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汇报范文

时间:2023-02-28 12:20:29

选题汇报

选题汇报范文第1篇

一、综合类: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拟重点安排以下课题:

1、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查研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任务。拟从分析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背景入手,弄清全市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2、区域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拟通过对我市交通体系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掌握目前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打造交通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3、改善民生的调查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常德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拟通过调查研究,重点围绕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4、深化改革的调查研究。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不断提供动力。2010年,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抓好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等三大类改革任务。拟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推进各类改革的措施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5、维护社会稳定的调查研究。当前影响稳定的因素多,社会管理的任务重,稳定问题是压在各级主要领导头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拟调查了解社会稳定问题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防控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平安祥和社会环境等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6、应对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从2010年元月开始,在全省实施省直县财政体制改革。拟通过调查了解,认真研究政策,提出应对体制改革、确保实现中心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参阅。

二、工业类:

7、积极培育旗舰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调研。旗舰企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常德工业经济一枝独大的问题突出,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由此明确提出打造旗舰企业的工作要求。拟从分析工业经济结构入手,重点围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大名品名牌创建力度、培育企业集团和企业公司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8、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调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纷纷处迁转移,这对做好常德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拟从分析常德的资源、产业现状入手,重点围绕有效实施对接产业转移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三、农业类:

9、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情况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农户经营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外地的成功经验,围绕进一步盘活林权制度、建立健全林业投融资体系、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10、油茶产业发展研究。油茶产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国家专门出台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湖南包括常德是全国主要的油茶产业基地。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常德油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常德借势发展,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龙头企业落户常德,推动全市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供领导参阅。

四、城市类:

1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调查研究。市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在全面实施省管县体制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紧迫。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的重大决定。拟调查了解市城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体制机制、行政区划、项目布局、产业配套等突出问题,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对策建议。

12、加强控违拆违工作,加快城市项目建设进度的调研。近几年,常德控违拆违工作不理想,征地拆迁跟不上,已经沉淀了城建项目资金,影响了城市项目工程进度。拟从分析现状入手,重点围绕强化工作责任、完善拆迁管理办法等方面提出思路措施,供领导决策参考。

五、环保类:

13、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调查研究。拟调查了解国家出台关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结合常德的实际,找出优势和潜力所在,围绕扩大项目投入、加大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六、科技类:

14、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调研。常德产学研结合创新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常德的必然要求。拟结合常德产学研工作实际,主要围绕培养创新队伍、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等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七、服务业类:

15、改善金融生态,加快发展金融业的调查研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在常德目前仍较突出。拟重点围绕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村镇银行、发展金融担保机构、拓展金融业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选题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汇报》 报道特色 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

2001年,中共上海市委主管宣传的主要领导到该报社调研时,提出“《文汇报》要面向成熟知识分子”的市场定位①,并希望“《文汇报》要率先进入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高校,要为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

进入高校后的《文汇报》,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它的报道广度与深度如何?从它进入高校至今,已经十年过去了,《文汇报》的传播效果怎样?大学生是否对其“喜闻乐见”呢?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文汇报》的报道特色,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广度和深度两种报道手法来考察。对于其在高校的传播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上海理工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获悉大学生对《文汇报》的喜爱情况。

(一)内容分析

选取一个学期(2011.10-2012.1)的报纸,从中抽取10份文汇报,共536条标题信息。从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两个方面,分析《文汇报》的报道特色。

报道广度,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1)选题性质:正面选题、反面选题、中性选题;(2)选题视角:社会热点、一般性报道、疑点难点、党和政府工作重点;(3)涉及领域:时政、法制、财经、科教、社会、生活、文娱。

报道深度,选取了几个主要的指标进行分析:(1)选题类别:事件性、非事件性、人物专题;(2)报道方式:有无背景报道、有无前景的预测、有无专家评论;(3)专家评论方式:定论式、开放式。

(二)问卷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样对象是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共发放了10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93份,问卷完成率为93%。在这93名被访者中,男女比例为41:59。最后,将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内容分析与结果

1、广度分析

(1)选题性质:正面选题、反面选题、中性选题

本次样本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含有标题的信息数量共计536条。

《文汇报》的选题中正面选题和反面选题在数量上持平,中性选题所占比例最大,体现出《文汇报》客观、公正的报道风格。这些正面新闻多为国家最新取得的成果和民生的改善,先进单位或个人事迹,也包括社会各行业获得的成就等。反面选题包括商业失信问题、某些政策失效问题、市民违法乱纪行为以及学术道德等问题。中性选题集中在文娱、财经、农业、科教等领域。

(2)选题视角:社会热点、一般性报道、疑点难点、党和政府工作重点

社会疑点主要是指一些让人感到奇怪或疑惑不解的事物或现象;难点是指大家能够看到却久而未决的问题。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文汇报》作为高校知识分子认识社会的窗口,有关社会事实的一般性报道数量最多;有关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报道次之。主要因为《文汇报》的党报性质以及面向大学生的“知识型”报纸。其报道内容侧重于新闻事实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上。

(3)涉及领域:时政、法制、财经、科教、社会、生活、文娱

《文汇报》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多,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文汇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中性报道所占比率最多,为世界观等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们客观地呈现社会事实。其次,在时政和文娱、科教方面,《文汇报》也投入了相当的篇幅,增加了报纸可读性。最后,法制信息和生活类信息所占比率少,但是法制新闻使报纸的“文弱气质”大有改观。生活类信息则贴近大学生,对其实际生活有较大帮助。

2、深度分析

(1)选题类别:事件性、非事件性、人物专题

事件性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有相对明确完整的事物运动轨迹的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是有许多事实或者是以一件事实为主,经综合、提炼而成,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人物专题,注重以人为本。其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样本中,66.2%的选题都是事件性的。非事件性的选题一般是某一时段受人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深挖其来龙去脉并进行评述。在人物报道上,往往采用专题式报道,详实、全面地报道人物以及相关事件,体现人文关怀。

