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2 01:18:30

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

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七五”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我区实施“七五”普法以来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办事效率的提升,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区推进行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办法》和《区推进“一次不跑”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次不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等相关文件,对部门各单位改革事项和服务内容进行了梳理规划,进一步深化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办事模式,让群众少跑腿努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服务政务环境。截止目前,区政府常务会议出具合法性审查文件950份,共有31个行政执法单位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双随机系统对接“互联网+监管”平台同步事项230项,检查对象名录库35736条,办理新执法证237本,区政府全年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13件,仲裁案件3件,共梳理“一次不跑”事项到达241余件,政府科学决策、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效率明显提升。

(二)司法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七五”普法以来,区司法局打造了全省一流的司法行政信息指挥中心,以省司法厅“法务云”为依托,全面启动公共法律服务、社区矫正监控平台、远程会见等平台建设,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律师公证、“12348”热线等司法业务系统全部接入司法纵向网,实现监控画面实时与国家司法部、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对接,同时指挥中心实现公安“天网”和政法委“地网”工程对接,通过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影像监控、实时对比、数据分析,实现了线上线下信息资源掌上移动办公。区法院稳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和院领导带头办案制度,主动公开执法流程,全面实行了阳光执法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区检察院出台了《全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一步提高量刑建议能力和办案效率。“七五”普法以来共受理审查逮捕案件2114件3278人,批准逮捕1781件2721人,不捕325件548人,案件2419件3585人,移送2844件4258人,不诉221件329人。区公安分局以改革强警为目标,深化公安改革,推动警务流程再造,要素重组、责权利统一,人财物匹配机制。“七五”普法以来两抢立案177起,破案33起,盗窃立案10184起,破案3829起。有力维护了全区的社会安全稳定,通过完善机制、加强监督、阳光司法等举措,赢得了民意,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三)法治文化阵地宣贯作用明显提升。我区按照“以点带面、全面开法”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了以高坑茶亭村、城郊里善村、后埠街柑子园社区法治文化巷、区财政局法治文化进机关示范点等法治宣传文化阵地为中心大小43个,遍布全区各镇街委的村(社区),法治宣传文化阵地内容涵盖宪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法律法规,使居民群众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茶余饭后感受到法律无处不在,权益保障就在身边。去年11月全省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区顺利召开,会上我区代表全市各县区就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作典型经验发言,为全省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了“样板”。同时区普法办借助法治文化阵地开展了“送法下乡”、“宪法进万家”、“法治文艺汇演”45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十万余人。

(四)“谁执法谁普法”格局效应明显提升。我区自贯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区国家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和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谁执法谁普法”任务分工、责任落实、牵头单位等具体措施要求,确保各项普法责任分解落实到位。同时,按照要求建立普法工作台账,对普法资料和文件分类归档,进行规范管理,及时报送各类统计表、计划、总结等材料。我区持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及形式多样的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按照重点工作普法要求,针对青少年学生、农村村民、社区居民等重点普法对象选取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制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形象生动的普法宣传册,选取部分学校、行政村、社区开展“法律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活动,极大的提高了辖区居民的法律素养,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七五”普法工作完成的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进,打造“七五”普法新高地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委普法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为抓好“七五”普法工作,我区成立了区普法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形成了主管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和处室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普法格局,有利地促进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明确工作计划。为扎实推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根据省市普法工作计划安排,结合我区实际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转发《区普法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等相关文件,下发至全区各镇街委、各部门、各单位。同时,为了普法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我区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当年普法工作,划分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措施,对每年普法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督促,目前我区普法工作稳步推进,态势良好。三是强化经费保障。“七五”普法开展以来,在普法经费方面,区财政每年划拨22.86万元用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方面,2016年区财政安排5万元工作经费用于社区矫正工作,并于2018年起增加至每年40万元用于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律援助工作经费方面,2016年区财政安排7万元用于法律援助工作,2020年增加至15万元,确保了全区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在“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建设工作经费方面,自2018年“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开展以来,区财政每年拨付10万元保障“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建设。

(二)坚持精准普法,形成学法用法新常态

一是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我区建立了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年初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将领导干部学法融入“法德大讲堂”,每季度举办一次专题法治讲座。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的考察、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的督查和年度考评,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二是狠抓青少年普法教育。坚持普法从青少年抓起,把普法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每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都着重加强了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同时根据“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区教育局将青少年学生普法纳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落实好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够得到基本的法治知识教育。目前,全区中小学都将法治教育列入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予以贯彻执行。三是狠抓企业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提升。在“七五”普法中,对省、市驻区企业,积极主动与其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按照上级部署,加强督促检查,由企业自主抓好落实。对区内的民营企业,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特殊性,加大培训力度,提出要求,督促检查,抓好落实;另一方面采取送法进企业等方式,将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努力营造企业的法治氛围,通过开展送法进企业,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定期到企业授课讲座,积极培育企业法治文化,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四是狠抓农村法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在全区各涉农镇街,借助“法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平台,联合公、检、法、民政、环保等部门,结合扫黑除恶、美丽河湖等专项行动,现场为农民群众开展法治讲座,以案释法等普法活动175场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农村“法律明白人”法律素质。

(三)坚持依法治理,法治建设跑出新速度

一方面法治创建深入开展。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创建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打造有影响、有内涵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截至目前,已打造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3个,全区民主法治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扫黑除恶工作成效显著。连续三年将扫黑除恶工作纳入普法工作要点,专门下发扫黑除恶专项法治宣传方案。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法治宣传活动,统筹联合各执法单位在广场、小区等人流较为密集的地区开展扫黑除恶主题宣传活动。

(四)坚持创新驱动,开创宪法、民法典宣传新局面

一方面将宪法学习宣传作为全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七五”普法和依法治区考评内容。区委组织部和区普法办将宪法知识纳入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的必考内容。区党校把宪法列入了重点教学计划,将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每期培训班的必修课程。并通过在全区开展宪法进机关进单位、宪法专题讲座和宪法朗读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掀起了全民读宪全民学宪的新热潮,使宪法学习走入日常生活、走入千家万户,推进了宪法宣传活动在大地落地生效,深入民心。另一方面成立区民法典普法讲师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开展民法典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等活动共计15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13000余人,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掌握民法典知识。并与FM106.8电台合作,每天在黄金时段利用广播向市民及时、准确传播民法典知识,让老百姓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在普法深度上发力。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创新精神科学谋划好“八五”普法。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地见效,注重引导,普治相融,将普法宣传与执法司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深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二)进一步在普法广度上攻坚。坚持以落实领导干部“凡晋必考法”和年度统一考法为抓手,抓好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新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及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三)进一步在普法形式上创新。坚持以学习促工作,以创新促发展,不断丰富法治宣传的形式和载体,提升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法治宣传与依法治理的机制创新,担当作为,抓实抓细,推动全区普法工作大格局建立和完善。

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度保证,有序开展。按照县委关于推进“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的部署要求,为促进“法律政策八进”工作纵深推进,及时总结、提炼“法律政策八进”工作,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法律政策八进”工作日报制度、季度报告制度、动态报告制度和工作督查机制,压实责任,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年初下发《20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通知》、《做好“七五”普法规划总结自查相关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每季度按时下发法律政策集中学习推荐篇目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及时上报学习反馈表,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并落到实处。

(二)高度重视、措施得力。一是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政策八进”工作牵头单位,带头对照“法律政策八进”工作总体部署,科学谋划分管行业领域“法律政策八进”工作。召开了“法律政策八进”工作联席会,会议结合省州相关文件,对县2020年的“法律政策八进”工作进行了安排,确保2020年我县“法律政策八进”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二是加强督导、检查、指导力度。会同县依法治县办加强对全县推进“法律政策八进”工作的督导、检查、考核工作,不定期组织重点抽查。

(三)把握重点,全面推进。一是开展各类专项法治宣传活动,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暨光盘行动法治宣传、“五下乡”、“法治宣传进小区,共创文明城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法律宣传等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宣传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截止目前共开展各类专项法治宣传活动65场次,共发放普法手册6500本、宣传资料4000余份,悬挂宣传挂图20张、赠送普法年历800本,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80余人次。二是在宣传纪念日月周,如“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日、“5.4”青年节、“5.12”护士节、扶贫日、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目前共开展各类大型主题宣传活动15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八进”活动。如:各单位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单位普法工作制度;各村(居)规范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保证每个村(社区)都有2名以上普法员,普遍建立了法律图书角,设立了法治宣传专栏;各中小学普遍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开学之际都普遍开展了青少年普法宣传活动;针对“一寺一策”举办了法律法规培训讲座;加大了对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法治培训,狠抓“诚信守法”创建;针对景区各从业人员,专门安排了法治讲课等。半年来,全县共举办“法律政策八进”各类活动260余场次,发放各类法律书籍和普法宣传资料4万余份,受教育达6万人次,在全县掀起了“法律政策八进”活动的高潮,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创新方式,提升普法实效。一是夯实基础,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截止目前,组织普法讲师团开展专题普法宣传讲座10场次。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发送普法宣传短信。目前,发送普法短信30条,惠及全县70000人次的手机用户。同时,利用“县司法局”普法微信公众号进行普法宣传。二是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员的作用,通过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上门公证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变成普法宣传的过程。截止目前,完成接待法律咨询390余人次。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普法及“法律政策八进”宣传。通过融媒体中心、电视台播放森林防灭火、防范电信诈骗等公益广告。四是精心制作普法宣传读物、用品免费发放。今年以来,制作民法典普法口袋读本及宣传折页3000份,指甲剪、围腰、口袋、钱夹纸等法治用品10000余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落实公益普法责任。今年,我区制定了全区“七五”普法规划,在工作措施中,明确了新闻媒体要承担开展法治宣传的社会责任,把法治宣传列入日常宣传重要内容。并制定《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方案》,引导传媒利用电子屏、宣传车、制作公益宣传栏、法治长廊等各种形式宣传法律,自觉承担普法社会责任。开设专栏专题,开展大规模、高密度的法治宣传。

