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12 08:10:34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1篇

根据《葡萄沟》一文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原则的要求,我决定采用读启式教学的启发思维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我本着熟读精思,拓展思维,培养能力,落实语言训练的宗旨,对课文内容做了精心设计。

1、指导朗读,促进思维。

朗读在小学阶段特别重要,它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形象思维。学生朗读能力逐步加深。因此,我首先便安排了范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还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还安排了齐读、个别读、自由读等到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段的内容,理解句与句辶间的联系。例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我就是抓住一个“读”来完成的。首先通过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感知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找学生个别读第二句话,处学生思考这句讲的是“葡萄的什么”,通过这一读就能回答讲的是“葡萄的枝叶”,它像什么,再让学生静听老师范读。这一听学生马上就能领会“伸展、凉棚”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整句话的意思,并能体会句中包含的情感。

2、理解词义,深化思维。

理解词语是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每篇课都要涉及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要联系课文上下文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词和事物辶间的联系,而不是抽象地理解词的意义。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中的“五光十色”一词,首先问学生课文中讲葡萄成熟后有些什么颜色?学生马上回答葡萄成熟后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那么最能概括这些颜色的词可用书中的什么词来概括,学生能找出“五光十色”,我再问它的意思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出(颜色多),我又引导学生“我们戴的红领巾的颜色怎么样?学生回答(鲜艳),我便总结:“五光十色”的意思 是颜色多而鲜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启发同学们的思维,使同学生们知道词语的意思。

3、指导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背诵记忆的黄金时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背诵课文,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口头语言规范化,丰富学生的语言,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背诵也是一种语言训练,除了必要的“练”辶外,还需要巧妙地“训”。我认为低年级的背诵,可以让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减轻背诵负担,增强记忆的效果,提高背诵的速度。如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时,先讲第2、3句中分别讲的葡萄的什么,再讲第三个句子时,还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同时板书主要词语:茂密的枝叶、展开、凉棚、秋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学生能根据板书准确背诵第2、3句话,最后讲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意思,板书主要词语。然后就让学生朗读一遍,接着看板书自己试背,再齐读,最后才指名背诵,从抽的学生来看,背得比较流利。

4、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业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良好的教法,往往会潜移默化地转移学生的学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教学过程安排得条理清楚,向学生出现其学习过程。本课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的方法,我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按“教――扶――放”的过程进行,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从而全身心的投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师着重教给学生逐步理解自然段内容的方法:⑴知道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⑵理解句子中主要词语的意思;⑶懂得每一句话讲的什么;⑷弄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一方法要在引导学生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说出并板书在小黑板上。教师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方法阅读,并作上符号,然后我抽问检查。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2篇

1. 动态分析语言。有的文章遣词造句看似普通,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单单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这时就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花钟》一文时,有很多的语句是描写花开的,但是作者却没有一句是重复的,用得那么优美,那么巧妙。

师:描写各种不同的花开花时作者这样写:“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午时花开花了。”

师:老师把它改一改,改成:“凌晨四时牵牛花开花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也开了;七点,睡莲也开了……”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写到什么花开放都用“开花”,一点新意也没有,词汇太贫乏了,不吸引人,没有把美丽的鲜花开放时迷人的情景展现出来。课文用了不同的写法,向人们展现了不同花开放时的各种姿态。

通过体会花开时不同的语句,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这样不但生动,而且给人以美感。

但是有的时候却恰恰相反,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为了体现母亲的工作非常紧张、忙碌,为了养家糊口,不顾劳累,拼命工作,有这样一段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你能给“立刻”找些近义词吗?

生:马上、连忙、迅速、赶紧、立即。

师:“立刻”有那么多的近义词,为什么作者不变化几个,让词语表达更丰富些呢?(出示课件:A.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B. 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赶紧又弯曲了背,迅速又将头伏在了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进行比较,让学生朗读后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

多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师生讨论后认为,连续用了四个“立刻”的同语反复,更加显得时间的紧促,“立刻”还表现了母亲工作的忙碌,没有时间喘一口气。通过品词析句、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了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

2. 想象法。除了比较体会,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海水的“五光十色”一词的片段:

师:“五光十色”是不是五种光十种颜色呢?

