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敌歌词范文

时间:2023-02-23 22:42:57

宿敌歌词范文第1篇

《宿敌》讲的应该是一个爱情故事,听到这里,你可能又不耐烦了。因为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多流于俗套,只是新鲜一小阵,以后却再也不想听。可是〈〈宿敌〉〉完全不是这样的,当音乐将这幅水墨画卷铺展开,你会看到作者的才气一点点浸透出来。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美,不华丽却透着清新,不唯美却带着丝缕可爱。这不正是在繁华疲惫表皮下的人们所正在寻找的吗?歌词和旋律结合在一起,每一遍听感觉都不一样,每一遍想,感受都大不同。

《宿敌》讲述的故事更美,既然上天已注定,那我选择爱上你——我的宿命,既然前尘已选定,那我决定俯首称臣对你——我的宿敌。时光穿越千年,刀光剑影,称霸天下,除你无敌。即使辗转千年,再次见到你,还是如此命中注定。

当合上书本,熟悉歌声又在耳畔回荡“会在何处见到你,莫非前尘已注定,飞过时空的距离,却囿于刀剑光影——”

杨婉荷

宿敌歌词范文第2篇

当炽热的太阳抛给地黄无穷无尽的灾难,它依然倔强地牵来满天星斗,寻找光明;当干旱的沙漠想榨干植根于地的地黄,它依旧不放弃细微的水分,守住生命的绿洲;当我们不能沐浴和风细雨的时候,也应该像沙漠地黄那样学会自我灌溉。

生命的诞生如同一颗萌发的种子,怎样才能使自己长成参天大树?怎样才能使一颗幼苗最终绽放花朵、结出硕果?不能只祈求“巨人的肩膀”,让“巨人”恩宠有加,多给以施肥、培土,更需要我们汲取养分,壮大自己。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他抛弃旧怨与宿敌微软公司握手言和,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苹果”在创新、探索中一步步做大做强,让世界因“他”而无限美好。史玉柱曾一夜之间负债2.5亿,后东山再起,再次创业成为一个保健巨鳄、网游新锐、身家数百亿的企业家。生命的旅程不会是一路坦途,生活给你越多的磨砺,就会还你越多的美丽珍珠,但你要具有直面困境的心态,学会在困境中自我灌溉。

城市的夜流光溢彩,谁会注意到幕后为人端茶倒水的小工,可后来她却依然成为了今天的刘若英;城市的街道车水马龙,谁会留意于一个水暖工人正在呢喃一句无人问津的歌词,可他后来依然成为了方文山。他们没有早露的锋芒,没有“钟鸣鼎食之家”的显赫背景,或许上帝也并没有太多地青睐他们,但他们有一颗不畏苦难、执著以求的心。他们学会了自我灌溉,灌溉出一位让众人热捧的著名歌手,灌溉出一个颇有才气的词作家。生活中存在着守恒定理,也许有时候生活并不那么温柔,光明依然会在第十天到达,但我们不能在第九天的夜里倒下。自我灌溉是一种选择,在黑暗中学会自我灌溉,辉煌的人生殿堂才可能到达。

正如汪国真所言:你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奈秋风萧瑟时晚来风急。学会自我灌溉,何惧眼前的干涸,不是吗?

宿敌歌词范文第3篇

一、军事语言大量运用,使围棋比赛的激烈程度表面化

新闻标题中军事语言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大量套用战争术语,并多用名词句、无主句等短句以加强语势。往往一个标题就能刻画出赛事的紧张激烈,棋局的跌宕起伏,棋手的殚精竭虑。例如:

①绿林好汉大战御林军《新民围棋》2001(2)

②李昌镐柳时熏决斗汉城《围棋天地》1995(11)

③曹熏炫血战夺“名人”《围棋天地》1997(11)

④宿敌的决斗《棋艺》2001(5)

这些标题或叙述比赛进程,或评价比赛的激烈,让人读后直感叹围棋的残酷决不下于战争。

围棋和战争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概念,但由于人们隐喻式的联想往往会把这两个概念给联系起来。自古以来,围棋的叙事就被赋予和战争一样的军事术语。从唐代就已出现的类似军事作战原则的《围棋十诀》,到马晓春的《围棋三十六计》,从武宫正树的“宇宙流”大模样整体作战,到《李昌镐的棋风和军事作战原则》,在围棋圈内人看来,围棋和战争早已成为同义语了。正因为这样,围棋新闻标题中的动词常常带有鲜明的战斗意味。其他还有“扼杀、折杀、角逐”等等。这些动词语音高亢而有力、洪亮而幽远,作为标题语言,能够带给读者一种强大的听觉或视觉冲击力,既能让读者充分享受到胜利的喜悦,也能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失败的悲痛,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引用或化用歌词、古诗文、成语,使围棋报道呈现浓重的艺术氛围

流行歌曲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听到熟悉的旋律,人们的感情便会荡起涟漪,读到耳熟能详的歌词,就会引起情绪的亢奋。引用或化用歌词作为围棋新闻的标题,往往能够拉近读者的感情,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的例子如:

①潇洒输一回《围棋天地》1994(10)

②五年等一回《棋艺》2004(6)

围棋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棋与诗的关系从古至今都非常密切。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名句作为新闻的标题,能够一句话概括出新闻的主题,让人更加对围棋这门艺术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了了解。例如:

③无声之处有惊雷《棋艺》2003(1)

④怎一个惨字了得《围棋天地》2003(9)

成语流传广泛,结构定型,言简意丰。在围棋新闻标题中恰当地运用成语,既能够概括反映比赛情形,又能够突显棋手心态个性,还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美。例如:

⑤滴水不漏老曹先拔头筹《新民围棋》2001(12)

这里的成语把比赛中紧张激烈的气氛、一波三折的棋局、霸道张扬的棋手个性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棋手心态都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使用回目式标题,新闻说书人给围棋增添了无穷的娱乐性

围棋新闻的许多标题采用我国传统章回小说中常用的回目形式,我们称之为“回目式标题”。体育新闻工作者有相似于传统说书人的地方,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总是把比赛中的胜利者当做英雄、帝王,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他们在悬念迭起、激情四溢、引人入胜的围棋比赛中的惊人表现。围棋竞技在回目式标题的渲染下就像是神秘莫测的江湖、群雄争霸的武林,令人神往。请看:

①中状元小林如愿以偿

得榜眼晓春忧喜参半《围棋天地》1997(9)

②爆冷门“无名卒”战胜马晓春

出新闻“三轮车”撞翻梦之队《新民围棋》2001(5)

③大敌当前周鹤洋毫无惧色

几度临险赵治勋九死一生《围棋天地》1998(3)

四、一字传神――虚词在围棋新闻叙事标题中的妙用

我们看《围棋天地》标题中几个频率副词“也、再、又、重、仍”的使用。

①韩国队再夺冠军2000(5)

“再”是对韩国队在三国擂台赛上屡屡夺冠的无奈。

②聂九段又输弟子2000(11)

“又”流露的是对聂棋圣棋力下降、神勇不再的感叹。

③曹熏炫仍是霸主2000(5)

“仍”字让读者能联想到的是一个个挑战者的失落,是曹九段实力的强大。

五、围棋术语激活新闻语言

围棋的技战术术语语言精练、形象感强,它们不但能够把棋盘上黑白双方犬牙交错的棋形准确地表达出来,还能够将对战棋手的对局构思、临战心态和赛场的气氛体现出来。新闻标题中用围棋术语,主要是展示决定棋局胜负的重要手段和描写棋手在比赛进程中的特殊心态。例如:

①常昊独饮乐百氏《棋艺》2003(1)

②棋圣战周鹤洋“叫吃”《围棋天地》2000(6)

③新世纪中国围棋摆下二连星《围棋天地》2000(10)

④劫定天下《棋艺》2004(6)

这里的“叫吃、二连星、劫”等都是围棋的专业术语,“乐百氏杯”是我国棋界的重大赛事,标题所表达的含义,棋手和棋迷最能心领神会。

六、巧用辞格,追求围棋语言的绝美境界

①友情杯循环赛马晓春一马当先《围棋天地》1996(10)

借马晓春之“马”,构成比喻,“一马当先”写出了马晓春当年以4战全胜的战绩在比赛中领先,春风得意的情形。

②怒扳“七子头”《围棋天地》2003(15)

“扳头”本是围棋术语,可这里表达的却是围棋皇帝曹熏炫,2003年虽然连输给李世石7盘棋,可是他那旺盛的斗志却没有输,终于在第八盘通过激烈的战斗取得胜利,止住了滑坡的势头,就像是棋局中扳住了对方一串子的头,真是形象贴切。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宿敌歌词范文第4篇

此前,我的左手正护着一堆摇摇欲坠的课本,右手使劲地向后拽住课桌一角,企图越过一级该死的台阶,结果这笨重的课桌却因为我一脚绊在讲台下而与我做着方向相反的功。显然我单薄的力量无法驯服这桀骜不驯、一意孤行的课桌,我眼睁睁地看着它向讲台英勇地扑去,仿佛听到它扑通栽倒的声音,仿佛看到书本哗啦啦飞满一地的场景,我的脑子里忽然闪过一句古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这,这,这……后果太严重了!说时迟那时快,我怀着飞蛾扑火般壮烈的心情扑向了课桌……于是一个滑稽怪异的画面出现了:我身体呈90度趴在一脚悬空的课桌上,双手紧紧抱住桌肚,下巴死死抵住像泥鳅般想挣脱的课本,脸涨成绛紫色,眼神哀怨,神情凄苦,嘴里微弱地嗫嚅着:“帮帮忙。帮帮忙……”几个同学冲上来帮我解了围。我立马谄笑道:“谢谢啊,真是太感谢了!”

