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百岁感言范文

时间:2023-02-25 09:40:05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1篇

一、事件概述

1.事件发生

5月25日凌晨1时10分,杨绛先生去世。但是,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没有进行及时的报道,直到当日中午才陆续有媒体相关消息。

2. 媒体报道

首家报道杨绛先生逝世消息的是凤凰新闻,5月25日中午13时24分,凤凰文化频道消息称“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05岁”。但是这条消息并没有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8分钟之后,澎湃新闻刊发消息“杨绛今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并于13时39分在微博上了这一消息,截至5月26日凌晨,澎湃新闻官方微博的杨绛去世的消息转发量超过12万,阅读量超过1000万。

作为此事首发阵营的媒体还包括新华社,当日15时38分,新华社的发声基本为此事定了调,随后,各大新闻网站也纷纷转载杨绛去世的消息。

3. 谣言和疯传

杨绛先生的逝世掀起了一阵“鸡汤热”,网友纷纷从各处转发了大量的、段落式的鸡汤语录,并且署名为杨绛,一时间真假难辨。在这股热潮中,转发量最大的莫过于上图中的文字。

这段文字早在2013年就流传于网络,而手写的照片则最早出自2015年12月7日,歌手井柏然手抄了这段文字并且在了其个人微博上;杨绛逝世之后,井柏然于2016年5月25日下午16时28分转发了一年前的这条手抄文字,并附带评论“杨绛先生千古”。

正是这段文字以及井柏然所的这张手写的照片促生了之后整个“杨绛百岁感言”谣言的发酵。人人都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转发这段文字,以示对于杨绛先生的悼念。

4. 辟谣

杨绛先生逝世后,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成了“百岁感言”谣言的“重灾区”,而上文那段文字也一直处于刷屏状态。

5月25日下午,《武汉晚报》记者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求证以核实消息是否属实,后者称杨绛先生本人曾否认这段文字出自她之手,而且手写体也并非她的字迹。当晚,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也了辟谣的消息。

但是,辟谣的消息并没有彻底消灭掉网上的那些谣言,直到5月27日,仍有不明所以的网民在微信和微博上继续转发此言论。

事实上,针对这段文字的辟谣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13年7月1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微博就对此段文字进行过辟谣。

5. 评论和反思

虽然整个谣言仅仅流传了不足10个小时便有媒体了辟谣的消息,但实际上,此事直到事发后第三天才渐渐平息。而媒体在事后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并没有人对媒体在此事中的处理方式进行评论和反思;而仅有的评论更多地聚焦在“鸡汤文”流行的原因,并未关注媒体在其中的角色。比如,5月27日凌晨,《今日头条》了一篇名为《“杨绛百岁感言”为何以假乱真》的评论,对于当下人们信仰缺失、心灵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二、传播机制分析

1. 传播主体

在“杨绛百岁感言”这一案例中,传播主体可以划分为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和专业媒体三类。

其中,普通网民数量最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因此他们经常成为谣言事件中的传播者,比如那些在朋友圈疯转“百岁感言”的网民。

而意见领袖是一个泛称,指的是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拥有话语权和一定传播影响力的人,他们有可能是名人、微博上粉丝数过千万的“大V”、媒体机构从业人员等身份。比如,如果井柏然只是一名普通网民,而非粉丝数达到两千万的名人,那么他所的那段文字和照片也未必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进而引发后续的一系列闹剧。

尽管意见领袖也具有一定的威信,但相较之下,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仍然是处于上风的。在“百岁感言”事件中,最先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辟谣的是传统的报纸(《武汉晚报》),而随后各大网站所转载的辟谣消息来源也多是公信力较高的传统媒体,比如新华社、电视新闻播报等;当然,其中也不乏像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资深的网络媒体,但整体上来看,还是由专业媒体负责对谣言进行证实或者批驳。

2. 传播对象

在“杨绛百岁感言”这一事件中,谣言并没有特定的传播对象,可以说是所到之处均有波及,其中普通网民是最主要的接收者,他们的反应也最为活跃。

3.传播内容

此事件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那段文字,但实际上,“杨绛百岁感言”谣言的主要传播内容并不仅仅是上面那段话,而是深藏在话语背后的一种向往平和、淡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因而才能够打动人心,才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和转发量。