3、抓媒体、建阵地,营造法治宣传的环境。我区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传媒的优势,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河北日报、张家口市电台、电视台、日报、晚报对我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纷纷进行了报道。同时,我区不断创新普法工作载体,大力推广网络普法,在xx区政府网开设法治专栏,在新浪网开通张家口xx法制宣传博客,并入驻《一点资讯》和《今日头天》客户端,为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4、认真落实干部学法制度。今年以来,我区区委理论中心组分别就宪法、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学习;并落实好区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依法执政能力。同时,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落实干部学法制度,邀请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朱立新为全区副科及以上党员干部举办了宣讲报告会。

5、我区每年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将每年学法主要内容、计划和普法重点下发至各单位、各部门,并要求区委党校将宪法法律列为干部培训必修课,指导全区普法学法用法工作。全区各单位、部门针对部门实际,及时对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培训。如: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组织全局157名在职职工学习“新安全生产法”;区财政局组织姚家庄镇相关干部参加乡镇财政培训班,学习财政预算管理、农业财政管理及乡镇财政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等内容,通过学习提高干部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区教育局就财经制度、规范办学、学籍管理、党风廉政纪律等内容召开全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会;区人大组织区检察院、法院、政府等部门新聘任领导干部进行任前考法等。

6、我区采取年初工作计划、年末工作总结、定期或不定期工作调度、年度考法、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及时掌握街道、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和法治实践情况。要求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要求,制定普法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及时向区法宣办报送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工作总结和集中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情况。

7、我区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努力推进干部述法考评制度的落实。目前,我区已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每个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中,作为了考核常项。

8、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我区各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法治教育课,小学以思品课、中学以政治课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并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合理渗透法治教育。

9、抓好“法治副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我区从zd各部门中层干部和街道(镇)司法所所长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同志兼任19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法治教育,并定期对法治副校长进行培训,推进全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同时,组织在校教职工开展法律知识答题竞赛,内容涵盖《宪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教育法》、《教师法》等,进一步提升教师依法执教和开展法治教育的能力。

10、我区以“主渠道教育”为切入点,注重青少年法治实践,深化依法治校活动。一是开展各类校园普法活动。全区各中小学通过开展国旗下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征文比赛、法治手抄报制作、行为规范标兵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二是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设立“校园说法”节目、组建法治文艺宣传队、开设“模拟法庭”、举办“以案说法”法律讲堂等法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深刻的法治教育。三是建立、参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在卫华小学建立“少年税校”,将税收法治常态化宣传教育引入校园,通过设立税法辅导员、开展税收知识讲座、举办税收知识竞赛、印制并宣讲税收基础知识手册、争当“小小税法宣传员”等实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国家税收意识。今年,区教育局还制定了《关于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活动计划》。历时一个月,全区95个班,五千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和能力。

11、深化法治八建创建工作。2013年3月,xx区被全国普法办评为了“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今年以来,按照市法宣办《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法治市、县(区)创建活动的方案》和《河北省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指导标准》,xx区结合全区实际,制定本区法治县区创建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推进依法治区水平。目前,我区万嘉社区于被评为第六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姚家庄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学生创业园被评为“全省公平守信示范市场”,胜利北路街道、姚家庄镇被评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街道(镇),东方苑社区、万嘉社区、土尔沟社区、林园北路社区4个社区被评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蓝鲸大厦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市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同时,xx区选取法治八建创建试点8个,涵盖了社区、学校、农村、机关单位、企业和军营,明确各街道办事处、乡镇、区教育局、地税、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对联系点进行指导和帮扶。

12、深入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学法用法工作。针对企业法治需求,全区各职能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法治讲座。如区地税局组织辖区内80余家企业会计参加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政策及新《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填报业务解读培训;举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宣讲会,现场解答疑问,辖区200余户纳税人参会;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组织东鑫商城41名商户及150多名服务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和消防技能的培训,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区文体局对辖区近150名旅行社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我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13、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围绕贯彻市两办《关于切实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今年4月,我区依托区综合调解中心挂牌建立了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中心聘请2名退休法官,1名内勤人员,负责办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初审、法治宣传等工作。同时,我区在区武装部和区民政局分别建立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的初审工作。

14、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我区建立法律援助热线 ,接听群众来电咨询。同时,我区建立了区法律援助中心-街道(镇)和7个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区(村)法律援助联络点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建立起城镇半小时、乡村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15、积极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2016年,未办理司法救助案件。

16、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2014年4月,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法律顾问任期一年。目前,我区聘请了32名律师担任法律顾问,部分律师兼任了2个社区、村的法律顾问,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更好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我区每年拨付村居法律顾问专项经费15万元,对村居法律顾问履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今年4月,区司法局组织相关街道(镇)司法所对2015年4月以来聘任的32名村居法律顾问履职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其中考核优秀等次律师24名,考核称职等次律师27名。

17、成立xx区法学会。2015年12月,xx区成立了xx区法学会,并于12月18日召开了xx区法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会上表决通过了《xx区法学会章程》和《选举办法》,并选举产生了法学会会长1人、副会长7名、秘书长1名。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5人,涵盖了xx区zd部门、执法部门、辖区律师事务所、法学院校18个单位和部门。xx区法学会的建立,将进一步使辖区广大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服务于法治建设实践,进一步推进法学理论的创新和法治文化的创新,有力推动法学成果和法治实践的有力对接。

18、组织开展法治宣讲活动。我区组建了由法学教授、律师、zd工作人员组成的普法讲师团,每年组织法治讲座,针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行政风险防范、宪法解读、条例等举办专场讲座。并充分利用村居法律顾问资源,邀请法律顾问到街道(镇)、社区(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法治讲座,开展法律知识大讲堂活动,就街道、社区依法行政作专业辅导。

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骆世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我县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基”的发展理念,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县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4.6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9.5%,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11.6%,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亿元,增长4.1%,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91.76亿元,增长22%,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税收收入12.37亿元,增长8.7%;外贸进出口总额33.5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2亿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9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0元,增长11.7%。税收超千万元乡镇达13个。

一、坚持“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发展新动能不断蓄积。在全省率先启动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建设。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政策,“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奖励。实施“扬帆计划”,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全市首家“人才驿站”。县科技创新中心、县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县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在孵企业11家,科技创新成果育成体系基本形成。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提前超额实现倍增计划。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0家,申请专利386件,获省市级科学进步奖4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持续推进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投入3.3亿元,完成扩园1.3平方公里,“三通一平”1800亩,“三路一小河”投入使用,文体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连接园区、县城和市区的主干道全线通车,产业共建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新型材料、健康等产业和县城工业园核心区、深东共建物流产业园、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瞄准珠三角产业外溢,设立驻深招商联络办,强化招商专业队作用,成功举办系列经贸活动,新签约项目13个,合同投资总额45.3亿元。强化“三赛”责任,落实领导挂钩联系责任制,破解“卡壳”问题,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新开工项目23个,投产项目11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4个,完成投资17.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正能量山泉等健康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实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持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战,完成技改投资15.2亿元,推动19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其中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企业12家。

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出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严守25.7万亩基本农田红线,完成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808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21.12万吨,实现五连增。打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创建特色农产品专业镇9个,特色农业生态园区4个,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巩固扩大。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家庭农场160家。推广“互联网+农业”,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通畅。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绿色生态、温泉养生、乡村休闲三大旅游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扎实推进,叶园温泉通过国家4A级景区质量复核,黄龙岩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康泉十八国际生态健康旅游城正式营业,万绿生态村等旅游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产业与养老、文化等产业加速融合,广东畲族宫、金桃源养老产业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全年接待游客727.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2亿元,分别增长12.9%和14.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125.83亿元和117.24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3.9%。广东省普惠金融试点县建设通过省验收。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深东”现代综合物流园项目基本完成前期工作,绿然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商贸体系持续完善,新增商贸主体1659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家。

二、坚持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县城品质更优。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完成县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和滨江新城、仙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东源大道全线通车,完成新河大道一期、行政大道升级改造,县城路网与市区、园区路网实现无缝对接。县文化科技中心、滨江公园、临江亲水河堤景观、木京河湿地公园等公共设施基本建成或投入使用。完成县中心集贸市场建设,县崇文实验中学、县第三小学、县第一幼儿园、县人民医院新院、县公安武警基地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购房优惠政策,销售商品房6450套,增长91.57%,建成商住小区11个,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大润发购物广场建成使用,县城中心商圈加速形成。“创文”、“创卫”扎实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三违四抢”,县城宜居宜业宜游水平进一步提升。

镇村面貌更美。新一轮城乡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完成新港、灯塔、蓝口及顺天镇总体规划编制。“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扎实推进,基本完成5个特色小镇、6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继续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和小城镇发展三大政策,完成圩镇水泥路面改造7.16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45.9公里,农村危房改造1299户。创建市级宜居城镇1个、宜居村庄11个。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渗漏液处理系统建设,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设施21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35个。

