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10:37:40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1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训练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记反”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美点追踪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富春江美景: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荡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进而引出课题。(幻灯片3)

二、教学目标(幻灯片4)

三、解题(幻灯片5)

标题中的“书”字在文言文标题中作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就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

它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文笔优美,清新亮丽的写景散文,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秀丽景致的一段。

四、检查预习(幻灯片6)

给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

泠泠戾天鸢飞

经纶横柯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听配乐配画面课文朗读,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幻灯片7)

2、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幻灯片8)

⑴、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⑶、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六、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大屏幕显示以下内容:(幻灯片9)

㈠、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㈡、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

㈢、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并说明理由。

七、欣赏图片(幻灯片10—16)

提问:

当你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时,你会想到文中的哪些语句?

八、拓展延伸(幻灯片1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佳作浩如烟海,描写山水的名句更是不胜枚举。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大家共同回顾交流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

九、理清作者的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我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作者的情感是流淌在文中的字里行间的,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以便于更好的背诵(幻灯片18)

十、齐读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2篇

《天池云天》这篇散文最吸引读者眼球的有两点:一是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云和水作了妙不可言的描写;二是既着意写景,又融情于景、情理交融。作者由惊讶到遗憾再到敬仰,以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感染读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文字享受中得到灵魂的洗礼。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笔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将教学难点定位为“理解作者情感”。

为了突出“赏云品水”这一教学重点,笔者构思了三个有创意的设计:其一,分组。男生“赏云”,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品味描写云的比喻的精妙之处;女生“品水”,赏析写水的语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男女生对对方品赏不到位之处再作补充,以期营造课堂竞赛的氛围。其二,勾连。将文中写水的文段与课本中《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中写水的文字进行比较赏读,以期达到课内外相互勾连、温故知新的课堂效果。其三,化用。结合课本中“做一回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现炒现卖,引导学生整合文中的精妙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口头创作解说词,向游客介绍“天池云天”的美景,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了突破“理解情感”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紧紧扣住文中概括描写天水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做足文章:首先,指导朗读。从感情、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精心指导,反复朗读。其次,虚拟穿插。在文中,这一句仅仅在第四段出现了一次,引领了下文,但笔者却将其虚拟安排在“赏云”和“品水”两个教学环节之后,并要求学生读出彼时彼处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再次,紧扣文本。连同虚拟的两次,文中三处出现的这一句,“呀”字蕴含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笔者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总结概括相应的情感,再带着相应的情感朗读。这样,从结构上来看,对这一句的三次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从内容上来看,对这一句的品味成了理解作者情感的突破口,使课堂颇具张力。

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先生昭示后人,要想华章溢彩,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阅读,丰富的阅历需要学生步入社会慢慢积淀,而广博的阅读则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一直以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还是受到广泛重视的,但对之作有计划、有序列、有目标、有指导的安排,似乎是一件很繁难的事。其实每周有一节这样的阅读欣赏指导课,每节课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引领学生触类旁通,持之以恒,再艰繁难的事也会变得简约易行的。

以下是笔者对《天池云天》的教学设计,以供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

1.领会天池天、云、水的和谐统一,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珍爱之情。

2.品味、积累、运用文中精妙的比喻和生动的词语。

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导入文本

展示一组天池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池的迷人风景,请学生用词语来评价看了以后的感受,导入散文家是如何用文字来表现这一人间仙境的。

二.整体感知,读出云天之美

1.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

褶皱(zhě zhòu) 疲惫(bèi) 湛蓝(zhàn) 游弋(yì) 饱蘸(zhàn) 晕化(yùn) 矜持(jīn) 堤岸(dī) 尴尬(gān gà) 唏嘘 (xīxū) 剔透 (tī) 惬意(qiè) 钦仰(qīn) 缜密(zhěn) 漂洗(piǎo)

2.找出文中概括描写天水景色及作者感受的句子。

预设: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

3.指导朗读“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

预设:“呀”,要读出惊讶之情,“即刻”重读,稍作停顿,引出“失态”。

4.找出具体描写天、水的段落。

预设:第5段、第7-9段、第15段。

5.指名男女生分角色朗读7-9段和15段。

三.细部涵泳,品出语言之美

(一)赏云(男生)

1.品出作者比喻运用的精妙之处。(提示:主要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品味。)

预设:第7段,白云喻成绵羊:都是白色,毛茸茸的;“天神放牧”写出了白云的自由自在。

第8段,白云喻成蘑菇:都是白色、饱满的;“丰满”“享受”体现了白云的幸福、安闲。

第9段,白云喻成羊毫,蓝天喻成宣纸:白云与羊毫都是白色,都很轻柔;天空广阔无垠,像铺开的宣纸。“挥洒”写出了白云的动态,“润浸晕化”,写出了白云在蓝天上慢慢移行、相互融合的动感。

2.“分明”和“朦胧”是否矛盾,你是怎么认识的?

预设:“分明”是指色彩,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对比鲜明;“朦胧”是指情态,白云在蓝天上慢慢移动,就如同洁白的汁液在醇蓝的宣纸上润浸晕化开来一样。

3.作者还描写了白云的哪些特点?