生:不是,是说明颜色多。

师:都有些什么颜色呢?

生: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师:(教师随即板画这些颜色)这是“五光十色”吗?

生:不是,这些颜色太少了。

师:那我再画一些就是“五光十色”了吗?(教师在“五光十色”一词的“光”和“色”字下面加上点)

生:还不是,因为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光。

师:只有多种颜色的叫什么?用一个词来说。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师,那“五光十色”肯定更好看,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坐着飞机来到西沙群岛上空,在你的下面是辽阔的大海,由于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海面就呈现出各种色彩: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还有杏黄的,等等。这些颜色有的是大块的,有的是小块的,互相交叉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这时太阳出来了,灿烂的阳光往海面上一照,海面上就出现了各种色彩,波光闪闪,真是五光十色啊!你们看到了吗?是用什么办法看到的?

生:我们是用想象的办法看到的。

师:对,我们是用语言文字在脑海里画成一幅画,学习语文就要有这种本领才行。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也是理解、积累语言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

策略二: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1. 摘记法。平时指导学生多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各种书籍,以提高语文素养,拓展知识。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把精彩的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消化吸收,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记一记,最好熟读成诵。

2. 归类法。对摘记的优美词句,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比如在学习完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祖国其他优美风光的好词佳段,也可以请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策略三:学生在课内外搜集语言、运用语言,是积累语言的目标

1. 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内外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

在语文课上,可用找近(反)义词、给形式相同的词语找找朋友等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有描写熊掌一词“又肥又厚”,可以让学生说说类似形式的词语,学生经过一番讨论思考后,说出了一大堆:又松又软、又香又甜、又肥又壮、又酸又甜、又苦又累、又哭又闹……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涨,这是他们独自学习所不能体会到的。因此,课堂上适当地积累语言,展现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2. 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甚至对于在课文中学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比如,在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里面有一段话描写小兴安岭树木长得非常茂盛,用上了三个词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学生在自己习作时,描写一个树木茂盛、风景优美的地方,于是恰到好处地用上了这几个词,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积累。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3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一个多音字“参(shēn)”。

2、能用“富饶”和“宝贵”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初步能力。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大胆质疑和语言表达能的训练。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一个多音字“参(shēn)”。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利用资料等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查找的资料,自学第3、4、5自然段。

2、学习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2、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并背诵。

教学重点

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用“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内容”的方法,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1、出示“五光十色”一词,问:“五光十色”课文里指什么?(学生在回答时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回味了海水的美丽。)

2、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带旧引新”的过程,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引导。“那好,我们就到西沙群岛的海底看看吧!”直接引入到第三自然段。)

二、整体入手,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海底有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填表、列提纲、表演、课外资料。)

(让学生填表或列提纲,对学生来说完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表述和书写时学生不懂得归纳设计,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尝试,引导学生由会到不会,所以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如何填表、列提纲,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汇报展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重点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再读一下吗?

4、以读促背,配录像,加强记忆。

(学生通过画面顺序的出现,自己解说,在此教师引导“能不能用文中原话说说,看谁记得最多。”)

5、再读,想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重点词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位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让学生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还将“五光十色”等形容词运用到口语表达中,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目的: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潜意识地复习了1-3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胜任导游的工作。激励学生从4、5自然段中寻找更多资料。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4、情感升华,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游览了西沙群岛你最想说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情况抄写生字、生词。

2、背诵第三自然段。

3、出一期以西沙群岛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五光十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

海滩贝壳海龟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4篇

1.熟读成诵,促进积累。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老的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如,《可爱的西沙群岛》(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的朗读训练――

师:西沙群岛的海里都有什么样的鱼,读给大家听听。

(屏幕显示以上各种鱼的录像、文字。)

师:看到这些鱼,你想说什么?

生1:鱼真多啊!

生2:这些鱼真美!