发展基础更实。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亿元。赣深高铁东源段启动建设,汕昆高速公路东源段完成路面总工程量的80%,河惠莞高速公路东源段征地拆迁基本完成。省道S230线蓝口乐村至源城胜利段、S253线灯塔至源西段、S229线船塘至骆湖段、S243线康禾曲龙至长芨段等路面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柳城东江大桥完成总工程量的75%,蓝口工业大桥启动建设,义合阮啸仙纪念大桥、古云东江大桥完成前期工作。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3亿元,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02.8公里,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工程43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0宗,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5宗。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42亿元,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上寨至塔岭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完成71个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光纤入户3.36万户,新建4G基站1251个。

三、坚持绿色引领,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生态高地优势凸显。实施主体功能区差别化考核机制,对新丰江库区锡场、半江、新回龙、双江四镇强化生态环保质量考核。率先在粤东西北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3个,省、市级生态示范村50个。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湿地”,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森林”,启动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工作。康禾、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得到加强。

绿色优势巩固提升。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关闭禁养区养殖场690家,打捞水浮莲10.3万吨。基本完成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主体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新丰江水库上游拦截漂浮物工程一期建设,建立清漂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段长制,14条考核河流水质总体好转。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辖区内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深入推进绿化东源大行动,完成森林碳汇造林抚育10万亩,生态景观林带套种补植96公里。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完成县、镇两级森林公园规划编制,建成镇级森林公园5个,乡村绿化工程示范点33个。实施最严格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森林火灾防控形势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达74.37%。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严格项目环保审批,“三同时”和环评执行率均达100%。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行动”,严厉打击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淘汰锅炉6台、黄标车1358辆,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二级标准。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化解过剩钢铁产能42万吨,关闭非法砖厂17家,单位GDP能耗下降3.16%。

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修订及永久基本农田、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生态严格控制区划定并上报省审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达标。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清理闲置土地108宗664.5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实施减排项目14个,新增清洁生产企业3家。

四、坚持共建共享,民生事业持续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出版《阮啸仙》、《古成之》等系列历史人物丛书。新建改建二级文化站4个,建成村级文体功能场室284个。持续开展“文化东源”系列活动,播放公益电影3096场,成功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完成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功发掘船塘龙尾排商代墓葬群遗址,出土文物250件。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5个乡镇通过省教育创强复评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11.82%、94.03%、95.05%,各类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本科上线人数增长23.42%,高考入围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东源教师参加市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居全市五县之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全面落实,药占比下降14%。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稳步推进,启动4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国家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8%以上。全面二孩政策平稳实施,优生优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首届县运会,承办协办风筝、动力摩托、马拉松等多项国际赛事。东源代表团在市第四届运动会上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社保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实现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即时结算,启动涉农资金应用社会保障卡发放试点工作。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和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任务全面完成。发放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4亿元,增长29.4%。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招聘会,新增就业岗位6015个,充分就业村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公租房廉租房96套。

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平安东源建设深入推进,建设和升级改造社会治安视频监控300个,建成治安卡口15个,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飓风2016”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扎实开展“大、大接访、大化解”活动,一批突出问题及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不断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日臻完善。

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出台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意见,制定贫困村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完成261个村(居)9900户28628人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工作,实现贫困人口挂钩帮扶全覆盖。坚持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实施脱贫攻坚八项工程,投入扶贫资金1.2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13个,实现省定贫困人口10531人稳定脱贫,脱贫率达36.79%。出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细则,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十件实事”成效显著。污水处理设施、崇文实验中学、公租房等“十件实事”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五、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得到全面清理。财税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部门预算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启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营改增”深入推进。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2645户,增长43.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442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核实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有效落实。

民主法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6—2020)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有效加强。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完善并依法向社会公开。“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

行政效能有效提升。县、镇、村三级政务外网建设有序推进。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基本完成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办事环节和流程进一步优化。坚持实绩为基,政务督查、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得到加强,抓执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办理人大建议32件、政协提案26件,办结率均达100%。

廉洁从政深入人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认真贯彻党内系列法规、条例、准则,党内监督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行政监察体制持续完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效。严守国务院“约法三章”,“三公”经费进一步压减。

此外,统战、外事侨务、移民、科协、工会、工商联、民族宗教、残联、社工委、关工委、老区、共青团、妇女儿童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防建设、人防、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扎实推进;统计、调查、粮食、机关事务、接待、供销、编制、烟草、盐务、对台、打私、机要、保密、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县人大依法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深圳盐田区委、区政府鼎力帮扶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宏观形势持续严峻,实体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加快;制约新型城镇化因素较多;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任务更加艰巨;补齐民生短板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行政效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振兴发展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县第七次党代会和县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基”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兴县、生态立县、人才强县,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紧紧扭住“三大抓手”,打好“两大战役”,加快与深莞惠“五个一体化”,努力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振兴发展。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打好产业大会战,促进实体经济培育壮大

做强做优产业发展载体。用足用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政策红利,深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积极争取园区扩能增效扶持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加大土地房屋征收力度,持续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打造全县工业经济核心区,推进新扩园2000亩以上。推进PPP合作,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文体广场建设并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东源大道园区段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路、创业路等道路和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园区道路、景观、文体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强园区管理服务,完善商贸、金融等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优化园区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健康水产业、硅产业、新建材、新型旋窑水泥等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掀起产业大招商高潮。抢抓深圳等地区产业转移窗口期机遇,全力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精准化招商,发挥招商专业队和驻深招商联络办作用,用好“三会”招商平台,构建大招商格局,在争当深莞惠产业发展“大腹地”工作中奋力争先。研究出台主导产业招商专项政策,突出主导产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强化产业招商绩效考核,精心组织年度系列经贸活动,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外溢,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制定出台投资项目代办制,为落户项目全程限时代办所有行政审批手续,促进项目快速落地。落实县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强化项目效能督查,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推动10个以上项目开工建设、8个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

全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兴县战略,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培育打造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两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兴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逐年增强的良好局面。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扩园区重点布局发展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智能制造业,打造智能制造聚集区。加快推进齐达科技、嘉利精密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全力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富马硬质合金先进刀具制造产业基础带动作用,加快立兴杨氏等项目建设,促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省及盐田区有关扶持政策和帮扶资金,加快推进“深东”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绿然等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市现代物流先行区。充分利用盐田全国物流强区优势,加强物流产业合作共建,积极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落地,推动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资源开采及粗加工行业管控,促进钢铁、水泥、陶瓷、玻璃等传统行业在规模整合、技术提升、环保建设、安全管理上提升水平,支持旗滨玻璃等重点企业扩产增效。加快推动正能量山泉、康水山泉、万绿湖饮用水等企业增资扩产,打响万绿湖水资源品牌。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引导现有企业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动1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14亿元。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工等实际问题,促进工业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产面控制在20%以下。大力培育重点税源型企业,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政银企合作,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呵护本土中小微民营企业成长。

繁荣壮大现代服务业。结合打造高铁、高速旅游走廊,积极开展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三大旅游品牌建设,在打造深莞惠生态休闲旅游“后花园”工作中奋力争先。大力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省客家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推动东江野战俱乐部创建国家3A级景区。积极推进康泉十八二期、东江源、万绿村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结合景区景点、农业基地,引导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新业态集聚发展,打造农业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优选线路。充分发挥万绿生态产业园扶持资金作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现代商贸体系建设,促进汽车等重点消费领域商贸业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家以上。加快发展报关、通关等外贸进出口服务业,促进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发展动能汇聚转换

打造创新示范高地。出台实施县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全力打造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打造在全市乃至粤东西北地区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促进高层次人才扎根东源。加快东源—暨南大学人才驿站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库,引进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鼓励人才带课题、项目、成果到园区和企业发展。完善县科技创新中心管理运营机制,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涧头、义合等乡镇实施专业镇转型升级。发挥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作用,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和科技工作站,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以上,推动一批企业与孵化器合作设立孵化项目。制定科技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探索搭建政融研企合作平台。

助推产业创新升级。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育成体系,吸引珠三角科技企业将加工制造、成果转化环节转移到东源,打造珠三角新兴产业拓展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增企业研发机构12个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申请发明专利50件以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东源”建设,探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和成本。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3件以上,新增注册商标20件以上。

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服务管理创新,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化项目审批改革,实行联合审查并联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动“营改增”扩围,稳步推进零基预算试点、县级财政资金项目库、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改革,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完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营。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工作。

三、着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

打造精品滨江县城。严格执行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提升各类专项规划,建设“三生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江县城。完成省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确保取得省文明县城提名资格。启动东江公园和县体育馆建设,基本完成县文化科技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让市民有更多的公共文体休闲场所。启用县城中心集贸市场,加快县城在建学校、医院、县公安武警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县城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站场线路布点,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建设新河大道北封闭式垃圾中转站,推进木京河综合治理,强化县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提升县城环境治理水平。高标准抓好一批商住小区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持续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塑造具有岭南风韵、客家风情、山水风采的城市风貌。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新一轮镇级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督察,加强义合等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管理。结合赣深高铁东源站及汕昆、河惠莞高速相关出口建设,抓好周边乡镇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管控,谋划发展“高铁、高速经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仙塘、义合、新港、康禾、漳溪五乡镇示范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分批次改造提升圩镇综合农贸市场,规范集市经营秩序,促进圩镇繁荣。探索完善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城镇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统筹城镇执法职能,建设强有力的城镇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城镇精细化管理办法,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整治街巷及重点部位脏乱差、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渣土违规运输堆放等乱象,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强化“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加强垃圾收运处理、公厕等设施建设维护,提升卫生保洁水平。严厉打击“三违四抢”,规范城镇开发建设秩序。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七大交通体系”建设,在推进与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全力配合做好赣深高铁、汕昆高速、河惠莞高速、G205国道东移、通用机场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加快省道S253线灯塔至源西段、S230线义合至源城胜利段等工程建设,继续推进S229线船塘至骆湖段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柳城东江大桥建设。完成东江渔港建设,推进新港客运码头改造。完成省级水利示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抓好东江干流防护堤规划上报工作。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51亿元,推进220千伏渡水变电站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400万元以上,新增光纤入户2.77万户,新建4G基站285个,实现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

