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晚宴词范文

时间:2023-03-08 20:47:16

新郎晚宴词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婚俗仪式传播 维吾尔族

婚姻是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民族认同感、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民族生活价值观,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婚姻是作为社会的文明标志,是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婚俗仪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反映。婚俗仪式传播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的存储器”和“记忆的识别物”。从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民俗活动、传统文化、都能在婚姻行为和婚俗仪式传播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维吾尔族婚俗仪式展演的主要内容

1.求婚仪式。新疆维吾尔族历来非常重视婚姻,认为婚姻是终身大事。因此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的婚配一般要经过许多的仪式,结婚程序比较复杂。

(1)派媒人。维吾尔族婚姻中,媒人是婚姻习俗的一个重要角色,媒人除了提亲,商量嫁妆等事情以外,还安排婚礼中的各种细节。11世纪维吾尔族著名学者・喀什葛里在“突厥语大辞典”中记录了媒人即在联姻的双方之间来往传话的人。维吾尔族民间有这样的俗话:“媒人无过”“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媒人一般去女方家三次,第一次去主要是介绍男方的家庭情况并传达男方给女方提亲的愿望,女方父母表示与自家亲戚商量一下,第二次去女方家(大概一周之后)目的是争取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第三次去女方家,(大概在过十天之后)就是商量订婚日期。维吾尔族派媒人习俗有一定的规律,媒人去女方家次数一定为三次,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因为三次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2)提亲。女方家表示同意后,商定男方家到女方家相亲或小定亲的时间。改革开放后,男女自由恋爱,双方父母基本上都同意婚事,提亲只是一种形式。

(3)小定亲。小伙子的母亲带着几块衣料、馕和一些糖果点心等礼品跟女亲戚和女邻居同到女方家,这叫小定亲。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布匹衣料外,还给女方送一枚戒指和一副耳环。

(4)订婚仪式。一般在婚前的一个星期,举行订婚仪式。男方父母带着按女方的要求买的彩礼,库玉恰等礼物,和亲朋好友到女方的迎客场所。这次小伙子的父亲和男亲戚也去女方会非常隆重的接待。

(5)领取结婚证。正式婚礼仪式之前一周,男女双方会一起去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

2.结婚仪式。(1)“尼卡”仪式。婚礼仪式从 “尼卡”开始。举行婚礼的当天清晨,新郎的父亲带着伊玛木(宗教人士),男亲戚,新郎和伴郎到女方家。伴娘和新郎的知心朋友也参加这个仪式。尼卡仪式上伊玛木先看结婚证,然后念尼卡。

(2)男女青年的奥力图茹西。尼卡仪式完成后新娘跟伴娘和小伙子们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这分别叫伊格提奥力图茹西。

(3)男女两方的仪式。男方和女方家庭分别举行结婚庆典。婚礼前夕邻居和亲戚们都来帮忙,婚桌上摆好馕,点心和水果等。招待客人除了抓饭以外还有各种凉菜,库尔大克薄皮包子,帕尔木丁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宴会厅的普及,近年来婚礼都在宴会厅举行。

(4)迎亲。新郎由亲友们蔟用着,跟迎亲队伍兴高采烈地来到女方举行婚礼的地点迎亲。新郎一行带着新娘跟她的父母告别。这个情景非常动人,新娘和母亲流泪告别,父亲也含泪祝福。

(5)晚宴。把新娘接来后,男方的晚宴便开始。晚宴开始时,在赞美母亲的歌声中,新郎的母亲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揭开新娘的面纱,并给她戴上华丽的头巾,在右手的无名指上套戒指并吻她的额头,表示对她的欢迎和祝福。同时也吻儿子的额头祝他们相亲相爱,美美满满,白头到老。

婚礼仪式的整个过程要录像,然后做成VCD(DVD),这已成为结婚仪式不可缺少的一个新内容。

(6)请安。婚礼第二天上午,女方家派去一些女士每个人带着刚做好的热气腾腾的一种传统饮食到男方家去。这叫“伊斯克力克阿皮热西”,新娘跟伴娘也一起去男方家,这叫去请安。男方热情款待客人,并送儿媳一套新装,送伴娘和女方来客衣料。新郎也跟伴郎一起去女方家,这也叫去请安。

(7)齐拉克。婚后男女双方父母互请叫“齐拉克”。改革开放前双方分别请,用两天时间,现在基本上男女双方父母把客人请到一个宴会厅分别包桌,一天就办完,甚至一个晚上就办完。

二、维吾尔族婚俗仪式的变迁

在现代化过程中,外来文化的不同需求与吸收,新疆维吾尔族婚俗仪式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服饰、场地、乐器、结婚时间、双方花费、婚礼持续时间和婚礼程序等方面发生了变迁。改革开放30年来,出现了诸如包办婚姻已不存在,自由婚姻占上风;婚礼都在宴会厅举行,婚礼仪式全程摄像等变化趋势。城市维吾尔族中婚俗文化变迁与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相互渗透有关。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婚礼服饰。服饰是时代的象征,新疆维吾尔族婚俗仪式的变迁首先体现在新郎、新娘的服饰上。在传统婚礼过程中,新娘和新郎都会穿着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新娘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艾德莱斯裙子和羊皮马夹,戴着小花帽,头上披着白纱做成的盖头,新郎则穿着绣有花边的袷袢、皮鞋,用布把头缠起来。而在现代的婚礼中,维吾尔族新娘多选择白色的婚纱及流行的皮鞋,头披白色的盖头,而新郎则身着西装,头戴小花帽。

2.婚礼场所。新疆维吾尔族在传统婚礼过程中,婚礼主要是在新郎家里、新娘家里和周边邻居家举行。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婚礼过程中虽然在新疆农村新郎家和新娘家也是举行婚礼的场所,但是婚礼重点已经移到饭店进行;在新疆城市维吾尔族的婚礼过程中,由于家庭房屋面积的限制,男女双方的家庭在婚礼举行的过程当中只发挥了很少的作用,而婚礼的大多数时间则花费在宴会厅、餐厅。包括举行麦西热甫和相应的民族歌舞的表演、吃酒席等。

3.婚庆舞蹈。以前婚礼仪式上主要跳维吾尔族舞蹈和交谊舞,改革开放后往往是先跳维吾尔族舞,后跳交谊舞,最后跳迪斯科。近20年来,晚宴上新郎和新娘、伴郎和伴娘也跳一曲交谊舞。新郎和新娘的亲朋好友、亲戚专门给他们带来表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有多种,有维吾尔舞,乌兹别克舞,街舞,魔术等等)。

4.举行婚礼的时间。笔者在多次参加亲朋好友、亲戚的婚礼当中发现, 以前新疆维吾尔族举行婚礼的时间一般选择在隆重的宗教节日前后,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人开始将婚礼的时间定在国家法定节日诸如“五一”“十一”等大的假期和周六、周日等小假期。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刚大学毕业准备要结婚的,他们希望很多朋友参加自己的婚礼,把结婚时间定在暑假、寒假期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活动被现代化进程打破,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冲击,工业化打破了原来的自然经济模式,人们不再困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活动中。许多人进入社会寻求工作,不少人还远离家乡外出工作,人口的流动使婚俗的相对化成为必然。外出的当地居民通过与其他婚俗和对自身婚俗的对比,使自身婚俗发生相对化,这种相对化在婚姻民俗中表现为一种适应性变迁“即在不改变基本婚俗框架的前提下发生变迁”。另外,现代媒体的介入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是当地婚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维吾尔族尤其是城镇居民基本家家都有电视,富裕的家庭还有电脑。他们在收听收看媒体中的各种中西式及汉族婚礼时,对维吾尔族传统婚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婚俗仪式传播的主要方式

婚俗仪式当中,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婚俗仪式是社会传播的体现,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结婚双方具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尤其是提亲、小定亲等方面。青年双方和他们的父亲具有共同意义空间的情况下他们才能进行提亲、小定亲,这是结婚的前提条件。

施拉姆说:“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维吾尔婚俗仪式通过以下传播方式维系婚姻关系中的人、群体。

1.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自然发生在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阶层间的一种传播方式。新疆维吾尔族通过婚礼这个形式确定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以后,就自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即他们的家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群体传播的方式来维系。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联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二人谈话)维吾尔族婚俗仪式强调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人际传播。维吾尔族婚礼的结婚程序都开始于人际传播,从派媒人去提亲、商量嫁妆、等事小定亲,都不能离开人际传播。比如,维吾尔族婚姻中,媒人是婚姻习俗的一个重要角色,媒人除了提亲、商量嫁妆等事情以外,还安排婚礼中的各种细节,这种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人际传播。

3.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建立在人内传播的基础上。每个人自身的属性、所在的文化环境都会影响到人内传播的效果。随着新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维吾尔族婚俗观念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与汉族的婚俗逐步融合,但在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千百年的习俗仍然捆绑着年轻人的思想。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先进的理念,建设适应新疆现代文化需求的婚姻文化。

四、维吾尔族婚俗仪式传播中的民族认同

“认同”意味着“身份”“同一”等含义,其指向“个体”及社会对某种意义的寻求和归属,意味着社会个体的自我定位和存在意义的确证。亨廷顿指出:“认同”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认同”之于人类的意义来源于人类的社会性本质,人类在意义的世界只有确定了自我的归属和边界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宁。吉登斯指出,“认同”是人寻求自身本体性安全的产物。所谓“本体性安全”,是指对自然界与社会世界的表面反映了它们的内在性质这一点的信心或信任,包括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基本存在性衡量因素。人们只有确定了惯常的物质环境和意义情境,才能够获得这种“本体性安全”。一旦这种确定性被打破,人们所依赖的这种“本体性安全”就会丧失,人们也就随之陷入本体性焦虑状态,个体的无意义感和人生的失重感随之产生。

“认同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也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和行动的预测。”婚俗仪式从传播角度来看,一方面,婚俗仪式展演是信仰的群体传播形式。另一方面,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与信仰相关的人类交往仪式。

维吾尔族婚俗仪式其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是一次联络感情、沟通情况、协调关系的信息交流盛宴。这种仪式传播会促成社会集体潜意识的形成,为具体的日常传播行为创造了社会共通的意义空间。集体潜意识实际是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普遍的经验遗存,虽然不能被直接感知并描述出来,却内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这种仪式传播承载着集体潜意识,将个人带入一种与他人有意义的关系内,使人们进入一种集体的情感之中,巩固那些共同的价值,显示出社会的一致性,使人们沐浴在这个共通的意义空间内,达到对民族、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页,2010年10月.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2篇

——“蜜月”(Honeymoom)一词的由来起源自古欧洲的习俗。新婚夫妇在婚后的三十天内,或直到月缺时,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以增进性生活的和谐。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蜜月”是新婚夫妇在恢复日常生活前,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

为什么新郎要抱着新娘跨过门槛?

——古罗马的新娘为了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必须由人拖着越过新居的门槛。此外,民间还传说门槛上有邪灵环绕着,因此为了保护新娘,就必须把新娘抱起来,跨过去。

退场可以不打招呼

退场可以不打招呼

参加婚礼的来宾如果有事可以提前退场,不必专门和新人打招呼,因为婚礼上来宾往往比较多,不可能一一照顾过来,来宾出席了婚礼,把自己的祝福送到了,也见证了婚礼就可以了。

婚礼是不说结束的,通常情况下客人退场应在什么时候呢?约定俗成的做法是,以新娘娘家客人退席为标志,其他宾客也就可以退场了。这时候,宾客也不用一一与新郎新娘打招呼,因为他们要应酬的人依然会很多。

来宾新人敬酒时别拉着说话

新郎新娘挨桌敬酒时,有些客人可能自觉和他们的关系较近,或为表示对新人的关心,常会拉着新郎或新娘说很长时间的话,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做法。首先,来参加婚礼的都是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不能这样分出亲疏远近来;其次,新郎新娘要应酬的是全场的客人,不能在一个客人那里花太多时间,冷落其他人;最后,新郎新娘挨桌敬酒主要是为表达对来宾的谢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甜蜜幸福,说太多与此无关的话题与婚礼的氛围也不符。如果想和新郎新娘多聊些别的话,还是以后再找时间的好。

新婚禁忌知多少

在结婚的过程中,有不少传统留下来的禁忌,大家不妨参考一下,不用过份迷信.

(一)忌于鬼月完婚.即农历七月.

(二)忌于农历六月完婚,有半月妻的意思.

(三)安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对象的尖角相对.

(四)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如肖龙者.

(五)订婚当天,不管天气有多热,所有参加订婚的人,都不可以煽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六)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不然会有再婚的意思.

(七)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礼服忌有袋口,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八)新娘子离开娘家时,哭得越厉害越好.越哭越发,不哭不发的意思.

(九)结婚当天,新娘出门时,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都不吉利.

(十)在迎娶途中,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以化解之.

