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09:33:17

台阶教案范文第1篇

课题:《台阶》

一、时间:2006.11.3

二、地点:胶州七中

三、执教教师:张日

四、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父亲的性格特点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六、教材内容分析:

地位:《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彩.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父亲性格的核心

七、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用品:多媒体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忌回视

2.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说片段位置

读课文内容

扣字词分析

探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爸爸",但是他却能够艰苦创业,不惜用毕生精力去铸就一个象征着他的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所以我们说……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板书设计:8.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吃苦耐劳

父亲老实厚道

地位高坚忍不拔

十、教学反思:笔者始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不见一类文章.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把阅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基于以上这几点的思考,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笔者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笔者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理读情节到对细节描写的总结,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笔者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阅读短篇小说的方法,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一问题,武进的张立成校长向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确实没有细加考虑.但过后反思时,笔者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恳请各位同仁多加指点.

台阶教案范文第2篇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提示这样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这是本单元的总体目标,之前两篇文章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与《背影》,均是讲读课,所以本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前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接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与《背影》一样,《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从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编写看,《台阶》一文,上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主题和同册第五单元“感受亲情”的主题,后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悟人生中的关爱与温情”的主题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关注人类”的主题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体味人生”的主题,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人文意识和情怀,他们是想启示学生语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

二、教学目标

①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③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目标确立的理由和依据:本文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中国传统农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鉴于以上内容,我决定把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父亲”形象,作为学习本文的目标之一。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的理念,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多裨益。知名作家肖锋曾经说过:“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的孩子都觉得父亲伟大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家庭教育。”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找到“父亲”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尊重父亲,热爱父亲的感情,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

重难点确立依据:对于初二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由于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分析“父亲”的形象,便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然要以梳理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前提,所以这个前提应作为突破全文的重点。

四、教法与建议

1、复述法、研讨探究法

2、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法实施依据: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通过质疑研讨,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五、学法与要求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的目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交流与比较,才能领略他人是如何处理同类问题的,以及收效如何等等。所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而且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条捷径。这些理论与《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本文在学法上正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它的另一个根据是《台阶》文本的特点。“父亲”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可以结合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是师生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解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教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在学法上以学生自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既得答案发出质疑,从而巩固了原有知识体系。

六、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抓关键性语句,复述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1】进行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台阶》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

1、填空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揩(kāi):擦、抹。凹凼(dàng):凹落而成的水坑。

尴尬(gāngà):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zào):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设计意图:《台阶》虽然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的是,他的文体是小说,可以借此课对前面的文体知识进行回顾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文体特征。通过完成诊断性评价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积累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活动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问题与思考

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问题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问题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表现?

问题4:根据以上阅读提示,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3、分析与点拨

点拨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点拨2: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点拨3: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点拨4:本文是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热爱生活,勤劳一生不断追求的主要事迹。父亲为人厚道,能吃苦耐劳,他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准备了大半辈子,靠自己的劳动,他终于造了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设计意图:

这四个问题抓住了小说的主线――“台阶”,也紧扣小说的主人公――“父亲”,由课文内容的梳理到初步感知人物性格,水到渠成为后面的人物形象分析做铺垫。

【活动3】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形象

1、问题与思考

问题1:小说是以塑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在请大家找出文中你觉得最受感动或是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问题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而“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问题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问题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问题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2、分析与点拨

点拨1: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结合本活动中问题2——问题6,对学生加以引导。

此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点拨2: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点拨3: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点拨4: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点拨5: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整个设计的重点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钻进课文,体会文章如何运用精当的外部细节描写去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理解父亲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父亲的要强和勤劳,对于父亲的“谦卑”,学生就很难理解了,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

台阶教案范文第3篇

一、传统的备课模式——手写教案

传统的教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其格式大致包括:课题、课型、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过程。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下,教师将课本、教案集、练习册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三位一体”的教案,完成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完成以写好教案为标志。教师备详案的话,得花数小时。备课成了教师最辛苦、最重要的工作,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教案是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产物。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它承载着教育的希望,发过热、发过光。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每位一线教师深感传统的备课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并暴露出一些弊端:第一,教案本是“一次性”物质。第二,教案本补充、完善不方便。第三,教案内容每年重复书写。第四,个别学科备课、教案“两条腿走路”。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直受到传统备课模式的困扰,并且成了制约教师发展、提升的瓶颈。

