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20:41:25

小科学论文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论文引证;申请主体;中药技术;专利价值;产学结合;社会管理药学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8255(2016)04-0501-06

21世纪以来,我国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基本国策,而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服务创新的创新体系建设也被提升到战略高度,知识创新因其在创新体系中的基石地位而备受关注,知识自身的创新及其对技术创新、区域服务创新的引领作用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一般而言,科学知识的积累对技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药品专利更是如此,大多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吸收与整合产生新技术。近年来,我国科学量及被SCI收载量均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2014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23.51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10年来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4位,我国科研水平有了稳步提高[1]。但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科学知识的增量带动技术的进步,助推国家经济增长。近年来,传统中药因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但中药如何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使其惠及更多群体一直是中药技术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探寻中药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程度,以及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技术的影响就凸显出现实意义,而专利文献中的科学论文引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路径,目前对我国中药产业的相关研究尚付阙如,因此本文以我国中药产业专利数据为样本,探索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技术的影响。国外以专利科学引文为路径探究科学对技术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Narin带领美国CHI研究公司率先将科学引文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专利分析中,创建了专利技术科学关联度这一指标,科学关联度是指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人)所拥有的专利平均引用科学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篇数,用其评估该公司专利技术的科学前沿程度。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该企业的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越是紧跟最新科技的发展,越接近研究前沿[2]。通过对美国的大量专利数据分析表明,科学研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逐年增长,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科学依赖性,其中药品、化学、电子是科学依赖性最强的领域[3]。专利引证从引证内容的角度来看包括专利文献引证和非专利文献引证,Harhoff等认为并不是所有的非专利参考文献都是科学性的,大多数是对技术领域中行业杂志、公司出版物或行业标准的引用,因此要区分开不同类别文献所发挥的作用;并证明在制药与化学技术中科学论文的引证对专利被引次数有正向作用[4]。Tijssen研究认为虽然不是科学作为源头导致了技术的产生,但二者之间确有相互作用[5]。Sorenson和Fleming认为科学论文引证会使专利拥有更多的被引次数[6]。大多数研究结果均显示科学研究对专利技术有正向影响。

1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科学引文研究文献并不多,大多为理论分析。国内结合实证分析论证科学引文对技术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领域。其中卞雅莉运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纳米材料产业的585件美国企业专利数据为样本,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企业专利引用科学论文会显著提高专利质量(被引次数)[7];后来卞雅莉以2332项美国纳米材料产业专利数据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专利科学引文的数量对专利质量(被引次数)有显著正向影响[8];裴云龙等也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基于纳米领域的WIPO的专利,研究了纳米科学对纳米技术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在纳米技术领域,专利对科学论文的引用与专利价值(被引次数)显著正相关[9]。赵志耘等以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的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研究对象,发现生物技术对基础研究的依赖程度较高,引用美国科学文献较多[10]。殷媛媛结合立体显示产业运用专利引用论文和论文引用专利揭示法,分别研究专利对论文的引用以及论文对专利的引用在时间、空间和种类等方面的分布[11]。高霞等运用1995~2004年我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的专利,用科学期刊网络分析探究了我国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结果表明,PNAS、Science和Nature为我国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一些化学类期刊也是我国专利技术主要的科学引用源[12]。如上所述,限于长期以来我国专利引证数据获取的困难,我国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基本基于美国专利,且大多集中在纳米行业,结论一般认为科学文献的引证对专利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基于美国专利数据的研究,会有较大地域性限制,不能真实反应我国的科学研究对专利技术价值的影响。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样本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鉴于发明专利创新性最强,审查员出于经济与技术的考量会更加慎重的引用专利与非专利文献,本文以1985~2010年公开的中药行业发明专利作为基础数据,共计21996件。国外研究科学论文引证通常会选择运用SCI的期刊文献,但鉴于我国专利极少引用SCI文献,大部分是引证本土文献(地域性),所以本文选择非专利文献引证中的期刊文献作为科学论文引证数据,清洗数据时发现有一部分期刊来源难以确定,为了更准确说明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价值的影响,将挑选出的期刊与中国知网进行比对,将在中国知网查询不到的期刊作删除处理。由于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非专利文献引证内容有大量重复文献,综合专利检索与分析、专利查询数据库,对部分专利的科学论文引证进行去重处理。运用上述方法,对21996件中药专利逐一核对,筛选出具有科学论文引证的专利10023件,并用人工一一对应检索方式梳理出它们引证的科学论文,共34961篇。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技术影响的最重要体现是对专利价值的影响,一般而言,专利价值包括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选取专利年龄、被引次数和专利运营来表征专利价值。被引次数来自对21996件中药专利与专利检索与分析数据库的一一比对及统计,专利年龄数据和专利运营信息来自Soopat数据库。由于被引次数具有时滞性,本文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5年时间窗口截断,数据搜集时间为2015年底,所以数据截止到2010年年底前公开的中药专利。

3中药专利科学论文引证数据描述

图1是对21996件中药专利中含有科学论文引证的专利的百分比和科学关联度按申请时间发展趋势的统计。结果显示,具有科学论文引证专利的百分比与平均每件专利所引证的科学论文整体走势大体一致,整体而言,我国中药专利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呈逐步上升趋势,近年发展尤为迅速。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85年共授权8件专利,其中有一件专利引证3篇科学文献,所以起点偏高。数据截止到2010年公开,2008及2009年申请的专利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处于公开阶段没有授权,所以后两年数据仅供参考),1985~1994年为缓慢上升期,这期间平均每件专利引证科学文献0.58篇,当时我国的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科研人员对专利制度也不是很了解,专利的科学关联度很低。1995~1999年为平稳过度期,平均每件专利引证科学论文0.65篇。2000~2009年为快速发展期,进入21世纪以来,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中药专利技术不断增多,中药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联系日益紧密,平均引证科学文献1.80篇。但是整体来看科学关联度依然很小,有54%的专利没有引证科学论文。40003000200010000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药专利科学关联度的相关信息,本文对21996件专利的申请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个人占比达到66.2%,但是整体科学关联度最低;研究机构(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10.8%,科学关联度最强,平均每件专利引证2.52篇科学论文。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先锋,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吸收,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专利技术含量较高。

4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价值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药专利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在不断加深,但量变有没有带来质变?有没有对中药专利的价值产生影响?前期研究多是运用专利被引次数作为专利价值指标讨论科学引文对专利价值的影响,本文从专利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专利价值的影响,希冀更为全面地探讨中药专利科学关联度与其价值的关系。数据统计分析运用软件IBMSPSSStatistics21。

4.1科学论文引证与中药专利法律价值的关系

专利技术的独占权是法律赋予专利权人最重要的权利,独占期间专利权人需要缴纳维持费用,未缴纳维持费用专利技术即会进入公知领域,立法者希冀通过这一制度设计督促权利人尽早放弃价值不大的专利,以保证专利技术实现最大的效用。因此,一般而言,专利维持大多有其背后的商业价值的考量,专利权人会选择维持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专利,而随着维持年限的增加维持费用也就越来越高,专利权人这种投入与产出回报的顾虑会越发加强,因此Griliches认为专利的生命周期为专利价值的分布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13]。计算方法是从专利的申请日起到终止的存活时间,因此本文用专利年龄作为中药专利法律价值的替代指标。图2是我国中药行业专利年龄分布图,数据大多数集中在左侧。由于专利年龄是从申请日起算,在我国专利从申请到18个月后的公开,再经过实质审查到授权这一过程大致需要3年,所以部分专利年龄会有被高估的趋势。一般认为,只有那些被维持了10年以上的专利,才是高价值的专利,我国中药专利维持10年以上的共计5811件,占总数的26.4%。表2显示了中药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的关系,统计显示在0.01显著水平上Kendall中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相关系数为-0.058,Spearman相关性统计中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的相关系数为-0.075,结果显示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年龄相关度极低,因此可以认为二者之间基本不相关。

