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07:33:13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1篇

一、把准教材的“脉搏”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新课程倡导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并且明确提出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因此,教师应把准教材“脉搏”。

1.点亮教材细节。小学语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真童趣……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对上好一堂课是大有好处的。许多教材细节还需要教师认真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起到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在领会教材内涵的基础上,课堂还是要求实、求新、求活!

2.填补教材空白。许多课文往往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或言外存意,或言此意彼,或委婉曲笔,都让学生揣摩玩味。这些“留白”,虽然行尽而意远,却是内容最丰富、情感最集中的精妙的地方。巧妙利用课文空白引导学生感悟,实则是对文本的拓展、超越和二度开发。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介绍完白杨外形特点之后,意在引导学生感悟白杨品质,借物比喻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我借助了媒体渲染,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带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么他们“不知道”什么?这时,班级像一滴水滴入油锅炸开似的,学生议论纷纷……这些“不知道”的,正是爸爸想要借助白杨告诉孩子们的。课堂上围绕三个“只知道”的内容进行朗读、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不知道”的内容,再品读描写白杨外形特点的那段话,从而悟出爸爸的心愿,升华对白杨品质的认识。

二、找准学习的“起点”

1.找准“精读”点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课一般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资料,课中插入相关文字,声像材料,课后拓展延伸,向学生推荐读物或引导探究、观察和调查等,但是在一些所谓的创新的课堂上,由于盲目迁移拓展穿插文字和声像资料,结果导致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走马观花、浮于表面。

如教师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若只考虑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说讲故事学生难以想象、难以激起学生共鸣。课上对文章的背景过度介绍,或运用多媒体演示红军长征影像资料等。则整节课学生对教材的阅读量就少了,这等于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过多的是被动接受。这样,教师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够,降低了文本的主体作用,没有把它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人文读本加以充分利用,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情境、进入角色,从而深刻体验到文本中蕴含的感人至深的高尚精神,使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文本是课程教学资源的主体,也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要警惕出现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的补充其他内容。”(崔峦)为此此文我认为:教师应把对文章的背景了解放到课前,如组织讲“我知道的一个长征故事”的活动。课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后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随后再引导小组合作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小红军为什么骗陈赓?陈赓明白什么?最后教师根据这样的问题点引导学生去品读、探究,学生就能豁然开朗,产生共鸣。

如果教师将文本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闲置,以便不加以充分利用,相反却花大力气开发课外资源,引入过多图文、声像资料,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合理开发和迁移拓展教学资源是必要的,也是新课程提倡的,但是课外资料的学习毕竟是对课内文本学习的补充,切不可喧宾夺主、折本逐末。

2.立足发“情”点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应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实现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理念。”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情,备好课。以往的备课,教师完全背着学生写教案、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学具,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有的教师虽也设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思索学生的心理,但大多还是不尽人意,或达不到理想境地。有的教师也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以及其他有关的准备活动,可与教师的“备课”是完全分离的,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备课是教师没有认清学生的“认知点”,若教师能让学生也参与备课,则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还能知晓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埋下伏笔。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我给学生参与备课的机会。我找了六位学生分段轮流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和自由发表看法,为教学设计获得了不少有用信息。比如:朗读――学生喜欢齐读、分角色表演读;翘舌音常读不准;“轻蔑”等字音常读错。提问――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如“铁罐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陶罐不碎?为什么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陶罐值多少钱”看法――铁罐太骄傲了,不能总是取笑别人;陶罐很可怜,因为它总是被铁罐欺负,不过它也很有价值,我也想有个陶罐。以上这些“合作”启发老师做出了切合课堂实际需要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学生兴致浓,结合老师准备的图片,品味朗读教材的对话,交流体会就用上了“价值连城”“无价之宝”“稀世珍宝”等同语,解决了心中的疑惑,理解了“价值”,课堂充满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力。特别是对“你同情陶罐还是同情铁罐?为什么”的问题的多元感悟,更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元气。这完全得益于给学生参与备课机会的做法。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有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首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

1.联系生活,教语文教做人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拼音、辨字形、练造句、分段概括段意,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汉语言文字不仅积淀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同时,闪烁着中华悠久的传统文明的独特光芒。每一篇课文无不浸透着真、善、美,还赋予了浓郁的民族情结。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在做到开放式个性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根据眼前的生活情景,产生各种各样的个人理解,无可厚非。教师应及时地澄清学生认识上的混乱,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有用的人,要以他是否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为标准来判断。学生在迷惑不解、茫然不清之时,教师若不能给予清晰明白的引导,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

