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12:58:40

游山西村教案范文第1篇

2012年3月,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在市级骨干教师滚动培训中引入了北京的课例研修形式,其中,初中语文骨干班研修的课例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录像来源于上一期语文骨干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对光碟的反复观看,以及网上同课资源的寻找与比较,笔者觉得,虽然课例研修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与研究合一的方式,但是,对具体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课例研修正式开始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高质量课例研修开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研读新课标;一是对教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

义务教育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目标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提示,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等。

和我们观看的课堂教学实录一样,网络搜索的许多教学程序设计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模式:①文学常识介绍。②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③对词人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④内容解析,疏通文意。⑤整体感知。要以一个课时来完成这些教学程序,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只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路快速地走马观花,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偏重于带着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阅读课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基本上由教师带着学生走的教学设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理解的结果。

教学内容比较是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关键,比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教材纵、横比较;二是学段内容比较;三是单元内容比较;四是课文外同质内容比较。

教材的橫向比较就是将同时期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同一内容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重点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优点加以整合。这种横向比较法对数、理、化等学科更有实用价值,同一知识点不同例题选择,可以看到不同的例说思路,有利于解题方法的优化。语文教材中,不同出版社的教材选择了同一文章,很难说对文章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什么不同,从这一角度而言,语文学科不同版本的比较,对确定具体课文教学重点的意义并不大。教材的纵向比较就是把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同类教材所选取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不同时期教材所选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探究教材编选者当时的价值判断以及时代的价值取向。每个时期的教材都有教案或教学设计,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相同作品解读的差异中,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浓郁气息,在人文类教科书中,尤其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文化历史变迁的足迹。也许以前纸质教案所作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具有质感的历史气息,对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历史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再反观当下的教学材料,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会油然而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教师不是政治家,某一具体教学内容也无促成社会兴衰的伟大力量,但从学问的角度而言,只有“通古今之变”,才能“成一家之言”。

学段的比较就是将本学段中相关内容集中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所教内容的特别之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借月怀人之作。“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典型的美学意象,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赋予“月”的意象以丰富的内涵。那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月”的意象与同学段中其他诗词中“月”的意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的重点之一。

游山西村教案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72—01

目前,语文课堂上常见的对话模式是“教师质疑——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模式。这种理性的观察和反思的模式,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话的有效性,而质疑作为教师抛砖引玉的环节,是整个课堂对话的关键。那么,怎样在深入挖掘教材之后,提出高屋建瓴的问题呢?

一、掘地三尺,力透纸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实际状况做好灵活处理;有的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功于课外”这绝非老生常谈,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苦心经营,吃透教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准确的估测,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思路去阅读。具体点说,首先要针对文本的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其次,问题设计要精当,要有启发性。最后,要善于在学生熟视无睹的地方设疑,预见性地设计与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左的问题。

二、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很多时候,教师必须要拿出老学究的态度去“刨根问底”,在适当的时机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让学生进得去,出得来。不钻研,不挖掘,就不能身临其境,也就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一文时,先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悲情,学生根据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谈到杜甫的艰难苦恨。然后引导学生再读第五、六句,分析这两句写到了几重悲。学生再次将视线投入第五、六句时,经过深入讨论,一下子融入了悲秋之中,仿佛身临其境,不禁为杜甫黯然神伤。

三、推波助澜,层层推进

笔者在教学《游西山村》一文时,用了两个问题来提起全诗的朗诵和讨论。问题的提出,轻而易举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讨论热烈。《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在学这句诗时,个别学生质疑:“全诗都在写人写事,为何第三、四句一下子写景了呢?”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第三、四句,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是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写人。

四、独辟蹊径,大胆取金

笔者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针对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情节假说。二是人物评点。笔者在“情节假说”中设计了两个问题: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一位像于勒的百万富翁,他们会怎样?2.假如菲利普夫妇被于勒认出来了,他们会怎样?继而,笔者启发学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圆心”是什么?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这些提问既能引导学生对主题思想有所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随后,笔者在“人物评点”这一环节中设疑:你对文中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发言很到位,用“虚伪、爱慕虚荣、冷酷无情”等词来形容菲利普夫妇;用“正直、善良、纯洁”来形容若瑟夫;用“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来形容于勒,而且从文中寻找到了依据。

