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11:18:2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一抓教师基本素质,开展语文教师多角度拟题与下水文撰写大赛,锻炼教师开拓学生思路与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二抓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运用骨干教师的成功课例和作文教学经验介绍为全区教师做引领示范;三抓课前备课精细化,由“作文教学训练序列交流”到“作文教案调研”再到“作文资源库设计”再到“作文资源库设计研讨”,由对作文教学整体把握发展为作文教学精细化备课;四抓课堂教学临床诊断,逐校进行作文教学常态课视导与研讨,发现问题及时研讨,及时交流;五抓作文教学研讨,运用联合体优势,研讨作文教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六抓作文教学成果呈现,开展学生作文能力测查;通过学生成果思考教师教学问题。七抓作文教学理性思考,开展作文教学论文评选,梳理总结个人作文教学经验,对个人教学进行深入反思,理性思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一、信息技术激起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科。据我们的调查,学校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有许多的社会调查也得出相关的数据: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58.7%)回答“每天使用电脑”或者“经常使用”。超过五分之四(82.5%)的学生使用“上网查找资料”的学习方式。超过一半(56.0%)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摘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赵国栋在《教育快报》研究版2007第32期的文章内容)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的写作训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拓展习作的空间

1.教材内容,提供习作题材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丰富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都可以成为小学生习作的题材。比如: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如何查询、收集、保存文字及图片资料;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等信息保护方法;用电脑笔绘画;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的网站;学习使用电子邮件……这些材料写起来不也别有新意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作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题材。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操作之后,其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如果及时地引导他们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2.引擎搜索,查找习作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也会用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世界遗产导游词,还有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等等。学生在没有了解相关材料的情况下闭门造车,肯定收不到好的习作训练效果。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作文进行结合,引导学生用电脑网络收集习作素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开电脑,输入搜索的关键词,有关的信息就会接踵而至,有图片,有文字介绍,也有影音文件。

3.关注热点,拓展习作素材

人们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信息技术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不在话下,有的已成为“电脑高手”。社会上发生的、网络上流行的许多热点事件,当然会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当然,孩子们也把QQ聊天、装扮QQ空间、听QQ音乐、下载MP3、网络购物、制作个性化的动态桌面等当做他们关注的热点,因为,这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这些热点问题,也是我们的习作素材。当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作文。

三、信息技术与作文的整合模式

当学生们热衷于一种技术(活动)时,我们就可以适时的与信息技术老师一起沟通、备课,通过双方面的配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并引导他们把感兴趣的话题写下来。

一般来说,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模式为:集体备课、合作选材——信息技术指导课——习作指导课。

就以一节多学科整合的习作指导课——《网上旅游》为例。

通过研究语文教材与信息技术教材,我们发现,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写家乡的,而这一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单元是指导学生学习上网的。

那么,能不能利用网上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网上的家乡游呢?我与信息技术老师进行一番交流、讨论,马上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我们一起确定内容及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准备,信息技术老师写好信息技术的教案,我准备好作文教案(即集体备课、合作选材)。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家乡的风景名胜、特色美食、风土人情、历史等,并把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进行保存,我全程听信息老师上课。接着,我进行写作的指导: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收集资料的过程,然后分组讨论、展示收集到的家乡的资料;接着引导学生怎么样把收集到的有用的材料进行作文(习作指导);写完后开展评改——自评、组评、师评(合作评改)。

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带动和促进了两个学科教学的发展。教师在合作备课、反复的研究中,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了,教学思路更开阔了,教学形式更灵活了,也让两个学科的教师从“课程消费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当然,最大的得益者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在自己爱学、乐学的过程中得到了知识,懂得了如何作文,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中小课堂,拓展到社会网络中的大课堂,学生虽然还身在教室,但却如同亲身经历了一样,写出的作文自然精彩。所以说,信息技术是作文教学的一溪活水。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教 课堂 新古诗

中国是“诗国”,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传统诗教本位认识的逐步深入,诗教进课堂的呼声不断,声浪渐起。

然而,“诗教”是什么呢?《礼记·经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其意思是说,诗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写诗的人不仅品德不会坏到哪里去,也不会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来,诗教就是用诗来育人,用诗来进行教育,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诗教”就应该是既教“读诗”,又教“写诗”的“读写结合”才对。

那么,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没有“诗教”呢?回答是:有!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和新诗。教材中有,教师就得教,学生就得学。这也是“诗教”。但事实上,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不是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因为,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际都是只在教“读诗”,不教“写诗”。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为古诗虽短小精悍、易于记诵流传,但形式拘谨且深奥难懂难写,只易于“读”而不易于“写”。又因为新诗虽形式自由,易读且易写,却“与中国诗学之根关系疏远﹐又不易记诵,不易流传”(杨小亮,《国学经典·诗》)。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进课堂”的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一、何谓“新古诗”?