2.教学语言具有生活人情味

生活是最有感情的,语文教学应运用具有生活人情味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或明快或委婉或诙谐,因人而异,但言语运用应礼貌得体,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双方都保持愉快的心境。如,同一句话"你真听话!"就因声高、语调、语态的不同,分别带有赞扬、挖苦、讥讽、敷衍之意。因此,使用生活味浓重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生活化最基本的要求。

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被简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它既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的创造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还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的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就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努力创设一定的实践环境,与众多的语言文材料直面接触,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如我在教《负荆请罪》(苏教版)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扮角色上台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不再把课文课本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而是看做有等于师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但合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流对话的情境,使其在历练中积累了经验和体验,而且巧妙地将文本和生活结为一体,成为为学生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提高了他们面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4.将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将实践付诸成效

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活的联系。"由此而知,只有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实践,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在教《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一课前,我先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社会中普通母亲的伟大,再了解自己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并适当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母亲。从而使社会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这里的作业主要指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的作业,因大都带有强制性,对学生的语文实践具有指向性。这种留有时间,目标明确的作业,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可布置三种作业:观察性作业。观察性作业主要有:A、熟悉了解。如学习《陶罐和铁罐》,要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家里所用的陶罐和铁罐有什么不同,特别是旧的陶罐与铁罐有什么不同?B、印证内容。如学习《火烧云》,请学生观察晚霞变化,主要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C、扩展知识。如教学《新型玻璃》,请学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玻璃新产品?体验性作业。如,教学《荷花》,请学生在池塘或公园观察荷花时,体验一下微风吹来,我仿佛与荷花翩翩起舞。教《我爱帮乡的杨梅》,让学生尝尝扬梅,体验一下杨梅入口的感受和滋味。操作性作业。如教《爬山虎的脚》,要学生采集爬山虎的脚。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师备课,学生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要谈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一点就是教师要备好课。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必须清楚的知道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基于此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设计教案,预设课堂问题,这一点尤为重要。比如,在平时备课中,我经常翻阅与教材配套的小本教参,里面对于教材的解读非常清晰明了,阅读后就能很准确的把握住这篇课文的教学脉络。其次,我经常上网查阅优秀教学设计,其中不乏有许多巧妙的设计,会激发我的教学灵感,汇集众人智慧,是既省时又高效的做法。

其次,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预习。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课文篇幅比较长,只有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老师的教学才能够顺利的实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年级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并不是太理想。针对这一状况,我尝试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如我开通了个人博客,将博客作为一个网络化学习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实时沟通。如在讲授《火烧云》一课前,我将有关《火烧云》一课的相关资料,火烧云是如何形成的,作者萧红的个人简介等都陈列在博客中,并做了相关链接。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欲望,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很好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深度品读,感悟批注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每篇文章都有其布局、表达等各方面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不须面面俱到,却应扎实有效。真实有效的课堂就应该以读为主,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地有所感悟。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找准思路点,提领而顿。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一抖,所有的毛便会顺溜溜。这里所说的“领”就是文章的思路,文章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一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箭》一课,以“借箭”为主线,讲述了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体会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这一教学重点,我在课上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借箭成功后,周瑜为什么赞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品读感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静静地读书,在感悟中品读,在品读中批注。

2.巧用辐射点,以点带面。在教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抓重点词句体会老汉的人物形象这一教学方法。如我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 “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等词语体会老汉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品质。再如,抓住老汉的两次“吼”,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老汉如山的父爱。就这样,在重点词句引领下,层层深入地朗读中,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3.探索朗读点,彰显个性。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的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体验的阅读,还可以是结合画画的阅读。如《陶罐和铁罐》一课,为了让学生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课上,我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铁罐说话神态,想象铁罐奚落陶罐的样子,入情入境地指导学生朗读。在结合画面的基础上,学生读得惟妙惟肖,傲慢的神态,奚落的语气,甚至还带上了动作,掐着腰,指着陶罐,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工具人文,和谐统一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既不能重人文,轻语言,也不能重语言,轻人文,在教学中要做到两者兼顾,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还原语文课上浓浓的语文味。尤其是一些高年级的语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对课文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理解感悟,还要根据不同文章适当讲解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等等。如《桥》一课我是这样教学的。这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党性光辉和父爱如山的人性光芒。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因此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临危不乱的品质时就插入了本文写作手法的教学。如我通过抓住“像泼”“像倒”“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跳舞”“舔”等词语,使学生体会洪水的来世凶猛,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正是通过在环境描写中用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气氛,继而衬托老汉的人物形象。这样就巧妙的在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同时进行了写作手法的指导,很好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