4.2科学论文引证与中药专利技术价值的关系

专利的被引次数是观测专利被后续专利引用的一种现象[14]。被引次数不受维持时间的限制,只要专利文件被公开,就可以被引用。被引次数也反映此专利在后续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用其表征专利的技术价值。一项专利如果被引次数为0,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领域不具有再开发的价值,所以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此专利在该技术领域发展中可有可无,其他人不必绕过它即可产生新技术。因此处于核心的专利技术会有较高的被引次数。多年来专利的被引次数成为最常用的专利价值指标,Carpenter等研究了被引次数和获得工业设计大奖专利之间的关系,显示高被引专利在技术上也是重要的[15]。由图3可见我国中药专利整体技术价值分布很不平衡,有很长的右尾。这也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高价值的专利往往只是少部分,中药领域专利的被引次数大部分集中在5次以下,占78.5%,其中有5206件专利被引次数为0,占总体的23.7%,被引10次以上的专利共1869件,占总数的8.5%。本研究没有排除自引,如果把这一部分考虑进来,数据右尾分布会更加明显。表3是科学论文引证与被引次数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在0.01显著水平上Kendall中科学论文引证与被引次数相关系数为-0.050。Spearman相关性统计中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被引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063,结果显示科学论文引证与专利被引次数相关度极低,因此可以认为二者之间基本不相关。

4.3科学论文引证与中药专利经济价值的关系

专利的经济价值是专利作为一种商品属性的最直接体现,专利申请人的身份在授权后转变为了专利权人,从法律上来讲获得了独占权,具有排他性。专利权人获得授权以后对其有收益、处分的权利,最常见的就是质押、许可和转移,统称为专利运营。专利的质押是一种融资手段;许可是通过许可他人实施此项专利技术来获得收益;转移依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分为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和专利权的转移,申请权的转移发生在专利授权以前,专利权的转移则发生在专利授权后;无论是哪种活动方式,背后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本文选择专利运营作为专利经济价值指标。样本中发生运营的专利共3565件,未发生运营的共18431件,运用双样本T检验发现运营与非运营的专利在科学论文引证上确有差别,发生运营的平均引证1.83篇科学论文,未发生运营的专利平均引证1.54篇论文,发生运营的要高于未发生运营的专利,只是这种差别很小,因此也说明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经济价值影响不大。4.4较高科学论文引证的中药专利与专利价值的关系为了深度分析科学研究与中药专利价值的关系,本文对科学论文引证排名前10%的2200个中药专利进行进一步分析,如表3、表4所示,专利年龄在10年以上的为17.1%,专利被引数量在10次以上的为6.5%。因此,无论从专利的法律价值还是技术价值层面,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专利价值均无影响。表5进一步对2200个中药专利从申请主体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占绝大多数的个人专利在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均处于较低水平,研究机构的专利年龄均值也只有7.68年,但是产学结合的中药专利技术科学关联度高,专利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均较高。

5结果与讨论

5.1提升中药专利科学技术含量

研究表明,我国中药专利虽然与现代科学融合度在不断加强,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可以影响其价值的作用。对国外在我国授权的中药专利统计发现,平均每件专利引证科学论文5.1篇,专利的平均年龄也高达12.5年,专利被引平均数量为3,虽然从数据上看出国外的专利还没有在技术上对我国有一定的影响,但专利年龄维持之久也足以说明其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由此可以看出国外专利更注重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科学技术含量比我们高很多。未来应加大中药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程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让中药适应国外的行业标准,走向国际市场。

5.2发展产学合作的科研模式

我国现代科学研究与中药专利技术无影响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中药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药科学研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对中药技术价值产生影响。据国家科技部统计,2013年国内数量51.32万篇,其中中医论文20232篇,占比3.9%;同年国外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192697篇,其中中医学共1014篇,可以看出真正得到国外认可的还是凤毛麟角[16]。这些论文大多产自高校科研院所,2013年高校作为卖方的技术合同数量有6.4万,占全国技术交易的21.8%,但交易金额却只占全部的4%[17]。分到中药的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为科研力量的主体,没有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学者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阶段,行业需要什么,技术如何发展,产业如何推动,学者们通常并不知晓。未来应加大产学合作,发挥企业了解市场、研究机构了解技术知识的优势,扩大符合市场行业发展的科研活动,提高中药技术影响力。

5.3充分挖掘个人专利价值

个人专利价值偏低一直是我国中药专利整体价值不高的重要原因,其实并不是个人专利技术含量低,引证科学文献排名前10%专利中个人专利占到53.7%。只是个人力量有限,不像企业有自己的经营场所可以实施。因此,建立更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挖掘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发挥互联网+知识产权的优势,帮助个人和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其专利的价值,让中国从知识产权增长的助推者变为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大国。本文研究结果只是对中药技术领域而言,并且专利价值指标被引次数并没有把自引排除在外。对于那些现在还处于有效期当中的专利,暂且用2015年与它们的申请年份做差来计算专利年龄,因此对那些在近几年授权还处于有效状态下的专利是不公平的,其中部分专利的价值显然被低估了。国家对于专利转移和质押要求必须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而对于专利的实施许可并不要求必须备案,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实施的专利并没有公示。科学论文的引证也只是考虑了期刊,没有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希望未来可以对多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对数据做更细致的研究与处理。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著特征是①系统性②客观性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假说的验证—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结论的得出—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1~5万字

博士论文>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著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文题刊名出版年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癌症1988;2(3):144~145HuthE.Newformsforreferences.BrMedJ1979;1(6):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齐顺贞主编实用外科诊疗技术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741DavenportHW.Adigestofdigestion.2nded.Chicago: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78: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4、关键词:应写中文关键词对应,每个词之间用分号隔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WebofScience(下文简称WOS)数据库被公认为全球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能够提供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且数据库平台中包含丰富的分析统计功能。由于WOS中“基金资助机构”字段是从2008年8月开始标注,因此时间跨度选择2008-2014年,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目前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为: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新西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智利、墨西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秘鲁和巴布亚新几内亚[11]。由于WOS中2007年以后香港的论文国别统一标注为中国,因此,中国香港在文中不作为单独成员分析。进一步精炼国家/地区、年代分别得到APEC成员在计算机领域的论文和基金论文情况。

2基金论文数量分析

2008-2014年期间,WOS共收录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259570篇,其中受基金资助的论文133725篇,占论文总量的51.52%;APEC成员撰写或参与撰写论文178963篇,其中105692篇受基金资助,分别占论文总量和基金论文总量的68.95%和79.04%。APEC成员论文与基金论文的详细数据见表1。从表1可见,近7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美国发表的论文最多,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远远高出其他APEC成员,中国排在第二,各成员间的数量差距较大,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只有1篇论文,这与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相关;中国与美国的基金论文产量最高,约为韩国基金论文的4.5倍;中国的基金论文占比达78.05%,排在第一;其次为文莱、韩国和智利,分别为70.00%、69.11%和68.30%,比例最低的是新西兰,只有36.82%,其余成员基金论文比例均在40%以上。由此可见,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国和美国都属于科学论文和基金论文的高产成员;基金资助对于APEC成员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均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对于中国来说尤其显著。APEC成员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金论文年代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2008年、2014年的数据不全。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APEC成员基金论文数保持逐年上涨趋势,由于2014年数据不全,在2013年基金论文数达到峰值;台湾和加拿大的基金论文数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达到顶峰,其后有所下降;马来西亚和越南在2014年截止到检索日期时基金论文量已经超过以往其他年份,足可预测2014年增长趋势。中国基金论文增长迅速,2009-2013年间平均增长率为25.34%。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带动了中国计算科学机领域高水平科学论文的数量,也促进了各类基金组织对科学论文的支持力度。

3基金论文影响力分析

篇均基金数是指每篇基金论文由多少基金资助[12]。本文中篇均基金数是基于WOS中“分析检索结果”统计而来,各成员篇均基金数见表2。文莱的篇均基金数最高,达3.29,即文莱的基金论文平均每篇由3个以上的基金资助机构资助;中国的篇均基金数以2.84位居第二;除巴布亚新几内以外,中国台湾的篇均基金数最低,只有1.45;共有13个APEC成员的篇均基金数不小于2。一方面表明APEC成员都很重视高水平论文的资助力度;另一方面对于基金管理部门来说,基金重复支持率高,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文献被引用的频次是其学术水平和价值的一种客观测度,是衡量科学论文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其学术质量和价值越高。本文利用平均被引频次和最高被引频次来分析APEC成员基金论文的影响力。此部分数据由WOS中“引文报告”功能所得。从表3可见,基金论文平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成员是秘鲁,达9.54;其次是澳大利亚,为6.03;平均被引频次达5次以上的成员有美国、新加坡、新西兰和加拿大,分别为:5.96、5.93、5.22和5.12;中国的基金论文平均被引频次只有4.39。比较基金论文和非基金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发现,只有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印尼、秘鲁、文莱和巴布亚新几内等7个成员的基金论文平均被引频次高于非基金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其他成员均反之;美国、中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等13个成员的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都受到基金资助,其中美国和中国的最高被引频次相同,均为3084,远高出其他成员,进一步查看此条记录发现,该文是中、英、美三国学者合著,由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WellcomeTrust)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In-stitutesofHealthNIH)共同资助。综上分析发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基金资助对科学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影响不大,但基金资助促进了高被引论文的产出。

