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1:48:58

新零售经济论文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一、年会概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组织推荐、媒体选送和作者自荐来稿512篇。这些文章,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240多个单位的820多位作者,总字数接近500万字。经过专家评审,共有130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23篇、三等奖31篇、优秀奖67篇。2006年首次设立的“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共有58个列入本年计划。截至2006年9月26日,有43个课题顺利完成。经过评审,18个课题入选“2006年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课题”。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通报了本届年会论文、课题评审情况,宣布了获奖论文、优秀课题及组织奖名单。年会向获奖作者和单位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年会继去年成功推出《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再次编辑出版最新版《报告》,收录了第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60余篇。

年会邀请5位获得一等奖的论文作者代表做了研究成果主要观点汇报。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刘伟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曾敏刚《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物资分配策略研究》、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凌湖吉《第三方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的应用实例与发展模式研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刘南《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陈茂竹《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协同式管理库存(CPFR)价值分析》。

联邦快递中国区副总裁、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国仪作了《航空快递业――世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的专题演讲。学会副秘书长、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文研究员介绍了“2006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年会”的有关情况。本次年会设立了物流经济、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与工程、物流实务等4个分论坛,代表们分组讨论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年会期间,还召开了“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暨首批特约研究员”座谈会,共同探讨了“协作网”和“特约研究员”下一阶段的工作。

本次年会与会员代表大会连续召开,来自物流教学、研究和新闻出版机构,部分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代表聚集一堂,互相结识、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深入探讨问题,寻求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扩大了会议的影响力。

二、本次年会出现的主要学术观点

本次年会通过论文评选、大会演讲和分论坛交流,集中展示了一年来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成果。年会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

1、关于服务供应链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供应链作为服务运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开始得到重视。产品服务化的兴起,服务外包的不断增长,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开始从产品供应链走向服务供应链,服务供应链正逐步成为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都属于供应链管理的大范畴,服务供应链具有与产品供应链相同的部分特征,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可以借鉴到服务供应链中。但是,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来源于服务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本质区别上,它们在渠道结构、上下游供需内容、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供应链将在内涵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行业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今后,随

着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2、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物流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对自然灾害的预报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但是自然灾害依然能够造成重大打击。研究应急物流就是为了尽可能发挥物资的救援作用,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需求地。建立以灾害损失最小为目标的应急物流网络,能有效快速的分配与调度物资,并避免资源浪费或堆置无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物资分配策略是应急物流系统快速响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先级划分和最优分配的思想对于其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灾区需求聚类分析,进而进行灾区群组优先级排序,帮助将救灾物资优先分配给需求最急迫的地区。而救灾物资优先级的划分使得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将最重要,优先级最高的救灾物资分配给需求点。对于受灾范围广,救灾物资需求点多的情况下,该研究方法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3、关于第三方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扩张和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第三方汽车物流的发展势在必行。汽车零配件物流,作为汽车物流行业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环节,其研究意义不论从理论上抑或是实践中均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方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过程中的重点包括:(1)及时完善协同能力;(2)引入信息系统以保证货物实时跟踪;(3)标准化流程;(4)建立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5)TPL企业、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有必要实行战略性合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核心客户的不同以及自身实力的高低,在进行汽车零配件供应物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

4、关于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普遍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即“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此观点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伴随现代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产生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从而拉动现代物流发展,并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保证现代物流顺利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改善经济运行条件,为货物的快速转移和流动提供了便利,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程度往往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5、关于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协同式管理库存(CPFR)

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产生了协同式管理库存(CPFR,又称协同计划、预测补货策略)模式。该模式是指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产品生产计划、需求预测和补货策略等各方面通过信息共享进行协作管理,涉及范围不仅包括JMI和VMI模式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销售和库存,而是延伸到整条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CPFR模式覆盖了整个供应链,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预测准确度、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CPFR能够很好地对促销或其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量异变做出判断,使零售商、供应商等都能对这种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赢得主动。CPFR始终从全局出发,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的其他管理,来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和实施方案。

6、关于物流实务研究

现代物流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产业,目前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非常需要学术理论的指导。物流学术研究要与实践需要联系起来,要关注企业实际需要哪些理论,特别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共同思考有中国特色的典型问题的研究。物流实务仅有管理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物流学术研究要加强应用型、操作性、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

7、关于物流经济研究

今年物流经济论文的特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第二,多种学科的交叉日益融合;第三,物流基础研究不断加强;第四,物流技术研究蓬勃发展;第五,微观物流的研究逐步升温;第六,物流研究本身向多元化学派发展。物流经济研究未来有10个方向值得关注:第一,物流金融管理创新研究;第二,逆向物流管理;第三,物流集群;第四,物流管理与企业经营状况关系;第五,物流信息管理;第六,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第七,物流优化技术;第八,物流设施网络与整合;第九,农业物流;第十,中小企业物流管理。

8、关于2006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的动态

2006年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从传统领域向供应链及其它新领域转移。如,传统领域:运输、仓储、库存、采购;供应链:流程标准、绩效与指标、供应链战略、精益供应链;新领域:新兴市场、外包。供应链流程标准的影响更加明显,供应链问题成为核心问题。对物流问题的研究,纳入到供应链的框架之内。对零售、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环节的讨论,纳入了供应链的框架。供应链流程标准开始实施、精益供应链和供应链绩效考量等问题成为热点问题。人们开始以全球化视角讨论供应链管理,全球化对供应链的影响明显。全球供应链问题、各个区域物流分析的比重增加、全球外包与全球供应链等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与全球化视角相呼应,物流界对新兴市场关注的兴趣表现的比较明显。主要新兴市场有: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中东(迪拜)、印度、非洲等区域,中国物流问题得到更多的讨论。

三、关于学术研究及年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本次年会上,代表们还就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搞好学会工作以及进一步提升年会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加强学会会员的管理与服务,扩大吸收新会员;改革年会论文的征集与评审机制,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界与实业界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加强年会的组织与策划,增强大会主报告的权威性;改善分论坛设置,由年会参与单位和研究人员自主申报分论坛议题;进一步发挥协作网的网络效应,重视发挥特约研究员的骨干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的引导作用,争取更多的学会课题列入国家或政府部门研究课题计划;组织部分协作网成员单位和特约研究员,深入企业进行联合调研,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等。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良好,但不容忽视严峻的一面,做好经济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入无形资产的办法,等等。倡导推广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

心的技术入股、持股经营制度,以及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维护研究开发和创新者的权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教学体系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新任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课教学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从适应时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实训塞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型,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2000年,又提出并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这两个计划(工程)所立项目覆盖了本科教育的各个学科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专业层面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微观研究,出版了一批研究报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在对本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似乎都对应试教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批评意见,并提出了新实训课教学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把国际经济与易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开阔且受到较严格的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运用外语从事外贸业务,并且有能力向经济学相关学科领域拓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新实训课教学在高等学校本科培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普遍形成共识,但是必须看到,实践教学是一项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活动,它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从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以国际贸易合同内容为基础、以签订合同及履行合同的业务操作为轴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外贸出口具体业务的模拟操作为目标。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外贸业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外贸业务的感性认识,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实务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教学,使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地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1.院校自建模式。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模式里,实训基地由院校自己投资建设、由学院自己管理,院校自建国际贸易实训室的最大好处是一次性投人,使用周期长,便于管理,不用求人,实训室使用频率高,受训对象多。但是,院校自建实训室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实训是通过软件模拟国际贸易的流程,扮演贸易中的各方当事人,而外贸软件只能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与表格晋录、转换,没有业务流程操作的实务要求,没有具体的外贸产品生产跟单形态。因此,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

2.校企共建模式。按照双方合作的密切程度.校企共建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种。第一,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只是院校的实训场所,院校以付费的形式安排学生实训,或者企业通过院校获得廉价劳动力。近年来,由于外贸公司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而学生给外贸公司带来收益的能力尚暂时欠缺,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外贸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明显不足。同时,从2000年开始,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而与此同时各外贸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人员不断精减,办公场地相对缩小,因此,各外贸公司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学生实训的能力。此外。外贸公司出于保守商业机密的需要,重要的外贸业务一般也不让学生参与。在一些外贸公司,因为责任风险的明确划分,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贸业务,例如制作单据、发送e一mail等,公司员工都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到这类外贸公司实习,形式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3]。第二,深层次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并按照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而院校则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人才输送等,为企业带来实惠。这种合作模式相对于前一种来讲,具有稳同性和长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当前大经贸的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非要局限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一些生产性企业或者外资零售企业都可以作为实训基地,如沃尔玛企业,它既有国内零售业务,又有跨国采购业务。与这样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深人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技巧,熟悉外资零售企业在采购、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运作方法。

3.院、校联建实训基地模式

院校联建实训基地一般是两所甚至更多院校根据资源共享、成本分担等方式,联合共建的实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各院校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要求合作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方案,包括如何去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和效益最大化。这一模式的最大挑战是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对它的运营管理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生存与运营效率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还是应该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比如,由各个院校出资兴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贸企业,企业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各个院校按照出资额多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学生的实习可以直接付费或者从出资额中抵减等,具体可根据公司成立时约定的条款确定。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教学程序。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借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

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运用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

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要素组件,实施立体化教学,以完整的要素手段进行人才共育。

国际贸易实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1.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原则

以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原则,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互支撑、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2.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运行系统

(1)教学内容: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内容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形成二元(理论知识体系和模拟实训)三块(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结构体系。理论单元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与技术;三是防范与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模拟实训采用两种环境和方式,一是传统情境模拟,二是网络环境模拟,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展开业务活动并进行相关的意义构建。

(2)内容载体:教学大纲、实训大纲、edi模拟大纲、纸介质主教材、实训教材、教案、电子教案、业务情境范例、光盘、软盘、硬盘、网络课程。

(3)传输环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

(4)辅助教具: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黑板、白板、录音、电视、电脑、计算机、电子助学课件。

(5)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自编试题库、自编案例库。

(6)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int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

(7)实施程序。模式规定了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做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任务。操作程序:讲授一阅读教材一体验范例一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一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一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

3.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做”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充实和补偿;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操作技能。

4.实训课立体化教学体系模式的实施建议

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本科及实训课程在不同专业(或学科)的不同定位(导致出现的教学内容、重点、课时、教学条件和师生情况的差异),在运用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模拟软件平台等),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可以对提供的电子教案进行适应性修改,在提供的两套情境范例的基础上提炼和编制新的范例,以提高针对当地外经贸特点的适应度。在全国多所学校开通“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平台”的情况下,各相关学校的师生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校际混合的多角色的模拟仿真实训,使校际师生间展开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可以通过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络助学系统、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bbs等,直接进行教师间的互动沟通,以即时解决教师的现实问题。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本科实训课教学的实施建议

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本科专业的实训基地可以有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资源情况、招生情况、企业及院校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果高等院校自身财力有限,那么,可以考虑院校联建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实力较强,招生规模很大,那么,可以考虑自建和与企业共建两者并举的形式;如果高等院校地处外贸活动极为频繁、外贸人才极为短缺的地区,可以考虑校企共建的形式,尤其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计划到大纲再到指导书、从协调实践课程排序到技能考证、从理论型毕业论文选题到实践型毕业论文选题等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1.实训课教学内容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应避免重复,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浪费了教学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沟通,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

2.实训课教学是综合实训与课程实训之间的关系

虽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综合实训并不等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在综合实训中,以团队建设为中心,通过团队的形成、工作方法、沟通技能、时间管理等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引导、小组讨论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宏观政策的敏感、商机捕捉、沟通谈判、纠纷处理等能力。

3.实训课教学应把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专业考证的意义。一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某领域实际问题;二是对国际经济领域某些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由此可见,学生选题虽然符合专业要求,但是进行理论探讨的比较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比较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既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素材,选题来源相对广泛,资料收集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强。所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创新知识,提高技能。

4.实训课教学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经济论文|证券金融|管理论文|会计审计|法学论文|医药论文|社会论文|教育论文|计算机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

财政税收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管理理学论文政治论文文学论文工学论文文化论文英语论文应用文写作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网>>免费论文>>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论文正文电子商务个性化需求的条件研究

电子商务个性化需求的条件研究

作者:网友投稿文章出处:论文网时间:2005-6-3

-

电子商务个性化需求的条件研究

摘要: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从网站策略需求、产品策略需求研究个性化需求的内在性,从生产模式、经济模式、经营模式、价值模式的变化和相关案例,研究电子商务活动的个性化需求的必然性,从而得出个性化需求条件形成之必然。

关键词: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产品,无差异产品

Abstract:The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hasbecomeanimportantresearchquestionine-commercedevelopment.Theinherent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sstudiedfromtheserequirementsofWebsitetacticsandproducttactics,theinevitabilityofe-commerceactivity-based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sstudiedfromsomerelatedcasesandthechangesofproductionmodel,economicmodel,managementmodelandvaluemodel,andthentogettheinevitabilityofformingthe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nthispaper.

