导文明理念,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清洁家庭”评比等活动,着力倡导文明新风,发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环境保护等活动。第二,要制定奖惩措施,在政策激励上找准关节点。对新农村示范村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对依赖性强、群众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推动的,及时进行调整,并补充增加、优先建设真正有积极性的示范点。同时,借鉴韩国新乡村运动和赣州市“实物补助”的办法,向农户兑现奖励和补助。实践证明,这一办法较好地起到了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赣州所有“三改”补助金额仅为实际造价的30%,财政投入只有6300万元,却吸引农民自己投入了3.1亿元。第三,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结合的联结点。一是要引导各地建立群众公认、威信高、活力强、敢干事、能干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工作,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联结村级组织和农民的纽带和桥梁。二是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就规划的执行、环境卫生的保护、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等方面,要根据实际制定详细具体的《村规民约》,明确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并由村民互相监督,共同执行。三是要落实建设管理主体。对项目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交由村委会或理事会负责;对公共卫生,实行分户分段包干,采取类似“门前三包”的措施,交由农户负责,定期检查评比;对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以及公共场所保洁所需资金,可采取受益农户凑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补一点、奖励资金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确保新农村建设管理主体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按照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上,要从示范村建设开始,逐步扩大试点示范面,对那些群众基础较好,有强烈愿望的村,每年确定一定的指标,纳入试点示范的范围,用5—10年时间,使新农村建设的点覆盖到全市。在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

(三)要坚持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回良玉副总理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国家粮食安全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产业化建设。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市应立足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搞好产品系列开发,使优势产业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技术推广体系,构筑农业信息平台,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康复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茶具考察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