(十一)结婚当天,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触到新床,直到晚上就寝.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十二)结婚当天,新娘子不可躺下,不然会有一年到晚都病倒床上的意思.

(十三)因小孩容易哭,所以小孩应禁入结婚礼堂,因为在礼堂哭会不吉利.

(十四)新娘进男家门时,忌脚踏门槛,应要跨过去.

(十五)凡是生肖属"虎"的人或寡妇,不可观礼及进新房.

(十六)新娘子小心,不要踏到新郎鞋,会有羞夫之意.

(十七)归宁当天,新婚夫妇必须于日落前离开娘家回家,绝对不可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夫妻二人要分开睡,以免冲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十八)新婚四个月内,忌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十九)新婚四个月内,忌在外过夜.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全攻略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中国人五十年来婚宴的变迁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请客”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宴。

如今,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专业的婚宴酒楼往年火爆的景象渐渐开始消退,而星级宾馆成为婚宴的新宠。一份调查显示,90%以上的都市年轻人都有举办婚礼的打算,但他们期盼拥有真正自我的婚礼,在格调和档次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优美的四五星级酒店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成了新人们的首选。虽然婚宴不是星级酒店的主要业务,但五百到六百元一桌的中档婚宴出现在了宾馆的菜单上,迎合了多数都市新婚族的消费需求。

婚宴被请进了高雅的地方,婚礼的品位也有了提高。现在连策划、组织都得由专业的婚庆公司负责,根据新人的特点策划各种活动,既让客人玩得尽兴,又给新人以美好的记忆。为了开辟市场,婚庆公司开始和酒店等联手,共同引领婚庆消费。据了解,当前个性化婚宴已成为拉动婚姻消费的主力。应新人的要求,婚庆公司已经设计了不少特色婚宴,有热门喜庆的轿子婚宴,有到郊外山清水秀的度假村举办的绿色婚宴,还有在欧式庭院进行的室外自助餐婚宴,到郊外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种下结婚纪念树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形式。

时尚青年热衷的四大婚宴形式

TOP婚宴:选择王府饭店等豪华饭店办终身大事,费用固然不菲,却可享有至高无上的服务与朋友的艳羡。全方位的服务、一流水准的美味,足令宾主尽欢,令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成为永恒。

舞会式晚宴:这样的晚宴很洋化、很优雅、很随兴。自助式餐饮,轻歌曼舞,充满雅致气氛,记忆延续一生。

烛光式晚宴:结婚喜宴不一定要灯火辉煌,备些银烛,让大家在饭店里不再尴尬,不再喧闹,朦胧中透着温馨,留下足够的浪漫回忆。

自助式婚宴:此自助不同彼自助,这是完完全全的两人世界,你一杯我一杯,在卿卿我我中完成两人的"大业"。

婚庆礼仪新婚祝词

婚嫁祝词,古来丰富。根据被祝对象,归纳甄别,大体两类:一是对于新郎新娘,一是对于新人父母。

对新人的祝词,按期断分,可分婚礼前、婚礼日两种。

婚礼前,对于新人的祝词可用:志同道合、喜结良缘、百年好合、珠联壁合、比翼高飞、连枝相依、心心相印、同心永结、爱海无际、情天万里、永浴爱河、恩意如岳、知音百年、爱心永恒、白首偕老、天长地久;

婚礼日,对新人的祝词可用:恭贺新婚、婚礼吉祥、新婚大禧、结婚嘉庆、新婚快乐、龙凤呈祥、喜结伉俪、佳偶天成、琴瑟和鸣、鸳鸯福禄、丝萝春秋、花好月圆、并蒂荣华、幸福美满、吉日良辰;

对新人的父母所用祝词也各有差别的,对新郎父母的祝词有:令郎婚禧、家璧生辉、恭贺字婚、祝福早孙、贺子纳媳、增祺添丁;对新娘的父母所用祝词有:令爱婚禧、福得佳婿、恭贺女嫁、于归志喜;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3篇

一、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

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

(一)red(红色)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因此,redletter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

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因为人们总是用红笔登记负数。于是就有了这些词组:redfigure赤字inthered亏损

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可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brownsugar红酒redwine

(二)yellow

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

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

ayellow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yellowlivered胆小鬼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jokes(下流的玩笑),bluefilms(黄)等。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首先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关: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挽着父亲手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新郎,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其次,造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其具体差异我们从下面的叙述中可见一斑:

在中国传统社会,婚礼大体上要经过和履行下列法定或约定的程序:第一步叫“纳采”,近代俗称“说媒”,即先由媒人往女方家中陈述男家求婚之意,询问待字之女的年岁和生肖,然后由男家请术士“合婚”,卜算生肖是否相合,婚姻是否吉利,双方同意了,男方就送一只雁给女方,作为“献纳采择”之礼,所以又叫“委禽”。宋代以后用羊﹑酒﹑彩缎为礼,叫“敲门”。第二步叫“问名”,近代俗称“订婚”,即双方正式交换庚帖,甚至详至两到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第三步叫“纳吉”,近代俗称“小聘”,即男家向宗庙问卜祖先,如得吉卜就往告女家,并致送定婚礼品(一般为女子衣饰),女家也致答礼(一般为冠履及文房四宝),婚约即告成立。第四步叫“纳征”,近代俗称“聘礼”,即于迎娶前几日,男方将议定之聘金,并布帛﹑衣服﹑首饰﹑礼饼等物,如数以盛大仪仗送之女家。女家收受后,分赠亲友邻里,以示女儿出嫁有期。第五步叫“请期”,近代俗称“择吉”,即由男家择定迎娶之吉日,并通知女方。第六步叫“亲迎”,即在喜结良缘之日,新郎躬率鼓乐﹑仪仗﹑彩舆(俗称花轿),到女家以礼迎娶新娘,并一同归家。此步为以上六项程序中最隆重最重要者,通常所谓“婚礼”即从此开始。依此六礼而婚娶者,就叫“明媒正娶”,有着不可动摇的合法性。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Old)、新(SomethingNew)、借(SomethingBorrowed)、蓝(Something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块白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新娘在新婚当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衣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下转第86页)(上接第52页)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得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婚礼习俗 历史背景 文化交融

1 课题背景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从古到今不论哪个国家,在什么地区,即使人们语言不同,但不无例外的都对婚礼非常重视,一场正规的成功的婚礼仪式对即将开展新生活的一家人有很重要的影响。婚礼习俗又是一种非语言文化,它对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如婚礼的程序、嘉宾的邀请、喜服的颜色及样式和婚礼上播放的音乐等。然而究其原因,以宗教原因为主。很多中国人所知道的关于西方的礼仪知识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本人选择此课题来开展对中西方国家婚礼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

2 中西不同的婚礼礼仪形式

2.1 中国婚礼形式

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的六礼:(1)纳采:提亲后求亲。(2)向名:求婚后准备仪式。(3)纳吉:通知女方。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后来就发展成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4)纳征:纳吉后,送聘礼,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聘礼数目取双忌单。(5)请期:选择结婚日期。(6)亲迎。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象征繁荣)、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在传统婚礼上,唢呐喇叭所演奏的婚礼调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对新人所穿必须以红色为主,宾客所穿也尽量鲜艳,对宾客的招待也要以丰盛为主,样式要多,菜式要好。

现代的婚礼形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是在教堂或酒店里,男女双方在结婚公证处领取结婚证后就是喜宴,在喜宴上新娘要轮流向客人进酒,每位客人都要喝一口新娘进的酒。喜宴结束后,大多数情侣会去度蜜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体现了中国婚礼的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2.2 西方的婚礼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一般有以下步骤:(1)来宾入席。(2)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婚礼开始。伴郎伴娘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3)女方家长入席。全体来宾起立,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全体来宾就坐。(4)牧师证婚,新人宣誓。(5)互戴婚戒,宣誓。(6)献诗。来宾唱祝福歌。(7)礼成。奏乐后退场。(8)茶会或晚宴。

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象征好运。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上就出现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3 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3.1 宗教原因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而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3.2 历史及文化原因

在中国长久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已占领极重要的位置。儒学深深的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按部就班的婚礼正是宗法家族系统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历史相对较短,他们的婚姻习俗则被宗教深深影响。它强调,不论男人女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和女儿。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美国豁达和独立,而中国保守老式。中国人喜欢喧闹的和兴奋感,这点充分体现在中国的婚礼习俗,西方人的婚礼则比较简单。

3.3 价值取向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特有的价值观,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所以中国婚姻习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普遍都很热闹。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所以西方婚姻习俗都趋于简单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和美国之间有不同的婚礼习俗。显然,婚礼习俗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婚礼仪式,婚礼基调和婚宴。所有这些差异都归因于两国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爱情和婚姻观念,价值观和。在信息和通信时代,婚礼习俗的多样性的碰撞与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中国和西方的婚礼习俗的差异与融合,正是人类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和接触。因为我们所面临的西方人无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是在行为规范模式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差异下掩盖的利益差别,以免出现在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涉外婚姻健康发展万里婚缘牵手各大洲,民主和法制周刊,2003.06.11.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俗;婚嫁形式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22-01

在中国传统中,男女婚姻被称之为“终身大事”,也是孝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礼记》称:“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在中国,茶与贵族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唐代就成为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远嫁以和吐蕃,这位汉族姑娘,按照汉族的礼节,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物品。当时三十二世藏王松赞干布到大唐请婚,唐太宗决定把宗室养女文成公主下嫁于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岳州“巢湖含膏”等不少名茶。这是中国茶与婚礼联系的最早记载。湖南茶礼别有风俗,在谈婚论嫁过程中,能表达许多只能意会不便言明之话。在整个男女相亲、订婚、结婚与生育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如男女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表态,喜欢时要亲口说出“满意”又怕羞,反之要说“不满意”又怕尴尬,此时此刻的品茶过程尽可传达男女双方准确意思,真是含蓄可靠。

一、 与定情有关的茶俗

邵阳、临武、桂阳、隆回、新宁诸县的汉瑶等民族,男方向女方“下茶”(即“送茶”),男家向女家行纳彩礼(“六礼”之首),求婚除送其他礼物外,必须要有“盐茶盘”。也就是用灯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又以茶与盐堆满盘中空隙,称之为“正茶”。女方如果接受“盐茶盘”,表示同意叫“受茶”,即表示双方婚姻关系确定。

沅江等地有以请茶、吃鸡蛋来表示对婚事意见的民俗。如女方去男家,南方看中意的拿出3个以上的鸡蛋,不中意的拿2个鸡蛋出来。女方看到是3个以上的鸡蛋并高高兴兴地吃了,说明双方皆有诚意。若男方去女家,被女方看重了也要请吃茶和蛋,看不中的只供清茶、不收茶蛋。

遂宁苗族,有一种“万花茶”,是苗家男女青年恋爱的“媒人”。当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时,姑娘会向他捧出一杯“万花茶”来,若姑娘对婚事中意,小伙儿的茶杯里会有四片“花”;两片并蒂荷花、两片对鸣喜鹊;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杯中就只有三片“花”,而且都是独鸟。这万花茶中的“花”是姑娘们每年在秋收季节,用冬瓜皮、橙子皮等精心雕成的。

靖州等地女子受聘,称为“吃茶”。《老学庵笔记》载:“辰沅靖州蛮” (今怀化地区少数民族)男女未婚娶者,聚而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明代徐次纾《茶流考本》解释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之意也。”

浏阳地区有“喝茶定终身”的风俗,青年男女由媒人约定日期,引男方到女家见面。若女方同意,便会端茶给男方喝,男子若基本认可,则会喝茶后在杯中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完整的喝茶过程就预示这场姻缘成功在望了。

二、 与婚庆有关的茶俗

长沙、善化流行“拜茶”,清嘉庆《善化县志》三十卷《风俗嫁娶》载,新婚“次日新妇备枣栗、巾履献舅姑,谓之拜茶,此即告庙虔意也。庆贺宾朋,合宅长幼俱于中堂,以贽见新妇,谓之分大小。亦有集聚新房令新夫妇捧茶奉客,谓之闹房,亦明妇礼成,妇顺意也。”

湖北及洞庭湖周边地区流行“交杯茶”,在新婚夫妇入洞房前饮用,交杯茶用小茶盅,茶税煎熬成红色浓汁,要求不烫也不凉。由男方家的姑娘或姐嫂用四方茶盘盛两盅茶,双手献给新娘新郎,新娘新郎都用右手接茶,手腕互相挽绕,一饮而尽,不能洒漏汤水。“交杯茶”象征夫妇恩爱,家庭美满。

湘中农村流行“闹花夜”,在结婚前一天晚上,男家答谢众亲友以往对孩子的关照,特别邀请舅、叔等亲戚举行茶宴和酒宴款待。通常先办酒宴,后办茶宴。茶宴时,请民间艺人演唱花鼓戏,边吃茶点,边听弹唱,一般是清茶加茶点,也有用擂茶的。茶点多是当地土特产,如油炸红薯片、熟花生、瓜子、糖果、盐姜等。