预设:纯粹、随心、任性。

4.齐声朗读第7-9段。

5.如果在第9段的后面插入“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这里的“呀”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佐证的词语。

预设:这里的“呀”要读出自愧不如的遗憾。

佐证词语:紧迫感,快慰,劳作后疲软的感觉,唏嘘遗憾,自愧笔力绵软苍白。

(二)品水(女生)

1.指名朗读第15段,圈划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赏析。

预设: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倒映在水中的白云的动态。

吹皱:既写出了风的细微,又表现出了波浪微微起伏的动态。

含蓄:前文中“若隐若现”的金光倒映在水中的情态被描摹得活灵活现。

牵动: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巨大魅力。

2.温故知新:我们在课本中学过哪些经典的写水的文言文?背出写水的文段。

①课件展示:

《与朱元思书》: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yǐ)然不动,(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比较第15段文字在写法上与《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中写水文字的异曲同工之处。

预设:《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着力表现水之清,通过水中鱼、石来写;本文通过水中白云、蓝天的合影,着力表现水的平静和清澈,扣住“天池”名称的由来――“天镜神池”来写。两段文字都未直接点出水的自身特点,而是侧面表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男女生分角色一齐朗读写水的文字。

4.如果在第15段的后面插入“呀,那水天一色的景色让我即刻失态”一句,这里的“呀”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佐证的词语。

预设:这里的“呀”要读出钦仰、赞美之情。

佐证词语:呆滞了眼神,注目和钦仰,深感惭愧,用敬意的眼光仰望,对“风景如画”这个词语产生了怀疑和不屑一顾。

(三)化用

假如你是导游,向游客介绍天池的云水,请你化用文章直接描写云水的词语、句子设计一段解说词。

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到天池。来到天池,不能不欣赏那天上的白云。你看,那茸茸可爱的白云,多像是天神放牧的绵羊;那丰满实在的白云,多像是生长在蓝色天际的蘑菇;那如梦如幻的白云,多像天神挥动着长毫在创作这一幅既分明又朦胧的写意画。来到天池,更不能不欣赏那蓝色的水。你看,云絮像泳在水里剔透如玉的仙子,蓝天在水中无声地轻歌曼舞,含蓄的光焰和水的绸面相融合,牵动你的眼神。这一切一定会让你陶醉沉迷,流连忘返。

四.深度探究,悟出情理之美。

思考、讨论、交流对“谁设计了这样的云天?谁还能拥这样的云天”一句的理解。

课件展示:

谁设计了这样的云天?这样的云天是多么的 !

谁拥有这样的云天?只有 的人才能拥有。

预设:和谐、恬淡、纯净、宜人。

敬仰自然、珍爱自然、意趣盎然。(言之成理即可)

五.教师寄语,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自然是神奇的大师,她设计了奇山异水,白云蓝天;

自然是和谐的家园,她是人类灵魂永远的故乡;

自然是智慧的哲人,她引导人类赏云品水,懂得敬仰。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3篇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起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与。因此,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和跳板。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评点上,很少有专著和具体的教案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在对教材整合时,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具体,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

1 以某一课文为基点,整合同类文章

这类文章可以是题材相同,也可以是文体相同,也可以是描写对象相同。如《三峡》、《与朱元思书》、《早发白帝城》同是描写三峡风光的美文,但作者的个人情感却不同,《三峡》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朱元思书》则写出了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反映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早发白帝城》中诗句则处处印证着《三峡》、《与朱元思书》中内容。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学生都能罗列出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我把《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整合在一起讲,《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形象,以及他扭曲的人格,揭露和鞭挞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孔乙己》则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但仍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可笑而又可怜的个性特征。是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写照,孔乙己成为这个社会的多余人。我又让学生给孔乙己和范进各画出一幅最能反映他们个性特征的画像,这实际上是把语文教学和美术也整合在一起。九年级的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蒲柳人家》塑造了杨二嫂,菲利浦夫人。一丈青大娘,三个性格不同的女人。整合分析这三个女人性格的异同,对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有一定作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有很大影响。一丈青大娘是黄河流域人,她身上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血液,她的泼辣有人情味,质朴,有正义感。杨二嫂是江南水乡的女子,就是泼辣起来也如水乡七拐八拐的小河让人捉摸不透。菲利浦夫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小公务员的妻子,肯定是多少受过一些教育,她故作清高,她的泼法就更细腻一些。杨二嫂,菲利浦夫人的泼法都透出冷酷自私的本性,她俩都不想表现自己的泼,都在掩饰。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对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文章主题,有一定的认识。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一种类聚,一种求同思维,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2 以某一单元为基点,整合相关文章