4. 传播渠道

在“杨绛百岁感言”事件中,微信和微博是谣言发酵和传播的两大主战场。最初的谣言在2013年的网络论坛,但是引起重大反响的版本还是井柏然在微博上的那张手抄文字的照片,微博的传播特点是弱连接,但是其传播范围广,因而,作为意见领袖的井柏然在转发完那条微博之后,有关“百岁感言”的谣言就迅速地蔓延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当谣言蔓延到微信朋友圈之后,强调强连接的微信又使得此条谣言更加深入人心,从虚拟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传播到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的交流。这样一来,微信和微博两大阵地的结合一方面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谣言的传播深度,因此也就更容易造成严重的传播效果。

5. 传播效果

在“杨绛百岁感言”谣言这一事件中,井柏然的两条微博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笔者就此进行了统计。截至目前,井柏然2015年12月7日所的最早的手抄版百岁感言转发量是6万,评论量是2万,点赞量是28万。位居评论榜前列的评论内容主要是粉丝对于井柏然个人魅力和其字迹的赞赏,这部分内容多于2015年。

而井柏然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当日)所转发的那条微博的转发量是1万,评论量是7412条,点赞量是14万。这条微博下的热门评论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5月25日;在内容上则以悼念杨绛为主,少部分人指出谣言的真相,并且对井柏然加以批评。

由此可以看出,井柏然所的手抄版“杨绛百岁感言”照片在微博上的传播范围广,转发和参与讨论的人数众多,而且高达28万的点赞量也说明网民对于此类信息的欢迎。而随着专业媒体的辟谣,受众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开始的一边倒(转发以示悼念)转向了后来部分受众的质疑和批评。

综上可以总结,新媒体语境下谣言的生成和传播主要依靠意见领袖和专业媒体(门户网站)来进行和放大,由普通网民通过微信、微博等移动自媒体来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所言,传统社会与新媒体时代的谣言生成、传播机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社会的谣言传播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呈现出“弱加信”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直接借助媒体进行,呈现出“强加信”的特点。这既是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征,也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①

三、形成原因分析

随着移动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网络鸡汤文开始大行其道,那么,像“杨绛百岁感言”这样的鸡汤类网络谣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1. 微媒体促生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了新媒介,而随着新媒介的推广和使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比如,移动智能手机等的使用使得人们渐渐地依赖于电子书、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微信和微博等“微”媒体的诞生便是新生活方式下人们对于媒介的新需求的体现。通过这样的微媒体,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必然都是片段化的、零散的,因而才会给短小精致的鸡汤文字留下可以插足的空间。

2. 快节奏生活下的时空紧张感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时间被切割,空间被压缩,人们时刻生活在时空紧张感的压迫之下,因此便会需要轻松、温暖的精神慰藉,而鸡汤文正响应了这一需求。

3. 新媒体传播环境混乱

新媒体出现时间短,发展不稳定,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和融合尚未成熟,网络传播环境也相对混乱,很容易出现像网络谣言这样的失序情况;再加上自媒体使得人人都可参与网上舆论的、讨论与传播,这就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泛滥。

4. 受众缺乏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谣言频发还揭露出受众缺乏媒介素养教育这一问题。当下微媒体盛行,信息泛滥,部分受众习惯于不加思考就接收信息,并加以传播,这无疑为谣言滋长提供了温床,同时还加剧了谣言的扩散。

四、解决对策

针对网络谣言频发的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 政府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政府应健全网络谣言的责任追究制度,这包括对于媒体机构、从业人员的追究和对个人、对网民的追究。②当下,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网络媒体鱼龙混杂,有必要制定完善的传播规则,整顿网络传播环境,清理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不良媒体。此外,如今各种新媒体平台开始实行实名认证制,打破了原本的匿名性的特征,这样一来,网民在信息时便会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后果,因而造谣的几率也会随之降低。

2. 媒体加强行业自律和网络把关职能

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相较于传统媒体要低,这是因为新媒体的把关职责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必须遵守传播规范和职业操守,担负起把关人的角色和使命,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健康、有秩序的传播环境。

