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6 01:01:42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过程质量;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

产品质量是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有效的过程质量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承制单位根据GJB9001C规定,建立了与产品实现全过程深度融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齐套的质量体系文件并持续完善。在运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下开展过程质量管理,增加了过程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加之军事代表室的质量监督,有助于实现产品生产有序可控,切实提高产品质量。

一、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应重视合同全过程的管理,主要过程有产品要求的明确(产品技术要求、质量控制要求、交付要求等)、产品技术实现性评估、合同评审管理、合同的签订处理、合同台账管理、合同的执行、合同变更控制和合同交付管理。合同评审时,对产品实施过程中涉及人、机、料、法、环、测等配备条件满足任务要求等内容进行评审,识别合同执行过程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措施;正式合同签订明确产品验收方式及质量条款,非正式合同(如顾客口头、电话订货等)应保持记录,紧急合同(不满足正常交付周期)制定应对措施;合同签订后,及时下达产品研制/生产计划,针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纠正措施;合同发生更改时,应进行评审。

二、设计开发

重视设计开发策划,将产品质量保证要求转化并落实到文件,形成质量保证大纲或质量工作计划(含软件质量保证计划)、通用质量特性工作计划、风险管理计划、标准化大纲、技术状态管理计划。承制单位规划并建立了通用质量特性管理平台,旨在细化专业分工,形成各专业方向的通用质量特性指导操作手册,用于指导各类产品设计及相关质量控制,重点提高产品线路设计、工艺设计、原材料选用等方面的可靠性保障;风险的识别,需根据任务要求、技术成熟度、进度要求、资源可获得性等具体情况,从设计、工艺、制造、保障等多个维度识别,提前预防。各研制阶段形成的设计输出包含设计文件、工艺文件、检验文件、采购文件、包装设计文件等。工艺文件应纳入相关可追溯性和保障性要求,结合产品研制阶段开展技术评审、专项评审(元器件选用、六性等),采用样品检测、摸底试验、顾客试用、产品的鉴定检验等方式进行设计开发验证,采用顾客实际使用并出具使用报告、内部设计确认评审、产品的设计定型、顾客验收、试用等顾客认可的方式进行设计开发确认。识别禁限用工艺、十新(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状态、新环境、新岗位、新人员、新单位、新流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开展产品特性分析工作,设置关重件、关键工序和关键检验点,明确质量控制点及控制要求,执行“三定”原则;可行时,对关键或重要特性实施百分之百检验;做好质量记录,保持可追溯性。针对研制过程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应对措施,形成风险分析报告。为规范研制产品管理过程与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特别是设计开发过程的符合性,强化质量策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承制单位制定了典型研发项目质量管理办法。针对典型研发项目,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对各个阶段质量管控进行协调,确保各阶段的质量管理要求得到正确执行,同时对过程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措施更有针对性。该办法提高了相关事宜人员的管理水平及GJB9001C标准的应用落地。

三、外购外包

产品由原材料及元器件制成,抓产品质量,就要抓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及元器件的质量,因此要做好外购外包的管理。外购外包过程主要包括物料选用、采购外包、筛选复验、贮存保管和不合格控制。选用新品元器件时,针对产品的研制要求和使用环境制定考核和试验要求。选用进口元器件,还应对供货渠道、安全等级颜色、国产化替代等情况进行分析验证。为实现国产电子元器件的自主可控,承制单位制定了国产化替代质量管控办法,明确了国产化替代物料的选用原则、验证与实施、国产化替代的技术状态控制等,以保证国产化替代工作有序可控。订货合同中除了明确技术要求、质量要求、过程控制要求、验收要求、包装/防护/运输要求等内容,还应明确下厂验收、监制及其他特殊要求。另外,对关重件、瓶颈物料、生产周期较长的外购/外协物料,进行节点控制。物料存放于满足要求的环境中,存放区域分区标识,建立库房管理台账,登记库存物资的品种、数量、状态等信息;采取措施注意对静电敏感器件的防护;对有存贮期要求的物料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超期则隔离和处理;发现物料不合格,及时进行记录、标识、隔离存放,并组织审理。供方管理方面:承制单位建立了供方管理团队,供方管理人员通过参加培训,具备专业能力开展管理工作;结合“五抓”(抓计划、抓质量、抓自主可控、抓供应链、抓交付能力)完善供方管理办法;建立供方定期监督检查机制,对于重要供方及问题多发供方联合军代表一起监督检查;开展供方季度、年度绩效量化评估,并进行表彰或警示通报;建立供方黑名单及退出名单,动态管理更新。

四、生产制程

生产制程管理内容一般包含生产现场环境控制、生产人员资质管理、设备仪器及工装管理、文件及过程记录控制、元器件控制、生产现场标识/传递/贮存和防护管理、关键工序/特殊过程控制、调试/测试过程控制、软件管理、变更控制、返工的识别和控制和不合格品管理。应通过层层把关,关注细节、狠抓细节,降低生产淘汰率,从而提高产品可靠性,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抓生产现场

生产现场实施“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管理,对物料、在制品、成品、不合格品等进行标识并分区存放,生产现场用于成品/半成品贮存、搬运的周转箱/手推车等进行定期检查。生产现场规范化管理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和改善员工精神面貌。