就一个单元内典范性最强的教读课文为主,自读课文为辅,以主代辅体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举一”是解剖典型,教思路,指方向。“反三”是指实践,是思路和方法的具体使用。在整合过程中注意点与点的比较,知识点的归类,重点的区别,这就是对典型中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内容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朱自清的《背影》重点讲解,全文以背影为焦点,凝聚了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会。“背影”为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台阶》中的父亲,《老王》中的老王,《信客》中的信客,只要求学生归纳出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就可以了。《背影》中的父子亲情感人至深,学过这篇文章后,让学生搜集有关亲情的文章,在课堂上交流,感悟、讲评,课后周记让学生写一篇父母曾经让你感动的一件事。这种整合使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体现了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这样,语文学习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乐园。

3 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点,整合充实内容

只要教师能够灵活机智地整合补充教材的内容,就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师生交流空间,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之笔,使学生在感到心情愉快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九年级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教材内容只有青春的心愿、青春的座右铭、青春的知识、青春的颂歌四个部分,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无从下手。我就这个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整合补充,我首先提出了问题:“青春是什么?”或“青春像什么?”让学生谈谈对青春的理解,这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最想谈的话题,这个轻松的话题能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其次,请学生说出最喜欢的青春格言,并说出理由。文字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而文字所承载的是一个立体的世界,学生说出的青春格言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语文学科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语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师在这时引导学生透过这些青春格言,去体味其所蕴含的情和意,使之在充溢着情感的字里行间成为一个被感动者,学生在这些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感化和熏陶。激发学生强烈的青春激情。

4 以中考说明为基点,整合考点

初三复习时,语文考点的整合,对中考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在整合三年语文学习内容时,以自治区教研室的《中考说明》为基点,分为古文、诗词、现代文阅读、写作、语言积累和运用五项来整合。诗词整合时,参与《中考说明》附录中三十四首诗词。在学生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出经典名句重点复习,还归纳出:哲理句、亲情句、友情句、爱国句,以及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文言文整合时,参考《中考说明》附录中的十六篇文章,归纳出这十六篇文言文中所有的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重点句子的翻译。并把主题思想相同的文章整合在一起复习。现代文阅读以《中考语文学与练》为版本,归纳现代文的题目类型,解题技巧,寻找解题规律,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语言积累和运用归纳为:汉字、书写、字词读音,词语理解和运用,病句修改,信息概括和提取,中外名著阅读积累,仿写等几项。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材文本深入解读

先进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使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在绞尽脑汁地为课堂增添出人意料的活力。确实,课堂丰富热闹了,但几年来新课改的经验一直在提醒我们,华美的外表与课程的本质如何实现统一?语文教学的根在哪儿?本在哪儿?

毋庸置疑,我们的根是新课程标准,但本呢?我认为,教材就是教学的最好例子。教材是践行课程标准的载体,教材渗透的思想就是一线教师必须遵从的本。所以,教师若想真正抓住教学的本质,就必须从教材的文本出发,加强教材文本的解读,深刻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只有立足于教材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下面着重阐述如何深入解读文本,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解读课题,理解文本的核心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是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既是对教材文本内容高度的概括、凝练的归纳,又蕴涵丰富的思想性与逻辑性。抓住文本标题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有利于教师把握住重点,理清思路,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1: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从标题上看,我们首先要抓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纳谏”两个词,在解读时,应扣紧“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齐王纳谏后采取哪些做法?”“成效如何?”等问题。在本文中,只要我们把标题分析透了,就抓住了教材文本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就为我们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二、熟读内容,把握文本的框架

教材内容是标题的具体展开,是对标题内容的丰满和活化。教材解读,必须做到对文本内容的熟读,读一次、两次、三次……不断反复,一直读到真正理解为止。语文学科一直都强调泛读和精读,泛读可以把握教材的结构和框架,精读可以发现知识的相互关系,其主旨是强调要多读。只有多次地读,读熟了,才能对文本内容心中有数,才能发现文本知识的内在关联,才能跳出文本表面,站在一定的高度,准确地把握文本结构。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框架,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结构清晰,节奏明快,环节紧扣,有序高效。

三、自我真读,探寻文本真意

在语文教学备课中,教师们往往以现成的教参、教案、教学资源库里“公认”的观点作为文本的理解依据,“看似处处精细却扼杀自己的心得”,忽略了自我真读,从而窄化文本、歪解文本。李安全在《名作欣赏》一文中提出:所谓“裸眼读书”,就是不要受到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把前人的定论作为自己的心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不抱成见,不戴有色眼镜,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曲解作品;要求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去感受。[1]

