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2 15:20:08

石雕技术

石雕技术范文第1篇

初衷:破解发展瓶颈

石雕石材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走产业自动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破解瓶颈,抱团成长。

2011年年底,由16家龙头企业组建的泉州市石雕石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吹响了石雕行业向精细化、数字化和环保化迈进的号角。通过联合石雕石材相关企业与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联盟成员在研发及产业化过程中的核心技术难题;成立除尘设备、墓碑自动化、雕刻自动化、循环再利用和管理创新等五个研发小组,有效地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行业提升发展;通过抱团创新,实现了石雕石材产业从粗放到精细、从商品到作品、从师带徒到数字化的转变。目前,该联盟在自动研磨机、仿型机和墓碑车间除尘设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正进入试用推广阶段,惠安石雕产业逐步走上依托机械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研发:石雕实现数控化

按照行业的设想,将数字化引入生产,便是向电脑系统输入相关参数,雕刻设备便能自动完成所有的工序,而精雕环节再采取手工雕琢,或是批量的产品用机器生产,限量版的艺术品则由大师操刀,石雕艺术品的附加值可以大大增加,如今这一设想,已经初步有了成效。

走进宽敞明亮的厂区,闽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振华指着即将安装调试的机器设备告诉记者,这是香港科技大学机电科研所的科研成果,公司花费600万元引进技术。

“这种设备可一次性雕刻长度达到5米的龙柱、人体造型等立体石雕,而且自动化程度很高。”闽峰数控的董事长胡锦峰告诉记者,工人只要把备好的石料送进雕刻机的操作台,启动雕刻程序,就可以等着从操作台的另一端装卸雕刻完好的成品。

国内目前自主生产的设备只适用于平面浮雕,对龙柱、人体雕像等立体造型的雕刻并不擅长,而通过引进香港方面先进的科研成果,在惠安本地进行装备制造,节省了一半以上的设备成本,这一新技术的开发如果在惠安的石雕石材界产业推广运用,必将有效地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推广:车间除尘设备

石粉满天飞,是不少石材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豪翔石业的车间却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在石材切割、打磨这类最容易产生石粉的工序上,工人张和平在打磨石料时,基本上见不到飞扬的粉尘。

张师傅指着身后这台有两个进风口、还有水帘的大机器告诉记者,这是去年研发今年刚投入使用的吸尘器,它的吸尘能力很强,风扇一吹就把石粉吸进去,水帘有的石粉飞到那边,就跟水跑下去,就不会再飞了。以往在石雕厂里,工作环境比较差,经常可以看见带着墨镜和口罩,全身被石粉覆盖成灰白的“石膏人”。如今,工作条件改变了,工人也不用再做任何的防护措施了。

据了解,去年由晋江盛达机械厂、佳能机械有限公司、泉州市宏鑫除尘设备厂联合研究生产的自动研磨机、仿型机和墓碑车间除尘设备,经过半年的试用,除尘有效率达到90%以上,目前正在联盟之间推广使用中,这对于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行业提升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效果:“一加一大于二”

集聚发展,产生的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抱团创新,惠安石雕石材产业从粗放到精细、从商品到作品、从师带徒到数字化的转变也将越来越快。

“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佳豪石业总经理孙晓强指着一台全自动数控红外线自动研磨机告诉记者,这台机械是与晋江盛达联合研制的,一下子可以在机台放14块产品,在那边就可以自动磨光,跟以往相比,可以减少7个到8个员工,这种机械如果普遍利用,像我们这样的工厂,以前如果需要30个员工,现在只要5-6个就可以了,这样,人员减少了,工效也提升了。”

孙晓强认为,在用工环境越来越不乐观的大局势下,前有国内其他石雕产区的竞争,后有3D打印“咄咄逼人”的趋势,惠安石雕产业要将数控化和除尘化推广引入生产,就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要成长,核心竞争力要增强。在创新转型中创造新优势,这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石雕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玉石雕刻;灵魂攻略;方法

古往今来的很多玉石作品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设计。玉石研究者曾经表示,美玉的形成,必须在后天进行加工,同时构建巧妙雕刻思路,体现出玉石的精神和艺术美感,让玉石作品饱含“灵魂”,创造艺术新高度。本文主要对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玉石雕刻提供参考。

一、玉石的雕刻技艺和构思

进行玉石雕刻时,必须根据玉石材质调整雕刻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对玉石颜色、大小、质地、纹理等进行衡量后构建思路,然后进行设计。由于玉器品种特别多,具有各种颜色和质地,所以只有因地制宜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出玉石的性质和特点,展现出玉石独特的美。每一种玉石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发现它们的特性并体现出各自特点,才能赋予它们最高的价值。其次,将玉石雕刻的美感展现出来。展现玉石美感的时候,需要依据精湛技术对玉器进行加工,很多雕刻专家习惯使用一些玉石创作机械和工具对其进行改造。但是借助工具创造的同时,对艺术家自身艺术会有严格考核,如果专业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标准,就不能雕刻出精致的玉器。所以进行玉石雕刻时,只有将技术、工具、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玉雕作品。最后,进行创作时,挖掘出玉石的“寸土”价值。由于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导致古代玉石雕刻风格比较单调。人们进行玉石雕刻时,只注重对玉石形态和质地的控制,没有注意到玉石的纹路和颜色,不能综合全面的进行玉石创作。随着玉石雕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很多雕刻专业开始认识到进行玉石雕刻的意义,并对玉器寸土“肌肤”进行了把握,将玉石的各个元素雕刻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实现原料和现有题材条件的协调,给欣赏者展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

玉石雕刻经常将“传神”作为体现艺术表现的形式。但是由于很多雕刻者还不能深入理解“传神”的意义,导致很多玉石作品都丧失了生机。相关人士认为,“传神”就是选取上等玉石、使用精湛工艺及工具制作形成的作品。虽然此种方式可以给玉石雕刻创造比较优良的雕刻条件,但是却不能提升雕刻的“巧妙”。随着玉石资源的不断减少,如果一直选取优质玉石进行玉石雕刻,那么长期下去,玉石雕刻人数将不断减少,对玉石市场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并不是要求制作工艺、方法、工具可以达到某种专业水平,认识通过雕刻家对玉的感知,和玉石形成一种灵魂呼应,给人们雕刻出“传神”的作品。虽然使用劣质玉石对操作工艺、方法和工具具有严格要求,但是一旦完成雕刻,就能够形成一种“起死回生”的效果,对作品“传神”感的体现具有很大意义,还可以获得欣赏者的赞叹。玉石存在瑕疵和玉石本身价值具有直接联系,可以体现各个玉石的独特性。因此,进行玉石雕刻时,不要一味的剔除玉石的瑕疵区域,而是使用一定的技术巧雕出瑕疵玉石独特的魅力。

三、仔细品味玉石的艺术美

追求玉雕作品艺术美的时候,必须对山川美和人文美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仔细品味玉石雕刻中要展现美感。玉石本身就是一种的美的象征,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才能深入正确把握玉石雕刻的方法,进一步雕刻出工艺精湛、富有灵魂的雕刻作品。山川美强调玉石雕刻的颜色要纯正,质地要温和,雕刻玉器使用软玉、硬玉、还是绿松玉、水晶、玛瑙等必须仔细选择,而且需要根据玉石雕琢题材选择玉石,人文美主要表示,玉器造型美观并且雕琢精湛,从造型美、雕琢工艺和技巧方面进行分析,符合社会发展要素。由于各种玉材具有很大区别,不同的雕刻工具、技术和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雕刻作品。除此之外,在人们审美方式、风俗习惯、角色等不断变化的影响下,玉石雕刻也将产生千姿百态的风格。因此,进行玉石雕刻时,为了保证玉石雕刻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必须结合传统技术进行雕刻,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给予雕刻完成的玉器赋予意蕴,体现玉石非凡的意境美。

四、与玉石实现“通灵”