二、创新的备课模式——电子教案

如何才能克服传统备课模式的局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改革备课模式势在必行。近年来,各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深刻领悟素质教育的精髓和新课程的理念,紧跟素质教育步伐,虚心学习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理念和做法。以“讲学稿”为蓝本,创设了各有特色的电子教案。经历了四个阶段:学习准备阶段、试点探索阶段、全面推广阶段、规范管理阶段。目前,电子教案已经是多数学校的主要教案形式。

三、精美的备课形式——多媒体教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创设了广阔的平台。多媒体教学已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弥补以前教师授课时“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有着巨大优势。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图像、动画等于一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了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情感。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态为动态,突破学习难点,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已是蔚然成风。许多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突破了自我、提升了品位。

台阶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备学生;重生活实践;会学;快乐数学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后,我深刻领悟到数学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方面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再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虽然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但是备学生的地方却很少。在备课时,教师总是注意到课堂用语要简练、易懂,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一切围绕新课内容展开,但对学生的情况考虑不够。新课标要求: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如在备每节课时,我就把上节课作业中出错的学生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指出错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便改进提高。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在他对知识的传授上,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二、上课:变“重走教案”为“重生活实践”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的过程,尤其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能充分发挥的时候。而面对教学内容,学生总是感到一些内容很陌生,而且很抽象,一节课下来总是感到似懂非懂,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利用好生活资源,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如在教学:小明要从一楼到四楼,每个楼层有9个台阶,小明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当大部分学生做好后,我发现基本上列式是4×9=36个,这时我不动声色,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攀登学校的教学楼,让他们数一数每层有几个台阶,到了四楼一共走了多少个台阶。回到教室,让他们再想一想这道题该怎么做,学生通过刚才的活动,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就简单得多了。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台阶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教案;探索;困惑;思考

一、背景

本校于2011—2012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施行学教案模式,是在借鉴铜都双语学校的学道基础上推行的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当初去铜都学校取经的校领导、骨干教师把铜都学校的高效课堂向全体老师介绍了一下,使我们对“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对于铜都学校所取得的惊人成绩羡慕不已,也想体会那种轻负担高质量的滋味。为此,学校提出了遵循教学规律、大力实施有效教学的课题,确立学案与教案一体化的思想,以备课组为单位实施学教案教学。

二、探索

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模板,所以我们只能去摸索,逐步形成了由五个板块构成的语文学教案,那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小展、班级展示、强化梳理。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课学教案。在上课之前把要学习的课文的学教案提前发给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种做法存在一些困惑,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

三、困惑

1.由于当时实施学教案模式的时候是初二,学生对这种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记笔记,老师要提醒他们在学教案的什么地方,这样就会显得非常被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是不知所以。

2.学教案充当的是学生的作业、复习讲义、笔记本,书上不再有笔记。而讲义的保存是个大问题,粗心的孩子总是会丢失,这就给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初设想学教案可以完全充当复习资料,但到了复习阶段发现仅凭几张学教案也不能替代学生的复习工作,因为它毕竟题型、内容比较单一,复习的时候也必须进行一些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接触各种各样的内容。

3.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它随时都有新的生成出现。学教案的出现,使目标变得更明确,但同时束缚了老师和学生的手脚,心里总想着怎么解决学教案上预设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课堂将因此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被老师牵着走。课堂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如果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那么是否语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呢?