案例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

教参对于课文《与朱元思书》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理解: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这句话写的树枝交映之景,反复渲染为何不接在对“寒树”的描写后?文章开篇是总说山水,这句单写“横柯”如何绾接?文章的经纬是怎样的?为什么这句能起总揽作用?所以教参的说法甚是牵强,让人颇为费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2]有位学生在探究性小论文《多乎哉?不多也!――诗文(与朱元思书)尾句探析》中提道:“鸢飞戾天者……窥欲忘反”,从内容上来看,这句话已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文章到此似乎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尾句似既无画龙点睛之妙,又无深化主旨之用意,好像一件漂亮的衣服上打了一块补丁,作者为何要添加这句话呢?若是纯粹写景,又何不接在“猿则百叫无绝”之后呢?是疏忽放错了位置,还是别有一番用意呢?通过对课文仔细、反复地品读后,她首先从方位角度然后从环境方面进行细致阐述,从而得出:从方位角度上给文章建起了一个完美的山林终点站,在环境方面添上了最浪漫的一笔。最后从创作背景和相关作品挖掘隐喻: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萌生了隐居的志趣,作者将混乱的官场比喻成这山间密林,高大的树犹如黑暗的高官,只手遮天,使光明得不到重现,极有可能是作者对浑浊官场的批判与讽刺,……孩子的看法虽然谈不上真知灼见,但可圈可点。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读者的创造性而历久弥新,不被任何既有的结论判语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读,立足文本,将思维的触角伸到隐含在文本中的疑点上,激活文本中蛰伏的对话因子,直接与作者、文本进行精神对话,让自己在一种敞开的状态,一种活生生的对文本的敏感状态,边读边悟,让身心完全投入到文本中,探寻文本的真意。

“推进有效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是一个大范畴。它包括课前的有效解读与设计、课堂的有效实施和学业的有效评价等,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课堂的有效实施无疑是关键,学业的有效评价是推力,但课前的有效解读与设计(即教材文本解读)却是当之无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容与意图,才能为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可能,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可见,加强教材文本解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一线教师必修的一项基本功。

参考文献:

[1]李安全.文本细读与经典阐释.名作欣赏,2008,(5).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5篇

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高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各种教学技能运用自如,对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善于“急转弯”,善于营造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在长期积累和反复历练的基础上“妙手偶得”。

没有预设是不会上出好课来的,但课堂教学不是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预设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

在为推广苏教版教材而举办的一次教师培训中,主办方请来了几位名师开展示范课活动,其中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的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执教的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借用的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当他走到讲台准备板书课题的时候,却听到前排有个学生小声嘀咕道:“没劲!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了。”唐先生一怔,马上转过身来,面对全体学生:“同学们好!刚才我听到一位同学小声说学过这篇文章,是吗?课前老师没有了解到这一点,是老师的失误,因为我昨天晚上在火车上还在一直琢磨怎样和大家一起上好这节课。既然大家学过了,那太好了,大家一定对这篇文章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有问题能把老师难倒?”学生们提了三个问题后就再也提不出来了。唐先生话锋一转:“既然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也提个问题可以吗?”可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他接着说:“看来我们对这篇课文还有探究的必要,不是吗?”于是师生开始了很有新意的探究过程,一个个精彩的亮点在课堂中闪现,直至下课的哨声吹响。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一句话打破了唐先生原来所有的奇思妙想。在如此突兀的情境下,他及时调整了自己固有的思维,重新安排了教学流程,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起寻找探究文本、感悟文本的一片新天地、新境界。当最后一个问题探究结束后,他问学生:“有收获吗?”学生响亮地回答:“有!”唐先生最后说:“同学们,对于经典篇目,我们决不能因为已经学过或读过而不去重新温习它,而应该常读常新。”这句话一结束,台上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节课,因他的教学机智而精彩。

华东师大教授巢宗祺先生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教学机智生成了一节精彩的课堂,师生得到了共同发展,并得出了一个论断——经典要常读常新。”

教学机智还取决于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学中的真情投入。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师在情感、智慧投入的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才有可能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时机,自然而然地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和新思想。

教学机智借助的是教师的灵性,是教师思想深度的折射,情感因素多强调的是机动灵活、妥帖得体,可以让课堂充满灵性之美,又给听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美感。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6篇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良好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理解作品。然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经历了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变换,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着相当大的时空差距。针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通过我的不断实践,我觉得在文言文诵读中,巧妙设计一些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趣味诵读中多方位感受意境,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故事类,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黔之驴》《晏子使楚》《愚公移山》等;游记类,如《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事物说明类,如《以虫治虫》《于园》《核舟记》《活板》等。还有一些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的,如《出师表》《陈涉世家》《送东阳马生序》等;结构精致的,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等。根据不同的文章,教师可以设计与之协调的趣味诵读方法。

一、故事激趣阅读法

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故事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又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故事激趣自然是一种好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用成语故事,引起兴趣。成语大都出自寓言故事,如果文言文以成语的身份与学生见面,必然增添不少亲切感。例如我们在学习《黔之驴》这篇文言文之前,先告知学生,故事名称是一个成语“黔驴技穷”,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给全班同学讲故事。讲的同学兴致勃勃,听的同学兴致盎然,读过了,讲过了,听过了,然后谜底揭晓,这正是我们要学的文言文《黔之驴》。看似才进入课文学习,其实已经深入文本。读p讲p听都是一种诵读过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些成语故事类文言文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通过故事表演,再现情节。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演员”,初中生身上的表演天赋非常丰富,何不开发利用这一天然资源,让文言文诵读生动起来?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我做了尝试。课本上选的是楚王与晏子的对话这个情节,我动员学生找来了“出使狗国走狗门”这个情节,给他们半节辅导课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文本,组内排演。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演练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一些细节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正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难点。排演过程就是诵读过程,排演成熟了,诵读目标也就快要达成了。然后班级“公演”,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集体发现并解决组内尚未解决的疑问。“公演”也是诵读过程,最终诵读目标达成。《愚公移山》等课文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辅以多媒体手段,效果更佳。