四、着力精准扶贫脱贫,促进“三农”特色更加彰显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完善县、镇、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发挥挂钩单位帮扶作用,落实乡镇扶贫工作组属地职责。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计划,落实50个相对贫困村和211个分散贫困人口村年度脱贫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贫困人口年度脱贫任务。强化扶贫资金筹集使用监管,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多形式的经营合作,扶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开展25个村集体收入良性增长机制试点工作,促进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和侨务政策,改善移民和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25.7万亩基本农田红线,积极开展粮油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巩固产粮大县地位。实施优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优质粮油、特色水果、蔬菜、茶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在打造深莞惠经济圈优质“菜篮子”工作中奋力争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食品产业。加快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以上,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新增“三品一标”认证6个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

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化提升行政村村庄规划,实现规划队伍与规划编制全覆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仙坑、双田等21个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危房改造、道路、能源、信息化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完成在建5宗、启动新建20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成9个乡镇39个行政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推动大肚坳二期和三个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建立完善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实现村庄保洁覆盖面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5%以上。推行雨污分流,扩大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覆盖面,完成在建5个、推进新建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稳步推进较远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村容村貌、畜禽污染、水体污染整治,提升绿化水平,打造干净、整洁、便捷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生态保护治理,促进绿色优势厚植提升

持续发力打造生态高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在推进与深莞惠环境保护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创建部级生态示范镇3个、省级生态示范镇4个、市级生态示范村39个。持续加强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继续推进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抓好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迎检工作。深入推进绿化东源大行动,持续实施高速公路沿线、东江两岸“治采复绿”工程和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镇级森林公园3个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4.38%以上。落实分类发展、区别考核机制,促进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持续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新丰江及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水浮莲、东江沿岸餐饮场所,开展东江流域禁养区养殖场整治“回头看”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等环境违法行为。完成新丰江水库上游拦截漂浮物工程二期建设。在全域河流推行“河长制”,健全河湖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推进14条考核河流整治,确保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辖区内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稳步推进桉树林改造,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落实最严格的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5‰。持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实施扬尘管控等五大工程,确保化学需氧量等四项指标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二级标准。

持续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达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确保完成减排任务。加快企业循环化改造,推进再生能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应用,全面淘汰黄标车。落实“去产能”要求,坚决禁止新增落后过剩产能。

六、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继续实施县城学校十年布局规划,加快民办教育学校引进,加快推进县第三小学等学校建设,着力解决县城学位紧张问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办好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促进校企合作。继续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持续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提升文体服务水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丰江水库移民纪念馆、广东畲族宫建设,完成县“新三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升级改造。推进乡镇数字电视改造和农村“户户通”卫星电视建设,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提升卫计服务水平。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启动卫生强县创建工作。加快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健全城乡医疗保险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强化重大疫情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新生儿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持续提高低保、五保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降低医保大病救助门槛,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行“电子社保”,加快建设社保卡“一卡通”。提升敬老院服务水平,推行社区养老,推进金桃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推进城镇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健全城乡住房保障制度。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东源”建设,实现“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启动第四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飓风2017”等专项行动,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稳妥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基层班子。全面落实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强化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管理,大力整治水上非法营运行为,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智慧食药监项目建设,确保食品抽检和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98%以上。完成地名普查工作。

全力办好十件实事。继续加大投入,全力办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民生实事,在推进与深莞惠社会事业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一是完成省道S243线康禾曲龙至长岌段路面大修工程和Y154线徐洞至泥坑公路改造工程(仙塘大道);推进省道S230线东源义合至源城胜利段改造工程和UW34线东源大桥至蝴蝶岭工业园公路工程(东江大道)。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00公里。二是启动义合阮啸仙纪念大桥基础建设,加快蓝口工业大桥主体建设,完成古云东江大桥前期工作。三是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四是完成11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49个中心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五是完成锡场、黄田、康禾、黄村4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84个村级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启动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由船塘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六是启动县城东江公园建设,推进县文化科技中心建设。七是完成县崇文实验中学、县第一幼儿园和东源高级中学第三教学楼建设,新增学位5000个,继续推进县第三小学建设。八是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义务教育寄宿制公办学校公用经费补助从农村扩大到城市,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50元;对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资助学前教育困难家庭幼儿1258人。九是提高城镇和农村低保人均补差标准、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等,确保不低于省定标准;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80%以上(含门诊、住院),农村五保户、孤儿、精神病患者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含门诊、住院)全额救助。十是补贴参加技能晋升培训的劳动者1200人次,实施创业培训200人,促进创业200人,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人。

七、着力推进依法治县,促进政府效能全面提升

致力建设法治政府。完成并实施《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6-2020)》。强化“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履职用权。完善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持续推进依法行政考评和“七五”普法工作,建设1个以上法治主题公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提升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继续完善“三个清单”公开和动态管理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致力建设效能政府。推进“互联网+政务”,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健全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升便捷服务水平。加强减编控编工作。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严格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提高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益。

致力建设清廉政府。增强“四种意识”。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持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提升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水平。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项目审计,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关键环节监督制约,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8亿元、同比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省政府指导性目标和市人大常委会调整后的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各项投入较快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518亿元,分别增长15.1%和17.3%。22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40亿元、增长11.5%,14个列入部省试点PPP项目吸纳资金规模达68亿元,年末社会融资总额4178亿元、增长26%,持续加大的有效投入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实体经济平稳发展。进一步放大联席会议、千企帮扶等六大平台功能,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发放低息贷款15亿元、转贷资金40亿元,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市工业完成入库税金170亿元、增长5%,企业实现利润367亿元、增长8%。建筑业加快转型发展,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全面启动“五证合一”登记改革,推行市场准入“双告知双承诺”制度,放宽市场主体注册条件,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新登记私营企业1.6万户、个体工商户4万余户。“五大任务”有效落实。累计化解水泥产能60万吨、钢铁产能137万吨,淘汰低端低效铁合金产能8万吨、纺织产能近1万吨、铅蓄电池产能100万千伏安时,依法处置地条钢企业9户,关停小化工企业26户。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2015年底的15.9个月减少到9个月。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82%,较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0.39个百分点,新增减免涉企收费项目18个,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每度降低3.12分,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近3亿元。制定落实28项补短板任务,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建设,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5%。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户、企业“两站三中心”94个、省级企业科技服务站15个,新建校企联盟18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有效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达3.5件。引进国家“”人才21名、省“双创”人才20名。

(二)现代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扩量提质。“4+2”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值4100亿元,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食品产业突破千亿元,新开工德科玛半导体、时代芯存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重大项目,敏安电动汽车获批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完成工业技改投入650亿元,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特色服务业活力增强。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200个,完成投资603亿元、增长14.9%。29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过1.3万户,营业收入增长13%。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0.6%,其中“4+3”特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76%。旅游业、快递业收入和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增长14.3%、67%和33%,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成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现代农业增创优势。实施投资超3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30个,“4+1”农业项目占比达77%,单个龙头企业年销售突破50亿元。新增家庭农场871户、土地股份合作社131个,新拓展高效设施园艺面积8.1万亩,发展稻虾共作等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显著提升。加大农业设施投入,新增高标准农田近40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近700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粮食收储和气象服务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三)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处发力,健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实行投资建设项目“四联合”审批,推行多部门在线数字化联合图审,启动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实现政府便民服务热线多号合一。构建全过程市场主体监管模式,建立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盱眙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通过省级评估。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市区“多规合一”空间信息技术平台,顺利完成“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涟水、金湖、洪泽和盱眙马坝等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序推进,城镇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新推出4项居住证公共服务事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实施,洪泽建设用地“双减量”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淮安区获批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新型农村改革体系加快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所有乡镇,探索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金湖成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金融改革成效显著,新开业4家银行机构,省信用担保公司在淮设立分支机构,11户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组建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核准发行企业债券52亿元。全面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顺利完成党政机关公车改革,统筹推进国企、物价、供销和科技等体制改革。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建设获得省政府专门政策支持,获批部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连续五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深度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快“东融西拓、南联北接”步伐,全域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宁淮一体化发展进程提速。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2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59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10个。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40户,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5户,新布局“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友好交流城市2个。园区平台提档升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部级生态工业园区验收,淮安综保区列入跨境电商试点,淮安高新区创建部级即将获批,获准筹建省级清河经济开发区和苏淮高新区,淮安软件园创成省级互联网产业园和企企通示范园区,施河教学具产业园创成部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四)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投入845亿元,实施846个重点项目。功能片区建设加快推进,高铁商务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金融中心一期主体结构封顶,获批建设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故里景区、河下古镇、码头古镇、蒋坝古镇保护与开发有序推进,完成1.6万户、19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城市公共交通不断优化,正式运营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市区内环高架工程,改造瓶颈路段27个,新改建停车泊位2200多个,完成市区公交体制改革,新购700辆新能源公交车。实施应急避难场所、海绵城市等项目,建成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和电梯应急处置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建设快速推进,宁淮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235国道、503和348省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淮安新港二期等工程顺利实施,淮安涟水机场启动二期扩建工程。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淮河入江水道和分淮入沂整治等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同步实施二级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创建,实施139个“九整治”和542个“三规范”项目,整治老旧小区230个,拆除违法建设15.8万平方米。优化28个片区和109个镇村布局规划,10个重点中心镇基本建成“十个一”功能性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推行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管护,创建美丽乡村32个。全面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新解决41.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出台实施《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和《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国家生态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全力打好空气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4%,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3天、达248天,重污染天数减少4天。推行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均值达到年度考核要求。