每一块玉石都具有独特的思想,雕琢时一定要正确把握玉石的灵魂,不仅要在玉石雕刻的精湛上下功夫,还需要在长期的创作中积累经验,进而创造出精致的玉石作品。进行雕刻时,还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玉石自身特性,针对性进行新雕刻技术创新,让新工艺体现出雕刻作品独到之处,增加文化内涵,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为了体现出石雕刻作品的“灵魂”,凸显玉石作品特色,雕刻艺术家必须将雕刻作品当作一种生命进行对待,感受玉石雕刻隐藏的内在意蕴,带动玉石雕刻技术向更长远的方向发展。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玉石雕刻作为神圣的象征,由于其具有圣洁的质地和颜色,人们经常认为玉器可以和神灵沟通,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玉石雕刻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希望玉石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所以,如果雕刻家进行雕刻时,仅仅将玉石作为一种石头对待,那么就不能体现出雕刻的灵性。所以从事雕刻行业的专家,要增加对雕刻艺术的感知,学习先进雕刻艺术,同时实现玉石“通灵”。灵魂是人最圣洁的地方,也是与玉石接触最佳的媒介,只有将灵魂和雕刻相结合,才能展现出雕刻作品的价值。当雕刻家将灵魂赋予玉石时,就能理解玉石蕴含的历史,体会玉石雕刻的意义,进而实现玉石别具一格的形态和意蕴。

结束语

玉石雕刻具有非常多的要求和细节,要想实现玉石雕刻的发展,雕刻家必须对玉石雕刻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雕刻时,必须和玉石融为一体,体现出玉石的价值。本文主要从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玉石雕刻技艺和构思,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体会玉石雕刻艺术美,与玉石实现“通灵”等方法,希望可以带动我国玉石雕刻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海燕.奇思巧雕 妙意传神――对话玉石雕刻大师林学威[J].宝藏,2014,(06).

[2]裴育.水晶的宝石学特性、雕刻工艺及评价[J].中国地质大学,2015,(05).

[3]丘志力.中国近代玉石雕刻艺术――形成、分化和融合[J].2013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09).

[4]包英志.我国微雕艺术的现状与传承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4,(06).

石雕技术范文第3篇

1.1规范石雕工艺技术发展,谨慎发展机械化生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黟县石雕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但也面临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古徽州的传统石雕艺术珍品却不断的流失与减少,对现有石雕艺术珍品的妥善保护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尤显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徽州部分石雕企业及个体都为追求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精髓,从事者心情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制作高品质的珍品,不仅浪费了不可再生的青石资源,也使很多新石雕产品工艺技术粗糙,失去了徽州石雕特有的神韵和美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雕工艺技术,其核心和精髓是手工制作。通过石雕丰富的传统手工工艺和手法,如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才能够充分体现各种雕刻手法的妙用,产生对比、差异、错位、使人的视觉审美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另外,手工制作的石雕工艺品,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作品有血、有肉、有骨头,好看、耐看、经得起看,并根据产品定位,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当在保护和继承手工雕刻技艺基础上,根据石材的性能和材性特点,引入木雕、砖雕和竹雕等相关雕刻艺术的技艺特点,制定石雕工艺技术规范文本,以避免产生粗制滥造的产品;另外,要正确处理好机器与手工技艺在石雕制作上的问题。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很多传统手工工艺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是传统手工艺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证明,机器或电脑制造出的产品,虽然效率较高,但缺少灵气,产品单薄、生硬和呆板,只是简单的固定操作,很多细节表现不足,产品低档粗糙。而手工雕刻由于重在用心做事,使作品往往具有以神传意,形态饱满和洒脱的灵气。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应提倡鼓励使用手工工艺生产,谨慎发展机械生产。

1.2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继承与创新

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基本上取材于黟县石材,可见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在表现内容上,黟县明清古民居的石雕文化丰富。与中国整体的石雕艺术一样,主要是在宗教和巫术观念支配下完成的,诸如人们为了求财、求福、求子等创作的儒释道人物形象,传达了和平、顺和、祥和、太平的美好寓意,具体表现为龙凤呈祥,太平等吉祥寓意。作为中国石雕文化中的一部分,黟县石雕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安定、和平主义价值观。在表现手段和风格方面,徽州石雕多以浅层透雕与平面浮雕为主,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精致、古朴大气,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由于受石雕材料本身限制,虽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但在功能与形式上,石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更为严密合理,与木雕和砖雕一起展现了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独有的艺术魅力。继承徽州传统石雕文化,重要的是有所发展和创新。首先,应当开展学术研究,成立石雕艺术研究院,政府部门应该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针对石雕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宜的扶持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定期举办黟县石雕文化保护论坛,工艺探讨,提高传统石雕工艺,传扬黟县石雕文化的精髓,建立石雕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为石雕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开发与石雕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注入更加开放性的设计思维,添加更多发展思路,拓宽其发展空间;可以借鉴传统的木雕、砖雕等技艺手法,在保持石雕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使用现代雕刻工具,使木雕、砖雕的精细、多层次等效果,融入在众多石雕作品中。

1.3在继承传统的文化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资源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石材资源?首先,相应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明细的规章制度,并且赋予法律意义,明确规范资源开发用途:制定在保护和发展徽州文化传统风格的需要框架内,规范资源的开采,加强资源的监管保护,提高石材开采和深加工技术水平,避免浪费和粗放的使用;其次,保护徽州石材资源须从可持续发展大框架下进行,不能够脱离环境保护及全局整体规划,为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相应开发计划:鼓励矿山企业以整合组建集团公司模式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并且通过拍卖及竞标的形式,提高石材资源的市场效益;再次,石雕工艺的发展需要进行规范,定时组织宣传工艺的继承及自然资源保护,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资源保护意识;最后,企业及个体手工户在合理利用石材资源的同时,需要提高石雕从业者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减少石材的浪费,提高对剩余石材资源的二度或多次利用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大力度规范石雕生产登记的管理制度,规范石雕生产经营发展的秩序,保证石雕产品的质量及品牌识别。

2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的前景

2.1应用现代科技提高黟县石材的利用率

鉴于黟县青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充分使用青石自然资源,在保持青石独有特点和雕刻风格情况下,应用现代材料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青石资源的保护,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青石材的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有效的借鉴其它材料雕刻和加工设备,如宝石雕刻、木雕雕刻、砖雕雕刻等雕刻技术和加工设备,谨慎使用机械工业,以获取青石雕刻加工深度和效率;二是应用材料化学技术,把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地节约了青石材料,也有效地拓展了黟县青石雕刻艺术设计空间。

2.2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可能性

苏州科技学院建造实验室和黟县金星公司合作研究了青石与树脂结合工艺,经多次实验后,认为这种工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青石雕刻特色保护上是有效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青石资源。树脂工艺产品是利用聚合技术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各种加工技术成为任何形状,树脂产品具有重量轻,不容易破碎,能够长久保存,可以小批量,多模具生产,可以制造成各种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浮雕等,并且产品物美价廉。把黟县青石材废料与树脂工艺相结合有以下几点优点:首先,是充分利用了青石材边角废料,结合树脂工艺,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充分使用和节约了材料;其二,利用现代生产技术与工具进行工艺生产,实现模具生产与手工艺结合,其生产过程无污染,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量,也避免了因批量化生产造成廉价视觉与心理感觉;其三,这种工艺在质感和触感上基本保持了青石材料优良品质的雕刻特点,丰富了青石雕刻的艺术表现空间;其四,由于青石材料与树脂结合工艺较好地拓展了青石材料的性能,可以在具有巨大市场的日用品方向设计制造有青石材料特点的产品,改变了青石材料仅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等领域的局限性。

2.3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分析

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需要定位明确,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树脂工艺品,主要从事的项目是制作加工各种模具,以及加工各种工艺品,相关工艺技术发展较快,生产厂家能够以较低成本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工艺产品。对于黟县青石废料的利用,我们可以考虑针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黟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传统元素丰富,旅游景点较多,还有2处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当地生产,促销的优势。具体可以在四个方面得到应用:①生产厂家可以有限复制大师的石雕作品,进行限量出售,保证产品的品质。②在休闲空间的摆设和观赏,可以设计制造精美的工艺品,充分结合传统石雕工艺技术与树脂工艺技术。③在建筑、园林等大型空间中也可以设计圆雕、浮雕、仿真树,大型人造假山等等,结合公共艺术设计,使产品具备设计的美感和手工的精细制造。④家居饰品行业壮大,市场潜力无限,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品质生活,在家居设计中,人们更加关注这方面的摆设、布艺、灯饰等等。家居饰品做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既满足生活需求,又能够给予人们审美情趣,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考虑消费者所追求的产品,我们可以将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进行定位设计。总之,在对黟县自然资源保护及人文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开发及利用,并结合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术,对黟县石材进行设计与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政府部门需给予支持与鼓励,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制度,规范生产厂家与个体户,石材资源的管理与调配应该得到统一管理,为继承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制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台。在针对青石废料的利用方面,制造商理应明确定位,追求物美价廉产品,以手工制造为主,机械制造为辅,有限的模仿创造大师作品,保证品质追求,从市场需求出发,可以涉及家居饰品及公共艺术设施方面的设计。