(2)报道方式:有无背景报道、有无前景的预测、有无专家评论

对于新闻事件的前景预测体现报道的指导性,而对某一现象或事件的后期影响上,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专家和权威人士的意见是第三者的声音,代表了中立的立场,符合新闻客观的要求;另外,受众在心理上比较认同权威人士的意见,使报道比较科学和有说服力②。其数据如表5所示。

《文汇报》中涉及背景报道、前景预测以及专家评论的文章较少,平均比率为23.6%,这与《文汇报》定位于客观事实报道和文化教育的方向有关,也较适合作为大学生的报纸读物。

(3)专家评论方式:定论式、开放式

定论式评论是指评论者对某一事件或现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思考结论,引导读者的价值认同等;开放式评论是评论者在对事件或现象论述后,没有具体的表达出他的观点,而是留有不同选择,从而引发读者思考。《文汇报》评论方式的比率如表6所示。

《文汇报》报道的两种评论方式数量上相差不大,可见《文汇报》比较注意两种方式的交替使用,既提高受众对报纸的认可度又让受众有参与思考的空间。

(二)问卷调查与结果

1、信度与效度

(1)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信度越高,测量的误差越小,测量的结果越可靠。本研究所用的信度测量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若α系数大于0.7,则表示其信度较理想。测得α系数为0.891,信度很好,数据通过信度检验。

(2)效度:测试题项与应测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

检验结构效度,常用因子分析中的取样适当性数值KMO进行检验。KMO值越接近1,效度越好③。经检验,KMO值为0.701,量表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2、数据统计与分析

考察大学生对《文汇报》的态度,从大学生对《文汇报》的阅读情况入手,主要体现在阅读频率、阅读数量和阅读方式上。本次调查的数据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文汇报》在高校由校方订购后分放在固定位置,学生自助领取。从他们领取的频率显示,超过90%的学生会主动接触《文汇报》,说明《文汇报》有广泛的学生受众。其次,从大学生阅读《文汇报》的期数来看,在该学期约90期报纸中,大学生阅读10期以上的有35人,占总人数37.6%,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经常阅读该报的。就阅读方式而言,很少有学生会通读该报,大部分是选择性阅读,也有同学几乎不看该报。

针对《文汇报》报道领域的选择中,大学生对该报在时政、社会、文化、教育、科技这几个方面的报道信息获取率比较高,这也与《文汇报》注重这些方面的信息相吻合。同时,大学生比较认同该报报道范围的广度,就其报道的深度而言,近一半的同学表示报纸挖掘深度一般。具体数据如图4所示。

由数据可知,只有少数学生对《文汇报》报道的深度不够满意。我们知道,阅读方式与阅读效果有密切关联,结合大学生的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学生会仔细阅读该报全部或部分内容,说明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方式直接影响《文汇报》的传播效果。

而影响大学生是否喜爱《文汇报》的因素中,其内容设置(广度)与报道形式(深度)则是至关重要的。从图5中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学生不喜爱阅读《文汇报》。可见,在上海高校,《文汇报》广受大学生欢迎。

结语

本文从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两个方面对《文汇报》的报道特色与传播效果进行了考察,采用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求新求异的大学生们的读报需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研究结果可知,《文汇报》报道的深度有待提高,学生们希望看到一些领域的深度报道。在数字新媒体时代,面对大学生,《文汇报》应继续发挥其作为传统大报的报道优势,顺应时展和读者需求,细分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积极寻求数字化改革与创新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

参考文献

①王勇,《〈文汇报〉进入高校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以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2:15

②孙丽敏,《改版前后:〈深度105〉的广度、深度分析》[A].《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集刊》,第5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15

③马立平、刘娟,《应用统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233-243

(作者:赵盼盼,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王正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副教授)

选题汇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 实践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17-01

城市规划原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区别。针对实践教学方面,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已是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实习内容为社会综合实践调研。

一 存在的问题

1.原有教学模式单一

规划传统的实习模式较为单一,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处的主导地位,往往收效不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少能自觉主动地融入到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与教师教学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该课程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此时实多数学生还普遍缺乏规划调研思维,容易产生实习的盲目性。

学生在实习中思考少、欠缺深入分析,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式的报告,主要是资料的拼凑和图片的堆积。随着近几年学生的增加,带来许多安排和管理方面的压力。教师在实习中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学生的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实习效果不理想。

2.成绩评定不全面

实习成绩的确定总体缺乏考核的全面性,目前实习成绩主要针对小组进行评判,容易影响部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整体考核方法有待改进。

3.调研题目缺乏创新

实习题目是由老师决定的,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易产生雷同调研报告。

二 改革和探索

1.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该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存在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付诸实习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为前期准备、现状调研、小组汇报和成绩评定四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为制订计划、实习动员和收集资料;现状调研的主要工作为现场调研、确定题目、访问调查和全面分析;小组汇报的主要工作为小组汇报、集体讨论和提交成果。

2.实习步骤和方法

首先,要对认识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即第一阶段的资料收集。在动员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依据题目尽量使组员人数达到最优,避免出现部分组员不积极参与调研的行为。制订各组主要的实习内容,进行选题。在选题方面,教师提出概括性的要求,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自行决定本组调研的内容。教师大致列出参考的选题范围,学生收集其相关基础资料。第二阶段是实地调研。首先是在第一阶段资料的基础上对应各项内容实地体验加深课堂教学知识;二是分析阶段。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实现。第三阶段的小组汇报就是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选定的对象或主题进行讨论和汇报,说明其调研成果,通常借助PPT进行汇报,汇报的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交流,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

3.调研题目的确定

以往的社会实践调研由实习教师通过教学大纲自行决定。题目单一,学生在选题方面不能完全调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易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2011年开始,在教师限定大框架的前提下,开始由学生自行寻找调研题目。2012年调研对象为包头市钢铁大街,学生调研范围为钢铁大街广告牌调研、钢铁大街的公交路线调研、钢铁大街的餐馆分布、钢铁大街的城市设计等相关题目。开放性的选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使其调研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实习成绩的评定