(五)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投入55.6亿元,全面完成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335元、14319元,分别增长7.9%和9.1%。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60所、先进乡镇10个,高考二本以上录取数连续八年超过万人,新扩建省优质幼儿园23所,建成一批省级现代化职业学校、专业群和实训基地。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创新总额控制下的病种结算办法,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平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5%,版权登记总量大幅提升,淮安大剧院投入运营,恩来干部学院核心区主体工程竣工,纪念地景区入选“全国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成功举办国际智力运动精英赛、市第八届运动会,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发放创业贷款1.3亿元,“零就业”家庭全部当月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7%。实施精准扶贫,12.9万低收入农村人口脱贫,45个经济薄弱村达“新八有”标准,黄花塘革命老区获得省单独实施“点穴式”帮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490元、370元提高至520元、400元,健全社会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做好困难群体精神关爱工作,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2亿元。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圆满完成“六五”普法。探索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流动人口居住管理,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加强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实现城乡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建成透明放心菜市场和透明餐饮系统,积极打造阳光升级版,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其他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创成全国人防先进城市。对口支援工作富有成效,援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和第六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广播电视、机关事务、仲裁、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加快发展。

(六)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坚持高点谋划。围绕落实“十三五”规划,深入谋划推进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事项,出台实施优化空间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意见、融入沿海开发实施方案、台资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及时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意见,实施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外贸增长等创新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坚持实处发力。面对淮安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牢固确立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工作导向,聚力培育产业、服务企业、招引项目,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组织协调,着力解决资金、用地、人才、房屋征收等方面的难题。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大力推行101%服务,持续深化“两为”整治,限期解决招商引资中未兑现的承诺事项,努力营造重服务、敢担当、讲诚信的干事氛围。坚持严字当头。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新要求。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推进行政复议应诉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政务公开、网络问政不断深化。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管理市级政府投资项目、政府债务和产业引导资金。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精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决查纠“”,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大力惩治各类腐败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2016年的各项成绩是在应对严峻挑战、克服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既为实现“十三五”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本届政府圆满履职画上了句号。五年来,坚持以科学跨越发展为主线,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标准。对照高标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加大攻坚力度,着力补齐短板,为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牢了基础。五年来,坚持以特色城镇化为引领,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秉持“全域规划、多规合一”理念,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优化了中心城市“双心三轴九组团”布局,建成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人口增至160万人。县城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一批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59.5%,实现了常住人口止跌回升的重大转变。五年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科学跨越发展新动能日益增强。26项改革纳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引进实施投资超10亿元和超1亿美元项目140个,本土企业实现在A股主板上市,一批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了台资集聚示范区等一批部级开放平台,建成了淮安智慧产业谷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引进了科技领军、行业带头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逐步成为淮安发展的主引擎。五年来,坚持以重大基础设施为支撑,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两条高铁相继开工,机场一类航空口岸正式开放,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多层次、高密度的公路网加快构建,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为淮安融入大战略、实施大开放拓展了新空间。五年来,坚持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社会和谐基础不断巩固。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六大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各类民生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部省驻淮单位,向来淮投资创业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淮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拼搏奋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把握大势、争取主动;只有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才能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只有心无旁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才能打牢基础、厚植优势;只有着眼大局、维护团结,才能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只有牢记宗旨、不忘初心,才能永葆本色、行稳致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难题手段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支撑还不够有力,稳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面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与其定位还不相匹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面对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打造宜居生态家园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在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还面临许多新矛盾。面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服务效能有待提升,依法行政能力需要提高,求真务实作风还要进一步锤炼。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依靠加快发展予以解决。我们将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思路和2017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全国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省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淮安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历史重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深刻分析了今后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确立“两聚一高”新要求、深化“两大目标”新内涵,为淮安加快发展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具体路径。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增创优势,积极探索依托生态优势走出发展新路子,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和工作重点,确保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趋好,改革开放活力更强、空间更广,群众生活稳步提高、更加幸福,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宜业宜居、优势凸显,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和谐稳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将淮安建设成为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市政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党代会、市委七届三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两聚一高”,聚焦“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更加突出“四个导向”,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实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左右和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确保完成省定任务。围绕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提升发展质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突出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和工业强市主旋律,进一步聚集资源、强化保障,加大产业培育力度。重抓有效投入,加快实施省市重大项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3%。重抓产业提升,突出产业横向连接和纵向延伸,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着力打造更多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抓企业培育,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促进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培植60户“4+2”产业龙头企业,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30户,形成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200个。重抓全民创业,加大创业培训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培育更多市场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加快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活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7%。主攻关键环节,聚焦盐化新材料、凹土资源开发等产业,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行业标准制定上掌握话语权。激活创新要素,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达900个;强化人才支撑,新引进省“双创”人才项目15个、“淮上英才计划”项目60个。优化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对创新监管的宽松性和对创新人才的包容性,大力扶持科技孵化基地成长和高端人才创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建“零侵权”城市。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制造业贷款占比,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余额超过600亿元,股权融资增加5亿元以上。加快建立产品研发、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等公共平台,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推进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新培育1-2户市长质量奖企业,新增著名商标15个、知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5-6个。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加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抓好设施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升财政资金支农效益,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产业、金融等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用好国家政策性资金,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切实防范农业经营风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着力补齐农业科技创新短板。

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按照“4+1”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培育,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多元复合,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实施投资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0个、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50个。放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场带动效应,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淮安大米”等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农产品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稻虾共作、稻绿轮作、农牧结合等种养模式,提高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发挥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龙头和示范作用,带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万亩。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电商等新型主体,新增家庭农场800个、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100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个。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村创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扩大联耕联种联管联营试点范围,建设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放大特色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聚力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项目招引、跟踪服务和动态监测,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200个,完成投资630亿元,力争“4+3”服务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7%。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实施一批市场潜力大、投资效益好、品牌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促进特色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进一步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聚焦重点领域。做强现代物流业,重点打造港口、铁路、航空三大核心区,加快建设苏北快递产业园,积极发展集散分拨、仓储配送等产业,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做特健康养老业,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旅游等产业互动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健康养生产业。做精文化旅游业,着力构建“一核两圈五板块”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丰富里运河、西游记文化旅游和洪泽湖、白马湖生态旅游内涵,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启动乡村旅游民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城市。做优新兴业态,实施“互联网+”20项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加快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着力打造苏北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地。

聚合平台载体。围绕市域空间布局和“4+3”特色产业规划,立足特色优势,引导产业错位发展、专业市场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提升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淮安软件园等载体,打造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新认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过1.4万户,新增投资150亿元,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

(四)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精明增长和内涵发展,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带动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城市设计、中心城区控规及专项规划修编。统筹布局学校、医院、文体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人口合理集聚。转变设计理念,抓好建筑形态、绿化景观、街区风貌、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促进各要素之间功能相匹配、形态相适应。加大规划调控力度,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强化土地上市的规划管控和市场调节,促进城市有序发展。

增强城市功能。计划投入968亿元,实施793个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功能片区建设,提升淮海中心商业区发展质态,增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集聚能力,加快高铁商务区、空港产业园等建设。不断彰显城市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启动建设中国漕运城、盐晶堡主题乐园,打造老坝口历史风貌区,实施纪念地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应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加快形成城市特色风貌。持续改善宜居环境,整治210个老旧小区,建成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全面整治易涝片区、道路积水点,实施3座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和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大力促进互联互通,积极推进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建设和宁淮、沂淮铁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建成503省道等工程,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加快实施京杭运河淮海南路大桥等项目,打通10个瓶颈路段和拥堵道口;完成流域性防洪、区域治理、河湖水系连通等项目,争取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促进统筹联动。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优化清江浦区功能布局,增强综合承载力,加快淮洪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推进淮安区、淮阴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创新“一县一策”扶持机制,加快盱眙撤县设市步伐,推进涟水副中心、金湖水乡园林城市建设,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突出以城带乡,强化规划引导和产业带动,促进产镇加快融合、资源综合利用、地域风貌彰显,加快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强的特色小镇。全面推广“五位一体”管护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市容环境法治化管理,实行规划、建设、城管全过程监管,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建立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市和区事权,将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全面建成“智慧淮安”基础数据库和基础网络,实现重点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完善覆盖市区的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系统。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争取高分通过国家年度测评。

(五)深化改革开放,集聚加快发展新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有效落实“五大任务”。全面实施去产能工作方案,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严控新增落后产能。积极拓宽去库存渠道,加大住房货币化补贴和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加大调控和监管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债务余额限额管理,严控新增债务,加快存量债务化解,稳步推进去杠杆。出台降成本配套措施,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税费、融资、用能、人工等成本。对照全面小康建设标准,进一步集中有效资源,逐项落实补短板任务。