3. 受众增强自身媒介素养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2篇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一起赴英、法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我们仨》,剧本《称心如意》等,还有《堂吉诃德》、《斐多篇》等译著。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悉,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杨绛一生淡泊低调,在丈夫钱锺书眼里,她既是“最贤的妻”,也是“最才的女”。

据悉,2001年,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对记者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语录】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中的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一向隐忍克制的杨绛在《我们仨》中悼女儿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岁沾染的污秽回家……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静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坐在人生边上》

民国才女:无名无位活到老

杨绛出身名门,其父杨荫杭曾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还在《申报》担任过副总编兼主笔。杨绛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是她的淡泊与低调。曾以中新社记者身份采访过杨绛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追忆称,“她的纯真与智慧,善良与从容始终如一。先生的离去,代表一个时代的远去。”

在清华就读期间,杨绛将她人生中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交给朱自清指点修改,没想到朱自清十分赞赏,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好改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中的这一名句,实际上出自杨绛之手,这是她写在钱锺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

杨绛晚年常要“躲”生日,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祝寿。她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对于出版社开研讨会的邀请,她打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或许是“史上最高龄的小说作者”――2014年,长篇小说《洗澡》续篇《洗澡之后》首次公开发表,当时杨绛已103岁,“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

与钱锺书:并非一见倾心

1932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正要去清华看望表兄钱锺书。于是,21岁的杨绛和22岁的钱锺书在清华校园相遇了。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锺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两人当时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话。

《听杨绛谈往事》的作者吴学昭曾问杨绛:“您和钱锺书先生从认识到相爱,时间那么短,可算是一见倾心或一见钟情吧?”杨绛回答:“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

杨绛后来回忆,与钱锺书在清华古月堂门口第一次见面,孙令衔告诉她,钱锺书已经与叶恭绰的女儿叶崇范订婚。同时,孙令衔还告诉钱锺书,杨绛是费孝通的女朋友。

钱锺书见过杨绛后,曾写信给她,约她见面,想和她谈谈。两人见面后钱锺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正是因为孙令衔所说的不实,才有了两人这场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交谈。

杨绛曾告诉吴学昭,两人虽都是无锡人,但并没有用家乡话交谈,因为当时并没有“那么亲密”。此后,两人开始书信来往,“我们只是互相介绍书,通信用英文。那时清华园内有邮筒,信投入邮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极便。他的信很勤,越写越勤,一天一封。”

学期终了,钱锺书要杨绛留校补习一两个月,考入清华研究院,两人就可以再同学一年。“他放假就回家了,他走了,我很难受,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LoVE了。”

1935年,钱锺书获得公费留学英国的资格,还没有毕业的杨绛下定决心跟他结婚并一起去英国。在英国期间,杨绛怀孕了,住院期间,钱锺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杨绛回忆,钱锺书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于是钱锺书放心地回去了。然后他又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了。结果下一次他又愁容满面地来,说把门轴弄坏了。杨绛照例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锺书对于杨绛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回到公寓后,杨绛真的把钱锺书做的种种“坏事”全部修好了。后来,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婚姻的话,“我在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这段话念给钱锺书听,他当即回答说,“我和他一样”,杨绛也说,“我也一样。”

我们仨: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杨绛与钱锺书的独女钱瑗因患脊椎癌病逝,终年59岁。一年后,钱锺书也溘然长逝。杨绛在92岁高龄时,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杨绛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在《我们仨》中,杨绛多次总结了钱瑗和钱锺书的相似之处:瑗瑗手足的骨骼造型都和锺书的手脚一模一样;瑗瑗安静,手脚不麻利,像锺书;瑗瑗胆子大,像锺书;瑗瑗格物致知,像锺书;两个指头翻书像锺书,翻得快像锺书……三口之家的相处点滴,其乐融融,令人羡慕。

1959年,钱瑗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导。有人说,钱瑗出于学界巨擘之家,其论著肯定得力于父母。可据北师大外文学院教授章廷桦了解,钱瑗有疑难时,钱杨二老总是提出查找范围或书名,让她自己去找、去读,自己解决问题。

晚年痛失爱女,对杨绛和钱锺书打击极大。据徐泓回忆,杨绛与其父徐献瑜通信时,曾谈到钱瑗去世的情景:“1996年11月我方知她病情。学校、医院和女婿都一直瞒得紧腾腾,我以为她的病一定会好,到病危时方才告诉我,但我还是很镇静。”