四、延扩空白,深入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对于文本补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知识的平白增设,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如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在决定献血的瞬间,课文只表述了阮恒的动作,先是将一只颤抖的小手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再举起来。文字背后包含的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被省去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阮恒内心矛盾,感受阮恒面对输血的害怕与为了挽救朋友的坚强,我采用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提供句式,让学生展开想象:一阵沉默之后,一只颤抖的小手举起来,他想什么?忽然又放下去,他又想些什么?然后他又举起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把动作背后的心理活动填补进来,学生思维的闸门也就被打开。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现状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阅读,其属于复杂的思维过程之一。其在认知世界、搜集信息、审美体验的获得、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心灵的对话,其在语文的教育当中占有显著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小学阅读教学现状

虽然近些年国家及各学校都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阅读教学的被动型较强。部分教师在认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在实际课堂上还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怕遗漏了句子、词语、生字导致学生在考试时不会答,因此学生接受知识多较为被动,同文本较少对话,亦较少理解与运用知识[1]。其次,淡化甚至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小学生具有较少的自主阅读机会,通常教师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替代学生对于文本所具有的思考和感悟,虽然增加了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使课堂较为热闹,但是学生同文本较少对话。

2.解决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有效构建生成性的课堂。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遵循粗线条弹性设计原则,即注意板块花、框架化、条理化,该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场性、较大的思维强度、较长的解答答距、较宽的问题问域。例如你认为文段中哪一句较为精彩?通过阅读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此类开放性问题可将选择余地留给学生,进而引发小学生对相关讨论进行主动、积极的参与。通常学生热烈地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展示出来。同一则的教案于不同课堂将生成不同局面,先前预设目标可以调整,因为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并非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包括充分尊重学生多样、自由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弹性成分随时纳入目标中,主要看目标是否及时生成。生成之后情境应该较为缺乏,此时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图片、配乐等形象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轻松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唯一的标准答案。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属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一,当师生进入情境后彼此会互动与交流,需要按照具体教学内容构建与生成有效课堂。例如教学《秋天的树》这篇文章时,由于其情感性较强,因此可通过角色朗读方式引导小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有效获取真切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

2.2激发小学生合理的想象,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

具有较高阅读效率的学生可将活动展开细节、活动、文中人物充分“看见”,但是阅读效率较低的学生通常存在阅读障碍,无法充分想象文本。学生学习中重要的材料为教材,进行阅读无法脱离文本,亦无法离开每一位学生主动且积极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提问,该提问可充分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中心,在引导学生往文本中走进的同时感知整体,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表创造性较强、合乎逻辑的见解。在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使其勇于表达个人情感性较强的感悟与理解,促进个性化阅读[2]。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讲完第五段后,教师可问:“陶罐的话是否说完?”学生回答:“没有。”此时教师可问:“你从哪儿可看出还没说完?”学生就可发表见解,答案可能很多。此后教师还可以问:“那么陶罐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感情有没有发生变化?主要的感情变化是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话?再现文章中心。

小学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看法,且表达应该有个性。例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可问学生看到标题之后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学生A回答:“人家、流水、小桥之间关系和谐?”学生B回答:“人家煮饭用的水在流出来时都应经过小桥。”学生C回答:“此处具有较好的环境,有人家、水和桥。”显然学生B的回答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然而创新性较强,此时教师不可批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这样评价:B同学的答案很有创新,值得表扬,然而此篇文章要围绕三个实物所构成的一个美好景象角度考虑。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为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进而对学生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燕玲.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6(31):29-30.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互动

互动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对“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这一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互动式阅读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和谐、愉悦是语文课堂的标志。本文简要谈谈互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创造宽松互动氛围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要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学民主走进课堂,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广泛、自由的互动创造宽松的空间。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陶罐和铁罐的头饰,我读旁白的话,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还让其他学生尽情的表演,使其认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态度。又设计了以“我喜欢谁,我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巧妙地组织辩论活动。在辩论中,学生踊跃参与,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体会了人物的形象。最后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学会全面看问题这个道理。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也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建者。

(一)阅读期待,创设解决问题的互动情境

互动,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则是我们深人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课文,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二)抓住问题,创设学生争论的互动情境

一些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善于把一个人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抓住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

三、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所谓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部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无非存在着两个方面,即而以往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教师教的方面及其诸因素的关系,课堂教学没有从“人的发展”这种根本的出发点着手,而我们也习惯了关注教师的“动”,对学生“动”的关注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上长篇阔论,滔滔不绝的讲,不厌其烦的分析以致肢解课文,学生就像是呆滞的机器,只能默默聆听,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实现教学中的生生互动

所谓的“生生互动”就是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烈的讨论,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那么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拓和思考。

而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师生互动,而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学生在课堂上近乎是孤立的个体,这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集体教育力量的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就在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实现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呢?