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实现权责清单融合,升级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加快建设四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开展盱眙、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开展高沟、车桥等重点中心镇扩权强镇试点,加强农民进城落户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实施3个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试点,推进同一乡镇村庄优化布局和土地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拓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扩大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吸引股份制、台资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淮落户,积极培育地方金融组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向金融中心集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大国有企业、供销社改革力度,统筹推进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放大台资示范区品牌和省专项支持政策效应,继续实施台资项目倍增、交流平台拓展和101%服务升级计划,建立省级以上开发区与岛内园区合作机制,聚力招引台资产业链高端项目,推动台资产业转型升级。转变招商理念,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重、效益为本,注重项目的实际投入、税收贡献和产业支撑,形成鲜明的绩效导向。着力提升外资利用质态,新引进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先进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实现正增长,其中制造业和生产业到账外资增长10%左右、力争占比达50%。突出优进优出导向,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新培育进出口企业100户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园区创建,创新体制机制,丰富发展内涵,加速产业集聚,不断提高各类园区对全市开放型经济的贡献率和支撑度。

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工作,支持淮河生态经济带工商联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洪泽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淮河银行、淮河开发总公司筹建前期工作。实质性参与沿海发展联合会运作,共同设立和有效使用江苏沿海发展基金。参与沿海“3+3”港口联动,争取沿东陇海线重大项目布点,拓展与沿海、沿线城市经贸产能合作。实施宁淮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盱眙、金湖、洪泽先行融入江北新区,加快市域整体融入南京都市圈。办好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7次市长联席会议,不断提升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坚持绿色发展,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用2-3年时间,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有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尽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详细制订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将所有指标分解到县区、部门,落实到企业、项目,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着力改善空气质量,大力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项目,持续开展燃煤锅炉整治、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治理,抓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确保PM2.5浓度降幅、优良天数比例等达到国家和省考核目标。大力防治水污染,坚决取缔不符合环保政策的“十小”生产项目,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实施城市建成区控源截污和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水环境区域补偿,确保国、省考核断面达到要求。实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加强化工园区整治,力争通过省专项整治考核。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筑牢生态安全机制屏障。坚持总量指标削减、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审批联动,加强违规项目清理和违法案件查处,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开展敏感目标风险评估,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筑牢生态安全管控屏障。积极巩固生态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设立一批生态保护引领区,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大城乡绿化造林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建设屏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力度,引导企业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30个,节约标准煤6万吨。加快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进3个市级低碳试点园区建设。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加强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监管,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建成超低能耗被动房示范项目。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慢行交通示范区,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七)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市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规划,建成一批新校区,加大师资建设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创建一批国家、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和职教集团,促进驻淮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恩来干部学院核心区建成投用。扎实推进“健康淮安”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实现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高效运转,提升计划生育和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办好智力运动、户外运动等国际赛事,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保障机制,突出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两个重点,兜住就业底线,统筹推进困难群体就业。完善扶贫攻坚机制,实现13万低收入人口脱贫、45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继续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大病保险统筹基金筹资标准、医保报销比例及最高支付限额,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整合,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完善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制度,发挥慈善社会救助补充作用,逐步扩大救助范围。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民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和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创新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放大阳光升级版效应。开展平安家庭创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透明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积极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抓好生产、交通、消防、网络、金融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2017年市政府将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积极支持各县区兴办一批民生实事,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开工建设中心城区45.6公里的内环高架及连接线,提升快速通达能力。二是建设中心城区饮用水备用水源,新建京杭大运河取水口,铺设52.8公里管道,实现长江水与淮河水互为备用。三是在63.5平方公里老城区新改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道,综合治理城市水环境。四是完成1.1万户以上棚户区改造任务,改善3.5万人居住条件。五是新建扩建生态新城高中、淮阴师院附属中学和第一附属小学、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和20所幼儿园,着力优化教育布局。六是异地新建市妇幼保健院,基本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七是新投放300辆新能源公交车、3000辆新型公共自行车,方便市民出行。八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25元提高到470元,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20元、400元分别提高到550元、460元。九是促进就业创业,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扶持创业1.5万人。十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进村入户集中供水管网,新增受益人口100万人,实现城乡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开启新征程、创造新业绩,要求以更高标准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新一届政府将牢记重托、不辱使命,进一步加强现代政府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倡导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教导,牢牢把握绩效导向,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决杜绝“抠着指标凑数字”,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强化责任担当,健全领办会办帮办督办推进机制,坚持尽职免责、失职追责,鼓励创新实干,允许探索试错,坚决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确保各项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发扬工匠精神,当好“操盘手”,不断提高科学施政和驾驭经济发展能力。

践行亲商为民的服务理念。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加大政策执行跟踪督查和审计力度,全面兑现服务承诺,坚决惩治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失信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市场公平秩序。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不断优化101%服务,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适宜投资创业的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政府工作和民生需求无缝对接,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健全依法高效的运行机制。强化法治思维,依法制规立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认真执行议事决策程序,持续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不断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规范运行,扎实开展护航发展专项行动,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保持清正廉洁的从政本色。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执行党内法规制度,切实绷紧从严治政这根弦。深化“五德”教育,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注重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置。紧盯“关键少数”,严格执行市直单位五项重点权力制约监督规定,坚决惩治各类腐败问题。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压降行政成本,严控“三公”经费,切实把资源和财力用到发展最迫切、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县区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蒙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孔祥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县十六届人民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县委“3336”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1-11月份,市公布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县有14项指标总量或增速位居全市前两位,其中4项位居全市第一。预计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同比增长8.9%;财政收入24.3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16300万美元,增长11.9%;进出口总额6000万美元,增长3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84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3元,增长9.5%。

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净增95.2亿元,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净增12.8亿元,年均增长16.1%,总量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净增123亿元,年均增长23.7%;规模工业企业突破2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净增6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1.1%。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工作圆满收官。

(一)五年来,始终紧抓经济发展不动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占比由28.9:40:31.1调整到21.5:37.7:40.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工业总量大幅攀升。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1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4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140家和1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8亿元,是2011年的2倍。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汽车及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及智能家居三大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12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江淮安驰、邦基饲料、宝业住宅产业化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江淮安驰销售汽车44966台,实现产值23.4亿元、税收1.3亿元,带动佳仕龙、鑫元等10余家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值5亿元。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至8家,2016年实现产值4.6亿元,增长95%,位居全市县区第一。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20个;规模企业研发投入1.5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2016年实现产值1.4亿元。园区平台不断优化。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覆盖范围达到18平方公里,是2011年的2倍;建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4个、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34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财政收入6.2亿元。被列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和全省第五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现代农业强力推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81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0万亩,新增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30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7个。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和“吨粮县”。创建国家和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2个,被评为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新增规模养殖场(户)2596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连续六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生猪良种补贴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5家,实现产值7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5倍和3.4倍。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北淝河洼地治理、病险闸站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累计建设及加固涵闸96座,改建维修生产危桥1139座。农业专家视频咨询系统覆盖全县,建成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示范点12个。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镇8个,被评为全国第二批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累计投入各级农机购置补贴6.2亿元,其中2016年4.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被授予“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63家、家庭农场1076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53家,2016年午秋两季土地托管面积190万亩。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先后建成汽车会展中心、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和1912文化休闲街等商贸物流项目12个,新建和改造商品配送中心、连锁农家店(超市)101家,净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03家。文化旅游蓬勃兴起。改造提升庄子祠、雪枫公园、马公府、陆将军府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创建国家AAA级景区2家,建成乡镇休闲农业旅游点26个,创建全省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润果生态园、竹海湾休闲农业园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四星级农家乐3家。编制北淝河湿地公园规划,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积极培育养生美食品牌,被授予“中国养生美食之乡”称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商产业园建成投用,共入驻“菜大师”等电商企业52家,发展村级淘宝网点120个,2016年实现线上线下销售5.6亿元。金融服务不断完善。药都银行、湖商村镇银行、国元证券、国盛证券相继入驻,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0家,新增融资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5家;2016年存款余额286亿元、贷款余额188亿元,分别比2011年净增164亿元、133.5亿元,存贷比由44.6%提高到65.7%。被评为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县。

(二)五年来,始终紧抓城乡统筹不动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紧扣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坚持城乡联动,深入实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36平方公里、人口增至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基本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蒙城”规划目标。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城乡全覆盖、规划一张图,编制各类规划26项。修编完成《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构建了城市发展新格局;编制完成中心城区5个片区控制性规划、涡河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绿地系统、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做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编制1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35个美丽乡村规划,促进了镇村布局更加合理。严格规划执行,全面落实规委会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与监督,有效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乡建设特色彰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累计完成征地2万亩,拆迁300万平方米。新建城市干道159公里,城区“九纵十横”主干路网结构基本形成。累计实施绿化水系项目30个,建成街头绿地32个,逍遥公园、梦蝶湖公园、鲲鹏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向市民开放,“水、绿、路、彩”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彰显。建成学校32所、安置小区10个、商住小区27个,规划馆、博物馆、妇女儿童医院、二中高中部等项目投入使用。改造老城区路网10.8公里、供水管网30公里,实现雨污分流25公里、弱电下地23.5公里,修建公厕150座,安装路灯7500盏,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美化全覆盖。荣获“全国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大力推进美丽镇村建设。累计投入5.6亿元,建成美丽乡村13个,启动集镇建成区整治16个。小辛集乡李大塘村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双涧镇荣获“安徽省十佳宜居宜业乡镇”称号,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8657.9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4743亩,累计获批各类用地指标2.1万亩。