可以想象延伸,故事拓展。精彩的故事,大都会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激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动力。例如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时,我的学生就是这样七嘴八舌发挥各人想象力的:

“可渔人前脚出了桃花源,后脚就“诣太守”,还处处志之,这到底是何居心?”谢月英要替桃源人抱不平。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刘莎说:“桃花源人待渔人多诚恳,多友善啊,又是‘设酒杀鸡作食’ 又是‘各复延至其家’,还一一细说身世‘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人把家底都向你交代了,而且离开时,人家桃花源人客客气气叮嘱你‘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你竟然如此这般,太不守信用了吧,怀疑你的人品。”

大家一边听两位同学对渔人的声讨,一边在文中寻找渔人“不守信用,人品有问题”的证据,有人点头表示认同,有人眉头紧皱,有人微笑好像有新发现。

这时许枫有话说:“大家注意了,是渔人先诚恳地说明自己来历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而且,在得知桃源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由此看来,渔人能与桃源人互相交心,证明他人品不坏。”大家听着,点头称是,“不过,那渔人又为何要一路做记号,急匆匆去报告给太守?”不知是谁发出疑问。许枫款款而谈:“我想渔人是要带桃花源人走出去,去享受外面的繁华。”立刻有人反对:“外面世界水深火热,战乱频繁,谁想去啊?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讲述,不是‘皆叹惋’吗,难不成渔人想害桃花源人啊?”大家都笑了。

陈文侠若有所思:“对啊,那渔人干嘛不直接住下来,远离战乱,好好享受桃花源里的安宁生活?”陈影接口:“那怎么可能,他还有亲人,他不能只顾自己啊。”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干脆冒出一句:“渔人报告官府,是想领赏。”引得大家一阵笑声。有人扯得更远了:“桃花源人就不怕渔人泄密?直接灭口不就得了。”

张晶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渔人是想带着统治者,去参观人间的另一幅和平图景,向花桃源人取经,回来好改造外面的世界,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亲人朋友,以及和他一样无辜的老百姓,都过上世外桃源那样的幸福生活!渔人不仅善良,而且有创意,一定是这样!”。教室里掌声响起,不管真相到底是不是像张晶晶所说,通过掌声,我知道大家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相,因为孩子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大家相信渔人,相信善良。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内容,提升了认识,美化了心灵。孩子们你说我说,一同走近“古仁人之心”,这不也是一种阅读吗?

二、速读竞赛阅读法

适当的竞技能使大脑兴奋,激发人的潜力。文言文“速读”这个概念,是我偶然在同事的教案里发现的。我将竞技和“速读”进行了“合作加工”,名称为“速读竞赛”,应用在我的课堂。实践表明,对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非常有效。

速读接力,熟读成诵。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课本上设置了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例如《出师表》《陈涉世家》《送东阳马生序》等,这样的长篇,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饱满的兴趣,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速读接力这个激趣活动便是达到熟读目标的一个有效策略。具体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谈谈我的具体操作过程。小组之间竞赛。首先组内自主诵读,组内竞赛,选出代表。然后将整篇课文分为五段,第一段分 “余幼时”“既加冠”“余之从师也”三层,每层一人,第二第三段各一人,每组派代表五人。另外,为激发基础薄弱生的积极性,保证全员参与,每组五人中有两人是老师随机指名。为防止投机取巧,五名选手的诵读顺序由老师安排。准备就绪,接着就是竞赛表演了。五名选手速读接力,老师用秒表计时,用时最短的组获胜,奖励是内心的自豪感和大家的掌声。用时最长的组,罚他们集体速读,那声音就像炒豆子,我取名就叫“炒豆子”,听得大家欢声一片。想赢是孩子的天性,自然读得相当卖力。

巧用火车游戏,寓学于乐。除了一些篇幅较长的之外,初中课本还设置了一些结构精致的短小文言文,例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文章,直接可以快速诵读至背诵。以《陋室铭》为例,全文共九句,游戏规则是:四个组有八列,随机抽出一组的某一列,一人一句,开火车背课文,一遍背完接着开,直到一列人都参与过,计时方法与“速读接力”相同,奖励与惩罚的方法灵活多变,此处不一一赘述。开火车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为了开好火车,学生自然会全力以赴,诵读文章,背起文章来也就不难了。

条件抢读,理解诵读。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文章里也大都有一些有特点的句子,可以将它们的特点转换成一种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经过大脑思索判断,选择符合要求的句子抢读,这也是一种趣味诵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各种文章都适用,尤其是条件几乎包含了整篇内容的文言文。例如《与朱元思书》《三峡》等。以《与朱元思书》为例,可以提出这些条件:a.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b.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c.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d.正面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e.侧面写水清澈和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f.表现听觉(以闹衬静)的句子;g.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h.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的句子等。这些条件的满足是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过程,对于文言文阅读,同样是一种激发兴趣的活动。