“新古诗”,也称新古体诗,就是以新诗写古诗,也就是现代化之中国古诗。《新古诗·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诗使得古诗不必拘平仄,诗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韵,但韵有自然之音乐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韵,新古诗同时用新诗的现代感来写,保留中国古诗优点,但不必套用古人陈语陈词,难字僻字。”“新古诗原则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诗形式,也是新古诗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惯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层楼地加以变化,如成一个六行,或两个四行联诗,三个四行联诗,并无不可。进而把其中一行变成多个字之变体亦无不可,再进而形成新古词、新古曲均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的“新古诗”:“碧荷,红花。屋小,我家。”此诗只有八个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韵,其语句现代化、口语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个字的“新古诗”:“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时。若不勤撒网,潮去悔已迟。”此诗之形式原则如古诗,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时”、“迟”有韵律感,其所使用文字与观念,均现代化、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

这样的“新古诗”学说,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新古诗”创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创的。国际名人陈香梅女士说:“‘新古诗’是中华文学的一大突破﹐使诗词大众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让人人爱读诗﹐人人可以写诗。”熊西平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它们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

二、小学生能不能学写“新古诗”?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入小学古诗教学,2011年下半年,我在镇江市的一所小学抽了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

经启发引导,每个同学当堂都能写出以“我”和以“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介绍自我”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语文学习我很行。迎难而上不怕苦,苦练本领学得勤。”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神笔真神奇。”“我的名字叫粉笔,不见黑板心着急。粉身碎骨也不怕,乐为育人献心血。”等等。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的访谈,和对这节没有作任何写诗准备的真实的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我以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三、能否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

为了探索其他老师能否在古诗教学中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我曾做过多次调查和实践,和许多学校的语文老师共同研究,不断地在多个学校进行这样诗教进课堂学写“新古诗”的探索。结果不仅是“能”,而且并不难。其实,这就是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指导学生学写“新古诗”的这一教学环节。

如,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请淮安市洪泽县×××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课堂上,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再如《池边所见》:“莲叶荷花绿映红,青鳜相戏于水中。小儿伸手摘圆盘,倒扣头顶当笠篷。”还如《看纸鸢》:“日落西山鸟林归,儿童散学迟迟回。忙问稚子这么晚?只言东方纸鸢飞。”等等。

这一课例还得到了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古诗教学的课例”的同时还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来,本课的教例和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后还受到许多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导镇江市的两位青年教师在《古诗两首·元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增加了“学写‘新古诗’”的教学环节。

课上,每一位小学生在“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的教学环节中也都能在几分钟内仿写、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诗”。如,四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新年团圆真热闹,全家幸福乐陶陶。新衣新裤满身套,爷爷奶奶给红包。”“春节都要吃饺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声声响入耳,人们脸上笑嘻嘻。”“新年新年新年到,家家户户放鞭炮。小孩喜得红钱包,全国人民乐陶陶。”又如,六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身着一件绿衣裳,生命旺盛众人赏。野火熊熊烧不尽,明年春风吹又长。”(《草》)“小小蜡烛真伟大,烈火焚烧不惧怕。牺牲自己为他人,难怪红烛精神佳。”(《烛》)“月亮弯弯像小船,天上人间来畅游。夜晚亮光当头照,人人见了皆喜欢。”(《月》)

看到了小学生人人“学写‘新古诗’”兴趣之激情奔放、笔力之潇洒自如,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无不跃跃欲试地在现场用“新古诗”写起“评课诗”来了。如,其中有位青年老师是这样写的:“××语文出奇招,古诗教法构想妙。学生潜力无可限,课堂之花竞妖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要:通过小学语文单元目录式教学设计,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优化单元教学过程,提高单元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教学