4.要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对中学生而言,强迫命令性学习,远不如用兴趣吸引学习效果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利用学教案(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有时是在形式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热闹有余,而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不足。那么,如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四、思考

1.教师在编写学教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初中语文学教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求知的欲望。

3.培养学生使用学教案的良好学习习惯。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如果让学生接受,单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总会经历由热情高涨到平静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我们强化训练学生掌握一些良好的学习方式,并让这种学习方式制度化、常规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使用学教案成为学生的一种常规学习习惯时,学生接受、使用和保管学教案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复习时只要看看学教案上的错题和批注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4.学教案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内小展、班级展示、强化梳理五环节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五个步骤,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包括的,“五环节”可在一个或多个课时内完成,也可以在一课时内交替进行。

学教案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载体,它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式于一体,它的实质是“先学后教,教学合一”,原则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种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台阶教案范文第6篇

其次,教学目标的准确选择是确保教师上课效果的唯一条件。和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在上课前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反复思索,精挑细选,最终才做出选择。精心的选择能使课堂不枝不蔓,始终如一。否则课堂经常会出现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透的现象。因为语文的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一个自主完整的系统,每一篇课文充满了语文的东西,如王荣生教授所划分的“名篇”,这样的文章无论从思想,还是结构、手法,都可作为一个教学的点,如果什么点都上,什么点都讲,那就成了遍地掘井,不见一泉。

再次,人类知识的获得过程是艰难曲折的,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如果教师未能把握这一规律,对知识的传授采用简单粗暴的讲解式、灌输式,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名则与之相反,他们在讲解知识时,非常注重引导。正如余党绪老师所说的“我们迷恋知识,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的教育专注于知识的传授,甚至不惜违背认知规律,切断知识与其对象的联系,切断知识建构的逻辑链条,将知识简化和归并为“知识点”,走进了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名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能够重新设计知识获取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判断、想象等方式获得知识。他们精于“导”,注重课堂的“生成”,在学生渐入佳境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了知识。

可见,要学名师,老师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静下心来,精心研读课本,并占有丰富的资料,同时精心设计知识获取的路径。下面我以《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资料的占有和教学的设计。

第一境:要有“误入花丛”的勇气,不要怕“乱花迷人眼”

网络的发达带来资讯的便利,极大方便了教师备课。知识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教师可以极大方便地从期刊、报纸、网络查找到自己想找的内容。对于《埃菲尔铁塔沉思》,我查找资料时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查。从资料的来源上看,按照主次,先阅读《教师用书》,然后检索中国知网,下载了姚为洲的《教学设计》和刘铭的《课例赏鉴》;最后进行百度搜索。从资料的呈现方式来看:下载的资料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等。音像资料主要下载了《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第2集 凝固的乐章)、《故乡在远方》(张抗抗)等。从资料的相关性上看,主要有文本解读、课例展示、作家简介、文体特征――散文的虚与实、埃菲尔铁塔介绍等。通过检索,达到资料占有的量。通过自己的细读和资料的查找,教师才能对这一篇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积累,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才能心中有谱,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教学过程才能行云流水。再者,资料的占有量决定了课堂生成的质,灵感、突发奇想毕竟是少数,要很好地生成课堂,面对课堂中学生的种种突况,如果没有一定积累,教师只能生硬粗暴地处理学生的各种胡思乱想,而不是把它当成思想的火花。

除了量外,还要注重质的积累。核心刊物上的文章一般质量比较高,值得细读,网络上的资料则好坏皆有,须睁大眼睛,不能以“对味”来作为选择的标准。因为不同的教学设计有它产生的机制,或时时代背景(例“红领巾教学法”)或针对不同的学生,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即合理”。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窦爱君老师设计了“课堂的默哀”、“戴小白花”等环节,就值得我们思考。不可否认,这种环节的设置具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但这是语文课,不仅要入其情,还要出其境,站在审美的角度来品读课文。“课堂的默哀”、“戴小白花”等环节,感情渲染很丰富,但有可能造成学生入情之后,未能出情,真正解读到鲁迅写作品的深意。因此,对于搜集来的资料,教师既要看到资料好的一面,也要看到资料不足的一面。特别是对于教案,教师要细思这一教案产生的背景,设想设计教案的老师可能是面对怎样的学生,这一教案已经基于学生具有哪些知识等等。

第二境界:要“胸中有谱”,不要“人云亦云”