首先,让学生在竞争中进行互动,因为学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竞争不可避免,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也伴随着竞争,而且在适度的情况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中,以小组比,评比等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等。

其次,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互动,因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一种能力,换而言之,就是合作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小组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这样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统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并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必须有效的组织起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总之,互动的方法很多。互动式课堂教学必须显现其真正的意义,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揣摩,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表演的舞台,而使其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场所。

参考文献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交流

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个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等。如果缺乏引导,那么这种课堂交流就会存在“肤浅混乱、费时低效、流于形式”的现象。

如何有效引导,让课堂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明确中提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扮演“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善于点拨引导,做思维的向导。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肯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语言感受力、认知水平往往限制他们,很难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回答“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时,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浅思辄止,没有深入地看问题,这时,我把学生的思维方向调整到“联系课本、联系自己生活的感受”来谈,这一灵活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个性的亮点在动态中自然生成。

二、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表达中内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自主谈话,实现阅读信息的反馈,知识的建构,情感的发展。

《陶罐铁罐》的交流片段:

当学生理解了文本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生: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师:言之有理,其他同学呢?请说出你的思考。生1:我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该像铁罐那样自以为无敌。生2: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正是这篇寓言所要告诉我们的寓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学中,当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我没有用直接讲出寓意,也没有要学生说出我心目中的“完美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寓意,期间我善于倾听学生的语言,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这样的交流,清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由思维到表述再到内化的过程。

三、指引回望,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提问是师生“对话”的重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师生通过相互提问,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教师能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空的地带”,让学生质疑,并能引导学生自己解惑,那么课堂将真正成为探究的阵地。

《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学生默读课文最后部分后,有学生举手提问。

生1:既然那株茉莉如此的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就像茉莉呢?我有点不明白。师:茉莉是平淡无奇的,而真爱许多时候也是平淡无奇的,真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很多时候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真爱是不是这样的?学生回顾全文后纷纷发言。生2:真爱是爸爸嘱咐我带一束茉莉给妈妈。生3:真爱是轻轻的脚步。因为爸爸怕惊醒妈妈,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生4:真爱是急匆匆的脚步。因为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生5:真爱是一株平淡无奇的茉莉。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位学生的质疑是他对文本的再思考、再审视。这时,我没有为完成教案而简单应付,而是指引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走向“成熟”。交流水到渠成,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加系统、深入,发散思维的同时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运用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此,教师恰当地运用评价语言,可以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我相信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学生听得清楚,又要他们记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呢?生:声音要响亮,关键的地方要突出。师:那你愿意再读一次吗?我相信,你这一次一定比上一次读得棒!(生再次读1、2自然段,有较大的进步。)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好!(学生练习,一名学生意味深长地朗读。)师:你的朗读如春雨,滋润人心。看来,你是慈父般的苏格拉底!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在课堂上,学生朗读后,我没有笼统模糊地说:“读得不错。”而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也委婉地提出了我的期望,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目标,铺设了向上的台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人性化语言的温暖。教师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让学生变得乐于读书,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对话交流状态时,会表现得感受性强、学习效率高。在这样的求知状态下,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语文也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语言引领,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用心感受,体验蕴涵其中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有效的课堂交流方式能激起课堂教学活力,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就让学生尽情交流吧,让他们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上海语文学习,2002,(11).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文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14

“儿童文学”,即指以广大少年和儿童为对象,从他们的心理特质和审美习惯出发而编写的文学作品,这类文学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美学性或者科普性等特征,对于帮助儿童实现性情陶冶、本性回归、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健全的人格等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儿童文学的篇目超过了80%,这便说明,当前的小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儿童文学的教学。然而,在笔者的教学观察中,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重心放在对相关文章刻板知识的剖析上,未曾发挥出“儿童文学”趣味性的特质,难以帮助儿童实现本性回归。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教师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趣味教学策略的使用、启蒙儿童心智以及创设阅读氛围等角度出发,同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实现对儿童文学的有效教学,对当下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了解儿童心理,提高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作为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学习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帮助学生现有效学习的关键。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与儿童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便要求教师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利用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来引导学生进行优质的学习。