湘南衡阳、邵阳、娄底一带,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闹新房方式——“合合茶”,即在举行婚礼后,青年男女涌进张灯结彩的大门,将在门边迎客的新郎新娘连推带搡地拉到堂屋里,七手八脚地把他们按在早已准备好的两条板凳上坐好。羞羞答答的新娘在大庭广众下用背对着新郎。这是,凑来两位调皮的小伙子,使劲儿地将新郎扳过180度,和新娘面对面坐下,膝盖挨着膝盖,不让他有半点动弹。另外,一位小伙子搬起新娘的左脚,搁在新郎的右大腿上,然后将新娘新郎的右手抬起,扳开他们的拇指和食指,合并成一个长方形。旁边的另外一个人将早就准备在手的瓷茶杯放在长方形里,立即注满茶水,让前来道喜的亲朋好友轮流把嘴凑上去喝一口。喝干了,又注上,一边喝,一边说笑话,直到所有的人都喝遍为止,场面热闹有趣。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6篇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收集了《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婚姻习俗的词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力图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反映喀喇汗王朝时期维吾尔人的婚姻习俗。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词汇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婚姻习俗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及词源实例论证,所依据的词汇资料主要是这一时期由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编著的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①(下面简称《词典》)。这部词典收录喀喇汗王朝所用词汇7 soo多条,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各个方面,比较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除此之外,笔者还 参考 了其他重要史料如《福乐智慧》②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更正。

本文共从《词典》中收集了反映这一时期婚姻习俗状况的相关词汇31个,并逐一分析考证。

1. ert}en“未婚男子,单身的”。该词为哈喀尼亚语,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1世纪的《词典》。用来称呼那些“到了结婚年龄,但还没结婚的男子”。例如((词典》中:ert}en er(卷一,117页)“一个单身汉”。《词典》中的一则谚语:ert}enge elik kart boziin am tikemes(同上)(五十柞布,缝不成单身汉的一条裤子)。这则谚语劝那些单身汉娶妻成家,因为外人不会关心他。

2. ktidegu“新郎”。这是一个古突厥语词,本义为“女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 文献 中。如佛教文献中:qizli kiidegulike(你的女儿和女婿婚礼即将开始)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idegti除本义之外,还可指“新郎”,如《词典》中:yovusliig kiidegii(卷三,12页)(被赠予财物的新郎); kiidegu tayak b} ; rdi ;(卷三,166页)(新郎送给新娘一个女仆或奴隶,以便新娘在他的搀扶下从马上下来)。

3. kelin“新娘”。该词是一个古突厥语词,由动词kel一(来)派生而来,意为“成为家庭成员的人”,即“媳妇、儿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文献中。如回’}i文佛教文献中:qiz b}ri抑kelin i8gerip〔两家〕相互嫁出自己的女儿,获得各自的儿媳)④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e-lin除了本义之外,还可用来称呼“新娘”,如《词典》中:yiiriislug kelin(卷三,11页)(被赠予财物的新娘);qizlen 8ii; kelinde;(卷三,242页)(〔新郎]在新娘身上发现了被藏的财宝);《福乐智慧》(2380行):kelin qiz sevin8i kiiden tiinleri(新娘的快乐洋溢在结婚的晚宴上);《福乐智慧》(3567行):bezenmis kelin teg(像新娘一样佩带上珠宝)。 4. qadin tiit}iir dadin qadnayu“亲家”

(1) qadin为古突厥语词,有形容词义及名词义,形容词义为“结亲的”,名词义最早指夫妻双方的父亲即“岳父或公公”,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中。如回鹊文献中:oz qadi-ni y}rit}e tegdi他到达了他岳父的国家)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qadin的词义有所扩大,用来指称“亲家”,如《词典》中:tiii}iir qadin bolusti(卷二,110页)(他成了我的亲家);《词典》中的一则谚语:qadas temis qaymaduq qadin terms qaymis(卷一,40页)(听说兄弟来,置之不理;听说亲家来,彬彬有礼)。13世纪以后,qadin以qayin的语音形式在突厥语中常与具体的亲属称谓如ata , ana一起连用,将qadin的词义分得更加具体:qadin ata(亲家父),qayin ana(亲家母)。由此笔者推测,qadin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其“亲家”义主要侧重于称呼夫妻双方的父母。

( 2 ) tiii}iir为古突厥语词,本义为“有女儿要嫁的部落或部落成员”,但在文献中,tiii}iir主要指“通过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关系”,即“亲家”。t峋tir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中。

如回鹊文佛教文献中:tii0iir btisiik bolusup qiz b}risip bayir btisiik edgti ogli bolurlar(他们自由地通婚,互相把女儿嫁给对方,他们既是血缘亲戚,又是亲家,并且彼此之间相处得很好)②。到喀喇汗王朝时期tiii}iir的词义有所缩小,专指“姻亲中女方的亲戚如妻的兄弟,父母等”。如《词典》(卷三,372页)ttii}iir为“妻的兄弟”;《词典》(卷二,110页):tiit}iir qadin bolusti(他成了我的亲家)。

( 3 ) qadin qadna ; yun qadan ; yun是由qadin派生而来的集合名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常与qadin一起连用来表示“两家儿女相婚配的亲戚关系”。qadin qadna ; yun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卷三,349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qadin , tiii}iir及qadin qadna ; yun三个词彼此之间存在着细微差别:qadin主要指“夫妻双方父母彼此之间的相互称呼”;tiii}iir主要指“通过婚配而结成的女方的亲戚,如妻的父母,兄弟等”;qadin qadnayun则为“亲家”的总称,指婚姻男女双方结成的亲戚关系。

5. arquc} sdwc}i yoric}“媒人”

(1) arqu‘为哈喀尼亚语,其文字记载仅出现于《词典》,其义为“在婚事中来往于男女双方之间的媒人”(卷一,141页)。

(2) saw‘是古突厥语词,由名词saw“消息、陈述、格言”派生而来,最初一般用来指“信使,使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如突厥文文献中:sawc}i } } } } } } yalava(一个sawc’i骑着一匹黄色的马,一个yalava骑棕色的马带来了好消息)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sawc’i在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往于亲家之间作媒的人”即“媒人”,此义主要存在于当时乌古斯语中(《词典》卷二,441页)。

( 3 ) yoriyic}是由动词词根yori一(走,前进)派生而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其义为“报信的人,传消息的人”,“在亲家之间传递信件和消息的人”,即“媒人”(卷三,55页)。

yori砂i虽为乌古斯语,但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它已成为整个突厥语言的共同词(卷二,51页,19行)。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rquc’i , sawc’i , yori瞬i三个词的“媒人”词义有着使用区域范围上的差别:arquc’i主要在喀喇汗王朝的文学语言哈喀尼亚语中使用,sawc’i“媒人”义主要在乌古斯语中使用,而yori钟1则存在于整个突厥语言中。

6. qolu}一“提亲,求婚”。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动词qol一(请求,要求)的交互共同态,为“要求”、“提亲,求婚”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如:olar ikki qiz qolu}di(卷二,109页)(他俩都向姑娘求婚了)。

7. qalit}“聘礼,彩礼”。该词为古突厥语,义为“聘礼,彩礼”,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9世纪的回鹊文献中。如qizimin qalit}siz b}rtim(我嫁女儿并没有要聘礼)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词i0延用其义。如《词典》中的一则谚语:qalit} b}rse qiz alir kar2k bolsa qizy alir(卷三,371页)(给了聘礼,可以娶姑娘,需要之物再贵也要买)。

8. sep“嫁妆”。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其义为“新娘的嫁妆”(卷一,319页)。

9. yovti}“新娘的亲戚送给她的礼物”。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yov一“帮助,接助”派生而来,义为“新娘的亲戚送给她的对她有所帮助的礼物(财物或衣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如一则谚语:ytivii}lig kelin kiidagii yafa}bulur(卷三,11页)(获得礼物的新娘能找到老实的新郎)。这多发生在新娘出嫁时,其亲戚为表示对新娘的尊敬,而将比较合适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新娘。那时人们认为由亲戚送的礼物而受到尊敬的新娘能得到和蔼而稳重的丈夫。

10, kiidan“婚宴”。该词为古突厥语词,最初为“客人”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文献。如世俗文书中:kiidan kalir(如果你晚上打喷嚏,那么客人就要来了)②。喀喇汗王朝时期,在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另一个意义“婚宴”③。如《福乐智慧》中:kelin qiz sevin}i kiidentiinleri(在婚宴的几个晚上,新娘都很高兴)(2380行);olarda birisi kiidenke a}(其中之一乃尽人皆知的婚宴)(4574行)。

11. kediit“婚礼时用的衣服”。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ked一(穿)派生而来,义为“衣服”,但多指婚礼时馈赠给新郎、新娘亲戚的衣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如kedtit berdi(卷一,357页)([他〕赠送[他〕一件衣服)。

12. didim“新婚之夜新娘带的冠”。该词为希腊语借词,是由早期的粟特人传人突厥语中的,义为“新婚之夜给新娘带的冠”,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突厥文摩尼教文献。到喀喇汗王朝时期,其义不变(卷一,397页)。

13, di; dek“蒙在新娘头上的盖头”。该词是非突厥语词,很可能是伊朗语借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其义为:“新娘在结婚那一天,为了不被陌生人看见,而蒙在头上的盖头”(卷一,408页)0

1,4. boymaq“新娘佩戴的项链”。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boy一(使窒息)派生而来的一个具体名词,指紧紧扣在脖子上的东西,如项链,衬衣的领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

其义除了“衬衣的领扣”外,还主要指“用金或银制成的,上面镶有宝石、珍珠之类作饰物,新婚之夜给新娘佩戴的项链”(卷一,466页)。

15. bi}i}“为赠送来参加婚宴的客人而撕的丝绸”。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bid一(撕,割,切)派生而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其义为:“在大人物的宴会及婚宴上为赠送来宾而撕的丝绸”(卷一,366页)。

16. eget“伴娘”。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义为:新婚之夜陪伴新娘的伴娘(卷一,151页)。

17. mamu“新婚之夜陪同新娘一起去新郎家的妇人、大嫂”。该词为象声词,但非突厥语词,借方无法考证,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义为“新婚之夜与新娘一起被送去的妇人、大嫂(卷三,235页)。

18. egetlik qarabas“新婚之夜陪伴新娘而来的婶女”。该词是由egetlik与qarabas组成的一个固定短语。egetlik表示服侍新娘的婶女;qarabas则是由qara(黑)与ba3(头)组合而成,含义为“黑脑袋”,用来称呼奴隶们,不分男女(《词典》卷三,221页)。egetlik qarabas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义为“被选中的新婚之夜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婶女”(卷一,150页)。

19. tayaq“棍子,拐杖”。该词为古突厥语词,是由动词taya一“支撑”派生而来,本义为“支持,支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文献。如回鹊佛教文献:edgtike tegmeklik yiikytidmeknit} tayaqi t}tir(信仰是通向善行而承担重任的支撑)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tayaq在原义基础上引申出起支撑作用的“棍子,拐杖”之义,例如《词典》中的一则谚语:tayaq bile taymastanuq sozun piitmes(卷三,166页)(有了拐杖滑不倒,信任靠证言得不到)。与此同时,tayaq在被运用到婚姻当中时,产生了一个临时义“新郎送给新娘的女仆或奴隶”,如kude ; gti tayaq b} ;rdi(卷三,166页)(新郎给[新娘拐杖了,即新郎给新娘侍女或奴隶了)。这是因为新娘要靠奴仆才能从马上下来,这时他们就像拐杖、棍子一样起支撑、支持作用。

20. munduri“新婚之夜的一种庆祝仪式”。该词的文字记载仅见于《词典》。义为:客人们在新婚之夜为了庆贺向新郎、新娘头上撒钱的一种仪式(卷一,492页),但其词源至今仍没有定论②。

21. erlen一“出嫁”。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er(男人)派生而来的反身动词,指“有了丈夫”,即“出嫁”,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如:ura ; yut erlendi(卷一,257页)(女人有丈夫了,即女人已出嫁了)。

22. al一“娶(妻)”。该词为古突厥语词,除了表示“抓、拿、取、接受”等基本意义外,还有许多引申义,如“娶(妻)、买、脱掉”等等。al一的“娶”义最早的文学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如tur } ges xayan } qizli ; n ertiy ; ii uluy tortin oylima ali ; bertim(我以十分隆重的婚礼给我儿子娶了tiirge可汗的女儿)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仍延用此义,如:of kisi aldi(他娶了妻子)(卷一,329页)。