系统科学认为,每个有机体和客观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的分层次的整体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教学”、“每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等都看成是一个“整体”,只是在层次上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中的“篇”为训练单位,以“篇”中某一节课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着力点,各级教研部门组织进行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大都是安排教师执教一节课,使之展示一篇课文教学全过程的却不多,组织教师展示一个单元教学全过程的更为罕见。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有些教师一直在一节课内“打转转”,胸中没有全文,更没有整单元。由于缺乏对单元教学全程研究,学生难以得到不同课例、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所承担的不同训练。训练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难以得到较快提高。

针对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状,近年来,结合课程标准实验教学,我们在一所小学重点进行了整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我们把研究的着力点转向“单元”,对单元教学全程模式进行探索。以此为例,抛砖引玉,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具有学校特色、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的语文教育体系,探索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具体途径和操作办法,不断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整合语文单元教学内容,充分用好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我们要求任课教师专门制定任教班级的语文教学周计划。下面所列的是四年级某班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周计划,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时间为该校第一至第二个教学周(根据课程计划,该班每周安排7节语文课):

第一周课堂教学计划 :

周一(第1节—为该周第一节语文课,下同,编者注),预习《观潮》,自由读背说写。周二(第2节),精读《观潮》。周二(第3节),练习《观潮》,预习《雅鲁藏布大峡谷》。周三(第4节),精读、练习《雅鲁藏布大峡谷》。周四(第5节),预习、精读《鸟的天堂》。周四(第6节),精读、练习《鸟的天堂》。周五(第7节)快速作文《暑假里难忘的一件事》。

第一周课外作业及活动计划:

周日,预习《观潮》周一,预习《雅鲁藏布大峡谷》。周二,《观潮》练习(含随文练笔)周三,预习《鸟的天堂》。周四,《鸟的天堂》练习。周五,预习《火烧云》。列一单元习作提要。(班级出版《作文周报》,含电子版)

第二周课堂教学计划:

周一(第1节),预习《火烧云》;自由读背说写。周二(第2节),精读、练习《火烧云》。周二(第3节),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周三(第4节),自由读背说写。周四(第5节),第一单元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周四(第6节),写第一单元习作。周五(第7节),语文活动。

第二周课外作业及活动计划:

周一,日记一篇。周二,做短文阅读题一篇。修改一单元习作提要。周三,读书笔记一篇。周四,办一份手抄报。周五,预习《题西林壁》。(班级出版《作文周报》含电子版)

这种以简要文字展现的目录式的周计划就是教师的一种教案,又可称目录教案。目录教案从课内和课外两个系列进行计划。其中,课堂教学内容以课节为单位,按每周课节先后顺序进行计划。目前,我们要求各教学班要保证每周自由读背说写,课内书写每单元单元习作、增量测试习作和活动课时间安排,除此之外的课堂教学时间由单元其它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在安排课外计划时,我们以日为单元提示学生学习内容,并注意协调好课内外学习内容、时间的关系,注意平衡每日课外活动及作业量。任课教师每周书写目录教案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要将目录教案所反映的班级课内外教学主要内容、时间作一个较为相对合理的安排,是需要精心考虑的。目录教案打破了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壁垒,沟通了课内外、校内外联系,优化了单元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设计一经形成(一般提前一周安排),一般不得随意改动,有利于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语文教学习惯。教师良好的语文教的习惯必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的习惯。

任课教师平时撰写目录教案,一般以周为单位进行安排。同一页内,在左侧从上至下依次安排周一至周五各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右侧从上至下依次安排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及作业内容。为便于对照,协调好课内外学习内容、时间,一般将左右两侧每日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及作业内容对齐撰写。

目录教案介于传统的教学进度表和课时教案之间,有利于促进教师整合语文单元教学,分散教学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将课本教案、课时教案(分阅读、习作和活动课等)和习题设计等统筹安排。目录教案和课本教案抓住了单元教学要点,课时教案设计了具体实施过程。至目前,我们语文单元教学的宏观组合和微观操作都基本形成了一定模式。由于同类型的课具有类似操作模式,每学期,我们减少了教师撰写阅读、习作和活动课等课时教案数量,总体上减轻了教师教案书写负担。