(二)抓人员

产品质量与全过程参与的每位员工息息相关,若要产品质量提高,就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生产、检验等人员均应接受岗位技能培训及质量培训,保证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质量素质。员工应积极思考、创新和质疑,提出对本岗位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助力产品质量提升。承制单位制定了部门质量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完善了各生产部门质量师岗位的设置,使质量师系统有效地开展质量技术和管理工作,促进了本单位质量体系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质量奖惩机制,鼓励各级员工积极参与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设计质量、工艺质量和产品实物质量,全面落实质量责任制;制定过程质量管控工作的绩效评估方法,开展过程质量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

(三)抓记录

重视记录的管理,按要求填写研制生产过程记录,包括各种评审记录、入所复验记录、生产过程记录、返工返修记录、调试记录、试验记录、检验记录、技术状态管理记录、质量问题处理记录、售后服务记录等,保证记录完整、准确、详细,并做好归档、贮存,确保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记录贮存期与产品的寿命周期相适应。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标识醒目清晰、易于识别,所有记录表认真记录,保证产品可追溯。

(四)抓生产准备状态

为确保产品既能够按期交付,又能够保质保量,在产品正式投产前,从人、机、料、法、环、测(简称“5M1E”)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对开工条件进行评价。生产准备状态检查应根据产品特点列出检查项目,记录检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纠正措施并进行跟踪,以保证检查活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工艺实施应具备下列保障条件:操作者应经过岗位技能培训获得专业能力;生产现场的环境条件应符合工艺文件或标准的规定;工艺使用的设备工装应按期检(鉴)定,保持其精度;生产中所使用的工艺文件及质量控制文件应现行有效、完整、文实相符。

(五)抓技术状态

利用系统工程和辩证法思想方法,对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产品技术状态基线,并严格进行技术状态控制;一次性把工作做对、做好,过程做到“做事有依据、做事按依据、做事留记录”。当技术状态发生变更时,按照“充分论证、各方认可、试验验证、审批完备、落实到位”的原则,严格履行更改审批程序,并确保技术状态更改到位,实现闭环控制。

(六)抓质量问题

针对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从制度层面建立了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异常质量信息管理规定等,强化了质量问题处理的规范性管理。对于不合格品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原因不明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以及纠正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定期对各工序合格率、不合格品特征及分布等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并针对各工序失效模式进行分析。通过日常质量监督检查,主动发现质量问题,把问题的处理时间前移,控制质量整体风险。特别是重点型号及军检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针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举一反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细化工作程序,对工作内容、执行人员、工作方法、控制办法、记录要求及所需的材料、设备、文件等要求作出详细规定,并贯彻实施。采用PDCA循环、始终基于风险的思维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五、检验试验

检验和试验是为了验证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控制要点包含检验试验依据、人员资质、设备管理、操作规程管理、环境控制、检测项目及试验方法管理、不合格品控制等。承制单位通过收集历年的质量产品检验标准,建立和完善产品检验标准电子数据库,规范了质量检验标准的管理,强化交付产品检验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并实施动态管理,为保障后续产品的交付质量创造了条件。另外,军检产品均编制军检验收细则,明确验收提交条件、验收试验方法及条件、失效处置、验收总结要求、质量评审要求等,军检验收参照细则执行,军代表全程监督,保证军检验收质量受控。

六、交付放行

产品交付放行主要关注交付放行的条件、包装防护要求和不合格控制。产品交付前应完成检验或试验依据等技术文件规定的全部试验项目,未完成全部试验而急需交付时办理例外(紧急)放行手续并对后续情况进行跟踪管理;质量证明文件应齐套并签署完整;确认前期出现的质量问题已得以解决,整改措施已落实到产品实物或文件中;对产品交付、发货时,对产品标识、数量、交付文件资料等进行核对确认。产品内包装、外包装、标识等根据产品特性和具体情况而定,包装和运输设备应满足产品力学和环境要求,特别的,对有静电、水分、冲击、污染等要求的产品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交付验收过程中若出现不合格品,应组织审理,完成问题原因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并经确认满足要求后再重新提交验收。

七、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是售后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以提升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有利于树立承制单位口碑和传播承制单位形象。承制单位应定期对与顾客满意有关的数据进行确定、收集、统计分析,以掌握顾客满意度评价走势;制定顾客满意度目标和持续提升计划;确立与顾客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方式,将合同、生产情况、产品质量、反馈意见等情况及时与顾客沟通。针对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处理过程中易于发生的偏离,实施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防止重复性故障和杜绝人为责任事故。出现问题是改进产品质量和管理的重要契机,要勇于面对问题,双五归零,持续螺旋提升。承制单位对交付顾客后频出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和专题质量提升;拟制专项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组,全过程质量复查,发现问题全面整改;以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保证产品质量,杜绝重大质量事故,防止重复性以及低层次的质量问题发生。

八、结语

总之,坚持以质量第一、顾客至上、全员参与、风险受控、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为原则,以“抓好两头、严控过程”为工作思路,对合同管理、设计开发、外购外包、生产制程、检验试验、交付放行和售后服务等进行全过程有效质量管理,以过程质量监督检查为监控手段,开展PDCA管控模式,全面保证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正权.论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与体系质量[J].标准科学,2011(11):81-85.

