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要修心

时间:2022-10-13 01:24:01

教育界有句名言:“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此言旨在说明教师培育人、塑造人不仅是传人以智,更是授人以德,因此“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才是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既然为人师表,以师德为重,那么师德又作何解呢?师德乃师之魂也,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事教育活动的工作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诚然,秉行师德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每个教师自觉地实践修养,那么师德修养需要从何做起呢?当然从“修心”入手,因为只有“道德立于心”,才能“工作成于手”。笔者以为修心当以修养“三心”为要,即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一、爱心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的灵魂是师德,师德的灵魂是师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书育人的核心。那么师爱包含哪些内容呢?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不难看出,师爱在这句话中得到了高度概括和诠释,它指出师爱包含两种爱,一个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另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相似相容、和谐统一的整体。忠于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对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在其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成长。

师爱对象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对学生的“爱心”应当从何“修”起?又当“修”在何处呢?归纳来讲:热爱学生,需过“三关”,即关心学生学习、关怀学生生活和关爱学生心灵。

1.关心学生学习

一个教学出色的好老师都是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师”,而不是侧重于传授知识的“经师”。“人师”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是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侧重于师生间的双边互动,将双方各自的思想、兴趣、情感以及个人爱好等活动,都融入其中的一种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谆谆教诲,以情育人;在辅导中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在批改中孜孜不倦、以言导行。对于“潜能生(新课标将学困生或后进生重新定位为潜能生)”给予赏识和鼓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严慈相济。如此这般,才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可以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

2.关怀学生生活

一个敬业爱生的老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怀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也会有某些原因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分析看来,其成因可由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社会境况等因素组成,具体一点说可能会由自身个性、身体欠佳、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等原因造成。他们身设困境,心存症结,无从解脱,不能自拔,在这种境遇之下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真心的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学生们在生活中所饱尝的酸甜苦辣,关心学生生活冷暖,理解其痛苦,同情其不幸,并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例如,贫困给予援助,病弱给予关怀,个性生给予尊重,受挫给予开导……解决他们的一些生活困难和问题,解除他们的一些心理压力和阴影。指导他们学会自理方法,提高他们自立能力,使他们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3.关心学生心灵

每个学生都有被教师关爱的心理渴望,当感受到教师关心时,他们会得到情绪上的满足,形成良好心态,这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当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善于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博大的人文关怀不偏激、不歧视、不情绪化,情真意切地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适时介入,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形成心灵磁场去感染学生,去引导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孩子心灵,在他们的心中播下“自信与自尊”“善良与宽厚”的种子;在他们的品格中刻下“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忮不求”的印记,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他们,让师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去快乐成长。

二、责任心是师德的要务

责任心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责任第一要务就是教书育人。没有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那么作为教师应该“修”哪些责任心呢?

1.要“修”对全体学生负责之心

对全体学生负责就是对每一个所教学生负责。古人云:“贤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教育理念,那就是教书育人不可偏爱。无论是“贤者”还是“顽鲁”,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平等的待遇。古人尚且有如此卓识,更何况今人。是的,我们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负责,莫要喜优厌差,近亲远疏、厚此薄彼,感情用事。我们应该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管而不死,严而不厉,批评而不侮辱,正视而不歧视,坚持而不放弃,耐心而不急躁。如此,才能实现对学生全面负责。

2.要“修”对所教知识负责之心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可见,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和高尚道德情操才可以胜任,在教学中,才能准确地传授知识。换言之,传道授业解惑是一项重大且严肃的教学工程,容不得半点敷衍,也绝不允许教师将含糊不清的知识点,或错误的知识及概念出现在其课堂教学中,以免误人子弟,贻害众生。教师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才会完全驾驭教学,纲举目张,游刃有余。

3.要“修”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负责之心

英国著名作家查・霍尔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这里的“思想”就是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推理得出结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品质,他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左右,那么思想上进、善良的人,将来应该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守法公民;思想颓废、品行不良的人将来就有可能成为无所事事的不法之徒。因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亦是身为人师的责任之一。列宁也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的”。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如何修德?韩愈说的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三、进取心是师德的动力

进取心是指一个人不满足于个人现状,始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向更高、更新的目标执著追求的积极向上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进取心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个人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更是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者们所必备的品格之一。只有进取心,才会产生工作的热情,务实的激情和创新的豪情。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修”个人的进取之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落实终身学习理念

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论,身为教师更要坚持终身学习。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下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日益迅速,这也给教师这一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也就是说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而且更应成为他人、尤其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从新课标的实施到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都应率先垂范,做学习的先行者。在课堂改革方面,教师更应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不断探索和实践,学习名校先进教学模式,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到近年所倡导的“兵教兵”、“兵练兵”的“学讲计划”,再到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以及当下盛行的“微课”教学,无不向我们昭示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正所谓“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蓄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个人不断进取的人生宗旨。

2.教学追求精益求精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在其著作《和教师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教师的自我提高的工作要从集体思想的源泉中吸取营养,而教师本人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问题疑难提交给集体来研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同课异构”、“同课再构”等活动形式,开展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用来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已有基础之上,精益求精,对此展开交流研讨,以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互补,继而达到资料共享、教师业务能力得以共同提高的目的。

3.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科进行热心的研究,那么他们也就会使自己的学生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身为教育者,必须要对自己所执教的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将自己的才情以挥到极致,学会融会贯通,旁征博引,运用多学科知识和丰富事例,将所执教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传达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机地将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法制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寓教于情,寓教于行,在健全学生人格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教育“课改”依然在不断探索、完善。其新理念不断更新,新思潮也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紧跟课改的步伐,敢于承担重任,不断去发现、探索、创造,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在更新个人知识结构的同时,充分借鉴新的领域中新的思想和文化,继而实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的目的,在丰富师识本领的同时,也提高了师艺技能。

当然,师德修养何止“三心”,它还需要具备自信心,诚心、虚心和恒心等等,但笔者以为,此“三心”才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多彩,在此不能逐一道尽。“三心”既各具特点和作用,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可以说,爱心是师德动力的源泉,进取心是师德动力的外在表现,责任心则是师德的本质要求。修养“三心”,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标准,只有在“三心”上有所修为的人,才可以堪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楷模;才可以在工作中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息县第一小学)

上一篇:“小学‘学困生’典型个案研究”问卷调查报告 下一篇:“兵教兵”策略的实践与探索