4基金资助机构分析

运用WOS中的“分析检索结果”功能,设置相应阈值,得到每个APEC成员基金论文的基金资助机构,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作者对资助机构的英文标注不统一,我们将各成员所有基金资助机构逐一翻译合并统计,计算得到每个资助机构资助论文的数量和比例。限于篇幅,表4列出了基金论文排名前10的APEC成员资助比例最高的基金资助机构及其简介。

5合作情况分析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合作现象在科研活动中迅速扩展。合作论文是对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所产生研究成果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发表的合作论文数量是评价群体交流与合作活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3]。APEC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组织,开展APEC区域科技合作已成为各成员推进科技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对合作基金论文的分析,可以从一个角度客观了解APEC成员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状况。本文在高级检索中,使用逻辑关系AND将APEC成员两两进行检索,获得20个成员中任意两个成员合作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基金论文数量,得到APEC基金论文合作矩阵,见表5。将合作矩阵导入Ucinet6进行中心性分析,并通过可视化工具Netdraw生成APEC基金论文合作关系图,如图2所示。节点表示APEC成员,其大小表示成员在网络中的中心性(Degree),即该成员与其他成员相联接的程度。中心性越大,则节点越大,说明该成员在基金论文合作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节点之间连线粗细表示成员之间的合作强度,连线越粗,则说明两成员合作的基金论文数越多。分析表5和图2发现,图中没有孤立的结点,说明APEC成员与至少1个其他成员有合作;从节点的大小看,美国、中国、日本节点最大,与17个成员有合作,在APEC基金论文合作网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为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分别与16个成员有合作。中国台湾、加拿大与15个成员有合作。节点较小的是秘鲁、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分别只与2个和1个成员合作;美国和中国合作基金论文最多,为4761篇,约占本国基金论文总量的13.92%,可见美国和中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合作非常密切。美国和加拿大、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的合作基金论文均在500篇以上,合作较为密切,在图2中表现为节点之间的连线较粗。除菲律宾和秘鲁之外,中国与其他成员均有合作,与美国合作最多,其次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合作基金论文在1000篇以上,与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合作也较多,分别为949、667、435、421。中国作为科技强国,既与发达成员也与发展中成员合作,在促进APEC区域科技联系、缩小差距、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结论

本文以APEC成员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金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从基金论文数量、年代分布、篇均基金数、被引频率、资助机构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各成员基金资助科学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借助Ucinet6和Netdraw工具绘制了基金论文合作网络并分析APEC基金论文合作现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在计算机科学领域,APEC成员中,中国和美国都属于科学论文和基金论文的高产成员,其次为中国台湾、韩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APEC成员都很重视对高水平科学论文的资助,大多数成员基金论文比在40%~60%之间,中国的基金资助论文比例达78.05%,说明科学基金在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秘鲁、澳大利亚、美国等6个成员基金论文影响力较高,平均被引频次在5以上,而中国只有4.39;通过基金论文和非基金论文平均被引频次和最高被引频次的比较发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7个成员基金论文平均被引频次高于非基金论文,美国、中国等13个成员最高被引频次出现在基金论文中。计算机科学领域基金资助对科学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不明显,但对高被引文献的产出影响显著。(3)资助高水平科学论文最多的资助机构都出自各成员科学技术界部级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主要面向基础科学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资助。(4)通过APEC基金论文合作网络图,发现没有孤立节点,成员之间合作较密切;美国与中国的基金论文合作最多;中国与17个成员有合作,有发达成员,也有发展中成员,合作较多的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项数、项目资助金额、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和国内论文数量等计量指标作为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尝试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

科学基金资助制,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作国家科技资源分配和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国家目标的实现。科学基金制的目标就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出成果、出人才。科学基金产出效率问题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始终与相应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学者以我国目前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为对象,分别就其构成、特征,以及对管理科学研究资助的力度比较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部主要资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和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评审一直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用什么方法对同行专家的评议效果进行评价呢?基金项目的投人一产出状况是评议基金投放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与中国管理科学论文的地域分布作比较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采用的方法是科学计量学方法。

1计量指标的选择

本文将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的产出能力作为计量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将其视为表征管理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环境优 劣状况的指标。选择以下四项指标。

(1)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自由 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统称为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年一度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我们将其中“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情况按地区和单位统计表”作为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项数的数据来源。

(2)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数据来源同管理科学基金项数。

(3)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8年起开始一年一度大规模地对中国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作。统计对象包括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两大部分。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据源为美国编辑出版的权威性检索刊物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国际论文统计是以中国学者为论文第一作者,被上述三种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妒11成为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将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按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

评价管理科学研究国际水平的最好指标是被sci和ssgi收录的论文量,这是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国内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ci收录,而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sci收录。但目前各省区管理科学sci和ssci收录论文量数据无法获取。这是由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把sci , ei , istp依学科和地区混合统计在一起;而国内一直没有机构开展历年ssci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工作(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才开始着手开展统计)。

(4)中国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数量。中国国内论文的

数据源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400多种,其中管理学源期刊20多种。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统计的是发 表在这些学术期刊上的管理科学论文,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各省论文量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开的数据。

我们选择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数量作为表 征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以衡量管理科学基金投放的合理性,是基于下述四方面的理由。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作用是资助和支持国 内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科技论文和专著。据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 目的成果中,科技论文的数量占98%以上,专著不足2%.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直接反映在项目的论文产出上。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指标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

(2)据文献[10]统讨一,1999-2004年各年度由基金资助产生的管理科学论文只分别占当年全国国内管理科学论文的23.5%,32.1%,29.1%,3 i.9%,33.6%和38.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是产生管理科学基金论文最多的科学基金。尽管这一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论文毕竟只占我国管理科学论文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管理科学论文与管理科学基金决非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而应将前者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强弱的指标,视为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

(3)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的人力、物力也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但是,研究人员的数量最终都将综合表现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了简化研究,本文暂不将管理科学研究人力和物力作为单独的计量指标。

(4)除了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指标外,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引文指标也是表征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遗憾的是,数据来源困难,只得放弃引文指标。

2四项计量指标的比较

表1列出了1999-2004年6年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统计数据,并依据数量大小作了排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科学论文和管理科学基金指标作四项比较。前两项比较是宏观分布规律的比较,后两项比较是对微观层次协调性的考察。

2.1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比较

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在科学计量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主要探讨不同计量单元指标频度值随其排序位次而变化的规律。用x表示某计量单元在某项指标频度值排序表中的位次,用y表示相应的频度值。建构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时,通常根据不同情况将普通的x-y坐标系转换成双对数lgx-lgy坐标系或半对数x-lgy坐标系,目的是将x-y坐标系中排布成曲线的点列转化为排布成直线的点列,从而使点列的排布特征更为明显,便于作线性回归。双对数lg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幂分布lgy=c-algx ( a>0),半对数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指数分布y=ae x(a>0)。参数。是点列回归直线斜率的总量值,是各计量单元间指标频度差异大小的表征。

a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四项指标按省区的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用负指数分布拟合更恰当。将a值及相关系数rz值列人表2。

对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四项指标的a值作比较,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国内论文指标的。值大于国际论文指标的a值。这表明,国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大于国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因而,国内论文数量是比国际论文数量区分度大的基金支持环境指标,可作为表征各地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首选指标。

(2)基金金额指标的。值稍大于基金项数指标的a值。即是说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相对差距更大一些。因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是比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区分度大的投人指标。如果简化比较指标,二者择一的话,可选择前者。

(3)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相比较,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指标的a值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的。值最接近,差值不超过0.03。这是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一致性的量化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用于支持国内高水平研究的资金投人,而管理科学国内论文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二项指标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从定量角度揭示了1999-2004年六年中管理科学基金资助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是逐项申请和逐项审批的。除少量地区科学基金按项目倾斜到10个科技较落后省区外,各省面上项目基金金额都是逐项累加起来的,并没有人为地在省区间作平衡,更没有有意使管理科学基金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与国内论文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一致。二者宏观分布的一致完全归因于同行评议。是同行评议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基金与其支持环境间起着调节作用。