这样的“镇静”,或许只是杨绛为了不让老友担心所做的掩饰。“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一向隐忍克制的杨绛,在《我们仨》中,表达出痛苦的心绪。“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拾遗

笔名“杨绛”来自其话剧处女作

杨绛才思敏捷,中英文俱佳。1941年,钱锺书从昆明回到上海,准备写《围城》。由于日本人接管了她所任职的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也辞去了小学代课老师的工作。家中一时没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此时,同在上海的陈麟瑞、李健吾夫妇知道杨绛早在东吴大学便有“笔杆子”的美名,鼓动她也写写剧本。“为稻粱谋”,杨绛即刻动笔写了一个故事: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失去父母的女孩李君玉来投靠亲戚,被势利的舅舅们嫌恶,却得到舅公的怜爱,最终继承遗产。这是她的话剧处女作《称心如意》。

发表时,杨绛怕出丑,不敢用本名。杨绛本名杨季康,她说:“我们家姐姐妹妹最懒,总把季康念快了叫成‘绛’。由此杨绛变成了笔名。”

杨绛真是出手不凡。《称心如意》很快被当时上海滩四大名导之一黄佐临看中。1943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剧院上演,在沦陷区剧坛引起轰动。杨绛的名字也随之红遍上海滩。

此后,杨绛又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杨绛晚年回忆和父亲及姐妹去看《弄假成真》的演出,父亲见全场哄笑,问她:“全是你编的?”她答:“全是。”父亲笑说:“憨哉。”

杨绛的文学事业,实在是机缘巧合由话剧起步的。1945年,据说夏衍读到了杨绛的剧本,不禁拍案叫绝,说:“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

述评

她是“几十年来中国最好的翻译家之一”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告诉记者,1990年他入职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先生曾为中国社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时,杨绛先生已退休。“因为在外文所工作,逢年过节,或者杨先生生日,会去看看她。”陆建德说。虽然交往不多,但陆建德感到“杨先生待人特别谦和,总是非常客气”。

陆建德透露,杨绛生前独居在北京三里河的家中,一位保姆照顾其饮食起居。“她的生活其实特别简单。她非常注重锻炼,每天会到三里河她的住处外面散步,看书,休息。她的生活也特别有规律。虽然只是两个人住,但总是会有邻居、好朋友时不时去看看她。”

两三个月前,陆建德打算与外文所的朋友一道去看看杨先生,得知杨先生在医院里养病。“保姆阿姨说杨先生情况挺稳定,准备天稍微热一点回到三里河她们的住处。总是觉得杨先生个子小小的,但是生命力非常强盛。以为到了初夏这种时候,也许还能看到她。”

听到杨绛先生5月25日凌晨离世的消息,陆建德感到非常突然。

在陆建德眼里,杨先生是“这几十年来中国最好的翻译家之一”。十几个《堂吉诃德》的中文译本,陆建德觉得杨先生的译本读起来最为“顺畅”。

“她的文笔是非常‘化’的。她能用非常贴切、合适的中文,把外文的意思表现出来。”陆建德说。

陆建德也喜爱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之类的散文小品,认为杨绛先生本身非常热爱语言,是一位语言大师。

“看她的文字,能让人觉得特别准确到位,又很鲜活。话说得不多,背后蕴含的内容又特别丰富。她和钱先生两个人都是中国文字、文化的守护人。通过他们的语言运用,丰富了我们中文的传统。”陆建德说。

澄清

网传《杨绛百岁感言》部分是伪造

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一份手写体的《杨绛百岁感言》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刷屏:“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有人为这简短的几十个字深受感动,也有人认为这段“鸡汤文”不符合杨绛先生的文风。

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处获悉,人民文学出版社责编曾和杨绛先生确认,网上和朋友圈流传的《杨绛百岁感言》(全文)有的部分并不是杨绛先生所写。但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确实来自《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岁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静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此外的多段人生感悟,皆乃捏造拼凑而成。宋强向记者出示了杨绛先生2010年亲笔写的“敬贺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字幅,笔迹与网络所传的手写体《杨绛百岁感言》截然不同。“也许是网友善意的伪造吧!”宋强向记者表示。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3篇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安宁淡泊