我们所构建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是从系统教学“整体的功能”上来思考的。整体优化要以部分优化为支柱,只有部分优化,再加上合理的组合,才能达到整体优化。单元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5篇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超级秘书网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活动,围绕什么而进行和为了什么而进行,不同学科的回答是不同的。语文以其学科特质,其活动显然是立足于语文学习,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语言素养。这种基本功从素质内蕴的角度讲,即是语感积淀。语感对于感受主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力(对感受客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性),是一种心智能力。研究指出,“语感积淀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语文教改万变不离其宗的“宗”。那么,语感积淀从何获得?首先,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形成,显然也要靠训练。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肯定不合训练要求,但如果我们不能从深层次的素质教育理念上把握住“训练”要义,训练也可能成为“牵制式”的,落入陈旧教学方式之窠臼。其次,要注重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感生成、积淀的基础,为此新小语大纲有史以来最高、最重、最实地要求,小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语言积累。第一,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是从形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角度提出。第二,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以两条款较多叙述来要求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是150篇(含课文),并在课标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80首。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具体而实在。再次,要“注重语言的感悟”,也就是语感领悟。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积累,但亦十分重视通过“悟”而自“得”。如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见”或“作”或“吟”等都属于悟的表现。我校小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点拨等主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率,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的生成与积淀,尽快形成语文素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6篇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活动,围绕什么而进行和为了什么而进行,不同学科的回答是不同的。语文以其学科特质,其活动显然是立足于语文学习,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语言素养。这种基本功从素质内蕴的角度讲,即是语感积淀。语感对于感受主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力(对感受客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性),是一种心智能力。研究指出,“语感积淀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语文教改万变不离其宗的“宗”。那么,语感积淀从何获得?首先,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形成,显然也要靠训练。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肯定不合训练要求,但如果我们不能从深层次的素质教育理念上把握住“训练”要义,训练也可能成为“牵制式”的,落入陈旧教学方式之窠臼。其次,要注重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感生成、积淀的基础,为此新小语大纲有史以来最高、最重、最实地要求,小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语言积累。第一,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是从形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角度提出。第二,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以两条款较多叙述来要求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是150篇(含课文),并在课标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80首。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具体而实在。再次,要“注重语言的感悟”,也就是语感领悟。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积累,但亦十分重视通过“悟”而自“得”。如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见”或“作”或“吟”等都属于悟的表现。我校小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点拨等主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率,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的生成与积淀,尽快形成语文素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单元整合;言语训练;扎实有效

当前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按“主题”编排单元教学内容。每个单元都穿插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如何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序地排列,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呢?我觉得整合单元的教学内容,从中寻找知识的序列,扎实推进言语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单元整合呢?就是教师以一个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这种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根据年段目标整合教材

新课标中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表述得很清楚,也很有层次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年段对同一能力的训练有不同的要求,相互之间互有联系又逐层提升。比如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表述。在第一学段表述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在第二学段表述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学段表述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通过对比三个年段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轨迹,呈螺旋上升,逐层推进的态势。以不同的年段目标为依据,我们可以将要求具体到每册教材,细化到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进行能力训练。不同年段的能力目标可以保证我们每位一线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不至于南辕北辙。这也是我们进行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一个保障基础。反过来,我们也正是借鉴不同的年段目标来着手单元整合的工作的。

正如我们以此为依据来处理童话教材。四年级出现童话作品(《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等),六年级又出现类似于童话的儿童文学作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众所周知,两个年段的文本我们处理的方式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那么,我们以什么为依据?不同的年段目标就是我们处理的依据。四年级的童话,我们会引导学生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复述文本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等等,但是到了六年级,同样是童话,我们学习的就是文本的篇章、段落的构成方式。我们在不同的年段会站在不同的出发点去整合我们的单元教学内容。

二、寻找文本共性整合教材

同一单元的教材在整合时,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多方审视,争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知识发展的脉络,力求让言语训练排列的序列清晰明了。

首先,尊重教材地位,慎重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所以每一个教师处理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导致单元内课文之间失去了内在联系,换句话说就是第一课放在最后一课来教也无伤大雅。实际上,我们去仔细推敲,发现这是极为不妥的行为,也是极为不负责的举动。单元内课文的先后顺序决定了教材的地位,不是我们能够随意变动的。通常到了中高段以后,一个单元内的教材,一般情况下,一篇精读课文之后会跟着一篇略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之后又会跟着第二篇精读课文。为什么这么编排?实际上隐含着告诉教师,每篇文本在教授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侧重扶着学生去学习,第一篇略读课文就要注重让学生去尝试运用了,第二篇精读课文需要教师半扶半放,第二篇略读课文就完全是以学为主了。不同的单元,在编排文本时都隐含着这种思路在里边,这就是单元之间的共性,所以,我们在整合单元教材的时候,首先要从宏观层面去考虑,从整体上进行排兵布阵。