以往实习成绩的评定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组的成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定方法不能完全公平地体现组的优劣,同时也不能体现出组与组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对近些年学生调研实习的反映情况,特提出以下评分体系:选题是否符合要求(问题的现实性)(10分);调研问卷制作(是否详尽)(15分);调查详细程度以及真实性(10分);调研后期统计以及分析是否合理恰当,提出的办法建议是否能够推行(45分);汇报中的成果展示效果及成果制作的层次性和美观精致程度(10分);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10分)。通过该评分体系能够使实习成绩更加全面概括,并能够保证优秀组员的脱颖而出。

三 结束语

城市规划原理的课内实习不仅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思维有着很大影响。本文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题目确定的方法。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选题汇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选题汇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无级差;讲座;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57-03

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就某一专业内容展开充分阐述的学术性文章。毕业论文的写作既是对大学毕业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考查,更是对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评手段。然而随着高校教学形势的变化,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缺乏认识,而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更面临着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指导形式封闭化、指导内容重复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提出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并对其运行机制做具体分析。

1无级差讲座式指导模式内涵及其特征

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是指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消除受指导学生的年级差别,并将其组成一个毕业论文写作学习集体,在集体讲座形式下指导老师与所有受指导学生共同研讨毕业论文写作,实现受指导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性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指导形式。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不仅是对当前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一对一式毕业论文传统指导模式的纠正,也是对单纯群组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发展完善。总体上来讲,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1消除受指导学生年级差别

传统意义上,毕业论文指导的对象大多是大四本科生。尽管大四本科生接受论文指导意愿明确,但是由于指导学生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容易导致部分论文写作知识跨期重复指导。而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强调消除受指导学生年级差别,旨在实现毕业论文写作通识知识的跨期传播。当然消除年级差别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年级专业学生同时介入论文指导,参与无级差讲座的受指导学生主要仍是由已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构成。

1.2采用讲座形式

新模式中的讲座形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课堂讲授,而是让受指导学生就正在研究的论文内容进行讲解,或对研究工作进展进行汇报,主要采取学生主讲、集体讨论与教师点评参与的方式来实现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及研究进度的把控。采取这种形式的转变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降低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主导地位,多让受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通过学生主讲形式增强毕业论文写作的非淘汰性环境压力。

1.3实现阶段性循环指导

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由于采用无级差的特点,客观上会成倍增加参加讲座学生人数。同时,新指导模式中采取学生主讲的形式,也使得每次主讲学生人数受限。因此,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引入阶段性循环指导方式,一方面采取让高年级学生优先主讲的原则,并积极推动低年级同学认真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实行高年级带低年级,老同学带新参与同学的方式,逐渐形成参与讲座指导学生“自学――讨论――主讲”的参与指导过程,并随着每年毕业生毕业交替实行阶段性循环指导。

2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运行机制

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运行机制

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就其目的而言,既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增强论文指导的有效性,是对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新探索。为达到这一目的,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分别根据同辈学习理论及PDCA质量控制模式构建了阶段循环学习与论文质量循环控制的双循环运行机制,并同时采取了形式监督、问题备案、资源开放三种制度保障,形成“2+3”指导模式运行机制来提高论文指导的有效性及毕业论文质量,具体如图所示。

2.1循环学习机制

根据同辈学习理论,同辈群体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有意建构的指导环境中,学生间相互作用可以激活自身知识,甚至会引发知识重构而形成新认识,从而有助于学习。循环学习机制是基于同辈学习理论而提出的实现受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协调运行方式。循环学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小循环,表现为同年级受指导学生间的循环式汇报、讲授。个体小循环主要着眼受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涉及知识、方法的群体交锋及碰撞,激活受指导学生研究思路。二是年级大循环,主要表现为不同年级间的交替指导、循环推进。年级大循环主要着眼受指导学生论文写作通识知识的跨期传递。

2.2循环控制机制

循环控制机制是基于PDCA质量控制模式提出的师生间互助学习以把控毕业论文质量的协调运行方式。单一年级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一是师生共同制订计划,明确论文写作的任务计划及无级差讲座的计划安排,二是分解阶段计划安排目标,督促落实阶段性学习目标及研究重点;三是按计划进行无级差讲座,汇报检查毕业论文研究进展状况,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结合汇报中呈现问题,检查学生论文修正情况。而在跨期指导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在逐步升级同时依然遵循PDCA原则,早期――明确总体计划,析出阶段性安排;中期――“同辈学习”主导,自学论文写作通识,参与无级差讲座讨论;后期――明确研究内容,利用无级差讲座汇报研究;末期――检查、整改毕业论文。

2.3形式监督制度

形式监督制度是指通过无极差讲座程序安排及规范要求,提高毕业论文指导严肃性的制度安排。引入形式监督,目的在于增强无级差讲座的外部压力,以非淘汰性环境压力督促学生积极准备汇报内容,严肃对待论文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形式监督制度是促进循环学习机制及循环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从监督、督导的具体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程序性安排,如引入讲座主持人、汇报内容事前要求、汇报时间控制安排等。二是规范性要求,如汇报人汇报形式规范、汇报发言规范、讲座讨论规范、讨论记录规范等。

2.4问题备案制度

设立问题备案制度主要着眼于配套循环学习运行机制,提高PDCA控制效率。问题备案制度的设立目的旨在无级差讲座过程中,就学生汇报研究内容及师生间讨论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备案,以保证同一学生在毕业论文指导的循环学习及循环控制机制下指导连续性。问题备案制度在无级差讲座过程中的具体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在无级差讲座过程中在规范形式上引入问题讨论记录员,负责研究问题备案;二是在无级差讲座过程中在汇报发言规范上要求汇报讲座学生先就备案问题解释,再汇报研究新进展。