你以为这是在拍苦情戏吗?NO,我们只是在换座位罢了。老师说,为了照顾同学们的眼睛,每个周末晚自习后要换座位,一组一组换,从右往左轮过去。老师耍我们搬桌子之前先搬书,可大家是能偷懒则偷懒,不能偷懒创造条件也要偷懒,于是就发明了连书带桌一起搬的方法。只见全班同学吭哧吭哧地搬课桌,而我看起来却像是被课桌搬。

人搬到哪,桌子也搬到哪,不离不弃,相追相随。于是,大伙都对自己的课桌产生了浓厚的革命感情。课桌就像我们的另一半,不论它是平整光滑如新。还是疤痕交错沧桑古旧,我们在开学时跟了它,就只能一直跟着它。用一句话来说:我愿意它成为我的课桌。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毕业才能将我们分开……

我们每个周末带着课桌从教室这一隅泅渡到那一隅,每天趴在它上面浴血奋战、东征西讨,只为与题目决个高下,或者偶尔趴在它上面睡得昼夜颠倒,留下一摊口水……它们知道我们的秘密,理解我们的悲喜,目睹我们的晨昏,也忍受我们的寂寥。

正因为对课桌有了感情,于是课桌就被我们同化了,即有什么样的桌子就有什么样的主人。比如:

周妞妞在自己的桌面上用铅笔写了满满一桌的蝇头小楷“顾小北顾小北顾小北……”她是小四的忠实书迷。曾经花两百多块买了一本珍藏版的《爵迹》。她还经常没事写一些忧伤的诗,精致倒是精致,我却是看不懂的。

小芳的桌子上写了高考倒计时。我笑她:“咱们还有一年才高考,你急什么?”她正气凛然地说:“我们离高三的日子,不远了!”她的桌上还写了几行让我触目惊心的话:“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到这里来读书,没读好,就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坐在她旁边,看着她看完一本又一本参考书,做了一本又一本笔记,背完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我每天只能忏悔:“良心啊良心,我对不住你……”

溜溜的课桌是一个典型的兼容并包的神奇地方:课本、草稿纸、牛奶盒、废纸巾、瓜子壳等,什么都有。我觉得如果她在桌肚里铺上一个窝,就可以给老鼠接生养宝宝了。

Shopping在桌角堆了一堆小山似的书,每天就躲在书堆下面疯狂地做数学题,导致她的地理分数连她数学分数的零头都没有。她在课桌另一角贴了一张花了一节地理课手绘的湖南地图,这是她一心想要在毕业后去的地方,目的是去吃那里的臭豆腐。我对她的胸无大志感到无话可说。

辰辰的课桌右边贴了一张课程表。每当我问:“下节什么课?”她总会温婉地告诉我答案。她的课桌常年整整齐齐,井然有序,纤尘不染,就如她的人,细腻柔和,典型的江南女子。

而我的课桌,可谓是容貌常新。

记得刚开学时,我命中注定的这张桌子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句话:人生就像刷牙,左手杯具右手洗具。我当时感慨万千:坐这张桌子的前辈该是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才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话啊!可是,他已是苦媳妇熬成婆了,而我们这一批人,还得慢慢熬啊熬……

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哀悼一番后,我撕去前人的痕迹,准备留下自己的专属印记。我用铅笔精雕细琢了两个字:许嵩。再画一个爱心,就对着它傻笑了大半节课。《宿敌》刚出来时,我在课桌上写歌词,一个字一个字,满满的都是欢喜。有时看小说看到精彩处,我也会随手在课桌上记下美丽的诗句:“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轻风凉夏闲笔意,风流风华皆是他”“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月考后自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我颓然靠在窗口,一男同学打趣道:“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我无奈地笑笑,感觉甚是衬景,便也写在了课桌上。我不像别人那样在它身上打草稿,却专门留了左下角和同桌写悄悄话。比如:“地理老师躲在外面抽了一支烟才进来的”“如果今天不考数学,我愿意像热爱马克思那样热爱数学老师”“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宿敌歌词范文第5篇

刚刚过去的一周,在波士顿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我们经历了创伤和悲剧,震惊和绝望,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我们一起来共同担负这一周的痛苦、悲伤和难过。”这是2013年4月20日,波士顿红袜主场迎战堪萨斯城酋长比赛前,现场广播的开场白。对于整个波士顿来说,这场比赛的意义,也许代表了一切。

美国当地时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之后当地的NBA球队凯尔特人和NHL球队棕熊都取消了各自的比赛,但红袜没有。并不是说他们对这起悲剧无动于衷,甚至,你可以说,他们同样是这起爆炸案的受害者。因为,就在爆炸案的同时,红袜恰好刚刚完成了他们和坦帕湾光线的常规赛,面对同为美联东区的对手,他们第九局上演再见安打,3比2获得了胜利,完成了这个系列赛的横扫。那时,球员们正好在接受赛后最后的采访,接着他们就要登上球队大巴,前往机场,第二天,他们将作客克利夫兰。

这些球员所在芬威公园球场,距离爆炸事发地点直线距离仅仅1.5公里。爆炸声传到了这里,在隔音效果相当出色的更衣室,他们起初并没有听到什么。但芬威公园球场周边,还是清晰的感受到了爆炸。球队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迅速的向球员们报告了爆炸的新闻,于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胜利喜悦,球员们带着惊讶、不安和悲伤的心情,前往客场。

波士顿全城哀悼,凯尔特人和棕熊有足够的理由取消他们即将到来的主场比赛。但红袜球员不行,他们接下来的3场比赛,在克利夫兰进行。你很难形容在克利夫兰的这3天,红袜上下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们作为这个城市的灵魂,却在最需要抚慰波士顿的时候,不得不待在远离这里1000公里之外的克利夫兰。但红袜还是做到了一件事,这足够让波士顿备受鼓舞:9比4,10比4,11比4!带着在克利夫兰的三连胜,带着三场大胜的横扫,他们绝对以英雄的姿态回到波士顿。想象下吧,经受了爆炸案的孩子们,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天,肯定是精神最不稳定的时期。但他们最热爱的球队,在每个夜晚,都能为他们奉献一场胜利。他们可以带着胜利的喜悦,安然的入睡。

回到波士顿后,红袜接下来迎来的,是和堪萨斯城酋长的系列赛。他们将第一天的比赛推迟,也许虽然晚了点,但他们也以此告诉世界:每支波士顿的球队,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于是,时间来到了我们开头的那一段。红袜终于回到了家乡,他们用最庄严的仪式,来祭奠那些受难者。开场前,芬威公园球场那标志性的大屏幕,留下了三位遇难者的影像,35152名现场观众,和两队的球员们,一起为他们祈祷安息。然后,在2004年,以一己之力创造过红袜逆转奇迹的强棒大卫・奥蒂兹,代表球队发表了演讲:“没有人能够支配我们的自由,坚强起来!”

在球场外,红袜的工作人员也向球迷分发了“B-STRONG”的海报。这也是波士顿整个城市现在的口号。也许用红袜标志的“B”来制作海报,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红袜队标的字体,已经被称为“红袜体”,而红袜体的“B”字,在曾经86年的等待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代表着“BELIEVE”!

这一天,最感人的事件,在第八局间歇发生了。作为全美职业体育最著名的传统之一,芬威公园球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都会演奏著名音乐人内尔・戴蒙德(Neil Diamond)的名曲“Sweet Caroline”。最初,现场DJ在某些比赛场次的局间歇,播放了这首歌曲,反响特别的好,特别是歌唱到“Sweet Caroline”时,整个芬威公园球场4万多球迷就会一起就着节奏,高喊“梆梆梆”,场面极其温馨而壮观。后来,红袜的主场比赛,固定在第八局中局时送上“Sweet Caroline”。而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美国各个棒球场,甚至包括红袜宿敌纽约扬基,都播放了这首歌,以表示对波士顿的支持。4月20日红袜的这场特别纪念之战,到了第八局中局,突然有一个身影出现在球场中央。整个芬威公园球场惊呼了:这是内尔・戴蒙德。这位72岁的老者,拿着话筒,开始唱起了他最著名的“Sweet Caroline”。

比赛结束后,红袜的发言人告诉了记者们其中的故事。比赛当天中午12点半,戴蒙德出现在球场,当时距离比赛开始,只有40分钟不到。他拨通了红袜办公室的电话:“嗨,我是内尔・戴蒙德,我现在就在球场。我能唱歌吗?我刚刚飞过来,非常想唱一曲。你们能让我唱‘Sweet Caroline’吗?”由于比赛关系,电话直接转给了在板凳席的红袜主帅法雷尔。听到这个消息,法雷尔激动的回答:“谁会拒绝你呢?先生?”