更多的长寿秘笈,来自杨绛内心的安宁与淡泊。她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豁达坚强

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1997年3月4日,独生女儿钱瑷不幸病逝。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驾鹤仙去。杨绛心上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她忆往追昔,凭寄哀思,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的最后追求,甚至生命本身。她对生、老、病、死透彻豁达,希望自己能够“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语)。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现。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读书写作

读书对杨绛的长寿有着很大的帮助。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钱钟书离去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 2002年冬,杨绛又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钱钟书、杨绛、钱瑷《我们仨》。 102岁寿辰时,《杨绛文集纪念平装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绛亲自撰写了“自序”,并表示,其文集的出版并不是创作的终止,只要身体健康,她还将继续写一些回忆性的散文。

坚持锻炼

杨绛习惯早上散步,过去每天坚持走七千步,现在心力渐衰,但还坚持做体操“八段锦”;她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流连忘返,吸取清爽怡人的新鲜空气。因此,杨先生虽已百岁高龄,仍是头脑敏捷,走路轻快。

良好的生活习惯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因此体检各项指标都合格,就是血脂偏低。于是她经常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黑木耳,以保持骨骼硬朗。

杨绛的食量很少,这与她本人胃口有关。平时的一日三餐也和别人无异。或许是钱钟书喜欢喝牛奶红茶,所以她家的早餐多是牛奶红茶、鸡蛋、面包配黄油或果酱。豆浆也是他们家经常吃到的东西。杨绛曾说:“每天给他们亲手做豆浆。要打得非常非常细,我还会做杏仁酱,那个杏仁酱好吃着呢,我自己做豆浆,我还发明花生可以搁在里头,核桃也可以做……”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4篇

从2001年起,杨绛就把她和钱钟书的稿费和著作权,都托管给清华大学,成立了“好读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如今,杨绛先生已度过一百零二岁生日。杨绛优雅、宁静而博学,她内心充满着高贵精神和平民情怀,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普通百姓,都广为称道。

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

网上有人对杨绛先生设立的“好读书”基金评论说:“钱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赘物。”事实上,杨绛并非神仙,她有的是平民的情怀。

《杨绛文集》的责任编辑王瑞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杨绛先生退休工资不高,稿费也捐了,她的生活非常简单,“有一次,看她穿的鞋还挺别致,她说是女儿钱瑗留下来的,当时我都快哭了”。

熟悉杨绛的朋友,对她生活上的简朴可谓众口一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说,每次去看杨绛先生,都感觉好像受到了洗礼,“对她来说,名利都不在考虑之内,你到她家就可以看到,家里很简朴”。

这些年来,提到杨绛先生,总会让人肃然起敬。人们在敬慕她的优雅、她的睿智、她的学识和她的高贵的时候,都会流露一种敬慕之情。一篇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文章在被李开复等名人转载后,流传甚广。文章的开头说: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核对2011年7月15日杨绛先生接受上海一家媒体采访的《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这段话确实是杨绛先生的原话,但后面的内容则是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先生的原话。

曾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从“杨绛的丈夫”到“钱钟书夫人”

钱钟书和杨绛,一对神仙爱侣。曾经有评论家说,“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是不全面的”。在当代人的眼中,杨绛是一直隐藏在钱钟书身后的,“钱钟书夫人”似乎是她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在钱钟书心目中的地位,只有钱钟书最清楚。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钱钟书被称为“杨绛的丈夫”,要比杨绛被称为“钱钟书夫人”早。1947年,当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的时候,人们问“钱钟书是谁”?得到的答案是“杨绛的丈夫”。

1943年,小学老师杨绛的首部剧作《称心如意》上演,一鸣惊人,而后又连续创作了喜剧《弄假成真》、《游戏人间》以及悲剧《风絮》。原名叫“季康”,被兄弟姐妹的快嘴叫成“绛”的她,干脆取了“杨绛”作笔名。一时,“杨绛”名声大噪。