2.5资源开放制度

设立资源开放制度主要着眼于毕业论文通识知识的同辈学习及跨期传播,同时兼顾鞭策学生同届论文写作进程。资源开放制度在开放资源内容选择上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侧重于毕业论文写作通识资料共享,如毕业论文写作方法及技巧、优秀毕业论文样板、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等;二是侧重于学生阶段性研究进展内容共享,如开题报告内容共享、讲座汇报内容共享、论文初稿共享;三是侧重于指导教师对论文研究状况及改进意见等内容评价的共享。通过这些论文写作资源及内容的共享,一方面使得学生能自学论文写作通识,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明了一篇合格论文的写作要求,便于学生自我进行修正。当然,受指导学生的阶段性研究汇报内容的共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计划起到督导作用。

3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阶段性实施设计

一个完整的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是以低年级学生介入无级差讲座开始,以其完成毕业论文为终止。从阶段安排上来看,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3.1初期介入阶段

初期介入阶段是指低年级学生初步参与到无级差讲座,并逐步对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阶段。初期介入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了解无级差讲座的形式,另一方面能合理制订出论文写作的总体计划以及各阶段的分期目标。在介入时机上,初期介入一般可选在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而在初期介入阶段的介入形式上,低年级学生原则上以刚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后的学生为主体。因其对专业认知程度不一,故在无级差讲座中通常以旁听者身份介入。在参与讲座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参与方式以听讲座为主、以提问题为辅。

3.2选题指导阶段

选题指导阶段是指对初步了解无级差讲座的低年级学生,进一步导向论文写作,完成论文选题的过程阶段。选题指导阶段旨在达到明确论文选题,提出论文写作提纲的目标。在此阶段上,学生一般通过“讨论+讲座”的形式参与无级差讲座。在介入时机上,选题指导一般可选在大三学年第二学期。此阶段前期以讨论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厘清论文研究对象及写作方向;阶段后期通过一到两次汇报讲座,把控毕业论文写作框架。这一阶段任务的重点在于:一是明确什么是符合专业方向的选题。尽管这也是阶段前期的讲座展开的重点,而在实际讲座进行中由于高年级同学汇报讲座及指导教师的汇报点评介入,往往低年级学生只要积极参与讲座讨论便会逐渐把握住论文的选题方向。二是明确自己拟研题目的内容框架。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毕业论文写作,笔者提出了2W1H框架明确方法――for What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Why为何有这样的问题存在;How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论文内容框架的确定要求采用学生讲座汇报形式,不仅有助于向指导教师阐明写作意图,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自我厘清写作思路。

3.3论文撰写阶段

论文撰写阶段是指导学生按研究框架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阶段。论文撰写阶段旨在指导学生初步完成论文研究及初稿撰写。在介入时机上,论文撰写阶段一般可以选在大四学年第一学期来进行。在此阶段的参与形式上,学生一般通过汇报讲座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通过汇报的方式向指导教师展示论文研究状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论文写作进程监督作用。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是新一批低年级学生介入无级差讲座的阶段。新一批低年级学生在这批学生的论文撰写阶段进行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参与旁听、参与讨论的形式,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3.4论文完善阶段

论文完善阶段是在学生完成初稿撰写基础上对论文进行完善修改的过程阶段。论文完善阶段旨在优化毕业论文内容、规范化毕业论文。在介入时机上,论文完善阶段可以选在大四学年第二学期来进行。在此阶段的参与形式上仍然以学生汇报讲座的形式进行。由于在这一阶段同时将新一批学生引入选题指导阶段,因而论文完善阶段会同时针对新旧两批学生展开指导。但对指导教师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活动将在把控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修改完善的同时,更侧重于新一批学生的论文选题指导。

综合上述毕业论文的阶段性安排可见,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重点其实在于树立“自学+指导+演练”的阶段循环学习与教师PDCA论文质量循环控制的双循环运行机制。这使得无级差讲座指导模式既吸收了群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优点,实现了受指导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及相互监督的目的,又通过讲座式研讨形式,增加了受指导学生的非淘汰性环境压力以及调动了受指导学生的写作主动性及创新性。

4运用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4.1突出重点,抓主要环节

尽管无级差讲座式指导模式在阶段安排上包括四个阶段,但对于学生而言,每个阶段的任务要求并不相同。因而,对于指导教师而言,指导工作的重心也存在差异。从阶段性安排来看,每届学生的辅导重点阶段在选题确定及论文撰写阶段,事关学生论文的可行性及研究展开,故也是指导教师的主抓环节。而且指导教师通过主抓这两个阶段指导工作,在无级差讲座的形式下会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特别是在论文撰写阶段的强化指导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论文对研究方向的探索。

4.2做好不同年级间学生共同参加讲座的时间协调工作

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面临的一个突出制约就是不同年级学生参加讲座的人员集中问题。特别是学生在展开论文指导同时还面临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且年级不同课程设置及上课时间存在差异,无疑又为集中进行无级差讲座带来阻力。对此,一是可以在课程体系上加入集体研修课程,主动为无级差讲座的开设提供时间保证;二是可以将教师集体活动时间与无级差讲座展开时间进行对接,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及时安排汇报讲座;三是充分利用其他非排课时间安排汇报讲座。

4.3合理发挥指导教师在无级差讲座中的作用

无级差讲座式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倡导学生主讲、同辈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我学习、相互促进、自我完善来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要求在实施无级差讲座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当避免传统指导模式下“一言堂”的指导方式,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发言,推动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无级差讲座指导模式下,指导教师应减少对学生研究问题的结论性发言,增加对方向探索、研究内容的提问性发言,增加论文的研究方法、方向的引导,减少论文的定性观点阐述,增加学生在无级差讲座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弱化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4强化执行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汇报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 研讨式教学法 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

中图分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59-03

Abstract: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after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t in the“radar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course is explored.And th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summarized.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of our college.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and-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Radar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

《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是该院雷达对抗技术(国防生4+1)专业的基础原理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员理解雷达和雷达对抗的基本理论,掌握雷达对抗侦察、雷达干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途径,了解现代雷达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雷达对抗系统的整体概念,为后续的装备学习打好基础。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在2012年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体上仍然存在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理论讲授多、实践锻炼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就研讨式教学法在《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通过研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与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好教学效果。