游山西村教案范文第3篇

中学语文学习兴趣质疑能力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以人为本,实施关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如果喜欢哪一门功课的教师,那么他就会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学生喜欢教师的基本标准,就是教师要充满爱心,能够尊重和赏识他们。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及家长的赏识、尊重和信任。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实施赏识教育,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他们施以关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时常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责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教师要充满激情,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事实上,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充满情趣,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线教师应培养新型人才,而具有质疑能力正是新型人才的一个主要体现。我发现,学生在质疑这个区域还是一片空白,要开发这块区域,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愿问,接着让学生能问和善问,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质疑能力的探究型人才。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做了一些尝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对于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不管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思考价值,都应肯定学生动脑筋、善思考的做法,以此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要多向学生强化这一观念:能提出一个问题的学生比会解决一个问题的学生具有更大的挖掘潜力。通过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提高质疑的积极性。

2.为学生质疑搭建平台。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会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意识,那就是对教材的处理与整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依教材和学生而定。对一些特殊的文章,我们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处理,使他们在质疑与释疑中把握文章要点,对于学生未涉及的重点,教师应进行补充。如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白的《渡荆门送别》后,让学生按照这类诗的学习方法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诗意后,提出了疑问:(1)山西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2)你最喜欢此诗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由;(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其他同学就此进行释疑。教师适当补充,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诗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大环境下质疑,学生更感快乐,更有成就感。

3.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几乎不复存在,但另一个弊端又出现了: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赶。学生根本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相应的自由度,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细细读书,静静思考,发现问题。

4.善于成功激励,激发兴趣。心里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各类不同的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努力后取得的成功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许,让学生心理充满自豪,喜悦和继续求知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求知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的创造性。同时,还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的虚心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至解决问题。这样,既成长了学生,又发展了自己,这才是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游山西村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门见山 导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教者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这种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而且增强了其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草虫的村落》的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精彩的,下面跟我读《草虫的村落》并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哪个季节?2.文章中哪个词描述了作者眼中的村落?问题出示后,师生同读,并分析这篇文章,认识《草虫的村落》描述的草虫的生长环境。紧接着老师又用投影仪打出了《动物世界》的片段,要求学生观看,亲身体验。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对草虫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自己心中的感受。当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草虫的村落》。

这篇课文的导入,用到了视频和片段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大约用时9分钟,一堂课总共只有45分钟,教学实践如此紧张,而教师导入就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有效的教学时间还剩余多少,这种兜圈子、做迁移、造气氛的课堂导语其实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可是有的教师还美其名曰“创设氛围,情境导入”。

其实,在上课前,老师已经印发了导学提纲,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所了解,也知道老师这堂课讲的是《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去慢慢导入吗?这样的导入是徒劳的,只是浪费时间,完全是煽情或者表演,对整个课堂教学没有多大的作用,根本不可能起到创设氛围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与其画蛇添足地导入,还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也许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当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法往往收效甚微。

从上述课堂导入对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开门见山”式导入的精彩。导入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可见,“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要求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微的感觉。虽然是直接导入,导入时间很短,但教师还是要注意在导入时的语言要做到简短、明白、易懂,以生动有力、简洁明快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那么,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开门见山地导入呢?

一、开门见山可以从标题入文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因此,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前奏的积极设计,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创设情境、乘势而为。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从标题导入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可以比较顺利地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由审题入手,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学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可以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文体是记叙文,叙述色彩较浓。通过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情况、地形概貌,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扫清理解障碍。了解题目,对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很有帮助。解题式导语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典型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开门见山可以从中心导入

从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思想导入,也是常见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先揭示中心事件,后介绍作者,再讲读课文。教案呈现导、读、思、品、写5个环节,环环紧扣,中心明确,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如一位教师在教《詹天佑》时这样开始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当时中国的铁路建设的背景怎样?詹天佑的生平、学习经历如何?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如此发愤图强?我们读完文章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詹天佑的知识,同时又牵出了文章的情节线索,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三、开门见山可用文中诗文、典故、成语导入

游山西村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读书习惯;文化常识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我们很清楚,学校和老师虽欲有所作为但又缺乏明确的指导依据;我们的家长更是不明究里,往往盲目而无理制止的多;我们学生则单纯凭个人兴趣,无目的、不系统地看一些意义不大甚至有负作用的书籍,结果造成开卷无益。

2000年3月,国家教委将修订后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正式颁布实行。“新大纲”突出了素质教育特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作了较大的修改,其中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和要求的修改尤为醒目和具体。明确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科普书刊和其它读物,不少于300万字。新大纲还编写了一套《语文读本》,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30种(其中初中10种,高中20种,均为中外文学名著)。

那么,目前我们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特别是自从“新大纲”“新教材”进入老师教案和学生书包后,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又有什么新的举措或气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特意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活动,目的在于准确的了解中学生当前的阅读现状,以便于指导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调查方 法

(一) 被试对象:八年级学生100名,共发放100张问卷,收回有效卷100张。

(二)调查材料:有关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问卷

(三)步骤:查阅资料编制问卷;实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资料。

三、 结果与分析

1.功课之余最喜欢读书的占29 %,喜欢上网玩电脑的占21% 和下棋之类的占21%;