一方面,教师应该对相关教材以及课外儿童文学,进行大量阅读和深度思考,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而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等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儿童心理,搁置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接触和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如此,教师便能在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和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亲和力且有吸引力的教学。

二、趣味教学策略的运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相关课文视为“儿童文学”的范畴,一味地偏重刻板的对知识分析,忽视了课文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如此一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本性的释放。这便要求相关教师认识到“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文学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识文断字,还在于使儿童在愉快的感知氛围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插图和动画来创设教学情景: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河面中央一棵盛大的榕树,枝丫茂密、根节错杂,晨间早起的鸟儿,身影多姿、数量繁杂――教师利用相关的动画和插图,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当时情境,进而调动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等相关策略:在《陶罐和铁罐》一文中,两个本没有生命的事物,经过作者形象生动地拟人化包装,变得鲜活而有趣。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陶罐”和“铁罐”进行角色扮演朗读,进而彰显文章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

三、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启迪

真正的“儿童文学”教学,应该是有意义的教学。如果说“趣味性”和“故事性”是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那么“科普性”、“启迪性”则是它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在相关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树立起“陶冶学生性情”“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当前的语文课文中,具有启迪作用的文章数量甚广。比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启示学生“欲速则不达”,《鹬蚌相争》则告诫学生“切勿内乱,使人‘渔翁得利’”;此外,诸如《金色的鱼钩》、《秋天的怀念》等课文,皆能引起学生对人性的初步思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带领学生深度把握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心理,进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感知和心理成长。

四、拓展阅读渠道,创设阅读环境

丰富的阅读体验,是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儿童文学”,在质量和种类上还远远不够。为此,相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接触丰富的课外儿童文学。

(一)丰富学生对课外文学的接触种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课外儿童文学,关注新近的主流儿童文学,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目前看来,民间儿童文学作品、幻想性儿童文学等题材,正是传统小学语文教材所缺乏的;此外,“顽童类”文学以及“死亡类”文学,也是多数教师所避忌的。其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适当接触,进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比如,顽童性文学《克丽思漫游奇境记》,死亡题材《一片叶子落下来》《马提与祖父》等,被部分国外的小学教材所收录,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在对其阅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实现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总结和对人性的初步思考;此外,新近人气作家杨红樱著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作品、成人和儿童皆适宜阅读的作家几米的漫画,同样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

(二)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儿童文学读书活动等形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读书活动而言,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同学生一起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此外,相关的“亲子共读”、“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形式,教师皆可以加以尝试。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84-0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定位不够准确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的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幅景象,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角色定位不够准确,教师俨然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了客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阅读教学课堂的开展。

(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是认真备课,做好教案,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经常会遇到教案以外的问题,如:学生提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会显得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教师安全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只会选择同种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把教学内容给学生读一读,念一念,不管学生是否掌握,只要完成大纲任务即可,长此以往,课堂气氛会过于沉闷,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取应试教育的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展开的,这种教学观念极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俨然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在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教师一定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再把分数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要与时俱进,方能发挥出其作用。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过度重视教师的威严,而是应该找准定位,知晓学生才是的教学中的主体,不能本末倒置,并且还应该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从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掌握好收和放的度,切莫过于注重教师的威严,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理应把单向教学活动转换成双向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授学生合适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记住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只有给学生教授阅读方法,学习方法,其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教授可行的阅读方法,如指导学生在文章内容中找到中心语句,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并让学生学会抓住阅读规律,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到相关文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并抓住作者的写作特点及写作方式,从而真正满足新课程理念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并把不懂的生词及句子勾画出来,再让学生对文章自然段进行标注,待学生预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角色朗读。最后,教师再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内容非常丰富的美文,尤其是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思维,模仿力较强。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功能及音频功能,如: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放一些意境相同的音乐作为伴奏,或者把文字替换成图片,使教材内容更加清楚明白,以便于让学生可以到感受文章当中所蕴藏的优美意境,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美,欣赏美,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担任起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给学生传授出合适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既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邱华锋(1981-),男,汉族,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人,专科学历,职称:小学一级,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9篇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屈指可数、非常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这么多的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掌握好知识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得找准方法。

一、设计导学方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导学方案,简称学案,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预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设计的方案。方案内容要突出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形式多样,紧靠文本、动口读、动脑想、动手写,还要动眼发现,有些难度的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可根据个人的能力选做,或写下自主质疑的问题,看听完课后能否释疑。老师可适当要求学生查找一点有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应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将本课的学案设计。