23. beg“丈夫”。该词为早期古突厥语中的汉语借词,本义为“氏族、部落的首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文献。如《胭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此时beg的使用已很普遍。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beg的词义也扩大了,可用来指一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由此,在公元8世纪时它也被人们比喻作“一个家庭的男主人”,如回鹊文佛教文献中提到一位妻子就把自己的丈夫当做beg.,但当时这是作为临时义存在的。到喀喇汗朝时期,beg用来表示“一个家庭中的男主人”的意义已固定下来。《词典》对它进行了单独解释:女人的丈夫,这是因为在家庭中丈夫的地位就如同社会上的beg一样(卷三,155页)。 24. tun beg“前夫”。tun为“初次的,第一次的”的意义,tun与beg组合则表示“妇人的第一个丈夫”,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beg的“丈夫”义确已固定下来。tun beg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1世纪的《词典》(卷三,137页)。

25. kis kisi ki}si“妻子”

(1) kis为哈喀尼亚语,其文字记载仅见于《词典》,义为“妻子”,如ani承isi(他的妻子)(卷一,329页)。

( 2) kisi为古突厥语词,义为“妻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如古突厥文中:oyy ; n kisi : si ; n bulun kyl[饰(致使他的妻子和孩子成为囚犯)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si与kis共存于哈喀尼亚语中。《词典》中kisi虽没有以词条的形式出现,但其形式在例句中表现得却很明显。如:er kisisi birle toq toq boldi(男人与妻子吵嘴了)(卷一,322页)。《福乐智慧》第72章中出现了kisi“妻子”一词(4479行以后)。

( 3) ki}si为古突厥语词,本义是“人、人类”,当时并无性别之差,经常与动物相对,既可指个体的人,也可指集体。ki}si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 文献 。如bir ki}siyaiilsar, oyusi bodun3 bisiikiye tegi iqidmaz ermis(一人有错,连其族人、人民、后辈都不饶恕)②。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si除了本义外,有了性别之差,可以指男人,也可指女人。《词典))中ki}si的“妇人、妻子”义被单独列了出来,如of kisi ; aldimu?(他娶妻子吗?)(卷三,224页)。

通过对kis, kisi及ki}si三个词的分析,笔者认为kisi也许为“妻子”的最初形式;kisi与kis之间有密切关系,而且kis很有可能是人们在使用kisi一词时,将其最后的元音“i”省略不念,而慢慢约定俗成地被人们认可。而kisi由于长期使用,在言语中不可能一下子消失,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词典》中kis一词作为文学语言的词汇被单独列了出来,而kisi一词则只在言语例子中出现;由于ki}si与kisi形式上的极其相似,用ki}si一词来表示“妻子”义,很明显是kisi一词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也许是为了将kisi与kis区别开。

26. kiini“(妻妾间相称的)姐妹”。该词为古突厥语词,本义为“嫉妒、嫉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文献。如kiini tegdtik ii8n yayy bold(由于心怀嫉妒,而成了「我们的敌人)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ini由原义引申出“同为一个男人的几个妻子之间用的称呼”,即“(妻妾之间相称呼的)姐妹”义。用ktini来表示这个意思,是因为妻妾之间为争夺丈夫的宠爱,彼此之间相互嫉妒。如《词典》:kiinini t} kiilina tegii yaqi(「妻妾式姐妹直到成为灰仍然都是敌人)(卷三,237页)。

27. ttirgiin“娘家”。该词为古突厥语词,本义为“聚集”,并伴有一定的引申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如回鹊文摩尼教文献中:bir tiirgiln(作为一个唯一的结合的整体)④。

到喀喇汗王朝时期,tiirgiin由原义引申出“氏族成员或亲属们聚集的地方”义,对于出嫁的女儿来说,也就是“娘家”,如《词典》中:qiz tiirgtinige keldi(女儿回娘家来了)(卷一,x41页)。

28. tegdi keldi“回门”。tegdi keldi为哈喀尼亚语,tegdi的原形tegi,是“夜间能听到的隐隐约约的声音”,keldi为“来到”义,tegdi keldi共同表示一个含义“回门”。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妻子嫁到丈夫家以后,探望娘家时,被说成tegdi keldi(《词典》卷三,230页)。

29. qoduz tul tuysaq“寡妇”

(1) qoduz为古突厥语词,很有可能是由动词qod(遗弃)派生而来,指那些被丈夫遗弃的女人或寡妇。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文献。如sariy altun, urtil} kumiis, qyzqoduze egri tebi ayy bunsiz keliirti(他们运回了无数的黄金、白银、姑娘、寡妇、贵重的鞍鞘和珠宝)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qoduz延用其原义,《词典》对它作了记载(卷一,365页)。

( 2) tul为古突厥语词,义为“寡妇”、“守寡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

如:xatun’i ; tuly qalmis(他的妻子仍然是一个寡妇)②。到喀喇汗王朝时期,延用其原义,如《词典》中:tul ura : yut(寡妇)(卷三,133页)。

( 3) tuysaq为哈喀尼亚语,文字记载仅见于《词典》。这个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以“tultuysaq”复合词形式出现,表示“寡妇”之义(卷一,468页)。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qoduz, tul及tuysaq三个词在喀喇汗王朝时期,qaduz的意义范围要比tul和tuysaq宽,但其“寡妇”义的使用却不及tul普遍;tuysaq不能单独表示“寡妇”义,它必须与tul组合,才有该义。

30. oogsiiz“孤儿”。该词为古突厥语词,由bg(母亲)派生而来,本义为“孤儿”,侧重于指“无母亲的孩子”,因为当时无父亲的孩子用qal}siz来表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如回鹊文佛教文:“你们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母亲,没有父亲的孩子的父亲。”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bgsiiz仍为“孤儿”义(《词典》卷一,%页),但比最初含义有所扩大,既可指无母亲的孩子,又可指无父亲的孩子,而且这时ogsiiz不再用于动物,仅用于人。

31. iizliis一bosu一bosan一“离婚,,

(1) iizliis一为哈喀尼亚语,为动词iiziil一(被拆散,被撕破)的交互共同态形式。它的意义比较多,其中就包括用于指夫妻关系破裂的“离婚”义。此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喀喇汗王朝时期的《词典)),如begi kiwi iizlii}sdi“丈夫与妻子离婚了”(卷一,240页)。

( 2) bosu一为古突厥语词,是由名词bob(空、闲)派生而来的动词,本义为“释放、闲、松”。它用于婚姻关系中时表示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断绝夫妻关系即休妻,此引申义最早见于《词典》,如阿尔古语中:er uraqutyn bosudy(那人把妻子休了)(《词典》卷三,266页)。

(3 ) bosan为古突厥语词,是动词boyu的反身形式,本义为“释放、摆脱、松开”。此外,在婚姻关系中它还可表示夫妻关系破裂,妻子要离开丈夫。此引申义最早见于《词典》,如urayutbosandy(女人摆脱了[丈夫])。

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喀喇汗王朝时期,iizliis , bosu及bosan三个词在表示夫妻关系破裂方面,iizlii侧重于男女双方共同终止夫妻关系;bosu则侧重于男方对妻子的抛弃,丈夫处于主动地位;bo}an侧重于在终止夫妻关系时,女方处于主动地位。

《突厥语大词典》虽然没有把更详细、更具体的反映喀喇汗王朝婚姻习俗的词全部列举出来,但仅通过对上述31个词汇的分析考证,已充分说明喀喇汗王朝时期,反映各种婚姻习俗的突厥语词汇是相当丰富、相当富有表现力的,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已把这一时期主要的婚姻习俗反映出来。下面我们将根据以上分析,对喀喇汗王朝的婚姻习俗进行描述。

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如果一位男子过了结婚的年龄,仍没有结婚的话,周围的人都会劝他早点结婚,因为他们认为单身的男人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照顾,很可怜,所以应该成个家,娶个妻子来照顾自己,这说明当时人们心中的家庭观念还是很强的。那时,如果一位男子看上了哪家的姑娘,便会告诉自己的父母,父母便会挑选一名能说会道的媒人到姑娘家向姑娘的父母表明心意,同时试探对方的反应。媒人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婚姻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他要在两家之间传递各种消息,以促成两家亲事的成功。如果姑娘家愿意考虑这门亲事,媒人便回去告诉男方,男方父母就会带上自己的儿子及丰厚的聘礼,到姑娘家提亲。一般来说,在当时的婚姻生活中,只要送上丰厚的聘礼,就能娶上姑娘。女方家一旦收下聘礼,姑娘便可嫁给男子。这说明在当时姑娘的婚事一般是由父母包办而且主要由父亲说了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迎娶时间经两家商定后,便开始分头准备,女方家一般要给女儿准备嫁妆。结婚那天,新娘家会举办宴会,宴请家里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来时,新娘家会给他们赠送婚礼场合穿的衣服,亲戚们穿上它,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综合了对kiiden, kediit, eget, mamu及egetlikqaraba}等五个词的分析:kediit为婚礼时赠送给来参加宴会的新郎、新娘亲戚的衣服,而我们知道那天陪新娘前往新郎家时并没有新娘的亲戚,所以可以肯定新娘家和新郎家都会各自举行宴会宴请自己的亲戚。新娘早早地装扮好,一般身上要佩带一些珠宝,而且在装扮时,新娘的亲戚都会送一份对她有帮助的礼物,或是衣服或是财物,以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美好祝愿。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那些获得了亲戚送的礼物而受到他们尊敬的新娘才会嫁给一个性格温和、稳重的好丈夫,并且认为这也是显示新娘财富及身份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有这样的新娘婚后才会受到丈夫的尊重。装扮好后,新娘为了不让陌生人看见,要蒙上盖头。新郎带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以后,新娘的亲戚会在新娘身上藏一些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让新郎寻找,以此来增加新娘对新郎的魅力。女方家婚宴结束之后,新郎及其迎亲队伍便要将新娘娶回去,据我们对eget , mamu及egetlik} qaraba}三个词的分析,这一时间应该在天黑之前。陪同新娘一起到新郎家的有三个人:一位是伴娘,一位是年长的大嫂,另一位是从新娘家中挑选出的女仆,她主要负责在新婚之夜侍候新娘。前面两位是当时必需的,而笔者认为需有女仆陪同这一习俗应限富人家庭。新娘去新郎家应该是骑着马去,到新郎家后,新娘自己是不从马上下来的,这时新郎会送给她一个奴仆,新娘在这个奴仆的搀扶下从马上下来,以示尊贵。自此,这个奴仆也就成了新娘的私有财产。这一风俗应该是流行于当时上流社会的。此时天已黑,新郎家开始举行婚宴宴请自己的亲友。亲友们带着各种贺礼纷至沓来,这时新郎家会撒下一条条丝绸送给各位来宾以示感谢,同时赠送他们结婚场合穿的衣服。客人们穿上它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当新娘头带婚冠、颈项上佩带着镶有宝石、珍珠的项链、蒙着盖头与新郎一起出现在婚宴上时,客人们便向新娘、新郎头上撒钱,以表示对他们的祝贺。新娘嫁到新郎家后是要回门的。回门后,才意味着整个结婚过程全部结束。

除此之外,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婚姻生活中还存在换亲及近亲结婚的现象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子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这也许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因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允许伊斯兰教徒娶四个妻子,但这种现象应该只出现在富人家。当时,已婚女子的家庭地位是很低的,而男人在家中则是统治者,他在家庭中扮演的是“beg”的角色,而妻子则像“beg”手下的奴隶。在夫妻关系继续与否中,男子起决定作用,女子如果要想中止与男子的夫妻关系,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7篇

Mr.Dandy创始人胡榛从小就非常热爱服装搭配,年轻的时候喜欢日本的潮牌和一些设计师品牌,慢慢过渡到穿着西服。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统计学专业,毕业后在华尔街做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在美国的老板可以说为他打开了西装领域的另一扇大门。胡榛回忆说:“我的老板跟我是一类人,非常喜欢服装,尤其是西服。但是因为阅历的不同,他更喜欢一些意大利和英国裁缝所做的定制西服,而我那时候更热衷于时尚品牌。由于共同的爱好,慢慢的他会带我去一些顶级的英国和意大利师傅定期在大城市举行的定制会。在那里我一下就接触到了金字塔尖上的定制西服,从工艺到面料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回国以后发现无论是从工艺、审美、价格北京都没有让我满意的高级定制西服店,于是我决定自己做,最开始也只是给自己做,给身边的朋友做,没想到反响非常好。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帮他们做西服,最终在去年3月我的Mr.Dandy西服定制店开业了。”

Mr.Dandy在牛津词典的中作为形容词,特指衣物“极其精致,做工考究。”。“喜好精致衣物的男人”是它的名词解释。这个词准确地表达了Mr.Dandy品牌想要向消费者传达的理念。胡榛说:“我们服务的客人都是对西服本质工艺和合体度有极高要求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西服定制单独制版可以让你每一个动作都连贯优雅不被束缚。单独制版过程是高级定制的核心之一,每一位客人都由版师单独剪裁制版,它是高级定制与成衣的最大分别。量体、制版、试样、调整。这是高级定制的经典流程,也是高级定制的骄傲所在。制版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多达五十多处的量体与裁剪,更多的是对客人的了解与认识。Mr.Dandy的每一件衣服都综合考虑客人的生活习惯、个人体质特性、风格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运用人体工程学,将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融入到整个西服的设计中,给客人最尊贵的享受。高级定制销售的不仅仅是衣服,而是整个过程中花费的心血与时间。”

许多人觉得在西服定制店里做出来的衣服不够时尚,Mr.Dandy高级定制品牌,带着西服定制的传统经典,同时在设计中融入新的理解与诠释。它并不是肤浅的外在追逐,而是洗净铅华,还原西服真正的魅力,为当代绅士,寻觅最适合的风格。胡榛说:“Mr.Dandy会根据客人的年龄把握西服的整体风格,而其中最具创意的地方就是里衬的定制。之前为黄磊老师定制的西服,在后背的里衬上印上了他的全家福。当时黄磊老师就开玩笑说:‘我扛起了全家的责任。’我觉得这就是在个人定制中,所展现的个人温情和意义。”

《时尚北京》:欧洲和亚洲在量身定制上是否有一些区别?