1 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研讨式教学的定义是指依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通过讲授、自学、讨论和研究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模式[1]。研讨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目前已发展成为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未以来,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教育工作者中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国内许多高校得到了实践推广[2-3]。研讨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可分为:“设置研讨议题”“分组探索交流”“课堂汇报研讨”“讲评修改完善”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由教员围绕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或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题设置相应的研讨议题,并就与议题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讲解铺垫;第二阶段学员根据教员设置的议题进行选题分组,每组各名成员首先围绕选定议题进行独立探索,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自主查阅资料、研读文献、归纳总结,而后通过组内研讨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形成凝聚所有成员研究成果的小组研讨报告;第三阶段每组推选一名成员上台汇报该组研讨成果,全班师生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研讨交流;第四阶段由教员对小组汇报内容、课堂研讨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归纳主要观点,指出存在不足。同时,各小组则根据研讨交流与总结讲评情况对小组研讨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讨式教学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实现了教员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作用的统一。

研讨式教学中,学员围绕选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研讨交流、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出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员通过设置议题,指导研讨,总结讲评,发挥了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2)实现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研讨式教学法中,学员经过自主学习、研讨交流、上台汇报等实践锻炼,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掌握了获取知识方法,从而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3)实现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

研讨式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教育过程。学员通过对议题的探索学习,情感上获得了类似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形成一种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研讨式教学采用了分组选题的活动方式,每个选题的完成都需要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学员通过参与分组活动培育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2 研讨式教学法在《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2.1 研讨议题的设置与学员分组

设置合适的研讨议题是研讨式教学法成功的基础,但由于《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涉及雷达与雷达对抗基础理论、雷达对抗侦察技术、雷达干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因此,教员在设置研讨议题时必须紧贴教学内容特点,合理选择研讨内容,避免为了研讨而研讨。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设置了雷达对抗侦察测频技术分析、便携式雷达对抗设备测频方案设计、雷达对抗测向技术分析、无人机导引头测向方案设计四个研讨议题。这四个议题即紧扣雷达对抗侦察测频、测向两大重点内容,又兼顾该领域前沿知识,便于学员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研讨分析。同时,这些研讨议题与前期所学测频、测向基本原理联系紧密,难易程度适中,便于学员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易于取得更好研讨效果。

研讨议题确定好后,可在研讨课开课前2~3周的时间内公布,并组织学员进行选题分组。选题分组采用学员自主选择与教员适度调整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学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题,选题相同的所有学员组合构成一个研讨小组。而后再由教员根据各组成员学习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使各组人员力量基本平衡,避免出现过强或者过弱的小组。同时,在每个研讨小组中O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之间的协调管理以及与教员之间的联系沟通。

2.2 小组探索交流过程的引导

小组探索交流是指小组成员围绕选题通过查阅资料、研读文献、归纳总结、探讨交流等方式完成小组研讨报告的过程。该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要求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由于长期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影响,现有国防生4+1学员虽然具备了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但在查阅资料与自主学习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欠缺,导致在该过程暴露出较多问题。比如部分学员学习资料的来源仅仅局限于几本教材,缺乏对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部分学员在搜集文献资料时过度依赖“百度”“搜狗”等大众搜索引擎,缺乏专业性和严谨性;此外,还有众多学员对文献资料质量缺乏判别能力,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源,不知如何取舍,只会盲目阅读,学习效率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探索交流过程进行了引导。首先在学员开始探索学习之前,结合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详细讲解了“知网(CNKI)”“维普”“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并从文献发表时间、内容相关性、期刊来源、文献引用率等角度介绍了文献资源的筛选方式;而后针对每个研讨议题分别给出2~3篇经典文献,此基础上指导学员以参考文献为链条,进行重点搜索与阅读;最后在小组探索交流过程中保持与学员的密切沟通,针对学员文献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与帮助。

2.3 课堂汇报研讨的组织实施

课堂汇报研讨是整个研讨式教学高潮部分,包括小组汇报发言与全班集体研讨两个环节。其中小组汇报环节需要注意时间的管控,每个小组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 min左右。时间太短,内容阐述不清;时间太长,容易出现嗦重复现象,且会影响后续的集体研讨时间。而在集体研讨环节需要注意避免“冷场”与“推磨”现象,“冷场”是指小组汇报结束后参与研讨发言的人很少,“推磨”现象则是指虽然参与研讨发言的人很多,但发言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研讨难以深入推进[3]。出现这两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只关心该组的研讨内容,对其他各组的研讨内容缺乏了解,导致集体研讨时不知从何谈起。为此,在课堂研讨开始前,教员应督促学员在做好该组课题研讨的同时,加深对其他各组课题的了解。同时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员应根据研讨发言情况对主要观点进行适时归纳总结,并对研讨议题进行进一步解读分析,引导学员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此外,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员也可将研讨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划分为若干子议题,引导学员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发言。

除上述问题之外,在课堂汇报研讨阶段中还发现个别学员在研讨发言过程中存在偏离主题现象,此时教员需要及时加以提醒,避免分散议题焦点。

2.4 讲评修改完善

课堂汇报研讨结束后,教员应对各组汇报内容与课堂研讨发言情况进行总结讲评,归纳发言内容的主要观点,肯定学员在研讨过程中的积极表现,指出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根据研讨交流与总结讲评情况对研讨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将修改后的报告作为研讨成果提交给教员。

3 研讨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比,同样的教学内容,研讨式教学法一般需要更多的学时数,而在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学时数是规定好的,为在给定的学时内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前,教员应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合理安排研讨课的教学次数。此外,为确保研讨课的质量,每次研讨课学员都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因此,相邻两次研讨课时间间隔也不应太短。

(2)对于研讨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员都应保持密切跟踪与关注。对于学员研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其共同分析解决;对于学员研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并适时给予肯定,以使学员获得学习成就感,调动学员的学习求知欲望;此外,对于个别学习研讨不积极、在研讨小组里挂名混日子的学员要及时予以批评教育,监督其改正,确保每个学员都真正投身到研讨中去。

(3)为配合研讨式教学,还应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适度改革,将小组研讨报告的质量、课堂研讨发言情况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去,以提高学员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4 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教学模式,该文以《雷达对抗技术与实验》课程为基础,对研讨式教学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研讨式教学法不仅使学员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在后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强.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实施研讨式教学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2] 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5):140-143.