Keywords:E-Commerce,individualizationservice,individualizationproduct,Non-divergenceproduct

0、引言

一场广袤而深刻的变革已经来临,不算上个世纪中叶起就有先知先觉的学者、政治家和企业家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进入新千年门槛时,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震动,尽管这新的时代才露端倪,不管我们它将它称为什么:“知识经济”、“新经济”也好,“数字革命”、“虚拟经济”也罢,或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我们知道它的主要来源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网络时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要求参与产品的设计。

从[1]中利用个性化服务成功的范例说明了网络营销个性化服务的成功之道和实施个性化服务的局限性,到[2]中传统工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前瞻性的理念所引入的个性化服务,到[3]中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从技术层面而提出的虚拟设计系统,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基于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全面地研究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从个性化服务和产品的条件形成上研究,更能充分地理解和应用个性化特色。

1、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需求

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需求包括个性化的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

个性化服务是指商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年龄、身份、职业、品味等个人特点,过去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偏好等因素,因人而异的提供独特的产品和针对。

在产品的表现上,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早期阶段(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规划和制造阶段),处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吸引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注意力,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设计和生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2、电子商务中个性化需求的内在性

当人们把电子商务活动说成是“鼠标+水泥”模式时,不管这种说法在初期的理解上的褒义或贬义,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鼠标+水泥”的确刻画出电子商务活动的内在性。

从电子商务活动过程来看,“鼠标”表示了客户的属性,即客户利用鼠标在网络上对网站点击的随意或随机性;“水泥”表示了网站的属性,即,网站的吸引人之处,也就是如何利用个性化的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有效地将潜在的客户转变成真正的客户,将新客户转变成忠诚的客户,转变靠的就是“水泥”的“粘合”属性。

2.1网站策略需求

网站策略是网络营销特有的策略。在网络空间中,网站是企业最重要的标志,在Internet上设立网站是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网站不仅代表了企业自身的形象,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网络营销的效果。通常,企业的网站策略主要是通过网站宣传策略和网站设计策略来实现的。

网站宣传可分为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两大类。传统渠道就是指借助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宣传企业网站,这和传统的广告方式并没有区别。另一种方式,则是借助于新兴的网络媒体宣传企业的网站,其目标是设法使企业网站信息散布在众多的网络空间上,并建立从这些空间直接链接到企业网站的路径。具体的方式就是采用网站登录和建立链接。因此,网站的宣传策略很难表现出网站本身的独特个性化,更多的是需要网站设计策略的个性化。

网站设计是网站能否成功的关键,客户登录网站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查阅相关的内容,获得相关的信息。因此,在网站设计过程中,在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基础上,满足为客户提供需要的内容和快速反应客户的请求。客户在访问站点时,关心的不是管理者的个人信息,也不是企业的机构设置,而是你能生产什么商品或提供什么服务,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信息,因此,在以生产商品为核心的企业,产品应成为整个站点建设的基本核心;在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服务就成为建站的核心内容。除了具体内容表现外,网站上商品和服务项目放置的位置,随着客户访问的频次动态调整,使客户能更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体现出更多的个性化。

2.2产品策略需求

产品是传统营销组合理论中的核心,是企业实现利润和再生产的保证。在“4Ps”向“4Cs”转移的过程中,客户占据了产品的中心的地位,但产品在营销中的价值却没有降低。

在产品的各个层次(核心利益层次、基本产品层次、期望产品层次、附加产品层次、潜在产品层次)中,一方面,由于网络市场所特有的虚拟性、与消费者交流的及时互动性和产品本身的不同特性,在网络营销的产品和传统市场营销中的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使产品概念中的核心利益层次、基本产品层次和期望产品层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附加产品层次和潜在产品日益成为企业获得客户的重要手段。

尽管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在信息渠道、交互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在产品不可触摸、缺少人情味等方面也处于明显的劣势,所表现来的、最为明显的就是产品的无差异化。所谓的无差异化产品是指适合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的产品,而网络市场是全球性的,产品在网上销售将面对全球的消费者,并且都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向消费者展示。

由于网络产品展示的无差异化,很容易造成网络产品的质量不确定性。原因是:①客户通过浏览接触产品,而产品的数字化则使客户对产品的了解无法像传统般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客户只能从电子商务网站上了解到产品的价格、性能和大致的外观等,无法真正了解产品的质量,数字产品更是如此;②INTERNET上信息的真实程度,无法得到识别;③目前INTERNET不属于任何组织管理,厂商并无法保证信息能够完全的、不被恶意修改的传递到客户手中,客户对此产生怀疑态度;④大部分网站高额的维护费用,形象包装和广告推广费用,网上商品的价格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一些网站为了生存,采取低价策略,用假冒商品替代,价格不一致,导致“柠檬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网络产品的无差异化属性,也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克服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使客户能够对产品有差异化的体验,具体表现在无差异产品在不同商业运作方式网站所附带的增值不同,能够为客户提供的如支付服务、物流配送、功能更多的后台支持和网站功能及产品的相关信息服务。这也是产品策略个性化需求的因素。

3、企业经营方式的个性化需求

回顾十数年来从工业经济到网络经济的转换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致可归类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造就了工业社会。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可以说,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的特征优势就存在于大批量生产之中。然而,大批量生产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使用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造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分工越来越细。环节越来越多,生产者与使用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使用者的声音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传不到生产者的耳中。

从第5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做出的努力:从亨利·福特的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从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及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所做出的转变。但由于科技手段或称为时代的限制,此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序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但在网络时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要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是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即所谓“敏捷制造”。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敏捷制造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敏捷制造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因此贴近顾客需求。借着信息技术,使用者和生产者已经合二为一了。

如果要以两个人(其人名也恰巧是公司名)来形象的说明这一转变,则最好的选择是“从福特(FORD)到戴尔(DELL),正如享利·福特首倡了大规模生产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却是敏捷制造或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先驱和典型。

3.2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的角色转换。20世纪80年代经贸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下一代经济》中提出:信息经济的对立面是特质经济。每一项劳动,每一件产品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部分,如果物质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就是物质经济——即传统经济;那么,如果信息部分占的比重大,就是信息经济——即下一代经济。信息经济是“智能”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

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只限于生产辅助(如配送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先包含4个层面:①个性化服务;②商业服务;③交通运输、通信和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④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会有涉及,但对社会的发展最有决定意义的正是第四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竞争焦点将转移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护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是来自产品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

3.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似乎以超光速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经出现就迅速在全球开花。虚拟化正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的拓展空间。其实,虚拟化经营说到底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类似这种行为早就存在于劳动分工出现后的人类历史中。但是由于交易成本,信息沟通等问题,导致辅助专业劳动无法社会化。现在,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辅助劳动大规范社会化成为可能,也是目前为止最有可能提供个性化电子商务的模式。

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络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其核心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服务竞争的取胜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企业界定模糊;信息共享、彼此信赖;专业人员地位强化;虚拟经理的出现。应客户要求,改变产品或服务的弹性大,由此带来虚拟企业的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客户关系管理方式开拓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精简结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

3.4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由以上关于虚拟企及其合作和未来组织特点可以看到:网络经济时代,是传统价值链重新构造的时代。工业时代企业赖以创造和建立竞争优势的,由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组成的,已在企业内部强化了的一条价值链,在网络时代,将由虚拟化经营,更加专门的分工与合作和网络结构所代替。在网络结构中,自由职业者将增多,企业、团队乃至个人是一个个的节点或核心,承担着相当于传统价值链上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更加专业化的核心业务,其价值将由他客户联系的多少,亲疏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来决定。只有采取这种方式,个性化服务在电子商务中的开展才能面对最小的阻力,以最灵敏的状态一一面对“新经济”下的多样客户。

4、成功案例简单分析

电子商务个性化的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的成功案例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4.1案例1

满足个性化需求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成功者一定得谈谈PC零售业的巨头——Dell公司。Dell公司是由其创始人MichaelDell于1983年在其德克萨斯州的大学宿舍创办的,现在Dell公司年销售额可达180亿美元,共PC机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老牌的电脑巨IBM.、Hewlett-Packard和Compaq。Dell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其独特的经营模式是分不开的。电脑销售,一般是通过商进行的,而Dell公司却采取一种直销模式即“按用户订单装配电脑”的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和互联网将自己所需的电脑组合、配置、型号等资料告知Dell公司,Dell公司就按用户的要求定制出用户所需的电脑,从客户订货到送货时间不超过36小时。此外,Dell公司还为其最好的客户创建了1500个个性化主页,使得他们可以直接获得公司的许多信息资料。Dell的个人电脑单机销售额年增长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长率(11%)。

4.2案例2

如果说Dell是把一个新兴的科技产业带入个性化的大潮的话,那么Amazon就是把一个承续上千年的书籍销售也带入这场大潮。

Amazon是一个虚拟的网上书店,它没有自己的店面,而是在网上进行在线销售。它提供高质量的综合节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有关图书的信息。如果用户认为需要购买的话,可以把选择的书放在虚拟购书篮,最后查看购书篮中的商品,选择合适的服务方式并提交订单,那么读者所选购的书在几天后就可以送到家门上了。Amazon书店还提供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例如,读者可以在拿到实质的30天内,将完好无损的书和Music退回Amazon。Amazon将原价退款。当然Amazon的成功还不止源于此,如果一位顾客在购买一本书,下次他再次访问,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这顾客的名字和欢迎的字样;Amazon使用推荐软件对他曾经购买过的书以及该读者对其他书的评价进行分析后,将向读者推荐他可能喜欢的新书,只要用鼠标点一下,就可以买到该书了;Amazon能对顾客购买过的东西进行自动分析,然后因人而异地提出合适的建议。读者的信息将被再次保存。这样顾客下次来时就能更容易买到想要的书。

4.3案例3

如果说Dell和毕尽是销售有形的商品的话,那么前程无忧网就是地地道道的“人贩子”了。因为人人都是不同的,那么这个“人贩子”的生意就是彻彻底底的个性化,为买家量身订做的了。

前程无忧网目前是业内公认的最大招聘网站,就北京地区而言,其网站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50%以上;他们的另一块王牌就是前程周刊,这份由前程无忧自办的报纸在武汉,西安、成都等内地城市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实,前程无忧所做的很简单,人才来找它,用人单位也来找它,它只要把各方面的资料整合后再搬上平台,本来没什么可个性的,但因人才这种特殊的商品,使得前程无忧网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就更加前程无忧了。

前程无忧网在2000年底就已经达到收支平衡,2001年收入达1.6亿,预计2002度可以突破2.7亿大关。就在本文成文前,本人收到来自前程无忧网的一封电子邮件,信中提醒我在其网站上注册的个人简历已经半年没有更新了,并建议我为了保证简历的实效性立即更新。前程无忧网就是这样做到对客户贴身服务。

5、结束语

由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个性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化企业,无不是在其组织结构和产品组成上具有极强的敏捷性,要想在电子商务个性化的舞台上有施展空间的话,除了应意识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趋势外,更应该理解满足个性化的动因和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许统邦,宁亚萍,网络时代的个性化服务,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

[2]高长明,当代水泥工业发展方向,水泥技术,1/2001。

[3]韩伟力,陈刚,董金祥,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虚拟设计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第7卷第12期,2001年12月。

[4]赵林度编,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5]吴叔平著,电子商务的价值链与赢利模式,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6]洪国彬,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与市场运作效率,商业时代,2001,11。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编者按: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人民币的未来地位如何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战略家以及政治家思考的问题。本文是理查德•布尔德克教授提供给本刊的专稿,这是一篇评述性文章,至少我们从中看出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热切关注。理查德•布尔德克教授是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大学的乔纳森•洛夫雷斯经济学教授。感谢本刊特约编辑詹姆斯•巴茨(James R. Barth)博士的约稿和推荐。

“当中国崛起,世界将为之颤抖”

――拿破仑•波拿巴

(引自佩雷菲特,

《中国人:一个民族的肖像》,Bobbs-Merril出版,

1997)

“一旦人民币实现可兑换,未来的港币可能从盯住美元转而盯住人民币。”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引自关志雄,《中国之转变专栏》,日本东京经济产业研究所,2006年6月28日)

中国金融体系的崛起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在的“竹幕”(注:冷战时期西方用以形容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受到抑制,同世界其他国家相隔绝。然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以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包括纽约在内的其他所有金融市场。中国在金融领域提升到了重要地位――并最终开始赶上其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在国际贸易中不断提升的重要地位――同样也可以从中国大陆2007年4月上海和深圳交易的股票总市值超过香港看出。2006年香港IPO的世界领先地位主要是由于中国内地两大国有银行在港发行带来的――在总市值412.省略,它以2000亿美元的年交易量创历史纪录。尽管新近投资中国股票的投资者不能指望获得2006~2007年那样丰厚的收益,但这种对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增长的兴趣,使中国有希望从几乎完全依赖银行信贷进行融资的历史中摆脱出来。即使是在2007年,银行融资依旧占据了中国国内融资总额的78.9%。股权融资从2005年的3.4%上升到2007年的13.1%。然而同时,公司债券所占的比例从2004年的最低只占总融资额1%上升到了2005~2007年期间的平均5%。

机遇与挑战

现在是中国金融体系开始发展的关键时候了,如果说不能赶上出口的巨大增长速度,至少也应与其在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近似。最近,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之快已经引起了美国的普遍关注甚至反感。尽管中国建立起了巨额外汇储备,实际上1990~2007年间中国进口增长几乎与出口增长持平。这18年间贸易量急剧增加,进口和出口都增长了近20倍。但中国的汇率政策及金融市场发展却明显滞后。直到1996年,人民币甚至尚未实现完全的经常账户可自由兑换。尽管如此,金融当局已经开始逐步转向更灵活的汇率政策。在人民币汇率基本盯住美元长达十年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升至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最初2.1%的汇率升值在此后被不断加强,2007年全年平均水平达到1美元兑换7.6元人民币。