而此时,当钱钟书说要写长篇小说《围城》的时候,杨绛不假思索地揽下了所有的家务,让学校减少钱钟书的上课课时,自己甘当“灶下婢”,全力支持他创作。每晚,钱钟书把写出的稿子给她看,她大笑,钱钟书也大笑。

拍电视剧《围城》前,导演黄蜀芹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绛边读剧本,边写修改意见。这部令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围城》,每集片头的那段“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的著名旁白,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49年5月,按清华的旧规,夫妻不能同时在本校任正教授,于是杨绛做了兼职教授。也许,正因为杨绛甘于做“钱钟书夫人”,才润物无声地成就了钱钟书。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曾经,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婚姻的这段话,并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不久,女儿钱瑗也因病住院。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异常辛苦。“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她称为“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前,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后来,她在《我们仨》中伤心地写道: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5篇

事实是,这些“读来极好”的文句过半是网友仿造,而被杜撰、篡改的名人名言在社交网络上大规模传播,这不是头一遭。

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胡适打牌日记》,文字呈现出一个风趣幽默、有血有肉的胡适。然而这看似极真的日记却来自网友的调侃。《胡适日记》中的确提过打牌,但并非像杜撰日记中所述,每天唯一所做之事就是打牌,且一打数天,而是把打牌当做业余消遣。

被杜撰篡改、大肆流传于网络的“伪名人名言”又何止于杨绛、胡适?从柏拉图到尼采,从孔子到张爱玲,“亚里士多德说”“老子说”“林徽因说”“莫言说”……古今中外,一应俱全。

例如,“莎士比亚说: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注意,摄氏度的概念由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时,莎翁早于1616年去世。

再如,“仓央嘉措说: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哈佛经典校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前者被证实为扎西拉姆・多多的诗,后者则纯属编造。

细读被杜撰出的名人名言,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关乎爱情、友情、亲情,颇为感性,富有煽动力;言语温和,多传递正能量,激发人生斗志;读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文辞优美,偶有佳句……

这或许能折射出,在物欲泛滥的微阅读时代,匆忙的公众有着空虚与干涸的心灵,他们期望重返经典阅读时代,而多样的娱乐方式又使他们分身乏术,只能通过微博、论坛等撷取只言片语,聊以慰藉。

去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演员舒淇曾在其微博分享了“莫言小说里最深刻的十句话”,其中不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样一眼便可拆穿的伪名言,旋即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句大赛。众网友纷纷参与其中,写一句极其稀松平常的话,冠以“某某说”,如“海燕呐,你可长点儿心吧。――托尔斯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郭敬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孔子”“孔子说的对!――孟子”……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6篇

杨绛・素描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钱钟书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并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杨绛出版了《洗澡之后》。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Ta念

@卢翎 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往事,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周国平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叶廷芳 一句话总结,就是世纪的奇女子――比她岁数大的也还有,但像她这么好的,真是见不到!

杨绛・素材club

《围城》的诞生

上海沦陷时期,钱钟书被困,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被排成话剧,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戏,在回去的路上,钱钟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钟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收入便更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专心写长篇。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钱钟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被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锺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最好的纪念

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杨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并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她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这些都是杨绛对已逝亲人最好的纪念。

凭借着一腔热血,凭借着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杨绛在捐助中和出版亲人的作品中体味着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作为钱钟书的夫人、钱瑗的母亲,杨绛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完成女儿和丈夫的遗愿。杨绛以她的坚强与豁达所做出的一切,展示出她爱女之心、爱夫之情以及她高尚的人格,让我们感动和景仰。

“坐”在人生边缘

杨绛的内心非常安宁与淡泊,她在散文《隐身衣》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也非常低调,几乎婉拒了一切媒体的来访。201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地筹划她的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在作家们纷纷忙于各地签售会时,读者却只有从一本本出版的书里瞥见杨绛的身影。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老旧样式的家具,她始终安之若素。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当客厅用,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她坚持每天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后来年岁大了,就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有了这种心境和傲骨,杨绛内心充满安宁与淡泊,过着低调的生活,度过了自己的百年岁月。

杨绛・书摘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摘自杨绛《百岁感言》)

杨绛・语录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7篇

“动静等观”。人的生命与动密不可分,生活中要有动态美,但不能过,更不能变味。追求动态美更不能演变成:公共场所的喧嚣,极尽显露能事的夸张动作,声嘶力竭的吼叫,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资讯的有量无质。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守静能安。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与决策力。这些恰恰应验了“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等诸多中华古训。

