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报告会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2-28 14:56:02

师德报告会心得体会

师德报告会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存的途径.为什么当老师呢?因为崇拜、模仿偶像或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个人能力才选择教师职业,树立起为学生成才而就当“蜡烛”、当“人梯”、当“铺路石”的职业理想。我想作为特殊教育战线上的一员,不论当初是何原因,让你踏上了这方净土,你就有了业。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敬业和乐业。

作为教师我们可能因为清贫,因别人的不理解,因心理压力大,而发“当教师苦,当特教教师更难”的叹息,是的,不论寒假冬夏,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小问题,我们会喊干嗓子,收获甚微,可是我们和那些无业人土比起来,他们有时真不知把自己身置何处,心摆向何方才好,他们的日子那才真是难。,人们常说,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努力,趣味自然会”。我们为何不在一步步的奋斗中前进,从刻苦中将快乐分享。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二、“乐而忘忧”,做学生最爱欢迎的教师。

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教师那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喜欢渊博知识型的老师,更希望自己的教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在亲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倡导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给予“无限关爱”,这也需要乐业,“无限关爱”表达的是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既包括了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又包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平的、公正对待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乃至体罚或相体罚学生,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比对待自己的子女更耐心,这种“无限关爱”学生的行为,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你不乐业,你不愿与你的学生同行,你能做得到吗?

师德报告会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已成为所有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识。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振兴,关键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关键又在于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的关键。而在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壮大更是决定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

我校现有23个班级,1358名学生,教师70人,其中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42人,占教师总数的60%,在这些青年教师当中,他们大都经过专业培训,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可塑性大,教学热情高。学校领导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如果忽视了对这支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学校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建立和创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机制,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保障,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一、师德建设,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提“教育是爱的艺术,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真谛,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组织学习,引领心理导向。当今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旧的意识仍在一定范围内延续,社会生活不断商业化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人心浮躁的社会心理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年教师的行为。近年来,我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新教师充实到我校教学一线,这些教师尤如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成了我们学校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每年新学年,我们都要对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不间断、多方面、多渠道的师德师风教育,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教育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激励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勇于追求,乐于奉献。同时我们又把热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任何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均衡教育的权利,以此教育全体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观念、态度和远大理想,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

2、关爱并行,发展情感牵向。现在教师的生存状态,潜伏着一定的思想危机,社会、家庭要求教师在人格上要成为完人,在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上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负担。青年教师由于所处的年代不同,承受外来影响的能力不强,他们长在红旗下,少风雨侵袭,因而,当他们在工作中碰到难题、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气馁,或者失去信心,甚至导致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过激心理或行为。作为学校的领导,此时就要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发展势态,在行为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在工作中给予人文干预和应有关爱,使青年教师实现生存困惑向发展的转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工作状态和成长历程。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载体,学校对所有青年教师的关注,往往是通过制度的实施和对工作成效的评定来完成的,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清楚地发现,这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制订了一个谈心工作计划,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分工负责,通过个别接触谈话和交流谈心,让青年教师了解社会对教师的希望,家长对教师的愿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使他们明确社会责任,讲究职业道德,勉励他们尊重事业,尊重自己,尊重学生,懂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塑造新时期的教师形象。我校有一名青年教师,由于一些原因,对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教学上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特别是学校领导的几次听课,使他对自己显得很不自信,一度时期情绪十分消沉,发现这个苗头后,学校指定专人找他谈心,与他促膝交流,互通想法,帮助指导并鼓励他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并经常不失时机地在有关场合肯定他工作中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空前高涨,近两学期他所任教的学科在平行班中有明显的进步。

二、精研业务,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日渐迫近,日益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要求每个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精研业务,掌握本领,提高能力,努力使自己尽快成为教学业务上的合格者和成功者,我们具体做法有:

1、校本培训,为青年教师夯实理论基础。为了有计划的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学校依据教师的需求和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培训计划,把那些工作上积极主动,教学上知难而进,有一定钻研精神、业务素质高,教学效果好,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的青年教师集中起来,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博览名人专著,阅读有关教学经验文章,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举力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并从师德规范、专业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确定一批青年教师骨干,让人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体会为其他青年教师说教,以此推动和带动所有青年教师一道成长。