除了上面介绍的两类文言文兴趣诵读方法外,还有妙笔生花绘景法,适用于写景类文言文的阅读,例如《小石潭记》等;火眼金睛辨误法,适用于生字词和多音多意词较多的文言文的阅读,例如《口技》等;制作过程模拟法,适用于解说制作原理的说明类文言文的阅读,例如《活板》等;声情并茂演绎法,适用于生动描写情态类文言文的阅读,例如《核舟记》等。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特色语文教学法 整合 观摩

所谓特色语文教学法是指当代语文教师在运用传统教育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料及其他素材与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在教与学中强调“学”与“探究”的一种特殊语文教法。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单一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走向死胡同,特色语文教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有效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合理利用图片资料、课件资源等辅助元素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服务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地毯下的尘土》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再次、从媒体中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图片,把空洞的文字叙述转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审美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

语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当前目标、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与远程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语文课堂实录”“语文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教师必须提早了解学习与熟悉网络概念和搜集信息的技能。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师发展”栏目,为教师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培训教程”。对计算机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等知识、技能进行了媒体讲解,提高了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如:PPT的制作,影视媒体设备的使用,为教师把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技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运用它们时要借助“语文教研论文”和“语文经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堂整合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网中“语文同步课堂、语文示范课、信息技术、语文教育资源、语文教育动态、语文课程改革、语文精品推荐、古诗词欣赏”等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新颖、贴近实际而具有借鉴性。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通过各种语文远程教育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并通过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与媒体技术运用,不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而是要让他们进课堂,服务教学。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降低难度

语文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语文“课堂实录”、语文“教案实例”、语文“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程教育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死海不死》一课,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知识知之甚少,茫茫的自然科学是那么的神秘,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是多么的不容易,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兴趣。高尔基曾经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语文教师,再好的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能乐于接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中,大胆的使用媒体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将教学对象带进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欧阳修《醉翁亭记》及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类文学作品时,针对教学对象的生活实际,真真切切地使教学对象欣赏一类与文本有关的风景画,绿、清、静、柔的美丽画面顿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这类文本的审美性与创新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艺术境界。课堂教学氛围围绕教材重难点展开,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质,使重点突出、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比用传统的语文教法在苦口婆心的说教中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文字的神韵好多了。比如我们教学《苏州园林》时,将苏州园林的图从多媒体中播放出来比授课教师翻来复去的讲苏州园林是什么结构、特点要轻松得多,而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可见,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使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8篇

先生之谓,一半出自本然,一半源于景仰。从21岁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师范毕业,光阴荏苒近三十春秋,中学教师是他的正宗,即便后来做书记、当校长,兼任政府督学、师大教授,也还是师者之师。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学语文早期教改实验的试航员,是湖北省第一个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他既见证了名校黄冈中学的鼎盛辉煌,又亲历了薄弱学校图强变优的艰辛探索。但先生之谓,又不足以概其全貌,他还是政协常委、文联委员、作家协会和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等。

一、专业历练话成长

徐老师1983年大学毕业后去的第一间学校是七年后享誉全国的湖北省黄冈中学,称得上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中,又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参加人教社中语室编写的全国六年制重点中学分编型初中语文教材在黄冈中学的实验。

所谓分编型初中语文教材,就是按照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新的语文教学结构体系把每学期一本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分编成两本——《阅读》和《作文·汉语》,其厚度、容量和难度都远超全国统编教材,却没有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给执教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次,他讲授名家作品《紫云英》后,信心满满地准备接受肯定和表扬,可等来的却是听课的学校领导、名师对他老旧的课堂套路、沉闷的课堂气氛、低质的课堂效果提出的善意批评,以及对所谓名家作品在构思、遣词、语法等方面的研讨和批判。这是一次让他倍受震撼和洗礼的评课。

他深知自己的差距所在。为了能够胜任教改实验,他要求自己“善教、广学、深研、精思、苦练”。善教是目的,广学、深研、精思、苦练是途径和过程。教而广学,学以养教,方能教学相长;教而深研,研以助教,方能教研共进;教而精思,思以善教,方能知行合一;教而苦练,练以为教,方能熟能生巧。为此,他攻读过别人很少涉及的专著《文章学》,自学过五十年代的汉语语法教材,对问题的研思几近考据;他主动承担试验课、公开课的试讲任务,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反复修改教案,他跟随学校富有专长的名师苦练演讲和硬笔书法,不断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