[3] 蒋跃,邓磊,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4):306-309.

[4] 张锐,姜挺,江刚武,等.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研究,2012(4):108-111.

选题汇报范文第7篇

大学生素质包括其知识基础、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等等。由于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素质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学习,虽然基本具备进入毕业设计阶段的能力,但是其基础通常以正态分布围绕一个中间值分布。基础的不一样必然要求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这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毕业设计指导的难度。学生成长的历程和环境的不同也将导致其兴趣的不一致,从而会导致有些大学生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由于学生创新意识不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针对每个学生培养其创新意识的方法必然是个性化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同样对指导教师是一个挑战。此外,学科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为针对创新所必须掌握的学科前沿以及工具的使用带来了难题。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到这些方面的问题,要在毕业设计阶段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解决此问题必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综上所述,社会日益增长的创新人才需求与创新人才培养难度的不断提高,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创新人才培养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大学人均软硬件资源相对下降,以及大学生素质呈现多样性、复杂性。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综合性环节,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需要面对这三个方面的难题。

2优化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毕业设计环节面临的主要困难,即上述社会需求复杂多变、大学软硬件条件人均水平下降以及大学生素质呈多样性,本文提出基于因材施教、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对大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选题、课题实施以及答辩这三个主要阶段进行优化,以建立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毕业设计模式。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面向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2.1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保证。首先,选题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相一致,涵盖主干课程的内容;其次,毕设选题的难度要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自我要求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但都要满足一个基准难度;最后,毕设课题的工作量要适中,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毕设选题的质和量应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根据专业特点,尽可能与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例如,选题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直接来源于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为了保证毕设课题的质量,建议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以答辩和评审的形式对出题进行筛查。选题既是指导教师的重要工作,更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身心投入其中、顺利实现创新培养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围绕毕设课题的内容和应用前景等,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顺畅平台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大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课题内容以及应用前景的情况下才可能避免盲目选题,从而提高学生实施课题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2课题实施

学校对毕业设计课题的实施都有相应的过程管理规章制度,例如中期检查、教师指导记录等。但是,对于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环节来说,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应措施以提高大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持续兴趣、自信心和成就感。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围绕毕设课题,大学生加入指导教师的科研队伍,深入参与科研课题。实际上,这是教师建立层次化科研团队的一部分,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且有效途径[5]。大学生参与毕设课题相关的科研活动,有利于与指导教师和其他成员建立密切的指导与合作关系;在此环境下,有利于快速进入毕设的角色以及快速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从而有条件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2)指导教师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专业、熟悉课题。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支持大学生参加本领域的高水平观摩和交流,特别是与产业界交流以了解相关应用前景。这能让大学生一方面视野更开阔以利于创新,另一方面对前景充满信心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决心。(3)建立定期的进展汇报制度。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大学生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毕业设计的质量。当然,定期汇报制度的优点,首先是方便指导教师及时掌握毕设进度,引导大学生顺利完成课题;其次是有利于指导教师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变化,特别是心理变化,从而及时帮助其调整状态。建议汇报周期不宜过长,例如每周汇报两次是比较合适的。总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通过和谐的团队环境、高水平的外界交流、以及定期汇报制度,帮助大学生对毕设课题保持持续的兴趣、完成课题的信心以及对阶段性成果的成就感,将有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3答辩

答辩是对大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的检查。严肃答辩过程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具有长期的影响效果,值得各方面加倍重视。答辩委员会的组建和统一评判标准的建立是答辩阶段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为了提高权威性,答辩委员会应与前述专业委员会一致,其成员对本专业应有较深入的理解。统一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关于创新性的评判,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的公平和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对大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性按照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创新性越强的毕业设计其评价级别越高,即在答辩评价阶段鼓励创新。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影响大学生毕业设计创新性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的分析,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效率和公平,提出对毕业设计的三个主要阶段,即选题、实施和答辩,进行优化,得到有利于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大学生毕业设计模式。总结起来讲,这些优化措施包括:组建专业委员会,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选题质量;建立指导教师与大学生充分交流与沟通平台,最大限度避免盲目选题;大学生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科研团队、多途径的外界交流、以及定期汇报制度等方式保持持续的兴趣、信心和成就感,有助于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组建具有高权威性的答辩委员会和建立统一的评判标准,保证答辩的公平和公正。当然,时代是发展的,今天的好方法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也会不适用。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密切与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联系,适时调整和优化我们的培养模式和规章制度,必将能培养出适应甚至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选题汇报范文第8篇

关键词:花卉栽培;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01-03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高职课程中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项目驱动教学法被广泛接受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专业、课程都在尝试、使用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伪项目驱动式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多课程在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对其理论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把原来课程中的章节内容换成几个项目,授课内容、方法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学得被动,完全没有发挥项目驱动教学的作用,可谓是“新瓶装旧酒”。

(二)孤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参与水平

也有很多课程在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课程由教师组织设计成几个项目。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课程完整系统的知识逻辑体系。这样往往就造成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完整,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欠缺,而这些知识的缺失又使得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力不从心,严重影响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

(三)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实施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新思路

应提高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探索一种传统教学与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项目驱动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避免单纯项目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也是高职教学中一种新方法的尝试,对高职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花卉栽培》是高职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园林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的重要相关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花卉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从事花卉生产、管护和应用的实践技能,掌握主要花卉的生产管护技术。本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急需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针对《花卉栽培》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改实践。