[2]杨纯智.装备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替代问题及措施与建议[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01):123-124.

[3]谢晖,李明.把握实质准确归零——提高质量问题归零有效性研究[J].质量与可靠性,2010(04):28-32.

[4]彭海波.如何实现航天产品精准过程控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16(03):218.

[5]张蓝心,张翯,邓莉娟.关于提高军工产品质量监督有效性的思考[J].装备维修技术,2020(18):2.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不同于传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着重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岗位适应度做好铺垫。因此,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首先,要确定综合实训的方法。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有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训练、仿真训练等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选用项目训练式方法开展。该模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每4~6人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其次,确定项目的选题。项目选题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展的效果。以往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项目的选题比较分散,更多地注重多样性,但通过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一方面是选题的分散使得教师指导时间不足,项目开展较慢;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缺少了相互学习以及相互比较的机会,开展动力不足。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在选题上,我们结合企业需求,设计了一个综合类题目作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题目。最后,时间安排。三年制学生,第六学期要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末。为了能系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训时间为4周。在这四周时间里,项目组成员相互协作,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

1.充分论证,明确任务本阶段指导教师针对项目选题,进行技术论证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任务、实训时间安排、实训考核标准及要求,并完成项目开展所需常用元器件的采购工作,为实训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组织,确立团队该阶段在实训课程的第一天实施,指导教师结合实训指导书,讲解实训的流程。组织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结合自身技术情况,自由组成技术团队,并选出组长。每个团队确保有硬件工程师(两人):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机械机构等的设计;软件工程师:系统程序编写,调试;整机调试工程师:元器件准备、焊接以及产品的整体调试;技术文档设计师:讨论过程记录、技术文档编写、报告PPT、记录组内成员每天工作情况,图片或视频展示成员工作风采,协调工作进程。团队人员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位,开展工作。作为团队的一员,每个职位的表现都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最终测评。项目组每位成员,都将在该项目中得到锻炼,强化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团队建立后,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结合实训要求、实训任务,通过资料查找、信息搜集等,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结合项目方案项目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位,制订工作计划。教师针对工作计划进行检查指导,确认无误后,项目组开始项目的设计实施工作。该阶段持续时间2.5周左右,是整个实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原则,使学生充分融入团队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完成团队项目。

4.小组竞技,汇报展示智能对战小车设计制作完成后,各项目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小车对战方案,班级内各小组开展对战比赛,验证并改进小车设计。待整车改进设计成熟后,各班级间开展竞技比赛,验证设计成果,提升团队的荣誉感,带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比赛结束后,班级各团队的技术文档设计师通过视频、PPT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团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成果,见证团队每位成员的付出与团队合作的力量。总之,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课程的实施验证,该方案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本次课程的探索研究,对于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法 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而开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为一个包括信息搜集、计划制订、目标实施、反馈检测、总结反思在内的完整的行为模式。

一、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行为导向法中的项目教学,将整个任务分成信息搜集、制订计划、目标实施、反馈检测和总结反思五个环节,使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表达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学习中采用小组学习法,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中不但掌握知识,更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自我认知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案例

以《电子技术与技能》中的“制作直流稳压电源”为例:

1.信息搜集

搜集、整理、应用信息资料,是每个人应具备的一种能力。由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项目任务―制作“直流稳压电源”,收集筛选需要的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项目所需有关变压器、整流、滤波和稳压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组织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搜集、交流与合作。

2.计划制订

此环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领取项目任务,“要完成这个项目任务需要具备哪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经过师生讨论后,明确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再将该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分给每个成员。小组内由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各小组程度基本均衡。注意让每个小组都明确目标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具体要求,各小组按照要求搜集信息资料,进行讨论探究,并负责准备汇报学习研究成果,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汇报结果作出评价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多方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搜集处理能力。

二是制订工作计划,所谓“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间利用什么方法实现什么目标,好的计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奖励措施,通过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惰性和倦怠。该计划要以书面的形式完成并交与教师验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给出一些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该环节。

3.目标实施

此环节共分五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采用“学生学习―学生陈述―学生补充交流―教师补充―总结和评价”的程序进行。下面是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

(1)背景知识的探究。这个环节利用小组学习法完成。根据之前各小组领取的任务和制订的计划,学生搜集整理必备的基本知识,并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若某组学生提供的信息不足,可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并由教师对其中的要点作总结。

(2)实用电路的确定。各小组根据资料自己画出电路原理图,并进行展示、向其他学生阐述其工作原理。

(3)元器件采购检测。组织学生采购元器件(课下完成)并对元件进行检测,汇报展示成果。

(4)组装制作调试。全体学生参与组装,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以防发生烧坏元器件的情况。在组装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果实验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实验失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后面的学习。

(5)电路参数的检测和评价。各小组制作并填写各种数据检测表,并向其他小组展示汇报。

4.检测反馈

当整个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整个任务的反馈。教师可以给电路设置故障,让学生排除故障,并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总结分析故障时所用的原理和排除故障时所用的一般思路。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还可书面测试完成。