无论是查阅的教学资料多还是少,教师对要上的内容应该有一个清醒的选择标准。可以综合考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没有目标的教学只能让课堂流于形式。照抄照搬教案也不可行。初上《埃菲尔铁塔沉思》时,我结合《教师用书》及《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姚为洲的教学设计,从埃菲尔铁塔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虚实结合”是如何体现这四个教学内容来展开课堂。基本是按照姚老师的教案来上,结果发现这样的设计只能让学生泛泛而谈,对文本的阅读浮光摄影,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听课的老师也在反复问我:本文的教学价值在哪?你的教学亮点在哪?这些问题引起我的深思,我不能照抄别人的成果,也不能没有深入理解就照搬照用,更不能仅仅只是对文本的浅层理解,这是对学生、对教学的极不负责。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两个“问”很重要。

文本的价值在哪?这是我追问的第一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回到课本,回到《教师用书》对文本及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用书》对单元教学目标要求为:一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二、了解现代散文中“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三、体会文章的标题艺术;四、体会散文结构的艺术。

具体而言,这四点落实到《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就呈现出以下的文本艺术价值:一“虚”与“实”的关系――则由登临铁塔的“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并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实”的部分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虚”的部分则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既不牵强生硬,又不喧宾夺主,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状态而与“实”保持着良好的“张力”,使文章在内容上含蕴无穷,而在艺术上又显得生动活泼。二、“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由铁塔而联想到作者对社会中某类人或现象的感悟。三、《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标题则清楚地表明,在文章中,作者的兴奋点并不在于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在于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个体感悟和主体思考方面,而铁塔则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四、领略文章的结构艺术。《埃菲尔铁塔沉思》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围绕登临铁塔的过程中“所见”变化而引起“所感”的差异,浑然一体。

本文的文本教学价值在哪?这是我追问的第二个问题。再次阅读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和《散文教学教什么》这两本书。王教授把散文阅读的要领归纳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通过这两句话对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再次解读,可以确定《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教学价值有: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2、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

第三境界:要“铺台设阶”,不能生硬讲解灌输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教师还要为知识的呈现进行铺台设阶,以《埃菲尔铁塔沉思》为例。

1.为“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这一教学目标铺台设阶。

抗抗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是:“由登临铁塔的‘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并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读出这一人生经验,就必须对“埃菲尔铁塔”的形象特点有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很多教学设计都有设计这一环节。但更值得教师思考的是学生在对“埃菲尔铁塔”的形象特点把握上有没有存在困难之处?有没有值得学生细细思考之处?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对埃菲尔铁塔形象特点的把握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高”,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埃菲尔铁塔的高,而是按照“略高些”――“如此之高”――“太高了”――“我终于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多高了”――“雄奇”;二是作者在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内在品质时“孤独寂寞”“仁慈宽厚”二者何为埃菲尔铁塔的主要特点。

2.为“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这一教学目标铺台设阶

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沉思”呢?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张抗抗这一作家作品的评论,我把握到了“张抗抗散文的语言丰富、优美、酣畅淋漓,极有个性”这一特点。细读文本,我抓住了第一段的排比、第五段的幻觉、第六段的陌生化词语(庄严地陷落)第十一段的幽默等。

为达到目标,学生需要哪些对文本作哪些解读?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之后,根据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台阶理论”,我再次进行教学设计:

起点:1.基本能读懂这篇文章

2.基本能概括铁塔的特点

3.借助网络资料能理解铁塔的象征含义

台阶1:概括铁塔的特点

(1)梳理作者对铁塔特点介绍的变化过程

(2)铁塔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台阶2:作者的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1)梳理变化过程

(2)运用幻觉、错觉来写惧怕

台阶3: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概括言外之意。

(2)举例说明:异端、疯子等

台阶4:总结”虚实相生“这一手法?

(1)填写表格

(2)尝试写作

这样的设计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文本,其中的对 “略高些”――“如此之高”――“太高了”――“我终于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多少了”――“雄奇”这一描写角度的探究和错觉这一手法的运用探究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节课上完后,我真正体验到了备课的艰辛与快乐。照抄照搬式的教学只能应付课堂,脱离文本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只有真正的深入文本并能对文本进行升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②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姚为洲:《〈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

台阶教案范文第7篇

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无疑成为新式课堂的载体.“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课堂中的活动线索、课后复习反思的辅助,具有“导学、导思、导做”的作用.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学案的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学案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是给老师用的,学案是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用的,在学案中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添加学生动手填写的部分.学案和教案的区别主要在目的、性质、角色、表达等方面,具体来说:教案的目的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的性质以教师为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的性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开放性;从角色来看,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从表达形式来看,教案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我认为从教案到学案,那是教学上质的飞跃,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却彻底变换了.