2.2基金与论文指标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一个建立在排序一频度分布基础之上的概念。它表征的是某项指标排序位次居前的若干计量单元、其指标频度之和占全部计量单元频度总和的份额。与经济计量中行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不同,科学计量学中科技成果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是以普赖斯定律为基础的。普赖斯定律是这样表述的:若某一科学家群体有n位科学家,共计撰写了p篇论文,那么,最高产的n位科学家撰写的论文数大约是。普赖斯定律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科学计量指标集中度的计算。

按照普赖斯定律的要求,我们分别计算了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最高产的29个省区论文所占的份额。由于,我们首先计算了1~5位论文高产出省份的论文总数,再加上排序第6位的省份论文数量的39%,以此作为论文高产省区的论文数,然后求出该论文数占全国29个省区论文总数的份额。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数和金额指标,我们也作了类似的处理,计算结果一并列人表3。

(1>除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普赖斯定律的50%以外,其余三项指标的集中度均大于50%。管理科学基金项数与金额的集中度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这表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要甚于国内论文,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省区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国际论文类似。

(2)总体上看,各项指标的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正在缓解,高、低产省区间的差距在缩小。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在减弱。

2.3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位次比较

图1直观显示出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论文百分比曲线围绕管理科学基金百分比曲线的波动。三条曲线总体走向的一致证明论文与基金总体分布的近似,但也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曲线并非完全重合,这就显现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差异。

额与国内论文指标的排序存在较大位次差,揭示了基金资助与支持环境在微观层次协调对应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河北、山西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落后于论文位次6位以上;而江西、宁夏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超前于论文位次5位以上,是基金与环境明显不协调的典型。

2.4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篇均基金考察

表5分别列出各省区平均每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每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所对应的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我们称之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和国内论文篇均基金。图2显示了国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图3显示了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

分析表5和图2、图3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

(1)总体上,各省区国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不悬殊,显示了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

(2)总体上,各省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悬殊。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较差。

3结论与讨论

从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四项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一致的,其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都是负指数分布。特别是管理科学基金金额与国内论文数量,二指标的a值相差极小。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金额随国内论文排序的变化也很平缓,从而证明,表征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可以作为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首选指标。

从我们直观的感觉应该是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实际上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化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为什么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比国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我们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国际论文构成看,各省区国际论文数由sci,ei和istp三部分累加而成,而六年全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三者之比为1:10.5:17.5 , istp论文量远远大于sci , ei论文量。我们知道,sci, ei收录的是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而istp收录的是并非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会议论文,特别是国内举办的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逐渐被istp收录。正是istp论文量影响了国际论文在各省区的分布结构。如果各省区国际论文量中剔除了istp论文量,应该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由于我们没有办法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中把istp论文量剔除出去,所以这个推论不能得到验证。二是中国管理科学论文领域范围较广,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外,其它管理科学领域比如工商管理学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的论文不在sci,ei收录范围之内,它们的研究实力主要反映在国内论文上。

实际上,管理科学论文被sci,ssci收录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收录量太少,2004年ssci收录大陆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仅有288篇,还主要集中在教育、老年心理、科学计量、精神疾病和伦理等方面。对2000-2002年科学基金管理科学443个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资助项目的在9 010种国内外期刊上。其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共179篇(其中包括在国内机构主办的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项目总量的5.4%,平均每个项目0.4篇国际论文;在国内期刊3 141篇,占到94.6%,平均每个项目7.1篇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所占比例很小,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体基金项目的评审。

随着管理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会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所极力倡导的。

(2)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各省区基金金额和项数的数据都是一项一项评议结果的累加。而各省区的管理科学论文是散布于各单位中,并不一定是基金成果。换言之,我们所考察的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不是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基金与支持环境的关系时,应将着眼点放在二者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方面,对微观层次的不协调则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但基金与论文指标明显不符的省区,如本文中提到的河北、山西,应作重点考察,分析原因,以便作些调整,从资助与环境一致的角度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科研潜力。

(3)引起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分布微观层次不协调的因素很复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项目申请人在某一研究方向有深厚的积累,表现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如果一个省区虽然管理科学国内外论文数量不少,但很分散,没有在学科、机构和人员方面相对集中,就很可能拿不到项目。考虑到这一因素,今后在数据来源有保证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分析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分布情况,以便使基金投放更合理。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

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

(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请记住我站域名/]: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

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

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

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

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

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

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

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

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

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

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

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

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

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 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 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着者 文题 刊名 出版年 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 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 癌症 1988; 2(3): 144~145

Huth E. New forms for references. Br Med J 1979; 1(6): 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着者 书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齐顺贞主编 实用外科诊疗技术 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1741

Davenport HW. A digest of digestion.2nd ed. Chicago: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1978: 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4、关键词:应写中文关键词对应,每个词之间用分号隔

十三项内容中,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五项是论文的基本结构

形式

目前多采用: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或方法与结果、讨论、结果 三段式

六、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步骤

1、定题目

2、拟提纲

3、起草初稿

4、修改(篇幅、结构、内容、题目、语句文字的修改)

5、定稿

七、文献综述和述评(三次文献)

综述: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范围内或某一专题所发表的大量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内

容进行复习、综合评述

Review (评论) Advance (进展) Progress (进展)Survey (总览) Editorial

(编者述评)

特点:1、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某一学科或专题在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

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丰富,信息密度大,有引导、拓宽、加深、启

发作用

2、提供回溯性检索文献的途径。其中参考文献的收集查准率高,相关性好。

原始文献的大量资料数据观点被系统地集中地归纳整理

3、综述文献实用价值高,使用寿命长

如:美国着名综述杂志 Mediciner 称该刊的着者名单就是美国医学名人录

述评:有述、有评、有论,并与预测相结合,有相当的可靠性、权威性、战略性,

起到帮助决策预测参谋的作用;高质量的述评是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等重大

决策的依据,也是科研初步设计的基础

综述和述评编写的步骤:

㈠选题

立足:新、鲜、高、适

㈡搜集与阅读文献

准确性、代表性、科学性、可靠性

时间:新近5年内,特别是2-3年内的文献,>10年,除动态性综述外,一

般从略

㈢拟提纲:

综述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㈣成文:

1、前言:说明写作目的,有关概念,规定述评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

状、趋向及争论所在

2、主体:无固定格式,可按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内在逻辑关系来安排。如:

①动态性综述:由远及近,时间顺序严格,反映阶段性成就。

②成就性综述:不需叙述历史现状,直接展示新成就、新技术、新

进展。

③简介性综述:概括某专业、某专题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简介,综

合论述,可不按时间顺序。

3、结束语:主体的最后是结语,应简要总结主体部分的内容、意义、价值、存

在问题、发展趋势,述评文章应阐述作者的意见、主张和建议。

4、参考文献:作用:①为综述提供依据

②为读者提供文献线索

要求:①引用资料成熟、可靠、新颖

②有代表性、权威性、创造性

③能反映专题发展阶段的成果,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78-01

2017年5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中部礼堂举行。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凌、赵立等领导,以及各区教委体卫科负责人、教研员、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在论文综述报告中介绍道,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是北京市最有影响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科研活动。本届论文报告会论文报送数量首次突破2000篇。从论文征集情况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仍然最受一线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校园足球活动与冰雪体育项目”方面投稿数量增长较快,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主要研究成果与特点来看,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两年来北京市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亮点1――聚焦大会主题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论文征集活动的大会主题关键词之一为“核心素养”。从报送论文中可看到,广大一线教师作者关注核心素养,更多地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校体育,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体育教育的高度思考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也关注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充分说明,一线教师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亮点2――研究教育热点 提炼首都教育特色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首都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次论文征集活动中,有很多“先行者”将本地区、学校开展冰雪体育项目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与广大同行分享。不仅如此,类似对“高参小”等具有典型北京发展学校体育特色的做法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这些成果的涌现,客观上推进了我市在发展学校体育方面的经验总结,有助于首都教育特色的形成。

亮点3――研究氛围渐浓 论文质量有所提升

本次论文报告会不仅在报送数量上超过历届,在论文质量方面也有所提升。一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国外模式引进、雾霾天气、查操员制、风险防范等;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步科W,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普遍,从以往的经验总结式为主的论文写作,发展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得数据,通过结果与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写作的规范性也有所提升。

另外,在本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中,首次出现了体育与师范院校部分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报告会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与高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引导更多高校学校体育研究者参与到对首都基础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中来。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做重要讲话,他肯定了本次报送论文总体水平较好,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体现了北京占位和北京高度;欣喜地看到一些能为决策工作起到理论、数据支撑的跨领域、趋势性研究。希望大家坚守理论研究阵地,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国家强盛的需求。教师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才能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科学论文 绝对优势学科 相对优势学科 学科结构相似性

