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异化?适度异化

时间:2022-08-18 10:12:05

作者简介:蒲婷(1985),女,陕西,四川传媒学院(筹)(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方向

摘要:翻译理论家Venuti在其《译者的隐身》中推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并极力主张异化翻译观,此举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但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争议与质疑,从而引发了归化—通顺派与异化—革新派之间一场持久的论战。近期有学者提出“适度异化”的折中策略。本文以Venuti的翻译理论为基础,依托上述两大学派的观点与理据,结合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格局,比较当前形势下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优势与劣势,认为“适度异化”策略在当前形势下是较为适用的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适度异化;Venuti

一、归化/异化翻译理论的发展背景

翻译界的学者都熟知,异化和归化说起始于德国神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弗雷德里希·施莱尔玛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 -1834)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的皇家科学院做的一次题为《论翻译的不同方法》(Ueber die vers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ebersetzens)的演讲。在那次演讲中,施莱尔马赫正式提出了这两种既迥然不同但却又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但现在真正的译者,也即那些真想把这两种截然分开的人———他的作者和他的读者———拉到一起来的译者,往往帮助后者去获取对前者的最为正确和完整的理解和欣赏,但却没有迫使他走出自己的母语,这样一来,为了那个目标,对译者开放的是什么样的路径呢?依我之见,只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地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屈就作者,要么他就尽可能地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屈就读者。这两种方法截然不同,因而必须严格地坚持其中的一种,因为如果忽视了它们就有可能产生极不可靠的结果,而且很可能,作者与读者是根本走不到一起来的。”(Schulte &Biguenet,1992:41-42)但直到Venuti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正式将这两种策略命名为归化与异化,并大力主张异化翻译观,这两个概念才引起译界的广泛关注。此后,译界对于归化异化策略孰优孰劣的问题争论不休。形成了主张归化—通顺的归化派与主张异化—革新的异化派两大翻译理论阵营。正如Friedrich在那次演讲中所述,必须严格坚持其中的一种。这两大阵营矗立两极,在一段时间内二分对峙。因此,译者在实践中只能选其一而为之。笔者疑虑:归化与异化策略难道真如Friedrich所述的那样不可兼容吗?它们之间有没有折中的办法呢?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更佳?本文以Venuti的译论为基础,依托上述两大学派的观点与理据,结合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就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拙见。

二、基于Venuti翻译理论的思考:

在《译者的隐身》一文中,Venuti提出两种翻译取向:一是诉诸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归化(domesticating)翻译观;二是诉诸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转化的异化(foreignizing)翻译观。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探究提升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归化与异化之争的靶心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外在冲突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的得失问题。这一层次的论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交锋,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交锋,抑或是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的交锋。(杨山青)上述乍看似为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其实不然。考虑当前的国际发展形势,政治、经济的竞争已逐渐让位于文化的竞争。文化产业是无形的财富,是各国角逐的目标。而翻译则是国际间传播文化的工具。因此,翻译策略正确、合适与否是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归化—通顺的翻译策略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排异性给归化的盛行提供了沃土。用Venuti的理论来讲,归化就是尽量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屈就读者。这样的翻译作品使读者有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从而缩小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其观点影响。Venuti自己也说:“译文越是通顺,译者就越是不可见;因而外国文本的原作者或意义就越是突显。”(Venuti,1995:2)。Venuti反对归化主张异化就是为了防止西方强势文化继续侵蚀其它弱势文化。过分强调用译语的某些优势取代原语特异的表现形式,相当于让译者将原语自己细嚼慢咽后再喂给译语读者,完全剥夺了读者对原语著作本身滋味的体验和回味。译者虽然采用译语的优势帮助读者回避了一些原语的语结,用对译语读者来说一点也不感到陌生的思路和意象来替代原作,但实际上译者并没有解开这些语结,这些语结也仍然会阻碍读者对原语作品整体上的理解、把握和消化。(胡卫平,2007,4)。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添加主观理解使译文通顺了,却于不知不觉中剥夺了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的机会,同时,读者还会受到译者个人的主观思想的影响。

翻译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是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其代表性人物Venuti认为,翻译过程中采取归化或是异化策略应该根据原文本,目标语言的读者,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而判定的。如源语言属于强势文化而目标语言属于弱势文化,则提倡异化策略。因为异化通过保留原作的“异质性”突显了译者身份,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外来文化的新颖、陌生,避免读者思想于无意识中受外来文化的侵蚀。再者,把原作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给予读者完整的思考空间。从翻译角度来说,是忠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与风格;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可给目标语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丰富目标语言与文化。

异化翻译所带来的异质,有利于促进目标语言及其文化的革新与发展。众所周知,五四时期,大量外国作品译入汉语并广泛传播,掀起了国内改革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思维逐渐深化,当今的青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自身的外语能力及文化素质都在不断提高。他们对译文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外语阅读经验,语境以及自己的经历主动去理解译文中的“异”,这就为大量异化翻译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胡卫平,2001,4)