三、学案的编写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它的内容一般为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测评,学案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目标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挑战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和评价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案设计应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从教材的理解到练习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思小结都应以目标的达成为宗旨.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启动、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学案设计的时候应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问题,以引导学生自组学习、探究.学案要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旧知识,开展丰富的联想,构建较为明晰的个人意义,要有利于学生开展对知识的研究,经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实验验证、演绎证明等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内心的体验去学习数学.

3.渐进性原则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以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深入.

4.挑战性原则学案设计时,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去深入地研读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发现能力.

5.指导性原则由于学案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是连接“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6.评价性原则学生在学案的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其效果如何需要及时地予以评价,而且对有些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是在相互评价中完成的.除了以上原则,我个人觉得在学案编写时还应注意以下这些问题:(1)使学生学习有路.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预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2)使学生学习有劲.“学案”的编写应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勇气.(3)使学生学习有法.学案要尽量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等学习方法.

四、学案的使用

由于“学案”的编写还不是很完善,并且教学时课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使用时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1.自主探究.依据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之“疑”,巧用“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解释疑团,从而扫清预习障碍,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内容,但“学案”中问题不一定全部解决,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3.巩固练习.“学案”中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应注意多做案例、多设疑,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评讲时教师围绕学生疑难点、重点、关键点提问、追问、反问.五、使用学案后的心得使用学案后我发现课堂上我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比以前活跃了,提出的问题变多了,由于学案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上课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多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其次,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含义,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者.我觉得学案导学的加入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大趋势,是今后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还应下大力量进行学习研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台阶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导学案设计原则导学案设计策略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基于思维演进的一种学习过程设计,应体现从“现有发展区”通过“最近发展区”过渡到“目标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过渡到“目标发展区”。

一、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的现状

(一)导学案的应用情景分析

洋思中学借助“讲学稿”建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提倡的“三三六”模式,改革了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过渡;昆铜中学结合洋思中学和杜郎口的成功之处,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建设、评价机制创新、学案导学引领”为抓手的“六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当时当地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2年的10月,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全校取消导学案。而提出“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但我想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都需要依托一种具体的载体才能去落实,关键是这种载体如何编制、如何运用,不要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而是自主学习的阶梯。

(二)导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习题化倾向。导学案感觉就像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就是典型习题的汇集,没有引导性的语言,没有要探究的问题,没有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冲动。

2.教案化倾向。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导学案”。

3.浅层化倾向。导学案变成学生抄课本填空,死记硬背知识点,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科学导学案的设计,要更多体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书写,突出实践思维能力,从而为理解新的知识铺垫,而不是知识性的填空。

二、导学案设计的策略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以“现有水平”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余教授在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支架式教学就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导学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脚手架”。

(一)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提倡“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导学案在设计中就一定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不是教师的“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为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铺设“脚手架”。

2.激励性原则: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外在的激励,即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来源于内在的激励,即学习者本身的成功体验,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学习的激励是不断以外在激励为主转化为以内在激励为主的动态过程。现在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眼里看来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计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3.探究性原则: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导学案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4.自主性原则: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获取知识,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设计的环节

导学案是教与学的载体,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重在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案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有意义的先行学习是否发生,先学的目的未必是完成学习目标,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思维的台阶,让学生完成能够独立解决的部分。

导学案中设计“学习目标、自主预学、课中研习、课堂反馈、自主梳理、易错攻关”六个环节,在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时更应关注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避免导学案设计的习题化倾向、教案化倾向、浅层化倾向,而应使导学案设计的内容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活动化、知识模块化、成果巩固化。

1.导学案设计的内容问题化。在内容上能以驱动性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学习搭建思维的台阶,让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觉得这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每课前以问题的形式写一句引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环节设计的学习目标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不同于教师写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目标分为课前预学自评和课后自评不在于学生的等级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反思,同时暴露问题,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课前自主预学情况。学习目标分为课前的预学自评和课后自评,让学生在自主预学后进行预学自评,新课上完之后再进行一次反思――课后自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案例】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