生3:鱼真怪……

师:那就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一读。(生读,但读不到位,师带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

(师引读)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呀,有的……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美呀,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怪呀,有的……

西沙群岛的鱼真有趣呀(这一遍读时屏幕上的字幕消失),有的……

这样,学生在读中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境,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表达句式。

2.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古人学习语文,不但主张“熟读精思”,也主张“博览群书”。鲁迅先生也主张要“多看”: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由此可见,广泛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习作时才会表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其目的之一就是告诉我们语文教材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内容,应该构建更丰富的母语课程。教师平时要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可爱的西沙群岛》后,推荐学生阅读《美丽的三潭印月》、《武夷山的动物》,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及其秀美的景色。这样让学生进行更丰富、更广泛的阅读,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源头活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丰富语言积累。

3.整理摘录,落实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课内、课外读物中,摘录精彩的好词佳句,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摘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积蓄丰厚”,在上阅读课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可让每个学生备一本“摘抄本”或“采蜜集”,并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摘录,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摘录,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积累语言的能力。

例如,老师对课文《可爱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的摘录指导――

师: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你选哪个词?请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五光十色。

师:(板书“五光十色”)像这样表示颜色多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师:把“五光十色”这个词换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行不行?为什么?

生:可以换。因为这几个词都是近义词。

生:不能换。因为水能反射阳光,这里用“五光十色”最恰当。

师:我来到商店,走到卖布匹的地方一看,那里的布是――(生答:五颜六色。)来到卖珠宝首饰的地方一看,那些首饰是――(生答:五光十色。)想象海水的样子像翡翠、玛瑙、蓝宝石,你再摘录这段话。

这样引导学生对其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在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之后,再让学生摘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积累了好词佳句,也领悟了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提高了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积累语言的难度虽然很大,但只要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积累语言的途径,并持之以恒地指导、落实,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文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5篇

一、句子的仿写要语言生动、语法规范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模仿课文中基本句型、句式进行写话训练,就是为了建立完整的句子概念,了解句与句的结构关系,扎扎实实地打好用词造句的基本功,使语言逐步合乎语法规范。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许多精彩语句,在遣词造句上独具匠心,运用了许多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感叹句等。积累并仿写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如《金色的草地》一课,文中有一句比喻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我先让学生伸出手掌,把它想象成一朵蒲公英的花,再让学生做张开、合上的动作,让他们感受蒲公英花的特点,然后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什么?”学生开心地说:“我感受到蒲公英花很有趣。”“我好像看到蒲公英花张开、合上。”我顺势告诉他们,这就是比喻的妙处,能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接着我说:“你们能仿照这个句子写一个比喻句吗?”学生兴趣盎然,仿写出很多比喻句,如天上的星星就像我们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弯弯的月亮就像一把镰刀,挂在天空;火红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发光发热……这个“小练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写作兴趣,在以后可借鉴作者的手法进行写作。

典型修辞语句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成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段落的仿写要句群构段、典型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阶段的学习要求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是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刚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果在习作教学中,淡化写段训练,直接进入写篇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没有重点意识,不会分段,很难写具体。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构段方式,重视写段训练,提高写段能力,为以后的篇章写作奠定基础。

打开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构段方式大致有下列五种:1.总分式;2.并列式;3.因果式;4.承接式;5.演绎式。在教学中,我们要牢记“读写结合”的原则,借鉴文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试着仿写,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动态写作,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围绕“公园里百花盛开,美丽极了”进行仿写,将这句话写具体、写清楚。孩子们纷纷围绕公园里花的颜色、香味、姿态及种类进行详细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美丽。学生在“小练笔”中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于不知不觉中,习作能力得以长进、提高。

三、篇章的仿写要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读中学写、以读导写、仿写片段都是顺应儿童模仿这一特点展开教学的。尤其是片断训练,范围较小,笔墨集中,易于操作,是作文基本功的单项训练。无论记叙事情,描述人物、景物,或是说明道理,表达情感,总得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写,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方面写得文从字顺、有条有理、明白具体,连段成篇也就顺理成章了。