城乡管理水平提升。成立城乡管理委员会,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大力开展城区“四大秩序”专项整治。在城区设置单元网格33个、基本网格202个,派驻人员1200人,全面建立“网格全覆盖、责任无盲区、管理无缝隙”的监管机制。改造茨淮路等4个农贸市场,拆除违法违规户外广告1.1万块。全面取缔非法营运电瓶三轮车,城市公交系统进一步完善。视频数据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得到综合运用。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建立“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配备保洁人员4499人,购置垃圾收集车4540辆、垃圾桶6.4万个,建设垃圾收集池1.5万个、水冲式公厕329座。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先进单位。蝉联全省文明县城,成功创建安徽省首届文明县。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建成县污水处理二厂、许疃镇污水处理厂和15个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涡河水质明显改善,出境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拆除无证自办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15家,建筑工地扬尘治理54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321辆,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秸秆禁烧成效明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PM10平均浓度为69.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6.1%。持续推进污染减排治理。实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66家,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闭或搬迁9家。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18个、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39个,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三)五年来,始终紧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项目建设“第一抓手”理念,坚持年年都是招商攻坚年、项目推进年,持续优化环境,扩大有效投资,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4个,建成亿元以上项目65个。

招商引资成效斐然。成立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制定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与央企、民企和协会、商会交流合作,全力招大引强。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14次,开展“百家民企进皖北·蒙城行”活动,承办国际徽商大会秘书长会议,与浙江商会、江苏商会等建立合作交流平台。蒙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江汽集团、宝业集团、国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河南牧原集团、新华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来蒙投资兴业。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8个、现代农业项目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9个。投资35亿元的九九慢城杜仲良种产业化基地、投资20亿元的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投资15亿元的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地。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认真落实“四督四保”推进机制,扎实开展“八月行动计划”、“百日攻坚”、“夏季攻势”等活动。累计实施中央投资项目125个、省市重点管理项目16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8个;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年均增长15.6%。国能生物质发电、上元新型家居、讴神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一院住院大楼、职教园区一期、人力资源和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安驰大桥、S307一级公路蒙城段、济祁高速蒙城段和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等一批交通设施项目建成通车;220千伏漆园变电站、110千伏三官变电站、110千伏楚村变电站等一批电网工程建成运营。伟才教育、强英鸭业、海王医药、昌盛日电等85个项目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亳蚌、阜淮两条城际快速铁路在我县形成“X”型布局,目前已完成环评二次公告。

(四)五年来,始终紧抓改革创新不动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取向、民生指向,加大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改革红利最大化。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制定权力清单运行监管细则,抓好动态调整。加快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1万户、私营企业达8892家。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月均受理申请事项3.6万件,办结率100%。深入推进“亳州(蒙城)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1.2万人次,转化落地项目198个。不动产登记改革全面完成。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改革步伐加快。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实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全覆盖。深入推进预算支出公开评审和绩效评价,硬化预算约束,盘活存量资金。“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发放“税融通”贷款1.65亿元,“政银担”合作试点在保余额达7亿元、“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5000万元。全面完成县信用联社改制,农商银行挂牌营业,股权融资达6亿元。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资产突破160亿元,长期信用等级评定为AA级,形成了投融资、资产经营、开发建设、类金融和文旅广告等多元化经营格局。建立PPP项目库,实施PPP项目2个,投资4.7亿元。安旺门业在“新三板”挂牌,华飞缝纫、庄子药业、左岸文化等11家企业分别在安徽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实施农村土地“一块田”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推行水利设施管护机制,被列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全面落实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农民进城等政策,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盘活效率低下企业和闲置用地,宏基汽车重组为讴神汽车,甬工工具重组为林驰电子,金岳彩印重组为灵感科技,湘工工具重组为明智电器。实施货币化安置1326户4.2亿元,商品房总量库存去化周期较2015年减少3个月,其中住宅去化周期减少3.9个月。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用能用电成本、物流成本,落实结构性减税1.4亿元。

(五)五年来,始终紧抓民生改善不动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民生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脱贫攻坚火力全开。创新编制《扶贫手册》,出台教育、健康、就业、光伏、特色种养、社保兜底等系列扶贫政策,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提升脱贫成效。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724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2662万元。创新推行金融扶贫四种模式,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5亿元、小额信贷1023户3715万元;建设户用光伏电站1600座、村级光伏电站30座;实施蔬菜大棚、鸭业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429个,实现贫困户年收益3000元;发放贫困户教育资助6941人次,共计582.8万元;改造贫困村道路927.2公里、贫困户危房1144户。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扶贫标准实现“三线合一”。截至2015年,累计脱贫2.89万人;预计2016年脱贫1.52万人,出列40个村。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96.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5%。逐年抓好各项民生工程,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91%。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1%。以船为家渔民、“老字号”群体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484例,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工程惠及4.7万人次。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6万套。建成村级道路1050公里、集镇水厂22座,改造农村电网2066公里。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66个、“村小提升”工程20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7所、幼儿园133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52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高考本科达线率57.1%、中考优秀率45.7%,均居全市第一。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县域医共体试点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村居全覆盖。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基本建成,全县277个村卫生室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两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表彰。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选“中国好人”40人,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上榜“中国好人”县级第一名,被誉为“中国好人”第一县。《尉迟寺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庄子传说”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授予“安徽曲艺之乡”、“中国硬笔书法之乡”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持续推进“平安蒙城”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包保化解责任机制,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建设进一步规范,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深入落实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势逐年好转。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累计整改市县挂牌督办隐患196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荣获“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被授予“安徽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六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和省级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

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防、编制、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外事、侨务、地震、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五年来,始终紧抓自身建设不动摇,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县“三十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不断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向县委请示报告制度。累计办理人大议案建议631件、政协提案977件,满意度逐年提高。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制度,推进重要民生事项、重大投资项目等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坚持把抓落实、办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强化目标导向,建立政府工作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制度,全面落实“找、交、销、查、考”工作机制,累计完成任务清单1267项,整改“四个点问题”清单事项122个。不断拓宽县长热线、市民论坛等服务渠道,新设“7812345”县长热线,成立县长热线受理中心、督办中心和信息中心,月均办理热线事项700余件,满意率达95%以上。累计播出《百姓对话》164期、《新闻前沿》52期。

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始终把党风廉洁建设纳入政府总体工作目标,严格执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清退办公用房4408平方米,“三公”经费下降55%,公务用车进一步规范。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基本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各位代表,五年的拼搏奋进,换来了累累硕果。过去五年,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大局,用跨越赶超的目标激发动力,用开拓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动发展,让一个个项目变成了经济的增长点、一件件实事变成了群众的受益点、一项项工程变成了发展的着力点。五年间,我县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殊荣70余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接力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勤劳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驻蒙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参与蒙城建设的各位投资者和关心支持蒙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办好蒙城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不动摇,紧抓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机遇,向改革要办法,向创新要思路,扩大对外开放,不断积蓄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必须扭住发展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攀高比强,突出“快、好、高”,在全市、在皖北、在全省范围内找目标、定标杆、争先进,持续壮大总量、提升均量、优化质量。必须改善民生不懈怠,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千方百计改善教育、医疗、饮水、住房、出行等各方面条件,让全县人民都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苦干实干不停步,坚持少说多做、勤勉工作,始终按照县委提出的“狮子型”、“老黄牛式”干部标准,面对挑战与困难,不争论、不回避、不退缩,努力做到苦干实干、善做善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蒙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少数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服务能力不强,新形势下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的“三大目标”,指明主攻“三大产业”、打造“三大中心”的发展路径,描绘建设“六个现代化新蒙城”的美好蓝图。新一届政府将一以贯之落实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提升标杆、加速赶超,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主题,戮力同心,宵旰图治,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把蒙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党的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实现经济增速全市领先、经济总量全省进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8:41:41,工业化率达40%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突破2.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中心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实现地更净、路更畅、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双创基地、孵化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促进100家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企业。大力实施产业创新升级工程,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百亿元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三大产业产值占比达68%以上。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

(二)坚定不移推进协调发展,全力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

充分利用皖北六市中心节点的独特区位,加快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大力实施城乡规划提升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大力实施城乡建设提升工程,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基本实现路网、水网、电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覆盖。大力实施城乡管理提升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打造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建设涡河生态经济带,创建北淝河部级湿地公园、芡河下游湿地公园。加强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循环产业体系。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统筹推进“五水共治”行动,深入开展“减排、压煤、降尘、治车、禁烧”综合治理,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四)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全力塑造合作共赢新模式。

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确保引进市外资金年均增长1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加快构建对外开放通道,推进亳蚌、阜淮快速城际铁路和亳蒙高速公路、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县乡公路畅通工程、客运场站建设工程,建成涡河蒙城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深入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积极争创部级开发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洼地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坚定不移推进共享发展,全力增加人民生活新福祉。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目标,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工作要求,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完善教育、文化、就业、养老、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落实“三位一体”工作责任制,构建三级责任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预防和杜绝各类较大事故发生。加强“法治蒙城”建设,积极打造法治政府。持续开展“平安蒙城”创建活动,切实增强各类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十七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工业强县,努力在推进提质增量上取得新成效。

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始终紧盯三大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产业支撑,确保三大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扶持江淮安驰公司引进乘用车高端产品,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推进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丹阳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扶优助强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建设4.5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完成孵化园一期工程,培育强英鸭业等农产品全产业链企业,引进落地食品加工企业15家。推进灵感科技智能家居、金福瑞红木家具等项目建成投产。继续实施“三小”培育提升工程,持续抓好“千名干部联系帮扶千家企业”活动,用好2亿元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