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势头并不能清楚地证明近来美国国会要求人民币“强制”快速升值的论点。同样,人民币价值既没有严重偏离其90年代的水平,最近也没有关于货币购买力的实证分析能明确支持美国要求的人民币迅速升值。此外还有一点很不确定,即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彻底改变美国的贸易地位。这甚至要比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为改变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而强制日元升值的情况还要难以确定。将努力转向中国尚不健全的立法领域,如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和泛滥的盗版显然是更有效更合理的方法,并且肯定比恐吓性的惩罚关税要好。任何这种保护主义的行为都会对世界经济构成巨大威胁,而不仅是危害中国经济。这种保护主义做法似乎与公认的1930年6月在大萧条中催生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类似。

中国现在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使中国成为市场上影响美国政府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的主要力量。迄今为止,中国绝大部分外汇储备是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的。如果中国选择不再持有如此多的美元资产,任何这些资产的突然抛售都可能给美元和美国政府债券带来新的、显著的贬值压力。这一举动会使中国自身剩余的以美元形式持有的资产受到损失,同时对美国来说其自身也存在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真实的脆弱性。新建立的中国财富基金旨在运用巨额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投资较高收益资产,该基金一建立立即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财富基金之一。最初并没有公开减持美元资产,而是从低风险、低收益的美国国库券转向投资高风险、潜在收益较高的资产,例如中国投资黑石集团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的确,中国转向高风险资产似乎是世界大势所趋,这种资产组合的转变将主导世界部分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和全球外汇资产的币种的增量调整。

从纯经济角度看,很难说多大程度的货币多样化是合适的。实际上,美元在世界储备资产中的实际份额相当稳定,2006年美元大约占全球总储备的三分之二,大致与90年代中期的水平相当。欧元所占的比重排名第二,远落后于美元。接着是英镑,最近迅速上升至第三位,领先于日元。因为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账户下的自由兑换,要成为另一种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储备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贝瑞•埃肯格林(《全球失衡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训》,麻省理工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所说:

“虽然人民币在许多人眼里是今后40~50年里新的储备货币的最佳候选者,但在我看来,这种愿望还很不成熟。”

尽管埃肯格林可能被证明是对的,中国过去自身货币市场的发展也表明了剧烈的出乎预料的改变与其说是例外,不如说是常态。比如,最近在2005年,中国股市极度低迷,只有极少几支基金进入市场――这与后来对股市过度繁荣的担心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90年代末,中国面临通货紧缩,人民币贬值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以至于1998年3月香港的一份调查甚至量化了贬值对金融市场参与者可能的心理冲击!

人民币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流通

已有迹象表明人民币己经逐渐走出国门,在亚洲各地特别是香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如此,当然,现在要说人民币将于何时,或多快能够广泛使用并在交易中充当媒介货币还为时过早,但最近香港地区已经创造性地发行了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债券。2007年6月26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成立于1994年)表示,计划在香港发行50亿人民币债券(两年期,年收益率3%)。这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对外发行的最大规模的人民币债券。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这次的债券发行几乎得到了3倍的超额认购,中国进出口银行紧随其后也售出了20亿元债券。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表示(引自2007年6月26日《人民中国日报》网络版):

“尽管人民币在港规模还不是很大――约合250亿港元,但我认为随着香港和内地在货币和金融工具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与融合,在港人民币规模只会进一步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称,截至2005年11月1日,已有38家香港银行(几乎包括了所有提供零售业务的银行)向其客户提供个人人民币业务。促使人民币在中国大陆以外流通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赴港个人或集体签证的颁发,使得200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游览香港并使用人民币。现在,许多香港商店里都设有欢迎使用人民币的简体中文标识,作者本人2007年夏天在香港的亲身经历是现金交易中至少50和100元面值的人民币似乎已经被普遍接受。人民币同样也在同中国大陆周边的经济体如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地区的贸易中使用。2002年,边境贸易中人民币流通数额约237亿元。2003年,随着中国政府关于允许将人民币作为边境贸易结算货币政策的颁布,此类交易得以合法化。这为人民币在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结算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通用货币奠定了基础。尽管中国资本账户仍然受到限制,人民币显然已经开始了有意义的至少是部分的国际化。李婧(“人民币区域化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中国与世界经济》,2004年3~4月)

强调了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流通所产生的潜在收益的增加,将有助于促进区内贸易,并有助于“大中华”经济体的整合。

2005年7月以前,港币和人民币通过各自盯住美元而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香港实行钉住美元的“货币局”制度,2005年以后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也相应对港元升值。由于货币当局承诺根据需求可将本地货币以固定比率兑换美元,香港货币发行仍然完全靠持有相应美元资产支持,并且持有者可以随时支取他们的资金。乔治•维恩•斯坦伯格和卫建军(“中国:超越货币分割和东亚外部锚”,《亚洲经济论文》,2004年第39页)认为港币相对人民币贬值极有可能对香港造成伤害,因为这会使“香港对美元区出口产品投入成本高于其向大陆出售最终产品所得收益(港元)。”至少港元和人民币的脱钩增加了两地采用共同货币可能带来的潜在好处,这可摆脱2005年人民币汇改之后的港币与人民币的波动的混乱局面。考虑到两个经济体表面上现有的高度一体化,基于产出和通胀的同向变化、利率趋同和外贸上的联系等因素,香港在这样的货币汇率安排中支付的成本将远小于从中获得的收益。

尽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香港和中国内地在商业周期协调方面的不足是发展中一个潜在的缺陷,但一体化正向前发展,且同步性不断增强。另一个动力来自2004年中国内地和香港缔结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规定了双方间商品贸易实行零关税,在银行及其他服务业方面提供较低的准入门槛。确实,随着中国当局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在港使用,虽然过程是渐进的,但稳步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这种判断在香港达到顶点,因为如果不采用人民币至少盯住人民币,同时同内地保持一定的可兑换协议,类似于新加坡、文莱,或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这样做在经济上是明智的。

虽然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方面的限制使人民币不大可能在近期内完全取代港币,但阻碍人民币流通的障碍已在近几年显著减少。由于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没有限制,(三个月或更短的)短期和贸易融资不需要审批,非居民可以购买A股和B股、政府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H股和非流通股。在中国的外国投资者可以将其从直接和其他投资方式中获得的收益返回本国。母公司或分公司向其在中国的公司提供贷款方面没有限制,另外,在中国的外国投资公司发放国际贷款方面也没有受到限制。

基于中国内地和台湾外贸和总体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货币联盟可以扩展至包括台湾地区,而不是仅包括香港和中国内地。部分人甚至认为,可以将货币联盟扩展至像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这样的亚洲经济体。实际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管是由于人民币可兑换方面的限制还是出于政治相互接纳程度,人民币都不太可能被这些国家接受。

结论和前景展望

货币一体化如果扩展到中国大陆和香港之外,可能还需要一个共同的货币篮子。然而这种安排的可行性、货币体系如何确定锚,都是一个未知数。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曾在2003年提出建议,完全美元化的香港可能是共同货币篮子最佳的锚。但这一建议连同东亚不同经济体同美元建立一般联系的想法已经被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完全排除了。卡斯滕•黑费科尔和安德列斯•纳博尔(“中国在东亚货币融合中的作用”,《国际经济与金融》,2005年4月)提到,人民币将自然成为这一系统的锚,但是现在它还不能胜任这个角色。他们提议先建立一个一篮子货币体系以允许一段时间内其中各种货币份额变动,之后可以逐渐降低日元的比重并提高人民币的比重。黑费科尔和纳博尔的建议与当年欧洲先建立一个比较均衡的体系,然后德国马克逐渐成为货币锚的经验相似。勿庸置疑,建立更广泛的亚洲货币联盟带来的收益可不像只包含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货币联盟那样容易实现。

建立亚洲货币单位(ACU)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第一步。这一概念源于早期的欧洲货币单位,它于1979年3月开始作为一个内部核算单位而存在,在1999年1月欧元诞生前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有少量使用。亚洲开发银行曾考虑建立亚洲货币单位,但直到2008年年中仍未公布建议包含的币种及各自权重。同时,汉斯•甘博文(“东亚的汇率安排和金融一体化:处于碰撞的过程?”《国际经济和经济政策》,

2006年12月)认为,基于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所带来的潜在不稳定性,至少到目前为止,东亚各经济体不应采用任何形式的汇率锚。甘博文倾向于各自独立的中央银行采取统一的通货膨胀目标,这样可以让完全货币一体化走得更远。

当然,人民币会对亚洲的未来发挥多大作用,连同发挥作用的时间表一起,我们现在还都不得而知。但是,根据贝瑞•埃肯格林的观点,今后40~50年间,我们非常有可能看到人民币发挥巨大作用。随着人民币在香港的不断渗透,似乎可以确定在今后十年或是更短的时间内,人民币将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人民币尚未准备好成为更广泛亚洲共同货币安排的中心货币,但是可以假定其他经济体愿意接受人民币,又由于区域内没有其他明显的竞争对手,因此人民币仍是长期内的最好选择。虽然日元目前仍是最广泛持有的亚洲货币,但由于日本在经济上的长时期不景气,导致它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了。与此同时,人民币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外的地区越来越多地作为媒介货币使用,加上虽缓慢但稳定推进的资本账户自由化进程,将注定为人民币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开辟道路。下面以李婧的观点作为本文的结束

(“人民币在亚洲的崛起:成本―收益分析和路线图”,《中国经济》,2007年7~8月,第42页):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1.1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空间很大

当前,服务业迅速发展并且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广东省目前的国际服务贸易水平与其进出口贸易第一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如表1所示。2007年,广东省服务贸易总额215.6亿美元,仅为同期全省货物贸易额的3.4%,与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平均比率22.2%相比有很大差距。2007年,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23亿美元,广东服务贸易在全国的比重仅为8.53%。同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地区相比,广东服务贸易发展也明显落后,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为北京的39.05%,上海的36.64%。

广东服务贸易整体上严重滞后商品贸易。多年来广东进出口总量占全国1/3以上,但是,长期以来,服务贸易总量占商品贸易总量的1/8左右,比上海、北京落后。虽然凭借地利在旅游、海运服务等方面占有优势且得到较好发挥,却在其他许多服务贸易领域未能充分地研究和开发,错过了不少发展机遇。因此,广东服务贸易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很大。

1990年到2002年广东各项服务贸易年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高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同期年增长率7%,也高于其他主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和地区。在2001年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服务出口出现负增长时,广东服务贸易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2年对外劳务合作的增长率高达4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的增长速度更高达12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贸易趋于自由化,鉴于目前广东服务的输出规模还很小,未来服务输出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1.2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保持较快增长,且呈顺差状态

根据国际收支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7年,广东服务贸易涉外收支年均增长达到27%,高于同期全省GDP年均14.5%的增长幅度。与全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不同,广东服务贸易与货物进出口一样,近年来基本为顺差状态,而90年代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多为负值,但有逆差不断缩小的趋势。

1.3服务贸易交易项目结构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

根据国际收支统计数据,2007年,广东省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两项跨境收支合计142.52亿美元,占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达66.21%;而同期全省通信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体育、义化和娱乐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项目。

收支总额合计为30.85亿美元,仅占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的25.83%。可见,广东省服务贸易结构比较单一,行业不平衡性较为突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领域,相对于世界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技术和知识密集犁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占比明显较小,发展相对落后。

外商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和传统服务业,在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研和综合艺术服务业的投资较少。如表5所示,1979~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在第三产业各主要行业的分布为:

房地产业占53.3%,交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18.3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9.46%;社会服务业占9.91%;金融保险业占5.46%;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2.28%;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占0.76%;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0.38%。

1.4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区域差别显著

出于战略布局的需要,广东服务贸易高度集中于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地区结构过于集中。根据服务贸易外汇业务统计,2007年,广州、深圳两市服务贸易合计收入占全省服务贸易收入的88.12%,合计支出占全省服务贸易支出的82.15%,而其他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全省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均衡,显示出广东中心城市服务贸易发展的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中心城市在生产要素区域流动中未能发挥辐射中心的作用,其综合服务也未对区域经济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导致该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未能形成一定规模,无论中心城市还是其它地区,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各城市间仍以竞争为主要关系。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东莞,如表6所示,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9.23亿美元、32.68亿美元和18.0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比例分别为20.14%、22.52%和12.45%,仅广州、深圳就合计占比42.66%,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地占全省55.11%,集聚效应非常明显,占比最小的茂名仅占2.07%。这与广东省历年贸易总额分布类似。如图1所示,从2000年到2007年,全省出口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地,2007年三地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达72.22%,远高于其他地区。更多经济就在中国论文指导网

1.5服务贸易伙伴不断增多,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香港、美国、日本是广东服务贸易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地区和国家。据统计,2007年,广东(不含深圳)与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收支总额占全省服务贸易收支总额的68.16%。其中,香港是广东最主要的服务贸易伙伴,广东与香港的服务贸易收支占全省的39.41%。多年来,广东依靠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不断强化粤港服务产业链.加强服务贸易产业问的合作,服务贸易也狱得了快速发展。