模仿写作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但不是抄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以课内文章或课外选文为例,在大量单项仿写基础上,把学到的技巧、积累的素材综合整理运用,组成文章。一般程序是通读一组课文,精读一篇范文,借鉴“范文”思路,仿写一篇写作。从选材、立意、想象、描写、结构等方面指导学生加以借鉴,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法很有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段式,按季节顺序描写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我让学生选写《美丽的田野》、《美丽的校园》等。在进行仿写训练过程中,并非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仿写材料,而需要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拓展空间的片段进行仿写练习,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生发点。如《科里亚的木匣》中有科里亚埋木匣的动作描写片段,我们让学生仿写自己做的一件事,种花、拖地、洗碗、泡面等,进而体会动词的准确性。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布局谋篇的“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让学生借鉴作者的布局谋篇之诀窍,激发写作兴趣,在仿效和创新中,真正体验到写作之乐。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6篇

中国的汉字有好几万,如果都要学的话恐怕一辈子都学不完,由汉字组成的词汇就更多了,如果真要一个一个学下去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小学的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词语,但是总有涉及不到的词语,那么就需要教会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以后可以独立学习词语,下面就介绍几种词语的学习方法。

1、模糊意会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一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近义词比较法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说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中词语“五光十色”的教学设计:

(1)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缩成一个词,你选哪个词?(五光十色)

(2)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你还知道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3)那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不行?为什么?(可以换,因为两个词的意思一样。不能换,书上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通过近义词的比较设计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景,对于辨析理解词语的含义非常适用。

二、教会学生在日常的交流和写作过程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1)日常交流过程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沟通过程是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好途径,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个资源,拓宽小学生积累词语的渠道。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他们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是最多的。这时教师就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尽量让自己的语言优美,规范,让学生在听觉环境中积累语言。在课外,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一些造句比赛、猜字谜游戏、成语接龙游戏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另外,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电视、广播语言传播载体,通过观看或者收听来声情并茂地学到词语。

(2)写作过程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写作任务,指导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所学词语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词语来进行写作,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出现过的好句子和好段落来进行写作,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脑海中的词语信息,达到巩固学习、灵活运用词语的目的。总之,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还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好好总结反思,不断锤炼自己,大胆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勤于总结,勤于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教语文;设计教学

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清晰地做出了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这一定位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有分量部分,承载着非常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如何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笔者认为,要强化“教语文”意识,站在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系统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用教材,教语文

教材仅是“范例”,只是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凭借。现行的教材都是以人文教育为指向进行按专题分组编写的,单元导语及课后思考练习题少有语言训练的指引,再加上没有真正把“教参”当作教学参考。要避免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真正实现“教语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习得用语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加以“转化”,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讲授技巧,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的一个教学设计思路就是很好的范例。

《七颗钻石》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执教者把目光聚焦在语文学习上,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通过感悟描写水罐的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再通过对课文的补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故此,教学思路设计为四大板块:第一块是课文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清思路。第二板块是概述内容。让学生按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三句话表述。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找词语、说句子的方法概述内容,感受爱心的力量。这样,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实践中把握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第三板块是语言运用。通过对课文的“补白”,如“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表达的思想大胆合理地想象。这里既有语言运用的训练,也有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掌握想象的运用。

这个教学设计思路跳出“教课文”的框框,没有把“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力量”作为教学重点。它从重理解内容转向以学习运用语言,掌握方法为主线,牵手课文内容理解,渗透思想教育。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使得“得意、得言、得法”一体化。

二、明确目标,找准训练点

要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明确“教语文”的课程目标,避免陷入“教课文”的误区。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及朗读外,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们必须要给予明确指导。其次要根据学段不同,课文内容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中的语言运用目标。以《葡萄沟》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精读课,讲的是葡萄沟葡萄的甜美和维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介绍葡萄干的制作及其味道的鲜美,说明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教师教学用书》制订了三个目标:1.会认11生字,会写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三个目标除了识字及朗读外,所指向的都不是“语文”的教学内容。依据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难点是词句,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及其本课的语言特点,我们把语言学习的目标明确为:体会课文的用词准确,掌握课文中的比喻句和“五光十色”“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明确了语言学习目标我们就要找准训练点去有效地达成。如,依据《葡萄沟》一课语言学习的目标,我们可以这样去处理教学内容;通过比较“一个”跟“一个个”,“一大串”跟“一大串一大串”的区分,体会葡萄树和葡萄果的多;拿“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进行对比,体会葡萄果的美。感悟三个词语的使用方法,并用这三个词语造句。抓住文中“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两个比喻句,体会句子生动形象,知道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并用“好像”说一句比喻句。看插图,用上课文的词语(喜爱、茂密、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热情好客)练习说几句话。