石雕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黟县青石雕 环境保护 现代设计

1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 宏观长远的角度利用资源

环境与资源问题一直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由于过于注重GDP的增长,缺少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加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水平的加工工艺,使得包括黟县青石在内的许多宝贵的不可再生材料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甚至逐渐消失殆尽。为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水平。

首先,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当经济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发生冲突时候,经济发展的利用必须服从后者,后者优先;其次,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为国民经济及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的环境条件;第三,要充分利用当代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开采度,结合现有的生产条件,充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最佳度,争取做到资源二次及多次开发利用。

1.2 经济与环保之间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与经济先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尤其在资源原材料开发和利用方面,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粗放式的开发模式还比较普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难题。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以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合理匹配模式。

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施政措施,经济的发展是畸形的,也是缺乏持久性的,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资源、经济、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均衡性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十分注意制定与此相关的政策法律和实施措施,并不断在实践中得以完善。③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避免和改变低水平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科技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1.3 保护黟县整体环境,保护文化完整性

黟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发展历史,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量的明清民居,牌坊,园林,坐落其境,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等古村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称。其中,具有代表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的著名徽州三雕及其雕刻工艺闻名遐迩,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工艺以其独具的特色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黟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美誉,黟县整体环境保护的好坏关系到当地文化的完整性,需从以下几点保护黟县整体环境:①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黟县环境、文化和黟县人民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②黟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能破坏当地人文,在保护人文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活动。③黟县传统建筑修缮保护、新建建筑及城区乡镇规划等需制定相应明细的规章制度,要在黟县的文化完整性的框架内进行,避免盲目“创新”和“修旧”现象的发生。

2 在继承传统石雕文化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资源

2.1 规范石雕工艺技术发展,谨慎发展机械化生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黟县石雕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但也面临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古徽州的传统石雕艺术珍品却不断的流失与减少,对现有石雕艺术珍品的妥善保护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尤显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徽州部分石雕企业及个体都为追求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精髓,从事者心情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制作高品质的珍品,不仅浪费了不可再生的青石资源,也使很多新石雕产品工艺技术粗糙,失去了徽州石雕特有的神韵和美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雕工艺技术,其核心和精髓是手工制作。通过石雕丰富的传统手工工艺和手法,如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才能够充分体现各种雕刻手法的妙用,产生对比、差异、错位、使人的视觉审美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另外,手工制作的石雕工艺品,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作品有血、有肉、有骨头,好看、耐看、经得起看,并根据产品定位,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当在保护和继承手工雕刻技艺基础上,根据石材的性能和材性特点,引入木雕、砖雕和竹雕等相关雕刻艺术的技艺特点,制定石雕工艺技术规范文本,以避免产生粗制滥造的产品;另外,要正确处理好机器与手工技艺在石雕制作上的问题。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很多传统手工工艺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是传统手工艺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证明,机器或电脑制造出的产品,虽然效率较高,但缺少灵气,产品单薄、生硬和呆板,只是简单的固定操作,很多细节表现不足,产品低档粗糙。而手工雕刻由于重在用心做事,使作品往往具有以神传意,形态饱满和洒脱的灵气。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应提倡鼓励使用手工工艺生产,谨慎发展机械生产。

2.2 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继承与创新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又名“黟山清水石”。黟县自古多产青石,即“黟县青”大理石,这种石材处于高山上,石质硬软适度,色泽大部分呈现青灰色,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基本上取材于黟县石材,可见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

在表现内容上,黟县明清古民居的石雕文化丰富。与中国整体的石雕艺术一样,主要是在宗教和巫术观念支配下完成的,诸如人们为了求财、求福、求子等创作的儒释道人物形象,传达了和平、顺和、祥和、太平的美好寓意,具体表现为龙凤呈祥,太平等吉祥寓意。作为中国石雕文化中的一部分,黟县石雕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安定、和平主义价值观。

在表现手段和风格方面,徽州石雕多以浅层透雕与平面浮雕为主,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精致、古朴大气,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由于受石雕材料本身限制,虽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但在功能与形式上,石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更为严密合理,与木雕和砖雕一起展现了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独有的艺术魅力。

继承徽州传统石雕文化,重要的是有所发展和创新。首先,应当开展学术研究,成立石雕艺术研究院,政府部门应该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针对石雕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宜的扶持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定期举办黟县石雕文化保护论坛,工艺探讨,提高传统石雕工艺,传扬黟县石雕文化的精髓,建立石雕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为石雕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开发与石雕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注入更加开放性的设计思维,添加更多发展思路,拓宽其发展空间;可以借鉴传统的木雕、砖雕等技艺手法,在保持石雕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使用现代雕刻工具,使木雕、砖雕的精细、多层次等效果,融入在众多石雕作品中。

2.3 在继承传统的文化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资源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石材资源?

首先,相应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明细的规章制度,并且赋予法律意义,明确规范资源开发用途:制定在保护和发展徽州文化传统风格的需要框架内,规范资源的开采,加强资源的监管保护,提高石材开采和深加工技术水平,避免浪费和粗放的使用;

其次,保护徽州石材资源须从可持续发展大框架下进行,不能够脱离环境保护及全局整体规划,为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相应开发计划:鼓励矿山企业以整合组建集团公司模式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并且通过拍卖及竞标的形式,提高石材资源的市场效益;

再次,石雕工艺的发展需要进行规范,定时组织宣传工艺的继承及自然资源保护,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资源保护意识;

最后,企业及个体手工户在合理利用石材资源的同时,需要提高石雕从业者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减少石材的浪费,提高对剩余石材资源的二度或多次利用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大力度规范石雕生产登记的管理制度,规范石雕生产经营发展的秩序,保证石雕产品的质量及品牌识别。

3 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的前景

3.1 应用现代科技提高黟县石材的利用率

鉴于黟县青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充分使用青石自然资源,在保持青石独有特点和雕刻风格情况下,应用现代材料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青石资源的保护,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青石材的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有效的借鉴其它材料雕刻和加工设备,如宝石雕刻、木雕雕刻、砖雕雕刻等雕刻技术和加工设备,谨慎使用机械工业,以获取青石雕刻加工深度和效率;二是应用材料化学技术,把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地节约了青石材料,也有效地拓展了黟县青石雕刻艺术设计空间。

3.2 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可能性

苏州科技学院建造实验室和黟县金星公司合作研究了青石与树脂结合工艺,经多次实验后,认为这种工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青石雕刻特色保护上是有效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青石资源。

树脂工艺产品是利用聚合技术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各种加工技术成为任何形状,树脂产品具有重量轻,不容易破碎,能够长久保存,可以小批量,多模具生产,可以制造成各种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浮雕等,并且产品物美价廉。

把黟县青石材废料与树脂工艺相结合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是充分利用了青石材边角废料,结合树脂工艺,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充分使用和节约了材料;其二,利用现代生产技术与工具进行工艺生产,实现模具生产与手工艺结合,其生产过程无污染,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量,也避免了因批量化生产造成廉价视觉与心理感觉;其三,这种工艺在质感和触感上基本保持了青石材料优良品质的雕刻特点,丰富了青石雕刻的艺术表现空间;其四,由于青石材料与树脂结合工艺较好地拓展了青石材料的性能,可以在具有巨大市场的日用品方向设计制造有青石材料特点的产品,改变了青石材料仅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等领域的局限性。

3.3 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分析

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需要定位明确,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树脂工艺品,主要从事的项目是制作加工各种模具,以及加工各种工艺品,相关工艺技术发展较快,生产厂家能够以较低成本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工艺产品。

对于黟县青石废料的利用,我们可以考虑针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黟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传统元素丰富,旅游景点较多,还有2处为国家AAAAA级景区,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当地生产,促销的优势。具体可以在四个方面得到应用:①生产厂家可以有限复制大师的石雕作品,进行限量出售,保证产品的品质。②在休闲空间的摆设和观赏,可以设计制造精美的工艺品,充分结合传统石雕工艺技术与树脂工艺技术。③在建筑、园林等大型空间中也可以设计圆雕、浮雕、仿真树,大型人造假山等等,结合公共艺术设计,使产品具备设计的美感和手工的精细制造。④家居饰品行业壮大,市场潜力无限,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追求更高,更好的品质生活,在家居设计中,人们更加关注这方面的摆设、布艺、灯饰等等。家居饰品做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既满足生活需求,又能够给予人们审美情趣,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考虑消费者所追求的产品,我们可以将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进行定位设计。

总之,在对黟县自然资源保护及人文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开发及利用,并结合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术,对黟县石材进行设计与制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政府部门需给予支持与鼓励,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制度,规范生产厂家与个体户,石材资源的管理与调配应该得到统一管理,为继承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制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台。在针对青石废料的利用方面,制造商理应明确定位,追求物美价廉产品,以手工制造为主,机械制造为辅,有限的模仿创造大师作品,保证品质追求,从市场需求出发,可以涉及家居饰品及公共艺术设施方面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将雨金.浅谈徽州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2009,.