[分类号]G311

科学论文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作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类指标,科学论文的学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体系的状况和特征,同时也是表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国际大型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和成熟,特别是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SSCI)的推出,许多学者采用文献数据库统计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绩效、结构及影响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的开发也逐渐繁荣,为研究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影响力提供了数据基础。范并思利用报刊资料索引文献数据指标,采用文献数量和增长率等定量方法研究了中国1978~1995年社会科学以及学科结构、增长及其变化。一些学者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数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2l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影响。莫作钦利用408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文献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1996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学科发展态势进行了揭示。蔡曙山采用国家社科规划申报项目数据分析了各省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科研生产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有优先和轻重缓急之分,那么对于一个省份来说也应该选择自己优势和特色学科研究领域。选择和发展优势领域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要以之前的优势积累,了解和知道哪些领域具有优势。科研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反映,如科研投入中人力投入、经费投入,科研产出中论文产出等,在这些指标中最具有可比性的是论文产出。对于所有的优势可以体现到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和国际上所处的优先地位,这可以通过科研产出指数来测度各地学科结构及优势领域。本文以反映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CSSCI检索系统论文统计数为基础,建立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指数,借以分析和比较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分布与优势。

尽管科学论文只是衡量科学体系结构的一个方面,但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科学研究学科结构的产量、质量和覆盖面。分析和揭示各地区社会科学研究学科结构分布及优势领域,对科技宏观管理部门来说,可以作到系统规划、突出优势、兼顾一般、协调发展,调整和建设优势领域,对整个国家学科优先领域的选择和科研基金的投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 数据来源

本论文统计分析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 1998~2004年的数据,时间跨度为7年。CSSCI精选了国内出版的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比较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来源期刊,该检索系统具有较完善和规范的学科分类论文省区归属检索系统。

CSSCI根据文献来源分为25个学科,表1给出1998~2004年我国25个学科领域论文数量及比例排序。部分学科进行了简称:马克思主义(简称马克思)、新闻与传播学(简称新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简称图情学)、社会科学总论(简称社科论)、人文地理(简称人地学)、环境科学(简称环境学)。

从表1可以看出:

从25个学科领域7年论文量占全国论文总量比重和排名看,第一位的是经济学,占30.3%,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领头羊,一支独秀成为显学。分列二、三位的是教育学和政治学,各占9.6%、7.1%。有7个学科所占比重不超过1%,分别是宗教学(0.9%)、考古学(0.9%)、民族学(0.7%)、统计学(0.4%)、人地学(0.4%)、社科论(0.2%)和军事学(0.2%)。

所有25个学科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性增长,各领域波动的年份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收录来源期刊数量不稳定;另一方面来源期刊变更所引起的。

2 各地学科优势与结构

2.1 各地优势学科领域

各地的学科结构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也预示着各地的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方向。要对各地的学科领域的地位进行分析,必须求助于全国比较。对某个具体地区而言,有必要对衡量社会科学领域成就的绝对优势学科领域和相对优势学科领域两个指标进行区分。两种优势的界定如下:

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一省区的论文在全国论文总数中的份额,这个指标可粗略评估该省区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取全国3l省区中每一学科领域前5位的省区,以定义它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测算公式:

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一省区论文在该省区全部社会科学领域论文中的份额与该领域中各省区论文总数在全国全部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总数中的份额比较,这是从学科领域的角度来展示相对优势指数(RCA)。它表明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应成比例地比其他省区做出更多的贡献(发表更多的论文)。相对优势指数的测量方法是:

因此,如果两者的比值大于1,则说明该省区在该学科领域中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比值小于1,则需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测量各地区的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领域,同时也为了消除各地区年度论文变化的影响,取7年各地区论文数据,分别按25个学科领域进行汇总,按上述的计量方法进行测度。各地区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学科领域如表2所示。

观察表2并分析数据可以得出:

从各地区绝对优势比较看,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在大部分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这5个省市属于第一层次。很明显,北京在全部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论文产出中占有绝对领先地位,各领域的论文数占全国相应领域论文数的15%~48%不等,没有哪一个省份在任何领域能与北京匹敌。北京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不是所有领域都具有相对优势,在管理学等10个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上海在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和民族学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在管理学等11个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但具有绝对优势。江苏考古学和民族学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体育学只具有相对优势,在宗教学等9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但具有绝对优势。湖北在管理学等8个领域既具有绝对优势又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宗教学等6个领域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广东在马克思主义等4个领域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

管理学等16个学科前5名都集中在第一层次,而马克

思主义等9个领域就比较分散,特别是考古学最为分散。

四川、山东、陕西、河南、甘肃、云南和广西分别有4至1个绝对优势领域,其他省份不具有绝对优势领域。这表明少部分省市产出了大部分的社会科学论文,全国绝对优势学科是相对集中的,对于具有绝对优势学科的省市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绝对优势地位,因为这是最具特色的优势。

从相对优势领域比较看,各地区相对优势领域的数目不等,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领域,除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外,其他具有绝对优势领域的省份,他们的绝对优势领域几乎也同时是各自的相对优势领域。对于同时具有两种优势学科的省市,更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特色的优势学科。对于没有绝对优势学科的省份,应该在各自的相对优势学科里发挥力量,使优势更突出。

从各学科相对优势值比较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比较强的省份差异小,而能力比较弱的省份差异比较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能力弱的省份相对比较优势更突出。

中部地区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学、文学、图情学和教育学。而西部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和环境科学,这是西部所处地域环境的反映。

社会科学研究的地区产出与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的地区分布有很强的相关性。社会科学研究产出能力强的省份也是拥有高等院校比较多的。

2.2 各地区相对优势学科领域比较

为了考察各省区相对优势领域在时间上的纵向变化,将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的各省区25个学科的论文数汇总,也分别计算出各省区的相对优势领域。这样可以比较各省区前期和后期相对优势领域的变化。采用蛛网图可以清楚地显示相对优势领域发展的强弱变化。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东中西省份中各选取一个省份,东部的上海、中部的湖北和西部的陕西。

分析数据和观察图1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地区社会科学学科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稳定性高于自然科学或工程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强的地区学科结构稳定性高于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弱的地区,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不发达地区的学科结构更容易发生变动。

上海的民族学、环境科学和军事学相对优势得到加强,统计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相对优势被消弱。湖北的新闻与传播学、统计学和文学相对优势得到加强,而艺术学、宗教学和教育学相对优势降低。陕西的人文经济地理、军事学和管理学相对优势得到大力加强,而体育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相对优势降低。

2.3 各地区学科结构比较

各地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异同和变化可以通过两个指标加以测定:

从表3可以看出:

大部分省份的社会科学学科结构与北京极为相似,这表明我国各地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只有部分省份如青海、重庆、河南、内蒙古等结构稍有不同。

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较强的省份结构变动度较小,如北京、上海、湖北和广东等;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较弱的省份结构变动度较大,如青海、海南、黑龙江和江西等。

总体上,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变动低于自然科学或工程学科。

3 结论与建议

当前经济学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第一大学科,远远超过其它学科。

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和广东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最强的地区,其它地区具有少量的绝对优势学科,每个地区都拥有数目不等的相对优势领域,中部地区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学、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和教育学。而西部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和环境科学。

大部分省份的社会科学学科结构与北京极为相似,这表明我国各地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全国各地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特色与优势并不突出。

选择和发展优势领域,首先要结合本身具有的学术优势基础和特色。各省区优势领域的存在与各省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强弱有很大关系,所以各省区选择和发展社会科学,应主要结合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分布力量,特别是各地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社会需求。其次,在选择学科研究重点时,必须确立学科主体研究方向和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在选好方向的基础上,建设和培养学术梯队,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以社会科学论文作为测度优势领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论文只是反映社会科学知识的成果形式之一,在社会科学领域,书籍也是反映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

以科学论文的篇数作为测度优势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当给予最优秀的具有开拓创新的论文和二流论文以相同权重时,判别论文质量差异的方法是考察论文的引用情况。由于缺少反映各省区各领域论文质量的引文指标,如用引文指标进行各省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领域的测量,则会更加全面客观和系统。同时在测度各省区优势领域时,如果选用不同的数据库和不同年份的数据累加,测度优势领域,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果。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粗读 研读 细读

所谓科学论文阅读包括科技类文章阅读和社科类文章阅读。科技类文章即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高中阶段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科研成果。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社会科学论文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论文广泛,也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许多学生对于两类文章的阅读存在很大的畏难心理,如果在阅读中能明确此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及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就完全有可能驾御文章。