教师只有立足课程标准,在综合考虑学段目标、单元要求、教材编写意图、学情等因素的基础上,站在教语文的角度,确定目标,选择语言学习内容,语言文字运用才能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整合,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不仅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学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明确了学习的性质是“综合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把听、说、读、写活动综合起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起来,借助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理解,在听、说、读、写中运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们来看一看一位教师设计《七颗钻石》教学是怎样抓住“喜出望外”这个词语来整合课文,开展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的。1.谈话引出“喜出望外”。你们非常喜爱的东西突然出现在面前,你们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能用上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吗?2.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并说一说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学生用“ ,真让我喜出望外。”句式说话。4.议一议:为什么一罐清水会让小姑娘“喜出望外”?体会找水的艰难。5.练一练:用“ 小姑娘来到 ,她看见

,没有找到水。”的句式,写一写小姑娘找水可能会到哪一些地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想一想:“喜出望外”的小姑娘有了一罐清澈新鲜的水,为什么自己不喝一口?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的孝心。7.朗读升华。此时的一罐水就是小姑娘的一片孝心,对于生病的妈妈来说胜似一剂良药,真让人“喜出望外”!请学生带着既惊喜又急切的心情读一读第二个自然段。

以上的教学设计,设计者从“喜出望外”这个富有丰富内涵和独特情味词语入手,即引出教学背景,又巧妙地引导学生遣词造句训练,还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体会小姑娘的孝心。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强化语文学科意识,明确学习语言运用目标,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与实践,这是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金永.理性追寻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J].福建教育,2012.

[2]刘仁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核心要义阐述[J].福建教育,2011(45).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8篇

一、咀嚼品味――让词语亮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文章文质兼美,在遣词造句上可谓别具匠心。尤其是关键词语,运用得精妙绝伦。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可使文本的解读变得饱满起来。

1.比较品评――体味词语的意蕴

教材中许多课文用词准确,非此词不可。可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推敲、感知这样的词语。

如,《葡萄沟》一课中“五光十色”一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或别的词?因为吐鲁番的葡萄是晶莹剔透,富有光泽。所以,作者用“五光十色”。再通过选择“五光十色”“五颜六色”进行填空的练习来进行巩固。(1)故宫珍宝馆的玻璃柜里,摆着( )的稀世奇珍。(2)随着一声响,( )的烟花冲上夜空。(3)花园里开满了( )的花。(4)每当夜幕降临,( )的霓虹灯就亮了起来。

“词不离句”“义随境迁”,通过比较,不仅可体会语义间的细微差别,还可感受词语表情达意之奥妙,用词之准确。

2.想象说话――品尝词语的情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词语。

如,教学《学会看病》时,抓住“忐忑不安”可让学生感受母亲想让孩子独立的良苦用心。首先从字形入手,心里七上八下就是忐忑。接着以理解母亲当时为何忐忑?如何忐忑?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内涵。

教师不必让学生去找词语解释的“正确答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说”出词的情味和意蕴。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反复涵咏词语,体味其中蕴含着的浓浓母爱,使原本孤立的词语与课文的情境相融,体会出别样情味。

3.瞻前顾后――触摸词语的形象

理解词、句子等语言单位,不能忽略语言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只有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方能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第一段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是非常值得细读的,它是第一段课文的缩影,由这个词可以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大娘与志愿军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联系体验――让词语活起来

要让语文敞亮,必须将教学信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1.联系生活――“活”理解

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生活的写照。而有些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思想深度都与学生的认识有一定距离,造成学生理解障碍。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寻找材料,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沟通。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我真想也跟他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过了一个暑假久未见面的好朋友见面可能会说什么,那样的场景就叫“寒暄”。

生活是文本的原形,离开生活,文本将会变得毫无生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将对文本的感悟还原到生活中,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对接。