悲剧已经发生,但这一刻对于整个波士顿而言,正如“Sweet Caroline”那句最著名的歌词――

宿敌歌词范文第6篇

《福尔摩斯之死》是一出充满想象力的戏剧。白教堂谋杀案成为全剧主线背景,对莫里亚蒂的追寻则嵌入其中,构成悬念十足的第二条线索。主线的场景设在伦敦东区白教堂附近的一家妓院。这里屡屡发生被残害分尸的凶案,老板与伙计们自然沦为最大嫌疑对象。为自证清白,他们自编自演了一出叫做《福尔摩斯之死》的舞台剧,给夜晚光顾妓院的达官贵人们观看。这出戏中戏由白金汉宫的神秘女士前来委托福尔摩斯办案开端,又再以戏中戏的形式展现她所报告的一系列凶案――包括基督教救世军将军、南丁格尔护士、解放黑奴运动领袖和东方神医被突然谋杀。福尔摩斯带着老搭档华生一路探寻真凶,在伦敦的迷雾中前行,在污臭的泰晤士河上穿梭,在欧洲的版图上横贯,华生的怀疑慢慢加深,真相最终揭开:这一系列谋杀案的凶手――所谓的莫里亚蒂教授――竟是福尔摩斯本人。戏中戏在福尔摩斯坠下莱辛巴赫瀑布终结之时,剧情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转折:妓院中呆呆傻傻的小伙计吊死了自己,留下简短的遗书,承认因为无法忍受这世界的污浊,无法忍受自己钟爱的被各色男人消费,只想“杀人!杀人!”

如果对白教堂谋杀案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种情节设定的巧妙之处。一连串谋杀的真实案件发生在1888年8月至1891年2月,苏格兰场对此一筹莫展,连内政部都只能承受来自女王关于办案不力的抱怨。值得注意的是,这正是柯南道尔作品中福尔摩斯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可是翻遍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却找不到任何一处对这桩当时街头巷尾热议的经典谋杀案有所论及――在华生的日记里、在贝克街221B的壁炉边,从未发生过有关白教堂谋杀案的谈话。这一奇怪的缺席一直让福尔摩斯的阅读者疑惑不解,好事者甚至写下种种论文来推理,1966年约翰・内维尔主演的电影《恐怖的研究》则首次让福尔摩斯与自称凶手的“开膛手杰克”对决。黑色喜剧《福尔摩斯之死》是一次新的尝试,当主线里接近孩童般天真的人被证明是凶手时,戏中戏里被终结的“正义化身”也有了最佳的缺席原因。两个最不可能的人物被发现有罪,双重的震惊相互交织,给戏剧带来绵延回响的冲击力。

在神探关于“伦敦的犯罪全都毫无智商”的抱怨慢慢累积之后,让这位英雄亲口承认自己其实是隐藏的反英雄,虽出乎意料,但也恰在情理之中。好在今天的观众与当年狂热的福尔摩斯迷已不再一样,当年的他们甚至不能接受作者让他死于与老对手莫里亚蒂教授搏斗的结局。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各种戏仿、同人作品之后,观众的欣赏阈值已经升高到可以容忍各种离奇的猜想。《福尔摩斯之死》的观众甚至被互动式表演邀请进了破案的过程:戏中戏里,福尔摩斯与华生钻进夜晚伦敦的音乐厅――事实上,他们走下了舞台,坐进了观众当中――现实的舞台与虚构的舞台重叠在了一起,观众成为了凶案的目击证人,他们甚至直接与福尔摩斯对话,告诉他自己观察到的蛛丝马迹。在这个意义上来看,《福尔摩斯之死》是一出颇具感染力的互动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时刻,演员对于互动的运用太过了,乃至戏剧的节奏被打乱,效果倒接近杂耍或小品了。

《福尔摩斯之死》对舞台空间和演员肢体的运用很有创造力。布景十分简单,横贯舞台晾晒着三块白色被单,显得阴冷晦暗。在妓院场景,它们充当沾染血迹的现场;在福尔摩斯寓所场景,它们充当临街窗户;在泰晤士河追踪场景,它们充当小船风帆;在莱辛巴赫瀑布场景,它们充当高耸的悬崖。水桶、木箱和澡盆散落一地时是妓院的破败景象,拼在一起却立时变成马车、变成小船、变成阿尔卑斯山。报童在寓所外兜售当日新闻时,屋内人拉开窗户则报童声音突然变响,合上窗户则突然变弱;福尔摩斯和华生在悬崖上进行最终回合的对决时,悬崖背后还传来阵阵回声。简单当中的千变万化屡屡引得观众会心大笑。

音乐在《福尔摩斯之死》当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偏居舞台一隅的手风琴手用或紧张或戏谑的小调织起全剧的氛围;而每每在下一个重要情节展开前,演员们组成歌队,合唱起旋律活泼、歌词却阴森可怖的小曲,滤去剧中肆意膨胀的“喜剧”元素,带出让人心惊的“黑色”质地。当他们唱道:“谋杀!谋杀!一听到这个消息,你是不是汗毛倒竖,眼睛发亮,很想来探个究竟。”戏剧主题被提高到表面的幽默搞笑之上,直面剧中人和观剧者内心深处对庸常生活的疲惫、对暴力的渴求。不过,作为一出“黑色音乐喜剧”,音乐的成分似乎停留于点缀,与情节推动之间总似有些许隔阂。

《福尔摩斯之死》虽然颠覆了神探的整个形象,但作品中常常有对原著的微妙致敬。前来报案的贵族女士是《波西米亚的丑闻》中波西米亚国王的变体,跟踪贵族女士的马车重现了《血字的研究》中经典的情节,最后的莱辛巴赫瀑布一幕则是《最后一案》里曾经激怒无数福尔摩斯迷的桥段。前来观剧的观众也许不少怀着在舞台上重见心中正义化身的期待,而当他们发现福尔摩斯并不是探案集中那个身材颀长、鼻如鹰钩、机智孤僻的经典形象,一场有趣的化学反应正在舞台和观众席间发生。

宿敌歌词范文第7篇

2006年五六月间,笔者有幸参加了俄罗斯短期考察活动。5月28日莫斯科时间晚上10时左右,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我们一行多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来到普希金的故乡,亲身感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心头涌起微微的激动。有人说,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俄罗斯情结”,因为这些人青年时代往往学过俄语,读过旧俄和苏联的作品、唱过它的歌曲,还被灌输过“学习苏联老大哥”的观念。而事实上这一代人都知道历史上损害中国领土最严重的国家就是俄国。作为知识分子,对俄罗斯民族与国家的长处和不足应有所了解;对它的文化、艺术,虽有向往之心,但不至于有难以解开的崇拜“情结”。

5月29日,莫斯科晴雨交间,天气乍暖还寒,我们把红场列宁墓作为第一个参观点。遗憾的是,那天是周一,而列宁墓周一、周五不开放,列宁墓后面克里姆林宫宫墙上的斯大林和其他前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墓,还有朱可夫元帅和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的墓,也不允许接近。我们只好远远地凭吊。红场面积其实不大,比天安门广场小得多。列宁墓对面还有一间建于19世纪末的“古姆”百货店。当年苏联很多大型的群众集会、游行就在这个广场上举行。

列宁墓的左前方是华西里大教堂,这是沙皇伊万四世于1552年为纪念对喀山汗国远征胜利下令建造的。据说,教堂建成后,伊万四世为日后世界上不会再出现同样宏伟瑰丽的教堂,竟下令挖去建筑师的双眼,处决所有参与建筑的工匠。此事是否属实,今日已无法考证,但在伊万四世手中无辜送命的人不知有多少,他正是因为残酷无情而被称为“雷帝”。在俄罗斯历史上,有几位雄才大略、开拓疆土的英主,同时又是专横猜忌、刻薄寡恩、杀人不眨眼的暴君。这恐怕并非俄罗斯历史独有的现象。

较之中国,俄罗斯的历史实在算不上悠久。俄罗斯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写于十一二世纪之交,《往年纪事》史实和传说参半,拿它与差不多同时编成的《资治通鉴》相比,就可知俄、中两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差距了。时至今日,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对早期俄罗斯王公的族属、世系仍未取得一致看法。一般认为13世纪开始,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才以莫斯科为中心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人先后打败了蒙古、瑞典、日尔曼等外来入侵者,同时以武力夺取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土地。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尚武精神一直是俄罗斯立国、扩张的重要因素,像米宁这样的民族英雄一直受到高度尊崇。

从彼得大帝说到康熙

当晚我们乘坐火车前往圣彼得堡。次日清晨,在彼得大帝的骑马像前,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普希金的长诗《青铜骑士》使这个雕像广为世人所知。

彼得大帝(1672~1725)可说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他北败瑞典,南挫土耳其,西向削弱宿敌波兰,东拓俄罗斯疆土至太平洋。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彼得大帝并非俄罗斯最高统治者(其兄伊万是“第一沙皇”,彼得是“第二沙皇”,两人都无实权),但在亲政之后,他就一再对大臣表示不要理会尼布楚条约,妄想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只是当时中国国力尚强,他的图谋未能得逞。