上文已提到,本世纪的国际竞争是文化势力的竞争。美国是强大文化势力的代表,其文化产业是全美国收入最高的产业。据统计,美国拍六部Titanic的收入约等于我国一年的GDP总收入。美国语言学家罗宾.洛克夫曾经通过观察得出结论:“20世纪的权力与地位之争是对话语权力的争夺,语言控制权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中国只有抓紧机遇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将更多的汉语经典作品“异化”到其他语言中去来提升汉语文化的地位,才能在这场角逐中胜出。

也许有人会就此提出异议:“过多的“异质性”输入,是否会侵袭汉语文化,导致“西化汉语”?在当前高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语言文化逐步相互溶合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通过相互借鉴与合作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有“西化汉语”就有“汉化英语”,这种影响是相互渗透的。

但异化策略并非无懈可击。过度的异化可能导致读者难以领悟作品的本质,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的两极,各有优势。但应该注意到,在这两极中间,存在中间地带。张智士认为:“在文化内容层面上,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语言形式层面上,则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在这“为主”和“为辅”之间,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超越了这个“度”,便成为“恶化”翻译。此外,异化与归化只能构成翻译策略的两极。其中间地带是等化翻译。异化派对于异化翻译策略的强调不应过分和过度,而应适当和适度。正如归化派对于归化翻译策略的强调也不应过分一样”。郑海凌(2001.5)提出“和谐性”原则。他认为,译语只能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融通和对抗中寻求和谐。徐丹(2000.2)认为:不顾译语文化的极端异化不可取,脱离原语文化的彻底归化事实上也不存在。一个优秀的译者是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始终把握好“度”的分寸。(转自彭仁忠,2008.4)彭仁忠在其《论异化翻译策略与跨文化传播》一文中正式把徐丹的观点提炼成了“适度异化”策略。上述几种均为适应当前形势发展提出的折中策略,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即“适度异化”。

适度异化策略可分为以下几种:(以下均以汉译英为例)

①音译;比如:Here,as elsewhere,the Han culture has triumphed.The Koreans were perfectly assimilated.(Time,August 19,2002)(“汉文化”);A soothsayer,steeped in the part of fengshui,advised the clan to invite a family named Ding to live in their midst.(Newsweek,Oct 16,2002)(“风水”)。这种完全音译的方法不少,还有例如 toufu,jiaozi等等。这种译法可以激发英语读者的阅读兴趣,了解异域文化。但是,只有少数文化词适用于此种译法,否则英语读者会不知所云。而音译加解释的译法则弥补了这个不足。

②音译加解释;比如:family genealogies,or jiapu (Newsweek,Oct 7,2002); shifu,or master (Time,June 10,2002); CHAI-Chinese for demolish (Newsweek,Oct 21,2002); personal connections or guanxi,that can help deals get cut and business get done.( (Newsweek,Oct 7,2002)等等。音译加解释的方法在汉语译入英语时应用频率很高。让读者能够准确的领略新颖并陌生的异域语言文化。但此译法的准确性决定于解释部分的准确性,译者一旦加入主观认识,就会影响读者的理解,译文的忠实度就降低。

③字面直译,即完全按照汉语的语法形式进行翻译。比如英语新闻期刊中的Three Represents (三个代表);strike hard (严打);Western Development Plan (西部开发计划);planned economy (计划经济)等等。这些翻译带有浓烈的中国语言文化味道,可以给英语读者带来异国情调,丰富英语语言文化,同时传播汉语言文化。但是在许多情形下我们都不能片面追求字面对应,而忽略准确性与可接受性。对于文化负载深厚的词句,就应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译法。

④直译加解释。此译法与音译加解释相似,既可以满足英语读者追求新鲜,猎奇的心理,也可以照顾到他们的理解能力。由于理解的准确性也有助于建构正确的民族形象,因此翻译实践中它运用更广。比如:Some went to the Worker’s Cultural Palace Park,a recreation center built for the proletariat during the heyday of the communism.(工人文化宫);So with the near end of China’s system of lifetime employment,known sometimes as the iron bowl,where is the expected backlash?(铁饭碗)

⑤直译加注;叶公好龙/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注: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张培基译)

此译法可视为直译加解释的补充形式。区别在于前者为句内解释,后者为另外加注解。它也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译法。

综上所述,适度异化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提出的折中的翻译策略。但归根结底,它属于“异化”策略范畴,可称为科学的,发展的异化观。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汉语言文化正在大量译入英语语言文化,适度异化策略是较科学,较合适的策略。

三、结语

从归化异化之争到折中策略的提出,翻译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笔者通过本文的比较与思考发现,归化与异化并非不可兼容或二元对峙的,其中间地带是相溶合的。翻译策略的探索与发展历程是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地位,民族文化地位的上升而发展的。适度异化策略作为科学的翻译策略,将有力促进汉语文化地位的提升以及民族形象的构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英语教研室)

参考文献:

[1]Schulte,R.& Biguenet,J.(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2 ogy of Essays from D ryden to Derrida [C].Chicago and London: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Venuti,L.The Translatorp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彭仁忠.论异化翻译策略与跨文化传播.外语学刊.2008(4)

[4]杨山青.文化的焦点,后现代的视角:2000年以来我国异化和归化研究综述.

[5]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中国翻译.2001(5)

[6]胡卫平.从翻译的目的看异化翻译.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上一篇:让课堂充满幽默让幽默改变课堂 下一篇:《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