2、集体研讨,为青年教师提供自我提高的途径。互听互评,开展“每周一课”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坚持长达16年之久,一直未曾间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多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我校经过这样活动的锻炼和洗礼,收获很大。现任无锡市滨湖区中心小学校长、无锡市青年教学能手,无锡市语文教学青年骨干教师,无锡市十佳优秀教师钟友军同志,1994年由南通师专毕业分配到我校工作,曾担任过中年段的班主任,任教语文,开始时他工作很一般,甚至连语文课怎么上都不太懂,在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下,特别是每周的语文教研活动,让他收益非浅,经过内部和外部共同的努力,钟老师很快入门,在他工作后的不久,学校就让他为全镇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开课,这使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也为他今后的成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直到现在,在钟老师与我们的交流中,仍然十分珍惜那一段岁月,乃至于还把我们学校的这种好做法带到他现在所在的学校。事实上,我们“每周一课”这样的教研活动也曾经被不少兄弟学校所借鉴。到现在为此,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我们已经从起初的每周一课发展到每周两课,直到现在的每周三课,研讨学科不仅仅只是语文和数学,而且扩大到了英语、写字等其他学科。勿庸置疑,这对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更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近几年来,学校明确要求,每周的教研活动要多安排青年教师上课,尽可能地给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方便,让青年教师经常获得展示的机会和场所。

3、组织竞赛,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校要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以增强对自己工作的自信心和勇气。去年上半年,学校顺应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组织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以《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为主题,在全校展开全面大讨论,不少青年教师在这场讨论中,观点明确,思维清晰,有理有据,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个人的看法,写出了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好文章,学校教导处从全校征集的38篇论文中,公正、客观地评出一、二、三等奖18篇,并将获得此次征文比赛一、二等奖的11篇文章整理汇编成册,供全校教师学习讨论。为了进一步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各科教学的带头人,学校又于07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学课标、研教材、上好课》的课堂教学擂台赛,全校19名青年教师参加角逐,经过比拼,最终产生了擂主一名和一、二、三等奖共15名。通过此次活动,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大批青年教师不仅在活动中展示了风采,提高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和敢于战胜自我的勇气。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学校组织各种活动,为教师构建锻炼的平台,这既为青年教师创造了展示的机会,同时也给青年教师施以了一定的压力,在双重作用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都要求他们必须去认真准备,认真执教,认真参评,既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同进也让青年教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4、互通信息,为青年教师更新理念构建交流的平台。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接受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学校一是想方设法挤出资金,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取经,获取信息,学师的教学风采,鼓励教师与大师交流对话,向他们虚心请教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二是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和本市以及省内外的专家、同行对话交流,互通信息,接受教育界专家领导的教诲和指导。凤凰语文”网站是我们国内知名的小学语文教研网站,上面汇集了全国众多知名专家和一线名师的文章或经验之谈,早在去年5月份,我校的青年教师在该网站上创建了教研专帖“南亭听‘语’——临城中心小学教研专题”,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了更深、更广的发展空间。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该帖的点击率已达15000次之多,许多青年教师在与专家、名师近距离的交流中获得了许多教诲。去年底,我们在“凤凰语文”上建立的“读书点燃智慧——兴化市临城中心小学读书会”经“凤凰语文”网站专家、领导的审核,被确认为会员单位,成为我市首家读书会员单位。

四、建立激励机制,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保证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引诱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当一个人发出行为动作时,他必须受两方面条件的控制,一是个体需要,二是外来刺激。“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的至理名言,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却更加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因为成功能激发人的信心,成功能提高人的自信,成功能激发人的动力。

1、树立典型,以榜样激励青年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名师,大师和特级教师取得成功的经验,追寻他们成长的轨迹和历程,分享他们取得成功的快乐,研究他们取得业绩的秘决。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习身边的榜样。近年来,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许多青年教师,已经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有数十人,他们中有的担任学校的校长,有的担任学校教导主任,有的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业务骨干。我们组织青年教师展开讨论,号召全校教师向这些教师学习,以此激励自己的教学行为。

2、表扬奖励,以精神激励青年教师。表扬奖励是学校对教师的一种认可,对于受表扬奖励的教师来说,将直接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每次活动结束后,学校都认真进行总结,对在活动中有好的表现的教师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并在提拔、表彰、职称晋升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其实反过来对那些未受到表扬的青年教师来说,也同样能受到间接的启发和激励,表扬到的教师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和信心,而未受表扬奖励的教师也有一种期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动力。