学案的学习指导性强,学生对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老师对课前做好预习检查的可操作性也较强,容易发现学生感觉难的问题,方便老师及时调整教案,变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起重要的作用。

二、问题引领。迅速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张国强的来信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问题?”“柯岩老师的回信如何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用这两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帮助概述。学生比较准确而快速地理解了文章的主要意思。当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没有出现中心句的叙述形式时,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就要提高了。此时老师点拨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我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帮助自己把握好文章的主要意思。思维快的学生很快地找到了“作文获奖,遭嫉妒,感寂寞”等词,老师也随机板书出来,提醒思维慢的学生,再而依照方法各自说一遍主要内容,迅速解决了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重点语句。探究文中道理

柯岩老师的回信篇幅较长,先与张国强分析失去朋友的原因,然后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引用名言告诫张国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乐于助人,朋友自然会多起来,进步就更快了。全文语言亲切友好,像一个推心置腹的老朋友;行文流畅生动有趣,颇合学生心理;道理娓娓道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回信让张国强同学受到教育,也要让我们的每个学生受到教育,所以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先要理解意义深刻的句子。而只有更深入地理解重点句子,才能让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比较灵动。先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读了柯岩老师的信,哪些语句给你的启发最大?划出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接着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联系读过的故事,联系自己的经历等方法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后,再听他们汇报。学生说到哪句,老师随机引导品读哪句。由于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谈得很精彩,对文章理解得很透彻。个别学生用查字、词典的方法,理解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尺比寸长,但它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它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了。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个别学生读了“我又没得罪他们,不就是我的成绩超过了他们,他们嫉妒我呗!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一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了张国强感到寂寞,没有朋友的原因——就是他看不起同学!有同学读了“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这一处句子,使他想到了《骆驼和羊》《陶罐和铁罐》等故事,让他更深刻地认识了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的,我们要学会客观地看待一切问题,也会拥有更多的朋友的道理。有个别同学对“我学着发现人家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朋友。”这句话的理解,则通过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自己的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中,更加肯定了柯岩老师的观点,懂得了道理,获得了更坚定的信念。

老师的主导找准了方法,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准确,对文中的道理探究得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了。

四、巧用多媒体。讲解书信格式

要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并学会运用书信传达信息,是本课的另一大任务。以前的老师,为了准确地向学生展示书信格式,每次都要在黑板上临时打格子、标注,又费劲又费时。现在有了多媒体电化教学,我便很好地利用它,巧妙地突破本课的这一难点。

以第一封信为例,一张幻灯片分左右两边用,一边放大原文的每一部分,教学生分辨,那部分叫什么,在另一边相应的位置点击出名称来。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发现各部分内容的位置有什么讲究?学生边说位置,老师边用另一张幻灯片做一封摆准位置的模拟信。反复两三次,学生对书信格式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但还不够,一定要会运用才行。所以,我根据课堂时间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练习:“运用正确的书信格式,给老师写一封短信,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今天学习的心情或收获。”志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学生对着屏幕的模拟信格式,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而且正确率很高。为了要学生巩固学到的新知,自如地运用新知,最后,我联系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一道作文题内容作为作业:“在书上139页,王虹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求助信,请你以知心姐姐的身份,给王虹写一封回信,帮助她解决疑难困惑。”

这样安排,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是我们做老师最大的收获。

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课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门基础性的W科,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发挥学生语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在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强调“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社会逐渐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新课改要求不断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本文分析三种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课《梅花魂》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分析文章中梅花高洁坚韧的品性,从而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介绍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认真体会文章中所介绍的梅花精神,感悟外祖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基本大意,就变得特别轻松了。“微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宏观的想象,便于学生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倡导“四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现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行从“师本教育”向“学本教育”观念的改变,要求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西门豹》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并为老百姓除害的,分析具体的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对学、群学、展学”四学的模式进行学习,即课前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去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呢?你们的办法和西门豹相比,哪个更好呢?”使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对学和群学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观点和看法,给大家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分层教学法”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陶罐和铁罐》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词语并且理解文章的寓意。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C组同学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所以对他们而言,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比如“轻蔑、御厨、争辩、和睦相处”等。B组同学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之外,还需要对文章进行基本的段落划分,理解每一段的具体含义并且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针对A组的学生,由于他们本身语文理解能力比较高,所以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之外,还需要对文章的具体含义进行升华,深刻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需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平等发展。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云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2).

上一篇:怎么都快乐教案范文 下一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