教改实验促进了徐老师的成长,徐老师的成长又浸润着教改实验汲取的养分。

1986年,他以自己数年的教改实验为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富有创见的思考,在《演讲与口才》杂志上首发中学说话教学教改实验论文《以说为主兼练听读写》,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说话训练,要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列入考评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带动学生听读写能力的提高。该刊主编邵守义先生因此发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说入手》一文,阐述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1992年,其1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专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之光》经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印行1.5万册单行本后,被多家报媒推介评论为“采用散点式透视手法,用引人入胜、饱蘸真情的文学笔触,揭示了(黄冈中学国际数学奥赛选手)林强、王崧、库超的成功之路,揭示了一所普通中学为什么五年之内连续四次登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领奖台之谜,从更深层次上对中等教育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是经验的抽象,更是人生的足迹;是谜底的破射,更是人生的窥探;是抽象的思维,更是形象的诱导;是文学海洋中的浪花,更是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1994年,作为三位主要参研人员之一,湖北省教科研课题中学选修教材《实用交际常识》一书荣获该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徐老师独立完成了第二章“现代中学生交际口才”近5万字的编研任务。与此同时,他多次参加校内外演讲和书法比赛,频频获奖。其新闻通讯等各类文章也不断在各级报刊登载,被同事们戏称为黄冈中学“一支笔”。

教研夯实了他的教学根基,教改激发了他的教学创新,写作、演讲和书法为他增添了多彩的教学元素。他的优质课多次荣获市内外青年教师业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他的课堂教学严谨、灵动、实效,氤氲着激情、创新的活性因子,成为下课铃敲响时学生最不愿意结束的课程之一,其《景泰蓝的制作》、《与朱元思书》、《想像与作文》等阅读和写作教学更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名片。

1987年,徐老师荣获湖北省教研室颁发的“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学工作者”称号。1995年,徐老师成为湖北省第一个破格晋升的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1996年以后,他开始兼任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肩上的担子越挑越重。2004年他担任黄冈中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筹划并亲历了黄冈中学的百年大庆。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光荣而又璀灿夺目的重大里程碑。

每每谈及在黄冈中学的成长经历,徐老师总是十分感慨。他说,教师头十年或者说三十五岁以前的专业状态,基本上为其奠定了此后的事业基础,自己后来能够走上学校管理和领导岗位,多半与这十多年的专业历练有关。青年教师要不怕压担子,要能够挑重担、吃大苦、练真功。他又说,人生之幸有“五好”,一个人如果出生后遇上好父母,读书时遇上好老师,成家后遇上好伴侣,工作后遇上好领导好同事,困难时遇上好朋友,想要不成功都很难;自己如果不是遇上了像曹衍清校长那样的著名教育家,如果不是得到了黄冈中学名师群体的帮教濡染,个人的努力都将是微不足道的;名师们崇高的敬业境界、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思维品质、开阔的眼界视野、求真的批判精神,对自己都是一辈子受用的财富。

诚哉斯言!

二、治校办学开新天

徐海元是一个勇敢面对挑战、锐意创新创造的人。

2005年,他应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召唤,参加了广州市教育局面向全国公选校长的招聘考试;2006年,他走马上任广州市南沙第二中学校长。

此时的二中可以说是一间薄弱学校,全校18个初中教学班不足一千名学生,57名教师只有一名从外地引进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9篇

一、字词的活学活用

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存在一种偏颇认识:一方面,单在认知领域,我们极为重视字词教学;另一方面,在综合的应用领域,对字词的准确应用却又很不重视。这也许是语文考试重认知、轻能力、轻应用的倾向对教学工作起到不良导向作用的结果。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应封闭于满足考试的局面当中,应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使学生掌握字词的水平得到提高。在习作或口语交际中,不注意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我们常把注意力放在对篇章结构等“写法”的教学方面,对字词应用这个基础环节反而忽视。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不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及运用。殊不知词语的理解、运用才是字词教学的灵魂。

1.学习课文中的字词。每篇课文都或多或少有生字词,需要学生识记应用,老师应让学生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掌握字形。课文中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读准音调,可以借助录音机等多媒体,矫正学生发音,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发音错误。也可以师生范读、领读等方式疏通课文中的字词。也可以师或生讲解词语的意义、词性和用法。

2.学习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5课《说“屏”》的教案设计中字词教学是这样设计的:(1)伧俗:粗俗鄙陋。酷句,厅内添置了三两扇柳木屏风,其上翠山似眉黛,碧波若明眸,丝毫不显伧俗,与原本简陋的大屋有着雅俗之别。(2)韶(sháo)光:美好时光。酷句,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3)休憩(qì):休息。酷句,“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酷句训练也是一种活学活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这一点是对学生的掌握和预习情况的检阅,为活学活用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酷句进行仿写训练。

3.引导学生将字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生活中运用字词。课后让学生自主选择1—2个词,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说句子。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更多的词,说更长的句段。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是实物的,眼睛看看,动手摸摸;是动作的,动手做做、演演;在封面上、包装盒上、广告牌上看到了字词多念念;感兴趣的字词多画画。

4.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在阅读中进一步理解学过的字词、感知新的字词,达到字词的不断巩固和扩展。只要细心揣摩、善于总结,语文教师就会发现字词教学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忽视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等套话带过。从这两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极为重视语文词语的认知,而忽视综合的运用。