其次,对比文本内容,精挑细选教学内容

一篇文本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以拿过来教的,我们在备课之初要先行审视一番。根据单元整合的思路,我们需要先对比同一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尝试从中寻找文本的共性,找到同一个言语训练点。这样,在把教案变成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对同一个言语训练点进行反复操练、有层次的推进言语训练,最终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提升。

写景的文章到了四年级就全部呈现完了,那就意味着学生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就要学会独立进行写景文章的创作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排了四篇写景的文章,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和《火烧云》。仔细比较四篇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描写时都涉及到一个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问题,在《观潮》中,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从不同的时间角度去观察钱塘潮;《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作者站在大峡谷中从事物的多个方面去描绘对象;《鸟的天堂》中,作者两次都在大榕树前,从不同的时间观察到了不同的景象;《火烧云》中,作者站在地上,从颜色和形状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对象。我们可以总结为,本单元作者都是站在同一个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去写景的。

我们再去对比本册教材的《长城》、《颐和园》等课文,在题材上同样也是属于写景的记叙文,但是采取的叙述策略却不一样,后者的观察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我们只有仔细对比过两个单元的文本才能更好地抓住各自的教学重难点,也才能使教学策略的采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达到最优化,使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借助教师共同体整合教材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是一件纷繁复杂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事情,其工作量不亚于一套教材的编写。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语文的学科性质,不同年段之间的纵向比较,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等等。很显然,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只有借助于教师共同体和通力合作才能让单元整合的工作向纵深方向推进。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过分关注文本情感因素的弊端,试图在守正之中出新,新版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在这新的征程上,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言语发展,更加注重课堂的言语训练,而这一切依赖于我们对现行教材言语训练点的发掘与排序,单元整合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忠心.语文单元教学的科学重组[J].教学月刊,2011(Z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边缘地区 小学语文 教案改革

1.改革背景

海铁一小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西北角——工人新村,特殊的区位使这里既有二元性、中介性,又长期处于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呈现出不稳定性。这一变化的结果就是我校的生源来自天南地北,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据统计,我校有91.2%的家长没有固定职业,其所从事的职业前二位是卖各种应季食品、各种临时雇工。家庭生活水平偏低,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整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生缺乏必要的家庭学习氛围,不爱学习,缺乏自信,学生不是没有课外阅读书就是阅读种类单一(作文类),教学任务的完成几乎依赖于教师。

作为边缘地区的语文教师,除完成每周必须的授课任务,批改量是全校教师中最多的。如果该语文教师再担当班主任工作,每天的工作注定就是繁琐而劳累。在我校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骨干,因语文教师的师资紧缺改行,她们虽然工作努力,但因语文底蕴不够,进步较慢;受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和制约,有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常常代表学校迎接各级检查,使这些教师疲于应付,工作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有的教师家庭生活不稳定或者负担过重,无心钻研教材;个别教师责任意识较差,工作是例行公事,缺少成长的自觉性。

经问卷调查我校语文教师的读书范围窄,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师很少;在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薄弱的课型是写话、写作。语文教案书写中的弊端和误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均来自于教参,教案的编写只是为了完成检查和考核,并无太大的实际效果。挪用、照抄《一点通教案集》等,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有的甚至和网上的电子教案一字不差。

教科室作为基层科研部门,应该善于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更重要的是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贯彻校级领导的工作理念,想办法解决问题。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进行语文教案改革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教案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教师费时、学生高负、结果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面,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2.改革历程

第一次改革(2008年9月至12月)。

学校统一打印课时教学表格,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训练点、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各年组教师分单元填写、使用后上交教导处存档。

经过半年的实施,改革减轻了教师的部分工作量。以三年级为例,四名语文教师编写八个单元的教案,每位教师写两个单元的教案,减少了六个单元的工作量。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内容不清,编写一、二单元教案的老师不知道其他三位老师的教案写了什么;只能一名教师有机会使用,年组内的教师在使用教案上发生了冲突现象;教案一经编写后既是最终教案,其他教师没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完善的机会;教师素质不同,态度不同,教案的质量无法保证。以上问题违背了我们教案改革的初衷。本次改革为下一次的修改完善,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第二次改革(2009年1月-2011.12)。