彼得大帝对俄罗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教会完全置于沙皇管辖之下,强化中央集权,建立规范的文武官员制度和近代海陆军系统,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本人还曾化装成一名普通士官亲自到普鲁士、荷兰、英国学习军事、航海、造船。他体格壮硕、精力充沛、多才多艺,普希金这样描述他:“时而是学者,时而是英雄,时而是航海家,时而又是木匠”。在彼得大帝统治期间,俄罗斯迅速强大起来。近二三十年我国有些历史学家喜欢把同时期的清朝康熙皇帝(1654~1722)与彼得大帝比较。如果从两者都统治一个大帝国并英明有为来看,他们确有相近之处,两人早年经历(幼年即位,少年时期大权旁落)和性格也有些相似。但我觉得康熙毕竟略逊一筹,他只为中国封建社会开启了一个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却没有像彼得大帝那样带领自己的国家走出中世纪。

18世纪初,彼得大帝一再打败瑞典,完全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开辟了通向欧洲的窗口”。自1703年开始,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两岸修建彼得堡城,在很短时间内把它建成一座有许多宏伟壮丽建筑的新城市,并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圣彼得堡成为欧洲最繁华壮丽的城市之一。

俄罗斯人不愿割断历史

下午到冬宫参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这是世界最大的艺术收藏馆之一,与巴黎的卢浮宫齐名。艾尔米塔什有2100个房间,收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珍品数以万计。据说,如果每天在艾尔米塔什参观8小时,每幅画看1分钟,要12年才能看完。博物馆多数展品没有护栏,更没有加上钢化玻璃护罩,每个馆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多数是中老年妇女)。当然,每个馆的监控摄像头也不是摆样子的。任何一个参观者只要交付100卢布(约30元人民币)即可携带相机入内拍照,但中国文物的展馆却除外。我们议论:大概因为这个展馆的藏品都是沙俄“探险家”盗取或沙俄侵略军掠夺而来,所以才有这个特别的规定。20世纪初这些“探险家”在敦煌、黑河等地盗走的壁画、文书,相当部分在二战期间毁于围城德军远射程炮的炮火,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文化难以弥补的损失。

走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就是冬宫广场。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士兵和工人队伍,就是从这个广场冲向冬宫,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站在广场想象89年前的情景,我想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很少能够一帆风顺。十月革命毕竟开始了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现在,俄罗斯的史学家对苏维埃政权时期的看法很不一致,但多数人都承认这是一段必须正视,必须冷静、客观地回顾的历史。十月革命对中国有巨大影响,这也是历史事实。孙中山说过“以俄为师”,说过“走俄国人的路”,然而,只要看两人的著作,就可知道他们并不主张把俄国的一切照搬到中国来。中俄两国国情差异甚大,事实上两国革命之路也大不相同。中国学俄国,既有成绩,也有教训。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明白,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走自己的路,应该学习世界各国的经验和长处,但不必着重模仿某个国家。

5月31日上午,我们驱车赴圣彼得堡西北约30公里的夏宫。它是为纪念18世纪初彼得大帝战胜瑞典而建造的,导游介绍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喷泉园林。园林内的教堂、宫殿、喷泉、雕像,不少都以黄金装饰,整个夏宫一派金碧辉煌。不过,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二战后按原样重建的夏宫。在二战期间,围困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当时的名称)的德军彻底破坏了夏宫。在合围之初,希特勒以为列宁格勒旦夕可下,狂妄地向德军指挥官下令:不得接受列宁格勒投降,要把这座代表俄罗斯文化的城市夷为平地。按照希特勒种族主义的“理论”,俄罗斯人属于“”,其文物、文化必须摧毁,夏宫自然在劫难逃。然而列宁格勒尽管被围困900天,牺牲军民约90万(绝大多数是饿死的平民),却终于坚守下来。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不是用军事暴力可以使之消亡的。最后灭亡的只是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主义。

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的胜利广场是莫斯科最大的广场。广场有一座“勇士制伏凶龙”(在古斯拉夫神话,“凶龙”是喷火的蛇形怪物)雕塑,象征战胜德国法西斯。据统计,在不到4年时间内,苏军最终死亡人数(含战死、伤病死和死于战俘营)为865.6万,如果加上已应征入伍但尚未到部队报到的新兵,则最终死亡人数为915.3万。此外,苏联平民死亡近1700万。前些年,俄罗斯历史学家索科洛夫在《二战的秘密》一书中甚至认为,苏联武装人员死亡人数达2600多万。无论按哪项统计,苏联都是在参战国中军人死亡最多的国家。德军在二战中最终死亡约532万人,其中418万人是在苏德战场上送命的。可见,尽管其他西方盟国对战胜法西斯德国也作出重要贡献,但苏联消灭的德军最多,牺牲最大。战后,由于德国历届政府与德国民间对战争罪行都有比较彻底的反省,德、俄两大民族的关系日趋正常、友好,近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德国在“俄罗斯友好国家”中名列第四(仅次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人对这场战争既有沉痛的回忆,也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有烈士和殉难者的墓地都得到保护,老战士受到政府的照顾和社会的尊重;男女老少都非常崇敬为国捐躯的英雄,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而改变。

目前俄罗斯的国徽是沙俄时代的双头鹰,国旗是1917年二月革命建立的临时政府所定的白蓝红三色旗,国歌是苏联时代的国歌(改了歌词),陆军军旗继续用苏联红军的,海军军旗则用彼得大帝所定之“圣安德烈旗”。虽然这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后的妥协,但也反映出俄罗斯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极为珍视,不愿割断历史。这个国家没有发生过长时期、大面积、大规模破坏历史文物的事,即使在反对宗教的苏联时期,新处女公墓仍保留下来,克里姆林宫大天使教堂内老沙皇们的灵柩也没有被毁掉。联想到我们自己,不能不黯然神伤。即以广州为例,民国初年开始,就到处拆寺庙、打神像、平城墙,上世纪50~70年代,更是破坏了很多文物。我在读小学时,所见先烈路两旁都是旧民主革命时期的烈士、名人墓和抗日阵亡将士墓,现在多数已经无存,剩下的也处在高楼大厦旁与车水马龙中,缺少了宁静肃穆的气氛。如果当年我们能像俄人对待新处女公墓那样尊重已故历史人物,把整条先烈路原样保护,只栽树木,不建高楼,那么,今天这条路的文化、文物价值实在不可限量。所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与社会日渐重视文物保护。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在珍视本国历史文化、保护文物等方面,我们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学习俄罗斯这个当年的“老大哥”――尽管从历史看他们只是“小弟弟”。

宿敌歌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凤阳花鼓;艺术特征;变迁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21-02

凤阳花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起源于江浙,随着移民进入凤阳,是典型的输入型文化。它在凤阳落地生根之后,又伴随着明王朝的兴衰离开凤阳,其艺术内容、形式变迁具有多样性特点,逐渐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随着新世纪的“申遗”成功,乘着“文化强省”战略的东风,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地政府密切关注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事项,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潜力。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就其起源、变迁和在现当代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起源的独特性

研究凤阳花鼓,首先要提到朱元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皇帝,其历经重重磨难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具有浓厚的“故土情结”,他一方面下令在家乡临濠(今凤阳)修建“中都城”,①另一方面从江浙一带强行迁入数量庞大的人口,包括文人雅士和富庶商贾,目的在于充实帝乡人口数量,提高凤阳人口质量和繁荣凤阳社会文化。

中都城的修建给凤阳本地人民和外来移民均带来深重的苦难。永不停歇的苦役、自然灾害和繁多的赋税,使得劳苦大众非但没有体会到皇权、帝乡带来的惠顾,反而比以前的生活更加艰难。特别是移民群体,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皇帝的故乡,看到的是满眼的贫穷、受到的是无尽的欺凌,“旱地惟是缦种,无有井渫,无有吊槔,无有翻车,但靠天时;雨则稻之年,地无污漫则二麦之候。遇大雨,当大旱,而民争食树皮”。②不仅仅生产生活异常艰辛,更让移民们难堪的是,“原家乡文化与凤阳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心态文化的压抑”。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抑,导致了大量移民对于江浙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另外,洪武八年,朱元璋又下令罢建中都城,给凤阳留下了浩大的“烂尾工程”,他也逐渐淡化对凤阳的关注,凤阳当地民众的失落感逐渐蔓延开来,纷纷逃离这个多灾多难、也曾经令他们骄傲的地方。于是,每逢农闲时、旱涝灾害时、年关之前这几个时段,当地民众和江浙移民便背起“花鼓”,向江浙一带流动。这其中,凤阳本地人主要以“讨要饭食”为目的,他们一段时间之后还会返回故乡;④而移民们以“返乡省亲”、“讨要饭食”为藉口,主要是为了“逃离凤阳”为目的。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以“凤阳花鼓”为行走江湖的道具。

二、变迁的多样性

凤阳花鼓从艺术本质上来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集曲艺、民歌、戏曲以及舞蹈等艺术形式于一身,这恰好证明了凤阳花鼓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在传播中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这也与它发展历史中所承载的功能属性的多重息相关,包括政治属性、社会生活属性和艺术属性等方面。