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

本次教学改革是要探索一种传统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避免彼此的缺点。主要思路是压缩传统教学进行精讲,开展学生完全自主的项目式教学。在项目驱动教学环节,借鉴科研课题实施的经验方法,由教师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及与之相关的行业内容,设定项目的类别、方向,项目的选题、项目实施、项目的总结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关指导,并根据学生项目实施的情况和项目总结报告给予综合评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鼓励学生广泛自主选题。学生可以组成项目组联合选题(限定每个项目人数不超过5人),充分发挥项目驱动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选题、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安排4学时。每个环节都安排学生上台发言汇报,当堂提出问题、建议,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结题时,聘请专家、教师做评委,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取得的成果,项目汇报材料和评委评分等建立综合评分标准,并对每个项目进行打分。项目成绩结合课程考试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最后,对实施的项目进行综合评比,评比出优秀项目组和优秀项目成果。通过两学期的评比建设,建成《花卉栽培》课程优秀项目资源库。本项教学改革整体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

(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实施

制定《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选题的类别方向 根据《花卉栽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从提高学生对《花卉栽培》课程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独立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出发,制定了适合本课程项目驱动教学的项目类别(6类11个方向)。项目类别方向如表1所示。对课程项目的每个类别方向进行主要的介绍说明,提出项目实施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类别方向进行自主调研学习。

课程项目选题 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由1人担任小组项目主持。根据课程项目类别方向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主选择方向,每个方向不得多于3个小组组织实施。班级课程项目选题表如表2所示。

制定实施计划,完成开题报告 课程选题确定后,每个小组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完成项目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表的格式如表3所示。

制定评分标准,形成开题成绩 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化管理,利用2课时的时间,组织实施开题。每个小组由项目主持人介绍本小组的项目实施计划,教师提出指导修改意见。根据每个小组的开题报告和学生的介绍情况,制定评分标准,形成各小组的开题成绩。开题成绩评分表如表4所示。

课程项目的中期检查 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小组由主持人负责组织,各成员协调分工按照计划实施各自的项目。在这期间,教师督促、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学期中间,安排2课时进行课程项目中期检查。由每个小组根据本组项目实施的情况填写项目中期检查表(见表5)。

计划安排 每小组由项目主持人根据中期检查表的内容介绍本组项目实施的情况和下一步的实施计划安排。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情况,对每个小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下一步实施的指导意见。最后,根据各组项目实施和汇报情况给每个小组评分。中期检查评分表如表6所示。

课程项目结题 每个小组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要进行项目汇报和成果展示。在学期末,组织安排2学时进行课程项目结题汇报。由各小组主持人按照项目结题汇报表的内容进行本小组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和成果展示。项目结题汇报表格式如表7所示。

形成小组结题成绩 在项目结题时,组织花卉专业的3名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实施情况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成果和汇报情况对每个小组打分,形成小组的结题成绩。项目结题汇报评分表如表8所示。

项目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的评定 项目小组成绩采取过程化管理综合评定。每个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有开题成绩、中期检查成绩和结题汇报成绩,这三个成绩的平均成绩形成小组的项目最终成绩。小组项目评定表如表9所示。

评选优秀项目小组 根据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评选出班级优秀项目小组,对优秀项目小组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课程优秀项目资源库。学生个人成绩采取小组成绩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每个项目由项目主持人组织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打分,根据公式“个人成绩=(小组成绩+自评成绩)×100”来评定每个学生的个人项目成绩(如表10所示)。

高职《花卉栽培》课程

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

(一)充分利用博客等网络资源建立课程项目管理平台

在实施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之初就注册建立了“花卉家园”网络博客,利用网络博客平台进行课程项目的管理。在博客中,分类建立教师、班级的管理论坛。项目实施涉及的类别方向、说明细则、管理要求等方案表格都在网络上,以便于学生查阅。班级小组选题情况以及各小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都由学生在网络上更新,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项目进展并给予指导。

利用博客网络资源建立课程项目管理平台具有以下优点:(1)较高的网络普及率便于学生随时查阅了解课程项目实施的具体细则要求,教师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2)可以节约项目管理成本,实现无纸化管理,各小组的汇报表格、成果展示等都在网络上进行,无需打印,大大节约了实施成本;(3)利用网络可以很好地进行资源的汇总整理,形成丰富的资源库。

(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过程化管理、综合评分

在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真实技能设计多个项目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本着“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项任务”的思路来学习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

(三)教学成果显著

在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1)建立了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类别、方向汇总表;(2)制定了《花卉栽培》课程项目综合考评标准;(3)形成了《花卉栽培》课程优秀项目资源库;(4)建立和完善了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管理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2]冯燕.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花卉栽培课程教学策略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8).

[3]李继芳.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7(9).

作者简介:

选题汇报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质量 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全面衡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素质的重要尺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就目前来讲毕业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所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

一、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带来的时间冲击。

一般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都安排在第8学期,而这一学期又刚好是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很多学生的考研复试也在四月底进行,由于复试的权重越来越大,也使学生们不敢掉以轻心,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2)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选题带有盲目性。

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一直处于应付状态,5月底开始从网上七拼八凑内容,最后交差。选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既不了解设计内容又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仅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有不切实际的情况;部分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等等。

2.指导教师方面的原因

目前,高校的多数教师承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部分教师还承担产业开发工作,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偏少,精力投入不足。也有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在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不负责任、不严格要求,有的学生甚至拿来一篇从网上搜来的现成论文应付了事,教师也给予通过。有些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缺乏指导毕业设计应有的基本业务能力,指导水平也不高。

3.管理方面的原因

由于高校的扩招和学生毕业找工作等因素,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有很多困难,从而使整个毕业设计期间的日常考勤、请假、质量过程监控等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做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的所有理论课程已结束,没有安排课程上课使得学生在毕业时间方面没有很好的保证;其次,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质量要求,对毕业设计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再次,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暂时跟不上学生扩招的进度,从而导致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和指导不到位;最后,未对学生明确提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判习惯于采取宽容的态度。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1.科学选题