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服务一直占了广东省服务贸易的大部分,也是广东省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以旅游服务为例,如表7所示,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国际游客出入境人数中香港同胞占比分别为92.92%、66.35%、67.34%、69.07%。可见,广东与香港的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占主要地位。再看与国外的旅游服务贸易情况,如表8所示,主要为日本和美国,其中1995年两个国家共占比35.63%。2007年这两个国家占比有所降低,但依然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广东省服务贸易伙伴基本稳定,但目的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广东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从广东国际服务贸易总量及发展情况和各服务贸易分项目、各地级市进出口额对照表等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服务贸易的组成主要是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它服务贸易中的一些传统服务贸易,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发展水平还不高,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量和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还比较低,服务贸易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发展潜力也很大,将成为未来广东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重要增长点。

2.1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增幅较全国快

虽然广东省服务贸易总额2003年到2007年翻了一倍多,但相对于国内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第一大省来说,广东省服务贸易总额市场占有率低。如表10所示,广东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比例平均为9%,服务贸易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额比例更低,为6.5%,这与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省是极其不匹配的,可见广东省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相对不高,但增幅大于全国增幅。如表9所示,广东省服务贸易总额2007年为2003年的2.57倍,而同期全国为2.45倍,但高出的不明显,基本保持和全国同步增长的步伐。所以从市场占有率来说,广东省服务贸易处于平均水平,竞争力不明显。

2.2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

把广东省模拟为一个完整性的国家,对其进行与全国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计算,然后计算中国与世界相比较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最后进行广东和全国竞争力指数的比较,得出广东省在全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情况。

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取值范围为[-1,1],TC取值接近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接均水平,当TC指数的取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业竞争力越强,反之,行业竞争力越小。TC取值为(-1,-0.6)时有极大的竞争劣势,取值为(-0.6,-0.3)时有较大竞争劣势,取值为(-0.3,0)时有徽弱竞争劣势,取值为(0,0.3)时有微弱竞争优势,取值为(0.3,0.6)时有较强竞争优势,取值为(0.6,1)时有极强竞争优势。如表11所示,全国服务贸易TC指数位于(-0.3,0)之间,说明全国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微弱竞争劣势;而广东省服务贸易TC指数位于(0,0.3)之间,说明广东省服务贸易相对于全国来说有微弱竞争优势,且全国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处于负值,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而广东省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为正值,还有上升趋势。因此,从TC指数来看,广东省服务贸易在全国范围内竞争力较强。

再看RCA指数,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即极强的竞争力,如果RCA指数属于[1.25,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指数属于[0.8,1.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服务竞争力弱。如表11所示,全国服务贸易RCA指数保持在0.5左右,小于0.8,而广东省服务贸易RCA指数保持在1.3左右,位于[1.25,2.5]之间,可见,中国服务贸易相对与世界来说处于相对劣势,竞争力弱,而广东省服务贸易相对于中国来说处于相对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全国RCA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多大改变,而广东省服务贸易RCA指数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

3.结语

广东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性的产业优化升级、国家的政策扶持与倾斜、高新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广东发展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目前广东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持续高速的货物贸易增长对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广东国际服务贸易优势产业还不明显,国际服务贸易的组成依然主要是传统服务贸易,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市场占有率不高,发展水平还较低,行业内部组成结构和区域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进出口大幅下滑,国际贸易保护有可能重新抬头,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广东服务贸易的发展。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首先我们来看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不仅奠定了其在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史学界的权威地位,而且也表明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是从人性自由的角度出发。探究到人性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休谟的自由主义人性论,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人的科学”,各门具体学科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经济学研究当然是人性的“自私”和“贪婪”的。人类的欲望是进行活动的前提,人类的多样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交换的需要,人类的欲望的无穷与自然界资源供给的有限造成了私人占有制度的产生,休谟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私有制都是人类追求自然本性的结果。人们追求私利只有不损害他人的或公共的利益,法律就没有必要对其活动加以限制。斯密正是接受了休谟的这样的观点。坎南认为斯密在大学的讲义中大量引用休谟的经济论文。杜格尔特・斯图尔特是亚当・斯密的好朋友,他在《亚当・斯密的生平和著作》一书中称斯密是一个人性论者,“在进入牛津大学以后,他似乎就全力以赴的进行人类本性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从人性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如论述分工时就是从人的自然倾向出发,得出人们的交易活动是从人类的最一般的自然本性出发延伸而来的结果,交换起源于人类需要的多样性,人们无法通过单个人的劳动产品来获得自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物物交换和互通有无,是人类的自利性发展的结果。“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斯密还用人性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得出人类的自利动机和公益相协调的结论。在他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身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因此他应该有选择自己行动方式的自由,假如他不受干涉的话,他不仅能使他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而且能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得到增加。支配人类行为的感情可以互相沟通且互为基础,如自爱和同情是相伴而生的,由此产生的行为导致结果必然是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使他人的利益得到维护。依据这个论点,亚当・斯密提出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既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段原话是:“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达到最大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加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加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另一个目标,而这一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正是这句话所引申出来的理论,成为经济学界引经据典的根据。成为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斯密的“手”理论可以分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指的是财政手段。下面我们来分析他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广泛存在,重商主义成为封建政府的理论基石。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把资本从封建社会的缚束下解放出来,于是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等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斯密认为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有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加强分工,分工可以提高效率;第二,要增加资本的数量,资本是从事生产的前提;第三,要改善资本的用途。

对于分工而言,他是人类的自利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人经营一门专业所获得的收益总比他经营几门专业获得的收益要大,把自己的生产的产品与他人的产品进行交换也使他人的收益获得更大。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发展的规模和深度,政府无需对此干涉和控制;增加资本的数量,在斯密看来是节约的结果。一个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其自己必须时刻注意节俭。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有浪费的倾向,但最后还是节俭占了上风。因此,追求资本的增加也是个人自利倾向发展的结果,国家也无需对此干涉;对于第三项,改善资本的用途而言,斯密认为:“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地资本找到最有利地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同时斯密认为,只有个人才能知道资本用于哪一方面才最为有利,这无需国家和政府进行干涉,如果政府进行控制的话,可能会对社会是有危险的。综上所述,斯密认为,要使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最好的经济政策便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必须在“自然秩序”的环境中,所谓“自然秩序”即指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才可以自由流动,“一切都听其自然,各个人都能自己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职业,并能随时自由改业。”在“自然秩序”的条件下,经济主体才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得到改善。“看不见的手”能够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合理,即如斯密所说:“私人利益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投在农业上呢,投在工业上呢,投在批发商业上呢,或投在零售商业上呢?那要看什么用途的利润最大。”“个人的利害关系与,自然会使他们把资本投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但若由于他们把过多资本用在此等用途,那么这些用途利润的降低,和其他用途利润的提高,将会立即使他们改变这种错误的分配。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和,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适合社会利益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用途。”可见,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利用人们的趋利性,引导人们把社会资源分配到效率最高的地方。

下面我们来分析斯密提出的“看的见的手”-财政政策,在凯恩斯看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所以,凯恩斯说:“我现在有点怀疑,仅仅用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就。・・・・・・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理由是:各种资本品之边际效率,在市场估计办法之下,・・・・・・可以变动甚大,而利率可能变动范围太狭,恐怕不能完全抵消前者之变动。”而这一点是否与斯密的财政政策相近,尚属于我个人观点。财政政策可以从支出和税收两个方面来考察,先来看斯密的财政支出理论,他认为政府支出应该在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以及私人财力达不到的领域。他说:“通航水道.运河以及供给城市自来水的各种必要工事,很明显的,不仅有很大很普遍的效用,同时,其所需巨大费用,亦常非个人财力所及。”“维持良好通道及交通机关,无疑是有利于社会全体,所以,其费用由社会的一般收入开支,并无不当。”“凡有利于全社会的各种设施或土木工程,如不能全有那些最直接受到收益的人维持,或不是全由他们维持,那么,在大多数场合下,不足之数,就不能不由全社会一般的贡献弥补。”从上面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密的经济思想中不全是政府对经济的自由放纵。另外,斯密有关财政支出的论述是有关教育支出,他说:“一国的教育设施及宗教设施,分明是对社会有益的,其费用由社会一般收入开支并无不当。”在教育的环节上,他更强调对普通人民的教育,“在文明的商业社会,普通人民的教育,恐怕比有身份有财产者的教育,更需要国家的注意・・・・・・因此,国家只有以极少的费用,就几乎能够便利全体人民,鼓励全体人民,强制全体人民使获得这最基本的教育。”

斯密的财政政策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他的税收思想上,斯密认为一切税收均来源于工资、利润和地租。要想使全社会资本配置达到最优化,使社会资本的积累达到最大,就需要应用税收对其进行调节。他论述了征收工资税对资本变动的影响,工资税归根到底都来源于资本家对消费者的加价,征收工资税,必然使资本家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资,最终,资本家要想方设法把这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不成功,资本家必然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整个国家的财富减少。另外,斯密还论述了税率对收入调节的影响,他说:“对必需品课税,因而提高劳动工资,必然会提高一切制造品的价格,从而减少他们贩卖与销售范围。”所以他主张对奢侈品课税,“一种重税,有时会减少所税物品的消费。”“当收入减少,是由于消费减少时,唯一的救济方法,就是减低税率。”很显然,斯密是主张用税率来调节消费,在用消费调节收入。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斯密的出口退税思想,退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商人对外输出商品,可以退还本国的国产税的全部或部分;二是输入的外国商品在重新输出时,可以退税。他说:“课在本国产物或外国产物上的关税,即使在输出时全部退回,退税亦是合理。”退税的真正目的在于应用财政手段鼓励出口,优化本国的资源配置。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交易成本;生产成本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67-06

[收稿日期]2010-05-08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研究》(YC09A073)。

[作者简介]杨青龙(1982- ),男,湖北荆门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价格理论。

一、引言

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活动往往受到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干扰,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是重要的。比如,在宏观层面,美国一方面宣扬自由贸易政策,力图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贸易自由化,但另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时,美国又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旗,对其诸多产业实施贸易保护。美国在贸易政策上“出尔反尔”的做法表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普遍性,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不可忽略的交易成本。再比如,在微观层面,许多国际贸易实务中进行国际结算时常常采用“信用证”方式,这本身就表明商业信用还存在着很强的不可靠性,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较为突出,从而微观层面的交易成本也不容忽视。

无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s)。古典贸易理论强调的是国家之间技术绝对或相对差异所决定的绝对或相对生产成本差异;新古典贸易理论强调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新贸易理论则分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前提下由于生产规模不同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以杨小凯(2003)[1]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高度重视交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兴起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则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新来源:产业内企业的异质性、契约体系的质量、企业组织选择(赵君丽、吴建环,2008[2];樊瑛,2007[3])等,这为拓展国际贸易理论的成本观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的本质乃产权的交易,而“产权的交易是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让渡”(黄少安,1995)[4]。从本质上看,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手和让渡。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前提,在产权的界定、转手、让渡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交易成本。随着对产权、交易成本等核心概念认识上的深化,新制度经济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并被视为是对建立在“零交易成本”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场“革命”,但遗憾的是,这场“革命”并未对建立在新古典理论基础上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产生足够影响。显然,这与相关贸易理论不考虑产权、交易成本等因素有关,要明确这一点,看看主流贸易理论模型中的假设前提就足够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提出“对市场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等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课题”(朱刚体,1997)[5]。Trefler(1995)[6]的实证研究表明,以H-O-V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所预测的贸易量与国际贸易中实际的贸易量存在着巨大差距,Trefler形象地将这一现象称为“丢失的贸易量之谜”(missing trade mystery),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未能考虑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程大中(2009)[7]明确指出,“交易成本将成为下一阶段国际贸易研究的关键领域”。本文旨在对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相关文献作一回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及其与生产成本、贸易成本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成本的定义众多,但不可否认,“交易成本”可被拆分为“交易”和“成本”两个术语。由于“成本”在经济学中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术语,本文从对“交易”的讨论开始。依据康芒斯(Commons,1934)[8]的概括,交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对物质的东西的未来所有权的让与和取得”。这表明交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易成本则为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成本。于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自然就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相关当事人之间打交道的成本。den Butter和Mosch(2003)[9]指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与运输(距离)、贸易壁垒、关税等有关的传统成本,而且包括搜寻成本、搜集产品质量信息和贸易伙伴可信度的成本、诉讼成本、控制成本、与国际支付有关的成本等,交易成本可被理解为追求贸易利益时出现的摩擦成本,贸易交易中有三个阶段可被区分开来:(1)联系(contact)、(2)合同(contract)、(3)控制(control),这三个阶段都产生交易成本。杨小凯(2003)[1]将交易成本分为外生交易成本和内生交易成本,并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中,他认为,外生交易成本包括运输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储藏费用以及不及时的运输引起的费用;在个体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看到的交易成本为广义的内生交易成本,而由一般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而引起的交易成本则为狭义的内生交易成本。熊贤良(1993)[10]指出:“国际贸易是交易的一种形式,其中的交易成本除了具有一般交易成本的特点外,还有因国际贸易与一般国内交易不同而来的特殊内容。一般而言,与同类型的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常常更为普遍也更高”,他认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包括:因地域和空间上的分隔引起的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交易成本;由文化、历史及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差异而引起的交易成本;由国际贸易政策引起的交易成本。