5.总结反思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进行过程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方面。根据学生在单元学习和项目任务完成中的体验,完成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体系,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自我反思和对他人的认同,促进学生智商、情商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设置在一个个学习单元或项目任务完成后,主要以“书面”或实际“操作”等形式完成。

三、行动导向法教学设计反思

1.行动导向法更适用于小班教学,对于四五十人的班级来说会造成一系列的困难,如在合作时不能合理分工,或者由于小组数目过多造成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等。

2.传统的以知识体系编排的教材不利于这种开放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和编排,选取贴近生产和工作实际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之一,该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利用万用表等仪表检测电子元器件,判断其质量好坏,并根据需要挑选元器件;能参照电路原理图组装与调试应用电路,制作出实用电子产品;能利用工具、仪器仪表检测电子电路,排除电路中常见故障;能根据需要设计小型应用电路。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与职业操守、团队合作、交流、表达及组织协调等关键能力。为今后从事电子产品线路安装调试工作等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希望创设生动、深刻、有趣的教学情景体验,在仿真模拟的环境下,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生产模式、工作流程。

2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在《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应用

2.1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课程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涵盖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及工作过程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系统的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为目标。

2.2在《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应用

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习领域共提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依次为:《废旧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的拆卸、识别与检测》《手机充电器的制作》《便携扩音器的制作》《台式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三人表决器的制作与调试》、《门铃的制作与调试》及《收音机的装接与调试》。任务由简单到复杂,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以《台式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为例,具体介绍教学实施过程。该学习任务———各小组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模拟企业生产流程,每个组员制作出一个台式调光灯。该任务是《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学习领域的第四个学习任务。该任务源于实际电子产品制作,能覆盖所设定的知识和技能,趣味性强,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有很好的拓展性。从流程中可看出,以“产品制作”引领教学,创设工作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势互补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核心能力。整个教学组织包括以下六个阶段:组织教学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制作与调试送检交付、总结与汇报。

3教学实施

根据认知的规律和学习目标,笔者制定了从易到难的4个实施环节:认识电子元件认识典型电路制作和调试电路拓展(可选)。以下对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设计、学习组织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详细介绍。

3.1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目标,本设计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以台式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作为学习内容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头脑风暴法—分小组采用头脑风暴确定制作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角色扮演法—根据电子产生产工作岗位,设置了采购员、插件检查员、焊接检查员等多个角色,让学生有更好的工作体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2教学资源设计

精心设计学材。本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台式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为配合任务引领、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的开展,设计了产品说明书、一体化学习工作页和评价表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并可进行学习情况记录。在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的管理制度,其管理架构如图2所示。设计了小组工作计划表、小组采购计划表、小组插件情况检查记录表、小组焊接情况检查记录表、小组调试、维修情况检查记录表、车间生产情况记录表等表格来辅助开展工作,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工作体验。

3.3学习组织策略

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课前与班主任联系,挑选有较好学习与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车间主任”,安排班干部担任“组长”,合理地搭配“组员”。在上课前完成分组和组长的前期培训。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组织车间主任和组长开会,及时总结、改进存在的问题,提高车间主任和组长的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3.4教学评价策略

首先,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电子生产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设计了一系列的生产过程记录表格。通过这些表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内容就要完成对应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在成果展示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最后,评价指引要清晰。评价表从明确任务、做准备、定计划、工作实施、工作成果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将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融合的综合性评价。其中安全与考勤纪律实现一票否决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尽可能地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各小组成员的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监控,通过一系列的生产过程记录表格和评价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4教学实践的体会

1)以“产品制作”引领教学,创设职业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与职业操守,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2)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动手中享受劳动成功的愉悦,激发了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表达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较真实的环境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关键能力。3)由于《台式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是第四个任务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细致的指引,在实施阶段注意时间的调控把握,避免教学形式上过散。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可靠性;装备;质量特性

一、概述

在GJB1405A-2006《装备质量管理术语》中关于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从应用角度考虑,将可靠性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是产品在设计阶段就确定了的可靠性指标,并在试制、加工、生产阶段得以确立,它是产品本身就具有的属性。使用可靠性是产品试制、制造及生产出来后要经过包装、运输、贮存、安装、使用、维护和保养、修理方式的影响,一个满足设计要求的可靠性指标要求的合格产品,也可能因为这些环节中的不利因素造成失效,这些环节中的可靠性称为使用可靠性。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特性之一,并且是产品重要质量特性,是构成装备作战效能,并影响其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因素,是装备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交付的产品究竟其合格水平能保持多久,即好不好用,会不会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是否能及时、快速且经济的修好,这就是可靠性的问题,也是产品质量转型升级的核心。

二、可靠性工作的策划

为保证产品可靠性,在产品实现全过程,应根据用户要求,结合产品特点、复杂程度、使用条件识别、分析和确定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其中包括定性、定量要求和产品可靠性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产品可靠性工作计划,规定相应工作事项,执行的文件、形成的文件、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及时间节点,并对转承制方和供方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开展可靠性分析与设计作出规定,规划和研制保障资源,试验与评价,进行使用和培训,为产品可靠性设计和开发,提供基础保障性文件。