(1)提前公布设计选题,实行双向选择。

在第七学期末或第八学期初,由指导教师向所在系提交毕业设计选题申报表,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及研究内容和要求。按照学校的规定,原则上一个学生一个题目,即使多个学生做同一个题目,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所准备的选题数要多于当年所带的毕业生数,以便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系里对上报的选题组织评审,通过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流,实现双向选择。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由系里针对选题过分集中或较少的现象进行平衡协调。

(2)结合在研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在符合专业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与社会、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任务相结合,“实战型”毕业设计选题既能够为科研生产服务,又能接受生产实际的检验,同时项目经费还可以补充学生毕业设计经费的不足。真题真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当毕业设计成果被科研项目或生产单位所采用时,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得到承认,成果价值得以体现,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研激情和创新欲望。

2.高质量的开题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因为学生在准备开题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与题目相关的资料,这样就可以对即将开始的整个设计工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毕业设计中所要涉及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对毕业设计整个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有一个全局的考虑,对毕业设计中的难点问题有一个提前的预判。另外,通过准备开题报告,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对于缺少的知识点通过自学来弥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学生只会等、靠、要的主观意识,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

首先毕业设计伊始,应组织毕业设计的学生开个见面会,主要阐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宣布毕业设计期间的纪律,介绍毕业设计的一般流程、写开题报告的意义和开题报告的内容、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文献查阅的方法;其次是约定每周汇报制度。汇报会上,每个学生都要讲明自己在过去的一周中,主要完成的工作、收获、存在的问题,还有下一周拟解决的问题等。每周汇报制度,既是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一种督促方式,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一种很好的交流渠道,同时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整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汇报会是一种双向交流,导师不只要听汇报,还要指出或解答学生的问题,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因此师生都要有工作日志手册。对于学生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凡是与设计题目相关的信息、资料、想法、下一步的工作,等等,都要随时记录、及时整理;教师要详细地记录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具体的指导内容。

4.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前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并给出指导意见及评分;毕业设计还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的1名以上的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答辩组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总之,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关口。深化毕业设计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世钊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广西高教研究,2002,(3).

选题汇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专题研究;总结反思

一、专题研究的由来

专题式研究实验课让学生从实践者进一步成为研究者,侧重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审美特点,将阅读与写作、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这一运作过程中,我们不再局限于校内课程,而是将社会、家庭、网络等这些校外课程也充分利用起来,我们的教学方针为“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

二、专题研究的过程

经过反复思考酝酿,我们开始了“六位文学大师的专题研究”。这六位文学大师分别是: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鲁迅。

确定六位文学大师,是因为我们一般每个班是六个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组织起来省力,交流起来省时。而且对于每个组而言,每次活动也是增进彼此感情,加深彼此了解的机会。

确定这六位文学大师,也与整个语文教材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都是教材中的重要作家,而且他们入选教材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要求背诵的,这六位大师也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但是真的开展研究,远不是几篇课文就能解决的。虽然对于每位文学大师,教师在授课时都会讲述他们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等,但也是仅述其大略而已。所以,在具体组织时,我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研究交流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对象,介绍研究方法,课代表负责协调各组选题,一组一个,互不重复,抽签初定,协商确定。(抽签是为了公平,协商是为了自愿)两天完成,课代表将结果汇报给我。

(2)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网络教室,我带领学生分别浏览了与这六位文学大师有关的几个网站,尤其是将搜索的方式演示给学生,一方面用直观的形式吸引、刺激他们;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利用好网络这扇开放、自由、广阔的窗口。

(3)各组刍议,自行确定选题,每个学生确定自己准备从哪个角度对该大师进行研究,与组长沟通。

2.研究交流阶段

(1)阅读。首先,读教材,要求学生把教材上所涉及的该大师的作品汇聚起来,梳理、阅读、再认识;其次,读课外书,认真摘记;再次,读资料,我从网上下载六位大师不同方面、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资料和研究文章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比较;最后,读网络,给学生推荐相关优秀网站,要求他们利用在家的时机,上网搜索浏览,将自己所研究选题的有关内容下载阅读,获取更多

信息。

(2)探究分析。首先,召开专题负责人阶段研究调度会,确定专题研究流程方式、论文的写作要求、评议方式和交流方式。其次,本组学生之间互通有无,交相辩驳,形成自己的见解后,促笔成文,不少于800字。写作中,凡是引用的材料都要注明来源。

(3)评价交流。本组学生彼此阅读所撰研究论文,每人读完一篇论文后,都要署名评论,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评价其优缺点;作者本人在阅览了大家的评价之后,要写出自评。

(4)评选推荐。要求每组把本组的研究成果汇总起来,每篇文章由作者本人写一个综述,推选一名代表,将本组6篇文章连缀一起,构成一个研究成果汇报材料,在成果交流会上作汇报,大家共享。每组还要推选1~2篇优秀论文,在汇报会上重点展示,由作者本人宣读。

整个过程用2~3周时间。

3.总结阶段

召开汇报交流会,评选出优秀研究组,印发专题精粹总结。

反思:“文学大师专题研究”成果汇报,是凝结了全体学生的个人心血和集体智慧的硕果。在这个专题研究过程中,我不敢贪功。假使我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那就是在发动之初,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研究中,调动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信心;在交流汇报的时候,给了他们一个舞台,给了全体学生体会团结互助的温暖的机会,也给了每一个学生登台展示自己的机会。

活动是以集合的方式展开的,团队的力量不可忽视。但是,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从专题发起到成果的交流,历时将近两个月,这期间,每个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所以安排研究成果汇报综述这个过程,之所以在汇报的过程中要每组的全体成员都登台,之所以在汇报到个人的成果时要给他以最热烈的掌声,要他对大家鞠躬致谢,之所以在每篇文章后面都要有全组的点评,之所以在全组的点评之后还要求有作者本人的自评……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对个体重视基础上的决定。

上一篇:课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