[2]赵士德,田金信.徽州三雕市场需求特征及技艺传承[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石雕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百亿石雕;统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百亿石雕的产业基础与统计现状

1.政策利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2010年10月,转制成立了石雕产业和发展保护局,协调、引导全县石雕产业的发展,2012年11月,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青田石雕文化产业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并从财政收入中拿出1000万元作为石雕产业发展专项保护资金。社会各界特别是石雕产业界对打造百亿石雕反响强烈、更对此给予了厚望。

2.现有基础为百亿石雕发展提供内生支撑。一是原材料供应充足。青田有丰富的叶腊石资源,储量占全世界的1/8、全国的1/4,各类雕刻石年产量约1500吨,近年来,除引进其他三大名石作为原料外,每年有300多吨,并建立了原石公盘交易市场;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建成了青田石雕博物馆、两个专业石雕市场和石文化主题公园,2010年又被授予“中国石文化之都”;三是具备一定的技术人才储备。目前,共有部级大师6人、省级大师24人,采矿业人员约2000-3000人,直接从业人员约2000-3000人,2008年,专门设立了石雕学校,每年培养专业人员200余人;四是营销网络较为完备。目前,在境内共有商家1000多家,外地商家约100余家,其中,杭州近30家,直接从事营销人员约4000余人。

3.雄厚资金为百亿石雕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1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8.8亿元,雄厚财力为石雕产业崛起提供了资金保障。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外汇存款达到了15.75亿美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68.9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占73.4%,是全国人均储蓄相对较高的县份之一,壮大和培育石雕企业,既为石雕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也是政府合理引导民间资金的有效途径之一。

4.应统尽统为百亿石雕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青田石雕产业虽然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从统计层面看,“小而散”的产业格局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惑。截止2012年末,青田县共累计完成石雕工业产值16.1亿元,累计完成石雕产品零售额7.2亿元,其数据均为规下数据,规上未能实现有效突破,给百亿石雕统计带来了较大难度。

二、百亿石雕的统计概念界定与统计要求

1.百亿石雕的统计概念界定。百亿石雕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内涵。从统计角度解读,笔者以为主要分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百亿石雕概念仅仅指的是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这主要是从石雕的工业产品属性进行的划分,而广义的百亿石雕概念除了指工业产值以外,还应包括批发业与零售业的销售额,即涵盖了石雕的商品属性,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

2.百亿石雕的统计要求。目前,国家统计局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系列统计调查制度,其中,涉及百亿石雕统计的主要是工业调查制度与批发、零售业调查制度。工业调查制度主要划分为规模以上工业调查制度与规模以下工业调查制度,在2011年年报之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统计调查对象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法人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规模以下工业主要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式;批发、零售业调查制度也分为限额以上与限额以下两个方面,其划分标准是限额以上批发业为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限额以上零售业为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其统计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与工业调查一样(国家已暂停大个体户的限上批发与零售业申报工作)。

3.国家统计制度新变化及新要求。一是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所有的“三上”法人单位必须要做到“先入库、后出数”的要求,否则视为无效;二是全面实施“一套表”统计制度。从2011年统计年报开始,所有“三上”企业全面正式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使用现有的联网直报系统,并统一使用国家统计局的“企业一套表”数据处理软件。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统计部门同时获取企业报送的原始数据;三是新增法人单位审批由季度改为月度审批。即境内达到“三上”规模标准的新增法人单位由县级统计部门按相关要求月度上报上级统计部门批准并纳入统计范畴。

统计要求结论:培育与扶持新增法人单位纳入统计范畴是提升百亿石雕的根本性举措。

三、百亿石雕的统计建议与措施

1.加快石雕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石雕龙头企业。石雕产业园建设是推动石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步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园区政策处理与招商引资工作。要进一步促进石雕文化产业规模经营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引进计算机设计和自动化雕刻机及相关技术,做到手工与机器生产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逐步促进石雕产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型,从高端“艺术品”向大众化“产品”的转变。

2.组建大法人、搭建石雕销售大平台。青田石雕发展目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除了严重制约行业自身发展之外,也给石雕统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顺应国家统计制度要求,组建大型法人单位,建设一个集石雕展示、交易、石文化传播、石雕产业管理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石雕综合市场是当前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县政协的调研结果,如福建莆田市的工艺美术城,由政府投资开发,占地460亩,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拥有商业旺铺30多万平方米,目前已有上千家企业入驻,年交易额达400多亿元,极大促进带动了莆田经济的发展。

石雕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温岭石雕;SWOT分析;对策建议

作为传统技艺和民间雕塑艺术相结合的石雕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岭是我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温岭石雕是以建筑石雕见长而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石雕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2009年,温岭石雕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推动温岭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弘扬了温岭独特的石雕文化。但是,目前国内对石雕文化的关注度不够,石雕工匠的工作环境恶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纯手工的石雕制作。由于电脑雕刻技术的冲击,具有温岭本土特色的手工石雕技艺甚至濒临失传。更为严重的是,在成批加工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独特的温岭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缺失。为探讨温岭石雕产业的发展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对温岭石雕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系统分析,提出较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优势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十二五”以来,温岭市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均创新高,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705.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消费需求持续活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局全国百强县市第27位。

(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具有正相关性。近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石文化旅游、传统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资源丰富。 温岭是我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采石历史悠久,石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黄岗岩、青石、长屿石都是温岭石雕优质的原材料,这为温岭石雕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分析

(一)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温岭的石雕加工场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没有实际能力竞争大型投标工程。同行之间互相压价,不仅会影响质量,还导致利润下降,同时影响了温岭石雕的品牌效应。(二)缺乏利用和开发的技术、专业人才,主要表现为石雕工艺传承人的后继无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失。由于石雕工匠的工作环境恶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纯手工的石雕制作。其次,由于温岭石雕尚未形成规模,很难吸引高层次产业管理人才。(三)政府关注度不够,保护和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引导政策不清晰、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无法吸引相关企业进行规模化招商引资。

三、机会分析

近年来,我国《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规逐步颁布实施,为各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2009年以来,温岭石雕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及人民对温岭石雕的关注与支持,是温岭石雕发展的机遇。

其次,由于温岭石文化节的召开,致使温岭石雕成为了温岭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国内外一些投资者纷纷把目光投向温岭石雕,因此杭温岭石雕要不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温岭石雕的知名度,吸引投资和人才,共同传承与推广,促进消费,集各地石雕技艺于一体,集各地特色石雕于一地,使之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最具特色的石雕基地。

四、威胁分析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的影响,加上电脑雕刻技术的冲击,具有温岭本土特色的手工石雕技艺甚至濒临失传。更为严重的是,温岭石雕在成批加工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独特的温岭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缺失。

五、SWOT矩阵分析

六、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推广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依托传承人的代代相传,其保护与传承必须以人为核心,将保护石雕艺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点。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其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问题应该能够迎刃而解。对于像温岭石雕这类己经依托企业化运作来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尽快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传承人收入,可以很好解决留住传承人和吸引新的传承人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由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对己成名家的传承人及其作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对新的传承人给予基本的收入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为其安心学习创造条件,同时,也可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设计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将温岭石雕与温岭石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帮助游客更方便、更直观地体验温岭石雕的艺术魅力。在石雕工艺场周边建设石雕展览中心,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提供全方位的石雕作品体验、鉴赏、购买等服务,从而整体提高的温岭知名度和帮助温岭石雕的传承推广。

第三,利用市场营销学多元化经营,拓展国内外市场及加快区域一体化协调推进。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分析石雕销售市场供需情况,对温岭石雕的开发生产提供指导性思路,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再加之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实现温岭石雕的品牌化经营,从而传承与推广温岭石雕。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守望民间[M].西苑出版社,2002.