三、产品的可靠性设计

在确定产品可靠性要求和目标指标后,开始产品可靠性设计,通常确定如下可靠性设计内容:一)说明项目(产品)规定可靠性定性要求(可从合同、技术协议、立项论证报告、研制中要求等技术文件规定的可靠性定性指标、技术指标、用户要求、类似产品信息、以往产品故障分析等进行识别)。

二)确定可靠性设计流程:

三)确定产品通用性可靠性设计准则。把已有的、类似产品的研制和工程经验总结起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作为设计人员进行可靠性设计所遵循的准则,包括如下准则:1、简化设计准则:在满足功能、性能技术要求前提下尽量简化设计方案,尽量减少零部件的规格、品种和数量。2、冗余设计准则:“余度”是指系统或设备具有一套以上能够完成给定功能的单元,只有当规定的几套单元都发生故障时系统或设备才会丧失规定的功能,在其提高系统可靠性、安全性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3、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具体规定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的优选顺序,不允许选用的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种类及控制方法降额设计准则。4、人机工程设计准则:将人和机器看成一个系统,共同完成一个规定的任务,减少使用中人的差错,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特点,提高产品可靠性和使用效率。5、新技术应用原则:为了保证所研制的产品的继承性,谨慎采用新技术,降低研制风险。6、安全保护设计准则: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降低系统风险等。

四、产品可靠性设计过程控制

确定可靠性设计原则后,按其要求进行设计,使其可靠性设计要求体现在设计输出文件中。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依据设计开发计划的安排对可靠性设计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如方案阶段应进行可靠性设计评审、初样和详细设计阶段需进行可靠性设计验证,在小批量生产阶段应进行可靠性设计确认。在转阶段时都应进行可靠性设计评审。产品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制造出来的。因此,设计、生产和服务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产品可靠性设计和开发活动,设计的输出为其后的采购、制造、检验和服务提供依据,为使设计结果易于制造、产品使用时发现的问题及顾客要求及时反馈到设计中来,产品可靠性设计还应考虑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设计和开发活动,如参与对图纸的工艺性审查,可靠性设计计划的审查,这样可以集多方经验和智慧应用设计之中,有助于提高产品可靠性设计的成熟性,可生产性、可信性,可以少走弯路,并有利于各项相关工作的尽早开展和协调。

五、实施可靠性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将实施可靠性提升工作成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摸清产品现有可靠性水平,找出差距和影响可靠性的薄弱环节,继而策划并制定可靠性提升战略、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三)针对产品通用技术和特点,集中技术力量,打造一批高可靠的标准化模块,加强对供应商管理,明确提出改进可靠性的定量要求并跟踪验证;四)建立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整理产品潜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以及的质量信息,编写故障启示录。五)充分发挥老专家、老工人的经验和智慧,确定可靠性设计准则,把经验和教训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开展知识管理、共享知识成果。六)工程设计人员是企业可靠性工作主体,应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可靠性培训,使他们像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CAD)、计算机辅助求解(CAE)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一样掌握可靠性知识,加强可靠性设计,对可靠性等通用质量特性和性能功能等专业质量特性同步进行设计。

六、可靠性工作总结

可靠性工作应当遵循不断改进,闭环管理的原则,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工作,建立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评价和改进设计,实现可靠性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

近年来,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实际需要。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学生的技术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研究,对学生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分析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东莞、珠三角地区及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适应于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分析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和设备应用与维护能力,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质量管理和销售等方面工作,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服务产业的需要,决定了学生可以立足自身实际,选取有兴趣的方向深入学习,这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实施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基本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很难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作为学生学完全部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之后的一门岗前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基于兴趣的核心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需要由这门课程完成。

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思路

不同于传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着重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岗位适应度做好铺垫。因此,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首先,要确定综合实训的方法。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有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训练、仿真训练等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选用项目训练式方法开展。该模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每4~6人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其次,确定项目的选题。项目选题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展的效果。以往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项目的选题比较分散,更多地注重多样性,但通过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一方面是选题的分散使得教师指导时间不足,项目开展较慢;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缺少了相互学习以及相互比较的机会,开展动力不足。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在选题上,我们结合企业需求,设计了一个综合类题目作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题目。最后,时间安排。三年制学生,第六学期要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末。为了能系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训时间为4周。在这四周时间里,项目组成员相互协作,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三、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

经过前期实训的摸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本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选择的题目为:一种实用的智能小车设计。该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充分论证,明确任务

本阶段指导教师针对项目选题,进行技术论证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任务、实训时间安排、实训考核标准及要求,并完成项目开展所需常用元器件的采购工作,为实训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组织,确立团队

该阶段在实训课程的第一天实施,指导教师结合实训指导书,讲解实训的流程。组织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结合自身技术情况,自由组成技术团队,并选出组长。每个团队确保有硬件工程师(两人):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机械机构等的设计;软件工程师:系统程序编写,调试;整机调试工程师:元器件准备、焊接以及产品的整体调试;技术文档设计师:讨论过程记录、技术文档编写、报告PPT、记录组内成员每天工作情况,图片或视频展示成员工作风采,协调工作进程。团队人员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位,开展工作。作为团队的一员,每个职位的表现都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最终测评。项目组每位成员,都将在该项目中得到锻炼,强化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方案制定,项目实施