(一)统治阶级的工具

据史料记载,凤阳花鼓发端于江浙一带,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江浙宿敌张士诚,而当时张士诚曾将花鼓⑤作为宫廷中的娱乐工具。其下属官员张宪《李天下》一诗,便记录了花鼓这一打击乐器。“吹玉竽,击花鼓,十万貔貅介胄雄,三千粉黛烟花主”。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强行从江浙大量移民,数量达到14万之巨。之所以选择江浙一带,其一是削弱张士诚部下的实际存在,“吴元年九月辛巳,‘克平江(苏州),执张士诚’;十月乙巳,‘徙苏州富民实濠州’”。⑦其二是充实帝乡人口,发展凤阳经济。随着移民到来,“花鼓”在凤阳生根发芽,这一时期,是典型的“输入型文化”,此时的花鼓已经成了政治的附属品。

随着凤阳中都城的罢建以及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凤阳本土民众和移民对朱皇帝逐渐由爱到恨,这时也就诞生了家喻户晓的凤阳歌,“说凤阳,道凤阳……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他们利用手中的小小鼓儿,表达着自身的不满。这一种不满,到了清朝还被统治者作为诋毁前朝的工具来利用,清乾隆年间,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把《凤阳歌》的歌词重新整理,让世人传唱。由此可以看出,凤阳花鼓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到发展壮大,始终离不开统治阶级政治工具的属性。

(二)社会生活的手段

凤阳花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解读,其“鼓”是一种“讨饭乞食”的工具。在众多的史料记载的历年逃荒中,包括新中国建国后的灾荒年,他们以夫妻、母女、兄妹、姑嫂等结伴而行,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作为演唱民间小曲、故事的击节乐器,沿途乞讨卖艺,以此为谋生手段。演唱分为“坐唱”和“门头唱”两种。“坐唱”为在街头、作坊、村头及私人客堂内坐在长凳上演唱,多为长篇叙事性故事。“门头唱”即沿门乞讨,即兴演唱短篇,内容基本是吉祥如意之类的奉承话,既有生活、生产劳动的感悟的曲目,也有涉猎对时政的一些曲目,如《五骂》、《五更治淮》、《》,更多的内容是儿女情长、谈情说爱、思春的曲目,如《小妹妹送情郎》、《十二月想郎》、《二姑娘相思》等。

除了以上的乞讨工具之外,凤阳花鼓逐渐成长为艺人“玩鼓卖艺”的艺术。“卖艺”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追求,这比起靠“讨饭乞食”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更显得专业,也能给艺人带来更多的收入。这些技艺精湛的艺人一般都会先唱一个开场白:紧打鼓,慢筛锣M听我唱个动情歌M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M单会唱个凤阳歌M唱得不好休要赏M唱得好时赏钱多……。⑧明代绘画有《花鼓子》一图,绘一中年男子打小锣,女子双手持腰鼓,相对起舞。这就是那时候的凤阳花鼓艺人外出卖艺的真实写照。

另外,农闲时,农民把凤阳花鼓作为自娱自乐的手段,他们会自发组织乡邻、亲友集聚一堂,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这种活动,一方面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其次,在自娱中,大家还要相互切磋打花鼓、唱花鼓的技艺,这种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凤阳花鼓表演技艺越来越精湛,曲目量越来越大,表演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

(三)艺术上的兼收并蓄

凤阳花鼓艺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首先体现在其艺术起源上。如前文所述,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末江浙一带的打花鼓,随着明初移民大潮来到凤阳并生根开花,这是一种输入型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其深受凤阳本土文化影响,逐渐显现出多元文化的基因特征。灾荒时期,又随着凤阳民众外出乞讨变为输出型文化。凤阳花鼓艺人每到一处,为了现实生活需要,一般都会把当地的山歌小调、民俗风情编入凤阳花鼓中即兴表演,这样既可以讨个好彩头,也无形中繁荣发展了凤阳花鼓的艺术内涵和演出形式。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凤阳花鼓就这样流传到全国各地,其逐渐演变出多种艺术形式,如曲艺、戏曲、民歌、舞蹈甚至武术表演等,著名的“凤阳三花”⑨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另外,凤阳花鼓在演出曲目量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来看,均有很大的发展。这更多地得益于花鼓艺人“即看即唱”的本领。

三、发展的丰富性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凤阳县民间艺人欧家琳等演出的舞蹈赴北京参加演出,曾到怀仁堂为、、等中央领导演出,被誉为“东方芭蕾”,因而名声大噪,⑩这在凤阳花鼓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体现凤阳花鼓的艺术观赏性具有极高的水准,“东方芭蕾”――能够作为地方曲艺艺术的代表进京展演,这也说明其艺术生命力极为强大。其次,它是凤阳花鼓发展的一个高峰。作为一种草根艺术,凤阳花鼓自诞生起就是“讨饭”的工具,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为国家领导人登台献艺,这对于提升凤阳花鼓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凤阳花鼓在民间的演出更是如火如荼,建国初一段时期以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凤阳花鼓更多地承载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历史责任,随着歌唱新社会的各种曲目的涌现出现,它逐步失去了“糊口”的社会功能属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2006年,凤阳花鼓艺术申报首届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并获得批准,成为安徽省第一个“曲艺类”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步入发展快车道。第一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于2006年9月在花鼓之乡凤阳举行,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其主旨是“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凤阳花鼓献艺北京奥运会文化艺术节并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演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走出本土,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并利用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民歌会等平台。在全国各地各种级别的舞台上大展风采。”{11}同时,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价值日益凸显,近些年来,围绕凤阳花鼓的研究正日渐升温,也建立其类似于“凤阳花鼓艺术研讨会”的专家平台。研究凤阳花鼓的学术著作、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以及音像资料犹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这也证实了凤阳花鼓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正被深入地挖掘出来,凤阳花鼓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注 释:

{1}明朝建立之初,实行“二京一都”制,北京汴梁,南京应天和中都凤阳.凤阳介于二京之间,故得名中都.

{2}凤阳新书.卷7柯仲炯.中都五美贴.

{3}夏玉润.朱元璋与凤阳[M].合肥:黄山书社,2003.

{4}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

{5}此时的“花鼓”与凤阳花鼓无论属性、艺术特点上都存在巨大差异。

{6}张宪.玉笥集[M].卷2.李天下.

{7}明太祖实录[M].卷26.

{8}夏玉润.朱元璋与凤阳[M].合肥:黄山书社,2003.749.

{9}指凤阳花鼓,花鼓灯和凤阳花鼓戏。

{10}苏兆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研究[D].2010.2.

宿敌歌词范文第9篇

其实,他们憎恨她的几个主要理由,都缺乏有力的证据。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1755—1793)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和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的第十一个孩子,是女王最喜爱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到最好的教育:维也纳大学校长弗兰茨·安东·梅斯梅尔给她授课;大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格鲁克给她讲音乐;帝国宫廷诗人,来自意大利的欧洲最负盛名的歌剧歌词作家彼得罗·梅塔斯塔齐奥给她讲授意大利语;法国两个最著名喜剧女演员之一的玛丽·德·奥弗雷斯内教她欣赏歌剧和艺术,女王还委托驻巴黎的大使为她物色了一位忏悔神父和法语教师。女王对她寄予厚望。

1770年,玛丽·安托瓦内特15岁时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之孙,16岁的路易王储。路易于1774年即位,成为路易十六国王。

这是一桩为加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和解而结合的政治联姻。为了履行这项政治使命,离别时,女王嘱咐女儿:“要向法国人尽可能显示如同你所能说的善意。要使法国人感到,我给他们送去了一个天使……”在以后的日子里,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又通过大使,先后给女儿写了74封信,告诫她应如何在各方面严加注意。

对于母亲的叮嘱,玛丽是重视的,尽管从第一天见面之时起,她就发现王储如一位那不勒斯公使所描述的,牙齿不齐、眼睛近视、拙手笨脚、面额肥厚,“给人的印象,他似乎是在森林中出生和受教育的”,无论哪方面看都不像一个想象中的王子。她也是希望尽力实现母亲的意愿的。但是没有用。不但在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1635—1648)、“荷兰战争”(1672—1678)、“大同盟战争”(1689—1697),就是在近几十年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5)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1—1748)中,这两个国家都打过仗。因此在法国人的心中,一直就把奥地利看作是他们的宿敌,并很自然地迁怒于她。加上玛丽·安托瓦内特初来法国时,不会说一句法语,使法国人在潜意识中就不欢迎这个“外国的”王后,使她和跟随她来的她原来的老师韦尔蒙神父(Abbe de Vermont)生活得非常困难。

不妨具体地看一下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怎样引起人们误解的。

玛丽·安托瓦内特本性上就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不仅具有奥地利人崇尚自然、正直、坦率而热情的个性,还如《玛丽亚·特蕾西亚传》的作者亨利·瓦洛通说的,她在奥地利时见惯了她父母过的“一种在那个时代极不寻常的市民式的夫妇生活”,影响她习惯于自由随意、一切听其自然,而不喜欢一本正经、装腔作势。问题是凡尔赛的宫廷,向来就要比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宫廷刻板得多。每天起来之后,连穿着、觐见、用餐等等大小事务,都有一套规定的死板仪式,被作为她必须奉行的职责。这套仪式的规定,渐渐地使玛丽感到厌倦,觉得是对她个性的限制,而疏于或者懒于去遵守。到后来,在这类仪式中,有时会发现她在发笑,偶尔还打个呵欠的情况。这些,在玛丽的祖国,是不算什么大事的,但在这里看来,就是无视法国王族的礼仪,是断断不能容忍的。于是,对她的原来埋在心里的敌意也就表面化了。