[2]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J].广西民族研究,2009(3).

[3]傅安平,喻峰.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4]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5]张旗,裴朝军,李江.北京手工艺研究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石雕技术范文第7篇

目前,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保护与研究,主要针对它的物质载体“石雕”和相关雕刻技法,而忽略了其产生、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因此,在保护方法上也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形式,如通过博物馆进行实物展示和技艺展演等,这种保护形式对弘扬米脂传统石雕文化虽然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保护形式与研究视野却使其失去了它所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因此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保护应充分考虑其所依托的物质空间载体,使其得到整体性保护。

纵观米脂传统石雕技艺的历史发展,其轨迹始终与建筑密切相关,从最初技艺产生的萌芽发展阶段到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它其经历了初期石窑建造,汉代墓室建造与画像石雕刻,宋代石窟雕刻与造像,直至明清传统建筑环境中广泛应用的石质构件(图1)与造型。它们反应了米脂先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长期所形成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营造思想,是其传统建筑环境发展精髓的重要表现。而广大民众对于石雕技艺的高度认同,也使其逐步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扎根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米脂传统石雕通常聘请工匠上门打制完成,这与当代社会的商品购买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技艺而言传统建筑环境便成为承载其技艺过程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诸如门墩石狮、门墩石鼓(图2)、炕头石狮(图3)等石雕,它们与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还具有典型文化寓意,因此对打制空间具有一定要求与规范。根据石雕寓意的不同打制环境可划分为:一,室内打制空间。仅限于炕头石狮打制,由于其实用功能与文化寓意与幼童成长直接相关,打制空间多选则雇主家中主窑或幼儿居住的窑洞中完成,这种打制空间形式与幼儿初期成长阶段的生活空间相对应,反映了当地百姓对石雕文化寓意的美好展望。二,室外打制空间。此类传统石雕文化寓意多针对院落宅基风水,打制场地采取在院落中搭建临时工棚形式。工棚搭建分为正方形与长方形,具体形制、高度、面积可根据打制石雕的具体体量进行自由调整。搭建方法采用“杨木”柱子生根,并用70公分宽的白色老布围绕一周便可,大门用白色土布帘搁挡,棚顶加草席子用来防雨,并插红色小旗以示工程启动。

米脂传统石雕打制技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以不同石雕文化寓意与内涵而划分。石雕打制空间,可根据其石雕体量的大小,对长、宽、高进行较为灵活的自由控制,以此形成最为经济、合理的石雕打制空间。而文化寓意与心理诉求的融入,使得米脂传统石雕技艺在打制过程中,无论在室内或室外搭建的临时空间都较为注重私密性。并在百姓之中形成较为程式化的石雕打制规范。另外,在米脂传统石雕打制过程中,相关仪式、庆典空间和工匠起居空间,也有其对应的物质空间载体,是对传统石雕技艺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建筑环境方面,自古以来窑洞一直是米脂百姓最为主要的居住形式,从县内大量保留的传统建筑环境遗存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聚落遗址、古城传统聚落空间、传统村落、民居等,都是窑洞居住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这些传统建筑环境不仅反映了当地百姓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同时又映射出黄土高原窑洞建筑文化那古朴、沧桑、厚重的底蕴。例如距米脂县城东16公里的姜氏庄园(图2),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动土兴建,历时13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庄园布局由上院(主庭),中院(中庭),下院(管家院),左、右暗院,碾院,葡萄院等大小7座院落构成,可谓黄土高原窑洞院落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民居典范。其寨墙、铺地、水道、拱窑等均以石质材料为主,此外雕刻精美的门额石刻,门墩石狮、门墩石鼓随处可见,可谓陕北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建筑是人类居住环境的物质载体,任何建筑环境都蕴含有与人类历史发展相关的大量非物质信息。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作为米脂先民工程技术、艺术创作、传统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其技艺过程、打制习俗,以及相关仪式都与建筑环境密切相关。将传统石雕技艺这一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建筑环境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是对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的有利支持。其传统石雕技艺的历史发展、石雕民俗文化、石雕技艺过程等非物质信息,都应是对米脂传统建筑环境实施原真性保护的重要构成之一。

对于米脂传统石雕打制技艺的保护而言,它与很多传统手工艺相比具有很大不同之处,只有明确其技艺过程的特点,才能更加真实的对它进行整体的原真性保护与展示。其主体价值特征体现于:一,依附性。多数具有文化寓意的传统石雕都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完成打制工作,而其物质表现形式传统石雕又作为建筑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依附于传统建筑环境而存在。二,短暂性。通常传统手工艺的制作都具有稳定、持续、长久的特点。例如陕西长安北张村造纸工艺,它长期生存于传统村落、民居当中,并且对村落环境、布局以及民居形式具有一定影响,技艺表现形式具有持续、稳定等特征。而米脂传统石雕技艺在打制环节上过程较为短暂,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三,艺术性与工程性。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不仅具有独立的艺术保护价值,同时它又是建筑营造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集聚艺术性与工程性。四,民俗性。米脂传统石雕技艺打制过程中相关的祭祀、庆典,也是传统建筑环境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非物质信息。它是传统石雕技艺精神、情感的重要表达形式,是一种民间信仰、灵物崇拜、民间禁忌,去除其迷信的外壳,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内核”[4]。

综上所述,传统石雕技艺作为米脂传统建筑环境中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信息,是构成米脂传统建筑环境典型性地域建筑文化特点的重要非物质因素。而传统建筑环境又是承载传统石雕技艺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传统石雕技艺保护的重要物质空间。对于两者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体现在:一,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作为建筑营造中石质工艺制作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与科学价值,同样也体现着人类早期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地区永恒的历史见证,凝聚着民族之性格、民族之精神、民族之真善美;二,米脂传统石雕技艺其产生与发展与建筑环境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并始终围绕“建筑”这一脉络不断发展、成熟。从早期石窑、汉代墓葬、宋代石窟,最终形成了明清时期石雕技艺的大众化、民俗化特点,并广泛服务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三,米脂传统石雕中多数石雕的打制过程通常依附于建筑环境完成,并根据不同文化寓意的石雕规范其打制空间。但由于其打制工艺私密性、短暂性的特点,往往打制技艺及环节等相关信息被人们所忽略,但传统建筑环境却是承载这些历史信息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四,米脂传统石雕技艺虽然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但传统石雕又作为技艺的物质表现形式,大量遗存于传统村落、民居当中,体现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或服务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因此,传统建筑环境不仅是承载这些相关物质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石雕技艺的物质凝缩;五,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不仅体现了先民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其打制过程中祭祀、庆典等活动与石雕造型、装饰纹样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寓意。[5]它们是民众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着集体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对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生产水平、经济特点等方面的集中展现,是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是一种具有民俗性质的文化现象。而建筑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载体,这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对传统建筑人文文化的展现。

通过传统建筑环境对传统石雕技艺进行保护,不仅是对历史信息、传统石雕技艺和过程的再次呈现,也是展示米脂传统建筑中石雕艺术与工艺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建筑文化,建造设计、技术等方面的整体性保护,是传统建筑环境原真性保护中必然应当涉及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结合将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血液和增添新的活力,将为传统石雕技艺保护营造其原真性的生存空间。[6]

* 本文为国家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GXS5D128。

注释

[1]米脂县志编辑委员会:《米脂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32-35

[2]何国建:《昊天厚土-米脂人文探微》,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73

[3]杨豪中、卢渊、王志平:《米脂传统石雕及其整体性保护》,《美术观察》,2008.9:114

[4]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7-59

[5]卢渊、杨豪中:《米脂传统建筑石雕民俗文化探微》,《飞天》,2010.8下:78-79

[6]杨豪中、张蔚萍、卢渊:《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陕西凤翔泥塑及其建筑环境保护》,《建筑文化》,2007,6:36-38.