胡榛:高级定制其实本身对顾客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他需要一些想象力,能想象出服装的穿着效果。在欧洲最顶尖的定制店里并没有样衣,客人只需选择面料,然后量体试衣。但在中国是需要提供样衣供客人选择的。中国客人更需要见到实物,了解风格。Mr.Dandy店里就有许多样衣供客人试穿。量体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和欧洲一样细致。左右肩斜我们都会用专业的测量仪来测具体的角度。之后更会拍摄体型照片,记录客人自然站姿时,他胳臂的形状。每个客人胳臂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根据胳臂的形状来决定袖子的弧度。

《时尚北京》:在定制西服的时候,首先你会考虑哪些要素?在您心目中,一件完美的西服要满足几个条件?你个人最喜欢哪种类型的西服?

胡榛:我最先考虑的是最终衣服的面料和款式是否适合这个人,这和他的气场、他的气质、他的职业、他以往的阅历,甚至跟他的爱好都有关系。而不是是否时尚,色彩是否鲜艳所决定的。我心中最完美的西服,合体是第一要素,好看是第二要素,而更深层的是它特别适合穿着的场景和天气。我个人如果是套装我更偏向英式结构,如果是单西和休闲夹克,我更喜欢那种无结构的软肩,或者无垫肩的意式西服。

《时尚北京》:你对Fashion的理解是怎样的,亚洲和欧洲对西服的观点的差异性表现在哪里?

胡榛:我眼中的时尚和风格是明确分开的。时尚在每一季都会有爆款和一些流行趋势,大家会追逐。而风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不会随着时尚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店中,会为每一位客人打造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让他们过于去追逐当下的时尚,尽力为他们推荐一些在不同场景、不同生活环境情况下风格截然不同的面料、款式和西服的基本结构,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风格。

《时尚北京》:此次Mr.Dandy为袁弘婚礼设计了婚礼礼服,设计理念是什么?

胡榛:袁弘张歆艺在德国霍亨索伦古堡举行婚礼。这场众人期待的浪漫婚礼除了颜值,更有看头的还有新郎和伴郎们的高规格着装。新郎袁弘迎娶新娘张歆艺时身着Mr.Dandy为他定制的Black Tie。伴郎团全部采用标准Black Tie三件套礼服,单粒缎面包扣,缎面戗驳领。根据伴郎身材的不同选择的不同宽度的戗驳领。礼服的面料我们采用了Harrisons Of Edinburgh的Frontier系列。平纹织法的300克重羊毛面料,使用了干燥的后处理后更为立挺,同时也在礼仪规格上与新郎形成梯度。在内衬刺绣上,我们细心的搭配了他们各自的幸运色。而在仪式上,新郎身着White Tie,它又称为男士晚间第一礼服和燕尾服,是现今社会保留维多利亚时期剪裁风格的仅有的两套服装中的一套。燕尾服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和仪式感。燕尾服dress code要求可谓严苛,稍有不慎就有穿着错误。传统英式大礼服在整体上的视觉比例更凸显腿长,裤子是高腰裤,马甲不可低于礼服外套。这套礼服采用了来自HLesser的羊毛马海毛混纺面料,增加悬垂度和面料光泽度。袁弘所有领结全部采用手打领结区别成品领结,手打领结更为力挺更高逼格。而在晚宴时,为新娘的礼服和场地袁弘更换为白色青果领礼服配黑色裤子,同材质不同颜色,采用Black Tie的搭配用黑色领结和黑色的门襟钉袖扣,体现出庄重中带有一丝轻松。

《时尚北京》:你与这么多明星有过合作,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明星是谁?

胡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明星是徐铮老师。选款式的时候他非常专业和细致,也非常了解定制西服的细节设计。

《时尚北京》:未来Mr.Dandy是否有什么新的计划?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

目前国内的中式婚礼服呈现出明显的购买趋向。中式婚礼服凭着其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的本土亲和力,在婚礼服市场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中式婚礼服。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传统婚礼服也将迎来流行高峰,并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然而从我国婚礼服现状上来看,传统婚礼服有着极大的欠缺,有设计和质量方面,也有款式和颜色更新方面,尤其是一些传统婚礼服缺乏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让传统婚礼服能表达显示出文化内涵,再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婚礼服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化的特征而出现、发展和变化的。传统婚礼服的核心就在于其民族特性的表现与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计。这样,传统婚礼服才将更具生命力。离开民族特性,而一味的追求传统元素堆积和服饰内容表象化,只会落于俗套或本末倒置。所以研究或设计中国传统婚礼服要对其本身民族特性进行深入地解析。

1.婚礼服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婚礼服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服属于礼服的一种,特指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服装,包括服装、服饰品及配饰。有着统一的色彩、样式与寓意,是装点婚礼,点缀气氛,扮靓新人,表达寓意的主要手段。中国各朝各代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新郎新娘都要穿着婚礼服。不断演变的婚礼服,是表现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成为礼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传统婚礼服发展中的民族特性表现

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中表现尤为明显。婚礼服因婚礼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婚俗文化的演变而演变。无论婚礼服怎样有其自身的变化,都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服饰的发展与演变的制约,与其民族特息相关。各个朝代婚礼服的发展和演变,又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密切。

2.1发展概况

据研究,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婚礼服,多样丰富,特别是汉族的婚礼服。随着时代的发展,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婚礼服装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近些年,国内服装界忽视了对民族婚礼服装的研究与革新。

婚礼服在婚礼上有重要的意义,时期、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婚礼服也各自独具风采。婚礼服作为服装习俗,也必然带着浓厚的民俗色彩。它既受宏观方面如民俗文化的影响,在微观方面,婚礼服也表现品质的差异。在形式上服从于惯制,具有一定规范性,色彩鲜明华丽,款式高雅,内涵又寓意吉祥喜庆,标志性与誓言性也很强。

2.2发展简史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革,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现阶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纵观华夏婚礼,古代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爵弁玄端——纯衣纁袡”、“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中国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步完善,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各种礼仪出现,不同场合穿戴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周代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新郎的服饰为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新娘在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穿宵衣,/:请记住我站域名/发饰有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采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汉代曾采用12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常作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出现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分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用绛红色公服。“假服”发展到清代,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簪红花,拜堂时蒙盖头(红色遮面巾);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绀色(黑中透红)马褂,戴暖帽并插赤金色花饰(称金花),拜堂时身披红帛(称披红)。

宋代尚简,婚服虽然已经不是隆重繁重的钗钿礼衣,但依然是花钗大袖礼服。

明代至近代四百年间,男子娶妻俗称"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的,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新嫁娘则用凤冠霞帔。过去此俗多流行于满族、汉族、朝鲜族及其他民族。据《清稗类抄》云:“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汉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饰以凤凰。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或九翠四凤,皆后妃之服。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然《续通典》所载,则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再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新娘造型。直到清代,汉族妇女仍穿着这样的传统服装成亲而决不穿旗装。

近代汉族传统新娘礼服为上袄下裙,袄为红色或石青色,裙为大红颜色,叫做“红喜裙”,头戴凤冠,新郎礼服为长袍马褂。富裕者,材料讲究,有刺绣等装饰。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辛亥革命后,婚礼服日益多样化。汉族等多以漂亮、崭新的西服、时装为时兴婚嫁衣。男子礼服一种为西式,一种为中式。分担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分昼夜两种。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穿大礼服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女子婚礼服装有中式风格的大红绣袄、绣裙;也有西方引进的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20年代以后,婚礼变得多样化,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而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在50年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婚礼服则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一点儿的则穿上绿色军装,或一件军绿服装套小花袄。民间婚礼服大多为日常生活服装,注重朴素整洁。城市里人们基本上用常服,即没有婚礼服;在农村,比较多的人用传统的婚礼服,如新娘穿红衣服。进入80年代初,中国传统的婚礼服开始和国外接轨,新郎穿西服、新娘穿婚纱成为时尚和主流。80年代以后,婚礼服已不拘一格。有的穿传统民族服装的衫、袄、旗袍;有的穿西式婚礼服。新娘裙装通常为高腰式连衣裙,裙后摆长拖及地。新娘配用露指手套,手握花束,头戴花冠,花冠附有头纱、面纱。中期以后,出现了婚纱,然后越来越多。婚礼过程中新娘可能会换服装,换下婚纱,换上西服套装或中式礼服,如旗袍等。90年代,在城市里,女穿婚纱,男穿西装的方式已经成为主要方式。在

小城镇,富裕的农村,大多也是这样。而在比较传统的地区,可能用比较旧式的服装,如中山袄裤。3.现代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表现

目前婚礼服种类繁多,流行的新婚礼服主要有以中国传统旗袍为代表的中式礼服和源于西方的各式婚纱,与新娘礼服配套的是新郎西服。在中西文化结合的背景下,现代人对婚礼服的要求已有所不同,婚礼服潮流,更讲求将中西特色的设计精粹融于一体。

中国传统婚礼服有礼服和旗袍等。礼服包括晚宴服、送客服、回门服等;旗袍讲求贴身的剪裁,尽显女性的线条美。并采用织锦缎、真丝、带有吉祥喜庆图文的中高档面料等。现代旗袍多样的领子袖子及精细的绣花,闪闪钉珠图案或装饰品,都显现出民族的独特性来。

4.少数民族婚礼服的民族特性表现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服与汉族有很大差异,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现。许多民族的婚礼服饰都有着一些世代流传下来的特殊风俗讲究。少数民族的婚礼服饰,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装当作嫁衣,精装版的民族服饰便是他们的礼服。

瑶族姑娘在婚礼服上有许多装饰,如开屏孔雀,水中游戈的鱼,三十六颗梅花等。苗族姑娘极其喜爱佩带银饰,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两只衣袖有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袖口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多穿百褶裙,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水族婚服多以水家布缝制的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压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彝族新嫁娘在出嫁之日要着花边红色喜衣、红色喜帕(类似汉俗的盖头),披一件精工制作的羊毛披毡。朝鲜族人举办婚礼时新郎要头戴纱帽,身穿礼服,脚穿白袜;新娘头挽"大发",上戴"簇头里",发钗上悬垂两条宽"发带",垂于前胸两侧,穿淡绿色上装,下穿红色长裙,外披长衣,脚穿白袜和勾勾鞋。回族办婚礼,都要穿上红色的棉袄,主要是讲究吉庆。新娘头上还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侗族等地区有新娘穿旧衣出嫁的风习流行,新娘出嫁这天,送亲的姑娘都穿新衣,戴银器、首饰,惟独新娘却穿着旧衣、草鞋,且无头饰、首饰,不带嫁妆。壮族新娘出嫁时要穿黑色的嫁衣,并由穿黑衣裤的伴娘陪伴,打着黑伞去男家。壮族认为穿黑色嫁衣才表示喜庆、吉利。

由中国传统婚礼服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们会发现,尽管婚礼服经过了漫长历史的演变,它所蕴含的民族特征的核心意义却仍然没有改变的。

5.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形式

无论传统婚礼服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还是在其自身寓意、形制、色彩、图案、材料、配饰等方面的表现特征上,处处都体现了它深刻的民族性。

5.1寓意形制表现

从风俗上来看,中国民间结婚办喜事时,绝大多数地区和民族都有特制的新婚礼服。婚服要新,取“新婚大喜”之意。若着旧装,则不吉利,或有新人不贞之嫌。但一些少数民族除外。在我国,服饰审美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服装被纳入社会体系中,开始了它的变化与发展。当服饰艺术融入了礼仪教化、伦理道德、宗教训诫的内容后,便摆脱了具象表现的束缚,逐渐形成为独特的意象艺术,婚礼服尤其如此。它所表达的寓意为吉祥喜庆、高贵欢快,成双成对、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誓言。