教科室领导全面分析第一次改革的得与失:既要逐步加强教科室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力;在调整步骤上,既要克服教师内存在的安于现状的思想,又要防止急躁的心理。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教科室主任研读了《教学设计应用指导》、《现代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大量的理论文献,从中寻找教案改革的真正内涵。我们知道,在个体素质上,我们是有差异的且没有优越性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汇个体与集体的优势合力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教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必须是在较好地处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经反复酝酿、征求意见,教科室把教案的内容,浓缩成五大模块——学期备课模块、单元备课模块、课文简析模块、课堂教学模块、教学反思模块。

学期备课模块包括以下内容:新课标中语文教学总目标和对本学段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从编排体系、教育因素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和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周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集体备课;本年段单元目标监测时间及出题人;优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中等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待优生人数及达到的教学目标。学期备课是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单元备课模块包括以下内容: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编写特点与编写意图;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单元教学知识点;与上下单元的内在联系;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本单元授课节数。老师们重视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虽然琢磨得很透,但教学效果仍然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单元备课,有效的单元备课是一条条清晰的线,将一粒粒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课文简析模块包括以下内容:教材简析;本课教学目标;本课重点及落实措施;本课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课知识点及训练策略;授课节数;教具。分管学校语文教学工作以来,语文教师问我最多的问题是这节课怎么上,从来没有老师和我探讨理解文本的收获。一线教师对课堂流程设计关注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设立此模块“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教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1]

课堂教学模块包括以下内容:分课时目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详案:含时间分配、导入、过渡、结束语、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每一位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并运用到设计中去的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2]

课后反思模块是一个“设计——实践——评价——修改——实践”的过程。任何一个设计方案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教师在每篇课文教学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做出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下一轮教师再使用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借鉴。

与第一次改革相比,本次改革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和优点。

(1)大大减轻语文教师的工作量,电子教案经审核后学校出资打印,人手一份,避免了老师们机械重复的劳动。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经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相对科学的、优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每节课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案检查由原来的写不写改为增减的内容是否有效,反思是否到位等。钱正权老师曾说过,“疏于读书,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的制约素”。我们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让老师们去读书学习,教科室推荐书目和征求意见后采购图书供教师阅读。

(2)帮助教师增强目标意识,形成目标体系。做事没有目标或者说仅仅看到课时目标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软肋,所以“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与课程目标、编者、作者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是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师必须首先从大方向考虑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准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课文内容及特点,同时具体地分析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具体的课时目标。”[3]总目标、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课时目标层层落实,推进。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上级目标和下级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以四年级写字教学为例,在总目标中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应该达到的标准。第二学段中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是三四年级两个年级的总要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在速度上应该达到熟练。所以四年级上册要求“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这一目标在第六单元得到的落实是按字体结构确立重点指导的字有:《古诗两首》中的“孟、辞、君”,《搭石》中的“暴、惰、序”,《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移、湾、袭”。分科室目标中《搭石》一课如果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可重点指导写好两个字,第二课时再重点指导写好一个字。

(3)引导教师吃透教材。首先关注编者意图,无论是在一册书的编排体系分析,教育因素分析,还是单元编写特点分析,本单元与上下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力争使教师明晰编者意图,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然后填写文本解读,完成教材简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知识点的分析与确定。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时的知识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学知识点很多,要从教学目标中慎重选择知识点。在填写此栏时,除应说明重点、难点、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设计教学重点的落实措施,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知识点及训练策略,重在解决方法的分析,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4)兼顾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体现集体的智慧,又张扬个性的潜力;既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又发挥优秀教师的某项强势带头作用。开始时由一名教师主备两个单元是个人备课,接着的集体备课中针对教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看其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在解决根本问题后教师根据本班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再进行个人备课,其内容在第四模块中的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体现。这样,所有使用的教案时刻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5)在使用上建立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一到六年级语文教师同时行动完成一学年的教案,在教案中设计留出空余备三年使用,经三年循环后不仅使教案更加完善,还可以节约经费。发挥评价的管理监督作用,教案设计人、审核人必须署名;教案使用人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自己的个性教案。每一位教师在第二次使用本教案都会直接看得前一位使用者的所有信息,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个督促和管理。

3.经验总结

3.1 坚定信心。

教师刚开始对电子教案有抵触情绪,在思想上、行动上以至情感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边缘地区的语文教师,五大模块中每一个细节的完成对他们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培训就要及时跟进。在使用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感受到了教案改革带给他们的轻松与成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点使教科室的领导更加深信,只要你真心的为老师们着想,得到老师的理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3.2 实践检验。