卢 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石雕技术范文第8篇

金山石雕,以木渎金山及其附近出产的金山花岗石为材料,艺人以金山、藏书、枫桥金山石三大产区的细石匠为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吴中地方特色传统工艺。

走进苏州市金山石雕艺术有限公司(下称“金山石雕公司”),位于苏州木渎的近百亩园区内,第一眼就能望见整齐码放的各类石头,这些就是都是何根金、何建青父子辛苦收集而来的。

这家代表着当代金山石雕工艺水平的公司成立于1997年,由何根金及其子何建青创办,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拥有自主矿石开采工场、石材加工和工艺石雕工厂、石雕工程公司等产业链企业。2009年,正式成为“中华老字号”会员单位。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拥有高级工艺师2名,工艺师20名,专业石匠50多人的现代企业,使金山石雕这一元代就出现的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根基。

传承:工匠精神的渊薮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自给自足的不发达年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有了金山石矿的资源,于是有了以石为业的石匠,有了源远流长的石雕工艺,苏州金山的石雕工艺闻名大江南北。

今年已经77岁的何根金,可以说一辈子都在钻研金山石雕这门手艺。实际上,勤奋好学的何根金在金山石雕上的造诣在他二三十岁时就已经被业界认可。早在1976年时,北京雕塑厂承接了国家下达的为几内亚纪念碑雕塑战士、妇女、儿童等人物的“国礼”任务,何根金被北京雕塑厂选调北上参与创作。

最终,这件作品由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几内亚总统杜尔,作品将非洲人民的形貌精神刻画得栩栩如生,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石雕工艺通过我们的作品走出去,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平,被世界瞩目,这对于我们匠人来说是非常自豪的。”何根金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

这次北上参与国礼创作的经历,让何根金至今记忆犹新。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青年工匠,这次与北京雕塑厂以及其他地区选派来的优秀工匠一起合作,让他长了很多见识,同时因为他的虚心和勤奋,很多老师傅也对他倾囊相授,这对其后来在金山石雕上的钻研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像何根金、何建青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旧时被称作“细匠”,他们通过努力,将金山石雕的采料、劈石、左右开弓、冰梅纹、狮子含珠、断柱接柱、石拱桥建筑、摩崖石刻和碑刻等绝技保留了下来。

作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石雕不仅有实用价值、技艺传承价值,更有文化艺术价值。特别是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当许多传统手艺开始被现代化浪潮逐渐湮灭的时候,一种“留住技艺,就是留住我们的生活”的紧迫感,在何根金、何建青这样的传承人心中就显得特别强烈。

以前苏州地区从事石雕行业的人员达到数千人,另外还有上千的外来打工者,但关闭了采石宕口,对当地的石料产业意味着永久性的“断粮”。于是,众多小企业倒闭了,许多从业人员也下岗了,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引导他们转向其他行业,而外来的打工者则多已返乡了。现在能生存下来的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它们都留有比较充足的库存,或者只能转变经营策略,转从安徽、福建等地买进石料加工。

对此,金山石雕公司早有准备,何建青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的库存大概还可以用三年,早在企业成立之初,他们已经开始向外采购石料并尝试用其他材料替代。原料虽然不同,但只要选用得当,苏州香山帮技艺中的石雕技艺依然能很好的传承并源远流长。

筹谋:金山石雕的未来大业

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曾经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永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这给了我们这些传统技艺领域的“细匠”以很大的鼓舞。

如果说何根金是将金山石雕的工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后实现了石雕工艺的大幅度提升的话,那么何建青则是技艺传承的基础上,在石雕产业的道路上实现了突破。

出生于1963年的何建青,既是苏州市金山石雕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迄今为止,何建青已经从事石雕创意制作二十多年,在石雕作品的研究、创意和制作上深得父亲何根金的真传,并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尤其在继承传统的技术基础上,制作了不少雕刻作品,深受中外客户的好评。资料显示,何建青对城市雕塑制作和装饰工程中为美化城市和优化环境作出的贡献和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也是他能够跻身金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身份的主要原因。

在雕刻这个行当,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画、塑、凿、刻、雕、磨、钻、镂、削、切、接等加工工艺和技巧。众所周知,金山石雕技艺师徒相承,父子相传。做“细匠”的,即从事雕刻类加工的正因为有一套绝技,才被世人刮目相看,才能在2007年跻身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何建青的风格特点则是从原来的基础上吸收了南、北石雕流派的精华,结合现代的加工工艺设备,逐渐形成了何氏雕刻的艺术风格特点。

虽然金山石雕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但这却是一门艰苦的技艺,包含着众多的工序,不但需要创作者有较高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而且也是一门艰苦的体力活。在追求至臻的雕刻技术修养之外,何建青一直在探索如何让金山石雕技术在现代建筑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如何让企业的规模与日俱增,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让金山石雕这门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承。

何建青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公司为拓展业务和保证质量,金山石雕艺术公司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伍,并且拿下了“园林古建”的建筑资质,可以提供从生产到安装的一条龙服务,在一系列石雕绝技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对于一家专擅并从事金山石雕艺术的公司而言,何建青在企业业务的开拓方面无疑是具有突破意义的,尤其是何建青在企业运营和品牌缔造方面的前瞻性,更是让金山石雕这块儿企业招牌在业内逐渐地被叫响。

通过金山石雕作品的应用和普及来吸引世人的聚焦,另一方面,则通过企业品牌的运营,来推动一个产业的递变。这些,都是何氏父子传承金山石雕遗产的坚持和突破。

“总体来讲,中华老字号在市场上体量很小,在从产品到品牌的传承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对老字号的企业在扶持政策、税收等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怀,让更多的传统匠人能够将濒临失传的手艺打造成可以传承的企业和品牌,为老字号的大家庭添砖加瓦,在国际上诠释‘中国创造’的力量。”何根金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

石雕技术范文第9篇

惠安自古有“建筑之乡”、“石雕之乡”的美誉,与山东嘉祥、浙江温岭、河北曲阳,合称中国四大石雕产区,并有“南有惠安,北有曲阳”之誉。

惠安雕艺源远流长,其源于黄河流域的雕刻艺术,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成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的表现题材和社会内容大大丰富了,惠安石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惠安雕匠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一座座世纪的丰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更为惠安石雕的发展创造了良机,使南派石雕的传播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十几万惠安工人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2006年6月,惠安石雕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安石雕艺术发祥地崇武镇获得“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之乡”称号。

本文就惠安石雕的主要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婉约精巧: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艺术的典范

惠安石雕是一种民间工艺,其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造型可以由为数较多的雕刻构件按一定的形制、规格、比例对称组成,也可以以独立的立体造型艺术单独构成。从留下来的古石雕作品看,明代之前的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其艺术风格质朴粗犷。明清惠安石雕工艺开始发达起来,在惠安石雕发展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明清以后,惠安石雕雕刻工艺纤细,刻工精良,雕刻作品层次丰富,其艺术风格由质朴粗犷趋向精雕细琢,并注意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主要表现有石狮、龙柱、宗教造像、浮雕堵石等。原材料主要以石性坚韧、石质均匀的福建惠安特产青石(玉昌湖)、白色花岗岩(峰白)为首选,颜色搭配以同色系或强对比色为主,造型各异,较为传统,细腻繁复。雕刻题材广泛,以人物故典、神话传说、四季花鸟和传统图案为主要题材,雕刻工艺及表现手法以浮雕、圆雕、凹浮雕(沉花)、镂空雕、针黑白等传统雕刻手法雕刻不同的题材形象,门类齐全、产品丰富。整体造型呈现出浓郁的闽越地域文化特色和南派雕刻艺术风格。

第一、龙柱、石狮是惠安石雕的主要代表。

如果以“骏马秋风塞北”来比喻北派雕刻艺术的豪放雄伟,那么形容南派婉约精美的特色,便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派石雕艺术这一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就体现在惠安石雕的代表作——龙柱、石狮身上。