二、综合运用

1.说话训练。读是说的基础,说是读的应用。要有目标的熟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要求学生对精美语句反复吟咏,最终熟读成诵,出口成章。因此要求学生多读优美的篇章,最终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在适当的场合脱口而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老师要千方百计设计各种话题,引导学生主动说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例如,根据课文的例句,让学生进行模仿造句,继而在学生熟练使用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口头作文。把词语连成句子,把句子连成一篇演讲辞。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胆识和魄力,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2.写和评。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设计、练习关联作文,正是一条有利途径,特别是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最终能提高多种语文能力。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般安排一节课。如果从“自读提示”到疏通字词,最后完成练习,按部就班,效果很一般。若能引进关联作文,教学过程就可按以下步骤展开:(1)提要求:回忆书信格式,本文也是书信,但和我们写的有区别,为什么?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给吴均先生写封信,谈谈对本文的评价。(2)助分析:评论文章优缺点。细读课文,找出优缺点(自由发言)。读准字音,弄懂词义后,通过让学生进行默写,背写或者听写等训练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允许学生把文中字词的顺序打乱,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学生写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评议,择出一到两篇佳作,先对文中纰缪进行修改。然后当堂朗诵,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总之,不论是句段还是词语都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交往中,这才是我们教语文的真正目的。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第10篇

无论是课堂伊始的导入语,还是课堂结束时的结语,抑或课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过渡语,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使各个环节融合起来,自然流畅。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课堂思路,理解课文内容,更增添了课堂的艺术效果,使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一、立足文本,自然过渡

过渡语的设计可以充分考虑文本的内容,立足文本,使用文本内容来过渡,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疑过渡。

如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夏》,简单导入新课后,设计了两个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在“夏”的前面加什么词?2.根据课文内容,在“夏”的后面加什么词?这样,自然过渡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引起了学生思考。

余映潮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说,所谓“主问题”是对课文研读教学中,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关联内在的逻辑,使课堂程序于无痕中过渡。教学《囚绿记》一文,他仔细研读文本,设计了两个问题:1.那是怎样一抹绿?2.他是怎样一个人?先将文中有关绿的句子找出来,理清写作思路。赏析优美的语言并反复诵读概括绿的特点。接着通过第二个问题,从分析语言过渡到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在这个环节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爱国之情。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就能将各个环节紧紧扣在一起,纲举目张,提纲挈领,构建起整节课的结构。

如果要从文本中发掘过渡语的内容,就需要我们走进教材,去思考,去研读,考虑怎样去设计“主问题”“小问题”,从而使课堂环节之间能自然过渡。

二、评点行为,巧妙过渡

恰当评点学生的行为,既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如一优质课《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讲授,从“整体感知——感受美”过渡到“深入课文——赏析美”时,教者说:“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着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没有想到你们能从多角度看问题,很不简单啊。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画面,你们喜欢哪个画面呢?用你喜欢的语调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这样一来,巧妙地评点学生行为,就机智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环节巧妙地过渡。

三、引用诗文,浪漫过渡

教学中灵活使用诗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知识迁移中,增加课堂的文学底蕴,展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加浓课堂的“语文味”。

在设计《都市精灵》教案时,笔者引用古诗来过渡。用“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那是悦耳的歌声;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那是矫健的身姿;精灵给了诗人浪漫的诗情,也给了作家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近精灵。”过渡到课文语言的赏析。再用“现在似乎少了‘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和谐;也没有了‘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的美好”来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感悟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中,笔者看到了王正来老师的一首诗,题为《望峰息心 窥谷忘返》,“驾一叶轻舟/在唯美的富春江上恣意赏游/看——树随山生,山与天竞/层层的险峰刺穿我浮华的心灵 荡一江清波/似与水中的游鱼招手作乐/听——泉水泠泠,好鸟相鸣/青郁的山谷令我忘却了尘世的俗务 任浪猛湍急/船从江流,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悟——猿啼蝉啭,疏条交映/这亦昏亦晴之域就是我归隐的仙境。”看后不由拍案叫绝,实在是很奇妙唯美的一首诗,既概括了《与朱元思书》的文本内容,又在自由浪漫的诗情中,流露了文本的思路,完全可以用这三小节的诗句作为过渡语,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赏奇山、品异水、悟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引用诗文,给课堂注入一些诗情画意的成分。文章与文章,诗与诗的穿越,使整节课“语文味”十足了。

四、适时拓展,深透过渡

教学中宕开一笔。在课堂临结束时,充分考虑到“语文味”的外延,也是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曾看到高飞鹏老师的《逍遥游》的课堂设计,在分析课文结束时,说“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因此我们应有远大的理想,更应该学习庄子的一生忧世的情怀,当我们累了,困了,烦了时,亲近自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解开心中的绳索。”这样的过渡语,就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耐人寻味。如果都能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岂不妙哉?

过渡语设计的方式很多,可以单独使用其一,可以融合起来使用,要注意自如得体,由此及彼,在“导”和“渡”上显魅力。一堂高质量的课,教师要机智灵活地使用过渡语,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过渡语更有“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有“灵气”。

上一篇:预防传染病教案范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