玛丽·安托瓦内特不仅长得漂亮,且风度优雅,适合欧洲人的时尚和趣味,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比她丈夫更受人赞赏。但作为一位王后,她首要的任务是要为王国提供一个王位继承人。可是七八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让宫廷大臣万分焦虑。他们认为责任是在王后。其实,只有国王自己知道,这是极大的误解。

路易十六从一开始就不准备、也不希望做一个国王。他的兴趣,甚至在即位后,也只是在狩猎、制锁、做泥瓦匠等个人爱好上,整天都表现得怠惰、昏庸。他作为一个年轻的丈夫,传记作家说,就在结婚那天,酒足饭饱之后,“除了美美地大睡一觉之外,在这个新婚之夜没发生任何事”。一种看法认为他是性无能。1772年,皇家的医生们第一次提到,说王储有所谓phymosis的生理缺陷,即包皮过紧,不能完全缩回,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对的无知造成的。总之他是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丈夫的,因此感到非常自卑,胆怯而害羞,又不肯明说,在七八年里,都使玛丽独守空房。

最初的一两年,玛丽·安托瓦内特还只是一个孩子,可她很快就成长为一位少女了。活寡生活已是够痛苦的了,不明真相的贵族和民众却指责她不能为法国生下一个王位继承人。于是,作为对所受压抑的抗争,她的生活开始放松,或者说有点放纵、难以“管束”了。她挑选自己的服饰,拒绝穿规定的紧胸衣和撑条,还撇开周围的随从,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伴外出,去驾雪橇、看赛马、听歌剧,参加生日聚会、假面舞会,甚至……她爱听德国的克里斯托夫·格鲁克、意大利的朱塞佩·普契尼和安东尼奥·萨利埃利等歌剧作曲家的作品,而不喜欢法国路易·库伯兰或弗朗索瓦·库伯兰的拨弦键琴,认为他们的作品已经过时、陈腐。而“在巴黎”,正如让-雅克·卢梭所指出的,“人们对意大利音乐是怀有成见的”。本来,玛丽的此类趣味都属正常,甚至是可贵的,但却被看作异端。于是,有关她的真实的或虚假的闲话就更不计其数了。

玛丽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才使他们对她如此的愤怒和仇恨。后来,在与她的知己、奥地利驻法国大使默西伯爵说起她为什么沉湎在这类生活享受中时,玛丽说,那是因为她没有孩子;另外,她还写道:“如果我做了母亲,我就会被看成是法国人了。”的确,要只有二十出头的玛丽忍受如此的压力,怕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做到的,她这种生活可以说不过是一个女子的基本生活方式。实际上,只要稍稍客观一点地看,对玛丽的所谓“放纵的”生活,都完全能够理解。

1777年,经多次劝说,路易十六终于同意,做了一个小手术。第二年,王后生下第一个孩子,女儿玛丽·泰雷兹·夏洛特。她的心平静下来了,开始满足于婚姻生活,做一个忠实的妻子和母亲。当1781年她生下第一位王太子时,她开始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但这孩子不幸在1789年夭折。后来玛丽又生了一个女儿,但也死于婴儿期。最后在1785年又生下一位王太子。朝廷和公众等了11年,终于等到一位王位继承人,他们对玛丽不再像以前那样严厉了,但是对她的生活方式,却从来没有真正抱有宽容的态度。有几件典型的事件,最可以看出他们对她是多么误解和无根据的苛求。

据研究,玛丽·安托瓦内特在生活上一度确曾相当奢侈,但她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腐败和愚蠢。来法国后,母亲多次教导她:“一个王后,时时刻刻不能掉以轻心,让自己在奢侈中堕落下去。”“您不要学法国人的轻浮,要做一名严肃的德意志人,您应为此感到自豪。”事实上,当她比较成熟之后,她对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的确有相当的收敛和节制,服装穿得朴素些了,她还摆出姿势,与孩子一起让人画像,希望借此改变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只是效果甚微。既然他们在思想深处就憎恨这个奥地利女人,对她的成见是那么的深,他们就看不到她的改变,顽固地坚持说她挥霍过度、举止轻浮,是“赤字夫人”。

在法国宫廷和民众中,普遍传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有一次听说农民们都在挨饿的时候,竟然不顾他们的死活,冷冷地说:“那么就让他们吃蛋糕吧。”

这话虽然流传很广,甚至已经演变成一句俗语,意思类似于中国的“富人不知穷人饥”,但缺乏证据证明它确是玛丽·安托瓦内特说的。

学者研究,是法国的让-雅克·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第一次写到这句话的。卢梭说,他自己从来没有光喝酒不吃东西的习惯,而总是要在用餐时留下一些面包。写到这里,这位哲学家说:“我想起了一位尊贵的公主的蠢话,有人告诉她说农民没有面包吃了,她回答说:‘那就叫他们吃蛋糕吧!’”(人民文学出版社,《忏悔录》,黎星译,1984年版)

对卢梭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卢梭生于1712年,逝于1778年。他是在接受他的出版商的建议后,于1766年初开始写他的自传,7年后,即1769年才完成这部作品,题为《忏悔录》。这段时间,玛丽·安托瓦内特只有十多岁,一直生活在奥地利,还没有嫁给法国王储,所以她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另外,研究者分析,卢梭文中的“那就叫他们吃蛋糕吧!”原文为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这种自负的(pompous)口气也不像是玛丽·安托瓦内特历来一贯的说法。而brioche一词,中译文虽然将它译为“蛋糕”,实际上不过是a type of egg-based bread,not quite cake。所以不是什么奢侈的食品。何况卢梭说的是“一位尊贵的公主”(d’une grande princesse),而不是“皇后”,就更没有理由把它加诸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了。

再说,据报道,近年已有学者研究,证明“那就叫他们吃brioche吧!”实际上是法国路易十四的王后玛丽·泰莱莎说的,她是比玛丽·安托瓦内特早一个多世纪的人。可见,有了成见之后,是很容易做出违反事实的认定的。

另一件发生于1785年的所谓“钻石项链事件”(L’Affair du Collier),也是属于典型的栽赃。

主角,女骗子拉·莫特伯爵夫人让娜·德·圣雷米·德·瓦洛瓦(1756—1791)为了使她和她的同谋攫取一条160万的钻石项链,声称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有此需要,利用有名望的枢机主教路易斯-勒内-爱德华·罗昂-盖芒(1734—1803),拟从巴黎珠宝商夏尔·博埃梅和保罗·巴桑热那里得到这条项链。伯爵夫人设计让罗昂主教看过她伪造的王后信件,并安排他同冒充王后的奥利维埃夫人在凡尔赛宫花园匆匆会晤之后,罗昂主教终于毫不怀疑,王后真的是如骗子说的,想暗地里购下这条钻石项链。主教本就一心想获得王后的青睐,觉得这是讨好王后的好机会,就同意以自己的名义分期付款,来购置这条项链。1785年2月1日,他从珠宝商那里取得这条项链,于当天下午亲自把它交给拉·莫特夫人,让她转交给王后,并一心等待王后对他的垂青。可是第一次付款他就失约,于是珠宝商就直接诉诸王后,致使事情败露。路易十六下令逮捕罗昂主教,在巴黎高等法院对整个事件进行公开审讯。最后,罗昂主教虽被宣告无罪,但被剥夺所有职务,流放至一隐修院;伯爵夫人被判处鞭笞、打烙印和终身监禁。尽管审讯证明玛丽王后全属无辜,但一贯的偏见使公众一口认定,她是德行不慎,才会被骗子所利用。

其实,两位珠宝商先是想将这条项链卖给路易十五的最后一个情妇杜巴里伯爵夫人的,由于这位国王突然死亡,路易十六即位后,将她放逐到隐修院,因此自然无法成交。后来珠宝商又想出售给西班牙宫廷,也没有卖成。1778年,路易十六曾有意购下这条项链,送给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王后还曾戴着它在贵妇们面前展示过,但不愿意买,说:“花这么一笔大钱去买一条项链,还不如去购置一艘新的战列舰,不管它多么的美丽……”1781年王太子诞生后,两位珠宝商又再次想将这条钻石项链卖给玛丽·安托瓦内特,又遭到了拒绝,可见玛丽明显是出于对以往奢侈生活的悔恨。

还有一些无中生有的传说是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有很多风流韵事,竟然在公共场合与男性或女性情人幽会。这类谣言漫天盖地,每日都有大量的淫猥的歌曲、图画甚至小册子在对她谩骂。这些libelles(诽谤性的文字)诬蔑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怀有贪婪的望,要求除费尔森、又称查理X的阿托斯伯爵(Comte de Artos,CharlesX,1757—1836)等人外,有更多的情人。1779年的一本小册子《查理和托伊内特的爱情生活》的描写更是图文并茂。1780年代初甚至还出版过一本题为《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记随笔》的伪造的玛丽·安托瓦内特自传,流传很广,一再重印,声称她自己忏悔说她是“一个野蛮的王后、通奸的妻子、没有道德的女人,为犯罪和所玷污,这些都是装点我的标签”。