北派的石狮大部分呈蹲状,虎视眈眈,具有一种威武凶悍的特征,象征着强大的皇权势力和气吞万里的威慑意志,具有一种威武凶悍的特征。清康熙年间,惠安雕匠李周创造性地把“北狮”改成摇头摆尾站立的形状,胸披彩带,足抱彩球,呈现出一种喜庆气氛。雌雄二狮左右侧视,雌狮前爪抚摸戏耍的幼狮,雄狮口中有圆石珠滚动,这就是匠心独运的惠安石雕艺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种绣球狮因此被称为“南狮”。在材料上,“南狮”大都采用南方的菲绿岩,质地较韧,便于精雕细琢;而“北狮”则多采用质地较硬的白花岗岩。

龙柱也是惠安石雕的代表。位于福州于山法雨堂前的李氏蟠龙,就是李周的佳作。蟠龙沿石柱盘绕而上,鹿角呈祥,虾须飘冉,仰望苍穹,大有呼啸而上腾云而去之动感。作为南派石雕的代表人物,李周还发明了“针黑白”这一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影雕,影雕把南派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惠安最早的石雕作品,是1600多年前晋朝时代的晋安郡王、开闽始祖林禄墓前石雕,位于涂岭九龙岗。县志载其墓“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

惠安现存最早的石雕,是王潮墓前石雕,文官、武士各一位,马、羊各一对。王潮是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兄长,生前授威武军节度使,卒后封秦国公,其墓前石雕对研究惠安早期的石雕艺术风格有较宝贵的历史价值。

宋代兴建的我国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是惠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石雕工程,现存守桥四介士、月光菩萨及造桥者蔡襄的《万安桥记》碑刻。洛阳万安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和“天下第一桥”,与赵州桥等并列中国四大著名古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万安桥重要组成部分的惠安石雕在其中功不可没!宋代泉州太守福州人林之奇曾记载建造洛阳桥时就有了惠安历史上第一头含珠石狮子,证明惠安当年的石狮雕刻技术在全国已处于先进水平。

惠安民间石雕艺人总结雕刻龙、凤、狮形象特征的经验,叫做“啼狮、笑凤、落颔龙”,所以在他们的手下,狮子总是表现出一种似笑非笑的滑稽表情,在艺术处理上,往往使茂密卷曲的须毛和眉毛尽量遮拦狮子铜铃般的眼睛,极力使威猛的狮子显得和善可亲,以迎合南方人喜欢舞狮的爱好和欣赏习惯。这说明惠安的石雕已摆脱了一马平川的中原北方传统特征,汲取了闽南青山秀水的几分灵气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走向成熟与独立,并从此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

从艺术影响来讲,清末民国初年的惠安石雕已名扬全国,甚至驰名东南亚。清道光五年即1825年,惠安蒋国衡、蒋镗主持建造的福建仙游东城门外石牌坊,高16米,雕满龙、凤、狮、麒麟、花、鸟、铭文,是南派石牌坊的代表作,号称“古建之花”。

光绪年间,福州著名雕刻店第三代传人蒋文子参加在颐和园举办的全国工艺赛会,以雕刻镂花石鼓椅及圆桌夺得“石雕之冠”,名闻天下。

1925年,受原福建省省长、后出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推荐,蒋文子带领30多名惠安艺人参建中山陵。惠安石雕作品石狮、华表、八角金鱼缸及孙科捐赠的青石鼎等作品,以及1931年至1934年建造的由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之一刘敦桢教授设计的八角形光华亭,被时人评价“中国能工巧匠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蒋文子的名作还有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前的龙柱,这是全国少有的龙柱精品。

1920年重建的台北龙山寺,是惠安石雕、木雕珠联璧合的经典之作。北派的龙柱大多是穿云破雾从天而降,头下尾上,是为天龙。而台北龙山寺的龙柱却是头上尾下,似乎正从东海腾空而起直上九天,是为海龙。这叫翻天覆地龙,全国仅发现三对,是南派龙柱的珍品。石雕名匠为蒋金辉、杨秀兴等。该工程总建筑师惠安的顺被誉为“八闽首席木雕大师”。龙山寺因此被列为台湾景之一。如今,台湾各地仿造的龙山寺近200座,可见其影响之大。在台湾有一句行话叫“无蒋不成场”,可以说明惠安雕匠当年在台湾的地位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艺术重获新生,雕刻佳作灿若繁星。如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集美的鳌园,便是惠安现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被视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大观园。20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一些重要历史时期的纪念性建筑物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十大建筑都留下惠安石雕工匠的不朽之作。

如今,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惠安石雕工艺品以质量上乘、款式新颖、工艺精湛闻名于世,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

第二、大型神佛像和寺院工程建设是惠安石雕的主导。

惠安神佛像石雕作品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绝世佳作:莆田湄洲岛海峡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妈祖雕像、广州玄武塔和台湾凤山的500罗汉、台湾玉虚宫200多平方的九龙壁及九龙池、厦门梅山寺的大山门、台湾天后宫全体建筑……

1、惠安石雕中宗教石雕的经营方向,以寺院工程和大型神佛像为主。

在早期,惠安石雕主要还是以出口为主,尤其是墓石碑,但近年来出口比重有所减少。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惠安石雕也在做较大转变,逐渐转向国内市场。其中,大型神佛像、塔、山门占了很大部分。

随着宗教用品市场的复苏,全国各大寺院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石雕转向建设大型佛雕和寺院建筑。目前,国内市场较多的为佛像雕刻、山门寺庙雕刻、园林雕刻,一般来自惠安石雕。在大型佛像上,以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阿弥陀佛为主的露天佛像,和以妈祖、保生大帝为主的民间信仰的神像为多,如莆田湄洲妈祖、广东凤山妈祖、广州南沙天后妈祖、台南妈祖、马来西亚古达天后宫妈祖等十来尊7.2米至28.8米的巨型妈祖雕像,成就了妈祖独特的风格和造型,成为了妈祖信众中统一的妈祖神像版本。由于对石雕的特殊要求,越来越多的寺院建立露天石雕,促进了石雕业向大型佛像方向发展。

2、佛像石雕艺术:力求精致,精益求精,融入现代色彩。

惠安石雕工艺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历经1000多年的繁衍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惠安石雕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同时融入现代色彩,例如四面观音圣像,采用镍白铜铸造,呈现出多媒体动态之状。金衣袈裟的观音造型,利用数字化三维成像、远程控制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多媒体雕塑,体现了观音菩萨普度人生的大慈大悲。小型佛像玉石雕,如三宝佛、自在观音很多采用金镶嵌玉的效果,高雅富贵。

传承发展:惠安石雕培育人才、革新工艺是关键

第一、惠安石雕的优势突出

1、石雕产业地位突出。惠安县在确立石雕石材行业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决策上,实行政策倾斜扶持,使石雕石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外向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2、产业链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建设崇武、山霞、惠东石雕石材工业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聚集功能的石雕生产基地,集原材料加工、石制品加工、产品展示、配套包装、磨具磨料、石材机械的生产供应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石雕石材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国道324线螺阳大红埔、惠崇惠黄公路沿线石材企业为支点,形成一线串球的石雕石材产业走廊,构筑一道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大道。石雕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

3、特色经济初具规模。惠安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石雕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一开始就把生意做到了海外,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为惠安县外贸出口总值长期位列泉州市甚至福建省县域前列作出巨大的贡献。目前,石雕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美国、东南亚3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第二、惠安石雕面临的问题

1、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亟待扶持和救护。目前,老一代惠安石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

2、传统雕刻工艺未能得到充分升华。惠安石雕行业的优势在于传统技艺的承传上,但是,仅仅依靠父子相传、拜师学艺的方式在当今雕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中西结合、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下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石雕石材行业内,最具有艺术价值和知识产权含量的当属雕刻作品。长期以来,惠安石雕行业曾经研制和创作了一大批较完美的石雕艺术作品,而享誉海内外的影调更被誉为“中华一绝”。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精华作品一面世往往迅速被轻易复制。

第三、发展壮大惠安石雕业的思路

1、人才培养:由于石雕行业的特殊性,对人才的要求程度相对严格,不仅需要有美术、绘画、书法、雕刻等综合性技能人才,更有求其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培养人才方面,目前惠安石雕也在努力。在石雕工艺方面,厂家也采取了技术创新。传统玉雕作品的色彩有些偏于单调,但用上特殊彩绘工艺,可令玉雕色彩丰富灿烂,夺人眼目。玉雕佛像,色泽亮丽,可以永久保持;金镶嵌玉风格,为惠安玉石雕又展现了新的一番天地。