2.了解“新大纲”中课外必读书目占30%, 对“新大纲”中课外必读书目阅读情况,每天都看的只占8%,从不看占12%,很少看的占49% ;

3.曾经阅读过的印象较深刻的课外读物是中外名著的占34 %,是 言情小说和动漫的占17%;

4.喜欢看影视作品的占24%,看书籍的占7%,两者都不喜欢的占69%;

5.你阅读的内容是文学经典著作类的占34%,休闲娱乐类的占46%;

6.从作品体裁来看,喜欢看小说的占68 %,喜欢散文的占12 %,喜欢剧本的占14%,喜欢诗歌的占6%;

7.对于课外阅读的作品类型,更倾向于《三国演义》等小说名著的占15 %,朱自清名家散文的占12%,倾向于报刊杂志类的占50%,倾向于卡通漫画类的占23%;

8.了解的“四书”成书年代的仅占32%;

9.最崇拜的人是父母的仅占25% ,是伟人的占27% ,是歌星、影星的占33%;

10.知道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的占82%;

11.能够回答出元宵节、小年、端午节、中秋节及重阳节的名称的占86%,但能够说对纪念意义的却只占12%;

12.知道中国的传统服饰占64%;

13.知道9月9日是什么节日及习俗的占88%。

14.能够回答出“程门立雪”,杨时等待的目的是尊师的只占5%;

15.能够写出于谦、岳飞、郑成功及林则徐等人物的历史朝代和主要事迹的占58%;

16.能够写出名著小说出处及人物的占68%。

四、 结论与建议

(一)业余喜欢读书的学生少于三分之一,而在电脑和下棋上消耗时间的要占近二分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要多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对学生的读书方法进行指导,应掌握的主要的阅读方法有以下两种:

1.浏览法

这是一种大略地看,泛泛地读的读书方法。它包括速读、略读、跳读和细读等。引导学生使用浏览法对整本书或一篇文章作快速阅读,可以了解大概内容,遇到有价值或所需的内容的时候,才停下来细读。一般来说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句结句、特殊字句、文章的结论等,都是浏览应注意的目标;而书中的引文、推理过程、叙述经历等,则采用略读、跳读的方法。 浏览完毕,应合上书回忆浏览所得,形成总印象,如果发现其中有值得深究的信息,应及时捕捉,或做好笔记,或进一步阅读。 浏览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多读天下之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2.精读法

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抓住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和主要表现方法。精读的目的在于把文章理解得精深、细致,达到“纤屑不遗”的程度。精读训练是其他几种阅读训练方式的基础。 精读训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的能力,其基础、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极而正确的理解能力。

(二)学生对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的了解不够深入。只知道节日的时间名称而不知其渊源;只知道历史名人的名字而不只其事迹或思想精神。今后应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明白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已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内化并凝结成民族固有之文化血脉,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国民血液之中,进而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样的文化传承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要认真落实国家教委推荐的中外名著的阅读,以切实提高语文素质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培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要把阅读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初中学生必读书目

《繁星・春水》 《爱的教育》 《伊索寓言》 《安徒生童话》 《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 《上下五千年》 《男生贾里》 《女生贾梅》 《童年》 《鲁滨逊漂流记》 《昆虫记》 《世界五千年》 《小鬼鲁智胜》 《花季・雨季》 《唐诗三百首》 《老人与海》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呐喊》 《边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福尔摩斯探案集》 《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 《三国演义》 《彷徨》 《聊斋志异》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傅雷家书》 《水浒传》 《培根随笔》 《儒林外史》 《哈姆雷特》 《平凡的世界》 《格列佛游记》 《简・爱》 《泰戈尔诗选》 《红楼梦》 《论语》 《威尼斯商人》。

2.初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

《关雎》 《君子于役》 《蒹葭》 《陌上桑 》 《龟虽寿 》 《观沧海 》 《归园田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饮酒》 《木兰诗 》 《游山西村》 《渡荆门送别》 《过零丁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词》 《赤壁》 《行路难》 《观刈麦》 《使至塞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春望》 《论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次北固山下》 《望岳》 《黄鹤楼》 《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钱塘湖春行》 《夜雨寄北》 《泊秦淮》 《无题-李商隐》 《江城子》 《浣溪沙》 《水调歌头》 《浪淘沙》 《渔家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己亥杂诗 》 《山坡羊(潼关怀古) 》 《忆江南 》 《别云间》 《天净沙 》 《破阵子》 《浣溪沙》 《醉花阴》 《登飞来峰》 《雁门太守行》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