这类谣言中最集中针对的是瑞典外交官费尔森。

汉斯·阿克塞尔·封·费尔森(1755—1810)是弗里德里克·费尔森(1719—1794)的儿子。他最初参加瑞典军队,后转入法国军队,在法国将军罗尚博伯爵麾下服务,有良好的表现,从而能出入法国宫廷。费尔森在宫廷中能受到青睐,除了因为他的1739年加入法国军队的父亲对法国有所贡献外,还因为这个“le beau”(漂亮的)年轻人风度优雅且和蔼可亲、幽默机智。

费尔森第一次见到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在1774年1月,当时,他们两人都18岁,最后他成为这位王后的知交。在1791年大革命最危急的时刻,费尔森亲自驾车帮助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出逃,但未能成功。玛丽的死,使他感到“悲痛欲绝;……每天都沉浸在深深的哀伤之中”。(茨威格)

因为两人的这种关系,有人不但怀疑费尔森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情人,还认为玛丽生于1785年的王太子路易-查理(Louis-Charles),即后来的路易十七即是费尔森的儿子。

专家认为,费尔森无疑是玛丽最亲密的男友之一,但说是她的情人,则不能肯定,至于说路易-查理为他所生,更缺乏证据。最新的研究,不论是路易-查理的传记作者德博拉·凯德伯里2002年的《失踪的法国国王:革命、复仇和寻找路易十七》,或是哈罗德·品特第二任妻子、著名传记作家安东尼娅·弗雷泽夫人2001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传》,都不相信这种猜测。德博拉·凯德伯里在这部书中这样写道:

宿敌歌词范文第10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魏延斩杀韩玄救下黄忠后这样说道。

果然,魏延日后带兵谋反,却被诸葛亮遗计而平。

反骨一词从此便成为反叛与不轨的代名词。

在相学中,也确有与脑后生反骨类似的说法:“腮骨不起,庸庸碌碌;腮骨大起,豪吞之辈”,可见“脑后见腮”之人多数必为“反骨仔”。

反骨仔们不安于现状,但你得承认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确是做者有其才。

在NBA这个龙蛇混杂的地方,他们屡次用“反水”行为体现着自我价值。

招安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道。在NBA这个名利场,前一个赛季还势同水火的两个人,却可以在新赛季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你一定知道我说的是科比和阿泰斯特。

上赛季季后赛,火箭队是惟一一支将湖人拖到第七场的球队,作为火箭领袖的阿泰斯特,在和科比的缠斗中,两次被罚出场,而科比在这轮系列赛中场均也仅能得到27.4分、5个篮板以及近十年季后赛最低的3.7次助攻,这远低于他在上赛季季后赛中的场均数据(30.2分,5.3个篮板,5.5次助攻)。可以说,在科比的这次夺冠道路上,阿泰斯特扮演了极其难缠的反派角色。在阻击科比失败后,阿泰斯特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加盟湖人,与曾经的死敌成为了战友。或许是姚明的伤病让阿泰斯特失去了总冠军的希望,也可能是因为火箭没能给他一份满意的长约,但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在于科比不希望再次在夺冠道路上遇见这个对手。

早在阿泰加盟火箭之前,科比就曾对他公开示好,多次在媒体面前声称“如果阿泰斯特能够来湖人,那么他的作用可以和勇士的拜伦・戴维斯或者爵士的卡洛斯・布泽尔匹敌。”但湖人却不敢接手这个刺头,直到阿泰给湖人制造了巨大的困难后,他们才真正看到了阿泰的价值。“打不过你,就把你弄来。”这是曹操惯用的招贤纳士之计,也是湖人的看家本领。

复仇,是故事最好的桥段。“我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被赶出山门的弟子都曾恨恨地说道,若干年后,反戈一击的他往往会好笑两声,撂下一句:“想不到会有今天吧……”许多电影都上演过这样的片段,而邻近好莱坞的湖人队在球队历史上也经常导演这样的豪门恩怨。

湖人成就了罗伯特・霍利,却也把他培养成NBA第一大反骨仔。霍利一生绝杀无数,在湖人效力时就上演过最后2秒绝杀国王,加时赛最后10.2秒绝杀开拓者等等数次经典绝杀。由于多次被湖人击败,在湖人三连冠分崩离析后,为了避免“悲剧重演”,马刺将霍利招入帐下。但此后几个赛季中,湖人并没能在季后赛与马刺相遇,可其他球队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成了湖人的替罪羊――2005年对阵活塞的总决赛,第五场霍利得到21分并投出了致命三分,甚至还上演了骑扣汉密尔顿的惊世一幕;2007年总决赛对阵骑士,霍利在第二场送出了5个抢断,帮助马刺再夺冠军。

反骨仔们多是为人胆大,精力充沛,性格叛逆,不守本分之辈,但只要有个择善能用的领袖,他们将是最强大的战斗力。

战败投敌

马刺本赛季招来了理查德・杰弗森和安东尼奥・麦克戴斯,如果放在多年前,这绝对会招致球迷的鄙视,因为马刺弄来了两位昔日之敌,而且这两位球员都曾给马刺的夺冠之路增添了不少困难。2002-03赛季,网队第二次打进总决赛,虽以2-4不敌马刺,但二年级生杰弗森作为首发小前锋场均得到14.1分、6.4个篮板和2.4次助攻,成为了网队两场胜利的奇兵;麦克戴斯在2005年加盟了活塞队,并随队闯入了总决赛。虽然效力联盟将近十年,但这却仅是麦克戴斯的第二次季后赛经历,如果没有他在板凳上的出色发挥,活塞几乎不可能在总决赛中与马刺队酣战七场,而现在两人却先后加盟了让他们失去了冠军的马刺,真是造物弄人。

在NBA55-史上,许多“总亚军”球队因为始终无法更进一步而分裂。在休斯敦火箭队的两次夺冠中,菲尼克斯太阳队无疑是最惨的垫脚石,而查尔斯巴克利就是这支球队中最郁闷的一个,两次失败后,他也选择加入了敌人。巴克利在1992-93赛季获得常规赛MVP并率领太阳打到了总决赛,但却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倒在了季后赛第二轮,对手恰恰都是火箭队。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太阳迟迟不能打出好成绩,郁闷的巴克利开始大喷垃圾话。1995-96赛季,他经常调侃队友A.C.格林和奥利弗・米勒,甚至还在全美直播中公开批评太阳老板杰里・克朗杰罗。赛季结束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巴克利加盟了老冤家火箭,招致了太阳球迷的疯狂嘘声。而巴克利也说出了“我永远都不会考虑以太阳球员的身份入选名人堂”的狠话予以回击。

就在这种情况下,NBA还将火箭和太阳的比赛定为1996-97赛季的揭幕战。而巴克利也决定在1996年11月2日揭幕战这一天给老东家一点颜色看看。比赛一开始,他就毫不留情地用身体蹂躏着前队友们,太阳队首发霍利和A.C.格林捆起来都被他撞得东倒西歪。第一节过半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太阳队吉祥物大猩猩清理巴克利更衣柜的视频:大猩猩在巴克利的柜子中翻出了一本麦当娜签名的写真,一张的欠条,还有一个写着“总冠军戒指”的空箱子。现场两万人肆意地笑着,但随着比赛的继续,这种声音渐渐消失了――巴克利在第一节就抢到了11个篮板。太阳随后派上了1988年状元丹尼・曼宁和1985年的榜眼蒂斯戴尔,试图以犯规限制巴克利。结果前者在13分钟里6犯下场,后者5投0中。而巴克利依然继续着自己的比赛――挥肘、垃圾话、向裁判抱怨,然后撅着屁股、一脸凶相地横行太阳内线。

在太阳球迷的满场嘘声中,巴克利得到了20分,并抢下了33个篮板,“他们活该输掉!”巴克利微笑着冲着看台挥挥手说道,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反骨仔的胜利又怎能用一个“爽”字来形容。

火箭球员萨姆・卡塞尔当年连用了六个“强硬”来形容这场比赛中的巴克利,但也许是巴克利的性格过于强硬,导致他之后在火箭队与皮彭等人产生矛盾。像巴克利这样的昔日强敌突然转投帐下,其实很容易打破球队的平衡,造成队内鸡犬不宁,“旧伤疤”也随时可能迸裂的。

抢大腿

投敌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实力出众的球星投敌叫做加盟,而一些角色球员或者过气球星投敌则被称为抱大腿。抱大腿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要求球员具备极高的智商一能在众多大腿中选择最粗的一个,不仅要有好眼力,而且还要辨别出那些大腿是否有内伤,史蒂夫科尔在这方面无疑便是个中翘楚。

职业生涯的前四个赛季,无论在太阳或骑士,科尔的出场机会一直很少,场均得分从未超过7分,即便是有着45%以上的三分命中率,也每每处于被球队淘汰的边缘。1993年夏天,没有得到骑士队续约

合同的科尔成为完全自由球员,一直无人问津,但就在训练营即将开始时,一个记者的采访成就了他。当被问到“NBA中谁是你的偶像?”时,一般人都会说出“比尔拉塞尔、拉里・伯德或‘魔术师’约翰逊”之类的名字,但科尔的答案却是“格雷格・霍奇斯、杰夫・霍纳塞克和约翰・帕克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科尔向往芝加哥,因为帕克森和霍奇斯都是当时公牛队的球员,而霍纳塞克也是芝加哥人。果不其然,这个消息传到了克劳斯的耳朵里,他立即邀请这位小个子白人球员来芝加哥谈谈。后来帕克森当公牛总经理时,科尔一直是他的心腹。