一.文体特点

科技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我们平时所学的科技说明文有所不同,其主要特点:内容知识含量大,信息密集,新词语、新概念较多,科学术语较晦涩,不仅提出新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和阐释。文章思路清晰,大都先提出话题,然后介绍原委,主体部分有四五段,多是一段一个侧重点,段意明确。但往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阐释。写法较单一,表达方式以说明或议论为主,行文准确,术语较多,表达直白,不讲含蓄。

社科类文章: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主要特点:理论性较强,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教育、艺术、考古、语言等。写法灵活多样,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

二.阅读策略

(一)粗读全文――圈画重点、疑点

首先标出自然段数,以自然段为单位,思维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阅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也就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常见关键词有: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文章要解说的“主概念”及为“主概念”解释清楚而出现的“次概念”。重要“问题”或“概念”前后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表示“问题”之间,“概念”之间,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关键句有:中心句、要点句。是用来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一般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记叙中的议论句、描写中的抒情议论句、在阅读中都是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首句、尾句、过度句。科学论文的观点非常鲜明,作者往往把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使读者一目了然。

然后进行圈画,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如果该段没有关键词、关键句,可以找出该段的写作对象,并通过划分层次指出其特征。也可采用提要式概括、总合式概括、理解式概括能方法来概括该段内容。对文章粗读一遍以后主要了解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什么新发现,观点是什么,通过段落理解而达到把握全文内容,领悟全文主旨的水平。明确了每节的中心内容后,能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粗读全文,是带有全局性质的大略理解和把握,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让文章的内容很快的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各别语句读不懂,也可暂时圈画出来。二次三次阅读时可着重处理解决。

(二)研读全文 ――把握结构、观点

在圈画出文章的重要信息以后,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大层次即文章结构,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御文章,包举万象,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意图。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结果层次,从结构分析入手,把握全文的内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其次还要着眼于文章的小层次即段内结构,注意理清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探究文章,以小见大,局部感知文章的内容。有了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我们在理解个别语句时不至于犯“一叶障目”的错误了。

分析研究文章的结构布局,是把握文章观点的前提。科学类文章组织结构的方法,是为表达中心而设计的,阅读时要领会文章是怎样有序合理的安排层次、组合结构,在圈画的重点语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的一般结构(诸如总分、并列、对照、层进)。文章的观点往往是有层次的,一个总论点下往往由若干个分论点来支撑,或是几个不同层面的分说整合为一个辨证的总观点。至于入题、过度、推进、呼应、收合等结构因素的分析,阅读时也要注意,要在动态分析中把握作者的思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思想倾向、主张。包括:提出一个意见供学术研究或思考;明确表示反对、赞同、补充某一个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商榷什么,否定什么,批评什么,一篇好的科学论文总会旗帜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一些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句。

(三)细读全文 ――体味词语、句子

科学类文章是人们表达观点、宣传主张、阐明思想的信息载体,这类文章在范围的限制、程度的强调、数量的表述、肯定和否定的语气、事物的可能性和模糊性上,在语言上都有精准的要求。所以阅读文章要特别强调体味语言、领会语意。领悟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概念,二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三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语的语境义,四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如何理解呢?

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具体辨别、严格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把握关键。不可主观臆断,不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别,必须忠实于文本。

对于其他词语,可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义项;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分析词语源生或隐含的内容。总之,对词语的理解必须放在大的语境中读,而不能脱离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句子:一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文眼句、中心句、首句、尾句、情感句、矛盾句、过度句、深化句、总结句等),四是含有修辞的句子。

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单句可用“抽取主干法”,先找到句子的主干语,明确陈述的对象,清理掉修饰、限制的修饰附加语;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的重点。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对内涵丰富的句子,应先分息这句话的字面意,再根据上下文语境,仔细分析领会在文中的意思,整体解析。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它们要么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要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么承上启下,要么阐明主旨,它们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类句子也是较容易理解的。对含有修辞的句子,先判别运用了何种修辞,将修辞还原,比如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理解的关键。明确运用此种修辞达到什么效果,效果也就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意思。

总之,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最基本的能力,是在无数次的心理阅读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只要辅之以恰当的阅读方法,就能化难为易,领会文章的精髓。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较文学作品的阅读简单,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不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按照最基本的思路来阅读,借鉴这些阅读方略,并重视感悟,我们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9篇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19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

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

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

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

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

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

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

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

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小科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在历史学的发展中,计量历史学的出现是一重要进展。相应地,在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史的研究中,定量化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引起科学史家们的关注。然而,在一般历史学中的计量化和科学史中对计量方法的特殊使用之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的。科学史中的计量方法的引入,更多地是受到科学社会学、文献情报学、科学学、科技政策研究,以及近来出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研究领域发展的影响,并从中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方法。

对于在科学史中应用计量方法,科学史界亦存在有相当不同的看法。本文,将着重分析在科学史中引入计量方法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应用这些计量方法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科学史中的计量研究作一初步的评价。

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学界所发生的三个最有影响的变化,即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法国年鉴学派及计量历史学的兴起。有人甚至声称:“就方法论而言,当代史学的突出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所谓的‘计量革命’”。[①a]但实际上,计量史学这一术语的所指是十分宽泛的,包括的范围可从批判地使用17世纪政治算术家所建立的简单计数方法,到系统地使用的各种数学模型。它有时指一种史料的类型,有时指一类研究程序,有时表示这种或那种使过去概念化的方法。[②a]

略去更早期的发展不谈,到本世纪,尤其是在50和60年代以来,计量史学在欧洲,特别是美国,其发展异常迅速。它在象人口史、社会史、经济史和选举史等领域中甚至已成了基本的研究方法。[③a]这是很显然的。因为,在这些学科的计量研究中,可以相对直接地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关于生产、价格、资本、人口、选举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但在科学史的研究中,若要采用计量的方法,首先需要解决一个究竟对什么进行度量,也就是说对计量指标(indicator)进行选取的问题。

二、科学史研究中对科学增长的计量

美国科学史家撒克里(a.thackray)曾把历史上(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涉及科学史的计量研究分为5类:1,文明史中的计量;2,科学政策取向的研究中的计量;3,对天才人物研究中的计量;4,文献计量统计;5,关于科学进步的社会学研究。[①b]但在这种分类中,有些内容距科学史的研究较远。实际上,在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项较完备的科学史计量研究,一般认为是1917年出现的。当时,动物学家科尔(f.j.cole)和博物学家埃姆斯(n.b.eames)在其题为“比较解剖学的历史:对文献的统计分析”的论文中,[②b]对1543—1860年间欧洲各国关于动物解剖学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并据此比较和分析了欧洲各国在此期间对比较解剖学的贡献,及不同时期的各种研究、论文和研究者对解剖学发展的影响。1929年,前苏联科学家雷伊诺夫(t.j.rainoff)也用计量的方法对18—19世纪的物理学进行了研究,[③b]他通过对文献和物理学发现数目的统计分析,试图把科学发展的涨落和社会经济史联系起来。1938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发表了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④b]这部著作通常被认为是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而它对后来科学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著作中,默顿受到其导师、美国科学史学科奠基者萨顿(g.sarton)的影响,使用了内容定量分析的方法,例如,通过对《国民传记辞典》中6000多条传记材料、《哲学会报》上约2000篇论文等数据的统计,被用来作为一种客观的检验,来查核各种关于当时当地的科学发展的情况。象这样的研究,还有其它一些。

这些早期计量研究的工作,还并不十分成熟。对于后来的发展,除了计量方法的改进之外,主要体现在对计量指标选取的明确化。就与科学史相关的研究来说,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其中,最先得到发展的是对科学增长的计量研究。

但是,关于什么指标能够代表科学的增长,仍然存在问题。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选取科学家的人数(绝对人数),或每10万居民中科学家的人数(相对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这可以说是一种关于科学“投入”的指标。另一种方法,则是选择科学的出版物(也即科学的“产出”)作为计量的对象;这种指标可以是科学刊物的数目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是科学论文的数目随时间的变化。在对科学增长的计量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可举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d.j.de s.price)为代表。他有关的研究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其结果尤其体现在他于60年代初出版的两本名著《巴比伦以来的科学》[⑤b]和《小科学,大科学》[⑥b]中。