与“交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应,生产活动则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于是,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为相关当事人与物打交道的成本,具体表现为生产中各种要素投入数量与单价的乘积之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现实中最重要的约束变量不仅有生产成本,而且包括交易成本,前者是由企业内部管理、生产要素和产业特性等因素所决定,而交易成本则是与交易有关的成本(李景峰、刘英,2004)[11]。贺文星、袁国良(1996)[12]则将企业总成本定义为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之和,并指出如果生产成本保持不变,那么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出口的产品就会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考虑到“公司是贸易的主体,利润最大化是贸易发生的机制,公司间以及公司内的资源调整是贸易利益的来源”,“贸易可以理解为地处两个国家的两个公司的交易行为”,“贸易成本是两个公司的交易成本”(施炳展,2008)[13],相关文献往往不严格区分“贸易成本”(trade costs)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著名贸易理论家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4)[14]认为从广义上说,贸易成本是指除了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之外使产品到达最终用户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运输成本(运费和时间成本)、政策壁垒(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信息成本、合同执行成本、汇率成本、法律和规制成本以及当地分销成本(批发和零售),贸易成本通常以从价的关税等价形式来表达。Jacks, Meissner和Novy(2008)[15]指出,贸易成本是与跨边境货物交换有关的交易和运输成本,因此它会阻碍国际经济一体化。

三、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度量

采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时常用的术语为“交易成本”(交易费用),大多数纯贸易理论文献中常用的术语为“贸易成本”,但相关文献往往不严格区分“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杨小凯(2001)[16]认为,制度的差异会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到贸易量的大小。根据著名贸易理论家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4)[14]在其经典文献《贸易成本》中的看法,可以认为,影响贸易成本的因素至少包括运输技术、贸易政策、信息技术、合约制度、货币与汇率制度、法律法规、零售及批发渠道等。

关于这一主题,在定量测度方面有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Wallis和North(1986)[17]通过在宏观层面对美国经济中1870年~1970年交易部门的测度,间接度量了宏观经济范围的交易成本,认为交易成本占GNP的比重会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上升。根据刘志铭、申建博(2006)[18]的介绍,Wallis和North的方法曾遭到众多批评:第一,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往往是相互决定的,因此很难单独对交易成本做出测度;第二,他们所计量的交易成本总额实质上是市场上总的可计价的各种交易部门的价值加总,而不包括各种非市场化的资源损失,这样必然严重低估一个经济中真实的交易成本总额。为了避免对交易成本的直接测度,在微观层面,Williamson(1985) [19]把交易成本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交易成本”,他认为签订合同付出的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是互相依存的,要计算这两类成本往往很困难,只有通过制度的比较才能估计出各自的交易成本。本文认为,Wallis和North测度的其实是国内交易成本而非本文探讨的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但由于分析对象都是“交易成本”,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共性;而Williamson的制度比较分析方法则对分析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存在重要启示。

第二条主线是,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以对国际贸易流量的探讨为重点,以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引力模型为基本工具,通过引入“距离”等变量,寻求贸易发展的“阻力项”,主要运用贸易法和价格法等方法来间接测度“贸易成本”。对于价格法,Anderson和van Wincoop (2004)[14]有精彩论述;而针对贸易法中的传统引力模型方法,钱学锋、梁琦(2008)[20]总结了其三大不足:第一,这类方法通常在事前(ex ant)就决定了贸易成本的基本构成,然后将其纳入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遗漏变量的存在使得结果可能是有偏的;第二,由于缺乏理论基础,传统引力模型方法根本无法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进而无法考虑在移除某些贸易壁垒后的效应;第三,传统的引力模型没有考虑多边阻力的影响。总之,“现有间接测度贸易成本的贸易法不太令人满意,改进的方法值得期待”(Anderson & van Wincoop,2004)[14]。为了化解这些难题,Novy(2007)[21]、Novy(2008)[22]分别提出了两种改进的且方便易行的模型。Novy(2007)[21]对贸易成本的测算公式为:

该式中τjk,τkj和 分别为j国向k国和k国向j国出口的贸易成本且二者对称,EXPjk和EXPkj分别为j国向k国和k国向j国的实际出口值,GDPj、EXPj分别为j国的实际GDP和实际总出口值,GDPk 、EXPk分别为k国的实际GDP和实际总出口值,ρ为替代弹性。Novy(2007)模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引力模型和现有具备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的缺陷,而且在数据可获得性上比较方便可行(钱学锋、梁琦,2008)[20]。Novy(2008)[22]对贸易成本的测算公式为:

该式中,τij为i国与j国之间的贸易成本,xii为i国国内贸易值,xjj为j国国内贸易值,xij为i国向j国的出口值,xji为j国向i国的出口值,σ为替代弹性。Novy(2008)模型不仅对同一时期的跨国横向比较是适用的,而且对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以及综合考虑横向和纵向比较的面板数据分析都是适用的。

四、引入交易成本分析的国际贸易变化

(一)理论修正

一些传统贸易理论往往在制度既定、交易成本或贸易成本为零的假设前提下展开理论分析。而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不仅受到种种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而且广泛存在着各种交易成本、贸易成本。这使得贸易理论与贸易现实相去甚远,正如Deardorff(1984)[23]的评价:“就像物理学中的摩擦力一样,贸易成本在贸易模型中几乎被忽略了。那些模型认为,即使将贸易成本考虑进去,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Obstfeld和Rogoff(2000)[24]甚至将贸易成本视为打开所有其他开放宏观经济学之谜的钥匙。我国有学者进而指出,“由于分析工具的局限,以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与国内交易相比跨国交易更容易受到机会主义的干扰的事实”、“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那么两个国家的技术差异、禀赋结构差异的存在仅仅提供了开展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茹玉骢、金祥荣,2008)[25] ①。

在将贸易成本纳入主流贸易模型的努力中,学者们从对运输成本的考虑开始。Samuelson(1954)[26]和Mundell(1957)[27]将运输成本纳入贸易模型时,提出了“冰山模型”,认为运输成本表现为运输过程中商品的自然损耗。在“冰山模型”假定下,运输成本的存在会使同一种商品的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保护本国进口竞争产业的效果。Dornbusch,Fischer和Samuelson(1977)[28]则开发了连续商品型的李嘉图模型,认为运输成本的纳入将造成国内价格提高,进口规模减少,甚至可能使一种商品成为非贸易品。Norman和Venables(1995)[29]则构建了一个货物和生产要素可贸易的H-O模型,并且贸易涉及交易成本,研究发现货物贸易与要素移动以不冲突的方式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意味着当相对交易成本发生变化时,会对贸易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即便当国际移民成本有微小下降,也会引致足够大规模的移民前往劳动力稀缺的经济体,进而使得该经济体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降低货物和要素交易成本的经济自由化会导致更多或更少的贸易,只有考虑到货物贸易和要素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才能对其生产和贸易效应做出预测。台湾学者黄登兴、黄幼宜(2003)[30]通过模型证明,当运输部门得耗用部分国内资源时,运输部门的技术进步,可能使贸易量不增反减。若运输部门与进口竞争部门的要素投入近似程度足够大,运输部门技术进步所省下的资源,反而造成国内进口竞争部门的产出扩张,随着进口需求的减少,贸易量下跌。该文得出的结论显然对传统的关于运输成本的“类关税效果”(implicit tariff effect, ITE)是一个挑战。

众所周知,运输部门只是提供交易服务的部门之一。那么,一般地考虑交易成本或贸易成本之后,传统的关于贸易的认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Anderson(1979)[31]等较为深入地讨论了“引力模型”,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GDP的乘积成正比,与交易成本成反比。Krugman(1980)[32]提出了“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 HME),即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存在贸易成本的前提下,那些拥有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或地区)将成为相应产品的净出口方。在线性模型中,Krugman和Venables(1990)[33]采取了交易服务价格外生给定,Ottaviano et al.(2002)[34]则假定交易部门是完全竞争的,并且该部门和农业部门一样,采取完全相同且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技术。考虑到上述模型并未对交易部门的特定特征给予足够关注,Holzhey(2003)[35]在Ottaviano et al,.(2002)[34]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独立的交易部门,该部门规模报酬递增、为古诺竞争且进入壁垒取决于规制政策,并且出口销售和本地销售都存在一些交易成本,研究表明如果经济上的“小国”比“大国”有足够更自由的交易部门或经济“小国”的地理面积足够小,通常预测的贸易模式将会消失。

引入交易成本或贸易成本分析后,会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杨小凯(2003)[1]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将交易成本引入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得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结论:(1)一般均衡由两个国家的相对生产力、相对偏好、相对人口规模以及交易效率水平决定。在其他参数给定时,交易效率的提高将使一般均衡从自给自足跳到局部分工,然后跳到完全分工。如果给定交易条件、相对人口规模和相对偏好,则比较优势程度越大,均衡分工水平越高[1]。(2)如果一国的交易效率足够低,并且(或者)比较禀赋优势很小,则自给自足会出现在均衡中。如果两个国家的交易效率稍有改进,并且(或者)比较优势程度稍有提高,则均衡就会转到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低分工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的交易效率进一步改进,并且(或者)比较优势程度进一步提高,则会出现二元结构的均衡,即一个国家完全专业化并得到大部分的贸易好处,另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随着两个国家的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且(或者)比较优势程度也得到足够程度提高,则均衡跳到一个高的分工水平,即每个国家只生产一种产品,贸易的好处由两个国家分享[1]。Deardorff(2004)[36]指出,当存在贸易成本(如运输成本或其他成本)时,由于通常对比较优势的衡量仅仅简单比较一国与世界的成本或自给自足价格,所以无法很好地描述贸易模式,他在包含贸易成本的李嘉图模型中提供了比较优势法则的重新表述,认为一个产业的净贸易(无论双边还是全球),同时取决于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李景峰、刘英(2004)则[11]认为,“交易成本构成了比较优势的重要部分,而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制度对贸易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政府本身或制度本身就是引起贸易的一个原因”,“任何一个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收益,从而影响相应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达到改变贸易格局的目的。”张纪(2007)[37]试图建立纳入交易成本因素的拓展李嘉图模型,用于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动因,并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完整动因应当是以比较优势的差异为基础,以交易成本的降低为条件。”袁志田(2000)[38]通过构建正交易费用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模型否定了比较优势理论,建立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模型,指出交易费用不仅是市场机制失灵的根本原因,也是国际贸易区域特征的根本原因。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正逐步兴起的新新贸易理论对研究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问题亦有启发。这一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樊瑛,2007)[3]。Melitz(2003)[39]建立了异质性企业理论,该理论假设每一个产业内包含若干异质性企业,异质性主要体现为企业之间的生产率不同及其导致的组织形式不同。模型分析结论认为,高生产率的企业将出口,低生产率的企业只在国内生产和销售,贸易的开展甚至可能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该产业,这种产业内企业的优胜劣汰将提升整个产业的总生产率(相当于降低了该产业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笔者注)。Bernard et al.(2003)[40]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更高,其一,出口企业的大量销售降低了平均固定成本(相当于“规模经济效应”――笔者注),其二,通过出口行为获得的海外利润可弥补一些进入成本(可弥补部分交易成本――笔者注)。Antras(2003)[41]则把产权、不完全契约纳入到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的标准贸易模型中,认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倾向于采取一体化模式,进行企业内贸易;劳动密集型产品倾向于采取外包模式,进行企业间贸易。Antras(2005)[42]建立了动态的李嘉图总体均衡模型对南北贸易进行分析,在该模型中,南方国家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产品成熟导致的高科技投入下降,随之而出现产品生命周期;开始时产品在契约有效率的北方生产(交易成本低――笔者注),后来低技术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南方以利用当地的低工资(生产成本低――笔者注),这种转移首先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发生,后来外包给南方企业在企业边界外发生。总体均衡模型表明,南方的不完全契约导致北方的均衡工资高于南方。值得指出,新新贸易理论的若干命题也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当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经验研究主要围绕“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吗”、“企业异质性与国际化方式的选择”、“国际贸易中的网络、中间商与匹配”等主题展开(程大中,2009)[7]。

(二)贸易影响

在经验研究方面,McCallum(1995)[43]运用1988年数据对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境内的省际贸易是美国各州与加拿大各省之间的国际贸易的22倍,这引发了大量对“国界影响”的研究。Baier 和Bergstrand(2001)[44]用关税和运输成本两个变量来表示交易成本,他们运用16个OECD国家1958年~1960年和1986年~198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约30年间16个OECD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了150%,其中关税下降可解释38%的贸易增长,运输成本下降可解释12%的贸易增长。Kneller, Pisu和Yu(2008)[45]的研究表明,对英国制造厂商而言,在其他国家经商成本的下降将导致:一方面,以前不出口的厂商的开始进入到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增加了出口厂商的全球参与程度,这些出口厂商将其产出的更大份额销售到国外。