惠安石雕面对日益追求精湛美妙、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国内外石雕市场,其传统技艺承传的优势已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公会聘请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专家前来指导,有的企业与雕塑院校直接联系,成为雕塑院校的雕刻创作生产基地。2011年10月9日,惠安县首次公开举行雕艺大师拜师收徒仪式。但是,这些措施对整个石雕行业工艺美术理论和研发设计等全面提升还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政府部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惠安建立一所雕刻专业学校,也可以在泉州有关高等院校增设一个雕刻专业,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断为雕刻行业输送各种优秀的人才。

2、注重品牌:石雕是一种文化艺术产品,不能把石雕纯粹当成一个产品,更要注重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目前,惠安石雕企业大部分成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营销方面,许多石雕企业营销的方式和方法上还未成熟。但不少大型企业的经营思路已开始创新,进行展会营销、制作产品画册、设立企业形象店等等,传统的石雕行业也越来越多地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在市场经济中搏浪前行。

3、产品推广:惠安的石雕企业产品具有世界级的工艺价值,但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平台,仅仅依靠广告宣传不能实现其产品的价值,而应该有更广阔的宣传平台。

2011年,“惠安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核准注册,扩大“惠安石雕”品牌的影响力,今后要寻求法律对“惠安石雕”整体品牌的保护。

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惠安的石雕艺术将大放光彩,石雕行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

作者简介:张建奎,福建惠安振昌石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艺美术大师。

石雕技术范文第10篇

昔日不知名,今朝放异彩。从量变到质变,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用了6年的时间。而这6年,学校只坚持做了一件事情——围绕区域经济铸造特色品牌专业。一手强石雕,一手抓烹饪,双轨并行,双拳出击,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以惊人的气势成功“逆袭”。

民间工艺 石都宏扬“绝雕”

作为青田县的一张“文化金名片”,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石雕专业带有浓厚的青田色彩,在浙江省内一枝独秀。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县,位于浙江中南部,境内山口、方山等地盛产“叶蜡石”,以灯光冻、封门青、黄金耀等油脂状冻石为上品,质地温润,色彩斑斓,纹理奇特,价比黄金,是雕篆首选石材。青田石与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中国四大名石”。

有名石就有绝雕。源远流长的青田石雕工艺已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菘泽文化”早期的“青田石黄”是青田石雕的最早印证。目前,青田县已建成以山口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生产工厂及创作工作室1300余家,全县从事石雕创作、生产、经营的已有3万多人,年产值近20亿元。石雕由此成为青田县的支柱产业,各类石雕作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

随着石雕产业的迅猛发展,石雕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矛盾一时难解。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青田石雕这一传统民间特色工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顺应发展需求,于1993年开办石雕工艺专业。2008年,青田县委、县政府着眼打造“中国石文化之都”,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每年150万元的石雕专项资金,依托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现有的优质办学资源,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模式,创办了青田县石雕艺术学校。

从一个特色专业,到一所石雕艺术学校,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坚持走精品化、特色化的办学路子。

白雪梅是学校石雕专业组组长。时值周末,她与组员童友松又一次来到山口石雕工厂,与浙江省石雕大师裘良军探讨如何编写教材《精雕修细》中关于细坯技巧的细节。深入一线实地调研,白雪梅牺牲周末时间已是家常便饭,虽然很辛苦,但是她非常乐意。“只有深入行业调研,梳理和整理石雕理论与经验,才是填补青田石雕技艺理论短板的最佳途径。这是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对青田石雕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白雪梅边说边向记者展示《精雕修细》教材,而这仅仅是6本核心教材、5本项目教材中的一本。

除编写地方特色教材外,学校还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2009级石雕(2)班的华杰已经开始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永丽的工作室工作。与华杰一样,所有石雕专业的高三学生都是在高三开学伊始,就被学校安排到石雕工厂或大师工作室进行技艺提升。三分之一时间在工厂跟师傅学技能,三分之二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正是青田石雕专业特有的“现代学徒制”。近年来,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对石雕工艺专业学生的课程以工作岗位能力培养及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操作为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如“项目教学法”“选课制”“分层次培养教学”等,实现了传统技能和现代教学新方法的有效结合。

在学校石雕操作室内,青田石雕行业的资深艺人陈长青老师正在为学生们上课,手把手地传授动物创作技艺。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陈长青每周四、周五都会到学校上课,项灵君老师每周一、周二来校上课。学校不仅特聘陈长青、项灵君当教师,还特聘倪东方等6位部级大师和陈小甫等26位省级大师担任石雕专业学生的“西席”。“有了石雕艺术学校,有了一批批石雕专业的学生,石雕艺术就不怕后继乏人了。”正是出于对“指尖艺术”的热爱,老艺术家们对指导学生乐此不疲。

雄厚的师资换来的是毕业生们的光明前途。夏国军校长向记者介绍,石雕专业一个班30多名学生中,有3至5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选择拜部级大师为师,成为“入室弟子”,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大师;部分学生则可选择升学进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深造,成为高级技师;其余学生则可以选择直接就业,月薪也有三千到五千元。

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学校内涵,2012年,学校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实行石雕工艺专业“3+2”联合办学。2013年6月5日,学校还与中国美院签定了《开展石雕人才培养工作合作意见书》。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为实现中国美院青田石雕艺术学院的目标而努力。

国际厨师 侨乡打好“侨牌”

2009年,邱中伟同学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技能比赛中餐冷拼项目二等奖;2010年,李奏同学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技能比赛暨选拔参加全国中职烹饪技能大赛中取得一等奖;2011年,叶挺同学获浙江省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选拔赛食品雕刻项目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烹饪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浙江省中职学生烹饪专业技能比赛各大奖项,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丽水增光添彩。在今年4月举办的浙江省中职技能烹饪比赛中,高二学生季新飞和赖幼升以出色的刀工崭露头角,又一次获得奖牌。

学生技术精湛与学校专业的厚重历史底蕴息息相关。细细数来,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烹饪专业已有28年的历史,是浙江省最早创办烹饪专业的学校之一。谈及开设烹饪专业的初因,夏国军校长直言“就是为了抓住侨乡这一实际县情”。

早在1985年,青田就被誉为“华侨之乡”。如今全县50万人口中,有25万华侨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国人员高达1万人。值得一提的是,青田华侨中从事餐饮行业的占了大部分。“在海外的中餐馆中,总能看到青田厨师忙碌的身影。”夏国军校长说。

以侨乡背景为依托,学校烹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以进军国际市场为目标。红案操作室内,正在精心烹制红烧鱼的吴康浩同学告诉记者,因为父母、亲戚都在意大利,自己也会选择出国就业。

据最新统计,该专业的毕业生85%以上实现出国就业,为青田华侨在海外开设的中餐馆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也因此被外界誉为“国际厨师生产线”。

学校倾力做大做强烹饪专业,以实训接轨国际作为第一招。从简单的平底锅到各式专业的锅铲,从小巧的榨汁机到大型复杂的烤炉,在学校的西餐实训室内,这套来自瑞典的原装西餐设备已经成为学生们的“新宠”。“专业的设备,拟真的环境,才能切实满足西餐烹饪教学的全部需求。”对此,夏国军校长笑言:“再花80万也值得!”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提升专业层次,把构建“院校联办”模式作为第二招。从2009年开始,学校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签订了“3+2”联合办学协议,每年招收1个班40名学生进入“3+2”大专班学习。大专班的开设,大大增强了烹饪专业的魅力。与赖幼升一样选择先进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再考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不在少数。

为了帮助出国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顺利就业,有针对性地开设小语种培训班被学校视为第三招。除了英语课,还增设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等课程。“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二开学初选修一门小语种进行实用性口语培训。”在赖幼升的课程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星期都安排了两节小语种培训课。他说,每个培训班由5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培训课程全部免费。如果有意愿,还可以参加其他兴趣班和社团来提升口语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烹饪专业作为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的老牌专业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从2008年开始,烹饪专业连续6年保持在6个班、300名学生的招生规模,成为侨乡学子报考的第一志愿。去年,学校餐旅服务实训基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上一篇:足球理论教学范文 下一篇:新闻传播学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