[引言]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你知道你每天喝的水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学习目标】

(学后请在下表空白栏中自评达到的学习等级:A.基本不懂 B.基本学懂 C.完全学懂)

学习目标 预学自评 课后自评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并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重点)能通过实验推测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书本阅读材料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体、固体的大。

3.(重点)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难点)能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存在。

2.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探究化。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自主预学是学生课前自主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也是导学案中最关键最主要的部分,但并不是这节课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能自主预学完成,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于理解又很难铺设阶梯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是要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的,并不一定要放在自主预学里。

3.导学案设计的探究活动化。导学案设计探究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哪些问题学生个体能解决?哪些问题小组能讨论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个体问题个别解决。让探究的问题尽量能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或个人实验活动来解决,教师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导学案来了解学生自主预学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在课堂上就没必要再讲,重点是对学生预学中暴露出的不能解决的及课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课中研习”环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

【案例】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

【自主预学】

活动一:观察蔗糖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方形蔗糖研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碾碎后的蔗糖约一半放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再用放大镜观察,你还能看到蔗糖吗?___________________。蔗糖是不是消失了?__________________

4.如没有,怎样证明蔗糖没有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结论:蔗糖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__________看到。

想一想:你最想了解关于分子的哪些信息?说说给大家听。

活动二:黄豆与大米混合

1.在玻璃杯中分别倒入黄豆和大米,大米到达的位置作一标记,然后封住杯口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充分混合,记下此时的位置,发现比原来位置要___________

2.将两个半杯的黄豆倒在一起,总体积怎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你认为上述实验现象能说明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吗?_________________

您能举例说明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空隙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课本P127的阅读材料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由大到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课本P128图4-12 肥皂膜实验

自己利用生活中简易器材制作并完成实验。实验中用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研习】

1.请用事实证据说明是构成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空隙大,还是气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

2.热菜总是香气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才能闻到它的气味,为什么?

3.为什么很难将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压缩?

4.导学案设计的成果巩固化。通过“课堂反馈”和“易错攻关”环节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课堂反馈”分A级和B级(可以照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易错攻关(一般3-5个练习题)在课后完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检测和反馈。做到“低起点、小台阶,由浅入深”,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

5.导学案设计的知识模块化。导学案设计中设计“自主梳理”环节,其中分2个部分――知识体系梳理和课后存疑,通过学生的知识体系梳理可以让所学的知识形成模块化和系统化,教师要做好指导,一开始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好知识树或框架图,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去梳理,练习多次后慢慢放手,直到他能自己独立完整地梳理;课后存疑是为让学生把这节课学习后还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能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反思、质疑的精神。

【案例】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

【自主梳理】

总之,导学案是教与学的载体,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探索,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94-12

[2]施加平.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0

台阶教案范文第9篇

一、成立扫除文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曾斌镇人民政府镇长

副组长:王以华镇党委副书记

鲁仕旭镇长助理、中心学校校长

班永兵镇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

成员:姜泽新中学校长

鲁飞中心校成职教专干

华靖中心校教科室主任

杨忠祥中心校总务主任

班永兵镇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

林培胜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杨光明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赵海林业站站长

紫映军司法所所长

李晓明镇计生办主任

王建廷兽医站站长

张有伟烟叶站站长

各村党总支书记、镇属中小学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鲁飞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以人为本、科教兴镇、特色富民、实现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到4月,使全镇扫盲工作全面展开,扫盲工作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符合终身学习要求的扫盲工作体系,使镇扫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目标任务

按照“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方针,在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控制新文盲产生的同时,要对全镇所有脱盲学员进行全面测试(试卷由教育局制),测试不合格的继续开展扫盲教育,实现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以上,脱盲人员复盲率控制在3%以内,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控制在1%以内,积极创建无文盲乡镇。

三、具体措施

1.以各村委会为单位,在4月底以前,开展扫盲测试工作。各村委会、各学校认真排查辖区内的所有脱盲人员并组织测试,经测试合格的由县教育局免费发放统一编号的《脱盲证书》,变更其户籍中的文化程度。