考虑到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影响较大,而对建立在新古典理论基础上的主流贸易理论影响甚微,国内大多数文献集中于讨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及其对贸易可能带来的影响。熊贤良(1993)[10]认为,交易成本对国际贸易存在四方面直接影响,即:第一,削减贸易量;第二,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的存在妨碍了要素价格均等化、使国内价格向国际价格的移动减少,缩小来自贸易的利益,增加了一国比较劣势产业转化成比较优势产业的困难和时间;第三,对国际贸易交易方式产生影响,促使国际贸易采取批发交易的形式,而一些原始的交易方式(如易货贸易)如能节约交易成本,仍有生命力;第四,交易成本还迫使贸易双方在贸易过程中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机制。熊贤良(1993)[10]认为,交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间接影响则体现在:第一,带动了许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分工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第二,促进贸易主体即企业对自身的组织形式和规模的调整,以适应存在交易成本的现实。朱刚体(1997)[5]将国际贸易大致分为三类: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其中,公司内贸易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在外部市场存在代价的情况下,公司不仅会追求生产过程的成本极小和利润极大,而且会选择对公司来说最合适的交易媒介”。袁志田(2000)[38]假定现实的市场交易中存在交易费用,其中包括各种竞争障碍,而将国内交易费用内化为生产成本,通过将交易费用引入国际贸易分析,表明交易费用是使厂商之间的生产竞争表现为国际间的国家竞争,使国际贸易区别于国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是交易费用存在的特征现象。而西方文献则更多地在“贸易成本”的语境下讨论其给贸易带来的影响。如Demidova(2008)[46]注意到全球化的两个特征,即生产率提升和贸易成本下降,并且在异质性企业和技术不对称假设下的垄断竞争模型中分析了它们的福利效果,研究表明贸易伙伴的生产率提升必将损害本国,并且如果技术不对称足够大的话,下降的贸易成本可以增加技术先进国家的福利而降低落后国家的福利。

五、文献评述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对贸易理论和现实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已达到一定深度。应该说,以上文献可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研究提供多侧面多角度的启发。文献回顾表明,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建立在“零交易成本”前提下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重大缺陷。在现实的贸易活动中,即便一国存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成本大、交易障碍多,国际贸易仍然无法正常进行。本文进而认为,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共同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②。

但是,已有文献仍存在如下不足,从而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首先,从定性角度看,现有文献未严格区分“贸易成本”(trade costs)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严格地说,贸易成本系对应于制造成本而言,交易成本系对应于生产成本而言,于是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但不完全等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尚需进一步厘清。其次,从定量角度看,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成本的测度与贸易理论中基于引力模型的贸易成本测度还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两条路线还处于一定程度的相互隔绝状态,挖掘两条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进行交易成本或贸易成本测度时相互借鉴,可能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学术任务。

[注 释]

①茹玉骢、金祥荣(2008)[25]还指出,“非正式和正式合约实施制度

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从

而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②对于这一命题,笔者将另外撰文进行详细论证。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赵君丽,吴建环.新新贸易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6):96-101.

[3]樊瑛.新新贸易理论及其进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4-8.

[4]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141.

[5]朱刚体.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J].国际贸易问题,1997(11):1-9.

[6]Trefler, D..The case of missing trade and other myste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1029-1046.

[7]程大中.国际贸易[M].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25;239-242.

[8]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74.

[9]den Butter F. A.G. and R. H. J. Mosch, Trade, trust and transaction costs[R].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TI2003-082/3, 2003.

[10]熊贤良.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J]. 南开经济研究,1993(3): 50-57.

[11]李景峰,刘英.国际贸易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4(2):16-19.

[12]贺文星,袁国良.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1996(9):36-38.

[13]施炳展.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测定――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2008(11):24-30.

[14]Anderson, J. E. and Eric van Wincoop, Trade cost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Vol. XLII (September): 691-751.

[15]Jacks D. S., C. M.Meissner and D. Novy.Trade costs,1870-2000[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 Proceedings, 2008,98(2):529-534.

[16]Yang Xiaokai, Economics[M].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2001.

[17]Wallis, J. J. and D. C. North.Measuring the transaction sector in the American economy, 1870-1970[A]. in: Stanley L.Engerman and Robert E.Gallman, eds. Long-term Factor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C].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18]刘志铭,申建博. 交易费用的测度: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 财贸经济,2006(10):77-82.

[19]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 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3-36.

[20]钱学锋,梁琦.测度中国与G-7的双边贸易成本――一个改进引力模型方法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3-62.

[21]Novy, D..Is the iceberg melting less quickly? International tradecosts after World War II[EB/OL], www2.warwick.ac.uk/fac/ soc/economics/sta/faculty/novy/, 2007.

[22]Novy, D..Gravity redux: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panel data[EB/OL]. www2.warwick.ac.uk/fac/soc/economics/ sta/faculty/novy/, 2008.

[23]Deardorff, A..Testing trade theories and predicting trade flows[A].in: R.W.Jones and P.B.Kenen,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C].Vol.1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984:467-517.

[24]Obstfeld, M. and K. Rogoff, T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is there a common cause?[A]. in: Ben S.Bernankeand Kenneth Rogoff, eds.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C].Cambridge: MIT Press, 2000.

[25]茹玉骢,金祥荣.合约实施制度与国际贸易文献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8(2):119-127.

[26]Samuelson, P.A..The transfer problerm and transport costs Ⅱ. analysis of effects of trade impediments[J].Economic Journal, 1954,64: 264-280.

[27]Mundell, R.A..Transport cos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57, 22:331-348.

[28]Dornbusch, R.. S.Fischer and P.A. Samuelson, Coma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5): 823-839.

[29]Norman, V. D. and A. J. Venables. International trade, factor mobility, and trade costs[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5,105(November): 1488-1504.

[30]黄登兴,黄幼宜. 运输成本、资源和贸易量[J]. 经济论文专刊 (Taiwan Economic Review), 经济学系出版, 2003, 31(3): 347-364.

[31]Anderson, J. 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 69(1): 106-116.

[32]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5): 950-959.

[33]Krugman, P. and A. J. Venables, Integr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eripheral industry[A]. in: Christopher Bliss andJorge Braga de Macedo, eds. Unitiy with Diversity in the EuropeanEconomy: The Community’s Southern Frontier[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6-75.

[34]Ottaviano, Gianmarco,Takatoshi Tabuchi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 In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 43: 409-435.

[35]Holzhey, D.,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trade[EB/OL], www.省略/ETSG2003/papers /holzhey.pdf,September, 2003.

[36]Deardorff, A., Lo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cos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R]. Research Semin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500, 2004.

[37]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在动因――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2):39-48.

[38]袁志田. 正交易费用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J]. 世界经济,2000(10): 57-61.

[39]Melitz, 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and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J]. Econometrica, 2003, 71(6):1695-1725.

[40]Bernard, A.B., et al..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4):1268-1290.

[41]Antras, P..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J]. 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 2003,118: 1375-1418.

[42]Antras, P..Incomplete contract and the product cycl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4):1054-1073.

[43]McCallum, J..National boarders matter: Canada-U.S. regional tradepatter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3): 615-623.

[44]Baier, S. and J. H. Bergstrand,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tariffs, transport costs, and income similar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3:1-27.

[45]Kneller, R., M. Pisu and Zhihong Yu, Overseas business costs and firm export performance[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 41(2): 639-669.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CBD建设发展思路现代化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关于CBD内涵、功能定位以及我国CBD建设发展状况

1.1关于CBD内涵。CBD是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汉译为中央商务区,或称商务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概念最早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含义为“商业汇集之处”,它的出现应归因于所谓的“聚集经济”,即商业的各种活动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便可爆发释放出更多的经济能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现代社会中的CBD可概述为:集中大量金融、商贸、文化、服务机构以及大量商务写字楼、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便于商务活动的场所。

1.2关于城市建设CBD的要素。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建设中央商务区的基本条件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千亿元以上的整体经济实力、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发达的第三产业、较强的辐射效应、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科技人才优势等

1.3关于CBD功能定位。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一个城市商务活动的中枢,是该城市经济极具活力的地方。从位置上来看,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汇集了所在城市主要的金融、跨国公司总部、传播媒体等机构;从功能上看,中央商务区具有全方位高档次的服务机构,能够进行高效率的经营活动;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1.4关于CBD具有的特征。具有城市地区(乃至全国、世界)中最高的中心性,即CBD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城市地区中最多的人流量,是城市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区域,24小时人口的变化值也最高;具有城市地区最发达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联系,拥挤程度(人流、车流)在城市地区也最高;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能提供包括经济、管理、娱乐、文化乃至行政等多方面的服务,具有城市地区最集中、档次最高的零售业;具有城市中最高的土地价格和租金。

1.5全球著名的CBD案例。国际上著名的CBD有伦敦的伦敦城、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新加坡的中心区、香港的中环铜锣湾等。

1.6我国对CBD的规划建设现状。我国对CBD的规划最早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CBD的建设也被国内许多在各自经济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提上议事日程。截止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南京、杭州、青岛等国内几乎全部一线、二线城市都进行了自己城市的CBD建设,部分中小城市也开始提出自己的CBD设想。

2.充分认识在CBD建设推进过程中的误区

当前,全国大中城市建设CBD的浪潮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CBD建设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2.1CBD建设结构不合理,功能失衡。国内不少城市把CBD建设简单地混同为规模化的房地产开发,认为商业和房地产的简单迭加就构成CBD。倾一城之力,全城之资源,集中堆出一个繁华的 CBD。这样的 CBD 建设,往往缺乏与城市配套的整体、全面及科学的规划,很容易流于房地产开发。CBD的形成离不开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按照国际成功的CBD的结构比例,应该是80%的写字楼,20%的商住公寓和配套服务设施,以商务为主。但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和开发商为寻求短期利益,由于住宅项目的资金投入量相对少一些,成本低,主要以开发商住公寓为主, CBD变成了居住中心区,从功能定位上不能将金融、办公、商贸等功能设施集中或吸引到这个区域来,从空间发展上不容易形成商务的大气候,制约了CBD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发商只考虑公司利益不顾及公共利益,绿地等公共空间少,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2.2CBD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盲目上马。有的地方政府为提升形象,不顾城市基础条件,不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建设CBD的基本要素,急功近利,盲目上马。2005年国内已经有40个城市在研究建设CBD,其中还有4个城市的人口不足20万,目前不完全预测,我国应该有不下120个城市在提出建设CBD。另外,在CBD的定位上,一些城市没有经过反复研究,不根据城市的现有条件,提出了超越自身发展能力、不切实际的大而全的目标,后因无力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土地撂荒,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2.3CBD建设简单模仿,结构单一。对在建的各城市CBD研究发现,有许多城市,往往未能够根据自身城市情况与特点开发适合的CBD模式,只是在盲目地效仿国外CBD,如纽约曼哈顿、巴黎拉德方斯区、东京新宿等CBD的构建模式,结果是没有突出自身特色,在规模、环境、硬件及软件服务上没有竞争优势,造成简单的重复建设和彼此间的恶性竞争,没有形成错位经营,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2.4CBD建设体制不顺,管理不力。在不少城市的CBD建设中,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一方面,不少CBD管理组织处于临时负责状态,不能行使完整的管理权;另一方面,方方面面机构都向CBD伸手进行干预,个别 CBD往往因此而失败。再者是土地管理体制问题,本来CBD内划拨用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但由于土地在不同的“婆婆”手里,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一些CBD内的企业单位各自为战,自行招商引资、自我配套、自行组织建设,CBD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还有许多城市没有统一的建设CBD的整体规划,各个区都提出自己的规划,上海有7大CBD,青岛市北区提出青岛CBD,市南区就提出半岛CBD,成都有中心CBD,东西南北四个新城各自有自己的CBD,杭州下城区提出武林广场CBD,市级政府建设钱江新城CBD,同质不同名,甚至针对同一个企业,几个区各自出具不同的奖励、优惠政策,出现恶性竞争。

3.加强CBD建设的对策建议

CBD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产物,是信息流、资金流集散的载体。作为舶来品的CBD,我国城市在规划建设 CBD时,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同时适应现代商务发展的需要,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CBD。

3.1从政府角度上来讲,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国际上的CBD,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像美国的曼哈顿,初期是商业中心,后来逐渐演变成中央商务区。另一种是政府的引导,如法国的拉德方斯,出于保护巴黎老城的目的而将各公司迁出巴黎,在新的地段形成商务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具备足够实力的开发商可以牵头整个CBD的开发建设,也没有一个地区可以自发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CBD。因此,我国目前CBD的营建应该以政府引导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CBD建设模式,营建具有国际水平的CBD。政府宏观调控还要特别注重CBD的地位和机构的稳定性,理顺管理体制。CBD为一个城市的CBD,应由市级部门牵头办理,成立专门负责机构,定区域、定规划、定机构、定部门、定职责、定人员,打破区划观念,切忌出现一个城市出现多个CBD,既浪费社会资源,又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3.2从规划角度来讲,要加强科学规划。要借鉴国际CBD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通行做法,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政府的规划政策引导作用。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充分研究论证确定城市商务区建设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及将来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然后根据定位,通过国际招标等方式,邀请高水平设计公司,认真做好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的整体规划。在规划中要突出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搭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的初步框架,并超前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和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要重视配套设施,完善CBD的整体功能。一是要注重交通体系的组织,顺应国际低碳环保的主流,坚持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设计思路,通过地铁建设、陆上公交和快速路、停车场所建设,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二是要做好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商务区细节设计规划,在商务区合理配置相应的商业、餐饮、住宿、休闲和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商务区的整体服务功能。三是充分考虑商务区、商贸区的长期平衡发展,适当规划建设空间绿地、住宅公寓等,促进商务区健康、持续发展。在CBD建设的过程中,确实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其长远的发展。作为中央商务区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商务环境以及经济影响力方面,要体现国际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成为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