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提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引导资金,采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发展。大力引进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项目,加快推进中锐科技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设。建成中森绿能二期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加快上海电气秸秆电厂建设,积极做好深圳拓邦锂电池等项目前期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亿元,增长30%以上。深入实施专利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工程,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5件以上。

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认真落实降低企业成本政策,围绕融资、用地、用工、用电、物流、税负、权证化等内容,打出企业减负“组合拳”。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申报安徽省著名商标5个、安徽省名牌产品2个,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2个。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增加振兴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确保全年在保余额不低于8亿元。继续做好中小微企业过桥续贷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周转资金达到8.3亿元,扶持企业不少于130家。用好“政企直通车”微信平台,穷尽办法、倾尽所能、依法依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请您回家,助您创业”活动,重点扶持筑梦社区、青年创客空间发展,鼓励蒙城老乡返乡创业、青年学子就业创业,确保新增私营企业5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5000户以上,新转化落地返乡创业项目300个。

(二)聚焦现代农业,努力在促进强农富农上取得新成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6.5亿斤。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奖补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专用品牌粮食面积65万亩、各类瓜果蔬菜和苗木花卉面积54万亩,打造立仓、岳坊万亩莲藕基地。改造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新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重点扶持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家。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多样化步伐,确保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5个、产品认证10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2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家庭农场22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0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加快建设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基地,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加快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10万亩。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全国河湖试点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小农水”等项目建设,完成陈桥闸除险加固工程、港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港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水利智能化工程、农田治理工程、地头沟疏浚工程。新建加固小型水闸22座,整治河沟76条。继续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500亩,补充耕地4000亩,全面完成2016-2017年度32万亩高标准农田治理项目。

(三)聚焦三产升级,努力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上取得新成效。

繁荣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业。统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店、酒店及特色餐饮等业态,加快构建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业零售网点、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体系。加快京开五金建材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大皖北农机大市场、二手车市场推进力度,支持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运现代物流园运行增效。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网点布局,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点向农村延伸。实施成品油布点规划,合理布局乡镇加油站点。深入推进“新网工程”,新建或改造农家店40家。

培育现代金融和电子商务业。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深化“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在保余额不低于6.5亿元。继续实施“532”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到6000万元。推进“税融通”业务全面开展,发放贷款2亿元。力争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安徽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家。规范民间投融资行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计划,确保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60家,实现线上销售3亿元以上。借助阿里巴巴·亳州馆、“菜大师”等线上平台,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新建30个村级淘宝网点,依托“菜鸟物流”和邮政物流,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

发展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深入挖掘庄子文化、史前文化、楹联文化、涡水文化资源,做好庄子故里等商标注册工作,进一步提升“庄子故里、逍遥蒙城”品牌内涵。制定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和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以“亳州文化旅游年”蒙城系列活动为契机,举办第八届华东六省曲艺大赛、第四届养生美食文化节、2017年淮河文化暨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营销,促进旅游消费与投资。大力推进多彩橡树产业园、九九慢城良种杜仲产业化基地、“乡愁·老集村”、“老烟厂1896”等项目建设,启动尉迟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推进坛城北蒙故城考古发掘工作。争创全省旅游乡镇1个、旅游示范村2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积极建立养老消费机制,做好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机构相结合试点工作,提高医养服务水平,创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点3个。

(四)聚焦城乡建设,努力在提升功能品位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完善城乡规划。结合高铁站选址等重大项目布局,启动《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工作,调整完善《蒙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和老城区、涡北片区、开发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合理化配置。全面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编制18个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启动全域旅游和特色乡镇规划。强化各项规划与重大基础设施、三次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着力建设中心城区。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新建东光路等19条道路20公里。实施森林公园西片区、城南新区水系绿化等工程。建设图书馆、档案馆、第三水厂、乐土驿站、广电中心等项目。推进南华苑北区、望月小区B区、东光小区等6个保障房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工建设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持续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涡河景观带城区段一期工程,改造山桑路、宝塔路、嵇康路、北蒙大道,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21公里,新建停车场10个,修建公厕25所。启动庄子小区、干鲜果大市场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水电路网等配套功能。实施棚户区改造10700套,完成421套公租房续建任务。继续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四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数字城管工程,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县改市”。

着力打造美丽镇村。全面完成7个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建成区整治和9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启动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15个省级中心村、5个市县级中心村建设。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积极打造特色小镇1个。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X032许凤路、X034蒙阚路、G237蒙城段路面改善工程,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670公里,改造农村生产危桥100座、公路危桥27座。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落实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快马沟、芦沟、西长沟等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一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乡镇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强化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15家禁养区养殖场搬迁或关闭任务,实施2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PM10平均浓度优于省市下达指标。深入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增绿、增效”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20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5个和省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2个。

(五)聚焦项目引领,努力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取得新成效。

狠抓招商引资。继续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不动摇,采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标准厂房、优化投资环境等措施,持续招大引强引新。依托生态文化旅游、汽车及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加强与重点区域商会、中介机构的联系,实行借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突出工业招商,持续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步伐,全面提升招商实效。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30亿元。推行招商项目评审制,严格合同管理,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狠抓项目建设。继续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工作机制。紧盯32个省市重点续建项目和4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压实工作责任,倒排工作计划,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紧盯职教中心、森林公园慢行步道、鲲鹏路改造等113个政府投资项目和昌盛日电、上海电气等34个社会投资重点项目,定责任主体、定工作目标、定完成时限,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成。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统筹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资金筹措、用地报批等关键环节,完善落实项目法人、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审计监督等管理制度,全力破除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障碍。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加快220千伏乐土变电站、110千伏庄周变电站项目建设,实施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涡河五桥及东外环工程,推进亳蒙高速公路、涡河四桥及北外环工程等重大储备项目前期工作。

狠抓园区转型。以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引领,继续推进道路、电力、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类项目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确保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0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亿元。实施“两区”道路亮化工程、供电保障工程,开工建设邻里中心。加快推进9.6万平方米的创业园标准厂房二期工程,完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设容积率等政策规定,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加快推进大顺化纤、博鸿纺织、润达家具等企业重组工作。深入推行入园企业“一站式”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六)聚焦改革创新,努力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取得新成效。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以减权去利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动态调整权力、责任、行政收费、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五个清单”,优化行政审批项目流程,积极推行网上办理,实现“放管服”有机统一。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双告知”制度。实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全面实施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招投标监管机构和交易平台,从严规范招投标行为。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编制周转池管理制度,提升编制使用效率。

深化财政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实施科学、公平、规范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强化政府债务管控。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公用服务等领域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创新国有资本运行机制,支持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转型升级,成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管理等公司,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向实体化运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企业债、私募债,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展“劝耕贷”试点工作,促进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确保贷款额达到2亿元。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让农民获得更多集体资产收益。继续以发放“两书一证”为抓手,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白杨林场改革工作。

(七)聚焦脱贫攻坚,努力在实现精准脱贫上取得新成效。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认真落实“六看六确保”、“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坚持满足扶贫工作一切需求,火力全开,适当宽裕,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加快户脱贫、村出列步伐。动态完善“四个清单”和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措施大全,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精准退出和返贫预警机制,完善巩固脱贫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从严执行脱贫责任考核制度,健全帮扶网络,压实镇村责任,实行逐户销号,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继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以“小集中”的方式在所有行政村建设村级小型光伏电站,改造贫困户危房2000户,完成贫困村道路、电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大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力度,着力破解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等难题。推进社保兜底脱贫,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财政补助标准均提高到4310元。

加大脱贫攻坚投入。积极用好各级扶贫专项资金,抓好县级配套,县财政预算配套扶贫资金5600万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将当年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出的40%以上、清理收回财政存量资金可统筹使用部分的50%以上,以及压缩出的行政办公经费用于扶贫工作。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多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工作。

(八)聚焦民生福祉,努力在建设和谐社会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做好各项民生工程。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000人。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等五项保险的社会覆盖面,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力度,优先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能力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实现农村供水全覆盖。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制定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村小提升”和“全面改薄”工程,加快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扩大农村学区制和城区教育联盟试点范围,构建合作共生机制。开工建设三阳路小学、南附小政通路分校、三义中学、坛城中心小学等18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公办学校初高中分离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鼓励民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加快社会办医发展步伐。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加快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启动“安徽省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围绕打造“15分钟健身圈”,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种赛事活动。推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强化统计管理,完成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落实“三位一体”工作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预警机制,打造阳光、法治、责任。深化“平安蒙城”建设,建成视频数据平台及智能交通系统,完善立体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规范村级综治维稳站建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积极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持续推进“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挂牌督办等工作,预防和杜绝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基层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双拥共建水平,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统筹抓好物价、气象、人防、地震、残疾人、外事、侨务、地方志、民族宗教、红十字等工作。

各位代表!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牢记宗旨、夙夜在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讲看齐、见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切实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恪守为民宗旨。坚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畅通诉求渠道,全面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功能,认真做好热线办理工作,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勇于实干担当。牢固树立“干必争先、干必一流”的意识,始终保持敢挑“千斤重担”的志气。紧盯“四个点问题”,坚持“四化三可”,以目标为引领,以清单为抓手,画出“路线图”、制定“施工表”,做到每天都是节点,全年都是冲刺。永葆清正廉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三十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大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上一篇:七五普法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市场监管普法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