团队建立后,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结合实训要求、实训任务,通过资料查找、信息搜集等,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结合项目方案项目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位,制订工作计划。教师针对工作计划进行检查指导,确认无误后,项目组开始项目的设计实施工作。该阶段持续时间2.5周左右,是整个实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原则,使学生充分融入团队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完成团队项目。

4.小组竞技,汇报展示

智能对战小车设计制作完成后,各项目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小车对战方案,班级内各小组开展对战比赛,验证并改进小车设计。待整车改进设计成熟后,各班级间开展竞技比赛,验证设计成果,提升团队的荣誉感,带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比赛结束后,班级各团队的技术文档设计师通过视频、PPT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团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成果,见证团队每位成员的付出与团队合作的力量。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课程的实施验证,该方案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本次课程的探索研究,对于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必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2]陈小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矿山设备 备件管理 备件管理系统

一、设计背景

小矿公司是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下属的一家矿业公司,主要进行石灰石的采掘和冶炼,为钢铁的冶炼提供原材料,其石灰石的年产量是300万吨。小矿公司设备总价值约2 亿元,备件种类上千种,价值约900万。

小矿公司的设备主要由套筒窑系统和回转窑系统、采掘设备组成,其主要设备有预热器、排烟机、风机、皮带输送机、斗式提升机、颚式破碎机、柱磨机、振动筛、给料机、除尘器、钻机、挖掘机等。设备及备件具有多、杂、繁等特点,对备品备件进行科学、系统管理尤为重要。

二、当前备件管理存在的问题

备件未进行分类,随意堆置,查找困难,效率低下。如查找不到造成重复购买,引起浪费。备件未集中管理,各车间库存雷同较多,不能共享,积压严重,浪费巨大。备件互换性不够。备件积压严重,经常出现缺货、断货现象,严重影响生产。对备件基本上无计划、统计、分析、预测等工作,处于需要就买的状况。遇到备件无法及时到货时,延误生产。库房采取手工记录,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库管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如遇人员更换则易出现交接不清的情况,造成台账混乱,查找不清。各车间库管人员和采购人员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备品备件的具体存放数量和在订合同量,吃不准库存能不能满足生产、维修需要,造成订购量加大,引起浪费。某些进口元器件,价格昂贵,周转周期长,占用资金较大。备件申报随意性很强。订货合同、产品说明书、技术资料管理不善,影响生产和维修。报废设备备件未及时有效处理,造成堆积。

三、系统功能设计

为解决上述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对设备备件管理系统提出了以下要求:规范管理、信息共享、智能化支持、业务跟踪监控、分析决策支持。

本系统分功能模块,分别是:计划管理、订货管理、合同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动态库存、盘存处理、系统维护等。

四、软件选型

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本软件系统采用的服务器是IBM255 CPU:4x3.0G/cash:2M/ram:4G/disk:4x73G,采用的是类Unix的操作系统Linux DC server 4.1作为数据库平台的操作系统,选用Oracle9i 作为数据库平台。

五、备件管理系统的实施与应用

成立备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小组。成立备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小组,负责该系统的设计、软件编程、实施应用等工作,确定相关开发人员名单。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本矿备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备件管理存在的问题,明确实施本系统需要进行流程改造的问题,同时也确定了本系统的目标。修改备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备件管理制度,使备件管理流程更加简明、实用、规范。召开相关管理人员研讨会。征求设备管理员、备件员、库管等的意见,完成软件的主体功能设计。进行全矿培训。组织全矿相关人员进行设计思路、软件功能、操作规程、试运行等培训,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改进。硬件配备。对相关科室进行电脑等硬件配备。

六、系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备件信息不足,备件分类管理不完善。软件实施阻力。有部分员工不习惯使用电脑进行办公,更乐于手工管理。供应商管理更新不足,使采购提前期加长。

七、系统实施应用取得的效果

引入了先进的、适合本矿特点的管理思想,并为管理思想的贯彻和执行提供了信息化平台。库存管理技术从人工管理进入了计算机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使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整理完善了部门相关业务流程,提高了备品备件管理效率。合理配置了部门内部资源。工作计划性得到加强,执行能力加强。增加了维护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工作监督机制和效率。

八、系统需要改进的地方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电机拖动 教学实践 反思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24-03

项目教学法 (Project Learn-ing),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滋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它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最常用、最理想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学生除了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和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积极性,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实训环节多、涉及专业多、应用范围广、控制电器种类繁多、控制过程复杂等特点。但当前的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节的弊端。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好动、厌倦枯燥说教等特点,很多学生碰到陌生的、抽象的专业知识就难以产生兴趣,甚至厌学。其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知识结构为依据来设定的,而且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大多是相互独立的,不符合人类对知识和技能的科学认知规律,不能直接培养学生在企业实际岗位相适应的能力。为破解这一困局,笔者和同事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依照“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式教学的创新职教理念,完成了教改课题立项,开展对中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下面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在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的设计原则

1. 项目应具有实用性。项目设计应建立在对企业的深入调查基础上,开发具有企业真实性的项目,所选择的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典型性。