古代婚礼服的样式为梁冠礼服,基本为直裾,上面附加一些礼服的配件,比如玉佩、彩绦、络穗、蔽膝、绶佩等。这些都是作为礼服不可少的,身上再披红花结带。女式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婚礼服受当时服饰影响,中国服装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大一统观念,即人们在穿着中习惯于不突出个性;服装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在结构上采取平面的直线裁剪法;中式服装强调用来保护人体的,所以剪裁得十分宽松。服装的形制标志着平衡、和谐。

现代传统新娘礼服款式最多见的是旗袍,也有上袄下裙或其他带有中式元素的样式,领子、袖子、门襟、下摆等处都增加了一些现代感的设计。

5.2色彩图案表现

婚礼服共同点大多是注重色彩,搭配上对比强烈、色彩鲜明,并加上夺目的配饰。中国人的婚礼主色是红色,男女婚服,皆应是大红色。红色在中国是幸福、吉祥、喜庆的颜色,意味着幸运、幸福、威严、生命、兴旺、爱情、热烈,是传统性的用于喜庆活动的颜色。历朝女式婚服颜色多为大红色,男式的唐宋至明也都是红色,但秦汉是黑色。红色婚服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汉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礼,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象征着天地的神秘色彩。

到了现代,婚礼服的色彩更加缤纷,没有了严格的限制,出现粉红、紫色、宝蓝、金黄、橘红等颜色。新娘如穿旗袍、西式衣裙、中式袄裤,几乎都是红色——大红、粉红、桃红等。新郎的西装的大多是深色——深蓝、蓝色、灰色,也有白色。

传统婚礼服图案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龙凤呈祥、戏水鸳鸯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吉祥图案,象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成双成对,或五子登科,象征早生贵子。图案本身也很有讲究,对襟是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

5.3材料配饰表现

传统婚礼服的材质受到当时服装面料的影响,多为丝绸、锦缎、棉麻等。旗袍的面料多用织锦缎、素缎或库缎等丝绸织物,上面多有刺绣。受到外来婚礼服的影响,一些新面料也运用到传统婚礼服中,如羊绒,加入氨纶的合成面料、高档精纺纯毛、丝绸或混纺面料,真丝绸缎或闪光的人造纤维,毛花呢等。服装上还大量运用了亮片、蕾丝、饰花、饰珠来装饰。

在婚礼服中配以大量配饰也是中国民族特性的一大表现。饰品以金银、玉器居多。唐朝时新娘的发簪金翠花钿、霞帔、红盖头,新郎的金花、红帛。明清新娘的凤冠霞帔(以象征吉祥)、项圈天官锁、红色绣花鞋等。辛亥革命时新娘佩戴红绒花,以谐音“荣华”,象征富贵。

6.对现代传统婚礼服设计的启示

对传统婚礼服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给予现代传统、民族婚礼服的设计有所指导和启发。为现代婚礼服提供资源,使其设计更加丰富、理性。其一,要遵循传统文化设计。一方面,目前市场上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设计上过于纷杂、零乱,缺少文化特征与内涵。另一方面,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舞台中的婚礼服也存在有许多臆断的设计成份,而没有考虑到当时朝代的服饰文化。虽然一些古装偶像剧、喜剧可以有较多的现代设计,但也要考虑到历史背景等。其他的历史剧等更应该遵照历史事实。其二,要注重发展与创新设计。中国传统婚礼服的设计亦不是一定要严格按照史实而设计,不是把古代的服饰纹丝不动搬到现代设计中,应立足现代纵观历史,挖掘传统婚礼服中之精髓。发展与变化是现代传统婚礼服的趋势,以史为鉴,加入现代设计元素与自己的创意,才能使传统婚礼服久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婚礼服的设计也必将追随时尚的潮流,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设计师们用简单的形式语言和视觉语言要素,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才能使作品平中见奇。

中国传统婚礼服装的产生与发展背景是中国文化的积淀,因而最适合中国的国情。民族婚礼服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尽显女性的曲线美,高雅脱俗,举行婚礼后,仍可作为日常服装穿用,而欧式婚纱就不具备这些优点。另一位服装界的设计专家认为,现代人都强调个性发展,婚礼服装也同样应该穿出自己的特色来。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婚礼服,来弘扬中国根深蒂固的优良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徐杰舜,

1998,《汉族民间习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王明泽,1995,《中国古代服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龚书铎,1997,《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

山内智慧美,20__,1,《汉族服饰文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9篇

特定的礼俗总是植根于特定的经济土壤里,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礼俗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小农经济时代,婚嫁意味着家族秩序的重新整合,家庭生产和延续能力的增强,自然是一桩大事,没有工作时间限制的农人们或其寄生阶层亦可借此各自沟通情感,这对于稳固家庭这一农朝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很有用。历史条件变化了,原本合理存在的东西就很可能变得不合理了――眼下中国城市的生产生活已经跟农耕经济时期完全不同了,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滋养传统礼俗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结婚时的“妈妈例儿”

“寡妇年”的说法是在2004年火起来的,因为2005是鸡年又没有立春,而很久以来就有“鸡年无春,不宜嫁娶”的说法,因此很多新人选择避开2005年结婚,也就直接造成了2006年的结婚高潮。最近关于2007年是不是“寡妇年”的问题惹起了人们的争议,争论双方就2007年到底有没有立春的说法各执一词。抛开这些迷信的争论本身,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婚俗在人们心中的强大影响力。在这样的影响力面前,现在婚礼的主力军,号称新新人类的“80后”也不得不照方抓药――照做。

定亲

当一对新人决定结婚之后,男方应携同父母拿着聘礼到女方家提亲,然后双方一起商定结婚日期。现在天津的聘礼大多是两万左右,再多则可以到几十万,主要视经济条件状况。以前的聘礼钱一般娘家都自己留下,而现在给的聘礼钱大多是走一个过程,新娘家大多将这些钱用于给小两口添置家具、电器和生活用品等作为嫁妆的一部分。好多女方父母都是倒贴钱的,给聘礼只是走个形式,表示一下对女方的尊重。

被褥衣物

按咱天津的“妈妈例儿”,新人双方父母要给小两口购买被褥,一般来说每一方都要准备“四铺四盖”,加在一起共八套被褥,被褥或红或绿,红的新郎盖,绿的给新娘,这叫“红官绿娘子”。现在结婚时被褥不用准备那么多了,不过至少还是要准备一红一绿两套。这个被子必须得要一位“全可人儿” (孩子、丈夫、父母、公婆都健康的媳妇儿)缝制。

以前,姑爷结婚时戴的帽子(顶天)、穿的鞋(立地)必须由丈人给买,取意是穿了丈人买的鞋,姑爷从此在人生道路上就立得住脚,平步青云;戴上丈人买的帽子,姑爷从此就可以出人头地,做人上人,都是寓以吉祥祝愿之意。现在“立地”的婚俗还偶有讲究,“顶天”的习俗早已取消了。因现在的新郎结婚根本不要戴帽子,使老丈人无形中省了一笔“顶天”费用。

婚礼

婚礼中的“例”就更多了,而且天津市区和郊区也有很大分别,先说结婚典礼的时间,郊区基本是上午结婚,中午以后办婚礼的大多是二婚的,因此人们为讨个吉利,尽量都在12点以前举行结婚典礼。市区则一律在下午结婚,天黑以后则是二婚典礼的时间。

很多郊区结婚的新人,女方在婚礼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招待客人,打牌聊天,一夜不睡,第二天天刚亮,新郎家就派人来接人,新娘要在人来之前换好上下内外一身的红衣服,然后坐在自己家的一摞被褥上等,如果赶上同一个村好几个新娘出嫁,就更热闹了,几家暗中较劲,谁家的姑娘先被接走谁最有面子,一些人为了抢先半夜12点一过就把新娘接走了。还有就是很多地方结婚典礼时,新娘的父母并不在场,一般由新娘的兄嫂参加。

市区婚礼的接亲队伍一般都是下午出发,由新郎一方的女性亲属去接,最少要去三个人多则不限,分别拿着两个红包袱和一束手捧花。一个包袱里包着新娘的婚纱(与郊区不同,新娘的婚纱是白色的)和婆婆给买的龙凤头花,另一个包袱里是新娘的鞋,在鞋盒上面要放4个苹果。到了新娘家,把婚纱让新娘换上,接亲队伍里提着新娘鞋的人要给新娘把鞋穿上,新娘也要给穿鞋的人一个红包,并且要放4个苹果在鞋盒里,不能让鞋盒空着。出门前,新娘的妈妈要给女儿剥块糖喂到嘴里,预示着新娘今后生活甜甜蜜蜜。之后,新娘在接亲和自己家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坐车来到新郎家。

整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接亲的人必须是单数,而加上送亲的人回来的必须是双数,这叫去单回双;新娘遇到的所有当年早些时候结婚的新人都要交换一个苹果并咬一口;还有就是接亲和迎亲队伍里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规矩,以及一来一回两趟不能走同一条道路,这叫不走“回头路”。

到了新郎家,新娘要站在门口大声喊“妈妈开门”,这时婆婆才会把门给新娘打开,寒暄一阵大家就直接坐车去饭店准备典礼了,以前吃饭大多是由“大了”操持,在家门口搭个棚子吃流水席,还要找邻居借桌椅板凳和碗筷,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为了有面子和省事,都选择直接去饭店典礼,原来“大了”的工作也由婚礼策划人和婚庆公司来做了。

如今的结婚典礼时的程序大多很西化了,又是交换戒指,又是倒杯塔,又是切蛋糕的,但仍保留了中国人尊敬长辈的特色,新人要在婚礼上给父母三鞠躬并敬上“感恩茶”,并正式改喊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所以这茶也叫“改口茶”,当然这改口茶也不是白喝的,双方父母每人得掏一个红包作为表示。

典礼过后晚宴就开始,新人要给每一位到来的宾客敬酒、点烟,接受大家的礼金,现在的礼金一般都是200以上,最少是100元,再低就有些拿不出手了,而且都是送现金,不像以前的婚礼,送条毛巾或者暖瓶就打发了。

铺床

晚宴过后,一对新人回到新房,要找两个“全可人儿”给新人铺床。铺被子时要往里面扔些枣、栗子、花生、核桃等,口中还要念念有词“一把栗子,一把枣,来年生个大胖小儿;再撒一把生花生,一男一女插花儿生;双双核桃双双枣,生儿聪明生女巧;被边压被边,生个孩子做大官;被角压被角,生个孩子心灵又手巧;被角塞一塞,最好生个龙凤胎。”

寡妇年逼我玩闪婚

张 霞

看着日历上那个被我描得又红又粗的“6”,我的心里一阵阵紧张不安。“就这样嫁了吗?他和我到底适不适合?结婚以后会怎样?我将怎么面对未来的公公婆婆?……”朋友关切地打来电话向我祝贺,而我却把心中的忧虑一股脑地倾倒了出来。

和男友认识不到三个月,虽然彼此感觉都还合适,但一想到自己就这么匆忙嫁了过去,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几天食欲不好,朋友见了我都说好像瘦了。既然定了婚期,那就要开始准备了,就还一个多月的时间,新房子还没有下来,我们的婚房暂时用他家在河北区闲置的那套独单,至于结婚用的东西,还有屋里的家具电器什么的就得开始张罗着买了……

在认识这个准老公之前,我是个单身女孩,父母离异后,我跟着父亲生活也有十来个年头,岁月不饶人,看着父亲额头上已现斑驳的白发,我心里暗自下、决心这辈子都不嫁人了,永远留在他的身边照顾他。

有的时候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我大学毕业后刚刚工作不到一年,父亲就查出了严重的糖尿病,靠吃药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只能靠每天注射胰岛素来缓解。父亲日渐消瘦的脸上更平添了几道深深的皱纹,似乎有了更多心事。我知道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希

望尽快为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朋友。于是网撒开了,几乎囊括了我们所有的亲朋好友,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都利用上了。正因为这样,我才恍惚意识到自己的年龄――25岁,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女人过了这个年龄就慢慢走向衰落了。

那段时间,父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消瘦得很厉害,几次把我叫到身边跟我谈我的婚姻问题,对我说:“孩子,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望着父亲那张日益苍老的脸,还有那期盼的目光,我心里顿时觉得很难受。

经过十几轮相亲,我认识了现在的男友,也就是在一个月后将要与我步入婚礼殿堂的这个男孩。他比我大四岁,在外企工作,见了面之后,又单独约出来几次,彼此感觉都还不错。交往了差不多一个月,双方家长正式见面了,对方就提出来结婚,我当时被这种超快的节奏砸蒙了。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一样轰着我的大脑,真的没想到这么快。

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不得不屈服于这样的现实。那段日子里,不知道是从哪传出来的“例儿”,说是明年没有立春,结婚不吉利。所以考虑到新人的幸福,很多父母都希望儿女赶在年前完婚,其实就是图个吉利呗。

我的态度开始还很强硬――坚决不行!为此我还离家出走了几天,躲到了一个朋友家里。但心里还是挂念着父亲的身体。我这样是不是太残酷了?