师德报告会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所衍生的一些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带给我们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我们的日用品空前丰富,但也看到我们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注水肉”“毒大米”“地沟油”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例层出不穷。虽然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楼歪歪”“桥垮垮”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报道也屡见报端。很多企业、商人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是财产安全来最大程度地获得利润。商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些物质现象的背后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却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那就是丢失了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支撑,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跟环境问题相比,精神支柱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应该被我们所重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树立并弘扬新时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指引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西方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大行其道,但实践中,却遭遇到了中国文化和体制的巨大阻力,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中国已经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国企业和商人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文化的道路,以变得真正成熟和取得进步。新时期在呼唤着儒商精神的回归。源于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商精神从上世纪末开始再次被商人和专家学者提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东亚儒家文化经济圈见证了东亚地区经济的成功,证明了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为底蕴的企业家精神,即新儒商精神对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成熟,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二、儒商的渊源和新儒商的时代特征

“儒商”的概念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中国的儒商文化实际源于先秦。当时“儒”和“商”是两个独立的职业,“商”被称之为“贾”,人们根据商人的道德品质,把品德高尚、有智慧的商人称为“良商”“诚贾”和“廉贾”,而“良”“诚”和“廉”这些词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初步结合,子贡就是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富贾,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以其雄厚的财力到处宣传孔子的思想。到了明朝中后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人们冲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大批士大夫投身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域儒学特征鲜明的十大商帮群体。这些商人自觉地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工商业结合起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使自己成为义利合一的“儒贾”。他们遵守“商名儒行”的行为准则,即商为厚利,儒为高名。这是明清社会和价值观念转型的思想反映,也是“儒”与“商”进一步结合。新儒商的概念源于上世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新儒商的“儒”不是狭义的儒家思想,而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信、道义、爱心、中庸等,既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而“新”则指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新儒商既要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新儒商的时代特征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传承性

新儒商不仅要吸收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和文化内核,还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拥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水平,既要平衡“利”“义”,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又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与时俱进性

新儒商是新时代的产物。除了传承优秀文化,新儒商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开发新的内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吸收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市场规律,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中西融合性

新儒商不仅要改变传统儒商文化中地域性、宗法性和行会性的弊端,培养法律意识、合作意识,更要开阔胸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大胆走出去,也要大胆拿进来,勇于参与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经验,完善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系统整合性

如今知识经济作用凸显,同时社会系统日益庞大复杂,而分工却日益细化,各行业、领域之间联系愈加紧密。新的形势对商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新儒商的培养既需要道德修养的提升,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在大的市场环境下的锤炼。新儒商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习、社会实践、行业历练等各个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行需要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政府、学校、商业等多方面参与,并坚持不懈,持续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把新儒商精神发扬光大。

三、培养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院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财经类院校培养新儒商精神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上文提到,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根源,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外,商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无商不奸”“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商业行为普遍存在,不仅给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灾难,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时代呼唤新儒商精神,要使新儒商精神深入人心进而成为中国商人的主流意识应该从教育抓起。高校是人才的摇篮,财经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经类人才。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被输送到各种公司、商业单位以及经管、金融系统等工作岗位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商人和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儒商精神强调商业道德与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需的。在学校里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诚信待人、为社会谋福利的新儒商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证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二)新儒商精神教育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财经类院校倡导培育新儒商精神,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大学的精神所在,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现在。一所大学要想成功并实现自己的责任,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反观国内的财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技术与工具,缺乏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伦理培养,即“重术”而不“重道”。我国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完善的教学设备,却缺少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教育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财经类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有开阔的眼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结晶,更要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兼顾促进个体发展和服务国家、社会的功能。新儒商教育旨在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家。因此,笔者认为新儒商精神的教育也许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四、把新儒商精神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自新儒商的概念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把新儒商教育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但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后,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校的层面展开,从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入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到如何利用新儒商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等,鲜有文章论述如何把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认为,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而课堂是学生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新儒商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开始。笔者结合所在的山东工商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想,就新儒商精神进课堂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山东工商学院是山东半岛唯一一所财经类院校,学科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上凸显财经知识培养。作为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从2011年开始为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旨在把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综合素质。笔者承担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配合学校改革方向,有目的地引入新儒商精神的灌输和新儒商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育人理念,改变学生观念,注重新儒商精神灌输

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大学商务英语针对商务和财经类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在分类课程选课时,很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能够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增加将来就业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学完商务英语课程后,可以考取相关商务英语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和托业,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开课时,笔者提出商务英语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合将来商务环境下的语言运用;二是学习基本的商务背景知识,特别是公司环境下的商务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商务理念和商务意识,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学习,更是对商务道德和商务伦理方面的提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儒商精神的领会。