2.动作示范――“活”记忆

肢体语言也是语言。通过动作来学词语,更加生动有趣。

如,《穷人》一课中,可以通过“我来比划你来猜”活动理解动词:搁、掀、搔。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语言,都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写话训练――“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利用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教学《詹天佑》时,以“2007年感动中国10大人物颁奖典礼”导入,拉近课文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在结尾时,请学生也给文中的詹天佑写一写颁奖词。

将言语表达的训练浸润在语境里,不仅提供了运用操练的机

会,还使词语内化为学生内在,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亲近作者,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语言、张扬个性。

三、适时拓展――让词语厚起来

如今,学生词语匮乏是普遍现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在课堂抓住更多机会,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1.未成曲调先有情――于课文导入处做补充

有些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体现在重点词语上,抓住这些词语,能迅速感知人物形象,把握课文重点。

如,《女娲补天》第二课时导入环节,可以“天崩地裂、水深火热、痛不欲生、哭天喊地、洪水泛滥”等词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人间处处 ,人民 。”

2.剪裁妙处非刀尺――于课文高潮点做补充

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个词都投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开。

如,《画家和牧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家戴嵩的高超画技。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接着提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神来之笔、绝妙之作、上乘之作、活灵活现”等词语。让学生借助这些词用自己的话去夸一夸戴嵩的画。

将学习词语与对话文本融为一体,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时候,这些词语已经不是一个个干瘪枯燥的文字,而成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生命符号,无痕植入学生内心的深处,难以忘怀。

3.言已尽而意无穷――于课文结文处做补充

二年级上册《识字6》是一篇有趣的对对子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契合单元主题,课结尾时可设计一个游戏――给成语宝宝找找好朋友。出示以下成语,请学生来补充完整。雪中(送炭)、助人(为乐)、舍己(救人)、无名(英雄)、互相(帮助)。补充完之后,请学生用上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成语来说说话。

词语依存于富有生命力的一篇篇课文之中,它们是滋养词语意蕴、意象、情感、色彩的土壤。离开鲜活生动的语境,剔除血肉、抽筋取骨式的积累,是违反语言学习的规律的。课内词语积累应与学习文章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互补互促,实现和谐共振的优化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和兴.让词语教学厚实我们的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08(11).

[2]许梅妹.为词语教学注入生命之水[J].小学教学参考,2008(27).

[3]管叶青.阅读教学的词语教学也出“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11).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言训练;观念;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的要求之一是:积累字、词、句,运用于说话、写话中,提高说话、写话的能力,生动地表述见闻和感受。然而,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很多教师专注于文章的思想教育和朗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训练。

一、重塑教学观念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维度之一,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培养。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于记忆,必须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对技能的锻炼,不能仅集中于某一种技能,应该是多种技能综合培养,即使某些技能的效果并不能显现于试卷的分数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语言技能的发展,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成绩的优劣,更与是否能够成为谈吐大方、举止优雅的人息息相关。

二、训练方法

1.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习惯

语言积累的一个主要渠道便是阅读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尽可能地抓住机遇,使学生品味到语言的独具特色。在小学低年级,主要是通过朗读、背诵、造句、听写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发展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文章是如何进行构造的,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塑造多样的表达技巧,以免学生写作时杂乱无章或平淡无味。

比如,教学《秋游》时,教师通过示范读、让学生自读、背诵课文、听写字词、运用新词语造句等方式,让学生积累郊外、秋风、渐渐、凉、郊外、游玩、蓝蓝的、一望无边、白兔、绵羊、棉花、农田、嗓子、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开心这些词语。同时,从头至尾逐句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组织文章的手法: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以及运用的修辞方法及所起效果:反复强调秋天到来的变化以及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白云的变化,用排比,生动地体现出秋天庄稼的变化及喜悦之情,这些鲜明的变化和色彩组成了五光十色的图画,最后运用排比表达了孩子们在秋天的郊外尽情玩耍是多么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联想与想象是创造的必备能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和创造却是无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联想,教师应当予以尊重并加以引导。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字、词、文本,使学生在五官上加以丰富,补充色彩、形象、声音、味道、触感等想象,组成无数有意思的画。