普赖斯注意到,从1665年创刊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会刊》这一幸存下来的最早的科学刊物算起,科学刊物的数目随时间不断增加,到19世纪初,已有约一百种,到19世纪中叶,有约一千种,而到1900年,则达约一万种之多。通过对科学刊物的积累总数随时间的变化作出曲线,普赖斯发现,除了在最初的起点附近之外,存在着一种相当精确的指数增长的规律。在此指数增长中,科学刊物大约每隔10—15年左右便增加一倍。由于科学刊物数目以指数方式的剧增,科学家要想阅读所有(甚或仅仅是大部分)与其研究相关的刊物或论文,就因其数量之巨大而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这样,在大约300种科学刊物问世之后,又出现了文摘刊物。有意思的是,普赖斯发现,各学科领域中的文摘刊物竟也随时间呈指数增加。甚至还不仅仅是科学刊物和文摘刊物,实际上,普赖斯通过统计而发现具有在时间中以指数增长的,还有如下这些指标:象载入国家人名辞典的人物数量,劳动力、人口、大学的数量、国民生产总值、著名的物理学家,重大科学发现,化学元素的数目,仪器的精密度,每千人中大学生的数目,文、理科的学士人数,科学学会成员,化合物的数目,所发现的小行星数目,关于行列式理论的文献,关于非欧几何学的文献,关于伦琴射线的文献,实验心理学文献,美国电话机的数量,美国工程师的数量,交通的速度,发电量,国际间电话通讯量,乃至铁的磁导率和加速器的能量等等。当然,各种指标的番翻周期从100年到1.5年各不相同。

指数增长的一个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统计的指标的积累会急剧地增大,甚至将趋近于无穷大,在投入科学的人力和财力只能是有限的情况下,这显然是荒谬的。因此,普赖斯等人还通过对一些指标(如科学家人数和科学出版物数目)的统计,提出了科学近似地是以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或所谓对称s形曲线(也称饱合指数增长曲线)增长的规律。这就是说,当统计指标以指数形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便进入了饱合期,曲线通过一个中点反曲并以对称的增长无限趋向一有限值。

有普赖斯的工作的基础上,又有许多人以科学文献等指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其它模型。对这些工作这里暂且不一一论及。但普赖斯的工作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是最为重大的,也已充分显示了这类计量方法的特点。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出科学发展的某种规律,及对之作出解释,并据这些规律来预言未来的科学发展。他认为,这样的计量是一种客观的方法,例如可以用来评论科学史的分期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次科学革命有一种类似先驱的作用,而工业革命就可能是出于编史学的方便而人为假定的了。他还认为象这些结果与历史学家们关于科学相对活跃和不活跃的时期的直觉相一致。[①c]当然,讲到预言,这已超出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何况就连专门的预测学中各种依据过去发展趋势来推断未来的方法,在目前也还都有很大或然性。仅就对过去的历史的研究而言,象普赖斯这种的计量研究也遇到了许多科学史家的批评和质疑。批评的焦点,是集中在象他这种选取表征科学的发展的计量指标的方法背后所隐藏的有问题的若干假定上。这里主要对以科学家数目和科学文献数目作为计量指标来做些分析。

科学,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在此背景下,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更是一个难以明确表达的概念了。科学文献的数目和科学家的人数确实从特定的侧面反映了科学发展的“规模”,但又绝不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而且目前并没有一个科学增长的定义能在所有的情况下优于其它关于科学增长的定义。[②c]以科学家人数作为统计指标来表征科学发展,自然就引入了对科学家定义的假定。关于什么样的人应被分类为科学家,这里又有不同的标准。例如,他们可以是自称为科学家的人,可以是在科学机构中任职的人,可以是发表过科学文献的人,也可以是其名字在科学文献中出现过的人,如此等等。但应用任何一种判据又都会有相应的问题,例如,以在科学机构中任职为判据,便会把业余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排除在外;以发表科学论文为判据,则将把在出现科学刊物之前的那些不可能公开正式地将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科学家排除在外,亦会把在不鼓励发表科学论文的工业部门从事技术科学(当然也与纯科学的发展有关)的研究者排除在外。何况,科学家角色的特点在历史的演变中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发展。如果说对科学家人数的计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科学家的分类上,那么,对科学知识的计量单位的定义要更困难得多。而在普赖斯的这种计量方法中所隐含的假定则是:对科学知识的所有贡献皆载于文献之中,科学知识的发展等同于科学文献的绝对数目,或可进一步讲,把对科学知识的计量单位定义为科学文献,假定每一篇科学论文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是等量的,同时,通过每篇文献的简单加和可对总贡献进行计算。其实,就连普赖斯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谁敢把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一篇论文与物理学博士约翰·多依关于下巴苏陀兰森林中各种木材的弹性模量的一百篇论文划等号?”[①d]这里涉及的,是本身就难以定量度量的科学论文的“质量”的问题。再者,普赖斯的计量方法也假定了可以明确地区分“科学论文”和“非科学论文”,而这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有时又是难以做到的。因而,这种计量研究所反映的,充其量只能是对学科知识生产的比例的一种非常粗略的度量而已。

作为另一种可替代的度量科学增长的方法,是对“科学事件”的计量研究。“科学事件”可以不限于科学文献的范围。有许多人采用过这种方法。实际上普赖斯在其对科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的研究中,也曾采用过这种计量指标。象以所发现的化学元素的数目作计量指标为例,其问题是,这样做必然要采用现代的(因而也是辉格式的)元素概念和标准,而在历史上,对元素的认识和发现的境况则要远为复杂。可以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有十多年前几位中国学者在作中西科学比较研究时,曾初步利用统计中西方科技成果的定量化方法来绘制中西方科技水平累加增长曲线。[②d]为了体现各成果的不同等级(也即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贡献和对社会的不同影响),他们采取了加权打分的方法,例如: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打1000分,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打500分,林奈的《自然体系》打100分,康德的星云说和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打50分,盖·吕萨克气体膨胀定律打10分,确定哈雷慧星周期打5分,制取铅白实验打1分,等等。他们当然也意识到,计分标难允免带有主观性,但同时认为这样做不会妨害宏观分析与统计规律的展示。但这种容许主观因素进入的退让,则是与追求“客观”的计量研究的初衷相悖了。更苛刻一点讲,这种计量指标亦假定了科学发现是可定位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分立事件,而没有把科学发现看作是一过程,同时,自然也要带入评判某一发现为科学发现的现代标准,而历史上一项科学发现在当时是否真的做出,是只有在当时特定的与境(context)中才好评判的。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克兰在其科学社会学名著《无形学院》一书中,还曾提出另一种特殊的度量科学发展的指标。[①e]她提议,在某一研究领域里,出版物中首次提出的新的自变量或因变量,代表着一新的假设形式或对从前假设的修正或革新。因此,某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可以通过对每年在此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发现的新变量的个数的计数来度量。显然,这种方法同样存在问题。例如,一个新变量的引入,可能是重要的进展,也可能对该领域的发展并不重要;要精确地定义一个新变量,有时相当困难,在理论的发展中,不同的符号可能代表同一变量,在不同的理论或理论体系中,同一变量的意义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如在牛顿的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质量”这一变量);再者,象在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对数学和公式的利用相对薄弱的学科中,这种计量方法也不具有普适性。

三、科学史研究中对科学交流的计量

与对科学增长的计量研究相对应,另一类在科学史中得到较多应用的计量研究方法,是对科学交流的计量。这种方法主要体现为对科学出版物中引文的计量,它们与60年代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写为sci)的出版密切相关。

1961年,在美国科学情报社(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加菲尔德(e.garfield)的主持下,第一期《科学引文索引》正式问世。它包括了1959—1960年间出版的著作数据。从1963年起,《科学引文索引》开始定期出版。目前,它已成为世界上最详尽的关于科学文献引文的索引和具有引文分析功能的出版物。它具有5种相互联系的检索方式,包括引文索引、专利引文索引、来源索引、机构索引和轮排主题索引。

由于目前在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准则中,对前有工作的引证已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对科学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体现了各分立的科学研究工作之间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计量研究,也就是对科学交流的一种研究。自《科学引文索引》问世以来,对科学引文的计量研究迅速发展,现已成为科学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的主要部分,它除了在科技政策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之外,亦被广泛地应用于象科学社会学等领域,并成为科学史计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其实,早在1955年,加菲尔德便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②e]表述他创立这一工具的设想。其中,除了作为一种对科学文献的主观控制的新方法之外,他尤其提出,当人们试图评价某一特定工作的重要性和对文献的影响时,这种工具对历史研究将有着特殊重要的用途。同对科学文献数目的简单计数等计量研究相比,引文数据显然对科学论文的“质量”反映了更多的内容。当然,被引证次数多的论文其影响和重要性一般是更大的,这种判据目前在一些科技政策方面的研究中仍被应用。但加菲尔德也认识到,在特定的时期内,若只以此作为标准,那么,象李森科之类的人就会被当成最伟大的科学家。因此,只是对那些能谨慎地评价数据的历史学家,这种数据才会最有重要性。而只按被引证次数或的数目来划分等级,是决不会达到一种客观的关于论文的“重要性”的判据的。至于就他本人来说,对历史研究中引文数据的特殊兴趣,则是集中在用计算机来构造“历史图”的作用上。[①f]