守静以削冗举要。信息爆炸的当今,削冗力、举要力至关重要。此力不举,个人就无法从杂乱的海量信息中甄别出主信息与有效信息。此力足,主信息得以甄别,有效信息得以链接,创新性认知易得,大美之作可成。而削冗力、举要力、甄别力、链接力的提升无一不需要守静。万万不可因占有信息的过于求多而挤没了“思”的时间,车多而不管理堵路,信息多而不整理堵心,学而不思则罔。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只有在“不窥牖,见天道”的守静中方能带来创新与突破。

守静以求“信息一致”。神经生物学进一步证实,注重整理信息使头脑中信息得以一致,不但有益于认知创新,而且有益于提升积极情绪占比。杨绛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谁得“内在信息一致”之法,谁就得“真实幸福”之道。

守静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叶、杨两位大师因守静有了大为,并得人生之大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环境略显喧嚣时,多些静,或许更好。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8篇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晚年写下的诗句,题目是《生与死》。杨绛喜欢这个关于火焰的譬喻,把它译成中文,置于晚年散文集《杨绛散文》的卷首题词。

105岁,不可谓不长寿。但火萎了,她利利落落起身,便也走了。

作为一个文化世纪老人,杨绛的身体状态一直牵着很多人的心。这段时间,先是“病危”的传言让许多颗心被提到嗓子眼,又是各方辟谣让它们放回肚子里。正当人们以为不过是一场寻常小恙时,猝不及防地,却等来了最终被官方证实的消息: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杨绛有遗愿,希望去世不作为新闻,火化后再发讣告。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自媒体迭出的时代里,可以想来,这个遗愿实现起来太难。一时间,缅怀和悼词呼啸而来,无处不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乃至假托她“百岁感言”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种山呼海啸,大概不是杨绛自己愿意看到的吧――2012年,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看望她时,她曾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人,她低调得有些不可思议,像个古代的隐士。这些年来,她闭门谢客,拒绝采访,甚至不参加自己文集的会。九十大寿,一百大寿,这些对旁人来说格外重要的节点,她也都谢绝了上门祝寿。她爱用“隐身衣”的比喻,许多年里,她都披着一件“隐身衣”,“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了这“潜心一志”,四十年代,她有成名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被称为“喜剧双璧”,被夏衍和李健吾垂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成了一个重要的现代知识分子创作现象;新世o以来,93岁时写了她和钱钟书、女儿阿瑗的《我们仨》,96岁时出了《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3岁时出了《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还有翻译,包括最为重要的《堂吉诃德》;还有为丈夫编的作品,包括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72卷本的钱钟书手稿集。很难想象,若不是披着“隐身衣”,这琐碎杂乱的工作,如何能够延续许多年,并安安心心地完成。

“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这是她在2011年100岁诞辰时,于《文汇报・笔会》上所做的一次笔谈专访。她早已做好火焰枯萎的准备。“边上”,是她对于年岁的自我意识,是她以一种并不清晰唯一的模样游走于文学史上的姿态,也是她为人生划定的位置。

(选自《北京晚报》2016年5月27日,有删节)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9篇

“她每天的生活谈不上有规律,觉得怎么惬意舒服自在就怎么来。”陈翔说,母亲一般早上起得不会太早,吃完早饭差不多10点钟光景。高晏起床后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洗漱、梳头、吃早饭等,“可以说她自己管自己管到了100岁,这也是她的福气啊。”陈翔说,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好多年了。

笔者跟老人交流起来并无大碍,谈到年轻时的工作及现在的生活,老人谦虚地说:“我以前做的都是些愚钝的工作,微不足道,现在我就以闲适淡泊的心境来过好每一天。著名作家杨绛曾在自己百岁寿辰时感言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随时准备回家’。其实这也是我的心声,我活到这个岁数,儿孙满堂,桃李满天下,已经很知足了。”

老人的餐桌上和床头放着许多报纸,每天读报几乎是老人唯一爱好,“我母亲97岁时做了白内障手术,现在眼睛比我还好呢。”陈翔笑道,她每天都要看《南湖晚报》,有的时候后半夜睡不着了就拿起枕边的报纸信手翻翻。