男友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我没辙最后只好关机了。那天,他打我办公室电话,说他在楼下等我,我从楼里出来,面无表情,连正眼看都没看他一眼,走到他面前一米的样子停下了,他上前一步,对我说:“我知道你不想这么早结婚,我能理解,咱们不结了,还像以前一样好好的,行吗?”我知道他在看着我,我还是不吭声。“父母那边的工作我去做,只要我们俩好好的。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吗……”他讲起来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话语绵绵的很用情,我偷偷抬头看他一眼,发现他眼睛里闪着光。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但我实在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大男孩会这么细心。忽然对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好感,一股暖流从内心升腾到嗓子眼。我又想起了父亲,便哽咽了。说实话,认识这么久,我对他的印象还不错,他人好,对我也很照顾,很细心,工作能力很强。

他一把把我揽在怀里,对我说:“别哭了,我们以后好好的。”但这次他却让我有了一种异样的感受,我觉得他就是我可以托付一生的那个人。这时我忍不住冒出一句:“我们结婚吧!就在今年,我希望我们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后来,双方家长一合计,把日子定在了2007年1月6日。

日子越来越近了,我脑子里天天胡思乱想一些事情。朋友说我得了婚前忧郁症,劝我用不着那么紧张。“结婚不像恋爱一样,它更加现实,有的人婚前谈了八年恋爱,最后不还是说离就离了嘛,其实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结婚以后要互相包容与理解……”朋友讲起来总是振振有辞,而我心里明白,要不是循着这个“例儿”,我也不会玩闪婚。

一对新人两个婚礼

东 望

如果说这年头还有什么没有实现全球化,结婚(天津人俗称办事儿)就可能是其中之一。在天津,结婚这项重要生产活动不仅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就连“城市化”的进程也是“步履维艰”。换句话说,关于结婚这件事,在我们天津可有多个版本,而当其中两个版本由于因缘际会而到了不得不爱的时候,“文明的冲突”就会随之而来。敝人不久前就有过此种经历。

坦白地说,俺是乡下人,经过个人努力,大学考到了城里。从入学那一天起,我就对自己这种“脱村入市”的身份转换深信不疑。这种信念显然感动了爱神丘比特,他让俺认识了一个城里美眉。经过几年的死缠烂打,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这更让俺相信,实现自我的完全城市化已经指日可待。但是,当双方家长坐在一起准备协商怎么办事儿的时候,分歧出现了。按照我们乡下的风俗,结婚典礼都是男方家做东,而且必须在中午12点之前完事;可按照女友他们城里人的习俗,在谁家都无所谓,反正找个饭店就行,而且要在下午典礼。这种城乡差别让我和女友郁闷了好几天,本来结婚是一件挺高兴的事情,但却在这种环节上遇到了原则问题。

还好,双方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长辈,他们在秉承传统的同时,也着实灵活了一把。最后达成的共识是,头一天由女友家操办,不典礼,但要有车队、礼花,还要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为的就是热闹一下;转天由我们家操办,婚庆、司仪和录像一概不少,也就是正式办事儿。对于外人来讲,这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对于我们这对新人来说,实际上跟连续参加了两个婚礼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以乡村的名义,另―个是以城市的名义。多年之后,这就是两种回忆。

吃了生饺子就是生孩子

刘春梅

估计所有人的婚礼都是在兴奋中度过的,而我则举办了一场最困的婚礼。嘿嘿,好奇吧!请听我细细分解。

今年大学一毕业,我就与相恋四年的男友准备结婚了。置办新房、筹备婚礼、发贴宴席……忙活了一通就等待着大喜之日的到来。嫁鸡随鸡,入乡随俗。中国人的礼节本来就丰富,我男友家的风俗更是新鲜。我是一个特爱睡觉的人,可是按当地风俗,结婚接新娘要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新娘就要接到新郎家。这可让我挠头啊,那要一宿睡不了啊,没办法,谁让咱要结婚呢!

忙活一天娘家的宴席,我从凌晨2点就开始准备化妆、穿礼服。化妆师在我的脸上细致地描绘着,而我的眼睛却一直像抹着浆糊似的睁不开。折腾了一宿,才刚5点钟,我用祈求的眼神望着我妈,说:“妈妈,让我再睡一次我的床吧!好困啊!”妈妈拒绝了我,说还有好多事呢。接着,我被逼着吃了个鸡蛋,吃了两口面条,令人费解的是吃到嘴里的面条还要吐出来,吐到床底下,真是浪费啊。反正这些都是图吉利,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由来,照做就是了。接着妈妈给我剥了块糖放嘴里,加上一句,这一宿我一直坐在床上都没下地,鞋也是在床上穿的,直到要出门上迎亲车,哥哥背上我送上了车,哎,看着哥哥硬撑着的表情,为了他我也真得早该下、决心减肥啊,贪吃的我害了他。我就这样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看看表,早上6点钟。

在迎亲车上睡了一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在小站镇的婆家,看到一股人浪涌到了我的车门前,把我吓了一跳。接着我就被男友,不,应该叫老公搀扶着来到了饭店门前,可是门竟然是关着的,我的婆婆就在门里面,只听见好多人喊“叫妈妈开门”。我便应声喊了句“妈妈”,可是喊了好几声都没有开,最后我一声大吼“妈!”伴随着一阵欢笑门开了,还给了我―个大红包。进屋后,就让我吃饺子,这饺子竟然是没煮熟的,我刚想说话,就有人问我:“生的还是熟的?”“生的,怎么没煮熟呀?”我诧异地抬起头望着大伙,大家哈哈大笑,老公乐呵呵地低声说:“这是问你生不生孩子啊!”

就在早上7点18分我们举行了结婚典礼,接着就是一桌接着一桌敬酒、道谢,我的眼皮一直在打架,真是困死了。终于忙完了,回到了新房,我一头栽到床上闭上了惺忪的眼睛。就这样,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珍贵的结婚典礼,简直就像―个可爱的木偶在上演一场结婚大戏。嘿嘿。

本人结婚之日该欠条自动作废

张晓

最近,在结婚方面有两条新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条新闻是,西安市天台生态园里,“陕西第一婚礼”隆重举行,婚礼耗资将近300万。300多米长的彩纱装扮道路两旁,50多米的红地毯铺路,几十辆高级轿车开道,豪华宾馆里150桌宴席上茅台、中华烟招待宾客,拜见双亲时,新郎的父亲当场送给儿媳一辆名车。当证婚人宣布两人正式结为夫妻,新娘新郎亲手放飞了象征吉祥如意的和平鸽,500只鸽子飞向天空,甚是壮观,引来千余名群众前去观礼。另一条新闻是,一对新人结婚时收到的红包内竟是一个欠条,内容是:今日王进欠张某200元整,明年本人结婚之日该欠条将自动作废。

围绕着结婚的浮奢之风,又在大行其道!

几十年来,结婚从建国初期的茶会,到在自己家家做流水席会餐,发展到现在的去饭店典礼,每桌动不动就得花上个千八百的;礼金也从原来的一条毛巾、一个暖瓶上涨到5元、10元,一直到现在,三十五十也早已拿不出手,人们动辄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一两千地往外掏,唯恐丢了份儿。结婚的花费和可谓与时俱进,为了不让人说自己小气,不够意思,婚礼是越办越大,礼金也是越给越多。这种面子消费、人情消费行情的不断攀升,不仅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生活负担,也对居民正常的消费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另一方面,出现了对婚礼的经营。大办筵席,广邀宾客,要把为了结婚花出去的钱在婚礼的礼金收入上挣回来。这就产生新的恶性循环,把结婚产生的经济危机转嫁到亲朋好友身上。于是,就有了上面新闻中说的“白条”。

如今的结婚,也为一些官员进行变相的权力寻租提供了方便。与公然索贿相比,结婚随礼往往被看作个人私事,纪律也就因此很容易开口子,有弹性。久而久之,礼金贿赂也就在官员中日益盛行起来。其实,不光是婚礼的礼金,送房送物送旅游,名堂多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操大办的结婚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腐败。

婚礼本来是为一对新人结合在一起的仪式,旨在进行一种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可事情发展到今天,分明有些变味了,很多人只关注婚礼的排场和红包的内容,忘记了婚礼本来的意义。

为啥不把包装箱送回来

昔 雨

说起结婚时的彩礼,其实是一件为难自己也为难别人的事,但风俗就是风俗,可是有时候因为彩礼连带引出的事情又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我老家在天津宁河县农村,那里穷乡僻壤,延续着很多古老的风俗。村子里20岁左右就开始张罗给自家的孩子找对象,生怕错过了这个好时候就不好找了。

我叔家的弟弟亮子在天津市区上的中专,后来没毕业就辍学了,按照农村的规矩,不上学的就得挣钱养家,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亮子有一个处了一年的女朋友,而且还是同村的,只是两家一个在村西头,另一个在村东头,所以找对象的事倒是没让家里费多少心。托人跟女方一商量,他们那边也同意,好事就这样撮合成了。婶见过那个女孩子,俊儿倒是挺俊儿,可就是太疯了,所以对那个女孩子多多少少有点成见,嘴上不说,但心里总有点别扭。但转念一想,有总比没有要强,再说只要儿子觉得她合适就行了。

婚礼紧张而忙碌地筹备着,为了这个儿子,可以说婶算是倾空了这多半辈子攒下来的钱。先是在镇上花了十几万买了一套房子。女方执意要六万元的彩礼钱,婶为了不委屈亮子,愣是勒紧裤腰带,答应了。儿子再不听话,也是爹娘身上割下来的肉呀,所以她也希望把这个宝贝疙瘩的婚礼办得像模像样。父母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愿苦了孩子。

女方拿着这六万块钱,买了全套的家用电器,什么冰箱、彩电、全自动洗衣机……还都是名牌的,装了满满一双排。按照当地的“例儿”,要在结婚之前往男方过嫁妆。

那天,我婶家雇车从女方家里搬来家用电器,SONY的液晶大彩电、LG的分体式空调、海尔的冰箱……家电摆到新房以后,嘿嘿,确实感觉不一样了。以为这样就完事了,光等着再过几天娶新娘子过门了,谁想到这个节骨眼上却出了岔子。

女方要求男方把装电器的空箱子送回女方,等接新娘时把空箱子再拉回去,其实就是为了女方家里面子上好看,邻居看了会说瞧人家闺女这一大车嫁妆,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

女方那边在家等了一天,眼看着天都黑了,也没有看见男方用车把箱子给拉回来,丈母娘听说这事,一下子火冒三丈,她认为这是不尊重女方,明摆着是在找茬,结果愣是自己带了几个人去男方说理。到了男方,准丈母娘开口便骂:“你们家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把箱子给我们回过去?别以为我们闺女好欺负,我们还觉得嫁给你们家委屈呢,哼!”撇着嘴,一副泼妇的样子。婶没听明白怎么回事,问道:“这是怎么的了,他丈母娘?还没吃饭了吧,快进屋来。”左邻右舍都过来劝,这才听跟她一起来的人说明白事情的原委。“哦,我还以为什么事呢?亮子跟我说过这事,说你们家有这‘例儿’,可我这一忙活就给忘了。这样吧,今天天也黑了,明天我就派人给送过去。”我婶不想因为这事跟她闹翻,还是硬压着心头的不快,而对方反倒更加嚣张了,倒是有了上房揭瓦的气势。

事情看来是收不住了,婶心里有火压了不是一天两天了,本来就对这个未过门的媳妇不太满意,这回正好,在这个节骨眼上,狠狠地抛出来一句:“不想结就甭结了!”说完,扭身回了屋里。

准丈母娘根本不想后果,话赶话回了一句:“哼!不结就不结,还以为谁希罕你家呢!”