3.3从突出CBD建设特色来讲,要注重展现地方优势。我们每个城市都有其特色的东西,要根据其特点建设有特点的CBD。一是在建筑方面,各城市都注重体现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如香榭丽舍大街整体的19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法兰西浪漫、时尚气息;慕尼黑的马克希米利安高端商业街、科隆的霍恩商业街虽然属于二战后重建,但基本上都照原样重现了德国建筑厚重的设计特点;即使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也通过新凯旋门等一批标志性建筑体现出了现代法国的时尚特色。二是在网点布局和优势产业方面,都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兰克福金融中心的不断扩大和功能完善;贝伯步行商业街上的德国特色商品专卖店和露天咖啡馆、民族特色面包店;香榭丽舍大街的世界品牌高度集聚等,都是其之所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3.4 从加强氛围上来讲,CBD 建设要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某种程度上看,CBD 是一个国家、区域及城市商业文化的集大成者,最初吸引企业进入 CBD 的也许是市场和硬件条件,但最终使 CBD 产生持久魅力的,还是 CBD 的文化。各地的决策者应该重视的是,CBD 不仅是建设问题,还有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使得 CBD 可持续发展?要靠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一流的现代城市形象。如良好的城市规划,一流的商业办公设施,地标性的建筑,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等。其次,要包括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语言、信息、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安全、环境健康等。还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法国为例,中央商务区拉德方斯在 1957年建成,由于设计有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直是门庭冷落,无人问津,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经过改造后的拉德方斯,人车分离,与环境非常和谐,区内聚集了法国最大的5家银行和17家企业,170家外国金融机构,还有 190多个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因此,我国在营建 CBD的过程中要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我国CBD的自身特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

结语:当前,CBD已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筹划建设 CBD对促进全国各城市经济的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切实加强对CBD建设的研究,吸取CBD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建设科学的CBD,切实提升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百度CBD起源与发展、CBD列表等

新零售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除了加强对市场上特权人物的罚则和规范,由康熙至雍正年间也制订了更多规范,用以完善「官牙制。市廛律〈私充牙行埠头〉例文中,康熙四十五年(1706)新增「凡在京各牙行领帖开张,照五年编审例,清查换帖的规定,希望藉由按期更换牙帖,清除那些表面上从事中介商业但事实上属于「顶冒朋充,巧立名色,霸开总行,逼勒商人不许别投的奸牙(表二之1),这条例文成为日后市廛律例中经常援引的〈顶冒朋充、霸开总行例〉。至于如何「清查换帖,则有许多另外的辅助规定,因为这些规定不是提供官员做为判案定刑的法条之用,故不收入市廛律例中,而在《清会典》、《六部则例》等书中有较清楚的规范。清代对官牙制的细密规定,大致包括七类内容:承充牙行的条件和手续、对各地牙行数额上限的规定、对各行业牙行分类名称的编设和调整、定期清查牙帖与禁止滥发牙帖的规定、划定牙行等则及相应税则、禁止牙行的对商民的刁难勒索,以及禁止牙行间的非法竞争行为 [79]。

康熙四十五年规定的五年编审牙帖制度,系指「在京各牙行,至于其它地方政府所管辖的牙行,则不一定五年换帖,有时是随各地情况不同而有所变通,但原则上都有按期换帖的规定。定期换帖固然可以剔除那些妨碍市场交易的「奸牙,但是,这种经常性的换帖政务其实也为地方官员开启了纳赂机会,有时官员为求多收牙帖税,反而轻易允许一些不适任的「奸牙领有牙帖,既破坏市场秩序,又增加民间商人的负担。雍正十一年(1733)的谕令即曾指出:「各省额设牙帖,皆由藩司颁发,不许州县滥给,所以杜增添之弊,不使贻累于商民也。近闻各省牙帖岁有加增,「牙帖纳税,每岁无多,徒滋繁扰,甚非平价通商之本意,乃下令:「直省督抚饬令各该藩司,因地制宜,着为定额,报部存案,不许有司任意加增。嗣后,只将额内各牙退帖顶补之处察明,换给新帖。再有新开集场应设牙行者,酌定名数给发,亦报部存案 [80]。这道谕令使各省牙帖数额变得比较固定,定期换帖修改为定额换帖,各省牙帖数目以及更换情形,便变为比较复杂,没有全国一致的数量和时间,但原则上仍是一种编审牙帖的制度。以江苏省为例,道光十九年(1839),江苏省官员曾指出:「定例五年编审,系指在京各牙,外省不得援办。如有曾经办理者,概行停止;「查各属牙行,于乾隆三年定额汇颁给帖,所有旧式司帖,概行销毁,在案;「嗣后,遇有新帖,取具地邻、同业互保各结加结,详办在案 [81]。规定地方政府不适用五年换帖的规定,可以减轻贿赂和扰民的程度,但地方政府仍然要执行清查牙帖和颁发新帖的工作,只是时间不一致,没有全国一体适用的时限规定而已 [82]。

除了「牙行之外,「埠头也是政府直接规范的职业,清代对运输船户也制订了船行「写字制度 [83]。雍正十三年(1735)增入〈私充牙行埠头〉律文的例文,即在规范「写船保载,订定对恃强代揽,勒索使用,以致扰累客商者的罚则。乾隆年间,对船行埠头进行的「写字制度仍有相当程度的执行效果,如《谋邑备考》收录的一件实际案例:「陶宏士籍隶汉阳,驾船为业,于乾隆九年八月间,凭船行吴廷臣写,载卢源裕生铁二千二百零五?;又凭余万和,搭载谢淳初桐油一百零三篓,并篾箱一只、草纸十块、皮纸四块。均议装送芜湖交卸。卢、谢二客,于另船先行 [84],这件船家偷盗客商财货的案件,详细记载了客商托运的财货数目,反映出汉阳地方埠头执行「写字制度。此条雍正年间新增例,立法用意在于排除不适任的埠头,让这项便于客商降低被船家侵吞财货风险的「写字制度可以持续运作。

对客商财货安全的保障,也表现在对牙行久负客商货款的处罚上。牙行积欠客商情形的严重,自明后期以来的许多史料中都有生动的描写,如万历年间李乐描述湖州府乌、青两镇的情形是:「两镇通患通弊,又有大者。牙人以招商为业,商货「初至,牙主人丰其款待,「商货散去商本,(牙)主人私收用度,如囊中己物,致(客)商累月经年坐守,「情状甚惨,「这商货中间又有借本置来者,举家悬望,如合负了他?负了他,天不容,地不载,世间极恶大罪也。余目击心伤,载笔至此 [85]。万历中叶的叶权(1522-1578),也记载:牙行将客商「货物入手,无不侵用,以之结交官府,令商无所控诉,致贫困不能归乡里 [86]。康熙四十六(1707)年,?建巡抚张伯行的〈严禁牙棍扛吞示〉也指出:「为商贾者,出其汗,积微资,越境贸易,「乃牙店无体恤之意,而棍豪怀诈骗之谋,或仗衙胥而硬取,或勾党类而朋吞,或饰诈于赊营,或狡情于揭借,诓银入手,视为己财,营室肥家,罔知客困,客商「赴公府而投诉,其如吏黠官尊,谁怜越陌度阡、目断家园于异国?遂使本亏货折,泪洒悯救之无门,种种弊端,深可怜恻 [87]。乾隆二十三年(1758)新增〈把持行市〉例文,规范的即是「牙行侵欠控追之案,例文规定牙行负欠客商货款的「照例勒追办法:「审系设计诓骗,侵吞入己者,牙行「照诓骗本律,计赃治罪;一百二十两以上,问拟满流;追赃给主。若只是牙行因为他故无法收到买主货款,「牙行并无中饱者,「一千两以下,照例勒追,一年不完,依负欠私债律治罪;一千两以上,监禁严追,一年不完,于负欠私债律上加三等,杖九十。所欠之银,仍追给主。同时,更规定了官府受理客商控告牙行负欠案件之后,「承追之员,按月册报巡道稽查,逾限不给者,巡道按册提比。如怠忽从事,拖延累商者,该巡道据实揭参,照事件迟延例议处;有意徇纵者,照徇情例,降二级调用;如有受财故纵者,计赃从重,以枉法论(表二之3)。

牙行负欠客商货款,在明清律中原属于笞、杖刑以下的「细事,是州县「自理刑案的范围,政府官员在审理态度上,本来即不若处理命、盗「重案积极。对于州县「自理刑案,政府法律还有「农忙停讼的规定,「岁以四月始,七月止。户口、婚姻、田土细事,不得受理;命盗重案,不在此限 [88]。牙行负欠客商货款原也列在「停讼范围内。但至乾隆四年(1739)则改变了原先的规定:「嗣后,凡有民间远年钱债细事,与侵骗客本者有间,于停讼之时,仍照例不准受理外,其实系奸牙铺户,骗劫客货资本者,地方官受词,确查有据,许其控追比给,以恤远人而惩奸骗。乾隆五年随即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每年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时正农忙,一切民词,除谋反、叛逆、盗贼、人命,及贪赃坏法等重情,并奸牙铺户骗劫客货查有确据者,俱照常受理外,其一应户婚、田土等细事,一概不准受理 [89]。乾隆二十三年〈把持行市〉新增例文,正是在政府加强处理牙行负欠客商货款讼案改变下的具体反应。

总结来看,明清市廛例对官牙制的补充规范,主要表现在加重对「奸牙、皇亲国戚、高官巨?、地方豪强等市场特权人物的罚则,保持「两平交易的市场秩序,以及增加对客商财货安全的法律保障。

二‧由「干预物价到「管制粮价

除了官牙制继续发展之外,明清市廛例的变化,还集中表现在政府政令对价格机制的不同作用上。在明末「禁革行役之前,政府藉由「时估和买,造成了「官价和「市价的区分,干预了价格机制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正常运作。「禁革行役逐步实施之后,政府不再主动以「官价干预「市价,改由牙行在市场上以「市价代替政府购得所需财货;与此同时,清代政府又开始透过对米牙、米铺的辅助,试图「管制米价,以降低米粮市场上价格波动对小民生计造成的危害。以政府政令对市场价格的作用而言,「干预和「管制其实是相对来说的,在「时估和买制度下,政府常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官价(甚或完全不给价)来「购买商品和劳动力,这是一种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在米牙米铺辅助下,政府试图在市场上增加或减少流通的米粮数量(甚至是银、铜货币数量),希望以供需数量的变化影响市场价格的升降,这即是本文所谓的「管制。简言之,由明至清,政府政令对价格机制的变化,表现在由原先对全部商品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干预,转变成对粮食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管制。这个转变构成了明清〈市司评物价〉例文和〈禁止把持〉例文的变化基轴。

自晚唐「市制逐渐衰落之后,「编审行役制即成为〈市司评物价〉律文运作的制度背景。在此制度背景下,政府为方便「和买的进行,「时估制也因运而生,此下历宋、元、明初,无论是「旬估或是「月估,基本上都是政府以强编「团行、铺行方式作成的「官价,理论上「官价不该脱离「市价,但实际运作上,由于官吏对于「诸物行人的尊贵地位,使得「官价经常低于「市价。自明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出现「禁革行役改革,「编审行役制逐步解体,牙行加速在各地取代「诸物行人在「时估和买中的义务,代替官府在市场上向民间工商业者购买货品和劳动力。尽管明后期〈市司评物价〉律文还存有「诸物牙行人,评估物价的「时估规定,但这种「评估物价其实已更接近「市价,是民间工商业透过牙行中介买卖时的市场交易价格。因为「官牙身份和其它民间工商业者相同,官牙没有强制民间工商业者以「官价卖出商品劳动力的特权,因而政府间接购入的商品劳动力,其价格也更近于「市价。在此新制度背景之下,政府对以「时估定出各类商品和劳动力「官价的需要也日渐削减。

虽然在政府委由牙行采买的过程中,依然会产生弊端,需要政府主动除弊,如乾隆元年(1736)新增〈把持行市〉例所申禁的:「大小衙门公私所需货物,务照市价公平交易,不得充用牙行,纵役私取。即有差办,必须秉公提取,毋许藉端需索(表二之3)。但这已是制度改革后仍然遗留的弊端,从制度而言,「牙行采买已经正式取代了「铺行当行,各类物品和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也从而能较少受到政府「时估和买的干预。

然而,粮食价格的变动,却又逐渐在康熙年间以下成为政府关心的重要事务,使清政府远比明代更重视粮食价格的稳定。至少到乾隆年间,清代已完整地发展出维持粮价稳定的两大制度,并且相当有效地运作:一是粮价奏报制度,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开始由地方官员奏报各地粮价,到乾隆初年即确立了要求全国官员每个月奏报粮价,在奏报内容中,一律要包括「中价、贵价、贱价三种粮食市场价格,中央政府藉此留意全国各省府州县不同地区的粮价波动 [90];二是以常平仓为主体的仓储制度,使用诸如平粜、出借和赈济等手段,特别是经由「平粜进行春粜秋籴,调节常平仓积谷数量,藉以平稳粮价 [91]。