2. 项目可操作性强。无论项目设计得多么巧妙、有价值,如果无法购买相关的设备,或无法从企业得到相应的支持,这样的项目就是无效的,因而要求项目具有可操作性。

3. 项目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项目应围绕项目组织课程展开,若无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混乱。

4. 项目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最关心的是做这个项目有什么实际用处,若它与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或将来就业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便有了向该项目挑战的兴趣。

基于以上设计原则,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电机加工实训基地设计出了具有一定职业特色的电机拖动项目:电能的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检修、低压电器、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综合车床电气故障维修。

(二)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在电机拖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 相关知识学习。(1)项目背景。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本课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达到本项目的学习目标后,可以为机床综合实训奠定良好基础,为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证提供重要保证。(2)教师讲授。教师先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以启发、够用为主,在接下来的整个项目实施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进行逐层展开,穿插讲授。遇到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适当协助学生。(3)明确任务。学生收集机床电气原理图、使用说明书、使用万用表检查故障的方法、了解电工技术规范、熟悉工具(万用表的使用)、能说明各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能按图接线、会排除故障。(4)实地参观机床的控制柜,观察各种电器及接线布局,介绍各电器的名称、性能,观看仿真教学片。

2. 制订项目计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制订人员分工计划、装配计划、工作标准、工作记录表、检测报告表,列出所需材料清单(包括元器件的型号、价格、参数等)并分组讨论。学生上交工作计划,师生共同讨论找出工作计划中的缺陷,评估项目计划能否满足预算目标,是否能降低成本。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经过汇总和修改,教师将完整的工作标准公示,要求学生按要求执行。学生组成采购团队按材料清单采购元器件,教师需对采购过程协助把关。

3. 实施工作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工具,自行商讨小组分工,按正确的计划进行工作。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适当协助。例如,当遇到电机只能正转不能反转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思索,不断调试和运行。实验证明,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拥有成就感,激发其探索精神。实施工作计划的场所是在配备有多媒体的电学综合实训室,教师要提供课件、仿真软件、自测题、闯关游戏等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4. 成果检查、评估。项目成果检查、评估对整个项目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工作标准对本组产品进行自我检查,如线路布线的正确性、控制是否符合要求等,并将小组成品进行展示。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参观、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可以通过项目成果展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可以组织一场项目成果汇报会,邀请相关教师和企业专家参加,由各小组进行汇报,专家和教师提问,小组负责相关内容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整个项目掌握更加透彻,从不同角度审查自已,做到查漏补缺,还可以让学生锻炼胆量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实现教育情感目标。

二、对项目教学法在实施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建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项目教学法在实施应用中也遇到了若干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和反思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熟悉企业工作过程,并能将二者紧密有机结合起来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师队伍,特别需要的是掌握产业链的关键能力的教师。目前,各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仍是高校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不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难以胜任项目教学工作。一方面,来自企事业和社会聘任的兼职教师数量少,而且不稳定,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尽管教育职能部门重视教师培训,但专业对口率不高,培训机会不多,培训地点从学校到学校,严重脱离企业环境,教师职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笔者认为,有关职能部门应转变观念,发挥积极作用,在企业中建立培训基地,对各校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时间可以安排一周、一个月到半年不等。除进行技术实践外,还应组织教师交流经验、编写教材、开发新产品和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的评判,使教师的校企实践经验更丰富。

(二)场地、设备、耗材和辅导的问题

要保证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学场所具有教学、实验、实训、岗位学习、技能鉴定、教师工作站等功能,这与传统的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分割,与学生在几个场所之间“来去匆匆”是不同的。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场地小、学生拥挤、纪律难管、设备不充足、耗材不能及时增添、辅导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加大投入,建设满足课程要求的实训室,并增加教学耗材的经费设入。此外,对于30人以上的班级,要配备两名教师。

(三)教学考核设计缺乏企业视角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张试卷定成绩,过于注重评价的选拔、鉴定能力,忽视了教育、反馈与激励的功能。项目教学法应以过程考核为主,这已是教师们的共识,但大多教学考核内容设计是填一些表格,一般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缺乏企业视角的评价。企业视角下的职业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考核还应考虑学生的能力:积极聆听、理解性阅读、有效的口头沟通、协调安排、指导他人、设备选择安装、疑难排解、操作和控制、设备维护、材料管理、时间管理等。

(四)缺乏学生参与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课程的主宰者,而是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因此,实际教学中,要在信息的收集、控制方案的订制、接线图的绘制、实训器材和工具的采购、评价考核表的设定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一个小组中,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包揽了大部分工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无所事事,教师要做好人员的合理分配,在自愿的前提下,把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较好的和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相互配合。对于暂时不能跟上进度的学生,要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专门为这部分学生补习相关知识,还可以选派几位成绩突出的学生去帮助他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该项目的考核也应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这样,原来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他们,就会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更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学习中来。