科尔加盟公牛对于骑士来说是件小事,毕竟他籍籍无名,80年代,公牛与骑士是死敌,在1989年季后赛首轮败给公牛后,骑士就再也无法突破芝加哥这道关口,但在他们眼中,科尔不足以让公牛变得更强大。而在1094年乔丹第一次退役后,骑士迎来了复仇良机,他们与公牛在季后赛首轮中遭遇。结果一心复仇的骑士却被公牛3-0横扫,科尔虽然不能像乔丹一样接管比赛,但却贡献了四个含金量十足的三分球,给了骑士队一记响亮的耳光,而克利夫兰球迷也开始注意到这个曾在骑士队递毛巾、刻苦训练、总带着友善笑容的小个子白人球员。科尔是反骨仔中的骄傲,因为他的努力得到了球迷的尊重,在1997年的全明星三分大赛上,科尔每走过一个阶梯,都会有克利夫兰球迷过来握手、祝福他胜利。即使后来他转投了马刺,每到一处也会获得球迷的热烈掌声。对于反骨仔来说,科尔无疑获得了最完美的结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后来者。在2004年NCAA BIGTEN赛区四分之一决赛中就有人故技重施。

在这场比赛中,湖人球探比尔・波特卡本打算观察华盛顿大学后卫内特罗宾逊和布兰登・罗伊,但一个瘦高个球员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也是因为一句话。“我的偶像是迈克尔・库珀!”当时还是大学球员的特雷沃阿里扎面对记者采访时如此说到。那时F4刚解散,湖人需要一个出色的防守者为科比分担比赛压力,所以“偶像是洛杉矶史上最好的外线铁闸“这一点就引起了波特卡的极大兴趣。殊不知,波特卡也落入了阿里扎的圈套,你曾几何时听说过有人刚进联盟就把肖恩・巴蒂尔或者詹姆斯・波西当做偶像的?所以说,阿里扎用了一个科尔般的计策。虽然当年湖人选择了武贾西奇,但最终还是用库克和埃文斯从魔术将阿里扎挖了过来。结果五年之后,阿里扎以“叛徒”之身回到奥兰多,帮助科比击败了老东家,为“反骨仔”的成功再谱新篇。

“脑后见腮”这个词绝对是为阿里扎量身打造的,看看他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你就能感觉到他灵魂中的躁动因子。火箭本赛季最好的情况是以西部第八的身份杀进季后赛,而湖人又恰巧是西部第一,如果这个小概率事件真的发生了,那么湖人与火箭之问的对决应该别有一番意味。

合同引发的血案

“为什么背叛我们?”“荣华富贵,这还不够吗?”这看似香港警匪片中的对白用在NBA中却是再恰当不过的。

从1968年到1974年,纽约尼克斯和巴尔的摩子弹队连续六年相遇,子弹队输掉了五次,惟一一次胜利正是厄尔・门罗在1971年夺下的。双方六年对决里的胜者四次闯进了总决赛,两队激烈的搏杀过程颇似巅峰时期的活塞和马刺之间的碰撞――整体防守,肢体纠缠,而弗雷泽和门罗就是比卢普斯和吉诺比利。但门罗的进攻手段更高一筹―――他能像折叠椅一样拉杆,假动作后轻挑入筐更是拿手好戏。二人针锋相对的攻防大战,放到今天也将惊心动魄。但在1971-72赛季刚开始时,问题出现了――门罗和管理层就薪水问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门罗当时的年薪为16.6万美元,这在当时不算一流球星的年薪,威利斯・里德20万,弗雷泽18.7万,所以门罗要求涨工资,至少要比弗雷泽高,但子弹老板波林不肯让半步。“我给他母亲一万美元去买房子,帮他处理法律问题,替他缴税,现在他和我谈钱?”于是,1972年11月10日,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门罗转投死敌尼克斯!

就这样,尼克斯组成了历史上最豪华的阵容――大前锋杰里・卢卡斯和小前锋德布斯切尔可以场均拿到“15+10”的数据、老迈的里德也可以贡献接近两双的成绩,再加上场均“20+6+5”的弗雷泽和刚转会的门罗,这支尼克斯在1972-73赛季连续击败凯尔特人队和湖人队夺得了冠军,含金量之足可以和2004年的活塞相媲美。而且在与子弹队的系列赛中,拥有弗雷泽和门罗的尼克斯几乎是在屠杀,即使子弹队拥有后来的两位名人堂球员――埃尔文・海耶斯和昂塞尔德也无济于事。尼克斯先是连赢三场,第五场回纽约压着子弹队痛扁,门罗上半场就拿下20分,包括取得领先的连续三次跳投。这一年,门罗拿到了他惟一的戒指,而子弹队也吞下了搬家前的最后一次失利。跳槽到宿敌那里还帮着痛宰老东家,让门罗解了一大心头之恨,但子弹队也没有让门罗好过,时隔27年后,才退役了他的球衣。

这就像一句名言说的那样:背叛,是因为你给出的筹码不够多。

1995年,尼克斯季后赛结束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续约帕特・莱利。哪知道迈阿密热队早已悄悄地向莱利许以高薪,一口气给出五年的教练合同和十年的总裁位子。这是纽约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闹了一个夏天,最终热队老板阿里森付给纽约100万现金和1996年的第19位选秀权才息事宁人。这个闹剧也促成了NBA历史上惟一一个球员换教练的交易。1995年9月1日,莱利正式签约热队。在他的调教下,热队被培养成了一支猛虎,而尼克斯在杰夫・范・甘迪的指挥下也没有失去莱利的风格,于是在1997年,莱利获得最佳教练奖杯后的第五天,季后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群殴上演了,仔细想想,难道这一切不是因为莱利的背叛吗?

没人能挡住你的路

迪克・巴内特,一个1.93米的湖人后卫,在他的那个年代,他既没法像埃尔金・贝勒那样在篮下搏斗,也没法成为杰里・韦斯特那样的突破高手。他能做的就是从各个不起眼的角落接球、起跳、投中。在湖人的前两年,他的场均得分高达18分,当韦斯特伤停25场时,他马上以场均25分弥补了这一空缺。但在湖人,他只能做替补。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机会,在1965年转会到了尼克斯。刚来尼克斯,巴内特就以场均22.3分成了球队得分王。1969-70赛季,八连冠的凯尔特人王朝分崩离析,尼克斯终于冲出了东部,在总决赛上遭遇了湖人队――不过这支湖人队已经汇集了NBA历史上四大恐怖得分手之三:贝勒,韦斯特以及张伯伦。

动辄就砍下40分的韦斯特遇到了年轻的防守专家弗雷泽:贝勒的膝盖已接近报废;里

德则伙同一干炮灰围剿张伯伦,其中最远离的巴内特犯规最多。33岁的他不是死死抱着张伯伦的胳膊,就是穷凶极恶地将贝勒拱出。虽然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弗雷泽的36分、19次助攻以及“里德式复出”,但巴内特的16.9分、3.4次助攻以及46.8%的投篮命中率同样功不可没。低调的他从未出现在任何一个决定胜负的时刻,他只是悄悄接球、起跳、投中。以至于他在1970年和1973年两次击败湖人再回到洛杉矶时,许多湖人球迷都高呼着让他滚回到尼克斯队。

“没人能挡住你去华尔街的路!”这是巴内特早年最喜欢哼唱的一句歌词,可见他早就想好了逃离洛杉矶的安乐窝,去纽约闯出一片天地。

弑主

五年前的NBA是什么样的?每支球队都只拥有一名超级巨星,因为这符合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但在2004年后NBA变了,球星格局被打破了,F4组合让马克・库班嗅到了豪华军团的伟大前景,小牛成为了这一构想的第一受益者。从此联盟各球队开始竞相提速,加强进攻,学习欧洲篮球,我们能看到今天这样精彩的比赛,要感谢库班大人,也正是他的选择,为NBA增添了更多的精彩比赛,也出现了更多的反骨仔。

为了球队年轻化,库班将纳什送到了太阳,结果在2005年西区半决赛中纳什强势回归。常规赛只有15.5分的他用生涯最高的48分、一场三双、一场准三双,场均30.3分、12次助攻的成绩“回报”了库班,而真正令库班面如猪肝的是,达拉斯球迷甚至还为纳什高喊着“MVP!”也许是纳什对他的打击太大,库班加快了球队年轻化的进程,他将效力小牛十年的迈克尔・芬利和主教练老尼尔森先后送走。但紧接着2006年西区半决赛,芬利就跟小牛队会面了。芬利用56投29中,第六场命中关键三分,还防死了诺维茨基的最后一投,回敬了库班。而西区决赛中小牛又遭遇了纳什领军的太阳,虽然小牛最终都涉险过关,但老尼尔森在2007年季后赛还是给了库班最致命的一击――勇士队击败常规赛67胜的小牛创造了最为经典的黑八奇迹。可以说,从库班手下走出了许多反骨球星,也许小牛再遇到新泽西网队时,德文・哈里斯还要再给库班的伤口上撒一把盐。

上一篇:入队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新的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