亮子的婚礼就这么黄了。我想,家用电器要是根本就没有包装箱,亮子也许就可以顺利结婚了吧……

也许根本就是不美妙的回忆

姚 芳

礼堂中《婚礼进行曲》缓缓响起,新郎小谢脸上的笑容紧张得有些不自然。自从相恋五年的女友答应嫁给他那天起,小谢无时无刻不在筹划着如何打造一场完美的婚礼,好让这场婚礼成为心爱的她一生的美妙回忆。

筹备婚礼是个劳心劳力的差事,体贴的小谢不忍心让这段时间本就忙得不可开交的女友再为这事心烦。可是大到租车、婚宴小到糖酒、礼炮,算起来得有四十多项事宜要准备,小谢决定找个规模大的婚庆公司帮忙张罗。经过多方打探,他得到了婚庆公司关于婚礼报价的“专业意见”――二万元虽说省钱,但从婚车档次、礼堂布置到婚宴水准都要打折扣;四五万是个平均数,也就是说提供的各方面服务也一般;十万元以上的婚礼在天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标准一亮,办什么样的婚礼还得准新郎自己拿主意。记得在和女友一起看一部叫《情定大饭店》的韩剧时,男主人公出场时乘坐的白色加长礼车让女友羡慕不已,而几乎同样款式的婚车出现在报价8万的婚礼策划套餐中时,小谢心动了:“平常根本没有机会坐这么豪华的车,如果它在婚礼那天出现,一定会给她个惊喜。”

婚车定下了,按照天津婚礼约定俗成的习惯,

结婚当晚一定要大摆筵席,要想让来宾们玩得尽兴,吃得:开心,婚宴的菜色可马虎不得。

“婚礼策划师”馨怡给他出主意:“要想办得有品位您就选家星级酒店,他们的大厅设施齐备,也有施展咱创意的空间。”

可每个酒店又有每个酒店的特色,小谢犯了愁。馨怡建议,先定下婚礼的风格,再根据风格选酒店。“要说起这婚礼的风格,还得看新郎新娘的喜好。现在结婚不像以前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老一套了,年轻人都追求个性,比方说:水下婚礼、游船婚礼、登山婚礼等等在咱天津都能办。”馨怡说起来滔滔不绝。

“这种婚礼恐怕我们会吃不消,您看能不能帮我们策划一场,既能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为我们作个见证,又不失时尚感的婚礼?”

“西式婚礼!”馨怡像是早就想好了似的,拍了下桌子脱口而出,“我想到一个适合的西餐厅,既可以把婚礼办得不像传统中式婚礼那么嘈杂,又可以让亲朋好友一起享受与众不同的西餐婚宴。”

馨怡的描述,让小谢不由得对一场充满鲜花和浪漫的西式婚礼充满了期盼,虽然婚宴的预算突破了四万元,他还是下了订金。

本以为婚礼的大方向定了,具体方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可事实让小谢感到自己的想法天真的有些可笑。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小谢频繁地往返于新房和婚庆公司之间,就连电话费也比往常多了三倍。

婚礼临近时。婚庆公司把用品的清单交到了小谢的手上,馨怡照着安排好的程序把用品捋了一遍,发现烟花只准备了一种:“这可不行,咱们地毯两边、舞台前、烛台上、蛋糕上都需要冷烟花,这种大个的只能放在地上用,得让他们给换点儿小的。”

于是小谢又跟婚庆公司联系,各种大小的烟花换来了,拿给怡看后,又有问题出现:婚庆公司提供的产品标志不全。经验丰富的馨怡一看便知这些冷烟花在室内燃放会产生很大的气味,并且没有安全保障。小谢心想:“费了这么多功夫的婚礼当然不能因为几束烟花砸了锅,得换。”

婚庆公司接到小谢的换货的要求后提出:更换产品可以,但得额外加钱。小谢只好多掏了三百块钱,换到了“市面上最好的冷烟火”。

原想冷烟火的问题可以告一段落了,第二天馨怡打电话过来,说是根据原计划,新娘入场需要三十秒,而准备放置在地毯两侧的烟花只能燃放十五秒,不符合要求,还得换。

“结婚就是个麻烦事儿,还差九十九拜后的那一哆嗦了,得坚持住。”小谢这样安慰着自己,又跑了趟婚庆公司。

说实话,小谢真的觉得筹备婚礼的这段日子就像经历了一场战争。

但,就是这样,还留下了遗憾:一些找不到白酒的来宾扫兴而归。

合理的变成不合理的

岳付玉

“送钱送到手发颤,精力耗尽身体软,真想躲到无人处,直到熟人婚结完。”这是家妹今年十一黄金周时胡诌的打油诗。她扁着嘴嘟囔,“有时候钱到了人不到也行,有时候钱到了人还必须到。不过就是两人结婚嘛,动静咋就这么大呢!真羡慕国外(显然,她指的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去趟教堂,亲朋好友一起见证一下就成,又简单又隆重,多好。”这丫头着三不着四的气话,倒给我们提供了―个解读婚俗的别样视角,那就是中西比较来看看。想来一些看上去很唬人的学问体系,譬如比较文学、比较史学等等,没准儿也就是某个人的一句气话促成的呢,呵呵。

我的一位事事喜欢把“经济”俩字挂在嘴边的朋友说了,这中西不少礼俗(当然也包括婚俗)往往貌合神异,或者貌异神更异,究其根本,主要是催生和滋养礼俗的经济基础不同。中国的好多礼俗滋生的土壤是传统农耕经济,而西方一些礼俗是在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他掰着手指头说,拿婚俗来说吧,中国人结婚这么喜欢折腾,亲朋好友陪上大把的时间和银两,这显然带有农耕时代的胎记,农人有的是闲功夫,赶上婚嫁,可以可着劲儿热闹。放在工业社会,都按班按点的工作,谁陪得起那工夫啊;中国婚俗时兴收份子钱,也是农耕时代经济互助的一种折射:好不容易结一次婚,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搞排场譬如租些高档的车,像奔驰宝马之类的,平日里或许也就在大马路上瞅上两眼,可一结婚,租!至于租金嘛,眼都不眨一下,图的就是面子光。这也带有老老年间农耕经济的特色,小农经济时代,”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那是人生中最牛的时刻,光自己偷着乐不行,还得夸耀乡邻。再看看一些西方国家,人家的人情礼俗说薄也薄,说厚也厚,说隆重也隆重,说简单也简单,也自有它的道理,因为与他们的礼俗相对应的经济模式是机器化的大工业生产,人和人之间是高度协作又相互竞争的。所以,不少中西礼俗即便看上去很像,但其出发点、动机和目的往往大异其趣。

说的在理。

的确,特定的礼俗总是植根于特定的经济土壤里,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礼俗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其发展中融汇了众多的发展程度不同的民族,包括北方的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南方的采集民族和农耕民族,就其主体(中原民族)而言,从上古或中古就已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其历史之悠久漫长用不着多说,因此农耕文明无疑成为影响我们民族的民俗之形成和变迁的最重要因素。就连前面提的那句大家都喜欢引用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本身,就带有浓郁的农耕文明的味道。

习俗是一种很顽固的东西,往往历尽沧桑却常葆青春。“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习也”。“礼”在朱熹注解《论语・为政》中“谓制度品节也”。也就是说,“俗”带有习惯性、自发性,“礼”呢具有制度性、理论性。“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可以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对习俗的掌控。王安石在《周官新义》中说:“礼俗,以驭其民者。其民所履唯礼俗之从也。”――如此引经据典,无非想说明习俗这东西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渗透力,跟中国几千年历代王朝的强化与引导分不开。那么历代王朝为什么在这方面下这么大的功夫呢?是因为其最能适应以小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形态,使极端分散的小农户从居家生活起就笼罩在同一的伦理政治氛围中,无处没有等差,无处不受到教化。目不识丁的“愚夫愚妇”正是从日常生活中接受伦理思想的影响,世世代代相沿为习,积淀到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层,成为群体无意识的自发倾向,任其王朝更迭,风云变幻,生活模式一如既往,这对稳定社会心理、凝聚广土众民的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回到婚俗上,小农经济时代,婚嫁意味着家族秩序的重新整合,家庭生产和延续能力的增强,自然是一桩大事,没有工作时间限制的农人们或其寄生阶层亦可借此沟通情感,并见证这一关乎家族长幼尊卑秩序整合、巩固和拓展家族影响力的关键时刻,这对于稳固家庭这一农耕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很有用。《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用尽心机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早日完婚,无非就是想借着婚礼的仪式把这种关乎家族大体的事件迅速锁定。中原民族的婚俗是其生产方式影响下的产物。同样的,云贵一些少数民族的走婚习俗、漠北大草原相对开放的婚姻结构,也都是当地生产方式映射下的果实。

既然习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物化的产物,那么,如果历史条件变化了,原本合理存在的东西就很可能变得不合理了――跟下中国都市的生产生活已经跟农耕经济时期完全不搭界了,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社会已进入到大合作大分工的工业和后工业阶段,仅凭一家之力就能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已一去不返。也就是说,滋养传统礼俗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按理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礼俗应该相应地做些变革,以便与新的生产方式相对应。可是,礼俗这片“羽毛”不同于别个,它早已沉潜到民旗心理最深处,化到民族心理的骨髓里,成为集体无意识,在某些时空下仍继续发生作用,礼俗的这种“不识相”有时候甚至有碍于群体和社会了。拿婚俗来说,新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婚俗样式,譬如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可还是有很多人对传统的那一套情有独钟,甚至打着“回归传统”之类时髦的幌子,继续沿用那些过时了的陈规陋习,广收彩礼,比豪华,拼人气。其婚庆活动在时间上的铺排已经让生活在飞速运转的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吃不消了,金钱上的投入尤让人心生畏惧――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把婚礼看作一种经济回收方式,锱铢必较认真算计,甚至索性当成了裸的生财手段,以至于逼得亲友在婚礼上送白条这样的蹊跷事儿都发生了,也使自己陷入无休止的人情漩涡中,这对谁都是很大的经济消耗、时间消耗和精神消耗。

新郎晚宴词范文第10篇

xx:各位同事

合:大家新年好!

xx:金猴欢腾辞旧岁,雄鸡高歌报晓来

xx: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庆团圆

xx:今夜天正远,今夜地正宽,今夜花正美,今夜人正欢

xx:今夜,xx的精英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今晚的xx更加繁花似锦,群星璀璨!

xx: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伴随着温暖的冬日阳光,新年如约而至

xx:在这一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又将是一个xx的春天,是xx人奋发向上的春天

xx:今天,我们xx人相约于此,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一起憧憬明天的辉煌!

xx: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欢乐,用爱来感受温暖,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合:让我们携起手来——相约新纪元!

xx:2005集团春节联欢晚会

合:现在开始!

3、小品《包公审案》。

xx:正如诗中所写,有了xx这个坚实的后盾,孔雀的腾飞一定指日可待,去年七月刚刚成为xx大家庭成员的xx,也将为集团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请欣赏小品《包公审案》,表演者:xx。有请!

4、抒情舞《生命在闪烁》。

xx:黑面的包青天一直是正义和公正的代名词,而他那口上斩皇亲国戚,下杀黎民百姓的狗头铡更是让人胆寒,在这恐怖的刑具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伟大,下面请欣赏舞蹈〈《生命在闪烁》,表演者:xx

5、相声《新年吉祥》。

xx:优美的舞蹈语言表达着祝福,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演绎表达着良好的祝愿,相信此时,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都想把祝愿献给所有的同事和朋友,恭祝一句:新年吉祥!下面就请欣赏相声《新年吉祥》,表演者:xx

6、联唱《梦幻组合联唱》。

xx:每个人都把新年吉祥的祝福带到了今天的晚会现场,由公司的高层领导、中层干部以及普通员工形成的一支梦幻组合,将给我们用一组风格炯异的歌曲联唱送上他们的祝福。有请表演者:xx

7、小品《超级访谈》。

xx:这组梦幻组合配合的真是天衣无缝,人人出彩,表现完全不逊色于当今的大明星,说到明星,我想到了一个挺红的电视节目,叫做《超级访谈》,今天在晚会现场我们xx同事也带来了一个《超级访谈》,表演者xx请欣赏。

8、音乐剧《抬花轿》

xx:xx两个公司同事合作表演的超级访谈让我们看到了协作的重要性,协作是xx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众人拾柴火焰高,xx的事业才会更加兴旺。我们下面的这个节目也是一个需要齐心协力的节目,有请xx公司带来的音乐剧《抬花轿》,表演者:xx

9、小品《重归于好》

xx: 剧情的发展出乎我们的预料,花轿里做着的竟然是个假新娘。相信娶了这样的新娘回去,家里一定是永无宁日的,所以,我们希望明年的晚会,你们再给我们抬一个真的新娘来,也好让新郎新娘“重归于好”,下面就请欣赏小品《重归于好》,表演者:xx

10、 戏曲联唱

xx:他们夫妻是重归于好了,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大家,安全生产,警钟长鸣,违规操作,违者必究。接下来请欣赏戏曲联唱,表演者xx。

xx:尊敬的各位领导

xx:各位同事

xx:我们晚会的文艺表演部分就要结束了

xx:可我们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喜悦之中

xx:我们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过去

xx:我们的畅想预示了灿烂的明天

xx:此时,我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xx:此时,我们载歌载舞,春满人间

xx:此刻,我们满怀豪情,携手并肩

xx:此刻,我们雄心万丈,期待明天

合:让我们共同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祝愿我们的xx兴旺发达,再攀高峰!

xx:我们的文艺演出部分就进行到这里,接下来将进入我们的晚宴环节,请大家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上一篇:婚宴主持稿范文 下一篇:婚礼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