(五)项目教学资源微观开发严重不足

项目课程的教学资源微观开发包括理实一体化的教案设计、项目化教材、课件、录像、图片、案例、历届学生优秀作品、企业资料、教学过程设计、考核方案、项目任务书等。目前存在不足方面比较多,如为学生提供的资料不够充分,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项目教学档案及成果展览不够丰富;沿用学科制的教案格式;考核方案随意性大;企业资料缺乏。从教材的角度来讲,大部分项目课程缺乏与本校校情的配套教材,教材的内容、体系与项目教学不一致。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项目课程的质量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校本教材的开发应有企业的积极参与,知识点简明扼要,够用即可;要重视学习材料工作页的编写,由于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材料工作页应注意图文并茂,设计学生做笔记和作业的空白处,方便学生笔记和练习,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践表明,采取“做、学、教”一体化项目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这对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等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推行“做、学、教”一体化项目教学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倡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当然,项目教学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施中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有关项目教学法的研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些探索只能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逐步完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潘玉成.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4]张华燕.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5]关金华,徐刚.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3(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3〕44号)

【作者简介】李丽华(1965- ),女,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讲师。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状措施反思

一、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能训练占比较低

专业理论学习占比较高(约80%),专业技能训练占比较低(约20%),造成专业课中理论讲授过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等情况,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缺乏有效的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缺乏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的了解,传统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使得专业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四)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内容以理论考核为主,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过程以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在进行专业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原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PPT、电子教案、试题库等)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模拟仿真、视频、动画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溃乏,导致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

二、课程改革措施与实践

(一)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基于对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相应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即根据用户要求采购元器件,进行来料检验和发放,对单元电路和整机结合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然后按照工艺文件组装产品,最后对整机或成品进行检验和调试。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检测各类元器件,能正确使用各类常用仪器仪表,能完成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并具备制定工作计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合作等职业能力和素养。经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学习情境: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制作无线调频话筒,制作呼吸灯电路,制作音频功放器,制作调光台灯电路,制作三人表决器,制作四人抢答器,制作变音警笛。其中,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子情境,将技能训练在课程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倍多,大大增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编写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发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编写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项目式的校本教材及课程标准,从课程定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蕴含理论知识、教学条件(场所、设备、材料、工具等)、教学法及教学流程设计、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相对接。

(三)课程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为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情境,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阶段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做中教”。其中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四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即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四)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按照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推进《电子技术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利用校企合作设计开发配套的电子模块教具、学具;与信息中心协作建立精品课网站,完善相应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库、电子教案、flas、教学录像、三维互动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料;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部门组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将优质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基本满足了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要,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五)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课程建设

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全方位提升课程建设: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校本教材编写;合作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合作开发专业精品课程,丰富专业素材库,提高专业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课堂实效;共同开发电子电路实训模块教具与学具,为相关课程的课堂动手实践提供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开发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挂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优化专业文化建设等等,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完成课程实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反思

(一)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深化行动导向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订单培养、教师下企业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吸收企业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评价、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力度。今后将进一步引企入校,尝试开办校办生产实体,将真正的校企合作反馈于课程改革实践,开发出更具实际意义的企业工作任务。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内在动力,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一是要优化教师结构,长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企业从业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二是加强专业教师培训,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开发学期项目等方式,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相接轨,从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改革。

元器件采购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状 措施 反思

一、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能训练占比较低

专业理论学习占比较高(约80%),专业技能训练占比较低(约20%),造成专业课中理论讲授过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等情况,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缺乏有效的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缺乏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的了解,传统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使得专业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四)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内容以理论考核为主,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过程以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在进行专业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原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PPT、电子教案、试题库等)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模拟仿真、视频、动画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溃乏,导致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

二、课程改革措施与实践

(一)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基于对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相应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即根据用户要求采购元器件,进行来料检验和发放,对单元电路和整机结合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然后按照工艺文件组装产品,最后对整机或成品进行检验和调试。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检测各类元器件,能正确使用各类常用仪器仪表,能完成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并具备制定工作计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合作等职业能力和素养。经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学习情境: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制作无线调频话筒,制作呼吸灯电路,制作音频功放器,制作调光台灯电路,制作三人表决器,制作四人抢答器,制作变音警笛。其中,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子情境,将技能训练在课程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倍多,大大增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编写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发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编写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项目式的校本教材及课程标准,从课程定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蕴含理论知识、教学条件(场所、设备、材料、工具等)、教学法及教学流程设计、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相对接。

(三)课程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为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情境,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阶段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做中教”。其中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四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即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四)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按照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推进《电子技术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利用校企合作设计开发配套的电子模块教具、学具;与信息中心协作建立精品课网站,完善相应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库、电子教案、flas、教学录像、三维互动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料;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部门组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将优质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基本满足了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要,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五)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课程建设

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全方位提升课程建设: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校本教材编写;合作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合作开发专业精品课程,丰富专业素材库,提高专业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课堂实效;共同开发电子电路实训模块教具与学具,为相关课程的课堂动手实践提供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开发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挂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优化专业文化建设等等,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完成课程实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反思

(一)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深化行动导向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订单培养、教师下企业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吸收企业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评价、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力度。今后将进一步引企入校,尝试开办校办生产实体,将真正的校企合作反馈于课程改革实践,开发出更具实际意义的企业工作任务。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内在动力,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一是要优化教师结构,长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企业从业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二是加强专业教师培训,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开发学期项目等方式,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相接轨,从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改革。

上一篇:企业采购部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采购部半年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