2.继续开展扫盲工作。对测试不合格的脱盲人员,上报《测试不合格人员花名册》,根据人数多少确定办班规模和办班地点,在5—6月内完成扫盲工作,上报《脱盲证书发放花名册》。

3.做好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各村委会、各学校在抓好扫盲工作的同时,要重视脱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严格控制复盲率,确保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以上,脱盲人员复盲率控制在3%以内。

4.积极创建无文盲乡镇。镇人民政府将加强督查,加强对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努力创建无文盲乡镇。

四、授课人员及 教案

1.各村党总支书记是扫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好职责,负责动员辖区内所有脱盲人员参加测试,测试不合格人员继续参加扫盲教育,协助学校做好扫盲工作。

2.各学校必须确定1—2名教师作为扫盲兼职教师。

3.授课以《成人初等教育教材》语文、数学为主要内容。

(1)数学:

①简单加减乘除计算(教案6个)。

②简单记帐(教案2个)。

③简单有规则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案4个)。

(2)语文:

①国情、省情、州情、县情、镇情介绍(基本情况、人文景观、重大节日等)(3个教案)

②文明礼貌日常用语等(1个教案)。

③查字典(教案2个)。

④常用标点符号。(教案1个)

⑤常用汉字(基本笔顺笔画及规则、偏旁部首、同音字、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教案8个)

⑥便条:请假条、留言条。(教案1个)

⑦单据:领条、收条、借条、欠条、发票等。(教案1个)

⑧启示: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搬迁启事。(教案1个)

⑨书信、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履历表等。(教案2个)

4.镇农科站、兽医站、烟叶站:讲授四个内容(教案4个)。

①养殖、种植基本知识及技能。

②烤烟栽培及烘烤技术。

③种子、农药、化肥的识别与应用基本知识。

④家禽疾病预防、农作物病虫防治等基本知识。

5.中心卫生院:讲授两个内容(教案2个)。

①卫生、生活、保健常识。

②急救常识。

6.派出所: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教案1个)。

7.司法所: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教案1个)。

8.计生办:计划生育政策、婚育知识教育(教案1个)。

9.林业站:林业知识、森林防火知识、经济林果种植知识培训(教案1个)。

10.授课计划、工作总结、验收请示、迎检资料收集整理等其他相关事项由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负责完成。

五、培训场所:

根据各村委会测试不合格脱盲人员情况决定办班规模和培训地点。

六、培训日程:

4月25日——5月20日,集中四周左右时间统一授课。

七、培训方式:

台阶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业务上有所长进,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使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具体要求

(一)教学结对要求

1.备课方面:青年教师必须比指导教师提前备课,备好详案,每备一课时,教案必须经指导教师严格审查,提出指导建议(写在教案上),签字后方可进课堂上课。每节课后必须有教后反思,学期结束教案必须上交。

2.听课方面:指导教师每周听青年教师的课不少于1节,每听一课要有听后指导建议,青年教师必须把指导建议记录在教案上;青年老师每周听指导教师课不少于1节,每听一课要有听后感。学期结束师徒的听课笔记都必须上交。

3.上课方面:每学期,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开设示范课至少1节,青年教师开设试验课至少1节,听课后要认真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示范课:必须提供简案;试验课:必须上交详案、板书计划)。

4.指导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教学教研中起好带头作用,对青年教师给予教学常规方面的具体指导。

5.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3000字。如果是剪贴,要在每份材料下写300字心得,学期结束必须上交。

(二)班主任结对要求

1.积极参与常规管理:青年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考核的要求,向指导班主任学习,参与班级常规管理,做到勤到班、勤督促、勤家访。

2.积极组织班级活动:指导班主任要为青年教师上好一堂主题班会课,指导青年教师独立完成一堂主题班会课;青年教师要协助指导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期末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班级活动设计方案。

3.积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指导班主任要向青年教师传授处理问题学生的经验和方法,青年教师要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班级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期末必须上交一份转差报告,做到平时有记录。

4.青年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做好学习笔记,期末上交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三、考核与奖励

经学校考核,对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奖励。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上一篇:剪纸教案范文 下一篇:马说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