粮价奏报和常平仓这两项制度,构成了清代粮价管制政令的基础,清代〈市司评物价〉增入的三条例文,都和清政府管制粮价的措施有关,都在维持京城附近和运河沿线米粮市价的稳定。乾隆四十年(1775)例,藉由处罚收买政府「平粜米石的铺户,维持常平仓平粜的平抑粮价效果;同时,也特别规定了对「逾数囤积居奇米铺的处罚。嘉庆十九年(1814)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两条新增例,则对管制粮价有更进一步的做法,侧重在管制存留京城和漕河沿线的漕粮数量,一是处罚贩出京城漕米的「回漕行为,一是处罚运河沿线收买北上漕船载运米粮的米铺(表二之2)。这三条新增例的目的,都在维持粮价的稳定。很明显的,由这三条例文的规定来看,政府都不是强令民间工商业者「时估订出和实际「市价有所差异的「官价,和粮价奏报制度、仓储制度一样,政府的基本做法都在首先承认米粮市场交易中的价格机制运作现况,然后试图以汇集更准确的市价波动以及释放出更适当的米粮数量,藉以影响市场价格的波动,将市价波动对民生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这是清政府管制粮价的基本特色。正由于政府对管制粮价的重视,才使市廛律中新增的清代三条〈市司评物价〉例文,尽是和辅佐粮价管制手段相关的规范和罚则。

因为重视粮价的管制,清政府也很重视米粮市场上是否受到人为操纵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市廛律例中〈把持行市〉条所规范的内容。一方面,米牙最直接经手米粮在本地市场上的贩售,可以协助官员呈报市场上的粮价变动;但另一方面,米牙和米铺(可视为兼营批发零售的中介牙行)也常因为囤积粮食而遭政府处罚,被列为被坏政府管制粮价的因素之一。乾隆年间曾有一场有关米牙存废的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些封疆大吏对米牙功能的评价,到底是接近协助政府管制粮价的帮手?还是「把持行市操纵米粮市场的元凶?

乾隆二十八年(1763)四月,乾隆帝据奏,以为九年前杨应琚任两广总督时,曾未经户部议准径行革除广东省米牙行,并误为这个裁革米牙的措施是造成广东米价停止持续上昂的主因,乃要求时任陕甘总督的杨应琚和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地方大员讨论废除米粮官牙是否可以防止粮价波动。针对这个问题,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和同年九月,杨应琚和尹继善两人分别有所疏陈,可看到当时地方大吏对米牙功能的认知 [92]。两江总督尹继善指出江苏省的情形:「米粮牙行,民食所关,尤为紧要。其间,米色之高下、斗斛之大小、时价之低昂,必须诚实牙行为之经理;「四方(客米)商贾到时,人地生疏,全赖牙行为之引领,方得买卖无亏。故历久相沿,商民称便。若一旦议裁,则远来之商无所依归,必致观望不前,粮食不能流通,转恐日渐昂贵。尹继善对米牙在粮价管制功能的肯定,主要着眼在米牙能便利众多米粮客商到本省交易米粮,使本地米粮市场活络,进而使民食不缺;基本上,尹继善并不认为米牙不能控制粮价的高低:「米价之贵贱,全视产地之丰歉、贩运之多寡,随时低昂,此理势之必然,亦非牙行人等所能操纵。杨应琚的看法和尹继善基本略同(认为米粮客商「人地生疏,非藉牙行引领,难以觅主求售。而粮色之高低、价值之差等,非藉牙行评论,亦未免彼此各有争竞),但对牙行能否操纵粮价,杨氏则认为要看地区差异:

广东、两浙,村庄稠密,食指殷繁,每日需米,难以数计。官仓米石,本有定数。当谷贵之时,纵减价平粜,不过附近居民零星买籴,往往平粜已据报完,而市值仍未平减。若秋收之后,即遇岁稔粮多,而各处商贩纷纷籴运,殆无虚日,亦无藉官为收买。惟甘(肃)省则远在西陲,人户较少,除东与陕省接壤外,其余三面,俱无邻近省分。一遇丰收,则粒米狼戾,若于购籴之无人;一遇歉收,则无处挽运,势须仰于官粟 [93]。

由杨应琚看来,各地粮食市场流通规模的不同,会严重影响仓储制度藉谷数调节管制粮价的政策效果。因此,广东、两浙这些「食指殷繁,每日需米,难以数计的地区,米粮「市值很难因为开仓「平粜而减价,也无必要在谷价下跌时「官为收买补入常平仓中,因为「遇岁稔粮多,而各处商贩纷纷籴运,殆无虚日。在这种地区,连储存大量积谷官府都没有管制粮价的效果,更何况一般的米牙了。在「人户较少的甘肃地区,因为粮食市场规模小,政府平粜政策才较有作用,但杨氏补充:因为甘肃地区缺少「携重资以囤积的商人,所以也不必担心米牙等商人把持粮食市场。只有在陕西地方,因为有些州县的米行「尚有家道稍裕之人,而且还有「歇家广建房屋囤积米粮,每岁为数甚多,必待价昂,始分发售卖,对于这些米行和「歇家,杨氏认为要「严行饬禁,有犯,必重加惩治在案。究竟米牙当禁与否?杨应琚的结论是:「稽查牙行,查??囤积,亦系除弊之一端,但是「地方情形各有不同,欲使驵侩无以售奸、粮价不致腾涌,「全在斟酌时地之相宜,难拘一定之规制,「务期市值可平,民无食贵。乾隆皇帝在朱批中赞其「可谓通达时务之论 [94]。

明清「把持行市例并未直接规范米牙在米粮市场交易价格中的作用。不过,由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月初一日政府官员讨论革除无帖私牙时强调:「贸易货物,设立牙行,例给官帖,使平准物价 [95],可知「平准物价仍是官员对牙行职责的重要认知。

第一章 第五章 结论

尽管明清〈户律〉编〈市廛〉章的内容只有五条律文和二十六条例文,但明律〈市廛〉章以专章形式出现,其实已反映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者财货、劳动力管制方式的两大制度性变化:「编审行役制取代「市制的发展以及「官牙制的发展,这两大发展滥觞晚唐,历两宋元代,至明初,则总结这两大制度的相关法律,正式列为专章,成为通行全国的法律规范。

此后,市廛律基本不动,市廛例则屡有增修,由明代中期以至清代后期,陆续添入〈市廛〉章中二十六条例文。市廛例的增修则反映着「编审行役制的逐步废除以及「官牙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府一方面改革官牙制度,以加强对客商财货的保障;一方面则缩小对市场上一般商品价格的行政干预,政府只集中管制粮食价格。随着禁革「编审行役制的普及,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由原先透过「时估、和买制订「官价,转变为透过平粜政策设法平抑粮价,形成一个由「干预物价变为「管制粮价的制度性变化。

本文论证了明清〈市廛〉章律例所反映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明清政府对市场所做法律规范的重要内容。由广义的法律规范而言,会典也具有规范人民行为的宣示作用,然而,政府编订律例与会典两类法律规范的最大不同,在于律例是要做为全国各级官员审判量刑的标准,律例规范虽然远比会典简要,但却和百姓与官员的实际生活更加关连密切。明清会典编成后,罕见注家注释和书坊刻印,但明清律例却一直有着众多注释专书的流传与刻印。市廛律例的形成和修订,主要是要在处理市场上可能的冲突和讼案,用做定罪与否、判刑轻重的全国性标准,不只是在一套政府管理市场的「宣示或「理想。

虽然本文对法律规范的讨论,并未搜罗较多案例来进行 [96],无法探究市廛律例在诉讼过程中的真实效用。不过,至少由明清〈市廛〉章律例变化看来,其内容则确实反映了明清众多民间工商业者所面对的「市场制度,确已因为「编审行役制的消失、「官牙制的确立推广而与前代不同,更大程度地减低政府官员在制度上任意破坏市场价格正常运作的可能性,从而摆脱原先比较恶劣的经商环境。

由明清市廛律例的演变来看,政府对市场的法律规范,已由经常性的「干预市场,逐步变为选择性的「管制市场。至少到十八世纪左右,基本上,政府已不再以经常性的「编审行役和「时估制度,向各行业工商业者「和买财货和劳动力,政府部门每年对财货劳力的经常性需要,基本上不再以「干预破坏原先市场价格机制来完成,而改由委任官牙间接在市场上进行。官牙不过是领有固定年限营业执照的中介商人,不是直接登录「官价的官府,这使「官价与「市价的区隔较易松动,价格机制可以在市场上运作的更有效率。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试图建立粮价管制制度,其做法也不是任意干预米粮在市场上的售价,而是藉「粮价奏报制度搜集各地随时波动的粮食市价,然后以释放或购入常平中所存贮不同数量的米粮,在市场上「调控粮价。政府对粮价的调控能力,依各地粮食市场规模大小而有所不同,有些十八世纪的清政府官员也的确认识到此点,对于政府管制和市场机机之间的份际有愈来愈多的理解 [97]。因为粮食波动直接牵动「小民生计,清政府对米粮市场的管制才有积极的动力去认真执行,所以是种选择性的「管制,并不扩及对经营其它行业的市场管制。对于粮食市场以外的市场交易问题,政府主要是透过官牙制度来进行管理。政府在市廛例中制订了一些相关的法律规范,由管理、惩处牙行在市场上的不正当行为,改善特权人物「强买强卖以及拖欠客商货款等问题。

市场交易的复杂化,带来更多的交易成本问题,政府法律规范和经济行政的适时支撑,对建立更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和促使经济发展,是相当重要的配合因素。无论是制订合宜的法律规范或是推展配合的经济行政,都需要政府规模的扩大。然而,比起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 [98],清政府在经济事务方面的行政规模实在成长过小。尽管民间商人可以透过产销组织的创新以及道德习俗的推展,藉以降低市场复杂化后上升的交易成本,进而提升经济效率,但是,缺乏政府法律规范和经济行政的更有效支撑,仍然使改善市场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交易过程中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都造成不利的影响,阻碍了清代经济成长的进行速度。

不过,和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市场制度做比较是一回事,和明清以前相比,中国的市场制度则确实因为政府法律规范的变化而有了明显差异。至少到了清代前期,因为「编审行役制的废除和「官牙制的完善,民间工商业者基本上有了比昔日更好的市场交易环境,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功能的市场制度已经落实到全国通行的法律条文中。由明清市廛律例的变化来看,法律规范的变化,其实反映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是当时市场制度因为政府法令变化而改善,一是政府功能因为市场发展而有所调整,这两个层面的变化构成了明清时期「政府—市场关系演变的重要一环。

注释

[78] 刚毅辑,《牧令须知》(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65辑,影印光绪十五年刊本),卷3,〈户房文移稿件式:税务:请领印帖〉,叶23下/页116。

[79] 吴奇衍,〈清代前期牙行制试述〉,《清史论丛》,6(1985):26-52。

[80] 《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本,册621),卷50,叶33/页567。

[81] 《苏藩政要》(未具出版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

[82] 日本「东洋文库藏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不同年代的清代数省牙帖168份,由其中一些内容,可以看到晚清湖北、甘肃、江西、江苏等省颁发换领牙帖的不同规定(山根幸夫,〈东洋文库所藏清代「牙帖〉,氏着,《明清华北定期市研究》,页125-153)。

[83] Ts‘ui-jung Liu, Trade on the Han River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 1800-1911.(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1980), Pp.28-32

[84] 《谋邑备考》(未具出版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盗案〉。

[85] 李乐,《续见闻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卷11,第29条,叶20。

[86] 叶权,《贤博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页179。

[87] 张伯行,《正谊堂集》(台北:学生书局,影印光绪五年(1879)刊行吴元炳编《三贤政书》本,1976),卷5,叶32上-32下。

[88] 《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本,册619),卷69,〈刑部:听断〉,页637。

[89] 《大清会典事例》,册281,卷817,〈刑部:刑律诉讼:告状不受理〉。

[90]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页279。王业键,〈清代的粮价陈报制度〉,《故宫季刊》,13:1(1978),页53-66。王道瑞,1987,〈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历史档案》,1987:4(1987)。

[91] 刘翠溶,〈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经济论文》,8:1(1980),页5-16。Pierre-Etienne. Will, Bureaucracy and Famin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Trans. By Elborg Forster, Pp.176-225.。

[92] 杨应琚奏折与尹继善奏折,分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册18,页152-155;页825-826。

[93]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册18,页154-155。

[94]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册18,页154-155。

[95] 《大清圣祖康熙皇帝实录》(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4),卷238,叶7,页3188。

[96] 近年来,有愈来愈多的学者以清代巴县档案、淡新档案的州县司法讼案做研究,从而对传统明清法制史研究提出了一些挑战(详见黄宗智的介绍:Philip C.C. Huang, "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The Issues.” In Kathryn Bernhardt and Philip C.C. Huang eds. 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1-6.

[97] 除本文前引杨应琚的例子外,同时期官员陈宏谋对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秩序也有相当的认识,参见:William T. Rowe, "State and Market in Mid-Qing Economic Thought: The Career of Chen Hongmou, 1696-1771" Etudes Chinoises 12:1(1993), pp.7-39.

上一篇:航运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服装贸易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