一种教育理念,即使它是先进的,正确的,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取得实效,也要有一个过程,随着教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室将教案改革落在课堂教学上,先后开展语文学科组长精读课文规范课观摩活动、习作研讨活动、低年级指导写字教学研讨活动、略读课文教学研讨活动、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前两项活动。

语文学科组长精读课文规范课观摩活动共安排一至六年级的学科组长自选精读课文1课,做完整的两课时教学。突破教师们在公开课只愿意讲只能讲第二课时的瓶颈。这样,小学阶段的精读课文教学完整地呈现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提高教师全面把握教材,根据各学段要求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

习作研讨活动是先上20分钟左右的指导课,接着学生进行现场20分钟书写,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习作进行15分钟左右的讲评。在实际教学中,习作指导教学好于习作讲评教学,有的教师没有临时评改学生习作的能力。于是开展了习作指导讲评活动,把习作指导教学和习作讲评教学分周进行,给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习作的时间,以便在讲评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每次活动后教科室会同教导处等业务部门进行“回头看”工作,信息交流,经验共享,真正做到边教边研,发现一点问题,解决一点问题。如今,海铁一小的语文课堂有了长足的进步, “解放”了老师们又信心百倍地去探索新的领域——绘本写话、剧本教学等。

3.3 取得成绩。

在2010年海拉尔区首届新理念语文教学大赛中,1人被评为语文学科带头人,2人被评为教学能手。34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教师撰写的教学随笔在国家级期刊《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上发表。

2010年5月,海拉尔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呼伦贝尔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海拉尔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教研室主任以及各学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参会的领导对我校的教案改革做出了高度评价。7月在青岛召开的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职)小学科研工作会议上,我校做了阶段性工作汇报,得到了刘正荣所长的高度评价:“白手起家,规范严谨、研训一体,成果显著”。同年8月河北省燕郊市社会发展局李局长率领19名小学校长到我校参观学习。在语文学科成功经验的带动下,我校各学科相继进行了教案改革。

4.反思不足

教科室对教案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着充分的认识,本着边实践、边反思、边改正的原则,总结不足如下:

4.1 在海拉尔区教育局组织的毕业生学业水平监测中,我校毕业学生的语文及格率位于第三位,优秀率偏低。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了教得正确,确保了科学性。如何在进一步提高教案的设计,引导教师“以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知识学习和方法论意识的培养中育人,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跨越!”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即将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4.2 教学设计中教师过多的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指导学生写字比较笼统,“板书生字、学生书空、练写”几大环节简单概括,在教学时又引导学生分析得异常琐碎,一笔一笔地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学时间拖延。从结果看,一二年级学生写字较好,其他年级滑坡,整体水平不高。

〖HJ1.15mm〗参考文献

[1] 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2]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9篇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3.以读为主,多着并举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态度素养 语言素养 文化素养

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一、态度素养

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

(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尽管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

二、语言素养

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应该说,“语言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下面,对这个关键因素做三点分析:

1.语言素养的结构

“语言素养”是“一体两翼”的综合体:语言是体,情感和思维是两翼。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语言是“主体”

语言素养包括三个要素:语言、情感和思维。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它是本质。其他两项都是基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之中,既不能凌驾其上,也不能游离其外。

①语言的内容。小学生学习的“语言”包括语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言能力(听、说、读、习、写)。这里的“习”指的是“习作”,“写”指的是“写字”。在小学阶段,要在“两点论”的基础上体现“重点论”,准确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是:在“语言知识”里,“字、词、句”的学习比“段、篇”的学习更为关键,其核心是“句子”。因为“字”“词”是语言的构成单位,而“句子”是语言使用的单位。小学生不研究语言的组成,而是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表达。“段、篇”的学习是初中以后学习的关键所在了。

二是:在“语言能力”里,“读、习、写”的学习比“听、说”的学习更为关键。在小学阶段,要利用学生的口语优势促进读、习、写能力的发展。简而言之,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有学习的需要。

三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比语言知识的学习更为关键。知识是短暂的,能力是长久的。知识的学习可以传授,能力的培养仅传授是不够的,需要大量训练,逐步习得。这就决定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优先和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必要性。

②语言的感受,简称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变化感、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语感有两个教学特性:一是强调整体把握,立足于语言环境和语言氛围,二是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语言修养。小学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感培养打好基础。