1964年,加菲尔德等人便利用1961年的《科学引文索引》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科学史研究。[②f]正如他们所讲的那样:“这项研究的进行是要考察和检验用来撰写科学史的新的方法论……引文网络技术确实为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我们相信,这种工作方法可能对未来的编史学有重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引文索引是一种对历史学家有用的、有启发性的工具。在他们的假定中,认为科学史是事件的编年序列,其中每一发现都依赖于更早些的发现,科学史家的任务,就是要描述事件,并为在事件之间的联系提供看法,而这些事件对于未经训练的观察者则似乎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以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i.asimov)的一本关于dna的历史的著作《遗传密码》作为出发点,找出其中描述的发展所涉及的特定论文,并构造了一个为阿西莫夫所描述的40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们对应于引文网络图中的“结点”)构成的拓朴网络图;然后,再利用《科学引文索引》中的相应数构造了另一个类似的拓朴网络图,并将二者相比较。结果,在他们认为是由历史学家所作的“常规或传统的主观分析”与体现了事件间的引文关联的“客观的引文或文献目录的分析”之间,也即在这两个网络图之间,展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他们的结论是:“对于探索历史的相关性,引文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有价值的手段”。

在引文分析方面更进一步的发展,是1973年由斯莫尔(h.small)等人引入的共引(co-citation)分析[③f]所谓共引,是指作者a同时引用了作者b和作者c的工作,这表明,在作者a看来,作者b和作者c的贡献是相关的。而一对出版物为其他人共引的次数,则被定义为共引强度。通过这种计量的分析,可以在给定的文献群体中对文献间的联系进行历史的、动态的研究,并辨识出特定时期某一专业领域的“核心”贡献。例如,斯莫尔就曾在1973年用此方法对粒子物理领域进行过研究。当然,由于这种方法对《科学引文索引》这种工具的不可缺少的依赖,显然限制了它对更早期的科学史研究的应用。

随着引文分析方法的发展,已有若干的科学史研究应用了这些计量方法。但是,对于在科学史中利用引文分析的方法,也有许多批评。问题主要也是集中在其背后的假定方面。首先,作为对“智力债务的偿还”,引文成为标准的科学规范之一,但问题是这一规范是否真正为所有的科学家所接受和实践中所遵守?在实际中,引文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所有的引文都是按规范的标准来引用的,有时甚至与科学的交流毫无关系。例如,引文有时会是“装饰性”的,即为了加重论文的分量,引用了许多对所研究的工作并无实际重要性的文献,而这种情况在现代科学论文中是相当普遍的;有时,引文又是出于同事间人际关系的考虑,或是为维护某一学派的利益,或是迫于某种压力。1975年,有人通过对《物理学评论》上30篇论文的研究发现,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参考文献是多余的,约五分之二的参考文献是敷衍性的。另一方面还有不引用的问题。现代科学建筑在早期科学的经典结果之上,许多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知识,通常是不被体现在引文中的。由于对优先权的考虑或意识形态的考虑,也可能导致不引某些本应引用的文献。至于在科学界实际存在的或多或少的有意剽窃中,就更不会引用那些构成剽窃基础的出版物了。科学社会学家加斯顿(j.gaston)在研究物理学中对优先权的竞争时,约50%被访谈的物理学家认为,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应被引用时而未被引用。其中有一物理学家甚至指出,通常出现的情况是,那些发表文章不多的人将不提你的工作,因为使他们的文章发表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提先前已做了同样工作的文章。

除了科学家在引文时有各种不规范之外,引文分析方法所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研究中“正式的”交流,是对科学的本质的一种“合理化”的看法。而有人则指出,在实际的科学工作中,更重要的是不通过发表文献的“非正式”交流,因为科学家们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的信息交流网络,才能跟上科学共同体当前的科研活动。[①g]引文分析方法背后的假定中这些问题,使这种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虽然引文分析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计量方法对科学史研究具有“启发性”的作用,但由于科学交流中存在的复杂性,仅仅依靠引文分析的技巧,是难以展现科学发展的完整图象的。

四、小结

不论是在一般历史学中还是科学史中,引入计量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要使研究更加“科学”、“精确”和“客观”。正如加菲尔德等人所讲的:“历史学家在描述科学的进步时,局限于他们自己的经验、记忆和可用文献的恰当性。他们的主观判断预先决定了事件发展的历史图象。”[②g]但是,那些为追求客观性而使用计量方法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需要意识到:在进行这样的研究时,“他已建构了他自己的‘事实’,他的研究的客观性不仅依赖于他阐述和加工这些事实时对正确方法的使用,而且依赖于这些事实对其假设的相关性。”[③g]如前所述,在科学史研究对计量方法的应用中,正是由于其背后各种假设的不恰当,导致了计量研究与所追求的客观性的背离。

在对科学增长的计量研究中,对计量指标的选取,实际上涉及到科学哲学等学科中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增长和科学家的理解及定义等等相关的问题。在目前的各种理论中,对于这些概念的探讨仍可说是众说纷纭。传统的科学史研究利用描述和叙事的方法,给出的虽然表面上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发展图象,但它们与这些基本概念难以精确表述的背景却是相容的。而利用有争议的指标来进行的表面上“客观”的计量研究,则也许并未反映出人们希望要了解的内容。至于科学史中对科学交流的计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引文分析方法),其背后假定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地是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对科学活动之研究的不完善相关的。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也就导致了科学的发展是否能以定量的方式来进行计量研究的争论。

与一般历史学一样,科学史是一门人文学科。60年代初,美国历史学家施莱辛格(a.schlesinger,jr)在与计量史学家的争论中曾断言:“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我的回答是,所有重要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正是由于它们不能用计量的方法来回答。”[①h]当然,这样的观点是过于极端了。实际上,在科学史中对计量方法的引进和应用的确是一种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扩展和进步,并具有启发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计量方法在应用于科学史的研究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所得的结果与应用者的初衷之差距。总之,“在任何情况下科学计量都不能单独成立。若它要有任何历史价值的话,那么它必须被看作是对传统史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偶尔地也是一种修正。”在具有这种意识的情况下,“若在与其它方法的结合中谨慎地利用科学计量,它就可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对现代科学的研究中。”[②h]

①a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②a f.furet,quantitative history,in historical studies today,eds.by f.gilbert et al,w.w.notron company,pp.45-61.

③a 王小宽,《国外计量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第123—133页。

①b a.thackray,measurement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in toward a metric of science,y.elkana,et al,eds.a wiley-interscience pubication,1987,pp.11-30.

②b f.j.cole and n.g.eames,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anatomy:a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cience progress,11(1917),578-596.

③b t.j.rainoff,wave-like fluctuations of creative productiv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uropean physics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rry,isis.(1929),287-319.

④b 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⑤b d.j.de s.price,science since babyl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⑥b 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宋剑耕等译,世界科学社,1982年。

①c d.j.de s.price,the analytical (quantitative) theory of sc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in on scientific discovery,m.d.grmek,et al,eds,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0,pp.179-189.

②c g.h.gilbert,measuring the growth of science:a review of indicators of scientific growth,scientometrics,1(1978),9-34.

①d 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宋剑耕等译,世界科学社,1982年,第34页。

②d 金观涛等,“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科学传统与文化》,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

①e 克兰,《无形学院》,刘jùn@①jùn@①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6页。

②e g.garfield,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science,122(1955),108-111.

①f e.garfield,citation indexes in sociolog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american documentation,14(1963).289-291.

②f e.garfield,et al.the use of citation data in writ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1964.

③f 参见丁学东编著,《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57页。

①g d.edge,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communication in science:a critical review,history of science,17(1979),102-134.

②g e.garfield,et al,the use of citation data in writ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c.1964.p.1.

③g f.furet,quanritative history,in historical studies today,.des. by f.gilbert et al,w.w.notron company,pp,45-61.

①h 参见王小宽:《国外计量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第123—133页。

②h h.kragh,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196.

上一篇:文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学课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