(二)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基于中西商务环境的区别,激发学生思考

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笔者选择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剑桥商务英语》,目的有二:一是这套教材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既涉及到公司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BEC考试的很多题型和练习,可以满足很多学生证书考试的需求;二是在教材中有很多英美国家的商务案例。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行为和商业行为更成熟、更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更健全。在进行相关主题讲解的时候,笔者会结合教材中和网上搜集到的西方公司的案例和我国的一些案例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够激发年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公司商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大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现代新儒商精神的重要特征。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注重新儒商人格的塑造与养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既通过中西比较激发学生思考,也注意在学生商业价值观的形成中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笔者发现很多财经类教材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以欧美学科体系为基础编辑的,而中国的理论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简单涉猎。不可否认,西方的一些经济和商业理论相对更完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财经和商务教育对象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中国青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西方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将来多数在中国工作的财经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的财经教学和商务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我们的先人已经留给我们足够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精髓介绍、传递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新儒商精神是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升华,而新儒商人格,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也涌现出很多成就卓越的具有新儒商精神和人格的成功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经典的商业经营管理案例,更何况我们还有源远流长的、两千多年的儒商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我们的财经教育和教学,不妨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照民族和社会心理,结合我国国情,在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下,走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思维和智慧来解决。因此,笔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会针对相关专题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中国儒商的成功案例,并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和启迪,并总结个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儒商精神。

(四)采用互助式教学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做到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并重,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实践智力的概念,并指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具备行内、行外的知识并对之有相当的了解,这些行内、行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在工作中逐渐进行的,而非来自于学业上或其他工作中的事先准备”。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助式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如在讲授面试主题和会议主题的时候,笔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并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以后,对某些小组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肯定和推广,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虽然课堂模拟训练不能代替真实的工作环境,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反思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把语言学习、知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此外,这种合作互助式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优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体现了新儒商精神中“德智兼勇”的素质内核。

(五)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还在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但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知识讲解之外,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课文所涉主题和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解读,甚至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该时刻自查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发挥对学生的表率作用。比如,在讲到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除了在课堂上摆事实,讲道理,下课的时候提醒学生最后走的时候把教室的灯熄灭,这样效果可能更直观、具体。再如,如果教师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学生更能体会到工作责任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影响,更多地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年轻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设想

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在笔者践行新儒商精神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浅见,希望随着将来教学改革的深入,能够进行解决,这不仅是对课堂新儒商教育的有效补充,也可以使新儒商教育做到持续化、常态化和立体化。

(一)师资问题

以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把英语和商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很多英语教师语言能力足够,但缺乏相关的商务背景和经历。很多商科的老师虽有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但语言又不过关。英语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六年的外贸和公司兼职经历使笔者自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门课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笔者感觉现在脱离了商务工作环境,很多商务知识的更新也慢慢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在开设这种跨学科的财经商务类课程时,应该选择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承担,否则,学生的一些理论和知识都是脱离实践的。而很多学校缺少这种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学校可以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联系,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培训基地,既要把老师往重点大学送,更要把老师往企业送。

(二)第二课堂问题

第一课堂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更侧重知识的实践和技能的训练,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以英语教学为例,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笔者所在单位举办了英语角、英语协会和各种英语赛事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练习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调查,笔者发现本校财经商务类课程中也开展了一些颇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使形式更加丰富化,建议采用定期举行报告会、模拟商务活动等形式,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德才兼备、具有新儒商精神的商界成功人士到学校做讲座,这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再激发,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新儒商精神教育。

(三)实践实训问题

新儒商教育是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程,它的平台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财经类院校不仅需要从意识方面着手培养,更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运用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触新儒商文化、培养新儒商精神。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当地的社会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把知识和真实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我校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一直采用了企业实习制,很多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但经笔者了解,很多企业实训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实训只有一天的时间,所谓实训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笔者建议实训周期适当延长,让学生能真正的走进企业;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即学校方面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们的企业实训事宜,而企业方面能够指定专门人员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和交流,让学生能够确实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文化。此外,在实训结束后,还要结合实训经历,及时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和引导,吸收积极因素,同时还要看到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新儒商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正进入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时俱进,弘扬新儒商精神,这不仅是提高企业家的思想道德水平,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武器。新儒商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财经类院校是为社会输送经济人才的主战场,对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不仅应该从学校的整体层面进行,更应该从课堂开始。同时,笔者也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新儒商精神教育研究中来,这不仅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的重要选择。

上一篇:班主任培训心得感悟范文 下一篇:幼师师德师风演讲高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