比如,教学“山”字时,可以告诉学生:“在地平线上,一座高山立中间,两座小山立两边。”教学“沙”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很少水的地方是沙漠”。在正式教学之前,先列出文中的词串,以《秋天到》为例,把梨、灯笼、苹果、脸颊、稻子、柿子、大豆、高粱、腰、葡萄等陈列出来,引导学生在色彩、形状等方面发挥想象,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些词语联系起来;在教学之后,可以对课文进行补充,在教学完成《秋天到》后,列举在秋天里还有哪些景象,草地、大树、玉米、枫叶、等,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然后用五官去感受这些事物的个性之处,发挥想象,将个性拓展开来,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对其进行描写。

3.附加写作小练习

写作是语言的实际运用的一个方面,却也是能够促进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长于写作的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年累月地坚持所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可能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低年级学生的字词量和表达方法有限,教师可以先提供材料让学生摹写,材料可以是课文,可以是课外阅读材料,可以是韵文,可以是简单的小诗,可以记人也可以叙事,可以状景,也可以说故事。

比如,在完成《看》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作《秋风的五光十色》,可以提供给学生苹果、梨、葡萄、、枫叶等事物让学生选择,也可以留给学生自行选取的空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进行仿写。多写多练,才不会下笔无神。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另一方面,同样是提高语言表达行之有效的方法。说话有度、进退得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说话练习。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善于提问和巧于回答。教师需引导学生大胆发问,问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闷头苦思或东拉西扯无意义发问。关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组织成中心答案,而不是哩嗦难寻重点或浑浑噩噩不知所云。在学生回答完毕后,需针对学生回答的用词及组织做些许点评,无关答案对错,只是表达在哪些方面可以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语言能力,以使学生熟练并推敲语言运用,体味语言的魅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有品位的人。

参考文献:

五光十色造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读;记;说;写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水平比较差,要么就是没有话可写,简简单单几行文字结束作文;要么就是东拼西凑,毫无中心。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比如,写作前的指导、作文底稿的修改、作文讲评,试图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效果还是微乎其微。针对以上情况,就三年级学生如何打好作文基础,谈谈我的看法:

一、学生多读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才是积累的开始。三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在我们农村,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有些虽不是,但是家长忙于种地、经商,根本无暇顾及,再加上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的任务几乎全部落在教师身上。因此,我们应在学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激发三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每个学生准备一两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由此,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需要去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就走向多读的天地了。

二、积累好词好句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仅是“读”,还要“背诵”,还要“摘抄”。

首先,是背诵的积累。很多课文的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这当然是学生熟练背诵的。还有一些课文没有要求背诵,但是有些部分写得非常优美,老师应该指定段落要求学生背诵。比如,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花钟》的第一自然段,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的开放,生动、形象、具体,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背诵。其次,是摘抄的积累。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在课内摘抄优美的词语、句段,还要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以便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老师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语感。最后,每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摘抄本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树立了读书信心,又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写起文章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他们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三、加强口语训练

学生读了大量的书,摘抄了大量的词句,但它们都是“死的”,怎样才能让它们“活”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应用。

首先,每节语文课的前3分钟我把它定为“美文欣赏”,让学生轮流上台为大家背诵或朗诵自己摘抄的好词、好片段。我要通过学生的“口”把它们说出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刚开始学生的理解力不高,审美水平较低,摘抄的词句不一定是“美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的良好效果不知不觉就会显现出来,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提高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加强口语训练。比如,词语造句,仿说片段。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好听的词语,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学生去进行说话练习,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例如,学习“五颜六色”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用该词造句,再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个词和它的意思一样,学生便想到了“五光十色”“五彩缤纷”。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让学生用“五光十色”“五彩缤纷”再说一句话,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说话水平不但提高了,而且也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好的文章,如写秋景的“秋天的雨”,童年生活的“槐乡的孩子”,描写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现代都市景色的《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学习作者的独特写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至于日记的长短、格式则不作过细的要求,让学生自由发挥。每个星期我都把学生写的日记认真审阅,给每个学生写上一些鼓励的话,有写得好的日记,就范读出来,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评一评。坚持一段时间后,随着练习量的增大,学生觉得可写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觉得越来越有话说了,日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学生的思路更有条理、更清晰了。

总之,经过多读、多记、多说、多写的长期训练,我们就为三年级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上一篇:表白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歌颂母爱的名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