“像她床上的被子,如果遇到有太阳的日子,她就会自己捧着到阳台上撑起竹竿晾晒,好几次楼下的邻居看到了都夸她厉害。”到目前为止,老人的手帕、袜子、内裤等小件衣物都是她自己洗的,别人帮洗她还不高兴呢。

陈翔说:“我老母亲喜欢吃荤菜的,蔬菜都是我硬夹到她碗里的,很多人都来问,她到底有什么养生秘诀?在我看来她没啥秘诀,就是随着性子来,开心就好。”老人对于穿着很有主见。“我们总希望她衣服穿得鲜艳一些,比如红色、橘红色、玫红色等,但她就是喜欢黑色、藏青色等一些暗沉的颜色,我们也只好由着她的性子来。”

杨绛百岁感言范文第10篇

杨绛(1911年7月17日―),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丈夫钱钟书是著名文学研究家和作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复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7月17日,是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先生的103岁寿辰,她是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的妻子,一句“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浓缩了两人的爱情,一部《我们仨》让无数人落泪。103岁生日当天,杨绛先生并未出现,笔耕不辍的她用发表《洗澡之后》的方式跟读者打了声招呼。在北京三里河杨绛的住所外,一位读者默默地将鲜花和祝福卡片放在门口,并未打扰,卡片上写着:“祝:杨绛先生,生日快乐!您忠诚的读者。”

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既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著名作家、学者,她与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63载,一世伉俪情,也曾感动无数国人。这般的神话人物,便生活在当下中国――历经百年沉浮,翻越沧海桑田,先生宛在。这实乃民族的福报。

不是每一位女性都能够用“先生”来形容。先生,德高望重、地位尊崇者也,许多时候还得加上深厚的学术造诣。屈指数来,能够被公认为先生的女性大抵有宋庆龄、杨绛、林徽因等少数几位罢了。杨绛先生的伟大并不在于她有一个伟大的夫君,她也曾为钱钟书先生写作《围城》而甘做“灶下婢”,更在于她从民国以来未曾停歇的文化之功。她的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她的小说《倒影集》、《洗澡》,她的翻译作品《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早已经历时间的检验而载入文化史册。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何样的际遇,无论外界如何的喧嚣,先生都淡然处之,笔耕不辍。这也才有了她92岁时出版的回忆录《我们仨》,才有了96岁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所谓宁静致远,真是先生的一生写照。

据说先生是不愿意被祝寿的。她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越到年高,越是淡泊。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如此感慨:“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也只有这样的大师,才甘居斗室,甘于平凡,一边参透人生奥秘,一边却又为这个世界贡献更多的文字与思想。人最大的尊严,全在于思想。杨绛先生的一生,自然是有尊严的一生。那么多的时代变迁,那么多的风云变幻,那么多的猝不及防,那么多的恩宠荣辱,先生都一笑而过。这样的气度,又有几人能有?

先生年少成名,鲐背之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一生经历故事无数。但先生一直执着本心,行藏在我。在一个讲究功利的喧嚣时代,先生的精神尤为可贵。多少人为了大师桂冠而争执不休,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多少人习惯了逢迎权贵,多少人被外在迷惑而自以为是、假光荣之名行苟且之事,而先生却以一缕清流,荡涤世间的丑恶烦忧,洗尽铅华,归于本真。对于世人而言,先生的境界是太高了,但先生的治学之术、为人之道,却对这个社会有莫大的向导意义。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精神的标杆,每一个时代都应当尊重精神的标杆。

世人常走在各种各样的“围城”里,而她却早已走在人生边上,笑看“围城”。

17日,虽然杨绛本人没有出现在读者视野中,但她在上海《文汇报》“笔会”栏目发表了小说《洗澡之后》的前言和前三章,用这种方式问候读者。102岁生日当天,杨绛先生发表的文字是为《槐聚诗存》写的小序言。

《洗澡之后》前言中,杨绛称续写《洗澡》是怕读者误解为“姚宓和许彦成在姚家那间小书房里”。杨绛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

上一篇:幸福感言范文 下一篇:爱情感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