③语言的品质。学习语言,不能停留在一定的数量和表层上,应该进入到语言品质的习得。常言道:人有人品、字有字品,语言也有自己的品质。小学语文的语言品质主要有以下内容:语言的完整性、语言的条理性、语言的具体性、语言的组织性、语言的快速性、语言的准确性。

(2)情感是“左翼”

中国传统文化是左尊右卑。我说情感是“左翼”就是想表明: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一般来说,“情感”有比“思维”更重要的意义。

由于受唯理智教育的影响较深,造成了教师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趋向于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而只集中在认知目标的达成上。有的教案上找不到情感目标的内容,有的教案上虽有体现,但在课堂上却没有落实。由于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销蚀,对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和陶冶大大地削弱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所以,要十分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自身感悟和体验。

①生感。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时,一般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理智;一种是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反之亦然,这是情感共鸣。而一个人在悲伤时,会觉得云愁月惨,这是移情的表现。

②体会情感。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语文情感的类型有情趣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草地夜行》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学时,可以把它变换语序为:“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变换前的语序更能充分表现出老红军在危急时刻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这是一种道德感。

③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配乐诵读、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强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的感染作用,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3)思维是“右翼”。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点上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是语言水平上的思维,思维发展总是与语言发展同步协调向前发展的。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也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培养要把握好两个“点”:

①思维的诱发点。从教材的角度看,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一段文字的关键词、中心句,以至于特殊的标点符号,都是思维的诱发点;从认识的角度看,凡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都是思维的T发点。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提出问题引思,发动讨论激思,是思维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②思维的转换点。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转换。例如,理解课文,是通过篇、句、词、字的逆序式阅读,凭借思想内容,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这就从教学结构上完成了从形象思维训练到抽象思维训练的转换。二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相互转换。从语言内容看,凡是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就可以沿着“发散集中”和“集中发散”两种程序进行思维训练。从语言形式看,凡是可用多种表达形式的地方,都具有训练发散思维的价值。

2.语言素养的类型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是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语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并把语言表达形式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

(1)语言表达方式。如词法、句式、句型、语段结构、文章框架等。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的结构线索:一开始贝多芬走在路上,为听到琴声而惊喜;而后走近茅屋,为听到对话而感动;接着走进茅屋,为弹奏一曲而激动,为再奏一曲而陶醉;最后离开茅屋,为记录创作而兴奋。这里,地点的变化与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联系,可以进行“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和顺序”的训练。

(2)语法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不但是欣赏自然的美景,而且是学习运用排比句描写漓江的美丽的好文章。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一句,不仅表现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显得层次清楚,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性,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气势。

(3)作者思维方式。从观察方法看,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是根据“潮前、潮来、潮后”记叙的,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第一段是高到低、从远到近表达的。从写作构思看,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方式,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采用了三次出现爬山虎的反复方式,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采用三举例的方式,五年级下册《刷子李》则用了“一波三折”的方式,这些都是学习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

3.语言素养的层次

语言素养有四个层次: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要着重于“积累”和“运用”。

(1)积累语言,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①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

②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变化感、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③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

④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段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诵背,等等。

(2)运用语言。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交流和运用。

从知识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字词运用、句子运用、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字词运用和句子运用,第二学段侧重句子运用和语段运用,第三学段侧重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

从能力划分,“运用语言”包括听话运用、说话运用、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同样,不同的学段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听话运用和说话运用,第二学段侧重阅读运用,第三学段侧重阅读运用和习作运用。

三、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素养,它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观念构成的一个有机体。

1.语文人文素养的使然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及特有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

2.语文人文素养的内容

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所以,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

以h字文化素养为例,应着重研究三个学习策略:

(1)渗透汉字的字理。字理者,造字原理、规则也,如“六书”原理及现代汉字结构规律。当然,了解字理并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要把汉字的字理知识与汉字字形、精美的图形结合起来理解。

(2)渗透汉字的演化。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展现汉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其字形、字义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当然,这是有机渗透,并不是逢字必讲其演化。一节课选择一两个重点字即可,有所渗透,逐步积累。

(3)渗透汉字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汉字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习俗等,促进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不断形成。

3.语文人文素养的养成

(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语言中有人文底蕴,精彩的语言中人文底蕴更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精彩的语言现象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

(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语文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这些意蕴要用心去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义。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是渐进的、沉淀的。

(3)在语言品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

上一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范文 下一篇: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